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21: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检察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就一个地区而言,清楚的了解本地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是搞好本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应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的产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党的十六大“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措施之中”的有关精神,针对目前我国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状况,我们对近几年来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当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作一简单剖析。

一、当前我国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发生在行政执法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件较多。相比而言,发生在金融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下降趋势明显。涉案人员既有单位负责人,又有财务人员,犯罪嫌疑人也有一般经办人员。其中发生在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件,以业务员挪用公款居多,人员年龄相比而言呈年轻化趋势。作案手段多为截留收入不上帐直接进行侵吞,或收到资金不上交单位、挪作他用所占比例较大;而企业业务员职务 犯罪则大多是采用收取货款不入帐直接挪用,一些新的作案方法开始出现,作案方法更趋隐秘。贪污案件的数量相对稳定,挪用公款案件呈下降趋势,其他性质案件数量相对较少。

二、犯罪心理剖析

为进一步深刻剖析犯案人的犯罪心理,我们在相关企业做过一个心理测试。同样的工种岗位,由于在不同的企业,甚至在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所得到的报酬却差距甚大你会感到:

1、不公平,心里很气愤

2、想办法跳槽

3、寻找机会捞钱财

4、无可奈何,结果有22人选择1,有52人选择2,有5人选择3,有31人选择4。本题答案中只有4是相对平衡的心理,其他三个答案都是不平衡心理的体现,特别是2、3,已将不平衡心理转化为行动。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收入的高低并不一定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但同样的贡献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是一定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心理越强烈,离职务犯罪就越接近。而强烈不平衡心理的人数愈多,预示着职务犯罪率愈高。这是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方面。

又如针对职务犯罪主要诱发因素是什么,有这样一道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一层次的人易发生职务犯罪:

1、具有决策权的人

2、具有管理权的人

3、具有监督权的人

4、具有某种特权的人

结果有38人选择1,有26人选择2,有18人选择3,有44人选择4。这里说明更多的人相信决策权、特权的拥有者更容易发生职务犯罪行为。决策权就是我们一般情况下的领导权,是一个部门中最难以制约的权力,其腐败引起的危害性也是极其严重的。而特权是一种更趋隐蔽的权力,是一般常规监督机制无法制约的权种,因此,其腐败的机理更强大。从调查的数据中已充分提示我们,要在机制和制度上重视对决策权和特权的制约。

在开放性题目中,一些受试人员对自己走向犯罪时的真实思想作了描述。题目是:你在跨出犯罪的第一步,主要的诱因是什么?一些人是这样回答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虽然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看到很多人突然富起来。有的是机遇,有的靠魄力,还有的靠投机。本人是在贪得无厌的私欲的诱惑下,利用职务之便,跨出了贪污受贿犯罪的第一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诱因,这些诱因也可以不同,但他们跨出的第一步却一定是相同的,那就是犯罪。为使这些千差万别的诱因不能最终成为犯罪的第一步,这就是本次心理分析要求我们预防工作达到的境界。

通过这次心理分析调研,我们在预防工作的分析、决策 上获得许多宝贵的资料。这次调查取得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开展职务犯罪问题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对于犯罪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企望

一、两次调查就解决问题,必须以长远的目光,做持久的努力。我们期望通过长期积累研究资料,以扎实的工作,推动犯罪问题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搞好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三、造成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造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1、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深度。相当一部分单位很少对职工进行系统的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也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上的足够重视,一些职工甚至单位负责人,对什么是职务犯罪行为都搞不清或知之甚少,致使个别人追求腐化,以致于走上犯罪道路。

2、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一是人员管理上缺乏必要有序的竞争交流,有些单位领导为照顾职工个人方便,让一些职工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上下级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淡化,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力度减弱。二是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环节上存在漏洞;三是财务管理不严格,个别单位会计监督无从谈起。

这些管理上的漏洞,客观上为贪污和挪用犯罪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漏洞越多,可供犯罪的机会就越多。如某 县环保局监理中队会计王某,在负责收取辖区内焦厂排污罚款时,利用自己既负责开票,又负责收款的便利,在短短几个月内,就采用开“大头小尾”发票、收款不开票手段,侵吞公款4万余元。

3、监督制约措施不到位。权力缺乏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目前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种类不少、实际作用不大的缺陷,监督不到位现象在各个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一些乡镇民政所,就利用上级拔款的机会,隐瞒不报已死亡复员军人名单,巧立明目,套取资金,这些问题,如果上级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监督,完全是可以发现的,正是因为监督不力,才给职务犯罪留下了可趁之机。

4、对违法犯罪缺乏适当惩处。一些单位负责人,出于本部门利益考虑,怕影响单位整体形象,对本单位发生的一些违法犯罪,往往捂着盖着,不向检察机关报案,进行内部降格处理,根本就起不到相应的惩戒作用,导致一些职务违法犯罪现象屡犯不止。另外,当前贪污贿赂犯罪刑罚的缓刑率较高,客观上形成了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的后果,也是造成职务犯罪多发的一个原因。

四、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针对当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建议采取经下措施进行预防:

加大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力度。预防 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抓好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是这项工作的基础。作为担负着反贪重任的检察机关,应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结合实例,采用上法制课、廉政课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同时,要利用媒体进行举报、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宣传,在国家工作人员中营造一个“不想贪”、“不敢贪”的法制氛围。

通过完善制度和制度创新,遏制和消除产生职务犯罪的机会。一是要建立科学、民主、有效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对人员实行亲属回避、定期轮岗制度,激活队伍管理机制,这样,既能有效防范职务犯罪的滋生,又能通过轮岗,及时发现问题。二是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属单位的管理和财务监督,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检查和专项审计,重点在狠抓制度的落实上下功夫,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处;有条件的部门和乡镇应对下属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并逐步取消基层站所帐户,设立统一的财务核算中心,对所有资金实行统一核算、收付,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要研究和把握当前职务犯罪的打击发展变化趋势和侦查工作规律,更新执法观念,创新侦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突出办案重点,加大办案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职务犯罪,通过打击,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第二篇: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3

