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领导干部的再学习问题
谈谈领导干部的再学习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开了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了,空空如也,要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的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
——毛泽东
不久前,学校的一位老领导见到我,说了一番让我茅塞顿开的话。他说:我是学汽车专业的,知道好的蓄电池,既能充电,又能放电,而且是该充电的时候充电,该放电的时候放电,越是好的汽车,其蓄电池的功能越全,寿命越长久。的确,蓄电池是电池中的一种,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的作用是能把有限的电能储存起来,在合适的地方使用。我们干部的学习,不就是蓄电池原理的运用吗?
一、充电的本质在于储能
充电首先要学会读书。人不是神,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和一般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动物主要依靠的是先天固有的品质生存,而人主要依靠自身的学习能力生存。生来就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各种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先讲个自己的故事。我不算是同龄人中发展很好的人,但有现在这个状态的确十分不易。要知道像我这样一个小学四年级就进入“文革”的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后来在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如今怎么就成为了一个文科的教授呢?我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当年我们党的总书记胡耀邦。1983年6月的一天,我在学校机关保密室看到胡耀邦的一个讲话,里面有两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第一句是:“年轻干部要多学习,每天读一万字,坚持数年,到了40岁左右,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第二句是:“要做有为之人,不做平庸之辈,更不做昏聩之徒。”从此,日读万字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我的一种立业使命,成为我的一种精神追求。几十年过去,记得万分之一,就满腹经纶了;背得十万分之一,就出口成章了。
充电其次要学会总结经验。所谓经验,是指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我将其分成三大类,一类是报酬,懂得从既往的成功之处获取知识;一类是教训,懂得从既往的失败之中获取知识;一类是借鉴,懂得从他人的得失之间获取知识。毛主席曾经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往往是悟性比较高的人,也是比较乐意与勤于实践的人。这里,我向大家隆重推荐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他是一个高人。作为1923年出生,1928年跑到美国的德国裔犹太人,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动荡中度过的,虽没有良好的早期教育,但丰富了人生经验。二战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最后留校任教,又离开学校步入政坛。他的经验和学识,使得他明显强于一般的学者和
一般的政客,出手就是不凡。为此,领导干部的学习,千万不要只向书本学习;领导干部的深造,千万不要只到高校深造。一定要向实践学习,要向群众讨教。
充电再次要学会确立信念。所谓信念,是指一个人对某种理论和观点坚定不移信服的态度,也指一个人对某种行为和做法坚定不移执行的倾向。我读过一本书叫《十九颗星》,是介绍美国二战期间三个五星上将和一个四星上将的生平和特点的。他们分别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巴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信念的执着。对他们而言,小的决策靠知识支撑,中的决策靠经验支撑,大的决策靠信念支撑。我们国家没有国教,人们信念的确立来自于国家政党的灌输,来自于各级组织的教诲。因此,如何通过教育确立理想信念,确立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不容忽视和推却的事情。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小则对个人的事业发展不利,大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干部再教育忘掉了灌输理想信念这个根本,书读的越多,也就越糊涂,也就越麻烦,可现在却大有舍本求末之趋势。
二、充电的目的在于放电
学习既不是搞活动,更不能成为搞运动。针对我们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言,强调学习没有错,但是其宗旨应该如毛主席所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最近我在学习我们党延安整风那一段历史,重读了毛主席的三篇文章,一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二是《整顿党的作风》、三是《反对党八股》,可是太受启发了。在这些文章里,毛主席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这里我针对干部再教育的特点,谈两点看法。
第一,要避免新的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教条主义,二是经验主义。但毛主席认为,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在我们党内还是教条主义更为危险。毛主席说:“因为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把他们俘虏起来,充作自己的用人,而工农干部不易识破他们;也可以吓唬天真烂漫的青年,把他们充当俘虏。” 毛主席对那些只会用于词句的人,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的人,丝毫不给面子。他几乎用讽刺和挖苦的口吻谈及那些所谓的“理论家”,并用一个著名的对联形容他们:“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联系的今天的实际,有一些自称为著名学者的人,拿着点西方的理论,上讲台就大讲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如何不如资本主义的美国,今天的中国是如何不如过去的中国。不要说违背良知,而且是违背常识。不久前,一位自称知名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中国顶级大学客座教授之辈,在谈到用人制度问题时竟然说:“如果要称颂,美国社会的用人制度才值得称颂。奥巴马1961年出生,只当选过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从参议员直接当选美国总统,年纪轻轻,经历不多。这样敢于打破常规,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才值得称道”,离开具体的国情和政情谈问题,这不是信口雌黄是什么,可这样的鸟人还颇有市场,干部再教育如果让这样的人来干,不是在害人!
