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霞:中高级领导干部要能静下心来学习研究问题
蔡霞:中高级领导干部要能静下心来学习研究问题 创造条件,解放领导干部,使主要领导干部有时间、有精力坐下来学习。
2010年07月09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 陈叶军)7月7日上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金融时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金融业党建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霞表示,现在我们的中高层领导干部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有时间,坐不下来,要使我们党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成为学习的带头人,就要改变压力式运转机制,创造条件,解放领导干部,使主要领导干部有时间、有精力坐下来学习。
蔡霞说,我们党提出来在全党要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要求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这个要求完全是正确的。党和各级领导干部是党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团结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领导骨干,也是承担各个工作的主要负责同志,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是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中高层的领导干部更需要立足点高,视野宽,思考深,要能够敏锐地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把握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和走势,这就需要我们中高层领导干部、中高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更要认真学习,善于学习。现在问题是我们的中高层领导干部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有时间,坐不下来,要使我们党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成为学习的带头人,就要改变压力式运转机制。
现在有些地方,有些工作方面,强调什么工作重要,什么工作要一把手负责和一票否决,简单的问责追究,其实这些东西合起来就是一个压力式的运转机制。我们说执政党要向人民负责,问责追究是必要的,但是简单地强调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不科学的问责追究的巨大压力,可能使我们主要领导干部陷于大量的事务圈子里面,久而久之他们就可能变成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难以坐下来学习调研。在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冲突,各种公共事件高发多发等现象,这当然是高层领导干部面临的问题,这是由中国社会发展目前进入的这个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但是,如果说对于这个阶段性的特点不能科学地、理性地认识,一旦有事情,尤其是群体性事件,就搞简单的一票否决,简单的不科学的问责追究,一方面很可能是对某些干部本身并不是客观的、公平的,另外一方面,怕出事的这种压力,也使不少主要领导干部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抓琐碎的、具体的事务,客观上不利于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我们说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是善于治党治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他们主要是管全局,抓大事,谋战略。这就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党的理论路线政策,一头是具体的、真实的情况。这又要求领导干部沉下心来学习思考,深入调研。要真正有效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要我们转变以人治和治人来推进工作的习惯性思维,通过深化改革,健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权力体制和运转机制,善于发挥国家政权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作用,把具体的事务交由各级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建立各个职能部门正常的运转机制,使他们有效地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中高级领导干部从繁重的事务圈子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精力坐下来学习和研究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的战略问题。
第二篇: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是立足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所提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课题。结合浙江实际,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比较明显的先发优势。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浙江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走在前列”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着力增强“四种意识”,提高“四种能力”。
第一,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根本要求。当前,我省经济社会正处在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发展方式的转变期、市场经济的完善期、开放水平的提升期、产业结构的优化期、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攻 1
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全过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省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具有先发优势,要继续推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由初级市场经济体系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率先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创我省市场体制机制新优势。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发展机遇观念,增强挑战意识,善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法则指导经济建设,努力锤炼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一要提高形势判断能力。要以宏观战略思维为指导,认清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要善于从经济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抓好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要善于全方位、多视角地洞察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经济形势的发展规律,在把握经济形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见微知著,准确地预见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高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二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就是决策,就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方向,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要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动向、趋势、机会,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探寻内在规律,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把握机遇,分析利害得失,作出科学决策。三要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应对市场经济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解决复杂矛
盾的能力,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驾驭各种复杂局面;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复杂问题;要果断处理突发事件,头脑清醒,沉着果断,及时拿出最佳处理方案,有效控制复杂局面。四要提高调控经济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浙江省的实际,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善于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控经济活动,努力承担起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
第二,增强创新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全面加强自主创新”,省委书记赵宏祝多次强调要创新,并提出“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的要求和“创新制胜”的观念。开拓创新既是一种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素质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中肩负着重大责任,要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走创新路,干创新事,做创新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一要培养宽阔的视野。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没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开放的思维,创新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要有开放的思维,树立开放的理念,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拓展发展空间。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兼收并蓄的气度,积极对待一切新鲜事物,密切关注世界大势和前沿知识,大胆吸纳一切文明成果,勇于推进创新实践。二要尊重群众的首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切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基层涌现的新鲜经验,要善于总结和发现,及时帮助他们完善提高;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成果,要大力推广。要善于从基层和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三要弘扬务实的精神。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总战略来谋划各自的工作,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要坚持创新的正确方向,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创新实践。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要突出创新的重点,善于攻坚克难、破解难题,善于从重大问题和薄弱环节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四要把握科学的方法。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既要坚持和发扬好做法、好经验,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创新。对在实践中形成的符合实际的决策部署,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要善于在结合中创新,吃透上情、把握下情,善于把中央的精神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善于在学习借鉴中创新,认真学习别人的创新成果,不断拓宽创新思路,在更高起点上创新。
第三,增强和谐发展意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和谐发展从大意义上说,就是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加快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领导干
部要心系群众、心系事业、心系全局,切实增强和谐发展意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一要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切实调动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二要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四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要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六要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因环保问题引发的矛盾。
第四,要增强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二者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二者的统一体就是依法执政。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强有力保障。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法制观念,在实践中要坚持法治原则,在宏观决策上要考虑法律效果,在具体管理中要牢记依法办事,在工作生活中要严格遵纪守法,把依法行政贯穿于领导和执政的全过程,落实到领
导和执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努力成为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模范。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首先要善于学法。领导干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和掌握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其次要模范守法。遵纪守法、令行禁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紧绷遵纪守法这根弦,所有行为尤其是执政行为决不允许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作任何决策,干任何事情,一言一行都必须有法制观念,特别是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尤其要严格遵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三要严格执法。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律法规解决行政问题的能力,在处理相关行政事务时,自觉运用法定的程序和途经,遵从相关的规定依法公正予以解决。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滥用行政权力干扰和损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政行为。在对待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要把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放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放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上。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方面,要自觉把一切行政权力和行政执法监督权力置于有效的法律监督之下,实现依法行政方式和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第三篇:新形势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问题研究2005(最终版)
新形势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问题研究2005-7-1 10:54:00 点击: 1512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公务论坛 我要提问 搜索相关文章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就领导干部如何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牢记使命、勤奋工作,坚持宗旨、执政为民,改进作风、求真务实,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的四点要求。这些既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在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的政治责任,又为广大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有所建树,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就必须努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以实际行动争当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
一、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加强党性修养是时代赋于领导干部的使命,是时代的呼唤。广大领导干部担负着实现中华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是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推进三大历史任务的进程中,广大领导干部要带头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做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率。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党员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有效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和重大特色,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进行自身建设一个好传统。我们党在执政54年之后,面对西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仍然保持了全面快速发展,这一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今天的局面;也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13亿人口的安定团结和生活的基本小康。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承传统,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加强党性修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要解决如何在动态中,在世界文明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党性修养是通过对党的本质、目标、使命的深刻理解而在思想深处发生质的变化,实质是把党的先进性转化为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党员的行动指南,转化为党员改造客观世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讲,不进行党性修养锻炼,就很难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试想,如果我们在思想深处不能对我们的人民群众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不能把他们当作亲人、视为父母,那么,我们对他们的耐心、宽容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就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
加强党性修养是加快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已基本形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被提到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不发展或发展慢了都意味着落后,形势逼人,我们只有不断加快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区的干部来讲,要把发展当做当前的头等大事,要抓紧抓好。加强党性修养,就可以使其认识到本地区的发展,事关群众的安危冷暖,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尤其对新疆这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来讲,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是发展新疆经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是关系全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大事。