内容摘要] 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本文试图就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以及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突破职务犯罪人员心理防线的谋略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①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亦不例外。当公职人员的“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在研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之前,有必要了解公职人员和职务犯罪的涵义。

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通常称为公职人员。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通常,我们以职务犯罪的主要罪过形式不同为标准,将职务犯罪分为职务故意犯罪和职务过失犯罪。职务故意犯罪具体表现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及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中的相当一部分犯罪;职务过失犯罪具体表现在渎职罪中的过失犯罪。本文所探析的职务犯罪心理主要是以职务故意犯罪心理为主(下同)。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

一、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环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等。②作为具有一定职权的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同样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社会环境是一个多质、多维的有机结合,其对公职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起着作用。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公职人员心理素质的发展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是诱发其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我们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其对公职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有观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诱发了部分公职人员的贪婪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的存在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加上一些传媒过分地渲染西方国家高消费的物质享乐,对社会风气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使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等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有了广泛的市场。一些公职人员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在这种不良心理支配下,外化为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原湛江海关关长曹秀康在海关总署任职时,曾经是一位正直、廉明的官员,但当其被派到湛江海关任关长,手中握有一定的职权后,周围的社会环境随即发生很大的变化。来奉承巴结他的人多了,而他也被这些现象迷惑,认为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也应该享受一下了。随着不良心态的出现,他逐渐被走私分子俘虏,最终走上断头台。

2、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一些公职人员产生对商品金钱顶礼膜拜的心理,外化为权钱交易行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和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商品交易和流通的平等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如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价值,信奉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特别是一些以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职人员,现阶段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不平衡心态,在思想上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一旦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就会把权力作为私有化了的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

3、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漏洞,增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职务犯罪受社会控制能力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控制能力强,就能较有效地控制职务犯罪。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

1、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当前,在经济生活中,经济权力化,权力经济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如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便会为某些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可能。当公职人员的犯罪心理萌发后,职务或工作上的有利条件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企图利用这一条件牟取私利便成为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

2、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造成缺陷叠加这一社会矛盾,为某些公职人员提供了犯罪的土壤。在两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旧的计划体制和新的市场体制在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同时,他们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叠加在一起,给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同时也为一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一些公职人员趁转轨时期存在的某些缺陷和矛盾,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和侵吞国家的资财。

3、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是一支诱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催化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和承包经营者迅速富裕起来,还有一些走私等经济违法犯罪者暴富,强烈刺激原来有经济优势、社会地位较高的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为了平衡心理,补偿“分配不公”引起的损失,少数人便产生“用我的权换你的钱”的心理,一旦有适当的条件、机会,便贪污受贿。

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重了部分公职人员的不平衡心理。那些地处“老、少、边、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收入差距很大,同一职务、同一级别报酬却不同,使一些公职人员的心理更加不平衡,更加脆弱,只要有小小的诱惑,就会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

二、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

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任何犯罪都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当犯罪可能比从事其他可供选择的合法行为带来更大的利益,而只须付出较小的代价时,犯罪人就会选择犯罪。③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渎职和“侵权”等职务犯罪也不例外。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少数公职人员之所以沦为罪犯,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外,不正常乃至畸形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驱使他们堕落的“助推器”。④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其犯罪心理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所决定。归纳起来,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十种:

一是“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具有贪婪心理的人,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铤而走险,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肆意收受贿赂、挪用侵吞公款。如原罗定市建行广海办事处负责人陈超龙,为了达到贪财图利的目的,利用职务之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采取收委托贷款、客户还贷不入帐、偷支储户存款等手段,疯狂地贪污、挪用公款100多万元,用于个人挥霍、赌博,或借给他人经商牟取暴利。

二是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不少公职人员犯罪,都是侥幸心理占上风时陷进去的。他们具有自决心理机制突出的“鸵鸟心态”。一方面,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生活上有保障,并不愿意因贪污贿赂而丢掉公职,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另一方面,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智商较高,往往自认为身份特殊,见多识广,保护伞厚,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天衣无缝,或相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这种人虽然见钱眼看,打心眼里羡慕大款巨富一掷千金的派头,产生了利用手中权力捞一把的念头,但慑于法律威严,缺乏以身试法的勇气。然而,金钱和物质的巨大诱惑最终还是占了上风。他们在尝到甜头的同时,又摆脱不了紧张与恐惧,害怕自己的罪行暴露后身败名裂,累及亲人。“做贼心虚”正是这种犯罪心理的真实写照。这种惊恐的心理状态,外显为慌乱、猜疑心重、不安等情绪。有的作案后犯罪的快乐情感体验与担心犯罪被察觉后得不偿失的心理相互矛盾,从而感到耳鸣、心悸、胸闷、呼吸

急促、咽喉干燥、无饥饿感,无睡意,坐立不安。在此情况下,外界的各种刺激信号会对许多犯罪人员的心理发生导向作用。如果在犯罪人员能够感知的范围内,出现其他同类人员被司法机关抓获的刺激信号,往往会抑制其继续犯罪的心理,促使其短时期内打消犯罪的欲念。被惩处的职务犯罪人员的地位越高,或者与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工作经历等越相似,产生的抑制犯罪心理作用就越强烈;有的犯罪者甚至会真正就此作罢,洗手不干。如果在犯罪者能够感知的范围内,得知其他同样有职务犯罪经历的人不被查处,就会强化他们继续犯罪的心理。有些犯罪人员若同时收到上述两种刺激信号,矛盾的心理会异常激烈,如果抑制犯罪的心理最终取胜,则犯罪者会想方设法掩盖过去的犯罪;如果继续犯罪的心理占了上风,则犯罪者会进一步巧妙地设计继续犯罪的手段,使之更加诡秘和难察觉。四是深感吃亏的补偿心理。有些公职人员在社会分配拉开差距的情况下,看到别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者原来的下级各方面都超过自己,或者看到才华、学问比自己差的暴发户发了财,便产生不平衡的补偿心理。有些公职人员在犯罪最初阶段,不具有利用职务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陷入犯罪的泥潭时,错误地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多年的补偿。有些老干部认为自己为党工作了几十年,没功劳也有苦劳,过去收入少吃了亏,现临近退休该捞一把,为晚年留条“后路”,也算是对过去的补偿。于是,他们贪婪地攫取财物,恨不得把几十年的损失全部补回来。原茂名石化物资供应公司党委书记兼副经理谢汝钦,虽是处级干部但家境并不富裕,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别人都一个个富起来了,自己却过得寒酸,心理极不平衡,便想趁仍在位有权之机捞一点补偿。于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物资供应大权大肆索贿受贿。

