第一篇:中国未来改革税收方向
中国未来改革税收方向
税负概念,眼下存在诸多混淆之处,这妨碍了国人对于税收和税制的深入认识。
实际上,谈税负问题,起码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含义。宏观税负,指一国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微观税负,则是单个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由于存在税负转嫁,这里是指最终实际纳税人的负担,而不是名义纳税人。
不同国家之间宏观税负的比较,本来不该有太多争议。但由于我国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有不少“以费代税”和其他政府收入形式存在,因此真实的、广义的宏观税负,要远高于狭义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讨论宏观税负时经常发生理解的偏差。
如果就狭义宏观税负的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按照年度税收收入/GDP的口径,目前我国在20%左右,在全球来看并不高。但政府的全口径收入,还应包括如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还有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都加起来,广义宏观税负就相对比较高了。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全口径广义税负略高于30%。由于数据统计难以准确反映各级政府全部财政性收入,也有人估计这一比重已达40%左右,这在国际上应算是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了。
无论如何,谈论宏观税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税负本身的高低,而在于几方面因素:一是能否真正规范预算之外的各类收费,尤其是乱收费;二是在财政支出安排中能否更直接用之于民,如宏观税负较高的国家,往往也是高福利国家,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在内的福利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多在50%以上,因此纳税人的怨言相对较少,我国目前这几项支出加起来大约只有30%左右;三是有没有真正减少不合理的支出与财政资金浪费,这里不仅是消费性支出,而且也有投资性支出的效率问题。
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是不同角度的概念,纳税人更多直接感受的是微观税负。如果一个纳税人在狭义的宏观税负不高的情况下,却感受到较大痛苦和不满,无非有几方面原因。或者是过去税收征管的弹性较大,有时可以人为地调节税收进度、实际执行税率等,正是近年来征管力度有所加强,使更多人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纳税人被征收了非税收入,这些政府性收入相对不透明,但又切实地从纳税人手里被政府部门收走,因此也容易产生不满;或者是财政支出的后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财政收入与支出在微观层面上的有效关联,纳税人没有感受到太多税收收入被最终用到个人身上;或者存在部分主体的偷税漏税,征税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从而即使宏观税负不变,也可能使纳税人的平均税负上升。
另外,还有可能是预算不够透明,或者政府财务报告不完善,即使有些福利性支出已有所提高,多数人还是未能看明白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流向;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体系中存在更多税负转嫁,而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在很多领域还不完善,因此税负往往会被转嫁给市场弱势群体,这又增强了这部分人群的税负痛感;不得不承认,我国部分税种的负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购车承担的税费。如果让更多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预算过程中,直接影响和决定税收征收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则纳税人的痛苦感将会大大减少。
上述所列问题,笔者以为,凸显出的正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税收是决定政府与企业、个人经济关系的基础,是为市场经济法治的出发点。
为此,税收制度合理性的基础首先是税收法治,而税收法治则始于税收立法。
因此,推动税收立法权的统一,实现税法制度的统一,减少行政性因素干扰,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选择。其次,反思基本税收原则。长期以来,在税收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之前,我们遵循的一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问题是效率又分为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前者是少花钱、多收税,后者是通过税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前者曾是我们最重要的原则,而后者则是转型的目标,这一点甚至比公平更加重要。其三,调整税制改革思路。如果说1994年税改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利益分配,那么迫切需要的第二轮税改则应解决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应该说,坚持“初次分配放权让利,二次分配重视人本”的思路,才符合改革最初的大方向。其四,事权决定财权的思路值得商榷,也就是政府是否该承担过多的经济建设事务值得讨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向任何一方偏离都会带来过犹不及的负面影响。
总之,税收直接关系到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正如古老的英国谚语所言,只有真正实现纳税人至上,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二篇:中国未来改革的九大根本方向
中国未来改革的九大根本方向
罗天昊 致力国家和城市竞争战略 著有《大国诸城》
夏去秋来,天道变迁,酝酿惊天伟力。
值此邓公诞辰110年之际,展望改革,万民所望。
改革开放凡三十余年,已如舟至中流,抬头仰望,洋洋江海,但是,却也暗流汹涌,安抵彼岸,还是中流翻船,关系中国未来国运。
改革开放已经造就中国的沧桑巨变,而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以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为改革三十年注脚。但是,最近几年,亦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中国的改革,远未达致天下大治之境,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未来时代的新发展,均使深化改革,成为未来潮流。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繁杂,同时,未来时代的无数可能,亦使选择艰难,人民之子毛泽东的遗体还躺在天安门广场,而他所终身致力于打倒和清扫的对象之一的孔子,亦逐渐成为近年的所谓“国学热”的代表。这个世界一片混乱。各种假改革打着中国特色的旗号,纷纷粉墨登场,欺骗民众。未来时代的变革,更需廓清迷雾,找到康庄大道。关于中国未来时代改革的战略方向问题,亦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未来十年乃至数十年内,中国的改革,将面临九大方向性变化。
(一)从经济、政治改革,到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变革
事实上,经过三十年历程,我们也应该突破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而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全面、广泛的改革。
