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最终版)
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中共大竹县委党校 沈万红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启示
[摘 要]大竹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大竹精神‛,积极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出新举措,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成绩显著。其做法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文化建设现实情况与经济的迅猛发展极不协调,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 1 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近年来,大竹县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结合县委提出的‚五大目标‛决策部署,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大竹县勇争一流,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推出新举措,既做发展排头兵,也做文化先行者,取得显著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其做法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典型示范作用。
一、大竹县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取得的成效
大竹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安民‛为工作思路,以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西部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强县‛,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和推进机制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大竹县确立了以健全‚县级一中心五馆、乡镇两站、行政村一室一屋‛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
一是全县已建成的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82个农家书屋、49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10个流动服务点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农家书屋总藏书量达57万余册,每个综合文化站配备电脑 3至5台;每个乡镇配备了至少一名的文化专干,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一名兼职管理员。
二是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扩大。积极实施农村有线电视主干线光纤传输改造和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384个行政村,有线电视收视率达86%以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91%以上。
(二)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全县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着力打造以竹文化、麻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文化品牌,创作了一批具有大竹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如2011年,创作了音乐舞蹈《大棚歌飞》(获‚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节‘金土地奖’‛—最佳演出奖)等8件作品;《龙腾虎跃》等18件根雕作品;书法、美术、散文等文艺作品100余件,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70余件,文化交流平台—文化刊物《川东竹海》影响力日益扩大。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狠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文艺创作的同时,大竹县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盛的‚文化大餐‛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1、以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2012年9月20日,全国第二届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在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隆重开幕。来自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名农民艺术家参加了演出。大竹县以承办此次活动为契机,大力促进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人才与其它地方的交流学习,为大竹县的农村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2、系列文化活动常态化。全县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常年性群众文化活动20余项。重点举办了闹元宵广场健身舞蹈展演、‚幸福大竹、书香家园-全民阅读优秀摄影作品展‛、元旦摄影展、文化遗产日—大竹非遗项目展、‚五一‛歌咏会、‚五四‛文艺演出等。同时,全县各乡镇也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影视放映等文化活动年均达4600余场次。
3、创新‚百场文化下乡‛演出机制。在文化下乡活动中,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性,助推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大竹县采取专业队伍与业余团体相结合,在社会文艺团队选推优秀节目参与到百场文化下乡活动中。
4、打造竹乡特色的文艺精品。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精品节目的打造。近年来,新打造的竹乐器节目《竹谣》等一批精品节目,在省、市获得评奖。
(四)文化普及与文化惠民成效显著
一是全县50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业余的文化团队(腰鼓队或声乐表演队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民间文艺团队100余起,总人数超过5000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文化的普及,同时还较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二是‚两馆‛免费对外开放基本到位。县文化馆常年对部分社会业余文艺团体进行义务辅导,并举办有各类艺术培训班。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读者服务窗口全部公益性对外免费开放。开架阅览,开架书刊册数占总藏量50%,共接待读者0.7万余人次,书刊借阅1.2万余册次,资料检索260人次、3000余条。
三是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极大地方便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我们创新文化发展新理念,探寻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
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之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大竹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把弘扬‚大竹精神‛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中,以‚大竹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紧紧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要求,积极开展送知识、送技术到农村,努力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收到很好效果。
2、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文化民生工作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能。而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法规政策完善等方面。大竹县把建设‚西部文化旅游名城‛作为‚五大目标‛之 一写入大竹县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将‚文化惠民‛作为政府民生工程来抓,以‚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竹县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出的开幕式,也是政府主导作用的体现。实践证明,通过利用政府权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整合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多方作用,能有效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3、坚持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讲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进行政策规划和引导时,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首创精神。尊重农民意愿,就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讨论、自己做主决策;‚送文化下乡‛要在农民闲暇的时候、送农民喜欢的‚文化餐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就是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中,要积极发挥农民的创造作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的许多成功做法就是由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正是依靠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了新的局面。大竹县众多的民间文艺团队,还有庙坝镇创新的以‚竹龙‛、‚麻龙‛为道具的‚龙腾盛世‛节目,正是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情趣与需要自发创建或创作的。
