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惑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惑及对策思考
2008年至2010年,全国共选聘数万名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他们走进农村,融入农村,艰苦奋斗,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作为2010届的大学生村官,结合这一年多来自己在基层的工作体会,谈一下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现实困惑
1、身份处境尴尬。按国家计划实施由县市级公开招选的大学生村官,由镇村两级共同管理,在村上工作,一般担任支书助理或主任助理,在法律政策上却真正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既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或者乡镇公务员,大多又不是村支两委成员,导致许多大学生村官出现“三不”现象。一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由于大学生村官多在乡镇政府“帮忙”,在乡镇政府“出镜”的频率很高,成为“干部眼中的群众和群众眼中的干部”。其“似官非官”的身份令众村官处境很尴尬。二是不知道自己该听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村班子里难有说服力,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没有决策权,只能干些辅助工作,充当着村级文件起草、档案整理、村级卫生清洁等勤务员工作。在乡镇政府也只是做做简单的工作,搞搞卫生打打杂。模糊的角色使大学生村官处于“上面没人听,下面没人信,无职无权的两无人员”的尴尬处境,这种尴尬的处境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三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在村上我是村主任助理兼远教专员,在镇政府我是党政办文职人员,我不知道自己的主职是什么,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哪方面”是当前不少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疑惑。
2、工作推进艰难。农村工作复杂繁琐,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村民观念“百花齐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对农村各项政策的理解支持也就千差万别,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绩效难显现。一是工作经验不足,融入群众难。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财富,丰富的学识积累是新时期大学生的优势,然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度往往偏低。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人,部分村民就认为他们在村里干不了多久,到村工作只是一个“跳板”,虽然学历高、认真干,但是经验少、方法不多、甚至话都听不懂,不会干出什么成效来,对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对大学生村官安排的工作、通知的事情,一些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信任、当头泼冷水、甚至看笑话,较大地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上进心、自尊心。长期如此有些大学生村官便对农村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而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在具体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大。二是专业不对口,作用发挥难。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大多都是非农专业,与农村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指导农村工作时,要么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要么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尽快熟悉农村、融入农民、指导生产。加之部分村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项目支撑不足,致使大学生村官谋划工作信心不足,在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在职不在岗,才能施展难。当前,大学生村官“借用”、“走读”问题不容忽视。一些乡镇、区直部门从自身出发,随意抽调、截留大学生村官,从事各种临时性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实际上脱离了村级工作岗位,成为区、乡两级机关的“跑腿”和“打杂”,分散、牵扯了大学生村官的精力。少数大学生村官工作作风漂浮,不愿深入村居一线,占着村官的岗位不作为、不干事。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更别说为所在村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3、前途发展茫然。依照选聘办法,大学生村官属于按三年期限签定合同的“没有保障的、不稳定的临时工”。很多大学生村官对现在的生活很“茫然”,对三年后的出路很不确定。一是考公务员难。面对激烈的考场竞争和迅猛壮大的公务员考试人群,公务员招录的比例一降再降。到底两年后国家能够拿出多少比例的职位定向招录,定向招录又能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村官们普遍心里没底。二是政策保障难。随着公务员职业的兴起,大学生村官职务也成为热门。现在全国已统计在案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十万,想通过政策调整安排转编,其可行性和可能性微乎其微。三是转职从业难。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村官身份难以增加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愿放弃手中的“救命稻草”。
二、对策思考
1、加深自身认识,扎根服务思想。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能因为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要接受农村基础条件差,发展滞后,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抱有过度一下的想法。要加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奉献精神。不能让工作流于表面,要切实际地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每位大学生村官必须做到“三个放下”。一是放下骄气,把“受苦”当磨练。要尝试像村民一样在水、电、网络等等不太便捷的环境里自如的生存、生活,要相信“受苦”也是生活慷慨的赠与,慨然接受各种不方便、不适应、不舒服,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二是放下架子,把吃苦当锻炼。要抛下大学生的架子,真正把自己当学徒,把吃苦当锻炼,切实做到“爱吃农家饭、爱穿农家衣、爱讲农家话、爱干农家活”。三是放下幻想,把艰苦当历练。要甩掉来享受、来过渡的幻想,扎下身子,以农村为长期岗位,学会从农民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农村的问题,寻求融入生活、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为农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完善选聘机制,把好源头质量。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应根据农村需要设立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要求。在选聘工作前,对报名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多种渠道把报名学生的想法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适合农村工作。对于拟选派“村官”进驻的村子也应摸清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以便科学安排。在选聘过程中,要向拟聘大学生公开村居人才需求信息,了解拟聘大学生任职意向,建立大学生村官任职意向信息库,然后在全市(县、区)范围内进行统筹和调剂,做到按需选人、双向选择、人岗相适,实现人才配置科学化、人性化。要加强对选聘工作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的制度设计,注重对大学生入村工作动机的考察和了解,选择一批真正志愿到新农村建设一线打拼的大学生,确保人到村、心入村,以才兴村。同时,对新选聘村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现实岗位与更高理想之间的关系,打牢扎根农村的思想根基。
