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21: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最终版)》。

第一篇: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最终版)

问题:部分教师收取学生书款不上交,这是法制观念淡薄的一种表现,请你谈谈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

答:收取学生书款不上交,这坚决是法制观念淡薄的一种表现,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势在必行。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呢?我认为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学习法律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只有树立牢固的法律观念,才能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所以以后不管我们的教学任务有多重,工作有多忙,但也不能忽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学,认认真真地学,对一些特殊的条款必须熟记。只有不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到树立牢固的法律观念,只有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才能保证学生乃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教师要在学习法律知识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

二、要在践行法律上下功夫

教师不仅是法律的传播者,更是法律的践行者。我国自古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一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道德告诫,在生活中沦为苍

白的不被践行的“语录”,而浮夸、腐败、造假甚至受到人们的追从。在这样纷繁的环境中,作为教师,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廉洁从教,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要树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执着信念,发扬“敬业、爱生、博学、严瑾”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投身教育事业。

第二篇:增强法制观念

“增强法制观念,做守法小公民”班队活动主持词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同学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一些切身相关的法律知识。

2、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学法、懂法、守法,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同时让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制观念,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的现代小公民。

二、活动主题:增强法制观念,做守法小公民

三、活动时间:2013年12月6日

四、活动主持:沈豪熠、陈童昕

五、活动内容:

1、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知识;(1名同学)

2、三句半:《遵守校规校纪》;(4名同学)

3、明辨是非:展示四个情景,学生根据掌握的法律知识进行辨析;(4名同学)

4、歌曲演绎《让世界充满爱》;(8名同学)

5、“做守法小公民”签名活动;

6、孙老师总结发言。

陈: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沈:我们需要温暖的阳光,陈:我们需要甘甜的雨露,沈:我们需要健康地成长。

陈:遵纪守法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障;

沈:让我们从小做自觉遵纪守法的小公民,长大后当个合格的公民。

合: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做守法小公民”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陈:以前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个规矩就是法。沈:法律就是一定的规则,它告诉我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想从小做一个守法的好孩子,首先要懂法。

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经常翻阅《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沈:今天我们请

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知识,大家欢迎。(1名同学)

《未成年人保护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正式通过,2006年12月29日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由原来的56条增加至72条,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宗旨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根据《宪法》的要求制定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一般在中、小学校就读或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都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五项权利。

沈:感谢

同学的精彩讲解,请同学们有空的时候可以去认真学习一下这部《未成年人保护法》。陈:作为北海小学的小公民,我们首先要做到遵守校规校纪。

沈:请欣赏三句半

《遵守校规校纪》。(4名同学)

金秋天阳光灿烂,从小养成好习惯,校规校纪人遵守,不能犯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说不动不张望,发言请你先举手,不能忘 美德要求讲诚信,考试坚决不作弊,作业要独立完成,不抄袭 讲卫生人人有责,不随地乱扔纸屑,随地吐痰要不得,记住了 校园是个大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不打不骂团结好,要记牢 文明礼貌是个宝,尊老爱幼少不了,尊敬师长要做到,不胡闹 校园人多很热闹,切记安全少不了,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 校规校纪有规范,披肩首饰禁止带,奇装异服咱不穿,鞋平跟

合:校规校纪是个宝,学生人人要记牢,处处落实行动上,坚决不能放空炮!放空炮!陈:我知道为了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我们班的同学在课下看了不少法律知识,收集了不少材料呢,对一些法律知识应该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沈:到底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从违纪到犯法,也许只是一步之遥。陈:下面我们要考一考同学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下列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沈:请看情境一: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同学回答。

陈:情境二:红红到自选商场购物,看见一个装饰物很精致,趁售货员不在意,悄悄拿了放进自己的书包,若无其事地走出商场。请

同学回答。沈:情境三:小可听了税法宣传员的介绍,回家后,劝爸爸买东西时记住开发票。他爸爸说:“我们要发票干啥?又不能报销。小可告诉爸爸:“这是避免商家偷税、漏税的好办法,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嘛。”请

同学回答。陈:情境四:小雨到一个旅游胜地秋游,当他见到一棵古树上刻有名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也拿出小刀在树上刻上自己的大名,然后满意地离开。请

同学回答。沈:看来大家都是小法官啊!你们真厉害!