4、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的根本措施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区域,有其各自的文化血脉与系统,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尽管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日益丰富,但并没有实现协调发展,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政策不平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滞后、城乡民间文化投资的失衡、因城乡收入差距而致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拉大等矛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党委政府,应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投资的政策倾斜,加大提高农民收入鼓励拉动农民文化消费的步伐,使城乡文化真正协调发展。
5、‚输血‛与‚造血‛ 并举是农村文化繁荣的不竭动力 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农村文化建设在‚输血‛的同时,也应注重增强‚造血‛功能,逐步实现‚送文化‛与‚育文化‛并举,实现城乡文化互动和农村文化永续发展的道路。一是努力提高现有文化专干的业务能力。建立文化专干培训长效机制,定期对文化专干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能力。二是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选拔有潜力的文化人才到相关单位深造,努力培养一支文化拔尖人才队伍;同时,注意发现培养农村草根文化能人,从资金、业务等方面给予帮助,把他们培养成吹、拉、弹、唱样样皆会的‚万精油‛式文化人才,让他们积极为村民们奉献‚文化小吃‛。三是充分发挥乡镇中小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政府协调,让各农村中小学的文艺演出对社会开放,从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6、乡土文化是农村文化繁荣的沃土 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孕育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富于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为农民所熟悉和掌握,其文化表现形式易于为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农民所接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可以在尊重原创的前提下,去掉乡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积极注入健康有益的营养,进行群众接受喜欢的适当改编。以乡土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开发平台和基础,借助于乡土文化淳朴而又丰富的表达形式,将新的文化内容以农民群众熟悉的乡土形式进行表达。因此,要积极深入挖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和努力提炼改造传统文化,让其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大竹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积极包装袍哥文化、板凳文化,打造清河古镇,深度挖掘大竹历史名人文化等,进行加工创作宣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大竹县文广局2010年工作总结
3、大竹县文广局2011年工作总结
4、大竹县文广局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名词注释: 县级一中心,即文体艺术中心;五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
乡镇两站: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行政村一室一屋,即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作者简介: 沈万红,男,45岁,大学文化,中共大竹县委党校教师,讲师。主要从事群众工作和农村发展研究,独立撰写的《大力弘扬大竹精神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研判 勇于创新 做好群众工作》等多篇文章在《达州新论》发表。
联系电话:***
第二篇: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省文登市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
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
第三篇: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杨丽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更加强烈,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搞好新时期农村公益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为此,在户县的实践中对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目前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户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遵循“务实、管用、对路”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着眼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着眼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围绕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实施旗臶工程,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好媳妇、好婆婆”、“户县十大孝子”、“文明公民标兵”、“和谐邻里”、及感动户县的人物和团队等评选活动为抓手,广泛树立弘扬农村新风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做模范的良好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户县每年用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基层文化站健全,农家书屋在全省首家实现了全覆盖,新建县文化馆、图书馆总投资3000万元,年内即将投入使用;新建农民画珍藏馆总投资2000多万元,现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得到明显加强。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庆祝重大节庆节日为契机,先后开展了“每年一届的自乐班大赛、青歌大赛、农民画(诗词)创作大赛,每两年一届的户县民间艺术及暨鼓舞大赛、农民体育文化活动节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惠民电影等多项群众喜爱的大型文化活动,为群众送戏曲、电影、文化节目3000多场次;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全国鼓舞之乡”,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农村公益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必须承认,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阵地建设缺位,硬件不硬
有相当一部分村子文化阵地缺位,服务功能丧失,没阵地或有阵地没设施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陈旧、不健全的现象较为普遍,电脑、照相机、摄像机、民乐器材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基础设施屈指可数,致使部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乏力,软件太软
一些地方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乡镇文化干事“被兼职”、村文化辅导员被拉用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没有专职文化干部,文化站只管事不管人,具体工作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农村文化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多年来没有吸收新鲜血液,大部分文化干部年龄偏大、观念老化,在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导致农村文化队伍乏力。
