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4 03:0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研究[范文]》。

第一篇: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研究[范文]

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研究

435003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胡华谈军孙志杰

摘要: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队伍的中坚力量。现今形势下,由于大学生预备党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足,要切实加强和健全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要确保培养质量和水平不下降,就要不断地创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对建立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有效;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期是关键,党的队伍中必须都是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做好高校学生人,预备期对高校大学生严格管理教

党建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育,未来给党的队伍就能输送更加优秀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的人才,党员队伍会更坚实稳固。

班人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高校加快发

二、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

展学生预备党员的速度和数量,在党员中存在的问题的发展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因此,1、培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偏差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目前,各个高校对大学生预备党员

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预备党的培养教育往往是以理论教育内容为

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是高校各主,实践内容却过少,甚至缺乏实践教

级党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育;而理论教育里又是以形势政策、履

一、对当前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加行的义务为主,缺少综合素质和党员权

强教育管理的意义 利的保护等内容;培养教育的形式以短

1、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期的、临时性的为主,长期的、完整性

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不断加的、系统性的较少。

强,大学生预备党员队伍正在逐步壮

2、发展工作中“重发展轻培养,大。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综合素质较高重数量轻质量”的特殊骨干群体,学生预备党员的精神由于现阶段,各高校的学生党建工

风貌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作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在校学生党

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而且影响着员的发展力度加大,往往被考察人数要

全体同学的思想政治状况。一名预备党远远大于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人数,这

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发展成为预备让高校党支部对预备党员的考察难度

党员,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而大多加大。

数人以为一旦成为预备党员,那么成为因为以上原因,高校党支部把主要

党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却忽视了精力放在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工

在这一预备时期也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作上,忽视了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和再教

习。育,只要预备党员在考察期没有犯错误

2、是发展党员队伍的关键 就可以顺利通过转正。而忽视大学生预

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是学生群体备党员预备期的考察,使有的预备党员

中的榜样和中坚力量,在学校里有着较开始在思想上麻痹,生活中放松对自己

大的影响力。加强预备党员的管理和教的要求,不仅不能给其他同学起到先锋

育,有助于让学生更加了解党,了解党模范作用,还会影响到党的形象、纯洁的组织、党的队伍,了解党员发展的标性。

准。同时,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在预备

3、高校党组织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规范完善的监督及考核机制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有些高校党组织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规范完善的监督及考核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机制上的危机,主要是党总支与学生党支部脱节,党总支只负责教师党员的工作,几乎不参与或不直接涉及学生党支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造成校党支部无法有效指导和监督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也没有反映情况的畅通渠道;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主要是大多学生党支部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只限于定期过一次组织生活,而没有完善的预备党员的教育制度、考核制度,以致许多预备党员尤其是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预备党员很少参与其他工作,不能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

4、学生预备党员自身认识不足 现如今,“90后”这一批学生正是各高校学生的主要构成部分,“90后”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过于功利性,是一个很“现实”的群体,尽管大部分人思想上要求积极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党性意识淡薄,功利性太强,把党员身份作为将来就业、考取公务员或是从政的筹码,这种学生加入党组织时本身就带有不正确的目的和动机;还有一部分人是随大流,大家都入党那我也就入党吧!这种学生预备党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入党是为了什么,入党动机盲目;最后一部分就是已经成功入党的学生,因为现在大部分严格的考察是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而对于预备党员只要不犯错就基本可以转正,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在成功成为预备党员后,就没有在积极分子时期表现那么优异,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思想上也没有原来那么积极,也不积极主动的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

三、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探讨

针对这些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意义,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各个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1、继续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要建立预备党员的定期自主汇报制度。要让他们明白积极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是积极主动要求党组织考察、帮助自己的表现,并且也是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与教育的表现。要加强对学生预备党员这一方面的教育。其次是健全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度、民主评议新党员制度和党组织生活制度,以此实现对学生预备党员的考核和监督。使学生党支部对预备党员能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和管理。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按期转正,否则将转正期延长。