二、领导干部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不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在这种新局面下,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领导干部在党性修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弱化,缺乏紧迫意识。现在的领导干部,虽然大多数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独当一面。但是,个别领导干部还存在自视过高、自我满足的心理,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实践面前有时束手无策,认识不到学习的紧迫感;有的虽然认识到知识的不足,又缺乏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从而影响到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个别领导干部对艰苦奋斗精神理解虚化,缺乏忧患意识。应当肯定,广大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方面,总体上做得是好的。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现在的领导干部,都是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老一辈相比,大多数还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甚至把艰苦奋斗精神认为是与时代不合适宜,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别是奢靡之风在个别领导干部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这不仅是当前的环境因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存在党性教育的缺乏和艰苦环境的磨练。
三是个别领导干部对开拓创新意识思维僵化,缺乏危机意识。当前,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区情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所从事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但在个别领导干部中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思想,有的因为怕担风险对一些好的做法不敢为我所用;有的满足于现状,对新生事物漠然处之。
四是个别领导干部对宗旨意识观念感觉淡化,缺乏责任意识。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目前,我们个别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意识淡漠、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的对工作不负责任,失职渎职,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推了之,长期不予解决,结果激化矛盾,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三、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要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就是要不断激励领导干部努力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做勤奋学习的表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问题,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反复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加强学习。胡锦涛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进行集体学习中,强调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把学习作为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不断加强,不断推进。贺国强部长在省区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座谈会上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把理论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因此,一定要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努力把领导干部打造成学习型、学者型、实干型相统一的干部。
对领导干部来说,要努力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要不断发扬“挤”的精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减少应酬,排除干扰,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学习,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还要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打实理论功底,既要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要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管理、历史等基本知识的学习;既要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学习的管理和监督。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精选培训内容,弘扬主旋律,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始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二是制定和完善下派锻练、跟班培训制度,安排新调整工作岗位的干部到相关部门跟班学习,通过下乡入户“五同”、到关键岗位锻炼、下派包村、到企业挂职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领导干部。三是建立健全干部培训制度,改进培训管理,建立培考并重、以考促培的干部培训工作新机制,实行干部岗位任职资格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培训制度,实行择优使用和奖惩制度,同时要强化约束机制,开展领导干部定期脱产培训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培训记实诫勉制,对完不成培训要求的,进行诫勉和取消评优资格。四是以领导干部在职自学推动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年考制、进一步完善在职学习制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定期调阅领导干部读书笔记,将考试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工作中。五是按照灵活实用的原则,在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建立外派培训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要有重点选派党政一把手参加区内外高层次的专业研讨班培训,提高他们的宏观决策和管理能力。
(二)要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就是要教育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艰苦奋斗的意念,努力做清正廉洁的表率。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了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再次号召全党要大力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燥、艰苦奋斗的作风,党中央的这一举措高瞻远瞩、意义深远。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一是要牢固树立“两个务必”思想,增强自律意识,要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筑牢防线,不断增强分辨是非能力,时刻保持警觉性,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克服贪占心理、吃亏心理、侥幸心理、自我宽容心理,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帅自己的言行。要有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要有接受教育的勇气,对组织上安排的诸如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个代表”教育,以及孔繁森、吴登云、郑培民等先进事迹教育活动,要认真积极地参加。并对照先进自查自纠,有敢于揭短不怕丑的勇气,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二是要自觉到困难大、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摔打磨练,在急难险重的重要岗位经受锻炼和考验;要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慎独慎微,保持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三是要发场“四实”作风,经受住“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的考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做到决不自满、决不懈怠、决不停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四是建立以上级对下级为主的全方位监督体系,进一步落实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机制、领导干部互相监督机制,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对分管部门的干部的监督责任、审计监督,还要广开民主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舆论等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尽快建立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人民代表监督与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广泛的监督体系,使领导干部置于广泛的监督之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五是要严肃党风党纪,加大查处力度,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违法行为的查处结果,不但要在党内公布,而且要在社会公开,以体现党纪国法的威严和公正,达到教育干部、纯洁党风、取信于民的目的。六是要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选拔高素质干部,努力形成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重点考察干部能力、素质和工作实绩;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力度,实行全员竞聘制和待岗制,充分激发在职干部勤政创业的积极性。七是要不断扩大干部交流力度,既要将那些政治上靠的住、工作中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年轻干部尽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又要让他们到农牧业生产一线去工作,让他们在困难大、环境艰苦、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经受磨炼,尽快成长。
(三)要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就是要教育领导干部不断开拓创新,树立解放思想的观念,努力做与时俱进的表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前,我们面临的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历史变化,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所从事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提高五种能力,才能不断应对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
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思维创新上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历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放思想,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不断增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要不满足于现状,才能打破常规、有所创新。二是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地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坐怀不乱、处世不惊,就能够明辨是非,运筹帷幄,稳操胜卷。三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做到既熟悉全国、全区的工作大局、客观环境、相关政策,还要熟悉本地区、本单位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通过学习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把全国大局与本地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机制创新上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每年选派一批领导干部到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内地高等院校带职学习,每年分批组织领导干部赴内地考察,通过“走出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二是发挥援疆干部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两地的经济技术、社会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干部尽快成长。三是开展“创新年”活动,要求领导干部结合实践,不断创新思路。结合活动的开展设立“创新奖”,对领导干部在本行业、本领域的创新工作进行奖励,从而更广泛调动积极性。
(四)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就是要教育领导干部牢固坚守宗旨意识,树立为民服务的信念,努力做联系群众的表率。领导干部是各条战线的骨干,担负着谋求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使命。做为领导干部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不能丢。二是关心群众,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第一目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谋利益。做为党组织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期听取群众意见的制度。每年结合召开民主生活会、干部谈心谈话、“民主日”活动、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等形式,加强组织要求和纪律约束,进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广泛征求群众对干部的意见并认真进行整改。二是认
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程度,不断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扩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范围;广泛推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力度,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上来。三是要强化党内监督。依靠党员给干部找问题、提意见,通过民主生活会的方式,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落实责任,认真组织整改,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坚持开展下乡驻村工作。丰富工作内涵,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果,使下乡驻村工作队成为联系基层的“红线”,成为永不走的工作队。五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强化重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四实”作风,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完善干部联系乡镇、联系贫困村、联系社区、联系企业、联系贫困弱势群体、联系知识分子等制度,把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为考核述职的必备内容。六是实施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加大服务承诺的落实力度和村务公开工作的透明度,在农村,要积极推进“民主日”活动,落实农民减负工作,在城市,要加大城市解困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帮扶特困职工。七是在行政执法部门、窗口服务单位开展评选服务“最佳”、“最差”单位和个人活动。让群众信任我们的干部、满意我们的干部、欢迎我们的干部。
总之,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党性修养的内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面对伟大的时代、崇高的事业,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既要志存高远、勇挑重担,又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进程中,开拓进取,再创佳绩。
第四篇: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近年来,我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5+1”文件和省里的5个配套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勿庸臵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状况与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借这次县(市、区)换届考察之机,专门就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力图通过调研,对如何切实加强我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建议,为推进“三个温州”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近几年,我市着重在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五项工作:
(一)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加大教育培养力度。
1、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领导干部头脑。长期以来,我市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领导头脑,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短期培训班、专题研修班、读书会等多种载体,抓好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2004年9月开始的“三树一创”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通过认真实施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和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档案,把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2003年来,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理论学习考试1950人次;1196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了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
2、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针对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提出相应学习要求,实行案例教学、实地调研、学工、学农和军训等多种培训方式。2000年以来,市委党校共举办县(处)级班、中青班、乡镇党政“一把手”班等培训班50期,培训干部达3252人次。二是打造“温州讲坛”品牌。从2004年开始,我市整合市属单位的各类讲座、论坛等学习资源,开辟“温州讲坛”,邀请省部级领导、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作专题报告。至今已举办17期,听众达1.3万多人次。三是充分利用高校培训基地。安排县(处)级班、中青班等学员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学习MPA主干课程和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举办国外学历培训班,去年开始已经选派了40名干部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MPA硕士学位。四是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国(境)外培训。200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10期赴欧、赴美出国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21名。五是积极选派干部参加中央和省委举办的各类培训班。2001年以来,参加省以上各类培训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有611人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3、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制定《2004-2008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岗位锻炼部分)》。为确保取得实际效果,我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活动。一是下派,丰富基层工作经验。针对机关一些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工作魄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差的现状,选派700余名市级机关干部到乡镇(街道)、村(居),尤其是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挂职锻炼。二是上挂,增强宏观决策能力。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侧重加强机关工作的综合锻炼,选派到中直、省直机关挂职锻炼。三是外派,学习先进经验。选派干部到上海浦东、苏南等地挂职锻炼,让干部开阔视野,取长补短。2004年以来,已选派了100多名市管干部参加挂职锻炼。
