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侦防一体化机制的计划”政府工作计划[本站推荐]
对建立“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务犯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党和国家有关预防的理念和方略提出后,检察机关担负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职能,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即是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益实践和成功探索,它给预防和侦查工作带来了实效性。但是,这种有效的工作机制,与预防工作实际又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和查办职务犯罪两项工作单兵作战甚至各自为战,从而使预防工作这一原本在很大程度对反腐倡廉发挥重大作用的工作变成了走过程、完任务,使查办和预防两把反腐利剑在检察工作实践中不能很好形成合力密切配合,不能发挥最佳工作效能。为做好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建设工作,笔者就“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进行了思考分析,对完善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谈谈粗浅的拙见,旨在推动该机制的完善和发展。一、侦防一体工作机制的涵义
对于“侦防一体”的涵义,不同的检察机关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有的认为,“侦防一体”就是检察机关把反贪、反渎和预防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对其部门职能、岗位责任、信息资源等执法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三部门在工作中互相配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进而实现检察机关惩防职能最优化和惩防效果最大化。还有的认为“侦防一体”应定义为“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进行侦查的同时,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介入,与侦查部门同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无论在实践探索中如何界定“侦防一体”,他们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即通过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与反贪、反渎部门的具体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结合执法办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最优化配置。检察机关的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指:检察机关预防部门与反贪、反渎部门立足于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能,通过具体工作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整合检察机关内部力量,实现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强化打击和预防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理解:
(一)在行为方式上,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和具有侦查职能的反贪、反渎部门,在行为方式上通过具体工作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融合不是工作上的合二为一,而是以独立个体的存在形式进行互帮互助,从而实现互利互惠。
(二)在信息共享上,通过预防部门提供职务犯罪线索和信息、介入案件侦查和讯问,自侦部门移交案件资料、通报案件查处情况等工作形式,实现预防、侦查两部门职能上的配合和人力资源地合理配置,从而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在人力资源上,将原本独立的个体力量予以整合,将原本割裂的信息渠道予以疏通,使人的整体力量更为强大,使信息流通更为顺畅,达到最佳的预防果。
二、建立“侦防一体”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传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主要精力在反贪、渎检部门查案后,开展个案预防、讲课、警示教育等,专业预防的特色不明显。而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整体安排和考虑上普遍存在预防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预防内容的调研重视度不够,预防队伍的专业性不强、预防措施的确定针对性不足。职务犯罪预防的情报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信息数据库建设落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前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和侦查工作各自单线作战,缺乏衔接和配合,预防人员不太关心侦查情况,侦查人员不很重视预防工作,致使部门间形成屏障,无法在司法实践中形成合力,也不能释放各自的最大效能。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法律工作者就必须打破屏障,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工作机制,突破侦防机制传统的格局,克服侦防“两张皮”的尴尬,将现有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寻求侦查部门与预防部门职能的结合点,使侦查部门和预防部门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侦防一体”作为一种以办案为基础,两部门共同配合,以侦带防、以防促侦,防控职务犯罪的有效做法,在探索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崭新工作机制。三、当前侦防一体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侦查和预防业务开展不平衡。打击和预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以往的工作中习惯于重打击轻预防的做法和观念应彻底改变和转换,把打击职务犯罪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作为检察工作对职务犯罪行为行使检察权的两个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来认识,而不光是只重视查办职务犯罪或者只认识到查办职务犯罪才是真正的反腐败,而预防工作仅仅是软任务对反腐作用不大,或者只是为了工作任务考核而去做,并且把主要工作精力和工作人员放在查办案件和侦查工作上,对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认为是可轻可重可有可无。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是手段,预防才是目的。只有做到打击的同时抓预防,预防的同时抓打击,防中有打,打中有防,打防结合,才能有效地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和蔓延,才能使反腐败在治表的同时治本,进而达到标本兼治.