2、建立流动评比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学生党支部是紧密结合的,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有关于党的先进思想的活动,树立起“优秀党员”、“党员先锋”等模范榜样,这些荣誉都是流动的,定期评比,合格的继续保持,不合格者要接受党组织的再教育并不再持有此荣誉,还要将此与学生将来的毕业中的各种评优挂钩,这将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3、借助网络平台推进党性教育 在这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基本都有条件上网,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员加强教育管理的思考台,通过微博、空间等形式推进党性教[J].2007.10.育。比如建立党支部空间或者认证的博【5】 张文,蒋纯红.红色教育在大客,来扩大教育范围、教育能力、教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时间以及教育对象数量。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

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学版.2010.(2).要做好这一点,就要从党的理论教 育和理想信念为核心出发,定期的、认 真的组织好高校学生预备党员学习党 建思想,培养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党 性意识、党性修养和先进性意识,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帮助并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预备党员去实践,将远大理想和社会现实较好的结合起来。并且这个时期也是大学生性格及心态成型的阶段,高校在对学生预备党员进行“外在”教育的同时要激发出他们的自主意识,将外在变为进取的动力。

四、结论 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是正式党员的主力军,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党建工作的长远发展。学生预备党员的健全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这些都要需要从时间中不断去探索和总结。教育管理好预备党员,这样就可以吸收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个优秀的组织中来。参考文献: 【1】 孙永刚,肖冬梅.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培养和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教育,2006,(4).【2】 钮秀山,肖甫青.关于预备党员继续培养与教育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6).【3】 武凌云,高凯.关于大学生预备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2007.【4】 王建龙.对当前大学生预备党

第二篇: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

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高等学校的管理干部是实施高校管理的主体,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本文从高校干部考核有关的系统论和激励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管理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分析,对目前高等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管理干部必须具备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同时要有学习、创新、决策、组织协调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高校管理干部考核的内容,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人们在干部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的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干部考核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通过“经验定性——抽象定量——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程序对干部进行评价的思路。采用带信任度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管理干部考核的指标要素和权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实例验证,提出了对干部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特别是完善考核反馈制度和考核结果失真分析和校正。对于干部考核反馈的原则、方式、方法及内容进行...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周志刚,王致和.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培训浅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1996,(02).[2] 郑丽娟.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转变[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01).[3] 骆家宽.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工作状况调研[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03).[4] 敖冬元,王仪祥.关于完善我院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几个问题[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 1998,(S1).[5] 岳庭耀.我国高校管理的隐性浪费现象[J]教育与经济 , 2001,(01).[6] 刘迎春.我国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 2000,(03).[7] 王瑛.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技术经济 , 2000,(04).[8] 王核成,许水龙.管理人员的综合测评方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 2001,(02).[9] 张应强,康翠萍,许建领,贾永堂.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 2001,(04).[10] 李天太.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考核问题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 1999,(01).[11] 王成.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 , 2001,(05).[12] 郭惠容.激励理论综述[J]企业经济 , 2001,(06).[13] 肖鸣政,萧全英.品德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部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 2002,(06).[14] 梁翌,韦英思.建立干部考核反馈制度[J]组织人事学研究 , 2002,(01).[15] 刘学景,吉峰,宋爱芹,朱忠远,许记中.高校行管人员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1,(03).[16] 武忠远.西方激励理论的演变及其启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 1999,(03).[17] 郭木英,冯爱明,李丹青.双因素激励机制与科技管理[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 2000,(S1).[18] 洪江如,赵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模糊综合评判[J]运筹与管理 , 2001,(02).[19] 邵丽.关注高校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 2000,(10).[20] 吴云.西方激励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学习与探索 , 1996,(06)