3、明确在村职责,完善考核机制。任用大学生“村官”成“乡官”不仅缺乏政策依据,而且违背选聘初衷,更不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各级组织应该在平日注意加强对其“村官”身份的明确,确保大学生生活在村、工作在村,做到“名符其实”。使大学生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从而鼓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不断加强作为“储备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要完全放在村一级来进行,由大学生村官领导机构来主持,杜绝“村官乡用”的怪现象。为避免有的人下去只顾复习应考对工作却不上心,而埋头工作的人却由于顾不上复习考试反而吃亏的现象,应将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纳入公务员考试考核环节。通过相关考核办法的有力实施,让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官人才通过内部考录的方式分配到部分事业编制,使他们工作上有盼头,同时,将工作作风不踏实、滥竽充数、难以胜任村官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清退出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危机意识,督促其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4、加强帮扶培养,确保学有所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创造热情,但大多缺乏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和基层艰苦生活的锻炼。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积极引导帮扶,注重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使其尽快掌握农村工作技能、村务管理方法,提高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能力。一要坚持“经常化”培训。要把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安排,每季度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专题培训班,重点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党的农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工作方法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农民群众,全面适应农村工作。二要注重“走出去”学习。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基础好、掌握先进技术快的优势,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参观新农村建设,学习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的经验,以及先进的种养加技术,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增长见识,让他们把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成功经验和实用技术引入当地。三要实行“手把手”帮带。建立健全市级领导联系、县级领导指导、乡镇干部帮教和村“两委”负责人帮带制度,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等办法,使他们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在实践锻炼中学习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四要坚持“交流式”提高。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和工作座谈会,让他们交流思想和工作经验,探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5、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前途出路。积极探索制定出台《大学生村官选任管理办法》,通过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乡镇科级领导、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报考公务员的办法和途径,放宽学历、年龄范围,拓宽出路,以及推荐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使他们心中有劲头、事业有干头、前程有奔头,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发展的热情。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机制,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一是要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工作,引导他们通过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等。二是要择优招录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每年拿出一定的岗位和职数,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一批公务员。坚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注重考察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实际表现。三是要扶持自主创业发展,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有成的大学生“村官”逐步实现自主发展。四是要引导另行择业,参与企业单位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五是要支持继续学习深造,落实参加研究生招考加分等政策,开辟其他学习深造渠道。
第二篇:当前作风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作风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作风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烟草行业“改进作风年”活动学习体会
烟草在线专稿
引:结合当前一些干部员工中存在的思想不正、作风不实、执行不力、守纪不严、创新不够等作风问题,以扎实开展的“改进作风年”活动为契机,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意义、认真分析当前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为扎实做好卷烟生产等各项管理工作创造积极条件。
一、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意义
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白云峰在2013年贵州中烟工作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提出:“我们要着重在作风上进一步扎实,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焕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甘平庸、心存志远,励精图治、勇往争先,全力后发赶超、奋发图强。”面对烟草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作为卷烟工厂的管理人员,我们应从实现“贵烟”发展目标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学习国家局《关于在全行业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的通知》和贵州中烟党组《以“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意义、认真分析当前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扎实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增强大局观念、增强全局意识、提升能力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实际、高效廉洁履职,努力把卷烟生产等各项管理工作做好。
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迫切需要。纵观我们过去的各项工作历程,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加强作风建设的结果。当前,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必然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才能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并充分用好重要发展机遇期。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意义。
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是弘扬好作风、树立新形象的有效途径。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既是烟草行业的优良传统,也是各级管理干部应具备的政治品格;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为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现实途径。因为什么时候放松了作风建设,我们的作风就会滑坡,什么时候加强了作风建设,我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会更加好转。
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是增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前提。本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表明,哪个部门的作风建设做得好,哪个部门的凝聚力就强、执行力也很高。作风建设坚持得不好,必然削弱所属干部员工的战斗力,严重时还导致一盘散沙的不良局面。只有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功,形成精心谋事,埋头干事的良好氛围,才能增强干部员工的凝聚力,提高执行力。