陈: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做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矛盾,产生一些积怨。陈:当你因心情压抑急于发泄时,沈:请多一点克制,陈:少一点放纵,沈:多一些理智,陈:少一点冲动。

沈:我们应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8名同学)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为你把眼泪擦干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 告诉我不再孤单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为你把眼泪擦干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 告诉我不再孤单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我们同欢乐 我们同忍受

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同风雨 我们共追求

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 无论在眼前在天边 真心的为你祝愿 祝愿你幸福平安

我们同欢乐 我们同忍受

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同风雨 我们共追求

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 无论在眼前在天边 真心的为你祝愿 祝愿你幸福平安

沈:是啊!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遵纪守法,将爱埋在心中,相信我们的校园也会因我们而和谐、而美丽。

陈:美好的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转眼间我们的主题班会已接近尾声了,可以说我们不是虚度的,我们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沈:接下来让我们来进行“做守法小公民”的倡议签名活动。陈:请同学们有序在倡议书上签上你的名字。

沈:签字仪式完毕,请全体同学起立,举起你们的右拳,跟着我一起宣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争做阳光好少年,争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宣誓完毕,请坐)陈:法制教育谱新篇,沈:争做守法好少年。陈:知法守法用好法,沈:公民意识记心间。

合:让我们心怀理想,走向明天。

第三篇:大学生法制观念

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观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差,行为模仿能力强,如果不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学校正面教育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抵消。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单靠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采用平等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当今社会上的两类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一是国家干部的腐败行为,二是流氓恶势力的犯罪行为。这两类现象不断地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对青年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青年学生看问题比较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可能会因此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社会一团糟,哪有什么法治。一谈到干部腐败,学生往往义愤填膺,并提出为了惩治腐败要大开杀戒,实际上,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腐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确实难以解决。当年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就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就应枭首示众,甚至对贪官可以采取“剥皮实草”的酷刑,但最后明朝还是灭亡在了贪官身上。惩治腐败,最根本的手段还是靠法治,就象有的学者指出的一样,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主要不是来自公民个人,而是来自公共权力和官员,依法治国首先是治权、治吏。如果官员的产生、评价、罢免的权利真正掌握在群众手中,腐败现象就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现在,新闻媒体常说某某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怎样怎样,实际上,一些官员很明白,他是在拿着“上级赋予的权力”怎样怎样。针对学生面对社会现象产生的一些片面认识,教师应当正确的加以引导,首先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自己不要危害社会,同时教育学生,要使我们这个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依靠法治,并要鼓励学生做一个法治的实践者、维护者、宣传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法律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4〕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1)辩证自觉的感性认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对法及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中,能够克服传统法律心理及青年人的偏激心理,使其更具全面、客观、正确的成份。

(2)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的心理取向。指大学生对新的法事物、法现象不是持漠然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学习、遵守、运用和维护新法律、新法规。

(3)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大学生应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

(4)扬弃传统法律文化的心理机制。指大学生对于传统法律文化能够辩证接受的心理。

(5)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即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机关能够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包括自身利益);以此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是合乎人性的,能够实现秩序、正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

2.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

3.大学生法律理论,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是现代法律观的理论表现。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居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大学生法律理论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法理学)。它居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讨法律的普遍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和法史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

(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部门法学,即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行法律(国内法、国际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宪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内容。除此而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4.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它是大学生对于“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目的”的信念。法律信仰不仅来自于法制现实,是法律现实的超前反映,而且以具体的法制作为表征,并通过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加以实现。其内容包括所有法律价值的实现,其特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阶级性、交叉性和终极性。大学生法律信仰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现,从而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因其在社会中的特殊角色地位而必须树立现代法律信仰。因为“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5〕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功能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自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总的说来,恰似一个等边三角形,立法、执法(包括司法)、法律意识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法律意识是结果”。〔6〕笔者虽不大赞同这种观点,但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两条平行线,从硬的方面来讲,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而从软的方面来讲,则主要是法律文化的培育,这其中当然包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硬软兼施”,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因为法律意识虽属意识的范畴,是法律制度等物质范畴的派生物,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同时法律意识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法律制度等物质因素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早就说过的那样,“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事例表明,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8〕可见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自在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导向功能。我们正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主义法制基础相当差,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但仍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过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包括司法)更显迫切。立法的前提条件是客观条件的需要,这里的客观条件除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包括公众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相关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增加法的实施成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与法律实施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