(二)着眼于增强领导干部队伍活力,加大干部选拔交流力度。
1、全面推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在今年的县乡换届时,我市采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评价,实际效果比较明显。
2、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一是培养性交流。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机关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实行纵向交流,对经历单一的优秀干部实行横向交流,使年轻干部在多岗位交流中锻炼成长。二是需求性交流。把干部交流作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在交流干部前,首先对领导班子的结构排队分析,找出各个班子结构的缺项,本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原则,通盘考虑,采取“内选、外调、下派”等方式,统一调配交流干部。三是回避性交流。为避免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犯经验主义错误和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束缚住手脚,市委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外,还对在同一班子中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2003年以来,有65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
3、推行和改进公开选拔方法。一是采取考选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考选是以组织推荐为主,由各级党组织把好报名关,推荐干部参加考试。这样,既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又做到高效、简便、实用。二是探索建立公开选拔有效期制度。对经过公开选拔笔试、面试后入围,且考察结果比较好的干部,在两年内开展的另一次公开选拔中,给予放宽报名条件或免予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等措施。同时,把这些干部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在平时干部提拔使用中,优先考虑。三是把公开选拔与后备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在设臵公选职务的任职资格条件时,认真分析后备干部队伍情况,尽可能为后备干部参与公开选拔创造条件,积极动员有潜力的后备干部报名参加考试,在讨论决定任用人选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后备干部。2001年以来,公开选拔4批,共选拔49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去年,还公开选调了14名机关中层干部,促进了干部的横向交流。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干部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4、加强领导班子配备建设。在干部调整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为政、为事”三者统一,坚持凭实绩选拔使用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那些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注意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既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又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性别结构。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使班子分工合理、专业配套、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整体功能。
5、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要求,认真做好后备干部工作。在选拔方面,采取大规模选拔和日常滚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2003年,我市开展大规模后备干部选拔活动,共选拔出759名市管后备干部。其中:35岁以下263名,占34.7%,30岁以下75名,占9.9%;大学以上学历472名,占62.2%,其中研究生学历50名,占6.6%;女干部156名,占20.6%;党外干部64名,占8.4%;少数民族干部13名,占1.7%;还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对后备干部进行滚动式管理,通过公开选拔、考核、换届考察、专门人才定点推荐等渠道,及时将优秀人才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同时,及时将表现一般的干部调整出去。在培养方面,不仅注重理论素质培养,而且非常重视实践锻炼,提高后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3年以来,共有406名后备干部参加了中青班学习;有200余名参加上挂、下派、外派、互派等挂职锻炼。在使用方面,要求提任的干部一般从后备干部中产生,否则要专门作出说明,到目前,已提拔使用54人。这次县(市、区)换届,拟提拔人选中有93名后备干部。
(三)着眼于领导干部队伍规范管理,畅通干部“下”的渠道。
1、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力度。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规定了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下”的7条标准,即: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组织领导能力差,不能胜任现职领导岗位;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班子团结或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以权谋私,存在不廉洁问题;工作不负责任,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较大的损失;连续两年未完成工作目标,工作实绩差;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达到30%以上,无特殊原因的。2000年以来,已有4名县(处)级干部因不胜任现职被降免职。
2、严格执行辞职的各项规定。对一些工作失职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干部,严格按规定实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特别是针对温州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干部群众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规范了干部辞职“下海”的行为,要求辞职的干部要书面说明辞职后的去向,并遵守“三年内两不准”的规定。据统计,中央“5+1”文件下发以来,共有19名市管干部辞去领导职务,其中辞去公职6名,辞职从事经营活动12名。
3、明确领导干部任职年龄上限。为了形成领导干部正常的新老更替,防止干部队伍老龄化,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我市及各县(市、区)都规定领导干部达到一定年龄都要改任非领导职务,如我市划定正县级为57岁、副县级为56岁。为加强对“改非”干部的管理,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对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意见》。
(四)着眼于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
1、逐步建立健全干部监督工作预警机制。以党政“一把手”、执纪执法和管人财物的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为监督的重点,立足于事前防范和监督,以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健全了干部监督预警工作机制。一是认真执行党政“一把手”总结报告制度。二是着力抓好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是采取措施,抓好其它干部监督制度的落实。把县级领导干部的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责任制的内容,年终会同市纪委进行检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信息系统,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多渠道收集干部监督信息。
2、重视调查核实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注重把调查核实的成果运用到干部的教育管理、考核考察、选拔任用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4年3月,“12380”举报电话开通以来,市委组织部本级共受理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的举报电话196次,经调查核实后,宣布任免文件无效、取消干部任命决定的1名,诫勉谈话1名,暂缓任命4名。对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后反映失实的,我们给予澄清。对举报中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对策并提出防范性措施,增强了干部监督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的监督检查。2005年10月组织5个检查组对10个县(市、区)和25个市直综合部门进行了大规模检查,查问题找原因,并进行整改落实,进一步提高我市的选人用人水平。
(五)着眼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1、干部任免票决制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干部任免表决方式等进行了探索。2003年,制定了《市委常委会干部任免表决办法(试行)》、《县(市、区)委常委会任免干部无记名表决办法》和《重要职务人选任用征求意见的办法(试行)》,规定凡任免干部都必须进行表决,重要职务任用还需征求市委委员、候补委员的意见。2004年7月,市委全委会通过《全委会对重要职位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试行)》,规定需由市委全委会表决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市委常委会提名并提交全委会无记名表决,并把所表决范围扩大到部分党委部门副职。票决制的推进,扩大了党内用人的民主,有效提高了用人上的科学决策程度。
2、民主推荐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任用条例》对民主推荐作了专门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唯票论”倾向,即简单地以票取人;另一种是“少数人说了算”,即不能体现群众公认原则。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去年4月份出台了《领导干部民主推荐暂行办法》,建立了定期民主推荐制度,规定一般每年组织一次推荐,推荐结果一年有效;建立了第二轮民主推荐制度,如遇最高得票率在30%以下,或组织上认为得票情况与平时表现差距较大等情况,可进行二轮推荐;实行了民主推荐综合评价制度,规定综合评价为好或较好的,方可确定为考察对象,评价情况差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等。较好地解决了民主推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增强了干部工作约束力,提高了干部工作的主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真正体现了群众公认的原则。
3、用人初始提名权逐步得到规范。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提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是监督“一把手”用人权的关键。从2004年开始,在全面推行了市、县(市、区)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使“一把手”的用人权既得到充分保障,又受到合理制约,为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质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4、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的探索。从今年4月份开始,以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在瓯海区和乐清市开展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调研试点。该制度主要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干部工作文书和有关记录表为载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事一记”的办法,对干部提拔任用和平级调整担任重要职位的过程进行全程记实。在记录过程中,突出了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重要情况的记录,详细记载具体的过程和原因,对干部任免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这次换届,中央和省委对县(市、区)领导班子配备、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中央、省委的要求相比,我市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部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水平与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民主集中制既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也是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有的领导班子没有遵循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的 “一把手”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主观武断;而有的“一把手”则比较软弱,不敢大胆指出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缺乏统揽全局和凝聚“一班人”的能力,班子内形不成核心;还有的班子中,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班子缺乏团结和谐的氛围,班子成员缺乏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心胸狭窄,互不体谅,意气用事,甚至相互拆台。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是认识上有差距。认为民主集中制会给工作设臵障碍,束缚手脚。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却存在打折扣和不到位的现象。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的监督,重事后监督,轻事前、事中监督,重集中监督、轻日常管理。
(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与“三个温州”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温州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四个多样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也不断增加,不仅有内部的,还有外部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而且各方面交错互动,造成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是理论修养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忙于应酬,出现了“重业务学习,轻理论学习”,“重文凭升级,轻思想提高”。二是宗旨观念淡化。一些干部工作作风漂浮,心情浮躁,群众观念淡薄;有的上进欲望过强、服务意识太弱,主观上怨天尤人,自认为怀才不遇,自我陶醉、感觉良好。三是自律意识不强。有的干部纪律松懈、自以为是、放松自我要求和约束,有的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四是能力水平滞后。与市委提出的在“三个温州”建设中干部必须“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要求相差甚远;干部当中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现象突出,特别是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依法行政的水平较低,处理棘手问题、驾驭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争先意识不强,思想趋于保守,开拓创新不够。
(三)干部队伍的总体结构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要求不相适应。在每次重大人事调整中,市委都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结构要求,但是干部队伍的总体结构与“四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领导干部年龄总体偏高。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8.29岁。其中:46岁以上的452人,占67.06%;36至40岁的45人,占6.68%;35岁以下的15人,仅为2.3%。与省内其他市比较有一定差距:如市直机关单位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正职仅1人(且为团市委书记),而台州为4人,衢州为3人,丽水为2人;35岁以下的副职仅3人(其中2人为团市委副书记),而台州市为9人,衢州为5人,丽水为5人。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偏低,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女干部90人(占13.35%),少数民族干部11人(占1.63%)。二是知识和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仍有52名干部为高中学历,占7.71%;大学以上学历419人,占62.17%,且第一学历为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的为数不多,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领导干部更少,仅60人,占8.9%。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熟悉现代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环保、园林设计、外经贸及法律业务的干部较为紧缺。三是结构性班子能力偏弱。有些按结构要求配备的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偏弱,削弱了班子总体功能。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干部的考核办法有待改进。古人讲:“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刚实施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考核内容过于笼统,程序多而繁琐,实绩分析难以有效运用,特别是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考核缺乏有效的方法。二是干部培养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对干部队伍和人才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不够,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干部教育培训缺乏深度和层次性,干部实践锻炼缺乏系统性,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计划性不够。三是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存在备用脱节。一些经长期培养的后备干部备而不用,不仅浪费了后备干部队伍资源和培养成本,也影响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今后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制定新一轮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是先导,是努力目标和方向。抓紧编制《2007-2011年温州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对于加强新时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划》要注意近期、中期与远期结合。要通过对现有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状况的分析,预测今后五至十年我市对领导人才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和专业结构以及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更趋合理;领导班子更加团结、和谐、富有活力。为此,要求到2011年,县(处)级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要达到7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5%;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应配备2名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部;市直机关部门配备1名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部。年龄上,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要保持50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40岁以下的干部要各有2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干部至少各有1名;县(市)区党政正职中,要有1-2名35岁左右的干部。市直机关部门领导班子要保持50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各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名,并积极选配35岁左右的领导干部;市直机关部门正职领导干部中应有10%以上的干部在40岁左右。此外,妇女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15%;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要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其中要有2个以上县(市、区)的党政班子配备正职女干部;市直机关部门中,50%以上的领导班子应配备女干部。同时,党外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10%;少数民族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2%,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干部,市直机关部门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据统计分析,到2011年,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将有256人年龄到杠(其中妇女干部33人,党外干部25人,少数民族干部3人),约占领导干部总数的37.98%。为此,要结合这次换届,按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目标要求,及早考虑,对后备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以便能够及时地、平稳地接好班,而不会对正常的工作秩序产生较大影响。