(三)“不良文化”仍有市场,缺乏品味
一些农村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所抬头,尤其是农闲时节赌博现象比比皆是,集镇开市期间不雅表演时有出现,“三俗”影视产品和视频通过网络传播无限扩散;由于文化阵地的缺位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等因素,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臵了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四)文化建设环境欠优,给力不够
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方面,虽然国家有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但涉及面不宽,力度不大,且“以小搏大”的刺激方式较多,专项建设资金较少,相当一部分地方往往因拿不出配套资金而放弃项目的实施,不能充分调动基层农村开展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资金投向上看,农村与城市资金投入落差较大,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统筹力度不够。
三、对农村公益文化发展走势的基本判断
(一)主体角色的转变必将调整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期盼越来愈强烈,这种期盼不仅仅是对优秀文化的期盼,更是对自己能够通过展示平台演艺文化的期盼,这种从鉴赏、享受文化到 “我要登台展示”的角色转变,必然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结构的新调整,即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群众舞台载体的提供。户县自乐班大赛活动就印证了这一点:近5年来,户县采取乡镇初选、分片预选、全县决赛的模式,每年坚持开展自乐班大赛活动,群众参与热情及观众一年比一年高,凡是参与演出的演员都有亲友团捧场,一场比赛带动了一大片,形成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较观看优秀文艺节目或影视大片等更为给力,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已成为户县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品牌。
(二)传播形式的更新必将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新亮点。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建设也必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1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6.5%,拓展空间很大。与城市相比较,互联网对广大农村来讲是一种新的事物,农民群众对网络有着神秘的好奇感,加之互联网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便捷等特点,农村互联网必将取得长足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购物等网络文化也必将成为广大农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三)文化品位的提升必将给群众文化载体带来新挑战。随着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渴望的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不再是看一场电影、看一场戏,读读报纸、看看电视等如此简单,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和通信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水涨船高;其文化需求逐步由单一向多元化、现代、时尚转变,更为追求的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新颖、品位高雅脱俗的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像西安的“长恨歌”、湖南的“宋城”等形式的文化更受群众欢迎。目前,城市文化已逐步成为农村文化发展走向的风向标,城市流行什么,农村就“潮”什么,这从客观上为我们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农村公益文化发展必将是创意文化、科技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体。
四、加强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为统领,积极适应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本点,坚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两轮驱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财力保障三鼎支撑的总体思路,着力提升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积极引领社会风尚,努力构筑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一)关注文化环境新变化,引领农村主流社会思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主流思潮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网络文化必将重组农村文化格局,广大农民通过网络在享受比以往任介质更为快捷、方便的大容量信息、文化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泥沙俱来的网络文化的迎面扑来,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来讲,很多人将会因科学文化水平低、辨析能力不强等因素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甚至会出现群体化文化冲突和信仰危机,这一点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关切。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要通过网络加大对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等群众关注、疑惑的事件、问题的阐释和回应,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二是要加大形势政策教育。统筹网络媒体、纸质媒介等资源,通过论坛讲堂、市民学校、图片展览、文艺表演、通俗读物、手机短信、微博、QQ群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科学分析问题、正确把握形的能力。三是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建设》,深入开展“四德”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它为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跑道”,是其“动脉”所在,应从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规划。要按照“布局合理、务实管用、运转有效”的原则,切实制定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尤其是“两馆一站一室”(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在选址上要集中规划到群众方便参加的区域,尽可能与村两委会靠近,尽可能与村两委会一起规划、同地建设,努力打造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区。通过调研发现,有的村由于规划滞后,导致两馆一站一室及两委会办公室各分东西,文化资源布局过于分散,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带来了不变,致使部分资源无人问津。二是加大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调整中央资金投向,重点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西部地区文化资金投入总量,保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通过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物质奖励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引导村民集资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场所,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做好配套。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地区往往把重心放在建好阵地上,而忽略了后续管理服务的及时跟进,从而出现了“有健身器材群众不知怎么用、有图书室没有专业人员辅导或长时间没有更新、有文化站没有基本的音响设备、有戏台没有人组织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新建文化阵地没有充分被利用或闲臵。因此应把文化设施配套与文化教育服务作为建好阵地的关键环节及时跟上,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最终目的在于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一方面,要以构筑广大群众精神家园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网络功能,在农闲时节特别是在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积极开展灯会、绘画、书法、戏曲、鼓舞等节庆文化活动;采取政府买单,经常开展科教文卫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民大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在向广大农民提供优秀文化服和产品的基础上,要多设计一些能让群众子自己“登台演艺”的文化活动,如戏曲大赛、歌曲擂台赛等,不断丰富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农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绘画、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鼓舞、社火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四)完善文化工作机制,为农村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农村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能否迸发出魅力色设的活力,关键在机制保障。