共引文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6 条

[1] 高洁.激励机制的人本学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 , 2006.[2] 潘明华.扬州市特种车辆厂产供销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02.[3] 胥效文.航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 2003.[4] 李红民.WTO条件下房地产业的期权激励[D]武汉理工大学 , 2003.[5] 袁军.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03.[6] 邵海荣.跨文化人才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 2004.[7] 李贵林.军队院校本科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2003.[8] 张茹.基于A医院员工需要的激励方案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 , 2006.[9] 陈志军.某纸业薪酬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 2006.[10] 许秀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激励方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 2003.>>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赵国强.基于代理人行为动机的授权决策研究[D]重庆大学 , 2003.[2] 李荐国.基层行政官员绩效考评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 2005.[3] 杨国民.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 2003.[4] 袁凌.中国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 , 2004.[5] 姜敢闯.现代企业激励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 , 2002.[6] 朱治龙.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与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 , 2004.[7] 谌新民.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 , 2004.[8] 王强.中国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04.[9] 刘苹.人力资本权变激励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 , 2004.[10] 王胜利.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 200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刘凤霞,汪波.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模型新探[J]工业工程 , 2005,(02).[2] 王德广,刘德富.关于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2).[3] 贺亚兰,李志祥,张波.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实现大学管理理念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12).[4] 蔡桂生.高等院校人事管理的现状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02).[5] 黄伟.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5,(06).[6] 朱建华,苏建新.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7] 王建平.高校扩招与质量保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8] 周琼英.高校扩招与办学条件浅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04).[9] 干薇,陈蔚.略论高校管理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06,(02).[10] 李丽雪.关于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2000,(03).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郭木英.高校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 , 1998,(01).[2] 郝春东,柏立华.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教育管理 , 1997,(04).[3] 张显斌.稳定教师队伍的三大策略[J]中小学管理 , 1994,(03).[4] 李刚!510800,刘珍妮!510800.92例义工的生存质量及其个性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0,(01).[5] 张传忠.当前教师流失的对策[J]中小学管理 , 1994,(04).[6] 乐瑜文,王栋.对不同职称护士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 1998,(04).读者推荐文章

共检索到 10 条读者推荐文章

[1] 杜学振.高校管理干部能力考核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 2003.[2] 董凤良.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激励机制[D].吉林大学 , 2004.[3] 温少华.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2005.[4] 徐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工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 2005.[5] 崔自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2.[6] 刘宏达.高校政工干部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3.[7] 王振海.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及其深化[D].华中师范大学 , 2004.[8] 杨爱华.新时期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 2004.[9] 杨维国.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 , 2004.[10] 庄创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4.相似文献

1] 贾文胜.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 2004

[2] 胡雪鹰.高等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2005

[3] 谢功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 2000

[4] 唐蓉.论高等学校战略管理[D].武汉大学 , 2004

[5] 李英荣.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03

[6] 宋晓琳.高校营销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1999

[7] 石正义.我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3

[8] 赵经.新世纪高等学校政治稳定论[D].武汉大学 , 2004

[9] 郑雪艳.高等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 2003

[10] 李颖.高等学校教学目标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 2004

第三篇: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分析论文

1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2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代发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处理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管理,才能够使一些保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民主化的新型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够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守则等管理方面的制度,行政化和体制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

3.2高校教育管理手段简单化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对于高校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更新,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本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问题。才能够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如果过于单一和简单化,这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这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发挥。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重要措施

4.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4.2举办多种创新活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新形势下,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行创新的机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而能够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动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篇: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机制论文

一、研究生的教育管理

第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平衡院系间的双重管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应首先明确院系的职责,对所属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划分,将院系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并且设立科学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学校在监督检查及协调统一方面的职责,从而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奠定基础,使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各院系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要求进行管理和教学,针对分层次比较明显的研究生应该分别进行教学管理,使其可充分地了解研究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标。第二,发挥导师的核心作用,与研究型实验室之间协同管理。导师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在学业上为研究生排忧解难,还承担着研究生的思想培养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管理责任。除了研究生导师以外,学校成立了研究型实验室协同配合完成管理工作,将方向相近的导师组织在一起成立导师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并研究课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尤其要注重课题在科学合理及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对其进行严格检查,而且要对研究生在试验中所会发生的突发情况及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另外,作为导师应该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发挥其充分的指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时间,加强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前沿技术、理论研究、实验仿真、实践应用等知识的学习,从而使研究生的学习方法、研究能力、成果总结、文章撰写等方面有充分的理解和拓展,在根本上提高他们自身学习、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三,以研究生为主体,建立研究生组织。国家提倡,任何阶段的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时,一定是以他们为主体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的思想比较成熟,学习方式方法也已经成为习惯,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方面,要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要创造个性化、独立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的自我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学校可以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成立组织,组织的成员不需要过多,但是一定要具有领导力和组织力。然后将这些组织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联系的桥梁,这样学校就可以准确地、及时地去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变化,从而调整新的教学路线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组织去间接地完成对研究生的管理,每一个研究生一定要服从组织和学校的规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业。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