第二,要避免新的党八股。党八股的危害性在于它的传播性。毛主席说:“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
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毛主席给党八股定了“八条罪状”:
(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最近,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传播过来,那就是在中央党举行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批评部分干部讲话长空假 称文风不正危害大。他强调指出,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感召力、亲和力。
三、做一个好的蓄电池
再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个人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太功利化,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从来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正好,我在读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几本书,他的三大通用战略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竞争优势是所有战略的核心,一个组织和个人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作出选择,必须决定希望在哪个范畴取得优势。
第一,低成本战略。书要找,但找的要巧;书要读,但读的要实。现在社会怎么找书,是一门学问,以前是没有书可读,但是现在是太多书可读。客观的说,现在大多数书的可读性不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本来就是粗制滥造,二是作者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所以,我历来提倡读经典,也就是说,学术评价是同行评价,同行叫好的书一般可读。比如,汪洋同志推荐的《世界是平的》就是一本好书,至于跟风出的《世界是方的》、《世界是圆的》等等,没有时间就可以不读了。说到《世界是平的》,我们就不能不说现代网络的好处了,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了围墙,许多地方都可以进去;不再有了地板,许多东西都可以下载;不再有了天花板,许多东西可以上传。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我们收集信息的成本会大大降低,真正达到了“身居陋室,尽知天下事”的境界。
第二,差异化战略。我们当然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但是天下人多了,有特色是硬道理;天下理多了,有用处是硬道理。为此,对受教育者而言,要在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上找学习内容;要在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上找学习内容;要在提高自己的人脉关系上找学习内容。所以,一方面要多参加组织上组织的各种学习,一方面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跟着大家去学,也要努力做到见人之所不见,想人之所不想,说人之所不说。而对教育者而言,差异化就是一定要认识到对在职干部的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现在的问题在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人员和国民教育体系的人员做这件事情都有长处和不足,但又往往做不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第三,专一化战略。如果说,前两个战略是要在更大围内实现其目标,而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对象。兵法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专一化将有助于我们把书读懂
读精,读出效益,读出效应。“专一化”的好处在于,要么可以通过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而实现差异化,要么可以在为特定群体提供服务时降低成本,或者可以二者兼得。“专一化”的不足在于难以在整体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以为,“专一化”利大于弊。其实,毛主席在读马列问题上也提出要读精,在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上也要精益求精。他对“精通”做了一个最浅显的定义:“精通就要把书本放在干粮袋里,一年看不通看两年,两年看一遍,十年看五遍。”他告诉我们,精通的方法,一个是“挤”,一个是“钻”。“„没有功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这种情形的确存在,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
只能放电不能充电的电池,是用不长的电池;只能充电不能放电的电池,根本就是废电池。因此,学习是必要的,得法的学习尤为必要。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第二篇: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1、深入学习交流文化内涵,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2、思想改变命运。要转变思想,穷思想和富思想给你带来什么?
3、树立目标、坚定信念、勤奋执着、充满激情、挑战自己。
4、公司的路子定位是对还是错,对在那,错在那?你应不应该珍惜,为什么珍惜,珍惜什么?
5、感恩和抱怨对你人生发展的利害关系。
7、工作上不去是思想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思想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8、心态决定命运,一切的结果取决于你的心态,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9、人生的奋斗目标,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和热情,长久稳定坚持去做就会成功。
10、你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干是为谁而干?
11、成功是一种状态,具备成功人的意识和习惯。
12、责任.感情.思想.快乐的心态可以创造财富。
13、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失去什么不知道,要学会认识自己。
14、干工作要有激情。要追求荣誉,要有责任。
15、一个人发展具有哪些条件。
16、人品.目标.自信.激情.责任。
17、我们靠结果生存,用业绩证明自己。
18、要想自己满意,先让别人满意,增加工作压力,缓解经济压力。
19、真正打败一个人的是感情.真诚,我们做业务如何打动客户?