而目前,对于社会领域的更广泛的变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些我们所熟知的称谓,已经悄悄发生变化。很多地方,公共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地方官员的口中,“老百姓”,“群众”等提法逐步变少,而市民,公民,纳税人的提法变多,而在这些称谓变化的背后,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近年来NGO的崛起,对于中国社会运行规则,运行模式,运行主体已经逐步产生改变。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NGO得到检验,亦得以壮大,很多人都研究了美国大选最后胜利的原因,长江商学院一个教授,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讨论奥巴马的制胜秘诀和社会背景。认为奥巴马的胜利,说明‘草根时代’和‘草根政治“的崛起。特别是在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当内竞争中,奥巴马依靠很多网民,以及年轻人的支持,才击败了在精英阶层拥有众多支持者的希拉里,不仅社会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转移到了草根阶层,而且,以往那种靠大聚会,电视单向传播的政治动员模式,也变化为立体的,依靠网络互动传播的模式。
而这种变化,在中国也出现了,新兴技术的兴起,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的交往模式,都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社会的运动模式,而这些变化,都将对未来时代影响深远。这些变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变革,但是,这些社会性的变革,社会生活模式的变化,最终包含伟大的时代力量。
这种力量,在中国已经开始显现,从最开始的孙志刚事件,到后来的非典,到后来的邓玉娇事件,广东乌坎事件,以及前几天出现的重庆雷政富事件,新兴的社会运动力量,冲破了以往的社会控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民众的自我动员,民众的联络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同时,中国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亦引起了社会结构及社会行为模式的变化。的改变及其引起了未来的社会变化。
计划生育的推行数十年后,目前主流的社会青年,均为80年代出生,而时代的特点,赋予了他们独特的经历。构成了现代家庭的倒立结构。从祖父,外祖父,到父母,到孩子,越到下一代,越重要,而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父母,好几个孩子,权力的重心,在父母,而新的家庭结构中,权力的中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传统社会的威权体制存在的家庭基础不存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格局,已经荡然无存。
同时,这一代的人,从懂事开始,接触的就是很现代化,全球化的东西,偶像是科比(美国),是欧文,小贝,吃的是肯得基,穿的是耐克,用的是苹果,英文歌,法语歌,日文歌,在青年中并不陌生。
而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引起的成长环境的改变,将对未来时代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新一代的孩子长大,比上一代青年更独立,更敢于挑战威权,也更具有现代意识。
作为中国社会基石的农民阶层,未来亦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的农民,此农民已经非彼农民。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广袤土地上,新一代的农民深刻体验到现代城市生活,这些年轻就出去闯荡的新一代农民,在视野,思维,生活方式上,与其父辈都产生了巨大的区别,他们虽然身份上是农民,但是,已经受到了现代生活的洗礼,他们不再是愚昧,胆小,容易被欺骗的群体,他们与城市里的年轻人基本无差异。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农民阶层的存在,“城市边缘人“的兴起,不仅将改变城市治理模式,未来他们回乡后,传统的乡村权力模式,亦将受到严重挑战。
超级女声横空出世,折射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事务参与的热情与渴望。特别是海选,直接投票的方式,互动参与,PK等游戏规则与运做模式,是无意中对于中国公民现代社会运作模式的一次启蒙。
虽然我们在政治上,尚没有步入现代化,但是,在文化领域,已经开始了萌芽,大众的参与热情,在政治领域无法实现,但是,经由一个娱乐性的节目,撕开了一道口子,给予了民众在公众活动中参与式介入的机会。因此才获得压倒性的关注。这个就是超级女声,快乐女声能够横扫一切传统娱乐大赛,成为中国最热娱乐盛典的深刻时代背景。
在文化领域,新的变革亦开始酝酿。特别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方面,存在很大争议,而且,这种争议,对于中国现实影响很大。很多人曾认为,新加坡的兴起,足可证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而事实相反,以捍卫“亚洲价值观”而风光的李光耀在12世纪到来时候,突然改变观点,认为新加坡的成功,从根本上来说,恰恰不是因为儒家文化,而是现代文化。台湾,韩国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的兴起,某种意义上,亦是经过现代化的洗礼。
所谓的“中国特色”,其骨子里跟100年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路货色。无非是抗拒世界潮流,延缓社会变革,保持既得利益的借口。
而目前百家讲论所流行的,无论是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汉朝故事,于丹的论语,乃至新一代袁腾飞的两宋故事,都是向后看,甚至津津乐道于帝王权谋,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更缺少开眼看世界的视野与胸怀,亦缺乏拥抱现代文明的动力。
这些社会,文化领域的变革,争议,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的,但是,其影响更为深远,甚至可以说,政治领域的变革,往往需要在社会、文化领域扫平道路。
当初的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讨论,就起到了思想冲锋作用;而后来潘晓所引导出来的“人生之路”的全国性大争议,则是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重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呼应改革深入的时世。
如果中国改革能够在新一轮改革中,掀起社会和文化改革的浪潮,引领社会文化变革之先声,必如当年的掀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青年人生观讨论的热潮。
(二)汇聚时代锋芒
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改革本身充满了各种矛盾,各种利益交锋,各种思维碰撞,这些,都需要我们正视,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与激情,去冲锋,去摇旗呐喊。
而我们的改革,也将逐步从“摸者石头过河”,从“搁置”争议,到直面争议,从追求“和谐”,到有秩序的争论乃至斗争。台湾转型成功,就在于先有民间抗争,后迫使既得利益阶层痛下决心,两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废一方。我们近日羡慕台湾一个小兵冤死,连马英九都要亲自登门道歉,但是却不知道,这种对于民众的敬畏,是从几十年前就通过民众的觉醒,民众为自己争权权利的长期奋斗中得来。
未来的改革,需要汇聚时代锋芒。个人认为,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洞察人心所向