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是谋划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既是检验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的依据,也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谋而不抓,等于不谋;谋而不实,必定落空。抓好谋划及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就能充满生机,否则,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以求真务实的行动谋发展,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队伍管理、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强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效果。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思想不正、作风不实、执行不力、管理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在一些人身上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工作的持续进行和健康发展。
思想不正。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干部员工压力较小,收入较高,普遍存在着依赖烟草、依赖企业的思想,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对严格规范、注重效率的承受能力较弱,这或许有长期工作在良好的发展环境里的原因。一些人不认真践行“负责任、重执行、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对本企业的发展不关注、不关心,工作无所用心、思想因循守旧,发展只满足于维持现状。平时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因素多,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少,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不强,工作不求做得好,只求过得去,得过且过,进取精神不强,攻坚克难的意识逐渐减弱。
作风不实。不坚持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急功近利,不按企业发展、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办事。有的工作思路单一,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有的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的工作作风上拖沓,工作落实不及时;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够主动,在预见性和超前性方面也不够强,工作忙于应付;有的实施管理不深入,对一些突发性工作调查了解不够,没有作全面了解就主观从事。
执行不力。工作执行力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相互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平时不抓紧,忙时乱应付,与本企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只为困难找理由,不为解决问题想办法,使上级的决策部署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味,落实大打折扣,不符合上级要求或与上级精神背道而驰;有的不注重学习领会上级精神,不主动加强学习业务知识,不与时俱进;有的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把精力放在落实上,不注重工作实效,不注重基础工作,不注重过程管理,只为检查时能应付过关;有的大局意识不强,全局观念较差,把本部门利益和个人如何平稳过渡看得太重。
守纪不严。主要表现为不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不严格落实管理措施。有的不遵守工作纪律,自由散漫,无故迟到、早退、串岗、脱岗,玩忽职守,工作时间内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有的缺乏规范的程序意识,事前无计划,事中无报告,事后无反馈,办事拖沓,推诿扯皮;有的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思路不清晰,被动开展工作,满足于做好上级要求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强,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找理由为自己推脱责任。
创新不够。创新不够就是学习抓得不够,没有能力使自己认识新事物,找到新思维;就是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就致使很多工作走老路,发展陈式化,求稳不求进;就是对本职工作思考不够、分析研究不够,以及对新事物和未来设想思考研究不够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造成上述作风建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知识陈旧。学习热情不够,早年的知识存底掏空殆尽,新知识未及时补充,工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更是自然,头脑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反应迟钝自在情理之中,面对工作困境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四处应付;二是监督乏力。不良的工作作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纠正起来也不能指望一天两天之功。当前,一些环节监督乏力、制度措施皮软是导致工作作风问题纠而无力、整而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叫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律监督为时太晚;三是约束不力。主要指在一些管理环节,没有作风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行之有效长短期规划和必要的措施,并表现为应付上级检查验收的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教育的工作还比较薄弱;四是工作无压力。由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人满足于现状,形成了不钻研技术和业务,照样衣食无忧的认识和状态,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出现了“不会干”却成为逃避责任的最好理由等反常现象。
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工作作风是各级管理干部以身作则带出来的。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各级管理干部做起,精心安排,落实责任,确保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自查到位、整改到位。“我们要着重在作风上进一步扎实,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焕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甘平庸、心存志远,励精图治、勇往争先,全力后发赶超、奋发图强。”这是公司党组关于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最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落实。要从各级管理干部抓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管一级。各级管理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落实国家局《关于在全行业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的通知》和公司《以“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不作秀、不扰民、不虚浮,率先垂范抓落实,争当求真务实的实践者,争当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推动者,争当管理创新、促进发展的引领者,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所属干部员工以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用心履职、勤勉工作。
改进教育方式。面对烟草行业和贵州中烟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局下发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在全行业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把“改进作风年”活动与“235”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改进作风建设的思想工作与教育方式,以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企业集中教育和自我学习提高的联动作用,使全体干部员工都能以“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最好精神状态开展工作。
改进宣传方式。要进一步改进内部会议、专栏、简报、电子月刊及教育引导等宣传方式,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曝光突出问题,形成强大声势,营造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浓厚氛围。要以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为契机,重点抓好正反方面典型的宣传,树立一批作风朴实、真抓实干、成绩突出的正面典型,查处个别作风不实、不尽责、玩忽职守的反面典型,努力在行业内形成一种弘扬正气、惩治邪气的良好氛围,把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环境。