20、在危机感和紧迫感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生存,一个群体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危险。
21、真正的幸福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快感。
22、只有目标,没有障碍,达到目标是一种习惯。
23、手段、目标、为什么。
24、间接的比直接的值钱,软性的比硬性的值钱,最需要的和追求的哪个更值钱?
25、公司发展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26、一步一个脚印做点简单的事就成功了,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
27、大舍大得的道理。
28、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思想吸引来的,你每天所思所想就是向宇宙下订单。
29、把坚定的信念传递给客户,快乐就是财富。
30、一流的推销员懂得人生.付出.给予.微笑.赞美。
31、看励志演讲:陈安之、俞敏洪、徐贺宁等,看励志电影,励志书籍世界营销大师成功经验交流等。
第三篇: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工作的成效,学习的自觉性反映着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抱负。
坚持勤奋学习,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对于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到坚持勤奋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责任问题,它既关系到党员干部自身的进步,更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向书本学习。开卷有益,一个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推开虚掩的智慧之门,体验生命的豁然开朗。读一本好书,如一次灵魂的旅行,它能挖掘沉默于字句中的金子,转化为启迪心智、照亮人生的思想火炬。我们要深入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认真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广泛学习哲学、历史、法律和优秀传统文化,让一切有益的知识入脑入心,在读书学习中培育情趣、提升境界,在深钻细研中掌握精髓、领会实质,在学用结合中融会贯通、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切实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以立德、学以致用。
向实践学习。革命战争年代,我军许多指挥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百战生百将。今天,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砥砺品质的磨刀石、提高本领的好课堂、开创事业的主阵地、树好形象的大舞台,为我们将理论转化为觉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起了很好的桥梁。我们必须积极投身实践,以本职岗位为阵地,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勇于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在破解难题中、在不同岗位上加强磨炼,不断积累经验、把握规律、增长本领。
向群众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群众当中,诚诚恳恳向群众请教,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真正依靠人民群众来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中贴民心、察民情、顺民意、谋民利、惠民生,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创新、有特色、有活力、有发展,就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
第四篇:浅谈领导干部道德问题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为政之要
乐民镇人民政府韦炜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为政之德就是从政为官者应有的职业道德、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范。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强化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以德治国,重在官德,官德导向民风,官品决定民心。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执政水平一个人的道德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切社会活动中的集中体现,是其道德素质的内在决定因素,一个人对道德要求理解如何,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在社会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如果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正确,那么支配他的行为方式的内在心理动力(即道德感情)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是非混淆,善恶莫辩。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道德信念滑坡和道德意志危机,内在的道德责任心建立不起来,一旦遇到诱惑,就容易丧失道德意志,造成道德失范的行为。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受人民的委托在不同的岗位和范围执掌着 1
一定权力,其所作所为,关系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尊严,人民群众看我们的党,看我们的政府,是通过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和评判的,因为他们不光看党是怎么说的(即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看党是怎么做的,也就是干部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作用,干部的言行不好,他们就说党和政府不好,干部的表现好,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就高。而作为领导干部的职业,其独特的权威性和示范性,使得其“德性”和言行对社会的影响力要比其他人大的多,“正者,正也,子帅以正,熟不敢正。”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寄予了更多更高的道德期望,因此,领导干部身正行端就可以给人民群众树起一根标杆,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走向起着导向、示范和感化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是道德上的楷模。
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在执政中可以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每个领导干部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掌握着一定的职权,利用这种职权制定或推行法律、规章、政策和措施等,而发布号召、命令,对群众形成一定的强制力、约束力.领导干部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就能严守职业道德,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和支持,反之,则可能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腐化,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就会深恶痛绝,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同样不是生活在无菌的“真空”中的,实际上每天都在经受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各种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每天都在经受着社会变革,利益调整的错误观念,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在思想上的震撼和冲击,如果领导干部不加强道德修养,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其道德信念(正确的道德观)就立不起来,没有办法征服自己,就会被自我摆平.历史和现实也能充分证明,一些人尽管“才华”横溢,报负远大,但因道德低下,人品卑劣,尽管他们也“风光”一时,但最终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被组织、人民所抛弃。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可能对人民群众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我们的执政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领导干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道德修养