五是贪图享乐的虚荣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实权的某些公职人员爱慕虚荣,一心追求个人享乐,被金钱、人情和关系所包围,成为“糖衣炮弹”袭击的对象。他们思想上逐渐放松了警惕,从拒绝吃请到逢请必到,寻欢作乐。当染上黄、赌、毒恶习,入不敷出后,便从接受一般礼品到收受巨额钱财,断送前程。

六是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一些公职人员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这种人利令智昏,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我帮他的忙,他应感谢我”,“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喝穿;做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这种图报心理作用下,一朝权在手,未办事先谈酬劳,谈妥酬劳再办事,“不见兔子不撒鹰”。在他们眼里,权利不过是一种待价而沽的特殊商品。在这种交易心理驱使下,他们把职责范围内应该承办的事情与按“劳”取“酬”划等号,不送礼不办事,甚至伸手索要所谓“辛苦费”、“好处费”,成为贪婪的“硕鼠”。

七是有恃无恐的攀比心理。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面对这一现实,大多数思想过硬的公职人员,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都不会心理失衡,明白要自己同自己比,过去同现在比,“知足常乐”,而少“人比人气死人”的不现实的烦恼。但少数意志薄弱者,看到别人买汽车、购洋房,心理不平衡,心想你能办到我也能。从而放任自身欲望的膨胀,与社会上的“富者”尽快“缩小差距”,或者“跑步致富”,成了其强烈的心理需要。这种人主观片面地认为,现在社会上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领导干部都在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好处,与他们相比,自己这点小问题算不了什么。此种“我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该受穷”、“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攀比心态,一旦遇到适当的物质诱因和客观条件,就有可能成为不惜“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和“敢于冒绞首的危险”的巨大动力。从公职人员犯罪情况看,因攀比心理而坠入犯罪的人员占较大比例,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差,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公职人员尤为突出。

八是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这种人崇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哲学,在金钱的诱惑下,只要能捞到好处,得到经济上的利益,什么党性原则、荣誉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在“有权时捞一把,逮住了自认倒霉”这种赌徒心理驱使下,他们胆大妄为,顶风作案,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飞蛾扑火,自毁前程。有些本来就是好赌的公职人员,屡屡把罪恶之手伸向国家和集体财产,结果赌注越下越大,越赌越输,公款被越吞越多。

九是捞了就跑的投机心理。这种人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善于投机钻营,见风使舵,对上竭力投其所好,对下则无原则地一团和气。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大多数在开始作案前或在作案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后路。他们并不打算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长期做下去,只要认为把钱捞到一定程度后,就携款潜逃,或申请调动到另外的单位去另谋出路;当然,有些是听到查处的风声后才跑的。如某县电信局收费员周某某,利用春节期间人们警惕性相对放松的机会,不按规定将每天收取的电话费存入银行,而是把几天来收取的64万元费用席卷而逃。

十是破罐破摔的对抗心理。持这种心理的人不可能主动交代罪行,往往表现出公开的对抗,出言不逊,蛮横无理,或者喊冤叫屈冷嘲热讽。产生这类心理的原因,大都是取决于职务犯罪人员的心理和个性。如有的对社会不满,对单位不满,总觉得社会、单位欠他的;有的对执法机关有偏见;有的对拘捕时间、地点不满,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等等。不论何种原因,绝大多数职务犯罪人员一般都是抗拒调查而不肯轻易就范,只是抗拒的时间、阶段、程度不同。最初阶段,他(她)们普遍认为,只要坚持不开口,不作供,办案机关就不能证实其犯罪;在意识到问题再也包不住时,犯罪轻微者、案件中的从犯、有立功机会者,供认可能会快一些;有恃无恐者、犯罪数额大或情节严重者,即使在大量确凿的人证物证面前,也不轻易作供,或避重就轻,或百般抵赖,或推卸责任,最终有的供认,有的则顽抗到底,特别是罪大恶极的,会作殊死挣扎,“不见棺材不落泪”。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有些甚至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对于办案人员做好侦查、审讯预案,及时拘捕涉嫌进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突破其犯罪心理防线,收集证据,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突破职务犯罪人员心理防线的谋略及防范对策

(一)突破职务犯罪人员心理防线的谋略

公职人员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专业知识和法律常识,因而在查办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对抗性矛盾非常突出,这就必须针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案情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以突破其心理防线,侦破案件。如何洞察职务犯罪人员的心理状态,是实施心理对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侦查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功。通常有几种方法:一是分析法。侦查人员将调查所获得的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证据材料及其活动动态等材料集中起来,运用自己的侦查、审讯经验,将其各种表象与以往案(罪)别相近;人犯年龄、性格、气质类似,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相仿的受审对象,进行类比分析,找出规律,从而推知其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动向。二是观察法。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当外界刺激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时,人体内生理、心理机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体外部机能就会显露出相应的反映。通过直接观察,可以发现犯罪人员的外部表现、言语行动,并以此分析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三是监视法。通过了解、监视等手段,观察犯罪人员在羁押场所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轨迹。

审讯职务犯罪人员是一种心理复杂的诉讼活动,是高层次的斗智斗勇过程。因此,要突破职务犯罪人员的心理防线,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挖掘其积极的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适时选择最佳的方法突破,才能收到良好的办案效果。

1、创造环境,选点切入。选准切入点是迅速摧毁职务犯罪人员的防御体系,使其放弃对抗心理,突破整个案件的关键。如果切入点选择不当,会使审讯出现僵局。根据案件性质和对象情况的不同,我们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但就总体而言,大致应具备以下特征:

(1)证据和事实比较确实充分的;(2)犯罪事实或情节比较暴露,难以掩盖的;(3)犯罪人员自认为牢固的攻守同盟被攻破的;(4)供述自相矛盾的。案件的切入点,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应从具体情况出发择优选用。有的职务犯罪人员在紧张的环境气氛中无法供述,而有的在轻松的环境下拒绝供述,这有赖于办案人员对职务犯罪人员的个性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并决定讯问环境。

2、以势攻心、挫其锐气。这是对那些职位高、资历深、阅历广,或自恃有 “靠山”、“关系网”作后盾而盛气凌人的职务犯罪人员采取的策略。侦查人员首先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有意制造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然后运用法律武器,针锋相对,理直气壮,义正严词地挫其锐气,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职务多高、资格多老,只要触犯刑律,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以打击其嚣张气焰。如审讯原遂溪县委副书记陈某某时,其态度非常嚣张,拒不开口,办案人员从正面与其交锋,挫其锐气,经过出示部分证据后,其心理防线向后退,交代了一些小问题,我方则紧逼不放,不让其有喘息的机会,经过一番的斗智斗勇之后,陈某某终于败下阵来,交代了受贿的犯罪事实。

3、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面对职务犯罪人员的顽固抗拒心理,当审讯陷入僵局时,侦查人员要寻找最佳时机出示犯罪证据,攻其不备。如果证据出示过早,会使其掌握侦查人员的底细;证据出示过晚,不利于案件的及时突破。因此,侦查人员要正确地分析职务犯罪人员当时的心理状况,掌握其心理活动情况,把握时机,在对方“表演”最充分时,出其不意地出示证据,使其措手不及,置于进退两难境地,逼其束手就范。如侦查人员在办理原肇庆市直机关党委副书记李家和贪污一案中,李自视作案手段高明,而且作案时间长,面对讯问拒不交代,或沉默不语;侦查人员通过及时出示有关帐册资料和单据,促使李的抗拒心理防线被冲跨,从而交代犯罪行为。另外,侦查人员也可以旁敲侧击,既可使职务犯罪人员感觉到侦查人员已经掌握了犯罪证据,又给他一个主动交代的机会,让其心理上容接受,下决心交代全部罪行。

4、声东击西,敲山震虎。对于职务犯罪人员的试探心理,首先,侦查人员应保持沉着冷静,不露声色。在实践中,侦查人员情绪的细微变化,都会被有经验的职务犯罪人员所捕获,以此推断侦查人员的心理活动,探听虚实,从而增加讯问的难度。因此侦查人员的沉着冷静,是实行声东击西,敲山震虎的先决条件。其次,侦查人员可以采取造成对方错觉的方法,给其不意的攻击,从而掌握审讯双方心理较量的优势和主动。此方法可以投虚求实,迂回发问。即对某些证据虽未完全掌握,但存在犯罪事实嫌疑很大的案件,故意迂回发问,透露点信息,似成竹在胸一样,从而打破其幻想,然后穷追猛打,促使其作出真实的供述;对那些编造谎言,狡辩抵赖的,可以将计就计,从中了解有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推理把假话引向某些实质性问题上去,再出其不意,攻下目标。

5、引蛇出洞,穷追猛打。在与职务犯罪人员较量中,为了麻痹和调动对方,侦查人员有时故意露点破绽,造成我方“炮弹”不足的错觉。当对方口若悬河,表白无职务犯罪问题时,侦查人员不可过早地短兵相接,一味强攻,应有意让其全面亮相,然后抓住破绽撕破其丑恶嘴脸。

6、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对于共同作案,作案后又订立攻守同盟的职务犯罪人员,要将审讯重点放在激化和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上,以分化、瓦解共同犯罪人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使其互相猜疑、指责而发生“内讧”;同时要根据各个职务犯罪人员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心理承受力,选准突破口,达到各个击破攻守同盟的目的。如在办理湛江市某银行营业部主任陈中隆、陈文强受贿案中,当侦查人员拘传陈文强回检察院审讯时,他见到大院门口停着陈中隆的专车,于是紧张地问:“为何陈主任的车在这里”,侦查人员没有回答。当审讯后,他支支吾吾不交代问题。这时,侦查人员突然发问:“你知道陈中隆为什么来市检察院吗?他是来自首的。”陈文强一听,慌忙说:“不会吧,昨天他才和我商量,叫我不要向你们说,不会丢下我不管的。”这就暴露了他们建立反侦查的攻守同盟行为。于是,侦查人员继续向其施压,最后他不得不交代伙同陈中隆受贿的犯罪行为。

7、以情攻心,促其转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狡猾的职务犯罪人员总有情感弱点及要害的一面。对一些讲义气、重感情的犯罪人员,要充分利用其父母、子女牵挂之情、亲友之谊去感化,消除影响他们交代罪行的不良心理,促其交代罪行。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将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戒之以法结合起来,如果晓之以理、戒之以法离开了动之以情,就容易成为空洞的说教;而动之以情离开了晓之以理、戒之以法,就不可能使犯罪人员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觉悟,认罪服法。

(二)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预防

犯罪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人的理性的自觉行动。它可以事先预测、计划、准备,也可以运用知识、经验、技能及其他便利条件等等。⑤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除了要求检察机关的侦查办案人员积极参与外,亦需要社会学者、心理学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对职务犯罪人员心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其犯罪发展规律,打开其心理防线的突破口,从而为收集证据、侦破案件、证实犯罪和预防犯罪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积极开展职务犯罪心理预测。职务犯罪心理预测是指对个性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可能性所做的预测,包括初犯预测和再犯预测。⑥职务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也就是一个人犯罪心理形成前后和犯罪前出现的一系列征兆。如人际关系反常,这在青年初犯时最为突出;贪婪的物质欲望;对工作或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茶饭不思,终日惶惶不安;极力伪装自己,工作假装积极等等。这些犯前征兆,只能因人因事而异,虽有一定的规律,但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只要运用预测方法,注意观察,分析犯前征兆,就能为预防工作打下基础。