(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灵魂,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大课题。当前,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和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团结、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1、以开展“六观教育”为抓手,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通过开展“六观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群众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人为本的和谐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地以科学发展为己任,统筹兼顾,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明确“为谁发展”的问题,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上,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避免急功近利。坚持正确的权力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用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服务,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干部树立知荣辱的社会道德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观,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和谐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六观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2、强化理论学习,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环节,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干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战略思想。要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心组织好每次理论中心组学习,做到每次学习有主题、有专题辅导、有重点发言,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要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踏实苦干,又要扎实苦学,科学地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功夫下在学习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要健全完善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学习自觉性和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实际水平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3、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着力转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作风。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倡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高度,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提倡忠诚磊落,廉洁自律。引导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操,时刻注意克勤克俭,以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保持清正廉洁,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社会、带动群众。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困难。
(三)以和谐顺畅为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各级领导班子要把握方向、整合力量、团结和谐、步调一致,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和领导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政治纪律,所有党员干部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遵照执行,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确保政令畅通。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委(党组)工作中的具体化,就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十六字方针既有原则和纪律,又有方法和程序。要强化民主集中制教育,提倡“群言堂”,坚决反对“一言堂”,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严肃组织纪律,增进班子团结。“一把手”要按照“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的要求,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维护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权威,带头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成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要协调各方,敢于集中、善于集中,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步调一致地做好工作。班子其它成员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处理各种矛盾,积极支持和配合“一把手”搞好工作,在讨论问题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建议,以求决策更加科学有效。要努力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班子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良好环境,使民主生活会真正成为班子成员增进沟通和了解,促进团结,形成合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制度,让谈心交心活动成为加强班子之间和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有效手段,努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提醒,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良好局面,使领导班子更加和谐、更加顺畅,以班子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领导班子内部既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又要分工负责。凡涉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要工作的布臵,干部的任免、调动、处理,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集体决定的问题,都必须集体讨论,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得个人专断。要按照党内分工和政府分工相统一的原则,落实好分工负责制,避免多头领导和出现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每位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要求,注重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搞好协调指导,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把手”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办事公道,把握全局,注意协调发挥副职的作用,支持副职的工作;副职则应明确角色定位,摆正位臵,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当好正职的参谋助手,从而使领导班子成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整体。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这次换届之后,市县及乡镇党委班子要减少副书记职数,同时适当增加政府班子成员与党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因此,要研究探索建立更好发挥常委会、全委会作用,合理分工负责的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班子运作更加和谐、顺畅、高效。
3、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要紧紧围绕提高执政的效能,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当代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成果,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全局意识和跨越意识,切实解决一些干部安于现状、盲目排外、视野狭窄的问题,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建立开放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继续鼓励支持优秀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批40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中青年干部到境外、国外培训,培养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制定领导干部挂职锻炼5年规划和实施计划,继续以干部挂职为平台加强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根据岗位需要和干部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上挂、下派和外派工作,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努力使领导干部实现“四个提升”:一是决策能力得到提升,能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当地实际作出科学决策;二是识别能力得到提升,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明辨是非,分清主次,迅速抓住主要矛盾;三是应变能力得到提升,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动态,及时做出科学的分析预测,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四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善于把上级精神、外地经验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善闯新路,敢为天下先。从而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以和谐的能力处理和谐社会的关系。
(四)以公平正义为导向,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硬起来。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掌握住选贤任能的原则和标准,把人选准用好,是一个重大政策问题。选拔一个人,就体现一种政策、一种导向。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用人上就要以公平正义、公道正派为导向,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公论。
1、突出凭实绩评价干部,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一要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的基础。制定并实施岗位职责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才能引导和激励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明确任期工作目标和重要工作目标及完成任务的措施,把责任落实到人。二要推行政绩公示制度。在换届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时,要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公示,让群众知情、监督,以防止政绩虚假、一绩多用等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干部考核考察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三要运用综合考核手段,防止考核考察失真失实。要设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综合经济发展指标、社会综合发展指标、自然与环境指标等,实现从定性考核为主向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转变,从领导评价为主向领导与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从主观结果型考核向过程型考核与结果型考核并重转变。四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把实绩考核工作贯穿于干部工作的日常管理当中,融合到组织部门干部考核的各项工作中去,与经常性的干部考察工作紧密衔接。要注重换届考核与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结合,建立组织部门和审计、统计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运用审计、统计结果,发挥审计、统计等部门在干部考核考察方面的独特作用。要拓宽考核渠道,尝试通过参加民主生活会、定期走访单位、阶段性工作考核、干部约谈,以及建立“干部情况动态台帐”、“干部实绩档案”等等,及时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动态。要探索引进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开发干部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软件,建立“温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素质考评系统”,真正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让群众说话,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硬起来。
2、突出凭实绩使用干部,大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一个地方的发展,尤其需要那些解放思想敢干的人、心系群众愿干的人、脚踏实地实干的人、学以致用会干的人、深入基层苦干的人。要运用良好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那些善于在问题面前突破重围的人、勇于在困难面前冲锋陷阵的人、敢于在危险面前不畏不缩的人、擅于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攻得下来的人。选拔任用干部,就要追求“为人、为政、为事”三者的统一,注重提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具体来讲,要倡导选拔使用一心为人民,一门心思干事业,不“东跑西走”的人;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扑下身子抓落实,不是只说不干的人;高标准、严要求,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工作不拖拉的人;认真负责,干不好工作睡不好觉、敢于承担责任,不回避矛盾的人;坚持原则,组织纪律性强,不搞自由主义的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胸怀坦荡,平等待人,搞“五湖四海”,不打“小算盘”的人;善于思考,能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工作上有思路,不是操作缺办法的人;坚决执行上级指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简单照搬的人。要改进选拔方式方法,既要选拔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表现突出的干部,也要选拔在定期民主推荐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同时,要逐步实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学习借鉴国外在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资源开发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其他高层次人才。
3、突出凭实绩辨别干部,拓宽干部“下”的渠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实现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要求。能上,就要能下;能下,才能上。要引进激励机制,以干部“能下”,来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让犯错误的下,混日子的下,群众不公认的下,不称职的下。一要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成果。对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达不到一定比例、经组织考核确属不称职的干部,要坚决下。二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正确区分领导责任的机制,对确属领导干部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一律下。三要严明组织纪律。对诫勉期满而存在的突出问题无明显改进,或诫勉期间出现新的问题的;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明显偏差,或违抗上级命令,后果比较严重的;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职位的;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长期不在工作岗位的,也要坚决下。四是探索建立末位淘汰制。在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排队,排出名次,在届中、届末考核和连续两年考核排在末位的,要视情况予以调整。另外,还要健全完善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进一步疏通“下”的渠道。
4、突出以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今年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完成后,原有市管后备干部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必须开展新一轮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根据以往经验,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上岗率与实际存量不宜低于1:2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今后5年,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总量应保持在500名左右。市管后备干部队伍应以35岁至40岁的干部为主体,35岁以下的不少于30%,其中30岁以下的不少于10%;女干部应不少于20%,党外干部应不少于10%;一般应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要采取切实措施,打破干部的地域、部门和身份的限制,建立广泛的人才储备。要按照管现职干部和管后备干部相统一的原则,集中掌握,定期考察,动态管理,统一调配。要改进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充分运用定期民主推荐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成果,条件成熟时,可尝试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引入激励机制,及时淘汰不适合的人选。要根据后备干部的不同经历、特长、气质、潜能及不足等素质状况,制订计划,分类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要有计划地进行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承担艰巨任务的锻炼。对那些基本素质好,实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要敢于放到重要岗位上使用。尤其对那些发展潜力较大而又急需的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看准后实行定人定向培养,采取“小步快跑”的做法,使其提前走上领导岗位。要实施“精兵工程”。今后五年,要择优确定100名左右的年轻后备干部作为“精兵工程”培养对象,重点制定培养目标,分级落实培养措施,实施跟踪培养,促使快速成长。