我们关注的,必然是民众迫切希望改变的,我们拥护的,必然亦是民众所想要的如,大众对于医改,教改的关注,中国高房价的根源研究等。
其二是顺应未来趋势
改革是一种“向前看”的事业,我们所提倡的,必须是一种符合未来趋势的,而非充满世故与市侩气息的权宜之计,甚至是表面看是改革,其实是倒退的一些行为和思想。
如,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式管理”的那一套,实际就是要中国在治理模式上,退回到人治时代。这种思潮,就不是顺应未来趋势的,是我们需要批判的。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一些假改革,甚至是打着改革的旗帜,实行倒退,对于这种假改革,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力。
如,在政治领域
所谓的“强人”式改革,根本是以向威权体制的倒退,把希望都寄托在所谓的“强人”与“清官”的身上,都喜欢采取运动式的政治手法,来强行推动社会事务,而不是靠制度。甚至是在此过程中,破坏了本还不完善的制度。
而这种寄托着“强人政治”,“清官政治”的所谓政治改革,和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倒退到封建时代。造成民众的幻想与麻痹,把自己的幸福与前途,交到所谓‘救星“手中,而不知道去争取,造成民权的萎缩。而”强人“代民作主。可谓挂羊头卖狗肉。
而越南的国会代表直选,中国内地一些地方的乡镇直选,甚至贵州拿出四个县区正职竞选,才是顺应现代政治改革的尝试。
在经济改革领域目前的所谓国有企业改革,根本没有解决产权问题,而所谓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不仅没有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反由于对于民营企业的压制,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生机窒息。
国进民退不可只可权宜于一时,不可持续于永久。
其三是站立矛盾交汇处
寻找矛盾最尖锐,最激烈的领域,因为矛盾交汇之处,才可以有最强音,亦如两江交汇的地方,总是激起滔天巨浪。矛盾双方的交锋,才可以看清楚各种力量,更客观,更公正。亦可以通过两种乃至多种道路的比较,看清楚未来。
如,市场与政府的争端,左派与右派的争端等。是要民族主义,还是要普世主义等,这些问题,未来必然在全社会造成普遍的争议,其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其四是把握时代脉搏
中国改革,必须对于当下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有敏锐的嗅觉。当下即是未来的历史。通过解读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预见未来趋势。
从血铅事件,批判中国发展模式的弊端,告别GDP盲目崇拜的时代。
在金融危机中,关于中国能否成为世界中心的争论
(三)从行政性、事务性的改良到根本性的政治变革
民主制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来,共产党也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逐步深入。
但是,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很少,甚至出现了以为行政权力运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的改善,来替代改革,甚至冒充改革。
目前,我们所热衷的一些改革,都只是行政性,事务性的,而缺少实质性的政治变革。
如,强县扩权,以县级领导高配来调动积极性等,都是只行政性的改良而已。
而深圳的行政三分制,才真正带有政治变革的意义,所以,从提出来当现在,经历了多次反复,难以成就。
如,设置预防贪污局,不仅无法事实上起到预防贪污腐败,监督和制约权力的作用,而此机构与以前的反贪局很多只能重叠,导致冗员过多,机构膨胀。这个是不彻底的,基本效果不会很大的改良。
而越南的总书记的差额竞选,则可以通过选择,权力的更换,来起到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作用,这个是才是彻底解决权力来源,权力监督的改革。
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有既得利益阶层对实质性改革的阻挠和地址,从操作者方面来说,也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所以,政治体制变革,才会步伐小,启动慢。但是,时世所趋,民心所向,都将迫使中国未来启动政治变革。近年来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亦给予了政治体制变革以强烈的预警。
(四)全球视野下的改革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被证明错误,任何国家,永远都有变革的需要。纵使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亦需要变革。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尚且存在人权问题,日本一直到今年,才逐步摆脱世袭政治与老人政治,即是明证。
不丹告别君主制;说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特权阶层有可能自动退出舞台,但是需要其巨大的良知,以及其特殊的经历和背景,如这个新国王,就曾经长期在西方求学。
有一本名为《第二世界》的书,重点介绍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历程,以及重新崛起的秘诀,同为新兴国家,甚至是同为以前的“社会主义兄弟”,很多东欧国家,都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实现了全民医保。这些,都可为中国借鉴。
而泰国长期的动荡,红衫军与黄衫军的对立,也足以使中国警醒。泰国何以形成两大对立的阶层,中国未来的贫富分化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是否也会很危险?
事实上,在台湾,不完善的社会发展,以及导致了类似的对立的阶层,对立的政党。所谓的“蓝绿之争”,某种意义上说,亦是社会精英与底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争端。
中国未来是否可以避免这种阶层对立的模式?
印度的民主选举成功举行,国大党重回颠峰。这说明在人口大国,一样可以实行有效的民主。印度与中国人口接近,他们能够实现民主制度,中国没有理由实现不了,完全有这个能力。同时,穷国一样可以实现民主。印度比中国还穷,但是他们选举有秩序,没有**,证明穷国也可以成功推行民主,民主并不导致**。
民主并不一定就对以前的唯一大党造成威胁,相反,可以是其再造和改革的契机。印度国大党,台湾国民党,都曾是一党独大,但是,都经过民主制度,完成新生。
最值得关注的是越南,作为中国的“学生”,越南的制度变革,走得更远,不仅国会代表直接竞选,甚至总书记等职位的也实现差额竞争,是否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比较彻底的民主?所谓的“中国特色”是否能够尽快融合世界潮流?向世界普遍法则,而不再成为拒绝改革的借口?
而越南的成功,与南北战争之后,快速实现改革有很大关系。中国几乎是在结束内斗近30年才改革,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早已凋零。而越南在完成内战之后,十年即启动改革,南方很多懂经济的人,血脉得以保存。如越南的改革总设计师,有“越南的邓小平”之称的阮文灵,80年代初级虽曾被压制打击,但是,过了四年,就有机会复出,不至于被压到风华落尽。不似中国,对于异己的整肃持续30年。
而对于失败改革的借鉴,亦非常重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曾经造成了拉美普遍的强权政治,甚至是军人当政。这些都足以为中国之鉴。
在未来,中国的改革,重点可借鉴四个领域
一,目前发达国家的成熟过程,一些具体事务的借鉴。他们是我们的追赶乃至超越的目标,值得重点研究。
二,后发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改革经历,这个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他们的改革,他们的社会实验,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需要的。如越南,立啕宛,此外,还有韩国和台湾,马来西亚等,当初如何从威权体制,进化到民主社会?
三,国外改革失败,或者是发展挫折的借鉴,如拉美化,非洲社会改革为什么失败?