2、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职务犯罪隐患。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和社会矛盾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消除腐败分子;鼓励诚实劳动和适度消费,反对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

3、加强公务活动的控制,减少职务犯罪机遇。职务犯罪心理形成后,只有与适宜的机遇条件发生联系后,才会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公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防范于未然。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光靠检察机关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专门机关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全社会的预防体系。只有这样,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才有深度和广度,职务犯罪的蔓延之势才能被“截流”。

4、逐步实现“高薪养廉”的经济保障机制。职业声望和收入地位发生严重背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序列的混乱和异常,反映了目前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尽合理。这种混乱和异常,造成了人们某些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也是使得一部分人试图通过一些不正当的社会行为来满足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的社会和心理的诱因。因此,以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在“精兵简政”的同时,逐步实现“高薪养廉”的经济保障机制。

注:

① 见邱国梁《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② 见申荷永《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③ 见戴群策《试论犯罪心理的经济分析方法》,《公安司法研究文选》第187页。

④ 见胡爱精《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特征》,《调查与研究》1999年第5期。

⑤ 同③

第三篇: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与预防

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与预防

〔摘要〕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及时、准确、合理的刑罚和其他非刑罚制裁措施能够有效增加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破除其侥幸冒险心理;严厉惩罚的震慑作用也能使其自我调节结构要素发挥作用,抑制弱化犯罪心理的形成,从而达到减少低龄职务犯罪的作用。

〔关键词〕低龄职务犯罪;犯罪心理形成;犯罪心理预防。

一、低龄职务犯罪概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违背职责的要求,运用国家不认可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故意或者过失地导致危害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的结果而应受到制裁的行为的总称。本文所述之低龄职务犯罪是指35岁左右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包括依法从事公务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职务犯罪。把握好其特点将有助于犯罪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1.涉案罪名集中。低龄职务犯罪尽管分布领域很广,但涉案罪名一般集中在贪污和挪用公款两大罪名上,这与大部分低龄职务犯罪分子职级不高、主要负责处理财务、会计等事务工作有关。如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1998年至2000年查处的20件低龄职务犯罪中,绝大

[1]部分犯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而在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检察院1981年至2001年立案侦查的105件案件中,贪污挪用案件为87件,更是达到

[2]了立案总数的82.86%之多。可见故意型低龄职务犯罪较多,因此下文分析犯罪心理时也主要以分析故意职务犯罪心理为主。

2.涉案金额较大,犯罪性质恶劣。与年轻人爱冒险、图刺激心理相对应,低龄职务犯罪人往往作案不计后果,因而一旦犯案涉案金额较之其他年龄段更大,犯罪性质更为恶劣。如湖北省建设银行青山支行年仅26岁的房地产信贷科科长助理金某挪用公款819万用以放高利贷;又如32岁的贵阳市财政局出纳员许杰转走预算外资金7200余万,[3] 爆出贵州省建国以来最大一起经济犯罪案件。3.犯罪分子文化程度较高。凭借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加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数众多的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被提拔上了中层岗位,其中的不良分子往往利用其业务骨干的地位进行职务犯罪活动。以广州市为例:1997年至2003年3月,该市35岁以下青年职务犯罪总人数364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9人,占

[4]62.9%,研究生17人。低龄职务犯罪主体在案发前往往得到组织上的重点培养、单位领导的器重,被家人、社会寄予厚望。他们的犯罪在毁掉自己前程、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的同时,也是对组织资源的一种浪费,更令家人痛心,甚至还会影响干部队伍的廉政文化建设,动摇社会群众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治信任,给各方都造成极大损害。

二、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5]的总称。研究低龄职务犯罪心理,能更深入地了解低龄职务犯罪分子(或潜在的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内心动态,从而更好地对已出现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和预防。

(一)低龄职务犯罪的典型心理。

1.贪婪心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金钱至上”的观念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市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大多数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对金钱顶礼膜拜的贪婪心理使他们不惜违法犯罪,肆意收受财物,贪污挪用公款。

2.失衡心理。年轻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眼看学问不如自己、努力程度不如自己的同辈人通过经商暴富、目睹同一批进入机关单位、国企的人迅速升迁后,认为自己是“老实吃亏”,从此开始利用手中权力为己牟利,求得“补偿”。

3.从众心理。事实上,在某些权力要害部门,贪污、受贿的犯罪分子的确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腐败“窝案、串案”频发便是其例证。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国家工作人员混迹于腐败环境之中,与腐败分子的密切交往,将职务犯罪行为中性化、合理化,视收钱送礼、以权谋私为当然。

4.侥幸心理。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高学历、高智商使他们自视甚高,以为凭借自己的高超手段能够遮掩住犯罪、规避惩罚;而监督机制的匮乏无力和职务犯罪的低查处率也让他们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正是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年轻的蛀虫们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最终将自己送入犯罪的牢笼。

5.虚荣心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言:“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作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的职务犯罪分子往往乐衷于人们的阿谀奉承,对名牌商品有着无穷的兴趣,凡事讲阔气、讲排场,为满足内心的虚荣面对“糖衣炮弹”毫无惧色,一一笑而纳之,从此恶行不断,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沼。

6.对抗心理。年轻人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容易对批评、建议产生对抗抵触情绪。有的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就是因为对单位领导批评不满而滥用职权以泄私愤,或对工作职责持冷漠态度,这是在过失型职务犯罪中常见的一种心理。

(二)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结构。

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绝不仅仅以上列举的几种,而且在每一个犯罪案例中这些心理因素也不是单一地诱发犯罪,而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机组合并综合为低龄职务犯罪行为提供内在动力。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到配作用的那么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主要包括:(1)认知结构要素;(2)动力结构要素;(3)自我调节结构要素;(4)特征结构要素。在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下,众多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自我认识具有片面性和不准确性,自我控制能力低,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影响和低俗事物的引诱,最终走上歧途。研究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结构能够通过将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心理结构同其他年龄段职务犯罪分子、同一年龄段守法国家工作人员的心理结构相比较,发现其中的区别,揭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从而更好地制定预防、侦讯、矫治的心理对策。