(二)工作模式不合理导致执法效果不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从整体上落后于侦查工作,还主要是因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现在看来不科学的工作模式。一是侦查部门只管侦查,办案思路和方法相对单一,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做到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耳聪目明。主要依靠举报的线索办案,往往成案率较低,办案工作呈现出单兵突击的作战方式。二是预防部门没有很好借助侦查部门的凌厉攻势和强劲东风,不能进一步发现被预防单位或对象内部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使预防工作蜻蜓点水、雾里看花难以深入,从而达不到预期的预防效果。三是“打防脱节”,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由于侦查和预防是两个业务部门,或者出于案件保密等其他原因,预防部门一般不能及时跟进侦查工作。这样一来,查办案件工作往往不能有效顺利开展,预防工作也难以很好发挥应有效果。“侦防分离”的工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的工作需要。四、侦防一体化的构建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侦防工作统一协调指导
这是实现好“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必备条件,在侦查部门和预防部门互不隶属各自单设的情况下,要实现或者发挥好“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良好作用,前提条件是这两个业务部门必须统一协调指导,即在有各自的部门领导的情况下,最好或者必须由一个主管领导统一协调指挥,切实帮助解决预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可有效的避免预防部门与自侦部门出现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等现象的发生。否则该机制便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于一切都无从谈起。(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储备丰富的信息资源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工作中,预防部门将发现、收集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和信息,及时移交举报中心管理,并反馈自侦部门。二是自侦部门对受理的案件线索及时处理,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预防部门,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同时自侦部门结合办案实践,将犯罪嫌疑人自我剖析材料、以及发案原因、作案手段等信息,及时向预防部门反馈,方便预防部门开展案前预防。上述措施的实行,既能有效的促进自侦部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针对性,又能有力的促进案前预防活动的实效性。(三)建立人力资源互动机制,储备强大人才库
在“侦防一体化”工作模式中,检察机关应注重参办人员的结构安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侦查人员与预防人员进行有机组合,统一调度,最大限度发挥预防与自侦人员主观能动性。一是可实行预防人员介入初查、讯问、侦查工作机制。重点针对在查办大要案过程中,发案单位暴露出的在机制、制度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存有明显漏洞的情形,由预防部门提出申请,或者侦查部门提议,并经分管检察长批准,预防部门及时介入案件的初查、讯问和侦查,使侦查活动和预防工作同步进行。预防工作人员工作重点在于引导和帮助嫌疑人深刻地开展自我剖析,认罪服法,查找犯罪原因,确保了预防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案件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准确把握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增强预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自侦部门对于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应由预防部门了解、掌握的有关案件情况及时通知预防部门,并在分管副检察长的统一调度下,预防和自侦部门定期总结和交流查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共同开展职务犯罪典型个案剖析和类案研究,重点由自侦办案人员从查处和预防角度分析犯罪特点、规律和变化态势,向预防人员提供可行性防范对策,结合个案和类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警示教育,有效增强“侦防一体化”工作中自侦办案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创新和丰富预防工作方法,增强侦防一体化工作力度
一是针对正在查办和已经办结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单位和领域以及容易产生职务犯罪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部门,检察机关可实施重点办案和专项预防,结合办案实际,以案释法,开展法制教育,有效地震慑腐败分子,预防职务犯罪案件在这些单位再次发生。二是自侦部门结合查案,找准职务犯罪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发案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并将检察建议报预防部门备案。预防部门负责检察建议落实的督促、回访考察和管理。两部门通力配合,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目的。三是充分利用预防部门与社会各行业、系统联系广泛密切的优势,运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经验和成果,与自侦部门共同结合个案和类案,做好惩治预防职务犯罪的警示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争取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四是重点以查办案件为依据,适时开展预防调研和对策分析,将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廉政建设和企业管理的决策参考,避免同类犯罪再度发生。第二篇:建立三项制度促进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方案
今年以来,威远县院积极探索构建“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了三项工作制度,通过查处案件和预防工作两手抓,起到了威慑、警示作用,使预防和办案工作达到双赢效果。
一、建立预防、自侦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制度”。预防部门在工作中,将发现、收集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信息,及时移交举报中心管理,并反馈自侦部门。自侦部门对受理的案件线索及时处理,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预防部门,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同时自侦部门结合办案实践,将发案原因、作案手段等信息以及发案单位暴露出的制度、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向预防部门反馈,便于开展案前预防,同时也提升了预防检察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预防、侦查部门间的“个案预防资料移交制度”。在案件立案、侦查终结后、移送起诉前,自侦部门均要通知预防部门;预防部门接通知后要及时跟踪,对犯罪嫌疑人口供、资料和案情进行查阅分析,深刻了解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搞好案中预防;对于自侦部门在查办案件中发现、应由预防部门了解掌握的有关情况,要求及时提供给预防部门;预防部门应提前介入,适时适度参加提审、讯问,协助调查分析,保证和促进案中预防工作。今年以来,预防部门共介入案件调查3次、参加审讯1次,自侦部门及时向预防部门移送案件有关
第三篇:对“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对“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如何把握惩治、预防职务犯罪之间的关系,建立“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一直是检察机关探索的课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总书记对“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给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打击、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健全切实可行的“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检察人员锲而不舍的实践与探索。
一、现实检察工作中侦防一体所面临的问题
(一)重打击轻预防的思想普遍存在。在实践工作中,过于注重查办案件这个“硬指标”,不重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往往把预防工作仅仅看作是一种“软任务”,打击与预防得不到平衡发展,“侦防一体化”的天平产生了严重的倾斜。
(二)考核机制不合理。我区检察工作绩效量化办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所占的绩效分数为6分,都不及自侦部门的四分之一,这就造成了预防工作在自侦部门眼里远远比不上查案重要,再加上侦查人员预防意识不强,案件侦查终结后直接移送起诉,到年底绩效考评时就出现了为了应付考评而补预防材料的情况,使预防部门工作非常被动。
(三)预防与自侦部门工作配合不到位。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相关检察院各内设机构加强配合的相关文件,但实际上该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一方面,自侦部门担心正在办理的案件泄密,不愿向预防部门提供情况,甚至怕预防部门介入其中,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办理。另一方面,大部分院预防和自侦两部门分别由不同的检察长分管,协调不到位,因而自侦部门在案件预防、检察建议工作的配合、协调方面,自然不积极不主动。
(四)预防部门人员配备不足,预防专业化严重落后。预防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是预防调查、犯罪分析、检察建议、警示教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目前,大多数检察机关预防部门由于检察预防队伍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和会写作的人员严重缺乏,往往没有专职负责预防工作的人员和领导,甚至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使预防工作没能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几点意见
(一)加强工作领导,从组织上保障预防工作有效开展。为保障侦防一体化机制有效畅通,建议各级院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分管检察长为副组长,反贪、反渎和预防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侦防一体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在组织形式上有效实施。
(二)加强制度保障,重新评议考核机制。建议检察部门重新评议、制定检察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制定更为科学的考评机制与具体考核办法,从制度保障反贪、反渎、预防三部门有效配合和协调,推动惩治、预防职务犯罪的平衡发展。