四,过去时代的借鉴,如国民党为什么在大陆失败。
(五)从现实超拔到未来
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所谓设计,不仅是设计现在,更重要的是设计未来。对于未来的梦想,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一些富有天才的思想家,政治家对于未来的预测与设想,则往往引领我们朝着“理想国”迈进。
托夫勒在几十年前,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提出一种观点,核心权力,暴力,转移到财富,从财富转移到知识。社会的运行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在某一次国际会议上,作为权力精英的李光耀,对于坐在身边,35岁即成为世界首富的盖茨,非常羡慕,他说了一句,年轻和知识,真的已经取代了暴力和权力,获得了新的威望。而如今,托夫勒的预言基本实现。
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也不过是学者孟德斯鸠几百年前的一个设想。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预见到文明的冲突,才是未来世界的最大冲突来源,而后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则印证了其当年的预想。
而无论是过去时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毛泽东“躁动的婴儿”,当日之中国,寄托了很多先贤的梦想,亦部分实现了他们当日的设想。
未来之中国,亦值得当世之人憧憬和设想。
洞察未来,顺应未来,引领未来,是中国未来三十年乃至更常时间新改革的应有之义。习总的六大改革体系,基本可以算是顺应时势之策,但是还需再进一步,为后世开启更悠远的时代之门。
(六)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变革————地方势力,民间力量及部门改革的困局与变局。
李克强说,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当年发源于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微澜,最后却在全国形成最终大潮。
而我所知,如今被各大高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即是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于80年代首先在武大推行,后来被教育部肯定,推行到全国。
由地方而至全国,由部门而至全局,是自下而上改革的通用模式。
如,在一些地方试行的人大代表直选,乡镇长直选,他们具体是如何变革的?碰到那些问题,如何运作成功,未来挑战在哪里?能否从点到面推广?
如,在省管县到底如何施行?
深圳的行政三分制,如何设计,如何逐步推行?
2008年以来,北部湾,海西经济区,成都及重庆经济圈的增长,都超过了以前的龙头珠三角和长三角,他们的变化在哪里?
2009年,很多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传统的中西部城市和省,非公经济都超过了50%,如,四川为52%,河南为59%,东北的哈尔滨也超过了50%,他们发生了那些变化?
再如,目前关于珠海横琴岛的开发与重建,未来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机会?城市和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如何?
这些问题,都需要来自上层和民间、地方的双重力量的推动。
(七)从问题到主义
改革需要研究一些具体的事务,更需要研究一些社会思想,未来的中国改革,将过度上主义之争的深层次领域。
如,土地问题,医保问题,教育问题,是为典型的“问题”
如,中国是否接受普世潮流,民主是否中国必然之路,是典型的“主义”
如,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为兼备问题与主义
中国目前所欲的社会问题,未来时代的解决,都将导向中国未来时代的发展道路。
(八)改革的价值导向
未来时代的改革,不仅要触机肌肤,也要触机骨肉,更要触机灵魂。
未来时代,我们需要坚持一些的价值观。
坚持市场化,警惕权力过度干预,坚持普世价值,反对本位主义,狭碍的民族主义
坚持现代化,反对威权思想
坚持改革,反对倒退
坚持全球化,反对孤立主义。
坚持什么样的价值,不仅是国内形势所趋,亦是顺应世界潮流。孙中山曾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特别要强调的是,坚持普世价值,是近年来全社会的共识,同时,普遍价值的推行,才可以打破既得利益者以中国特色作为借口延迟改革乃至剿灭改革的意图。
(九)改革的大众立场
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带有精英色彩,乃至视改革为恩赐,目前的很多假改革,伪改革情况的出现,原因之一,乃在于立场所致。未来时代的变革,必以大众参与,大众推动,代表大众利益为特点。
毛泽东在作出《中国社会各阶层调查》之后,就已经注定了,他将是中国未来的王者,因为他找到了中国社会最强大力量的群落在哪里。而国民党,始终无法完成对于社会底层民众,对于农民阶层的利益共享,无法对其动员,注定了失败。中国未来时代的改革,亦需要找到最支持改革的群落,寻找力量的源泉,找到我们的同盟。
国内一些自由派改革家,之所以总是被民众误解,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秉持的改革方略和改革理念,并非从大众立场出发。所以,纵使最后真实的利益是指向大众,亦不为大众所喜,也无法赢得大众支持,甚至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一腔热情,为民呼吁,却发展到处处被人踢馆的困境,尤其是被他所同情的底层民众喊打喊杀,令人唏嘘。需引起老先生的严重警惕与深刻反思。比如,老先生讲,中国根本不需要保护18亿耕地红线,此言差矣,在农民土地被大片侵吞的情况下,此论不是引起农民阶层怒火中烧?为什么不改一下折中的方略,提倡土地利用的决定权在农民?虽然最终的理论推理类似,但是,道理对,语境错。前一个是无视农民,后一个是在倾听农民呼声,为农民利益代言,可赢得天下亿万农民之心,两者天差地别。还有一个流传多年的错误国策设想,即国企私有化,这是信口开河,不懂道理。国企事属全民,利益应归全民,应大力推动国企民有化,未来就是国企股权转让,也应该全民分钱,全民得利。怎么能随便就私有?将置天下万民于何地?