加强制度落实。制定一个好的制度不容易,把制度落到实处更不容易。一项制度能否发挥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作风建设更应如此,我们一定要把公司党组和本厂党委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及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实现作风的真正改进。要对照相关规定,查找自己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努力改进;各级管理干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不符合相关制度和规定的行为及现象,要及时责令整改、严肃纠正。只有确保和做到政令畅通、上下一致、齐抓共管,作风建设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强化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个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排序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且,当个人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对较高层次需求的欲望。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机制,建立和强化以目标发展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激发所属干部员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站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高度,立足本职岗位,认真践行“两个至上”,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改进和加强自己的作风,努力为本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加强检查考核。要针对所属干部员工在思想、作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作风建设纪律,进一步加强检查考核,对顶风违纪的行为坚决予以严惩,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心慈手软。要不断改进和加强日常督查、明察暗访等有效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作风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要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作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综合指导,确保作风建设的规范推进。
做到四个结合。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做到与“改进作风年”活动相结合,使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能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确保实效;必须做到与深入“235”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两个至上”、“三个始终”、“五种意识”真正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必须做到与落实更加规范、更富效率要求相结合,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更富效率;必须做到与各级管理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改进作风相结合,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为干部职工做表率、树标杆。
确保持之以恒。办事情最怕半途而废,抓工作最怕虎头蛇尾,作风建设也应如此。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相关规定执行起来会不会是一阵风或是流于形式,关键看能否见诸行动、长期坚持。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踏石留痕、抓铁有痕”的劲头,认真抓好“改进作风年”活动的落实,把执行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把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和责任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形成常态化。按照国家局和贵州中烟党组的相关规定,我们既要及时总结、着力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又要着眼长远,建好章立好制,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作风的内在动力和持久推动力,为“卷烟上水平”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促进贵州卷烟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篇:当前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及
对策建议思考
群众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中的基础性内容,是巩固和扩大党在基层群众中影响力的科学策略。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和社會主要矛盾转变的特殊情况下,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是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中的重点所在。面对群众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新形势,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渠道来寻求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文章在解读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就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进行实践性的探索,以丰富高质量群众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方法。
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当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丰富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高质量的群众工作来凝聚群众、依靠群众、发展群众,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是摆在诸多党员干部面前的现实性的问题。正是鉴于此,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列为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重要内容,这既明确了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开展群众工作的紧迫性。在群众工作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高质量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立足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根据问题来寻求有效的群众工作路径,做实做精群众工作。
一、当前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群众工作认知不深刻、不统一
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围绕群众生活生产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性、发展性工作。虽然目前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融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生产中的难题,并调动有效资源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但在群众工作的实际开展方面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首先,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深刻、精准的认识,并且往往是抛开群众需求谈群众工作,这就使得群众工作的开展背离了群众需要。同时,部分党员干部具有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其为了提高自己的群众工作政绩,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使群众工作的意识虚化、感情淡化、立场弱化。
其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认知不统一。党员干部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分析群众工作使得群众工作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个人性,并且不同党员干部的认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使得开展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主体在认知上过于分散甚至对立,影响了群众工作开展的思想凝聚力和统一力。