3.评价功能。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即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实施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法制建设的进程。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4.规范功能。统治阶级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因为国家强制力仅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识则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内在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内因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如今年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马加爵于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第四篇:居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关于**市**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学号:*************姓名:***

时间2012.2.10—2012.2.17

地点:******************************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一.首先由我们派发法律意识传单 内容如下: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中,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法律意识。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各阶级法律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各阶层、各集团乃至个人所处的具体地

位不同及其他原因,其法律意识也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点上都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如我在99年办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入室抢劫案,涉案人员有三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王某年仅14周岁,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楼某与李某到我市甜梦歌舞厅找到王某,并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随前往来到带湖路一住宅区,楼某带头敲开被害人陈某家的门,后进屋要陈某拿钱,陈不从,李某便上前抢陈某脖子上的金项链,王某见状退出房外,最后楼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王某因年少,不辩是非,又没有实施具体行为,为体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我们对他作不起诉处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积极主动动手帮助实施抢劫,那么王某也将被判刑坐牢。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如我办理的舒某抢劫、伤害案,案犯舒某原是我们信州区五中的学生,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一直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他的母亲把他转到三中读书后,他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还是自暴自弃,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并结识

了也是不读书的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监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未成年儿童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直接指导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指导下确立和制定的;司法人员在应用法律规范时,他们的法律意识对实施法律规范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法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然后我们进行法律意识的调查

问卷如下:

1.您是否知道自己有那些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您认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3.通过这次调查您觉得您有必要提高法律意识吗?您会怎么做?

基础的认识如下:

第一题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内容:

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2)功宗教信仰自由;(3)人身自由;(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5)社会经济权利;(6)文化教育权利;(7)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誉的权利和利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的义务。

此外,公民还有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对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另一方面,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有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依靠义务来创造,如果不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民能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根据公民所尽的义务确定;同样,公民的义务,也是根据它所享有的权利确定的。

(3)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地责任,尽自己的义务。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4)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第二题

1、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2、法律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崔的思想行为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则方,欲圆则圆的良好的规范效果。

3、法律的校正作用。也称之为法律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

4、法律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法律作用的大小,主要是由立法质量,普法质量和执法效力的大小所决定的。在立法上,必须在明确是非的法律界线的界定上,一定要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能在合法与非法的行为界线的划分上出现一些莫凌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更不能在对违法处罚的裁量上有幅度的现象出现。像现今的法律中经常出现的这样的条款“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处以10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对于这些现象应是立法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在普法上,对于每一部法律都要做到人人皆知,不留死角。只有知法才能使法律的明示作用,法律的预防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体现。知法是守法的前提,立法是知法的前提。在执法上,对于任何一部法律,不管它制定的多么明确、严密和严厉,普法工作做得多么的广泛而深入人心,如果出现执法不严,对违法者惩处不利(不及时不严厉),再严厉的法律也会成为了一纸空文的,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

三.总结分析报告

居民们都踊跃答题,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关于法律意识的看法。许多不会写字的老人都进行口述由我们代笔,都纷纷的表明了自己对法律的看法。通过这次活动,许多居民都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弥补了对法律知识方面的空白。每天活动结束他们都还愿意再多了解一些,都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

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于加强。如前所述,近几年来,我区城镇居民的法制观念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区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于加强。我区居民虽对婚姻法、土地管理法、义务教育、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但对宪法、合同法、诉讼法、选举法等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及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法规的了解相对较少。如在问卷调查中,各人员对有关公民选举权的资格、国家机关职权分工、监护责任、赠与合同等问题的选择中,选择正确的比率普遍较低。此外,部分居民对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整体法律意识仍有待于加强。有些居民即使认识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了,但对通过法律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在“民告官”的案件中,有些居民认为“官官相护”,不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村(居)干部队伍依法行政的意识有待于加强我区村(居)干部有了一定的民主治村及依法治村意识,他们真心实意带领和帮助群众奔康致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与支持。但是,还有一些村(居)干部仍保留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搞家长式管理;或者民主作风和法制观念不强,乱作为或不作为;还有个别村(居)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挪用集体资金、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虚报基塘整治面积骗取专项资金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侵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理社区工作的进程。