(三)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

1.强烈需要的膨胀发展。人人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需要。有的需要较弱,难以激起人们的活动动机;而有的需要较为强烈,较易推动人们为满足它而积极行动。事实上,以合法的方式如个人奋斗等去追求满足正当的强烈需要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低龄职务犯罪分子需要的特点在于其个人需要恶性膨胀和畸形发展:

一方面,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们薪酬有限,渴望享受的欲望严重脱离了其实际支付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构中吃喝玩乐的低层需要占绝大部分,而对事业的追求却迷失了,马斯洛所谓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似乎回归为零。

2.人格缺陷的激发。单纯的强烈需要的存在还不足以形成完整的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产生的真正心理基础是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因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误而形成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低龄职务犯罪分子普遍存在意志薄弱、自制自控能力薄弱、法纪意识淡薄、以个人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等人格缺陷。这些人格缺陷,导致当私欲膨胀时,低龄职务犯罪分子最终选择的是以不法方式而不是通过个人进取奋斗去满足这些欲求。

3.犯罪意向的萌发。所谓犯罪意向,就是由违法欲求引起的冲动、意图或行为倾向,它是主体由人格缺陷经过违法尝试后形成犯罪心理的标志。一旦出现合适的犯罪时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便由模糊抽象的犯罪意向转而生成清晰具体的犯罪动机和目的。这种抽象的犯罪意向以上述的需要的恶性膨胀和人格缺陷的存在为基础,潜伏于行为人的内心深处。

4.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6]在犯罪意向萌发后,经由适于实施职务犯罪情境的刺激和犯罪机遇的诱发加之自我控制能力的匮乏,便会形成犯罪动机。

5.犯罪决意的作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在犯罪动机形成后,还会根据自身的心理结构特点,考虑采取何种手段满足其欲求。此外,在犯罪决意阶段,低龄职务犯罪分子还会根据客观情况捕捉着手实施职务犯罪的时机,侦查人员可从判断作案人是仓促行事、犹豫不决,还

[7] 是老奸巨猾、轻车熟路中,判断其性格和意志特征。

三、关于低龄职务犯罪心理预防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开展犯罪心理预测,测准潜在低龄职务犯罪人。

任何人,无论其表现多么单纯善良、正直廉洁,都有可能做出越轨之事。由检察机关或单位纪检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定期运用观察、谈心、询问等多种方式对低龄国家工作人员物质需要方面的变化(如奢侈品消费的激增)、人际关系的变化(如与某些商人交往过密)、精神状态的变化(如终日惶惶不安,工作严重分心)进行调查研究,展开综合评估,预测调查对象进行职务犯罪的可能程度,使“潜在犯罪人”能及早浮出水面。这一工作的开展将极大地有助于对犯罪倾向的低龄国家工作人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为预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低龄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与素质,改善其主体心理结构。2005年9月18日,《瞭望新闻周刊》中也指出在全国多个行业的职工平

[8]均工资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处于中下位次。“相对贫困”的经济地位便是形成失衡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提高低龄国家工作人员待遇,进而改善其心理结构。通过在学校、单位向青少年传达廉洁的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结构,是防止日后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香港,廉政公署预防职务犯罪从青少年甚至幼儿园抓起给人印象深刻。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向青少年传达反贪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

[9]他们在反贪中的作用。

3.优化外部环境,削弱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诱发。外部环境既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还包括了家庭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交往环境因素等。我国目前恰恰处于迪尔凯姆所谓的过渡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与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同时存在,西方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在这一时期发生激烈的碰撞,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显得特别突出。金钱至上、享乐至上、虚无主义等腐朽风气在社会甚至工作单位、家庭的弥漫,对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起着不良导向作用;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也决定了近期内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制度建设难以尽善尽美,单位监督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加之法律法规的缺位,也诱发着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可能扭转不良风气在社会中的强势走向;同时加紧法制建设的步伐,完善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漏洞,减少职务犯罪机会并建立起严密系统的权力监督体系;此外,工作单位、家庭等小社会环境的净化也应该得到重视,单位的防腐教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防止贪腐习气在一个集体内盛行;将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战线延伸到家庭之中,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监督、提醒、规劝,构筑起预防低龄职务犯罪的“亲情防线”。

4.加大打击力度,弱化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并不一定立刻外化为低龄职务犯罪。惩罚机制尤其是刑罚机制是抑制弱化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尽管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一直强调要严惩职务犯罪,但是整体看来,职务犯罪的查处率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低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成本”并不高。

据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研究表明,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大约在10%-20%之间。其中被判刑的比例也过低:每100名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只有42.7人被立案侦查,只有6.6人被判刑;每100名被检察机关立

[10]案侦查的干部中只有15.5人被判刑。在其他类型职务犯罪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而在量刑方面,就连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苗有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不讳言:“近几年职务犯罪判得比较轻,老百姓有意见。”[11]因此,完善对职务犯罪惩罚的立法,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灵活运用党纪、政纪和刑法对不同危害程度的低龄职务犯罪及时采取轻重不同的处罚措施,努力使每一个低龄蛀虫得到应有惩罚,是低龄职务犯罪心理预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2][10]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3]马志忠,郝翠荣。职务犯罪低龄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杨国亮,鲍子平。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透视与预防重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5)。

[5]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高锋。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7]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李友德。论完善我国公务员薪酬的有效途径[J]。消费导刊,2008(3)。

[9]周洲,腾志强。职务犯罪预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1]黄秀丽。堵死为贪官开脱的门道———最高法、最高检规范官员轻判的幕后故事[N]。南方周末,2009-04-01.