不能赢得大众伟力的支持,不能获得大众朴素思想的理解,再“秉持公心”的理论,均将告流产,起不到改革社会,推动历史的作用。改革继需尊重现实,更需尊重人民,不可有精英主义思维,民众才是历史的主人,尤其是在大国和穷国,更是如此。
无民众,无成功。无论摧毁性还是建设性,均需借助民众伟力,否则将势单力孤,被人绞杀。直接点,无论是数人头的改革,还是砍人头的革命,谁是多数人的对手?毛泽东深喑此理,当为前辈。革命与改革,可谓殊途同归,破坏旧有秩序,与打破既有格局一样,都有巨大阻力;开辟新的天地,与改良社会结构一样,都需时代赋予的大地安泰之力。别以为有中产阶层支持,有精英知识分子支持,有企业家阶层支持,就可以了,连柳传志自己都清醒地认识到了,企业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是软弱的阶层,就社会领域而言,他们都难成大器。柳传志在企业界可能是领袖,在广泛社会领域,其力微不足道。无论是投票数人头的时代,还是动武砍人头的时代,谁的阶层代表的人多,谁才是王者。但是这个简单的铁律总有人忽视,自认为精英,自认为代表真理,没用。
不能汇聚民众伟力,亦不能利用和引导民众伟力,是自由派改革家最终难成大器的根本原因。思之令人痛心,未来之改革者不可不察。一切改革大略,不可过于理想化,对于民众存在的问题,亦不可高高在上,痛心民众的不尽人意,而应理解民众,并从民众的立场出发,谋划最终的改革之策。中国新一代的改革家和人民领袖,既需既顺应时代,洞察未来,又应懂得顺应人民呼声,尊重人民利益,理解人民特性,善借人民伟力。
中国改革的成功,必在于发起大众,顺应大众,服务大众。自由派令人失望,未来需要既顺应未来,又洞察现实,同时善借民众力量的雄略之才出现。
原文发于中共中央直属求是杂志旗下求是理论网,原始文章:中国未来改革的九大方向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14530-1-1.html 根据时势变化,有新删改。
第三篇:试析我国个人所得的税收现状和改革方向
试析我国个人所得的税收现状和改革方向
本书由小说TXT电子书下载网站提供
声明:本书尽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1.最新最好看的黑道小说尽在2.找小说,下小说请到
【论文摘要】个人所得税日益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我国个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偏低,征管制度有待健全,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逃税避税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的税收亟待改革。为此,本文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的税收改革方向:拓展税基,优化税制;完善税前扣除制度;确立以家庭和个人为对象的纳税申报主体;建立双向申报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的税收。
【论文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现状;税收改革
2011年6月底,全国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的决定:工资薪金免征额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税率由9级调整为7级,最低一档税率由5%降为3%。这将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已经开始。
一、个人所得税的界定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以个人为单位的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取得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等11类。
二、我国个人所得的税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1980年个人所得税制的基础上,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围绕起征点经数次修订演变而来。尽管30余年间个税征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物价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缺陷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个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个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偏低;税基狭窄,费用扣除缺乏科学性,有失公平;征管制度有待健全,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重;调节贫富差距的功用逐步减弱。
(一)个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世界上高收入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在30%以上,美国早在1994年就达到了43.16%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的个税比重平均也在15%左右。但中国1998年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仅为3.4%,2009年这一比重提高至6.64%,相较以上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周边国家,如韩国、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一般在10—20%之间)均超过我国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个税收入成为国家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但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个税的贡献应逐步提高。目前,中国个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令人堪忧。
(二)税基狭窄,费用扣除缺乏科学性,有失公平
中国现行个税主要采用分类征税模式,基准狭窄,即将应税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11类应税所得。这种征收模式计算简单,分别从源泉扣缴,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收入来源小且单一的情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纳税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若不
及时调整个税分类,灵活、科学征税,容易出现多征、乱征的现象。目前,个税扣费一般只考虑个人日常支出情况,忽略了家庭相关因素、地域收入差异等影响,加重工薪阶层的负担,难以实现个税公平原则。同时,经济形势日新月异,个人纳税能力影响较大。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滞后于经济的变化,现今通货膨胀、居民支出上涨,该享受低税负的人群不得不承担较高税负。
(三)征管制度有待健全,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重
在所有税种中,个税纳税人数最多,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保证。目前,我国个税征纳以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这种税收方式漏洞较大,中国九级税率档次中只有前四个税率档次实际普遍使用,后五个税率只为不足10%的高收入者设置,最高税率45%基本上形同虚设。税率越高,被征税对象尤其是高收入人群,偷税漏税的动机越强烈,于是出现了化整为零,以实物、债券、股权分配等方式进行偷税漏税等种种现象,且屡禁不止。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进行调查,仅12%的受访居民宣称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24%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逃税避税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代扣代缴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凑效。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传递不准确,时效性很差;与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共享和信息规划;执法水平不高,尚未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款的征收。
(四)调节贫富差距的功用逐步减弱
在我国,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税收的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在缩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收入渠道多元化、公民以现金取得收入较多、不合法收入不经银行,税务机关难于明确纳税人的实际收入。
三、建立我国个人所得的现代税收制度
在经济体制转轨后期,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指导下,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变化,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性进一步加剧。为缓和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西方国家主要运用个人所得税予以调节,政府积极调控收入分配。建立我国个人所得的现代税收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势在必行。
(一)拓展税基,优化税制
1.拓展个人所得税的税基。首先,确定各种所得,既包括工资所得,也包括其他有形的收入所得;既包括货币所得,也包括隐性的各种津贴、待遇所得。其次,明确规定允许在税基范畴内给予优惠和免税的收入项目,其余各种渠道的收入一并计入个人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2.简化税率等级。基于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最优税制理论,现代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简化的税率等级,如美国1986年简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等级,英国确定的税率的基本档次仅为两级,即20%和40%。从边际效用理论出发,减少税率等级,即减少税率边际差别层次,避免税收征收过程中纳税人对税率边际效用的选择。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等级简化为四级左右,提高边际税率,即遵循低税率和宽税基思路进行税改,提高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控力度。
3.简化税制。综合税制的实施要求纳税人了解、掌握税收制度,按照税制要求纳税申报,这不仅要求纳税人具有一定的纳税申报能力,而且要求税制简明易懂。因而,税制必须尽量简单、明确、透明和便于操作。4.实行综合征收制度。为了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保证税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税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以综合税收制为主。如此,既覆盖所有个人收入,避免分类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又有利于对个人的各项累进收入作合理的扣除和全面的征收,减轻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强化对高收入者的征收调节力度。进一步,与个人保险、教育制度改革相配套,实施综合税制,促进个人收入分配调控更加合理。
(二)完善税前扣除制度
为了公平税负,税收的“支付能力”原则要求按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在税前作必要的扣除。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税前扣除,以适应社会物价指数的适时变化。
1.建立完备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制度,直接对低收入阶层的应税所得给予多种必要的扣除,例如抚养扣除、高龄纳税人医疗费用、社会保险费扣除;允许对个人向社会慈善机构和公益事业的捐款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高收入者踊跃捐赠,间接地增加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从而有效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规定的应税项目只对月收入800元以下部分作为纳税所得额的扣除基数,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过于简单,难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