第一,培养方式全面化。在最近几年中由于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比较快速,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培养人才方面也从学术性硕士延伸到了工程硕士方向。所以,高校也应该与时代接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但要与时代发展向结合,还应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及科学又合理的培养机制,并对研究生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优化和健全,提高导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以便于可以更好地培养出与时代接轨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由于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设置的各有不同,所以应对研究生类别进行分类,为研究生制定专业性的培养模式,与导师相结合,从而让研究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还应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以后的发展开发出更广阔的空间。第二,培养模式体系化。健全的运行体系可以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最有效、最基础的保证,它是教育网络管理化实施的关键。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职能职责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都分为四级,分别为校级、院级、实验室级、导师级,每一级的分工一定要明确,职责的划分一定要清晰,这样能够减少工作的重叠,提高工作效率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效果。另外,每一级之间要能互相交流和沟通,及时地传递信息和讨论对策,这样才能够将学校的管理进行串联,最后形成网状式的格局。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有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了读研,这就使得高校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扩增。如果高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地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就必须要不断地改革,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创新,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要提高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一定要实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要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能力以及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梁传杰,葛文胜,符策。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20—25。

[2]谭晓梅。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23):118—119。

[3]张敏,王春燕。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112—113。

[4]李东平,刘敏。激励机制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9(12):138。

[5]吕宝川,郭慧梅。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01):46—48。

第五篇:高校社团发展机制的研究

高校社团发展机制的研究

内容摘要

高校社团的出现是高教体制改革和学生素质教育深入的产物,近年来上海高校社团蓬勃发展,涌现了很多优秀社团。但同时,社团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人才、经费和活动是影响社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以上海财经大学社团发展的情况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高校社团发展的实践和经验,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在当前各高校资源限定条件下,设计出有助于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对各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社团发展 机制 体系 管理

一、对社团发展概念的定义

社团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社团活动质量的提高、社团品牌的建立等方面。简单来说,高校社团的发展包括社团人才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完善和社团管理制度的健全。

对社团发展程度的考察,在各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都有相关的制度设计,比如复旦大学的星级社团评比制度。但由于社团活动的特点,很难对其发展情况进行量化的描述。作为社团联合会、社团工作委员会等管理机构来说,更加关心的是社团总体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要从培养和挖掘全面发展的社团管理人员、组建和培育优秀精品社团、设计与开发社团支持体系和制度的角度去考察社团发展。

二、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创造力和活动盲目性的矛盾

学生社团多采用自主创建的形式成立,以学生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由于贴近学生实际,很多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学生社团长期以来缺乏社团文化的培育和适当的引导,社团活动伴随着一定的从众和雷同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诉求点,但是不应当仅仅是学生的自娱自乐。很多高校的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组织会员活动和相关赛事为主,并没有考虑对体育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育,不得不说是一种缺陷;还有一些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只重形式和宣传,讲究排场,曾经一度在学生社团中形成了一种相互攀比浪费的风气。

(二)社团活动丰富化和校园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学生社团活动的资源,大致可以有这样的罗列:海报栏、横幅、传单、网络、教室、体育场馆等资源。

以2004年11月为例,该月我校累计社团活动有100项左右,即平均每天的社团活动有3个以上。即使每个社团每月只开展一次活动,那么以全校50个社团的规模来说,平均每个月每天都会有学生社团活动。应该说学生社团活动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参与面也是很广的。