(三)加强力量保障,增配预防人员。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综合性业务,更是检察机关面向社会的“窗口”,涉及知识面广,接触社会面广,对预防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为此要注重培训,不断加强预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业务技能,适应预防工作深入发展的要求。
(四)加强工作保障,单列预防工作经费预算。要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预防工作物力和财力投入,将预防工作经费纳入检察业务经费总体预算内,确保到位,实现经费,物资和技术装备保障与预防工作的深化发展相适应。
第四篇:“政府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十一五”时期既是十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不可忽视的“矛盾凸显期”。从发展机遇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经济仍处在新一轮上升周期,国家积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在发展政策、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向中部地区倾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打造省会经济圈,对合肥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作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将更加有利于借助创新的动力发挥后发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已经基本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全市上下奋力崛起、勇当先锋的氛围日渐浓厚,将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面临挑战看,国际竞争、国内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压力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抢抓一切发展机遇,主动应对各种挑战,积极破解各种难题,奋力实现超常规发展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升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力争1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1.5%;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经过5年奋斗,把我市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实现上述目标,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撑力,全面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强化工业主导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高强度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信息化、标准化、资源集约化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增强支柱产业竞争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支撑作用,做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围绕城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加强协作,错位发展,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的配套产业。积极培育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以发展区域性要素市场中心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以及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在强化县域工业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高效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梯次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形成以城市为核心、县城为副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科技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完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倡导生态消费,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新体制和机制,增强发展动力。立足“东向发展”,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对接和互动发展。构建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招商机制,扩大招商引资;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优化贸易结构,支持和引导地方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培育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升形象,完善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力。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思路,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手笔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快构筑“1个主城、4个副中心、1个滨湖新区”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逐步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由“环城时代”向滨湖、临江城市的演变,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合肥铁路枢纽改造和合淮阜、合六、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合肥新港集装箱码头,基本建成合肥新机场。构建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形成立体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水、电、热、气等设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型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人居环境最佳城市,实施高品位绿化,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扩大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政府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合肥”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信用建设,建设“信用合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为推进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6年的主要工作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采取强力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在推动跨越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测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围绕以上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认真落实《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出台《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及目标考核奖惩办法,组织开展“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实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支柱产业加速发展,突出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新增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户、超50亿元2户。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工业,确保完成工业投资120亿元,力争完成140亿元,重点推进“121”工程,实施好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联合利华工业园、江汽轿车、美的、天威保变、乐凯工业园、佳通全钢子午胎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出台《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导向目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加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一大批“专、精、新、特”中小企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模式,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二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规划示范、村镇建设、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公用事业和文明创建为抓手,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按照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做精、做强城市配套服务业和特色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构建县域经济增长极。继续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优质、高效、设施农业。推进集约型养殖小区建设,组织实施“千场百区”工程,进一步提升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坚持产业为先、生态并重,提升苗木花卉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小区建设,扩大专业菜地、反季节和精细蔬菜基地面积,做大做强西甜瓜、草莓等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创牌工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的作用,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组织引导和职业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组织实施“整村脱贫”项目。推进城乡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规划对接、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人才对接,加快城市道路、公交、供电、供水、供气、环保、信息、金融、商贸等服务设施向县域延伸。继续抓好农村水利建设,进一步强化防洪保安和节水灌溉能力。加快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村村通混凝土路”工程。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发展改革试点镇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三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路子。