(二)群众工作开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是确保群众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适应常态化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虽然各级党组织能够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群众工作制度,组建群众工作组织,但在实际的制度落实和组织运行方面仍然明显滞后于群众工作的开展。
首先,群众工作开展制度不完善。目前,关于基层群众工作的开展主题、开展内容、开展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内容尚不完整,多数内容散见于党的基层工作制度中,这种分散的制度内容限制了群众工作内容的清晰化、方式的科学化和效果的持续化。
其次,群众工作组织机构设置滞后于现实发展。群众工作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往往以问题为参照点,虽然这种以某一特殊问题为主题成立的群众工作小组能够促使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但这种模式却显得比较被动,难以满足动态化发展的群众工作开展的需要。并且,组织机构内部分工的不明确使得群众工作开展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
(三)群众参与度不高
群众工作是围绕群众开展的各项工作的集合,了解群众需求、满足群众需求是群众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实际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忽略了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力量和价值,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进而限制了群众工作质量的提高。
首先,群众对群众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当前的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这就使得其参与群众工作的态度和兴趣不够好,甚至会对群众工作产生抵触排斥心理。同时,群众工作开展效率的偏低使得群众对工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淡化了群众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群众参与方式单一。目前开展的群众工作中,群众只是在讨论、交流等环节参与,对工作中的关键性决策环节缺乏足够的参与权,这就使得群众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工作的参与中。并且,群众参与工作的评价不及时使群众产生了工作无关紧要或者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思想,进而造成部分群众不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工作开展中。
二、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
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既是强化党在群众工作中影响力的有效策略,也是联系和发展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虽然当前影响群众工作开展的问题因素比较多,但这些问题也是完善群众工作开展、强化群众工作影响力的契机。针对上述指出的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加以优化解决。
(一)深化群众工作认知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只有充分认识到群众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必要性和有效性,才能够有动力、有信心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因此,在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之前,党员干部要先解决思想上的群众工作认识问题。
首先,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党员干部要将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作为自己日常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将服务群众、发展群众作为群众工作中的重点。同时,党员干部要明确掌握群众在基层发展中的主导性,将动员群众、凝聚群众作为开展基层工作的重要策略。
其次,深化群众工作的共同认知。复杂的群众工作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开展不能完全依靠党员干部个体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稳定的组织。而对于以组织形式开展党建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日常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深度的交流学习,从思想上就群众工作的开展内容、方式、目标等形成共同的认知,以此来壮大群众工作开展的力量。
(二)健全群众工作开展体制机制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保证群众工作有效、稳定、持续开展的条件。在当前积极探索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党组织要以通过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来强化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力量,为群众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制度是规范群众工作开展的要素,也是提高群众工作科学性、规范性的利器。群众工作主体尤其是基层群众工作主体要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现实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借助规范、完整的制度对问题的防范策略进行明确,以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體系。
其次,细化群众工作组织职能分工。组织化运营是适应复杂形势下群众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然而,对于群众工作组织来说,只有保证群众工作组织职能分工的明确性,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落实。因此,群众工作组织要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内容和方式,将工作职能明确分配给相应的主体,以此来确保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群众参与度
在群众工作开展中,工作主体要将重点放在联系群众、调动群众方面,并通过顺畅的群众工作开展路径来提高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效果。
首先,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基层群众工作主体要通过组建群众工作部,开通民情网站和市民热线,建立定期联系走访群众制度等方式来提高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方式,使群众能更轻松、更容易地参与到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
其次,强化群众参与作用。群众的力量虽然分散,但通过群众工作组织的凝聚团结,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群众工作开展中,工作主体要安排和鼓励群众参与到工作的核心环节,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群众参与工作的成效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其能够充分感到参与群众工作的价值性和意义性,巩固和其参与群众工作的动力。
三、结语
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作为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重点关注的话题,其不仅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关系到基层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针对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通过深化群众工作认知、健全群众工作开展体制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等策略来提高群众工作开展的质量,使群众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第四篇: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历了“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次大的改革,尤其是近年来全面推开的农村综合改革,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较低。据调查,2007年,该县秋粮种植亩均净收入(不计人工费用)为547.3元;而种棉亩均净收入(不计人工费用)为1200元,比较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而粮食价格处于低位运行。据庐江调查队对庐江县7个镇中的10户农民种粮成本定点调查显示:一季度农民购买化肥平均每公斤价格,尿素2.02元,比去年同期的1.76元,增加0.26元,增长14.77%;碳铵0.68元,增加0.11元,增长19.30%;磷肥0.66元,增加0.25元,增长60.98%;钾肥3.23元,增加1.03元,增长46.82%;复合肥料3.10元,增加1.10元,增长55.00%。而同期粮食保护价格每公斤仅增长0.14元,农资价格的上涨吞噬农民利益,种粮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与县镇两级筹资筹劳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的同时,均要求县、镇两级给予相应的资金项目配套,实际增加了县乡财政压力。与此同时,面对农民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现状,基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加大对诸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保稳定、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条件下,使原本不宽裕的县镇财政捉襟见肘,无形中增加县乡财政压力。仅以庐江县为例,该县2007年实施的22项民生工程,其中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支出为2417万元,占当年全县新增可用财力53%。