但同时由于活动场地有限,社团活动的灵活性就变成了一种缺陷。教学和体育设施首先要保障日常的教学,社团活动专用的场所保障度在各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出现社团活动和同学自修学习需要场所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三)社团活动多样化、精品化与学生社团经费固定化的矛盾

经过多年建设,很多学生社团都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重点和活动特色。社团活动专业、精品化的过程也是经费刚性化的过程。从社团发展历史来看,各高校社团的数量在近几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学生社团能够使用的经费来看,每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者说没有办法适应社团发展的需要。

社团经费来源途径有限,主要来源于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社团活动规模有限,对商业赞助的吸引力也不高,社团本身动力也不足;而会员会费数量有限,只能应付常规运作,对开展社团活动的保障度较低,并不能对社团发展提供保障。

(四)社团发展稳定化要求和学生社团人才流动化的矛盾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各高校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以低年级同学为主。优秀社团活动管理人员的缺乏也是社团发展遇到的一大问题,很多同学刚刚在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就要升入高年级,无暇顾及社团管理工作。近年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学生情愿去读培训学校努力考证,而不愿意留在学生社团组织中锻炼。这些问题是很多学生组织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但同时学生社团人才还有一些特殊性需要加以注意。

长期以来,社团负责人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认同感。社团活动相对自由,但对社团负责人的综合能力要求颇高。社团负责人作为学生干部的认知感不强烈,这同学校相关部门包括部分院系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不甚重视有关。在学生日常考核中,担任学生社团负责人的经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社团是兴趣集合的产物,但也需要有激励机制的保障。由于现在社团负责人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约束和奖励,同其他学生干部可以获得的很多肯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相比较,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缺乏吸引力,由于趋利心理的存在,很多优秀的社团人才流失到其他学生队伍中,长此以往,对社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高校社团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从关键要素入手,即社团的发展必须以社团制度化为基础,以社团培训为支持,以社团绩效管理为途径。

三、社团发展管理机制的构建

我们认为:对社团发展的各项投入必须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讲究效率公平原则,并需要有激励相容的制度作为社团健康协调发展的保障。

(一)强化社团发展中的知识传授,建立社团发展培训体系

1、社团培训内容的丰富

培训是学习、转移技能,增强社团管理的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也是适合社团负责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管理理念的高效方法。社团负责人培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对社团进行规范化教育的手段,在很多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具有大学生特色的培训体系,但是,因为这个体系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在培训的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学生社团的管理追其本质是有别于社会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一种特殊组织,社团的成立、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社团的成立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针对的主体是在校就读的学生群体;各社团人员的组成主要是以兴趣为根本出发点,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个人素质为本质前提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引入社会化企业管理对学生社团更好的发展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包含社会管理理念的适合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培训体系。

培训不仅仅要针对制度的学习,同时还应包括社团管理理念、活动开展流程、活动组织经验等方面的指导,冲破校园意识的局限,立足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将外部企业管理理念引入校园社团管理,克服培训初期的 “自给自足”和“小农意识”状态,提升培训的高度,拓展培训的内涵。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将学生社团的特点与社会企业化管理特点相结合,走一条最适合学校社团发展的道路,寻找一条有效的培训途径,丰富学校社团负责人培训的内容。首先,我们可以邀请著名企业的管理人才为社团负责人作讲座,传授经典的、当前社会最流行的管理理念,强化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其次,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交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部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对外商务谈判能力等一系列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进行培训;最后,可以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关于学校社团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对开展活动流程的熟悉,并且对社团宗旨,文化传承的问题进行深化。

根据我校长期的实践,我们认为各校社团联合会等管理机构每年应策划开展两次以上的培训,每次的重点可不尽相同,可针对社团负责人管理社团方面,也可针对社团换届选举、选拔方面,后者的目的是为社团后续发展储备力量人才,也为在交流中很好地将学生社团管理理念加以强化和继承,保障社团发展的连续性,为社团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