2.建立适应各地个人收入和生活情况的税前扣除标准,缓解地区间个人收入差距的矛盾。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完备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的基础上,允许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全国统一的法定扣除标准内,根据当地的物价指数,消费指数在上下浮动一定的比例来规定具体执行的费用扣除标准,使扣除标准合法、合理、合情。
(三)确立以家庭和个人为对象的纳税申报主体
目前,我国以个人为纳税申报主体,西方发达国家的纳税申报主体呈多样化,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家庭,甚至夫妇可分别申报,较多以家庭为纳税申报的主体或单位。从取得收入的角度看,以个人申报与以家庭申报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但从税收调控社会收入分配的角度看,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和财产的转移常以家庭为单位,对家庭征税的影响更为广泛。
(四)建立双向申报制度
为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纳税收入的有效监控,现代个人所得税制一般实行双向申报,即纳税人既自行申报,又向纳税人支付收入单位申报。纳税人既应在取得单项收入时申报,也应在年终时汇总申报。这样对纳税人收入状况的双重源泉监控,一方面要求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如实地向税务机关全面申报其全年收入情况,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的雇主或所在单位将支付给纳税人的收入及工资情况向税务部门如实申报。税务部门比较纳税人的自行申报情况和雇主所在单位的申报的收入情况,从中比较确切地掌握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
四、完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一)加强对税源的监控
尽快建立个人财产实名登记制度,在个人开户时要求所有商业银行检查身份证明,在个人取得收入时通过银行账户结算,尽量减少现金使用,对各种收入必须明确转出单位或个人与转入个人之间的关系,从源头监控个人收入。
(二)加快税务信息化建设
我国在税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金税工程的开展对我国税收征管的作用巨大。目前,金税工程实现税务机关内部信息化,与其他国家机关未实现联网共享信息,远远不够。当务之急在于税务与金融、保险、工商、海关等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
(三)加大普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强化税法宣传,让每个公民懂法、知法,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利用大、要案的震慑力和影响力反面警示。建立个税违法与诚信档案,以累进方式采用几何增长的数量对其进行惩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综上所述,较之世界各国水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处于初级阶段,改革势在必行。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级次级距,加强个人所得税的监管手段,逐步由分类税制过渡到综合税制,缩小贫富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观、社会的稳定意义重要。
本书由小说TXT电子书下载网站提供
声明:本书尽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1.最新最好看的黑道小说尽在2.找小说,下小说推荐各种官场小说,武侠小说,网游小说尽在
第四篇:税收改革
税收改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经国务院批准,自2004年7月1日起,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先后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为确保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实施,做好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之间的衔接,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会议决定,上述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
施行。
原标题: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
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新修订的三个条例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大家理解三个条例的有关内容,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
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增值税条例修订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对于保障财政收入、调控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制约了企业技术改进的积极性。随着这些年来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各界要求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呼声很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适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一五规划”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这一改革。自2004年7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已先后进行改革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为了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尽快在全国推开转型改革;尤其为应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扩大需求,作为一项促进企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紧迫性更加突出。因此,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一变化,与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关于不得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规定有冲突。因此,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需要对
增值税条例进行修订。
问:增值税条例修订遵循了哪些主要原则?
答: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和转型改革的紧迫性,此次对增值税条例进行修订的原则是:
(一)确保改革重点,不作全面修订,为增值税转型改革提供法律依据。
(二)体现法治要求,保持政策稳定,将现行政策和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衔接。
(三)满足征管需要,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管水平的提高和执法行为的规范。
问: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哪些修订?
答: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修订:
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
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
二是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
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三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根据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
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四是将一些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主要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
设备的免税规定。
五是根据税收征管实践,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
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问:为什么要同时修订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是我国流转税体系中三大主体税种,在我国税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而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其他劳务则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在税收实践中纳税人同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情形十分普遍;消费税是在对所有货物普遍征收
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量消费品征收的,因此,消费税纳税人同时也是增值税纳税人。
增值税条例除了为转型改革的需要作相应修订外,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此次修订时一并解决:首先,纳税申报期限较短,不便于纳税人申报纳税;其次,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增值税条例的有些内容已经作了调整,增值税条例需要作相应的补充完善。鉴于营业税、消费税与增值税之间存在较
强的相关性,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也存在增值税条例的上述两个问题,因此为了保持这三个税种相关
政策和征管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同时对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进行相应修改。
问:消费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消费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修订:
一是将1994年以来出台的政策调整内容,更新到新修订的消费税条例中,如:部分消费品(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的消费税调整在零售环节征收、对卷烟和白酒增加复合计税办法、消费税税
目税率调整等。
二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对消费税的纳税地点等规定进行了调
整。
问:营业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营业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四个方面修订:
一是调整了纳税地点的表述方式。为了解决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应税劳务的发生地难以确定的问题,考虑到大多数应税劳务的发生地与机构所在地是一致的,而且有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现行政策已经规定为机构所在地,将营业税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由按劳务发生地原则确定调整为按机构所在地或者
居住地原则确定。
二是删除了转贷业务差额征税的规定。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仅适用于外汇转贷业务,造成外汇转贷
与人民币转贷之间的政策不平衡,因此,删除了这一规定。
三是考虑到营业税各税目的具体征收范围难以列举全面,删除了营业税条例所附的税目税率表中征收
范围一栏,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四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进一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
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问:此次修订对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优惠政策是如何处理的?