三是农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县镇两级政府职能转变不快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各地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尝试。但农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县镇两级政府职能转变不快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农民要求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多,如对农业科技服务、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服务、环境污染治理等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政府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仍然不快,干了许多既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仍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是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大规模转移,推进农村的土地规模经营已势在必行。就庐江县而言,农村人
口有100多万,而现有耕地只有109万亩,人均只有1.05亩,且在土地二轮承包时,大多数村民组采用了好田优地家家有份,差土劣地按人分摊的办法,致使每家经营多处小块田地。农民将土地作为保障“底线”,在农村的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农民宁可土地抛荒,也不肯放弃土地经营权。
五是加快发展小城镇与法律障碍、政策“壁垒”之间的矛盾。一是法律障碍。根据《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使用集体土地从事非农建设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在实际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为节约和集约用地,就可能有跨村建设的可能,而现行的农村居民小产权房又不能进入市场,这也是目前农村“空心村”难以整治的矛盾。二是政策障碍。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六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各类生产要素外溢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农村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有向非农领域加速外溢的趋势。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也是以青壮劳力为主,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40万人,外出务工经商的约有26万人,这部分恰恰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中骨干,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人才缺失、土地抛荒、投入减少,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
七是村民自治与农民素质不高、自治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乡村自治给农村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压力和难度,特别是农村宗族势力的抬头,加剧了农村的利益冲突。目前,在村民自治换届选举中,宗族势力影响越来越大,对村民自治造成严重影响。农村宗族势力导致农村内部利益冲突加剧,农村内部团结受到削弱。
八是加快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尊重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具体体现。由于农民教育的滞后,农民的总体素质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大局观念,甚至少数人缺失基本的荣辱观。而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往往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而忽视了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尤其是在涉及到征地、拆迁等事上,过多迁就农民,致使少数农民“信访不信法”,动辄以上访相要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和阻碍。
针对农业农村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以点带面、以块促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以块促条,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各地各部门大胆探索创新,在形式
上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成熟一块推进一块。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将改革逐步扩大到县域经济社会每一个领域。
一是继续深化三大体制改革。巩固完善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施“财政强镇”工程,力争财政收入超千万元镇新增3个,达到10个。二是完善五项农村工作新机制。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扩大“以钱养事”覆盖面;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确保创建面达76%以上;培育、扶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负担监管,健全动态监测网络。三是扎实推进三大配套改革。精心实施减轻巢湖区域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全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严格控制镇村发生新债。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拓宽农业增收渠道。“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是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反弹琵琶”,跳出农业抓农业,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做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错位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数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贡献型农业向增收型农业的转变,加快建设城郊型农业。庐江县针对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1+5”文件,实现粮食、茶叶、水产、畜禽、花卉苗木“五龙齐舞”。安排财政资金300多万元专项引导,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化经营的贴息、补助、奖励等,培育壮大产业基地,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在农业内部实现增收。三是促进农产品与市场对接。实施“安徽一袋米”工程,积极筹办“同大首届葡萄节”,推动“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实现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农民(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对接。实现规模化生产与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流通、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契约化合作。四是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整合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增收门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以钱养事、以奖代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农村公益性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先干后奖,以奖代补”新机制,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