2、社团培训制度的完善

在学生社团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关于社团发展的制度建立,知识体系的完善,都是社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培训作为社团活动有效开展的添加剂也有了很大的更新和改变。但是,作为重要的催化剂,培训制度本身的建设也相当重要。对此,我们的对策是建立适应学校社团发展和学生管理人才特点的讲师团和课程设计。

讲师团,就是齐集学校内外的企业成功人士和有丰富非营利组织管理经验的人士,还可以包括其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这样可以综合地培养社团负责人。通过建立具有梯队和管理专长的讲师团,可以增强社团负责人的管理意识,也帮助其学习其他社团的成功经验以及和外校社团的沟通。

课程设计方面,从学生的特点入手,设计出合理的,有效的培训课程。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团队管理(团队精神和社团目标、文化、领导模式);商务礼仪及技巧(如何拉赞助、谈和约);领导能力的提升和个人魅力的有机结合;具体案例培训;个人管理技能培训;管理游戏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将有助于社团负责人克服自身劣势,发挥优势,更好的对社团进行管理。

(二)强化社团发展中的日常管理,建立社团发展制度体系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解决社团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规范每个社团的行为。而规范的途径就是“制度化”。社团作为最普遍意义上组织,具有一般意义上组织的特性;社团联合会则相当于监管机构。这两者构成了一种类似于社会体系的社团体系。为了让这个社团体系更健康、更好的发展,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制度规范的对象包括社团、社团联的设立、组织、日常活动和换届等行为。只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使得社团体系稳定的向前发展,整体的稳定才能让其中的个体扬其所长,弃其所短,相互竞争,相互借鉴,更好发展,为高校学子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提高素质的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规范的目的不仅仅是规范社团、使社团体系稳定,更要求提高社团的工作效率,便利社团的活动。以当今国内房地产巨头——深证万科集团为例,其成功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把平时工作的流程制度化、规范化了,使得在很多细微事务上都有章可循。这些都值得各高校社团和社团联借鉴。

虽然制度体系的建设使得社团体系更加稳定高效,让社团体系内部各个体的运转更加有保障,但是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在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制度管理的程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道是过犹不及,过分的限制会使社团活动单调、呆板,大大减少了社团活动的可参与性和各社团内部创新的积极性。作为监管机构的社团联合会应该根据各种社团的不同性质放权和集权。解决“过分管就死了,不到位就乱了”的问题,最好是使用自律机制结合监管调节的方法。在这个阶段,社团管理机构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指导社团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以社团的宗旨和章程为核心内容来框定社团发展的主要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社团的特点决定了社团管理不能采用上下级管理的单一模式,必须注重协调、服务等职能的扩展。

其次,制度管理的内容成为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体。社团联内部制度和社团制度都涉及组织的设立架构、日常活动、奖惩激励和延续程序等行为。以上海财经大学社团及社团联规章制度为例,涉及设立构架的有《上海财经大学社团联合会章程》、《上海财经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涉及日常活动的包括文件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例会制度等等,涉及奖惩激励的包括《纠纷处理书》、《星级社团评比规则》等,涉及延续程序的有考核条例、竞选办法等等。这些制度都是保证校内社团更好发展强有力的保证和社团运作明确的依据。制度管理的内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制度要全面和完备是最佳的目标,但是社团活动变化很快,所以对于社团制度,主要从一些常见问题出发,比如要以宣传,活动场地协调,活动经费管理等方面为主,首先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有序。当然所有的一切都以此为前提:制度制定本身是公平的,并以效率为目标,能够适应社团开展活动的需要。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社团制度体系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加强执行问题。执行的保障有赖于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要了解学生和社团到底想要什么。日常的沟通可以让社团管理部门更好的把握社团的价值倾向和内在动因,了解价值倾向和内在动机才可以使其成为监管机构奖惩的标的和激励的手段。在奖惩机制“拉”的作用和激励机制“推”的作用下,各社团会更规范自身的行为。激励主要从社团的根本需求和价值观出发。根据马斯洛的经典激励理论——需要层次论,社团这类非盈利性组织需要通过金子塔形最顶的三层需求来激励,从自我实现,尊重和归属感的角度激励社团人员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制度体系的建设可以加强社团的竞争力。让各社团在公平高效的环境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强化社团发展中的考核奖惩,建立社团发展评估体系