答:此次修订条例主要是为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需要,时间十分紧迫,因此基本上没有对优惠政策作出新的调整。对过去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优惠政策可以继续执行,而不必对三个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修
改,因为三个条例都已经明确规定,国务院可以在执行中对税收优惠范围进行调整
第五篇: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
目前,中国大学的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而不用、用而不学和教书不育人。
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数学分数这么高,却没有数学家?为什么我们出了这么多的高考状元,却没有几个有出息的?为什么知识越来越不能改变命运了?为什么在世界上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生数量第一,却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一所进入世界一流的大学?等等。
其结果,违背了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所以需要改革,以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服务。
本文从目前大学教育现状、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导出相应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学而不用,用而不学,服务社会,改革创新。一:目前大学教育的现状学而不用
在学校里学的课程和内容,到了社会(主要由企业组成,我们暂且用企业来代替),基本上能用上5-10%左右,那么大部分时间学习的知识是无用的,无用也罢,就像家里放置着好多东西,有很多是无用的,无用就无用了,只不过多占一些地方而已。
可问题是学习无用的知识,学生还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有用的知识和本领,最后到了社会才去学和练,直接导致了学而不用。
就其原因:企业中所有的技术(know-how)绝大部分人很快都能学会,如果只有少部分人能学会的,这家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行,因为企业中大部分是实用性技术。由于大学课程理论化太强,太教条,难度高,没有考虑社会的实用需求,而大部分企业不是科研机构,就此导致了闭门造车的现象。用而不学
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当他们给了员工工资后,需要他们为其服务,为其工作,并创造价值,它不像慈善机构,是不考虑回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首先,是需要敬业的态度。
就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作为家庭的成员,承担家庭的责任。
这是精神和意识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然和社会教育有关。
比如:70后大学生以前的职业人他们的责任感要高于80后,然而70大学生在他们的大学里同样也没有教育学生如何以厂为家,以事业为重的内容。显然这是社会教育的结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独生之女时代的到来,社会教育严重缺失和不理想,这件事,就自然需要落到大学教育的份上,因为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这个重任势必由大学来承担,否者就会产生会脱节。
也就是说,随着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实质的变化。其次:它需要有能力的人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能力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就像一个民族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和一台电脑的配置可分为软件和硬件等一样。
那么人的能力可分为软硬能力吗?答案是可以的。
硬能力:学习文凭、资格证书、分数成绩、书本知识和体力体魄等;
软能力:敬业精神、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写作能力、亲和力、动手能力、洞察力、执行力、号召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说服能力等等。
在企业里,为了达致其经营理念和方向,企业在正常运作过程中需要的是职业人的各种软能力,也就是说到了企业,文凭和证书越来越不重要,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软能力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才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那么,我们的大学有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为其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产品就是我们的学生)?显然,答案不能让人满意。
导致此问题的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独生之女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改革和创新,没有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教书不育人
其实前面已经谈到的一些,目前的大学教育,除了教书不会去教育学生如何有敬业意识,如何去做人做事,如何建立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如何建立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何去提高他们的各种软能力,即:生存能力。原因是:
第一:大学教育大纲没有这个要求; 第二:我们的教授自己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因为大学里教授没有一个在企业里呆过; 第三:我们的教授同样也不知道用如何方法去教导学生去如何做人,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这个体会,显然,底气不足。
二: 目前大学学生的特点
2.1 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只会读书和背书,缺乏创造力。
我们的“鸭子教育模式”(小学赶鸭子、初中填鸭子、高中烤鸭子和大学板鸭子)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像工厂中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产品:一模一样,没有自己的个性。笔者在一所大学里讲课时,曾经问过课堂上的同学们一个问题: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勤劳、勇敢、聪明和重礼仪等,几乎和书本上讲到一字不差,没有自己的一点儿想法和观点。那么,如此的“鸭子教育”,我们国家如何从制造时代进入创造时代?
那么,我们如何达到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所倡导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的境界?
原因:学校教育环境中灌输和填鸭式模型所致,当然,从大的方面讲,也和社会的单一化体制很有关系。2.2 个人思想单一
他们所有讲的话和发表的观点几乎都能从媒体和过去的历史上找到,而其相似度极高,缺乏独特的见解。
另外,还喜欢找标准答案。其实很多没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不过是合理性和准确度高低而已。
原因:应试教育模式习惯于找标准答案。2.3 知识面点狭窄
目前的学生,只知道游戏、玩乐、聊天和死读书等,对历史、文学、经济、政治、哲学(哲学不仅仅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只占世界哲学领域的一小部分)和教育等知识匮乏。
同时,也不知道现在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知道如何按主次之分来安排时间。久而久之,把宝贵的时间悄悄地送走。2.4 自我意识强烈
凡事老是以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作为对事情判断的依据,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和服务意识。总认为自己是很行很好很对,要错就错在家长、同学、老师和社会等,接下来就怨天尤人。2.5 个人心态浮躁
需要指出的是整个社会心态也浮躁,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伦理观趋向世俗。大学生是组成社会的个体,免不了存在这种心态。
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急功近利(付出了立刻想得到回报,恨不得还没有付出先得到)、目光短浅(只顾现在不顾将来;只顾得到不顾付出;只顾结果不顾过程等等)。
可问题是,大学生在同龄人中算佼佼者,也算少数群体。那么他们也世俗,也浮躁,也随大流,那还称得上佼佼者? 2.6 缺乏合理信仰
说他们没有信仰是不正确的,信钱也是信,信物也是信,拜金主义也是信仰。可问题是钱物是一个哲学概念,你越信它,结果越远离它,将来会更痛苦。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整天想着钱,不想他(她)的职业和事业过程,结果哪,他(她)没有钱;还有一种他(她)不想钱的,他(她)只关注自己的过程,结果哪,他(她)不缺钱。
钱或物是人生过程或职业过程的结果,结果是由过程决定,所以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过程中,或者没有精彩的人生或职业过程是不会有钱的。就是再信钱,那么目标是达不到的。
这里讲的信仰是以精神为导向的,不仅仅是信教信佛,也可以是信真、信善、信美、自由和民主,也可以是信自己的爱好、职业和事业等。
有精神信仰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可以说即对得起生活又对得起生命。只有物质信仰的人生,最多只能对得起生活。
有信仰的人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于不怕死;没有信仰的人既怕苦,又怕累,更怕死。
虽然这个教育责任不是大学教育能承担得了,牵涉到社会教育问题,但是前面讲过,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还是需要努力引导学生有合理的信仰。
最近,有媒体报到,在美国有一位中国的留学生,博士毕业后,到了地铁公司当售票员。人家问他,为什么读了博士还要当售票员?他说这个工作,收入高,待遇好,有休假,又稳定,尽管不太喜欢,但是还是去做了。可想而知,他的信仰或理想是什么?美国的博士生会不会这样做?