树立掌权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绩观。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一个没有政绩的领导一定不是好领导,但是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呢?胡锦涛同志指出:怎样看待政绩,为谁树政绩,如何树政绩,是衡量领导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对待群众,对待自己的“试金石,这是每位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正确的正绩观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尺度。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凝聚民力,集中民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树立与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创造政绩,政绩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政绩必须是实现群众利益得到群众认可。有少数干部追名逐利,为了显示其政绩,得到上级“器重”,给自己升迁搭好跳板,不图做事,只图“作秀”,不怕摆摊子,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给一个地方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量体裁衣,脚踏实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所需,既重“显绩”,又重“隐绩”,既顾当前,又虑长远地创政绩,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这才是领导干部应该追求的真真切切的政绩。
树立公正行政、清正廉洁的为政道德观。古人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为政,公正行政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
和道德规范。权力很容易成为人们手中的一张“王牌”,即使是基层干部不是好大的“官”,大权力没有,在一定的岗位和职权范围内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无论是何种职位或权力大小,都是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密不可分的,作为领导干部只能把权力当着责任,绝对不能把权力当着享受。人民群众看到那些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损公肥私、贪脏枉法、任人唯亲、办事不公、权钱交易、索贿受贿等现象,都非常反感,痛骂不已。没有廉洁就没有民心,没有公正就没有稳定,廉洁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轴心,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好是坏,群众心中是有数的,应该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提防,做到自警自省,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善于控制负面的特质,要常惕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否则就会步入自我毁灭的歧途。
树立严以律己、洁身自好的生活作风道德观。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不是小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中华民族有很多有益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修身、治国、平天下”、小善不拘,大善难至。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不但对全社会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而且代表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少数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形象不好,口碑不佳,同自身的道德操守不严、人格力量不强有相当关系,我们要深刻吸取个别干部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享乐,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受到灯红酒绿侵蚀,发生信仰危机,出入堵场、包二奶、到封建迷信中去寻找精神寄托。例如:我县近年来个别乡镇出现一些年轻的领导干部不自觉犯了错误,县委给予了免职等严厉处分,他们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毁掉了自己一生的前程。大量事实证明,一些干部的蜕化变质大都是先从生活作风上打开缺口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时刻注重自身形象,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任何诱惑面前,表现出一种政治“定力”,始终不迷航、不动摇、不出现道德危机,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总之,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从政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道德意志,增强道德责任,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模范遵守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第五篇:水价问题再探析
水价问题再探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我国供水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水价倒挂,不能满足供水厂的运营需求等原因,城市供水长期以来处于亏损状态。2008年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水厂亏损,总亏损额达25亿元,供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堪忧。问题的关键在于,供水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公益性物品。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健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因而造成水价上涨不能被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以至于在水厂严重亏损、供水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城市水价一直尚未达到合理水平,不足以支撑供水行业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水资源短缺和供水安全矛盾的不断加剧,水价问题日益凸显,对于“为什么涨水价”,以及“怎么样涨水价”的问题,必须做出科学、理性的解释,以期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水价现状究竟怎样?
我国城市的综合水价由四部分构成,即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通常以费用的形式收取。部分城市开征的引水工程价格(如南水北调基金)以及城市供水价格,反映的是水的生产成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水价部分。污水处理费反映水的环境成本,和水资源费一样,以费用的形式征收。可简单表示为:综合水价=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
实际上,我们在讨论水价问题时提到的水价概念,往往内涵并不相同。有的是指到户水价,即本文所说的综合水价;有的单指城市供水价格;有的是指不包括污水处理费的到户水价,也就是本文在具体分析中用到的水价,用公式表示为:水价=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
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公布的2010年7月全国122个城市水价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水价为1~3元/吨。67%的城市水价在1~2元/吨,30%的城市水价为2~3元/吨,只有天津市超过了3元/吨,还有3个城市水价低于1元/吨。将其按2009年各城市居民家庭用水量加权平均,可得全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平均水价为1.98元/吨。与此同时,对122个城市综合水价进行分析后发现,16%的城市综合水价达到3元/吨以上,61%的城市综合水价在2~3元/吨,22%的城市综合水价在1~2元/吨之间,只有拉萨市低于1元/吨。将其按2009年各城市居民家庭用水量加权平均,可得全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平均综合水价为2.65元/吨。
统计数据显示,除拉萨和厦门市外,十年间36个大中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水价基本上都进行了调整。除了2008年因通胀因素,各地放慢了调价步伐外,其他年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上调了水价,以使水价逐步接近于居民用水的真实价格。近两年,36个大中城市中有20个城市调整了水价,10年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城市水价比较平稳,涨幅不大,尤其是2004~2008水价基本没有变化,从2009年开始四城市均上调了水价。
二、水价为什么上涨?