(五)完善监督制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在用人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要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1、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坚持从严管理,实行有效监督,严格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充分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认清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增强党性锻炼,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的表率。在用人问题上,要注重从源头上把关,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要继续推行市、县(市、区)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初始提名权制度和干部任免票决制度,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提名和任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合理制约和监督“一把手”的用人权,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质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2、严肃干部人事纪律。认真抓好《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及《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重点防止和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突击提拔干部、“拉票贿选”等问题以及干部“带病提拔”现象,切实防止和杜绝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要加大对举报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力度,发挥举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对反映领导干部和选人用人的问题,经调查属实的,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出现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要及时谈话、告诫提醒。对凡是一门心思经营自己,因不好好工作,导致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问题而影响大局的人;凡是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问题又拖着不解决造成大局被动的人;凡是“东跑西走”,伸手跑官要官的人等,都不能提拔。
3、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暂行办法》,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行为,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同时,要完善、落实干部署名推荐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责任制。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失职渎职、违反规定,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要根据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首先,把培训作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根本性和基础性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责任制。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分层次、分期分批培训,坚持经常性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支持、鼓励基层干部参加各种学历学习。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除加强政治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外,侧重进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实用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逐步推行“学时累计制”、“自主择训制”,多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对村干部,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多购进和制作高质量的录像片,进行观摩教育。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建立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投入制度,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实行财政预算、核拨。制定单位和个人出资培训制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办学,与企业联合办班,进行市场运作。探索建立教育培训主体单位的竞争机制,实行培训项目“公开招标制”,择优培训。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允许并鼓励多渠道和多形式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实行办班委托制。把学习成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其次,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和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坚持正确的选人标准。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把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的富裕程度、群众的拥护程度作为选拔村镇干部的重要标准。要抓住村“两委”换届和乡镇党委换届的有利契机选准配强干部。二是拓宽选人渠道。坚持把党政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放到乡镇。在村一级,可以从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企业骨干、复退军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知青以及留村优秀青年中选拔村干部。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新方式。根据村镇直接服务群众的特点,采取“三推两考一选”(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推荐,进行考试和考核,按党章和有关法规进行选举)、“两票”(民意测验票、选举票)选举、“海推直选”等办法产生乡镇领导干部。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产生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方式,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积极探索在部分行政村村干部异地选聘及挑选优秀国家公务员、乡镇驻村干部或公开招考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主要干部的新办法。四是坚持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探索建立党务工作岗位与经济工作岗位、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基层与上级、机关与一线、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企业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干部流动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对在条件好的乡镇和条件差的乡镇的一般干部也要定期交流。五是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对乡镇一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将村干部的任职年限由原来的三年改为五年,与乡镇干部任职年限同步,使乡村工作衔接起来。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支部委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六是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选拔培养长效机制。试行将市、县区分配到各村镇的大学生或本乡镇、村培养的大学生直接列为村镇的后备干部。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村干部从发达村进行交流或尝试在一定范围公开选拔村干部,由乡镇实行动态管理。
其三,探索建立一整套简易、便行、管用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一是规范乡镇干部工作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逐步完善考评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村组财务审计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等制度,实现农村基层干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二是坚持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重点是推行“阳光政务”。在乡镇要落实好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在村一级,要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村务、财务公开。加大组织监督管理力度,建立乡村领导干部预警教育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在乡镇,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前,要广纳民意,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意志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在村一级,要落实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把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四是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在乡镇探索群众和党代表列席党委会议、聘请群众监督员监督党委和政府重大工作等制度。在村一级,要落实好民主理财、村“两委”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和接受群众质询等制度。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制度、村党员大会制度,健全村、镇党组织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制定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
其四,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坚持和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信访首问责任制、信访责任追究制、群体上访责任制和重大上访责任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二是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组织干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推进乡镇政府工作的法制化建设,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程序等公共行为,强化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帮助农村基层干部熟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程序和方法,扎实推进村民自治。三是营造基层干部求真务实的良好环境。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村基层干部讲实话,办实事。真正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让他们一心一意抓改革,谋发展。
其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条件,为农村基层干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的环境。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按照“党政职能明确,人员交叉任职”的原则,在撤并乡镇的基础上,精简乡镇机构与工作人员。理顺乡镇站所管理体制,实行站所干部聘任制,对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站所,逐步推向市场;除保留公安、工商、地税和司法等县(市)实行派出部门与乡镇双重管理外,其他派出机构一律下放乡镇管理。建立财政激励机制,扩大地方税的比例,改革乡镇财政体制。进一步清理乡镇的历史债务,遏制新债务的产生。二是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选拔到乡镇事业单位,或通过公开选拔方式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探索村党支部书记实行职业化管理的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党支部书记聘任为合同制干部。将符合条件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纳入乡镇后备干部人才进行培养管理。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有较强议政能力的村党支部书记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探索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和措施,解决乡镇干部中思想政治素质高、工龄长、政绩突出同志的级别问题。合理确定村组干部职数,取消专职群团干部的配置,提倡交叉任职,让村干部兼职兼薪,并对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重奖。要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干部报酬的最低保障线,研究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离职补偿制度。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借鉴国际上对公务员津贴的普遍做法,统一东西部公务员津贴补助标准,允许有差别,但应缩小差距。要切实解决乡镇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是着眼长远解决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同时,建立东西部地区乡村的对口帮扶机制,组织协调东部发达地区,从财力、物力、人力、干部挂职和培训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对口扶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对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任务的工商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广州市工商部门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市工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以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力加强工商队伍建设,尽快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能够全面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知识型高素质工商管理队伍,无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素质能力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在致富增收方面迫切需要一批作风扎实、带富能力强的乡镇干部带领他们搞经济、闯市场,在信息、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这就对乡镇干部带领发展农村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和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乡镇干部整体素质与农村工作现实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带领发展经济能力不强。一些乡镇干部在工作中跳不出过去的框框套套,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拿不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部分乡镇干部对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懂得不多,在产前、产中、产后不能对群众进行有效指导。
(一)广开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基。谁赢得人才,谁就将赢得未来。针对我局人才匮乏的状况,利用加入WTO后的保护期,制定和实施“红盾”人才计划,从2002年起,用3到5年时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编制范围内,引进300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法律、经济、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外语、国际商务、现代管理等专业人才,形成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新突破。
(三)稳步推进,加强队伍教育培训。
1、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利用政治学习和其他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公仆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根本上克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思想。广泛开展严格执法教育整顿活动,树立依法行政、法律至上的观念,把坚持依法办事、文明优质服务作为提高整个队伍综合素质的突破口。
2、加强知识更新,培养复合型人才。克服“以干代学”思想,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加强对现有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素质培养。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基本要求,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阶段对所有公务员进行WTO有关规则培训,并逐步将WTO业务知识列入执法资格考试范畴。有计划地对公务员队伍实行英语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逐步要求每个公务员做到“四懂”,即懂一门外语、懂计算机应用、懂本岗位法律法规,懂本业务领域国内外发展态势。使工商干部队伍逐步由工作型、经验型向知识型、工作型、专家型相结合的结构转变。
3、鼓励在职自学,加大学历教育力度。针对目前干部队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知识不够扎实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干部职工采用多种形式在职自学,提高队伍学历水平及综合素质。
干部轮岗交流对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队伍的精神面貌,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局处级干部交流轮岗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对科以下干部的交流轮岗尚落实不够。各单位往往只对工作不出色的干部进行轮岗,对工作积极主动做出成绩的人员,出于工作的考虑不舍得交流。局机关和基层队伍的交流及基层各分局之间的干部交流未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
对策及建议