所谓评估体系,即对社团活动及社团负责人进行常规的及不定期的绩效评估,作为评判一个社团工作成效的依据,并可在此基础上对社团及社团负责人进行适当的奖惩,最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绩效评估来源于企业,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绩效评估包括如下类型:一是效果主导型。考评的内容以考评结果为主,重点在结果而不是行为,标准容易制定,并且容易操作。二是品质主导型。考核的内容以考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品质为主,由于其考评需要如忠诚、可靠、主动、有创新、有自信、有协助精神等,所以很难具体掌握。三是行为主导型。考核的内容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重在工作过程。

我们在制定社团评估方法的时候可以借鉴及综合以上三种方法,既重视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力,又不能忽视活动过程中筹资、宣传等所使用的手段。当然,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案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有力保证。

我们认为,社团的评估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层:纵向评估的对象是社团活动及社团负责人,横向评估即指日常评估及突击抽查,两者互相交错,相互影响。对于社团负责人可每月进行一次自评,总结该月工作内容、效果等,再由指导老师、团委监管部门进行考核、打分;另外要随机询问一些社员对该社团负责人的满意程度。对于社团活动,应要求社团负责人提早递交活动计划,便于监管部门不定期的对常规活动进行抽查,并重点监管大型活动、校际活动等牵涉资金较大、影响面较广的活动。所有的评估尽可能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即事先制作各类适合可用的表格,按项目重要性分布分值,并有专门部门监察、打分,期末便可对社团活动优劣及社团负责人工作成效有一目了然的评估,当然在监察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也应及时存档备查,作为打分的证明。

对于社团来说,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评出星级社团,对于五星级社团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平时的活动整理成册,供所有社团借鉴,并激励它们争创星级的决心和信心;对于社团负责人来说,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团管理部门输送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如:社团联主席团),这些社团负责人有实际的社团工作经验,往往更了解社团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所有社团的整体素质。

当然,社团内部的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方式,侧重于对社团骨干的评估,以便及早推选出社团负责人的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及工作流程的熟悉,为社团的换届交接工作提早作好准备,避免到时的慌乱无措。

(四)社团发展管理机制的形成在构建了上述培训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估体系后,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循环体:即在社团初期包括社团换届初期,以培训体系为主,保障社团能够开展日常运作;社团活动过程始终贯彻制度体系的指引约束作用,以保证社团平衡发展;在社团活动结束和社团发展的某个阶段(如每个学期末),注重发挥评估体系的价值,引导社团进行总结,注入社团发展的新动力。

社团的发展从特点上表现为螺旋上升的特点,同时也易受人员变更的影响,此机制的最低目标是帮助社团度过人员更替期,最终目标是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社团互学展示制度,帮助社团向有序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下载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团组织沟通衔接机制研究

    高校团组织沟通衔接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团委内容提要组织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关系到团组织活力建设、能力建设以及凝聚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本课题以复旦大学为例,通......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如何使这些流动党员及时参加党的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成为当前高校党建......

    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耦合机制研究

    摘 要: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党支部作为凝聚学生的基层组织,有着充分的组织优势,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有效堡垒。在......

    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研究

    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纪委 课题调研组 目 录 一、廉政风险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4 1、廉政风险的界定 2、风险预警的界定 3......

    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作者:智赢论文网 日期:2016-9-20 9:54:26 点击: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十分关心和重视少T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为了提......

    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1高校教育管理影响因素明确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全面且稳定发展的关键点,所以应当加以深刻的研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

    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制度

    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制度 严格搞好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贯彻发展党员工作方针,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特作如下规定:......

    高校实验室教育现状研究

    随着高校对学生实验能力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是理工类高校还是文史类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自身的实验课能力。在众多的西医院校,实验课同样受到极大地重视。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