一是争取项目支持一批。研究农村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积极开展土地专项治理,实施“村村通”和渡改桥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电网建设,加速农村宽带和光缆电路建设。二是整合资源引导一批。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政策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奖代补”撬动一批。从2008年起拨出专项财政资金300万元,按完成土方量,县财政每方补助1元钱,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力度,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008年计划投入3.1亿元,在去年已实施的22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高校和中职学校农村贫困学生资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鸡蛋助学育才工程”等4个民生工程,主要面向农村及农村困难群体。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惠及多数”的原则,扩大民生工程覆盖面,县财政投入100多万,针对庐江县7种高发地方病,实施农村疑难大病医前定额救助。投入60万元,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先后开展宣传新时期庐江精神为主题的“争当时代新女性”大讨论活动;以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人物为内容的“感动庐江十大人物”、“十大好媳妇”、“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以推进农民普法教育、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为主旨的“七进村”活动。同时,将相继编辑出版《成长路上与法同行》、《致富路上与法同行》等农民教育读本。(
第五篇: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利于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呈现回升态势。
一、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经济企稳回升存在压力
按照生产法GDP核算,工业增加值增速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指标,从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看,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工业生产有可能保持小幅波动、低速增长的格局,这将是制约经济企稳回升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出口低迷、重工业快速回落与政府投资效率低是抑制工业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
第一,出口低迷是拖累工业生产的主要因素。4月份出口形势继续恶化抑制了工业增速的回升。4月份出口下降22.5%,比3月降幅扩大5.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4.3%,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4月份出口拖累工业生产1.21个百分点,比上月略有扩大。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出现回暖势头,而权重较大的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低迷,对整体出口的下行影响较大。受一季度美国、欧盟和主要经济体经济继续衰退的影响,未来一个时期,出口需求难现回暖趋势,势必压抑工业的反弹高度。
第二,政府主导的投资高增长对工业生产带动效应小。今年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投资保持高增长,但是工业生产低速徘徊,两者呈现背离走势,主要是政府投资相对效率较低、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产能利用率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部分行业仍在“去库存”,行业增速难以提高。前4个月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长,但4月份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与11.1%,增速低于上月。只有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切换,才有望改变“高投资,低生产”的局面。
第三,重工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大、周期长带动工业下行。2002-2007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高增长拉动,高端化重化工产业与传统重工业共同构成规模大、产能高和产业覆盖面广的大口径重工业,对工业走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调整中,技术落后和能耗高的传统重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去库存任务艰巨,发电量的持续低迷预示着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由于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结构性调整短期内不会完成,不利于工业增速回升。例如钢铁行业4月份出现了二次去库存,各类钢铁产品明显减产,4月份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7%,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拖累工业增速减慢。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重工业由产经动态 于受出口不景气的影响,增长也受到限制。4月份重工业增长6.9%,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由于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权重较大,重工业增速回落直接影响工业减速,行业特性决定了重工业调整对工业的下行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
2、短期贷款出现负增长,预示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大幅增长,1-4月新增贷款总额达到5.17万亿,4个月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但是,在新增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短期贷款增加较少,甚至负增长。4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74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57亿元,而短期贷款减少786亿元。短期贷款负增长有3月末商业银行“冲时点“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如一季度宏观数据所显示的持续反弹形势大好。短期贷款新增量大幅减少,凸现了两方面的隐忧:一是从PMI指数看,生产持续反弹,但金融数据并不支持工业生产数据,这个背离说明快速增长的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将会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反弹风险;二是短期贷款负增长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支持,短期贷款的利率已经下调了不少,企业减少短期贷款,说明短期贷款到期后企业续借意愿不大,经济企稳回升面临变数。1-4月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反映了国家投资刺激计划按部就班进行,而短期社会投资贷款增长减慢,反映企业缺乏投资生产的积极性。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四大风险。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深,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外需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仍将是未来我国工业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工业下行风险加大。
二是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难以解决。在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2009年钢铁产能过剩逾亿吨。电解铝生产能力放空40%左右。
三是企业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总体偏小。国家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到位,部分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依然存在。产经动态 四是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投资能力不足。一季度,工业利润仍呈大幅下滑的局面,企业亏损面达四分之一,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效益状况比前两个月恶化。经营效益滑坡,不仅影响企业投融资能力,而且影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流入。