认真分解落实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和服务机制,落实政策支持措施,出台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2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增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1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领头创办企业,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努力形成以科技合作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式;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试点市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70亿元,增幅达到27%以上;加快信息产业与其他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应用软件,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继续办好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扩大合肥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进试点市示范区规划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和投资力度,争取新开工10至15个项目,完成投资10亿至15亿元,推动示范区尽快成规模、出形象。加大创新型试点市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科学普及和人才工作,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第五篇: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2012-2-14 11:16:27”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简介开始:此内容文章属于《政府工作计划》栏目,以上内容为《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2012-2-14 11:16:27》简单介绍,正文正式开始》》》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改革现有城乡公交客运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构筑和完善从城区到镇和中心村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最终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目标,为全市经济社„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改革现有城乡公交客运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构筑和完善从城区到镇和中心村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最终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构筑和完善我市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年底前完善现有城区公交网络,改造开通城区东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客运;第二步,年底前改造开通城区西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客运;
第三步,开始全面推行集镇至村的公交客运,连接集镇至集镇之间、集镇至村之间的客运网络,切实提高城乡公交客运通村率,基本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目标。
三、等级划分
(一)一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城区及通往城郊结合部的城区公交客运线路。
(二)二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城区通往各集镇的城镇公交客运线路。
(三)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集镇通往集镇、集镇通往村之间的农村公交客运线路。
四、实施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事关民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面履行职能,加强对城乡客运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建立城乡公交客运运行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统筹规划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应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理念。加大协调力度,统筹规划,合理整合城乡公交客运线路和站点,充分发挥城乡公交客运资源网络化效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公交优先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资金、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使城乡公交客运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布局合理的线网站点,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周到服务。
(四)有序推进原则。对现有城乡公交客运经营。成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紧密型公交客运经济实体,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五)便民利民原则。合力构筑布局合理、站点配套、道路畅通、车况良好、价格实惠的城乡公交客运网。坚持城乡联动。合力设置城乡公交客运换乘点,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服务。
五、实施要求
(一)明确管理体制。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由市交通、城管部门牵头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督促。共同实施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二)编制网络方案。以建设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为目标。依据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全市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方案,提出城乡公交客运线路、换乘点和公交站场的建设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三)合理核定票价。本着公共服务、相对稳定、保本微利的原则。试运行的基础上,充分收集资料,按照价格定价和调价程序,合理确定城乡公交客运票价,并建立健全定价和价格调整机制。
(四)规范营运车型。投入营运的车型要求与路况配套。车头上方、车身、车尾标明线路牌及标志(指示灯)
(五)统一站场设置。城区设置公交枢纽站。
(六)统一服务标准。城乡公交客运营运线路按“五定、三统一”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服务标准规范运行。具体服务标准由市交通、城管部门另行制定。
(七)提升行业水平。提高城乡公交客运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卡通”城乡通”等电子消费服务,尽快建立包括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和线路运行显示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网络。
六、政策扶持
(一)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凡经市综合交通规划、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线路方案确定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村客运站、公交停车场、首末站、换乘点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原则上采用划拨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二)实行补贴、补偿制度
1.积极支持建设标准化农村客运站。每个站点补贴60-90万元。城乡公交港湾由市交通部门建设,对站台、站亭建设实行适当补贴。建设、补贴资金纳入交通工程建设经费预算。
2.对城区公交首末站、巡回场、港湾、换乘点、站亭、站台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城市工程建设经费预算。广告经营权统一招租。专项用于站亭、站台、站牌的日常维护保养。
3.积极支持公交客运企业增开城区公交线路和优化车辆结构。具体补贴资金标准由交通、城管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支出。
4.逐步建立完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财政补贴和经济补偿机制。按照市财政、审计、物价、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审计的结果,给予财政补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富民强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优先发展公交客运。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公交客运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市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市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二)强化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监管
市交通、城管部门要完善工作措施,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城乡公共客运事业的相关要求。严格公交客运企业经营服务管理。制定相关考核办法,规范企业经营服务行为,建立健全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监管制度,依法查处非法经营、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违法、违纪行为;对达不到要求的公交客运企业与从业人员,要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企业要依法强制收回线路经营权,对教育无效的从业人员可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证。公交客运企业要建立公交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公交正常营运。
(三)加强公交客运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文明线路、文明班组、文明驾驶员、青年文明号及巾帼示范岗等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公交客运行业行风建设。扎实有效地做好公交客运行业规范化服务工作,大力推行文明服务公约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不断改进和调整服务内容,依靠制度创新和服务创优,全面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由市交通、城管部门制定。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具体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