突出思想教育,力促观念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教育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时刻牢记宗旨,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理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所盼,解群众所忧,谋群众所需;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习意识。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促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以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创新意识。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要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以发展为己任,主动出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素质能力。要不断探索乡镇干部培训新机制,着力锻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一要注重广泛性。坚持县级培训与乡镇培训相结合,既要抓好乡镇班子成员的培训,又要抓好乡镇一般干部的培训。县级大规模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乡镇每年不少于一次,确保每两年将乡镇干部轮训一遍。二要增强针对性。要根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进行“菜单”式培训,让乡镇干部各取所需,学有所用。三要增加灵活性。坚持多渠道培训乡镇干部。鼓励乡镇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积极选派优秀乡镇干部到条件复杂的岗位挂职锻炼;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发展,学习先进经验。四要突出实效性。建立干部培训考学制度,做到“凡训必考”,每次测试成绩载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以后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内容;建立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汇报制度,扩大学习效果,提高培训实效。
拓宽进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要进一步开阔选人用人视野,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为乡镇补充新鲜血液,有效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一是加大大学生村官培养力度,对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适时吸收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二是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比例,让更多工作有本事、致富能力强、群众信得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村干部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三是采取出资聘用的办法,从社会上公开选聘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心乡镇工作的人员到乡镇工作,以解决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四是每年从县级部门选派一定数量的年轻干部到乡镇进行锻炼。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和实践者。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XX县是个农业县,全县共有XX个乡镇党委,乡镇领导干部111名,平均年龄44.5岁。大学本科学历的34人,大专学历的43人。全县共有258个村党支部,村书记平均年龄45.2岁;有村干部1037名,平均年龄为43.5岁。村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3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656人,初中320人,小学11人。
几年来,通过狠抓载体建设,建立了长抓不懈的机制,相继实施了“换型提高工程”,开展了“三级联创”、“学带”、“三个培养”等活动,特别是去年在全县农民党员中开展了“星级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评选活动,增强了乡村两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学历教育,提高干部素质
县乡两级党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推动了乡村班子思想解放。县委先后将25名乡镇领导干部派到吉林农大进行短期培训,并选送36人分别到清华大学、无锡等地考察、学习和深造;选出209名村干部参加县委党校与四平农业工程技术学校联办的中专班学习;从2002年开始与吉林农大联合举办乡村干部本、专科班,三年共培训乡村干部216人。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0多次,培训干部15000人次,培训农村党员17万人次。目前,全县乡村两级干部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分别达到70%和65%,文化层次明显提高。
(二)优化整体结构,增强班子活力
坚持“人品好、能力强、作风正、自身廉”的用人标准,加大了优秀乡村干部的选拔力度。通过“三荐两考”的形式,配备了2名乡镇党委副书记和3名纪委书记,公开选拔了28名副乡级领导干部,在两个乡镇配备了35岁以下的党政正职。建立了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库,现已有1000名优秀青年进入人才库。通过去冬今春的村“两委”换届,全县新选出的支部班子平均年龄为40.3岁,比上届降低了5.3岁,村党支部书记258名,平均年龄为45.2岁,比上届降低了1.1岁。新选出的258名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1岁,比上届降低了2岁。新当选的45名村书记和74名村委会主任,90%以上的人都是致富能手。改善了村班子的结构,增强了村班子的战斗力。
(三)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
广大乡村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把为农服务作为己任,积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问题。既注重物资扶贫,又注重智力扶贫,积极为贫困户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办实事。“做给农民看、带着群众干、围着市场转、排忧又解难”已经成为全县乡村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是勤务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XX镇XX村的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为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在农民心目中很有位置,深受群众的拥护,党群干群关系十分融洽,村里的各项工作连年走在全镇的前列。
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XX县委虽然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素质较高,作风扎实,是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但是与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有些保守,行动有些迟缓。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贫困乡、村的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治穷致富的发展思路,以致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
二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保护,特别希望基层干部给指出致富路子。但有些基层干部能力不强,引导不利,服务不够,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想的盼的实现不了,急切的致富愿望变成失望,当干部再要求农民为集体做贡献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稍有差错,群众就会抓住不放,甚至激化干群矛盾。
三是依法行政的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现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已由过去的指挥者变成了指导者和服务者,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必须依法行政。但有些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仍然采取行政命令等传统方式,极易引起群众反感,甚至激化矛盾,换来农民强硬的回应,使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愈加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更新不及时,使基层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村级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加上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一级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往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以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是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农村干部的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政治上,村干部提拔交流较少,村级干部本事再大、工作再好,当上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也就到头了,工作一辈子,也成不了国家干部。在经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财力有限,能够按时发放报酬就不错,其他待遇一概没有。在生活上,乡村干部存在婚姻、子女上学就业、照顾老人等困难;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一年四季超负荷运转,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把农村基层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县乡财政困难无法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乡镇财源有限,最终还是要由农民负担。但一些农民觉悟偏低,常常以重重借口拖交甚至才拒交合理的税费。而有关政策法规中又缺乏解决这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定。这样,就把农村基层干部推向了两难境地,造成了农村工作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阻力。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争取主动权,抢占“制高点”,面对“三大机遇”打好结构调整牌,走好产业富民路,既要靠政策,靠科技,靠市场,关键要靠我们的农村基层组织和一线干部。乡村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落实者和带头人,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抓好“提神换脑”工作,增强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开展对比分析,振奋精神,鼓足加快发展的信心。针对个别基层干部在经济发展上过分强调客观因素,看不到本地优势,忽视自身能动作用的一些片面认识,克服参观学习“听了感动,看了激动,回来不动”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对比分析客观环境与本地相似,为什么别人发展快的原因;同在一个地区,为什么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与前二十年相比,为什么本地经济取得了较大幅度发展的原因;与别人相比,我们究竟有没有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通过对比分析,鼓舞农村基层干部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加快发展的信心,也使他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要靠党的方针、政策,要靠科技,但关键是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
2、讲清形势,迫使农村基层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经济进入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组织基层干部开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讨论活动,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定式,把农村经济发展定位于大农业、大经济、大发展的高层次的框架之内,以此开创产业富民的新局面。
3、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要组织基层干部继续深入学习焦裕禄、孔繁森、吴金印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他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甘当公仆。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发基层干部学先进、比贡献,立足本职干事业的积极性。
4、组织赴外参观考察,促使基层干部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干部到外省省、区和本省本市的一些先进乡村参观考察使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学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敢闯敢干、敢担风验、敢于拼搏的精神,不断增强善于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
(二)抓好“充电补能”工作,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
1、注重学习培训的层次性,做到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齐抓,特别是要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来抓。支持和鼓励基层干部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电大、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函授以及农广校、农函大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班的学习,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经过1-2年的努力,使乡镇干部普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每村有1-2名村干部达到大专文化程度。同时,有计划地抓好后备干部的学历教育。
2、注重学习培训的针对性。针对基层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学用科技、健全基层民主法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工作实际,在培训中要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知识、实用科技知识、民主法制、法律条规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3、注重学习培训的灵活性,增强实效性。以县乡党校为阵地,进行集中培训;请进来教、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培训;带出去学,进行现场培训;走下去教,发挥县属部门职能作用,组团下乡培训;以农函大、农广校、职业中专为依托,进行实用技术轮训;开展电化教育,进行直观培训;结合“三会一课”,以会代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基层干部巩固现有知识,掌握新内容,在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三)抓好“挖潜激活”工作,在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锤炼提高基层干部
1、靠完善选用管理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的活力。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领导,严格程序,坚持标准,抓好乡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结合乡村实际,真正把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担当产业富民重任的人选拔上来。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探索优秀干部递补管理制度和乡村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保证选用人才的高素质。要重点培养,储备人才,注重从县直机关、乡镇年轻干部、农村回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企业能人中选拔后备干部,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人才档案,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锻炼,促其成长成才。落实激励机制,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坚持落实好村级干部结构工资制、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基层干部规范化管理规定,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解决好村级干部退职后的生活困难问题。坚持落实村(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向党员群众报告工作制度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考察考核制度,认真开展村干部述职、民主评议工作,加强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监督,对经考察考核确定为不称职或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干部通过一定程度坚决予以调整。
2、在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挖掘基层干部的潜能。实践长才干,实践出真知。要让基层干部注重实践锻炼,立足岗位成才,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创造中锻炼自己。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发达地区乡镇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施结对帮扶,选派一些基层干部到发地区乡村、企业挂职学习,邀请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来传经送宝。采取“上派下挂”、联乡包村等帮扶措施,每年选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驻在农村,帮助乡村干部开展工作,有计划地选调村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增长才干。继续开展“六好”乡镇党委、“五好”村支部,“四好”党小组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一强三带”主题实践活动,使基层干部在组织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新任干部,主动交任务、压担子,加强实践锻炼,帮助逐步克服缺点与不足。
3、靠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凝聚民心,树立威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宣传引导、带头示范作用,善于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引导群众积极向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学习,尤其是要组织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效益高的农户,通过现场交流,讲经说法,召开座谈会求贤问计等方法,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到有看头、有学头、有盼头。其次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市场预测、导向定位作用。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基层干部加强市场规律研究和市场需求预测的能力,搞好市场供求和农副产品价格信息服务,解决好一家一户开拓市场能力弱,掌握市场信息少而这的问题。牢牢把握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的结合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选准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使本地优势产业壮大、延伸、增效。三是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培育龙头、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变领导农业、指导生产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生产。积极搞好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协调联系,根据市场前景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认真考察选项,搞好协调,兴办集休经济实体。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树立自身威信,务实群众基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农村工作阻力。