第四篇:行政执法部门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心理成因及其预防

行政执法部门渎职侵权职务

犯罪心理成因及其预防

县政府助理调研员蒋盛海

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通常,我们以职务犯罪的主要罪过形式不同为标准,将职务犯罪分为职务故意犯罪和职务过失犯罪。职务故意犯罪具体表现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及刑法分则

第九章渎职罪中的相当一部分犯罪;职务过失犯罪具体表现在渎职罪中的过失犯罪。本文拟对职务犯罪中行政执部门渎职侵权的心理成因及预防做一初步探讨。

一、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环境是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等。社会环境是一个多质、多维的有机结合,其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起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有观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诱发了部分公职人员的贪婪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的存在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过去的一段时期里,1我国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加上一些传媒过分地渲染西方国家高消费的物质享乐,对社会风气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使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等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有了广泛的市场。一些公职人员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在这种不良心理支配下,外化为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

2、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一些公职人员产生对商品金钱顶礼膜拜的心理。外化为权钱交易行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和资源配臵市场化,以及商品交易和流通的平等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价值,信奉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特别是一些以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职人员,现阶段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不平衡心态,在思想上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一旦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就会把权力作为私有化了的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

3、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漏洞,增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职务犯罪受社会控制能力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控制能力强,就能较有效地控制职务犯罪。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制、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二)社会矛盾对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

1、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当前,在经济生活中,经济权力化,权力经济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便会为某些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可能。公职人员的犯罪心理萌发后,职务或工作上的有利条件就具有很大的诱惑,企图利用这一条件牟取私利便成为公职人员犯罪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2、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造成缺陷叠加这一社会矛盾,为某些公职人员提供了犯罪的土壤。在这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旧的计划体制和新的市场体制在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同时,他们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叠加在一起,给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同时也为一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一些公职人员趁转轨时期存在的某些缺陷和矛盾,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和侵吞国家的资财。

3、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是一支诱发公职人员犯罪心理的催化剂。随着改革放的深入,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尤其是个人、私营企业和承包经营者迅速富裕起来,还有一些走私等经济违法犯罪者暴富,强烈刺激原来有经济优势、社会地位较高的部分国家工作

人员。为了平衡心理,补偿“分配不公”引起的损失,少数人便产生“用我的权换你的钱”的心理,一旦有适当的条件、机会,便贪污受贿。

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重了部分公职人员的不平衡心理。那些地处“老、少、边、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收入差距大,同一职务、同一级别报酬却不同,使一些公职人员的心理更加不平衡,更加脆弱,只要有小的诱惑就会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

二、职务犯罪的预防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我们认为要克服一个认识,做到一个具有,五个坚持。克服一个认识是:不贪污不受贿就不能犯罪的模糊认识。在工作中超越职权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也能犯罪。如:国土资源管理局是审批土地的职能部门,未经水务部门同意,批准使用河道内的土地;未经林业部门同意,批准使用林地,或者因工作失误,一地块地审批给两个人或两家单位使用,导致殴斗、上访等,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重大伤亡或极坏社会影响的等,也构成渎职犯罪。药检部门如果不能严格把好药品质量关,造成人员伤亡、传染病传播等严重后果,则有可能构成犯罪。

一个具有: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避免在工作中由

于不认真履行职责而犯罪。

五个坚持:一要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首先来源于执法人员本身价值观念的质变。一个执法人员要想实施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犯罪,任何看似严密的监督的机制和严惩措施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每个单位都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执法人员进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执法人的自律意识。自律是最好的自我防腐剂,也是预防渎职犯罪的根本措施,每个执法人员要严于律已,清心寡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切不可轻小节,而忘乎所以,所谓小洞不堵,大洞受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个人犯罪都是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每个国家和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中,都要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服务,做依法行政的楷模。

二要坚持法规学习、要坚持所执法及相邻法规的学习,熟悉本行业务,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增强行政执法能力。如国土资源部门的执法人员不仅要学习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规政策,还要学习防洪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工商法、行政处罚法及其他法规政策等。做到执法中不越权,不失职。药检部门不仅要学习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还要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工商行政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要坚持制度监督。教育不是万能的,预防职务犯罪每个单位、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和规律,要针对本单位或本行业的特点、分析容易滋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建立健全执法制度规范程序,明确责任,减少漏洞,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健全监督制度,并确实落实。如建立执法告知制度、主办检查员制度、内部抽查制度。

四要坚持执法公开。执法标准、程序要公开化。每个单位执法权力都有自己的程序、特点和规律,外部力量很难介入,成为执法权力运作的封闭性,群众很难监督。无数事实证明:职务犯罪最重原因是对权力约束不力,先例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失去制约权力越大,发生职务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执法部门要将执法标准、程序向社会公开,便于群众监督、防止执法人员权力滥用及失职。

五要坚持联系制度。要与有关部门建立联系制度,请司法部门给予授课,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法制观念,使工作人员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与有关部门及当事人建立联系制度,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通过上述措施,增强执法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减少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动因,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形成自律与制约机制,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促进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国家公务人员职务与级别

国家公务人员职务与级别

首先需要说明的,你所提的地方上厅、局、处、科、股这五个级别,除了厅、股两个级别是实至名归的,其余的局、处、科实际的职位和叫法有所偏差。举例说明:

1、从省一级的机关层面上说,厅一般指的是省政府组成部门,各部门的第一把手叫厅长,级别正厅级;省一级机关也有局长的说法,如省工商局、国税局、广播电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其一把手叫局长,但需注意的这里的局长的级别和厅长们是一们的,也是正厅级;

2、从地级市机关的层面上说,由于市里的主要领导(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和省里的厅长级别是一样的(这是指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有的市如浙江省的宁波市由于其是国务院计划单列市,它的市委书记是由浙江省委常委兼任的,级别是别省级,市长的级别也是副省级,这另当别论),市一级的机关也叫局,如财政局、公安局、农业局等,其一把手也叫局长,但这个局长和省级机关的局长虽然叫法上一样,其实际的级别只有县处级(部队的正团级);

3、关于处级的说明,处一般是指厅级机关的内设机构,其负责人叫处长,如人事厅内的公务员管理处、公安厅内部的出入境管理处,处里的一把手叫处长,它的级别和部队的团长、市一级机关的局长、县(市区)的书记、县市区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是同一个级别;但现在很多地方对处的概念比较混淆,如有的地级市的机关的内设机构也叫处,这就有点名不符实了,如市林业局林管处,其实规范化叫法是市林业局林管科,有的为了出去让人家叫得好听点,就把科改为处,称呼也就从科长变为处长了,但其实质还是科级;