法制观念不够强的原因分析(1)落后的历史传统禁锢。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则是封建统治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民主观念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封建残余思想在农村地区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封建流毒没有彻底地得到清除,农民群众的民主思想和法制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广大的农民群众还没有彻底地挣脱封建思想的禁锢,没有从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中真正地解放出来。(2)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可否认,我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还有待于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比较贫乏。而教育的落后使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无法对法律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民主法治的思想无法通过知识这个渠道进入农民的头脑。农村地区的文化欠发达,同时给了那些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和封建思想以死灰复燃的条件,而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则往往被排除在农村的大门之外。

法律的社会作用指的就是法律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为人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因此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下做出的。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就体现了法律对社会思想、社会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程度的评价。法律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在社会效果上就表现为,让其他人明白这种行为的违法性,在社会生活中抑制自己的非法行为,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法律对于良好行为的倡导,在社会上的效果则表现为,让大众明白法律的价值取向,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法律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研究法律必须要把法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法律的运作也必然会引起社会对法律的评价,这就是说,法律与社会的作用又是相互的。社会行为也会给法律提出各种要求,法律又必须适应社会。但法律也会保持自己应有的价值立场,倡导新的社会思潮。

最后,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了法律规范,社会才得以安定,经济才得以发展,人民才得以生活。

第五篇:法制观念淡薄整改措施

篇一: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摘要】近几年,媒体关于大学生犯罪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从一定程度说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泊。其根源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社会风气与潮流引导着社会成员追求个人享受,抛弃社会责任,依附关系人情,漠视法律制度,使得大学教育也随社会导向而看重知识传授,轻视素质培养。社会价值的偏颇和学校教育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忽视。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深层根源。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法制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观念 原因和对策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包括他们的犯罪行为。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让国人第一次认真审视大学生犯罪的问题。近些年,“70码”、“我爸是李刚”、以及“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犯罪的典型,无一不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淡泊的严重性。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犯罪的属性,对预防大学生犯罪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般大学生犯罪现状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逐步加剧导致犯罪。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基本成熟、定型,但在心理上发展却很不稳定。马加爵因贫困的家庭背景和封闭的性格常招致同学的嘲笑,长期压抑的自卑心理最终爆发,使他丧失理智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意识和从众心理的矛盾,自卑等诸多矛盾和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更脆弱、更冲动,其情感与情绪的不稳定性便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有效引导,就可能演变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2.社会价值观念扭曲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犯罪。

“70码”事件中,肇事大学生完全不在乎撞人,声称可以用钱解决问题。金钱至上的观念埋没了对生命的敬畏,人类的善良在金钱利益面前正在贬值。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物质占有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种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削弱了传统道德对行为的控制力。“官本位”的社会风气导致部分“官二代”拥有特权思想,认为依仗父母的权势可以无所畏惧,为所欲为,即便触犯法律也能避免承担责任。

3.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了孩子的畸形成长。大学生法制观念淡泊,犯罪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驱动下,家长们往往只重视分数教育,而忽视了对子女人格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多采用物质奖励或简单的打骂。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子女产生敏感、惧怕、偏执等不良性格,一旦心理失衡,就容易在冲动之下导致犯罪。“药家鑫案”正是家庭教育失误下的悲剧。药家鑫在众人眼中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弹得一手好钢琴。肇事后向伤者连捅八刀,是因为看见伤者记车牌。生命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原点。泰戈尔说过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把生命教育视为原点可谓正本清源。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全面发展起着不容替代的作用。4.学校教育的缺陷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各类学校依旧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教育的全部与“真谛”,仍然是过分倚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育却是缺失的,也包括对敬畏生命教育的缺失等。学校的法制教育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形成与法律思想相适应的价值观,没有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动机。