(三)加强领导狠抓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也应不断转轨变型,与之相适应。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村干部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的培训教育,进行党的宗旨、理想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要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要舍得下功夫,花本钱,从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丰富他们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管理水平入手,把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干部培训计划,采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办法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搞好村干部的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法律以及驾驭全局工作能力创造条件,使村干部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得到改善。在实施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计划中,一是要做到岗位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要通过培训,使广大基层干部普遍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改革发展的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要做到在职培训与离岗培训相结合。采取分层次教育培训的办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培训工作由镇党委负责,每年至少培训两次以上,要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相关业务进行培训,使村干部听得进、坐得往、用得上。对年纪轻、有培养前途的村干部,选送到上级党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学习培训。三是要做到实践锻炼与理论培训相结合。在进行岗位培训时,除灌输理论外,还要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经验,开拓视野和工作思路,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使村干部勇挑重担,开拓进取,甘为人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提高威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逐年吸收部分有理论知识、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村干部到镇党委、政府工作或任职,使村干部工作有干劲,有奔头。
第五篇:关于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问题研究
文章标题:关于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问题研究
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从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任期制作为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市在1999年开始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起步较早,但与目前干部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尚须作进一步地完善和补充。因此,今年我们把完善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作为组织的重点课题,在我市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学习了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重点对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的期限设置、任期管理、期满调整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经过综合分析,初步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的基本情况⒈执行现状。市委在1999年就制订出台了《关于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的试行办法》(余市委发[1999]61号)。办法规定,凡市委管理的科(局)级领导干部,其任职都有期限,其中乡镇任期一届为3年,市直部门(含群团部门)与市级领导班子届期相同,一个任期为5年;在同一领导岗位任职,乡镇一般不超过3届,其他一般不超过2届。同时,办法还对任职开始的时间、任期内的管理、任期届满干部的安排等程序作了相应规定。办法出台后,在市级机关和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日常干部调整交流中,我们严格按照任期制的规定操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推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强化任期考核,严格任期管理,使干部的进退去留取决于岗位表现和实绩,增强了在职领导干部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自律意识,促进了各级干部争先创优、积极进取局面的形成。同时,推行任期制后,“大稳定、小调整”的思路在干部日常调整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干部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健全我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⒉存在问题。由于我市任期制度出台时间较早,内容、体系不是很健全,规定得相对简单,存在着“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不完整。对任期管理、任职期满干部安排等重要内容涉及不多,对任期监督管理措施等关键性问题更是缺少实际可操作的标准和途径。同时,制度规定原则性过强,缺少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有关表述不严肃,欠规范,“一般、应当”等模糊规定多,留有较大的弹性和漏洞,在执行中伸缩性大。二是执行欠规范。从制度执行的实际情况看,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和不连续。一般情况下,选任制干部执行任期制度的自觉性、规范性总体上好于其他干部,与市级机关部门相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调整交流相对频繁些;在班子换届、机构改革或大面积调整干部时,领导比较重视,执行比较规范,但一般性日常交流时则较少考虑任期制的规定。三是推进不配套。与其他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干部制度没有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任期制整体作用的发挥。⒊难点。一是保持任期稳定与干部日常交流的关系难处理。明确领导职务时限,确保任期相对稳定,是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的根本目的。但是,考虑到、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以及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日常的干部调整交流也很必要,而且干部调整交流有较强的连动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势必会对实施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制度难落实。基层多、职责细分难、可量化的少,要科学、合理地界定每个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或目标有难度。同时,受各种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任期目标或目标变动多,缺少连续性。“如何管、管什么”没有明确,现行的考核办法很难真正体现领导干部完成任期目标或目标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不胜任、不称职行为认定标准仍比较模糊。三是任期届满的干部难安排。受领导岗位和领导职数的限制,目前基层干部调整交流的空间变小。不同机关业务有所区别,不同乡镇街道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待遇差别较大,客观上也增加了干部轮岗交流和卸任后出路的难度。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力度,但总体上领导干部正常退出的渠道狭、出路少,特别是对达到最高任职年龄或年限的领导干部缺少有效的安置途径。⒋原因剖析。调查表明,造成任期制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干部的观念、角色转换跟不上。首先表现为心理素质还存在着能上不能下的观念,对领导职务退下来心理上难以承受。其次表现在个别领导干部能力上不能适应,职务调整后,角色不能及时转换。二是组织运作尚欠规范。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任期制难开展,主要是因为这项主观裁量权大而刚性规范不足。一方面,“下”的制度规范少,如岗位目标考核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不胜任干部调整制度、弹劾罢免制度等,有的尚未建立,有的不够完善,有的执行困难。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虽然有了
新的改进,但是与科学发展的形势与现实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社会舆论评价的成见。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支配着社会价值认同,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使社会把调整干部职务与处分干部等同划一。四是利益驱动间接制约。干部待遇职务化,工资、福利、奖金等都与干部职级高低密切相关,干部职务“下”来,就意味着待遇福利的降低。
二、完善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的基本构想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是依照我国现有的法律、章程规定,对各级领导干部设置一定的任职年限,任期届满,按一定的程序解除领导职务,由任免机关根据其任职表现情况重新予以安排。由此可见,任期制是一种适用性、动态性、强制性及兼容性的干部管理制度,其制度设计应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任期制的基本功能具备⒈赋予于职责功能。党政领导干部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履行自身职责。通过履行职责,保证机关的正常运转,实现机关的职能作用。这是推行任期制的根本目的。职责来自于职务,职务就是职责,职务和职责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有什么样的职务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当要求一名干部履行职责时,就需要赋予其一定的职务,不能或不需要其履行职务时,自然就免除其职务。基层领导干部普遍存在重职务、轻职责以及职务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这就需要由任期制去加以规范和落实。⒉完善管理功能。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体现在身份管理和职务管理两个方面。身份管理,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机关人员,与一般干部的管理上没有多大区别,是共性管理。但这种管理只注重内部的共性特点,没有体现内部的个性特征,管理的针对性不强。这就需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职务管理系统,针对领导干部担任的职务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而建立职务管理系统的前提就是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通过建立任期制,确定领导职务期限,然后根据不同的职务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履行职务情况,实施有效管理。⒊保障权利功能。即保障任免机关和领导干部双方的合法权利。对党政领导干部而言,担任一定职务后,享有行使本职务的权利,并享受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的权利;对任免机关而言,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证有效运行考虑,有权任用其担任职务,也有权免去其担任职务,另选他人担任。双方的权利关系,需要任期制来调节和规范,通过规定职务期限、任期管理、解职条件、程序等,来规范双方的行为,有效保证双方的权利。
(二)任期制的总体原则把握⒈依法设定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既领导立法又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作为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任期制必须遵循和体现这些原则。这里的法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⒉激励约束原则。推行任期制,首要的任务在于激励领导干部,合理地利用开发领导人才资源,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同时,通过限制任职时间、强化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任期考核、规范任期监督等措施,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廉以及实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干部进退去留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有效激励约束干部的目的。⒊公平合理原则。任期制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切身利益,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制订的制度是否科学规范,宽严是否适度,规定是否合理。因此,在制订完善任期制时,要吃透上情,掌握下情,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积极稳妥推进,力求使制度内容有所突破、相互配套的同时,做到各项规定合理、公平。⒋统筹配套原则。推行任期制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与传统的干部任用制度相衔接,与新时期干部制度改革相配套,与不同类型干部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推行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老办法与新政策的关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点,合理界定任职期限和任期目标,不搞一刀切。同时,要上下联动,兼顾地区平衡,以免因政策不统一而制造新的矛盾。
(三)任期制的内容体系设置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基层来看,在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着重考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科学界定适用范围和职务的任期问题;二是如何加强和规范任期管理以及任期届满退出干部的管理问题;三是如何与本地现行干部政策的衔接问题。实际操作中,重点应把握:⒈突出操作性,明确适用范围,确定任职期限。任期制适用范围的确定,必须体现依法定规、普遍适用的原则,要将担任下列职务的党政领导干部列入适用范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部门或者机构的领导成员;市纪委副书记、常委;市检察院、法院副职领导成员;乡镇街道党委领导成员,人大主席、专职副主席(人大工委主任、副主任),政府领导成员。同时,规定各人民团体和直属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可以参照执行。任期是硬性的规定,是任期制的核心问题;科学规范地设置任职期限,是确保任期制顺利推行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职务任期可按任职年限和年龄界限设定,任职年限又可按同一职位和同一职级设定。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职务规定任期和连任届数。一是实行任期限届制。委任制和选任制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每一个任期或每届任期为五年,聘任制领导职务的任期按聘任合同的规定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或两个任期。其中,选任制领导干部从换届当选或者换届后三年内任职到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选举产生,均为任满一届。换届前二年内任职的,只计算任职年限,不计算任职届数。委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转任同一层次其他领导职务的,任期时间合并计算,满五年为一个任期。实行试用期制领导干部的任期,经考核正式任职后,任期自试用期开始之日起算起。不连续任职的领导干部任期从新任职之日算起。党外领导干部、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领导干部,任职年限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三个任期。二是实行任职年限制。规定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职级领导职务最高不得超过十五年。同一职级不连续任职的领导干部,其任职时间可以累计。同时担任两个领导职务的,在一个职位上达到最高任职年限的,应免去该职位的领导职务。因需要经批准允许交叉任(兼)职的除外。三是实行到龄退位制。最高任职年龄设定比较敏感,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要与老政策、老办法相衔接。从我市实际出发,可以规定最高任职年龄为:正职(包括确定职级)男为57周岁,女为54周岁;副职男为55周岁,女为52周岁。同时,对担任人大、政协的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可以相应增加两岁。任期届满后继续任职的或新提任领导职务的,其提名年龄原则上应低于相应领导职务对应最高任职年龄3周岁及以上。⒉注重科学性,制订任期目标,落实任期责任。如何有效地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管理,既是当前干部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推行任期制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一要规范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由于目前领导干部缺乏规范的岗位职责,许多目标难以量化和法定化,一个目标、一项由几个部门、几个干部共同承担的现象客观存在,以责任目标为基础来考核实绩,存在责任主体难以分清的问题。因此,要推行任期制,首先必须要规范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二要科学合理地制订任期目标。正职领导干部在任职后应当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制订任期内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或本部门目标。副职领导干部在任职后应当根据领导班子整体目标和岗位职责规范,制订任期内的任务和目标。目标制订后,要进行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综合论证,确保目标既不脱离实际,又能提升层次。三要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报批制。为确保任期目标的科学合理,必须进行严格审核。除地方党政正职的任期目标须经党代会、人代会讨论通过外,对其他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要经上级分管领导审核,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或考核领导小组备案,作为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经审核后的任期目标,应逐年分解,按规定程序确定后签订责任状,并在本单位内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同时,除不可预见因素外,任期目标不能因领导干部的交流而随意调整,任期内应保持稳定和连续。⒊立足规范性,健全各项制度,强化任期管理。任期制是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干部管理制度,必须建立科学、严密的任期管理制度。一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针对各部门、各单位实际情况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存在差异的实际,在考核内容上,要全面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重点考核任期目标完成情况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在考核指标设置上,要进行分类考核,引入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加大“民考官”的力度。在考核方法上,坚持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届中考核与届末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相结合。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职期满后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在考核组织上,要建立以组织部门为主体,纪检、人事、审计、统计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班子。同时,要扩大考核民主。二是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未能履行任期责任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三是领导干部任期台帐管理制度。把干部任期台帐纳入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⒋力求实效性,拓宽能下渠道,维护制度权威。干部任期一到就按照有关程序解除领导职务,并进行合理安排,是任期制的主要特征。一要多渠道安排。要采取提拔任用、连续任职、交流任职、退休、改任非领导职务(包括改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转任下一层次领导职务、改任下一层次非领导职务、到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任职、提前退休等各类形式,合理安排任职期满的领导干部。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大胆提拔;对胜任岗位的干部可连任或交流,其中对任职满两届而没有达到最高任职年限的必须交流;对不称职的要及时调整出领导班子。二要经常性管理。有效地对任职期满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进行管理,是任期制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要妥善保障好他们的工资待遇,合理落实好他们的安排,继续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应根