要积极适应新期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大力推进农村文化机制建设。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明确规定党委一把手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列入领导干部的考绩、考勤、考能范围,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切实解决“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基层文化系统管理体制,明确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单位事业单位性质,人员由文化系统直接管理,做到专人专用专管,着力文化主管单位解决管事不管人的问题。三是完善队伍建设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区县、乡镇配齐配好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综合文化站专职服务人员,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打破常规进人机制,积极把各类文化人才吸纳到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中来,着力解决“没人干事、干事没能人”的问题。四是创新权益保障机制。大力推广户县“文化低保”运作模式,由政府买单,免费为农村贫困群众和弱势文化团体赠送党报党刊、科技刊物、视听设备及音响文化器材等,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惠民信息及时传到农村,确保贫困群众和弱势文化团体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篇: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抓好农村宣传文化建设工作,帮助农民树立新的生活理念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年来
农村宣传文化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农村宣传文化建设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坚持“三抓三促”推进宣传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抓教育促素质提高
提高干部群众素质是新时期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我镇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镇村干部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两大工程结合起来实施。
1、强化促学评学考学制度,保证学习培训活动扎实推进。镇建立并落实促学、评学、考学五项制度:一是规范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并根据学习需要适时将学习对象扩大到机关中层和村领导;二是实施“每月一学”制度。镇机关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采用学习辅导讲课等形式落实;三是坚持值班夜学制度。集中夜间值班学习二小时,为每位机关干部每月提供2-3次的学习机会;四是建立考学制度。以开卷考或闭卷考的形式,一年组织2-3次理论测试;五是开展群众“评学”制度,即结合年终评选学习先进,与岗位考核相挂钩。
2、优化培训教育,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我镇积极开展以“学新知识、树新风尚、做新农民、建新家园”为主题的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活动。首先,深化课堂教育。成立“农民素质教育学校”,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以培训轮训形式分层次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活动;组建农民读书社,培养农民群众形成爱读书、读好书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巡回宣讲制度,由镇党委理论宣讲团成员分赴各村、企事业单位进行巡回宣讲活动。其次,注重环境教育。在集镇中心建立长18米的科普长廊,与市科协合作定期更新版面内容;在主要街道、中心村的主干路段设立宣传栏和宣传标语。第三,创新活动教育。全镇开展有奖征集“陋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改“陋习”》、《三七市镇好风光》、《杨梅缘》3个节目,结合其他教育节目,深入各行政村开展文艺巡回展演。
(二)抓活动促文化繁荣
文艺骨干是繁荣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我镇重视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全镇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作为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依靠这些网络吸引广大群众在业余时间参加文体活动。到目前全镇已有文化中心户30户,组建起文艺队伍12支。每遇全镇举办杨梅文化旅游活动和“姚东之音”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我们总要选拔群众文艺团队上台表演。
(三)抓阵地促环境改变
我镇近年来注重镇、村两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镇财政投入了上千万资金建设了文化公园、休闲广场和室外篮球场,镇图书馆全天候开放,良好的文化设施为全镇人民提供了锻炼、健身、读书的好去处。各村也加大村落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有条件的建起村落文化宫,还不具条件的则改建原废弃晒谷场铺浇室外水泥篮球场,周围边角种上花草,建设农民公园,巩固农村“六个一”宣传文化阵地。
二、当前农村宣传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农村集镇人口比例还较低,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乡镇所在地的文化资源还有困难;加上长期以来缺乏村庄规划,自然村面广点多人少,给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中文化水平高的年轻人到城区或集镇居住,农村文化需求也相对带来不平衡性。但不能以上述问题的存在而放弃农村宣传文化建设,而是要把宣传文化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抓实抓好。
1、群众宣传文化设施是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应加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是人们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繁荣群众文化事业的一大要素,也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如果没有群众文化设施或者设施奇缺、陈旧,就谈不上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如何加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把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纳入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功能较全、现代化明显,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需求;二要注重实用性,要做到选址合理、建筑美观有特色、内部格局实用,这样才会受到群众的喜爱。
2、群众宣传文化专业人才是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保证,应加大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光靠从专业文艺团队演出中获取娱乐和相关知识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多的群众愿意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
。而且迫切想提高自己的层次和档次,这就必须依靠大批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骨干,来影响、带动和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就农村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镇文化站首先要担当起辅导与培养各村文化骨干队伍的职能,并且帮助联系外聘教师;其次注重眼睛向内挖潜,吸引调动镇内教育、文化等单位的文化专业人才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通过文化活动发掘并培养自