二、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对策

预防犯罪,增强法制观念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学生犯罪案件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要想减少和预防犯罪,就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法制环境,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取得根本性效果。

1.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有了积极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以使人积极向上,从而克服各种心理问题,避免因为心理空虚而产生犯罪的倾向。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就能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就业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对于家庭贫困、就业困境所产生的心理困惑要勇于面对,不能消极逃避,同时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始终以乐观、自信、坚强的态度对待生活。大学生还应学会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加强意志力的锻炼,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2.家庭教育要转变观念,注重子女人格塑造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父母要建立德智体美协调发展,成人与成才双管齐下的培养目标,把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善于与子女沟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尊重子女的意愿,不将子女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发挥助推力作用而不是牵引力作用。

3.学校教育要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牢固的法制观念,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法律素质、思想品德将直接关系着法制的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待优化,社会不良风气必须遏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要进一步落实,以此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条件,但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制度不完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只有社会全体成员都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共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才能避免大学生受到污染,才能让校园处在一种和谐的法制环境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栋梁之才。

总之,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及频频犯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社会高度的警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校园不是真空地带,多元化的社会毕竟带来多元化的校园生活。一个事实摆在公众面前,学历与素质并不成正比,并不是学历越高素质就越高,犯法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本文结合我国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几起恶性违法案件,围绕大学生犯法的独特的地方和趋向,大学生犯法的动机和诱因,试图分析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愿与同仁商榷。篇二:个人查摆问题整改措施

个人查摆问题整改措施(2014年8月25日)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县委督导组的指导下,我参加了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交心谈心等工作,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对照检查了遵守政治纪律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深入查找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形成了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和“四风”问题台账。为扎实开展好下一阶段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结合查摆出的问题,制定本整改措施。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一)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12字总要求。按照总书记关于“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整改落实,把问题解决到位”的精神要求,把以解决“四风”问题为核心任务,把立行立改作为狠刹“四风”的重要手段,把逐项整改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把建章立制作为祛除病根的治本之策,更加牢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世界观。全面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转化运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县委有关规定,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三)工作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问题。针对查摆剖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梳理、分类,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建立制度着手,整改落实,力争抓一项成一项。

2、坚持从严从实,开门整改。坚持“严”字当头,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确保各个环节、各项任务不走过场。坚持开门整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严格按照整改的内容、目标、时限、责任和进度落实到位。

一、整改任务和措施

(一)立行立改事项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不够务实的问题 整改措施:(1)强化学习观念。最重要的是强化理论观念。要通过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南。(2)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认真学习,扎实学习。摒弃学习走过程、应付的态度,吸取理论知识的精髓,为完成党赋予的各项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3)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听取基层民政干部职工和民政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学习方法。把民政干部职工和民政对象的愿望作为工作目标,努力掌握决策分析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自己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确保顺利完成上级交付分各项工作任务。

整改时限:2014年7月30日

2、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精神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整改措施:(1)强化务实观念,坚持从我做起,从当前工作抓起,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转变对一些事情不敢抓、不敢管、不愿管的思想,杜绝“绕着问题走,避开矛盾走”的想法,要用敢于担当、积极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2)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摆样子,讲究方法、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对待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做好每一件事情,要把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整改时限:2014年7月30日

3、缺乏工作主动性,工作存有惰性的问题 整改措施:(1)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每周至少一次带着问题下乡,到农户中倾听群众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真正掌握了解并认真解决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2)认真研究自己分管的本职工作,严格规划每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分阶段性实施,坚决杜绝走一步、说一步糊里糊涂干工作现象.整改时限:2014年7月30日

(二)近中期整改事项

1、关心群众疾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

整改措施:1)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时刻用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平时克服自我满足的思想意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检查多下乡到村走访和帮助群众,对贫困户、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做到心中有数,采取帮扶措施使其摆脱贫困局面。(3)要多与农民群众沟通,多征求广大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尽最大能力去解决,增强服务意识,彻底改掉官僚作风和不良习气。整改时限:2014年9月30日前