4、科级,上面也讲到过了,地级市的机关的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叫科长,也就是正科级,而县一级机关的一把手(局长)、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也是正科级;

5、股级,指是县一级机关的内设机构,如**县教育局教育股,其负责人叫股长,但实际中,很多地方也把教育股叫成教育科的,这和上面市级机关的内设机构同理,也是为了好听点,但其实质上级别只有正股级。

用简单一点的说明如下:

厅级——省级机关的厅、局,地级市的书记、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部队的师;

处级——省级机关的内设机构,地级市的局,县(市区)的书记、县市区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部队的团;

科级——市级机关的内设机构,县(市区)的局、乡镇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部队的营;

股级——县(市区)机关的内设机构,部队的连。

上面所讲的我国地方上通用的领导职务,地方上目前还有一种叫非领导职务的,主要设了以下几个,为了说明方便,将非领导职务的级别和领导职务的级别作个对比:

正厅级——巡视员;

副厅级——副巡视员;

正处级——调研员;

副处级——副调研员;

正科级——主任科员;

副科级——副主任科员;

正股级——科员;

副股级及以下——办事员。

当然,这主要是从很规范的角度出发给对比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工龄、任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出入,如有的股长年龄比较大了,当股长的时间比较长了,也可以给他一个主任科员的非领导职务。现在部队的职务和地方职务不能简单进行换算,一般来说,部队回到地方的其级别待遇可以不变,原先什么级别的就给什么级别的工资待遇(如副团回到地方,不管其职务如何,他的工资待遇都是按副团的),但职务一般要降1-2级。如正团转业到地方,在地级市安置,也就安排个正科的职位,并且还不会是很好单位的正科,一些热点部门如财政局、税务局、人事局、公安局等还不一定进得去;在县里安置,好点也就一个一般局的局长(其实这种情况都非常少,一般都先安排个副局长,等过了几年,他的表现较好或其他因素才给你个局长当当)。目前我国地方上也就这么个情况,由于我国整个公务员的队伍比较庞大,部队回地方,地方上也有难处。但有一点要说明的,如果从部队转业回地方的,其在部队时的职务在副团以下的,地方上还是比较欢迎的,因为很多从部队回来的人各方面素质比较高,在公、检、法、司、乡镇等地方还是比较吃香的,因为地方上也需要这样的人才。首先有县处级,县团级一说;换句白话就是地方的县级干部(如县长)、事业单位的处级干部(这要看是哪里的处了,事业单位本身的级别不同,其处长的级别也不一样中央直属机关的那种处级干部)、部队的团级干部(如团长)3者级别相同;

中国行政级别分股、科、处、厅、部、总理几大级别。其中县-处为一个级别;地-厅为一个级别;省-部为一个级别。县、地(市)、省,均为当地父母官使用的级别(也就是以前的封疆大使,俗称当地的土皇地);处、厅、部都属于朝内为官的专属机构。例如:省水利厅的负责人就叫厅长,正厅级。省内某市的负责人叫市长,正市级。这两个人在行政级别上是同级的,但论实权则有所区别,厅长只管省内的水利和厅内的其它人事、财务等事情。而市长则管理一个市的全部事情(当然由于中国国情,这些领导相同的位置上还会有个书记用来管人事)。

但实际上县长和处长平级不太对,比县处一级低一级的叫科局(乡镇)级,比县处一级高一级的叫地厅(司)级,某县某某局的局长或者某某乡镇长就是科局级,如科局级当县长或者处长就叫提拔、进步,市(地级市)里的某某局长则是县处级,没办法,高一级就是高一级,如去当县(处、区)长就是平调。军队的只列大概的情况: 选取常用的参照点——县团级 排列如下

副军级——正司局级 司局长 正师级——副司局级 副司局长 副师级——正处级 县处长 正团级——正处级 县处长 副团级——副处级 副县处长 正营级——正科级 科长 乡镇长 副营级——副科级 副科长 副乡镇长 正连级——科员级 科员(高年资)股长 副连级——科员级 科员(低年资)排级——办事员级

上将--省、部级 中将--副省、部级 少将--地、厅、市级 大校--副地、厅、市级 上校--县、处级,副县、副处级 中校--科级 少校--副科级 上尉--股级 中尉、少尉--科员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担任领导职务满三年的团职干部转业到地方后,安排相应的职务。据此,大部分安置单位都能遵守这一政策,正团职满三年的安排正处,副团职满三年的安排副处。也有少数单位降一职安置。遇到这一问题可以直接向当地的军转部门反映。当然,如果在部队时不是领导职务或者虽是领导职务但任职期未满三年,安置正科是完全正常的。厅级相当副军正师级,局级相当师级,县处级相当团级,科级相当正营,股长是副营

军长-部级正职、省级正职;

副军长-部级副职、省级副职;

师长-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 副师长-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

团长-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 副团长-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

营长-科级正职、乡级正职; 副营长-科级副职、乡级副职

连长-主任科员; 副连长-科员;

排长-办事员

下载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信用社清收国家公职人员贷款的调研报告(共5则)

    一、基本情况 **省**县是国家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五乡五镇,204个行政村。截至2007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114846万元,贷款余额为72559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为余额为27569......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调研报告

    浅议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四种途径 摘要:正确认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位置与作用,找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和关键节点。本文......

    预防职务犯罪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关于对大同市城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我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区人......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破坏强度大,分布范围广,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

    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班级 建122 姓名 鲁浩 学号 2101011212191 指导教师 李英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

    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成卵型,俯视看似像一个水煮蛋。 2012/11/10日,我和***、***来到了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它由水下长......

    市直机关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调研报告

    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过长则容易产生混日子、不求进取等“职务疲劳”现象,影响干部队伍的活力;过短则容易诱发一些干部的投机心理和短期行......

    某职务分析调研报告实例(★)

    职务分析调研报告实例时间:×月×日×时至×时地点:××会议室 职务分析人员姓名:XXX 被调研职务:开发部经理 姓名:XXX一、部门及你个人做哪些工作? 1.具体开发 2.审查其他开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