前四个月企业投资是个问题,因为最终经济完全复苏要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政府投资只能起短期刺激作用,现在来看,企业不知道钱应该投向哪里。
2009年1-4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构成******6784728369***002000***09M1-2000中长期贷款(亿元)票据融资(亿元)短期贷款(亿元)2009M22009M32009M4-7863、CPI负增长与资产价格膨胀并行,居民现实购买力降幅较大
在经济下行周期阶段,商品的供给普遍过剩,货币扩张对物价上升的推动效应大幅降低,我国当前货币迅猛扩张和物价负增长同时出现的现象,充分表明供给过剩对价格水平的抑制。虽然居民消费物价对货币扩张反应不灵敏,但是,以股票债券为主的金融资产、房地产价格已经率先开始对货币扩张作出反应,2009年以来,上证综指涨幅达到44%以上,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价量同步回升的趋势。随着“历史罕见”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1-4月释放的新增货币将逐步流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存量货币的释放将进一步推高股价和房价。
从物价同比下滑来看居民储蓄收入似乎没有发生贬值,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也没有下降,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以CPI来衡量实际购买力并不符合真实情况。1999-2008年10年间我国CPI累积涨幅仅为19%,而GDP平减指数累积升幅高达60%,房价累计升幅更需要产经动态 以200%来计,这意味着现金在过去十年购买力下降的速度远远高于以CPI衡量的19%,货币增发对储蓄收入的稀释效用并不能用CPI来衡量,货币过度发行造成现金购买力大幅萎缩。
综上分析,当前的CPI负增长反映了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景气度的深层制约,却无法掩盖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扬侵蚀现实购买力的问题,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尽快全方位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抑制物价继续下滑
建议在当前物价低迷的形势下,尽快推进重要资源价格的改革,逐步理顺服务价格标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低传导影响的氛围下顺利完成我国多年未实现的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目前低物价阶段企业和居民对调价的承受力较强,减少社会波动;另一方面资源价格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物价继续下滑,有助于增强信心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石油、煤炭和电力价格均属于国家定价,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差别较大,保护了垄断企业利益、也引发了国内供需双方的诸多矛盾,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应尽快改进定价机制,增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改革资源价格建议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向社会公开某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公开价格构成的参照产品、相关参照价格指标和权重,让企业和居民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捉迷藏。二是制定资源价格形成的预处理方案,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冲击时,资源价格可有适当的浮动范围。
2、强化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
庞大的落后产能是我国经济复苏缓慢、库存积压增加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淘汰低技术、高耗能的落后产能,短期内可能会使工业增长受到影响,但长期看优化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钢铁、有色、纺织、石化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数量和时间限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应不折不扣地推进和执行产业淘汰规划目标。一是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准入门槛,坚决摒弃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二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走内涵发展道路。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妥善解决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确保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顺利进行。四是将淘汰落后产能进度和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指标,积极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产经动态
3、大力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
1-4月经济数据表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难以拉动总体经济的回升,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民间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机,消除投资领域中对社会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进一步简化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审批程序。二是积极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财政补贴。三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借鉴美国的经验,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税征收,避免重复征税。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纺织等出口企业、科技企业和地震灾区的中小企业倾斜。政府采购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
4、重视和加强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力度,在三次产业调整中促增长
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特征是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美国和欧盟国家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要走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我国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更要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建议国家大幅增加金融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提高三产比重;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交易、高科技信息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经验和模式,提高服务性消费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及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促进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就业人数。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部门和出口需求扩张驱动,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生产的很多产品销往发达国家,国内主要承担了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由外国人掌握。这样一方面限制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就业岗位,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活服务消费连带关系很强,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对生活服务业的发产经动态 展形成较大限制。所以,下一步宏观调控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以此带动服务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