其他的一些特点,如: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过分自卑和过度自负等不再赘述。三:社会的需求以敬业为导向
其实前面已经有所描述,企业所做的事情是需要支付员工的报酬,然后由员工付出他们的劳动,并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价值积累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也势必会导致员工的职业发展,两者应该是双赢局面。
所以对员工的首要条件是敬业。不敬业的员工就是能力再强也不是企业所欢迎的。
那么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敬业教育,甚至于敬业培训,是尤为重要的。就业前的准备是需要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以能力为基础
在敬业的基础上,员工的各方面软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员工在企业做事过程中需要合作,需要严格实施,需要发现问题,需要解决问题。
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家企业没有问题的,只不过问题的形式不
一、内容不一和时机不一而已。
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职业人各方面的能力来解决的,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软能力。
如果大学能做到一点对学生这方面能力教育和培养,做好职业准备,是相当必要的。
四:教育改革方向和方法弱化政治因素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换一只灯泡需要多少名学生?
答案是76名。其中,1名学生换灯泡;50名举行集会,争取不换灯泡的权利;另外25名则举行反要求的集会。
这是一则在美国流传甚广的笑话。笑话背后,调侃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太过自由”的学术气氛。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素有“激进主义的温床”之称。但在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眼中,这没什么好笑的:“我们一直都崇尚辩论和言论自由。”
2009年9月24日,哥伦比亚大学不顾美国政界的反对,做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惊人举动,邀请正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伊朗总统——“美国的敌人”艾哈迈迪·内贾德到学校发表演讲。此前,纽约市议会议长克里斯蒂娜·奎因曾致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要求校方取消对内贾德的邀请,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和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也发表声明反对哥伦比亚大学对内贾德发出邀请。
哥伦比亚大学就是这样一个自由与宽容的言论场。在这样自由与宽容、崇尚辩论的学术氛围中,哥伦比亚大学培养了无数世界级的人才,这其中包括3名美国总统、88名诺贝尔奖得主。不少取得重大成就的中国人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下过求学的脚印,如胡适、闻一多、徐志摩和李政道等(摘自网络信息)。
在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朝代也就在春秋战国。
那时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各怀绝技,发挥及至。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等。这是因当时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人才流动比较活跃,思想比较开放的结果。如果在那个时期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恐怕国人早已光顾。
然而,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坟书抗儒后,产生了文字狱,形成了专制体制,完成了单一的政治思想体系,最后导致了今后的几千年,中华民族就再也没有了像样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也就是说,政治尽可能和大学教育脱钩,减少行政干预,让他们独立,让社会办学和监督,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自由思想体系,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把我们国家从制造时代推向创造时代,才有可能达致江泽民总书记所讲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的境界。
弱化政治因素的目的:开放学生们的多元化思想,提高创新能力。2 降低毕业门槛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学是严进宽出。其实宽出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大学里的专业课程难度系数是不低的,而且越来越高。
那么,要毕业,要读好这些书是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的,因为我们大部分考试都是闭卷的,也就是说毕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目前大学教育是严进,但不宽出。那么,如何去减少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啃哪些书?首先在保证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专业课的考试采用开卷方式。学习是目的理解,不是背书。只要理解了,就可以认为是通过了。大学生是成人,成人教育以理解为主,死背为次。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他不会去学已经知道的知识,因为到用时很快能查到。如果老是去学旧的和已有的知识,哪还有时间学和研究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和开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
要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研究目前不知道的知识。
降低毕业门槛的目的是弱化分数为导向的机制,加强能力导向的氛围。导入能力机制
我们大学的毕业证书只能证明该学生考试通过了,或者说硬能力过了关,不能说明其其他能力高低如何,道德水准如何。
我们可以导入能力考核机制,其中之一是对学校讲师和教授的课程进行考核,包括启发式教育,教育大师潘光旦说言:教育是启发不是灌输,灌输是宣传。
另外,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核,并可在证书上体现他们的一些特出能力和道德的亮点。比如:该学生创新能力强、该学生执行能力高和该学生思考能力强等等。
最后也包括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导向和启发,现成合理的信仰和理想,以免世俗。
导入能力机制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软能力开放,弱化硬能力的培养。4 导入社会资源
根据前面所言,要完成这些任务和目标,单靠大学里讲师和教授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在企业中呆过,没有素质教育这方面的经历,而要完成这项难度非常高的能力和意识教育,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所以还有需要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上的一些能人和高人也可以输入到大学教育体现中,开门造车,为教育体制改革服务。五:小结
2010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在中南海先后五次召开座谈会,就正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在座谈时强调,要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通过改革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摘自网络信息)。这份纲要已经明确了学校改革的方向。编后语:
由于本文是在本人在一天(2010-7-4)的时间内写完,没有时间去收集更详细的素材去认证文中论点,所以肯定会有不合理和不足之处,但是至少是我的个人观点,是所见所闻所思的结果,是真言,不一定是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