己的文艺骨干人才,提高他们的群众文化辅导能力;第四应将假期休息的大中专学生和退休的干部、教师吸收进来开展一些辅导活动。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宣传文化活动是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生命力的体现,应大力开展群众民俗文化活动的建设。随着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自我表现意识的提高和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高,要求自己唱、跳、画、写,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精神享受,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使紧张的生活和身心得到调节。对待文化活动内涵,首先要做到活动有时代特色。要把传统的表现形式与新时期的社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活动内容要广泛,大力开办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等;第三是活动方式要多样,如举办书画展、征文赛、摄影赛、电影周、地方戏曲展会、各种体育比赛等,形成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满足各类层次群众的需求,用先进的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新科技、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利益关系,也使人们的情感产生某些躁动和不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文化同时给人们带来知识、情感、伦理、信仰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使宣传文化切实担起构建和谐农村的责任。
第一,坚持以优美的环境感染人。要彻底改变农村成规陋习,改变一些农村杂草丛生、黄土裸露、蚊蝇扑面的现象,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营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村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让农民群众在优美的人居环境中生活。整洁的环境是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最有效的环节,环境能改造人、教育人,也能提高人。整治环境的关键首先在于发动群众,应让每位村民看到未来村庄的优美蓝图,号召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形成人人动手植树护绿,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家家着手清污除垢的良好风气。其次是加强管理,形成集体管角、党员管片、村民管面的管理网络;成立保洁队伍,建立日产日清的垃圾处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划分卫生责任区域,实行门前三保。通过评选卫生清洁户等创建手段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村民特别是妇女的特殊作用。
第二,坚持以深入的教育提高人。要抓实农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传统农民向高素质的现代市民转变。同时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组织和发动农民参与一系列共创活动,使之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制订《村规民约》,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移风易俗,改变群众的一些不良习惯,最终形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三,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培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积极主动地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实施“以人兴文”战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持续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基层文化工作的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基本阵地建设、基本队伍建设;要探索村落文化建设新途径。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加强农村文化站、文化场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体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时时刻刻感受到文化生活的存在,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第五篇:山东省文登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省文登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13:5
5来源:《求是》期号:2006.4作者:姜岱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省文登市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
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
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了橹、撒惯了网的渔家汉子捧起了书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长了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了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文登市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近几年,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有500多个单位参与,2000多个节目上演,5000多名演员登台。
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近十年来,共向农民送书3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00多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送药品、医疗器械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为农民患者诊治3万余人次。市艺术团被称为“庄户剧团”,平均每年为农民送戏180场次以上,并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乡土艺术家”。文登市还组织2000多名机关干部与2000多个贫困户结成对子,在帮资金、帮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了家家户户。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文登市注重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全市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有365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8000多人,涌现出“夕阳红文艺队”、“春晓文艺队”等一批水平高、阵容强的业余演出团体,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仅在高村镇,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伍就有36支,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天福路街道办事处30多名农民还
自发组成了京剧社,每周活动两次,并到市中广场搭起戏台,举办京剧演出周,连续七晚演出传统京剧折子戏和现代京剧选段,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文登市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掘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形成了“文登学”和鲁绣工艺两大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学”,弘扬传统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素有“文登学”的美誉。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学”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大力培养热爱乡土的文化氛围,出版了《文登学人》,推出了大型人文专题栏目《话说文登》,并在秦始皇东巡的遗址上建起了召文台公园,使崇尚文化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传承鲁绣艺术,弘扬民间文化。文登是“鲁绣之乡”,刺绣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为把这一民间工艺保护好,文登市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发挥云龙、艺达等五大纺织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动千家万户大搞刺绣加工,增收致富,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绣工已达10万多人,其中涌现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为代表的设计高手、工艺能手1000多人,先后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新针法、新工艺1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09项,连续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产品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代表作品成为馈赠国际友人的艺术珍品。文登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作者:中共山东省文登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