2、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一抓到底的问题 整改时限:2014年9月30日前

3、存在讲成绩,看亮点多,而查找问题差距不够篇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及改进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及改进措施 作者:王红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3期

[摘 要]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法律教育体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职校生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形成了目前我国职校生法律意识方面的缺陷。近年来,在职业学校中违法事件在数量上呈现出越来越多、在性质上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但是由于职校生本身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而未被重视。比如,在考试中,趁同学不在而偷换同学的试卷,改成自己的名字,一点也没有羞耻感;一学生连续两次偷老师的电脑,拿到市场去卖,还大摇大摆的照常上学没有丝毫畏惧感;同学之间三两句话不投机就大打出手,甚至还因此拉帮结派的打群架;夜不归宿,去网吧、酒吧;上海多名学校女学生集体援交事件等等。[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律意识;教育

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面对如此多的校园违法事件,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毕竟“亡羊补牢”还未为晚也。导致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学生个人的原因。

1、个人因素

高校扩招引发高考热和普高热,让学生和家长觉得上职业中学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意味着低人一等。使得不少学生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消极思想。另外,由于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会去主动专注法律,也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法律就在大家的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

2、家庭因素

父母的法律素养和对法律的态度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活动,一般不会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加上自身对法律的关注也普遍较少。

3、学校因素

学校领导对法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这全校师生的态度,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提高。在不少学校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德育和日常行为教育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的事的认识误区,在日常教学和后勤等工作中,忽视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现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滞后,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出现一个问题就处理一个问题,没能深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性不强,这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冲击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金钱成为不少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学生拜金主义思想膨胀,炫富思想严重。商品经济的辐射,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现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等,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使学生滋生一些错误思想,个别学生甚至经受不了物质的诱惑,走上歧途。

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分析,如何加强职校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2、学校教育

(1)让学生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2)如何帮助学生学法。

在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1)加强德育课程教育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传授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依法办事。教师应适应新形势,联系实际,努力探讨多种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开展法律讲座

每学期学校请法律专家到学校做一次报告,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图在他们心目中逐步树立起正确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3)开展法律主题班会

每个月开展一次以法律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课上可以利用举案说法、案例分析,写学习日记等多种方法督促学生学法、知法、用法。懂得法律基本常识,明确自身享受的权利和应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懂得运用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武器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法律的侵害,同时做到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

3、社会教育

(1)加强社会舆论的影响

目前社会中存在一些虚荣和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导致未成年人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一些同学养成了爱慕虚荣、好攀比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甚至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英国流行病学专家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在《不平等的痛苦》一书中提到,炫富行为来自所谓的“社会评价威胁”,这是一种身份焦虑,把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通过提高自身,提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水平,希望能获得更多身份上的优越感。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媒体应该多提倡个人的正当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建议社会上的人不应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还应该重视精神世界,不应只想着自己的所得所失,还应更多的想着奉献社会。

(2)加强职校生的责任感

“青少年是青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还应加强职校生的责任感教育,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应更多的关注社会,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何,对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蓝领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不断的提高职校生的法律意识,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简介:王红,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研究方向:教育学。

下载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树立法制观念论文

    树 立 法 治 观 念尊 重 法 律 权 威 姓名:杨林 班级:15电气自动化 系别: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一、树立法治观念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

    交通法制观念调查总结

    总结 交通安全是指不发生交通事故或少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观条件,即指交通参与者要严格遵循交通法规,进步警惕,不因麻痹大意而发生交通事故。只要有行人、车辆、道路这三个交通安......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制观念 ——龙亢农场小学组织学生参观龙亢法庭 应龙亢法庭邀请,龙亢农场小学组织学生参观了龙亢法庭。 6月5日上午,龙亢农场小学20多名学生兴高采烈来到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姓名:XXXXX 学院:XXXX学院 专业班级: 时间: 2012年2月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观念调查......

    读书笔记--树立法制观念5篇

    谈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 -----读《邓小平文选》心得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制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构......

    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法制观念

    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法制观念 [ 作者:张传生发表时间:2004-8-24 15:12:29阅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一、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

    居民的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四川省隆昌县居民的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仅是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程序、严格的执法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本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