据各单位实际和这部分干部的自身情况,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职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协管部分、组织调研督查、参与市级专项任务等,使促管理,寓管理于。
三、推行任期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⒈合理构建制度体系的配套。一要建立科学的选任制度。推行任期制后,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选拔任用干部就成为关键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完善选举制、扩大竞岗制、试行聘任制、减少委任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制度。二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要充分发挥组织、纪检综合协调职能,整合监督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的监督体系,切实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谈心交心、诫勉等制度,重点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状况、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避免短期行为、政绩效应及年龄效应的出现。三要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要结合当前的职务消费及公车使用改革,探索改革现行的干部福利待遇制度,在严格职务工资、切实与实绩挂钩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基层领导干部的激励力度。⒉注意维护任期任届的稳定。推行任期制,关键在于任期任届内的领导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任期内的稳定有利于领导者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有利于组织客观准确地考核干部。从基层情况看,原则上以任满一届或一个任期为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任期稳定与调整交流的关系,对受处分应予免职或者被罢免职务的,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任辞职的,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达到退休年龄的,因特殊需要、培养年轻干部需要或者领导班子建设特殊需要变动职务的等情况,可以不受任期任届的规定,但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程序操作。总之,对于维护任期稳定问题,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任期规定,又要灵活操作,从有利于实际需要和领导干部个人成长考虑出发。⒊努力营造制度推行的氛围。推行任期制,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要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创造适于任期制开展的外部环境。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开展任期制的组织领导,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做好贯彻实施,并对本地本系统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二要转变干部观念。任期制作为一项新创制度,对传统的看法、做法以及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出现不理解、怀疑、甚至抵触的情绪,要做好必要的教育转化,确保任期制顺利推行。三要注重舆论引导。针对社会对领导职务终身制、官本位认识深,对任期制了解少的实际,要注意结合班子换届等有利时机,通过实际来增强宣传效果,改变干部群众对“下”的看法,大力营造和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上、下”观。
《关于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问题研究(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问题研究(第2页)。y4u
新的改进,但是与科学发展的形势与现实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社会舆论评价的成见。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支配着社会价值认同,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使社会把调整干部职务与处分干部等同划一。四是利益驱动间接制约。干部待遇职务化,工资、福利、奖金等都与干部职级高低密切相关,干部职务“下”来,就意味着待遇福利的降低。
二、完善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的基本构想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是依照我国现有的法律、章程规定,对各级领导干部设置一定的任职年限,任期届满,按一定的程序解除领导职务,由任免机关根据其任职表现情况重新予以安排。由此可见,任期制是一种适用性、动态性、强制性及兼容性的干部管理制度,其制度设计应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任期制的基本功能具备⒈赋予于职责功能。党政领导干部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履行自身职责。通过履行职责,保证机关的正常运转,实现机关的职能作用。这是推行任期制的根本目的。职责来自于职务,职务就是职责,职务和职责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有什么样的职务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当要求一名干部履行职责时,就需要赋予其一定的职务,不能或不需要其履行职务时,自然就免除其职务。基层领导干部普遍存在重职务、轻职责以及职务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这就需要由任期制去加以规范和落实。⒉完善管理功能。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体现在身份管理和职务管理两个方面。身份管理,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机关人员,与一般干部的管理上没有多大区别,是共性管理。但这种管理只注重内部的共性特点,没有体现内部的个性特征,管理的针对性不强。这就需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职务管理系统,针对领导干部担任的职务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而建立职务管理系统的前提就是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通过建立任期制,确定领导职务期限,然后根据不同的职务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履行职务情况,实施有效管理。⒊保障权利功能。即保障任免机关和领导干部双方的合法权利。对党政领导干部而言,担任一定职务后,享有行使本职务的权利,并享受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的权利;对任免机关而言,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证有效运行考虑,有权任用其担任职务,也有权免去其担任职务,另选他人担任。双方的权利关系,需要任期制来调节和规范,通过规定职务期限、任期管理、解职条件、程序等,来规范双方的行为,有效保证双方的权利。
(二)任期制的总体原则把握⒈依法设定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既领导立法又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作为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任期制必须遵循和体现这些原则。这里的法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⒉激励约束原则。推行任期制,首要的任务在于激励领导干部,合理地利用开发领导人才资源,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同时,通过限制任职时间、强化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任期考核、规范任期监督等措施,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廉以及实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干部进退去留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有效激励约束干部的目的。⒊公平合理原则。任期制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切身利益,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制订的制度是否科学规范,宽严是否适度,规定是否合理。因此,在制订完善任期制时,要吃透上情,掌握下情,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积极稳妥推进,力求使制度内容有所突破、相互配套的同时,做到各项规定合理、公平。⒋统筹配套原则。推行任期制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与传统的干部任用制度相衔接,与新时期干部制度改革相配套,与不同类型干部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推行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老办法与新政策的关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点,合理界定任职期限和任期目标,不搞一刀切。同时,要上下联动,兼顾地区平衡,以免因政策不统一而制造新的矛盾。
(三)任期制的内容体系设置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基层来看,在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着重考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科学界定适用范围和职务的任期问题;二是如何加强和规范任期管理以及任期届满退出干部的管理问题;三是如何与本地现行干部政策的衔接问题。实际操作中,重点应把握:⒈突出操作性,明确适用范围,确定任职期限。任期制适用范围的确定,必须体现依法定规、普遍适用的原则,要将担任下列职务的党政领导干部列入适用范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部门或者机构的领导成员;市纪委副书记、常委;市检察院、法院副职领导成员;乡镇街道党委领导成员,人大主席、专职副主席(人大工委主任、副主任),政府领导成员。同时,规定各人民团体和直属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可以参照执行。任期是硬性的规定,是任期制的核心问题;科学规范地设置任职期限,是确保任期制顺利推行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职务任期可按任职年限和年龄界限设定,任职年限又可按同一职位和同一职级设定。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职务规定任期和连任届数。一是实行任期限届制。委任制和选任制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每一个任期或每届任期为五年,聘任制领导职务的任期按聘任合同的规定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或两个任期。其中,选任制领导干部从换届当选或者换届后三年内任职到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选举产生,均为任满一届。换届前二年内任职的,只计算任职年限,不计算任职届数。委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转任同一层次其他领导职务的,任期时间合并计算,满五年为一个任期。实行试用期制领导干部的任期,经考核正式任职后,任期自试用期开始之日起算起。不连续任职的领导干部任期从新任职之日算起。党外领导干部、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领导干部,任职年限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三个任期。二是实行任职年限制。规定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职级领导职务最高不得超过十五年。同一职级不连续任职的领导干部,其任职时间可以累计。同时担任两个领导职务的,在一个职位上达到最高任职年限的,应免去该职位的领导职务。因需要经批准允许交叉任(兼)职的除外。三是实行到龄退位制。最高任职年龄设定比较敏感,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要与老政策、老办法相衔接。从我市实际出发,可以规定最高任职年龄为:正职(包括确定职级)男为57周岁,女为54周岁;副职男为55周岁,女为52周岁。同时,对担任人大、政协的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可以相应增加两岁。任期届满后继续任职的或新提任领导职务的,其提名年龄原则上应低于相应领导职务对应最高任职年龄3周岁及以上。⒉注重科学性,制订任期目标,落实任期责任。如何有效地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管理,既是当前干部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推行任期制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一要规范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由于目前领导干部缺乏规范的岗位职责,许多目标难以量化和法定化,一个目标、一项由几个部门、几个干部共同承担的现象客观存在,以责任目标为基础来考核实绩,存在责任主体难以分清的问题。因此,要推行任期制,首先必须要规范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二要科学合理地制订任期目标。正职领导干部在任职后应当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制订任期内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或本部门目标。副职领导干部在任职后应当根据领导班子整体目标和岗位职责规范,制订任期内的任务和目标。目标制订后,要进行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综合论证,确保目标既不脱离实际,又能提升层次。三要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报批制。为确保任期目标的科学合理,必须进行严格审核。除地方党政正职的任期目标须经党代会、人代会讨论通过外,对其他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要经上级分管领导审核,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或考核领导小组备案,作为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经审核后的任期目标,应逐年分解,按规定程序确定后签订责任状,并在本单位内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同时,除不可预见因素外,任期目标不能因领导干部的交流而随意调整,任期内应保持稳定和连续。⒊立足规范性,健全各项制度,强化任期管理。任期制是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干部管理制度,必须建立科学、严密的任期管理制度。一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针对各部门、各单位实际情况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存在差异的实际,在考核内容上,要全面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重点考核任期目标完成情况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在考核指标设置上,要进行分类考核,引入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加大“民考官”的力度。在考核方法上,坚持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届中考核与届末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相结合。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职期满后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在考核组织上,要建立以组织部门为主体,纪检、人事、审计、统计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班子。同时,要扩大考核民主。二是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未能履行任期责任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三是领导干部任期台帐管理制度。把干部任期台帐纳入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⒋力求实效性,拓宽能下渠道,维护制度权威。干部任期一到就按照有关程序解除领导职务,并进行合理安排,是任期制的主要特征。一要多渠道安排。要采取提拔任用、连续任职、交流任职、退休、改任非领导职务(包括改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转任下一层次领导职务、改任下一层次非领导职务、到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任职、提前退休等各类形式,合理安排任职期满的领导干部。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大胆提拔;对胜任岗位的干部可连任或交流,其中对任职满两届而没有达到最高任职年限的必须交流;对不称职的要及时调整出领导班子。二要经常性管理。有效地对任职期满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进行管理,是任期制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要妥善保障好他们的工资待遇,合理落实好他们的安排,继续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应根据各单位实际和这部分干部的自身情况,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职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协管部分、组织调研督查、参与市级专项任务等,使促管理,寓管理于。
三、推行任期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⒈合理构建制度体系的配套。一要建立科学的选任制度。推行任期制后,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选拔任用干部就成为关键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完善选举制、扩大竞岗制、试行聘任制、减少委任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制度。二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要充分发挥组织、纪检综合协调职能,整合监督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的监督体系,切实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谈心交心、诫勉等制度,重点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状况、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避免短期行为、政绩效应及年龄效应的出现。三要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要结合当前的职务消费及公车使用改革,探索改革现行的干部福利待遇制度,在严格职务工资、切实与实绩挂钩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基层领导干部的激励力度。⒉注意维护任期任届的稳定。推行任期制,关键在于任期任届内的领导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任期内的稳定有利于领导者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有利于组织客观准确地考核干部。从基层情况看,原则上以任满一届或一个任期为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任期稳定与调整交流的关系,对受处分应予免职或者被罢免职务的,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任辞职的,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达到退休年龄的,因特殊需要、培养年轻干部需要或者领导班子建设特殊需要变动职务的等情况,可以不受任期任届的规定,但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程序操作。总之,对于维护任期稳定问题,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任期规定,又要灵活操作,从有利于实际需要和领导干部个人成长考虑出发。⒊努力营造制度推行的氛围。推行任期制,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要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创造适于任期制开展的外部环境。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开展任期制的组织领导,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做好贯彻实施,并对本地本系统执行的情
况进行监督。二要转变干部观念。任期制作为一项新创制度,对传统的看法、做法以及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出现不理解、怀疑、甚至抵触的情绪,要做好必要的教育转化,确保任期制顺利推行。三要注重舆论引导。针对社会对领导职务终身制、官本位认识深,对任期制了解少的实际,要注意结合班子换届等有利时机,通过实际来增强宣传效果,改变干部群众对“下”的看法,大力营造和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上、下”观。
《关于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问题研究(第3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问题研究(第3页)。y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