1、不断高涨的供水成本
根据发改委制定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征求意见稿),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由合理的制水成本、输配成本、期间费用构成。其核心是制水成本,主要包括原水费、水资源费、原材料费、动力费、人员工资及福利。
作为供水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水资源费的提高以及原材料、电价、人工等直接成本的上升是导致供水成本提升的根本原因。仅以北京为例,2002年开征水资源费,起征点为0.6元/吨,之后分别在2004年和2010年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水资源费为1.1元/吨和1.26元/吨。北京2010年调整后的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为2.96元/吨,水资源费在其中所占比例达到43%。
另一方面,动力费用,即用电成本在供水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而近十年,全国各地电价的上涨也非常普遍,以北京市为例,其大工业电价(据了解,自来水公司大多执行大工业电价)一直稳步上升,十年间,电价上涨了65%。除水资源费、直接供水成本上升以外,原水水质恶化、供水水质标准提高也造成供水成本的增加。
2、与成本倒挂的水价
根据对36个大中城市水厂单位售水成本(总成本/售水量,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税金)与水价的对比发现,我国的水价不足以维持供水成本。2008年36个大中城市中,有25个城市的水价低于其单位售水成本,呈现出明显的水价倒挂,仅有南宁、海口、呼和浩特等10个城市水价高于其单位售水成本。
3、普遍亏损的水厂
水价倒挂,其结果必然导致水厂亏损。根据《城市供水统计年鉴》,2008年城市供水亏损总额为25亿元。统计范围内的682座城市供水厂,有449座城市亏损,亏损比例达2/3。36个大中城市,除沈阳、厦门、济南3个城市供水净利润数据不详外,有22个城市供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达15.8亿元。有11个城市供水赢利,净利润总额仅为1.3亿元。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供水亏损最为严重,分别为5.5亿、3.2亿、1.7亿,仅这三个城市供水亏损额就超过10亿。供水亏损的城市中有4个城市亏损额超亿元,还有11个城市亏损额超过千万元。但是赢利的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净利润额超过千万元,大部分净利润额只有数十到数百万元。
4、居高不下的漏损率
供水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也是造成供水行业长期亏损的重要因素。建设部2002年11月1日颁发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规定:“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最高不超过15%。”但是,根据2008年对35个大中城市的管网漏损率统计,供水管网漏损率平均为18%,超出了建设部规定的最高不超过15%的标准。拉萨市漏损率最高,达51%,深圳市最低,为9%。有24个城市漏损率超过了12%,18个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超过了15%。此外,地处东北地区的大连、沈阳、长春以及昆明、福州也是管网漏损率较高的几个城市,均超过了30%。
5、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费虽不属于供水成本,但是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费都附加于水价之中,通过与水价捆绑来征收,污水处理费的高低以及其调整的幅度都会对综合水价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2010年7月公布的全国119个城市污水处理费数据,目前全国57%的城市污水处理费还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0.8元/吨的标准。
近年来,国家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许多地区要求达到一级B甚至一级A,污水处理厂相应地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对原来并未要求的氨氮、总磷进行进一步处理,同时加强对污泥的处理处臵。这样,污水处理的平均成本也随之提高。据测算,在原有0.8元/吨的基础上需至少增加0.4元/吨,达到1.2元/吨的收费标准,方可满足污水处理的成本需求。因此,一些城市为了保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营,不得不上调了污水处理费。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也明确要求,各地在调整城市供水价格时,要优先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因而,污水处理费的上涨也是必然趋势,因其与水价捆绑征收,反映在水价上就是各地综合水价都在不同程度地上涨。
三、水价到底高不高?
1、水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不足1%
据一项水费支出对居民的心理影响研究表明,为当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1%时,心理影响不大;2%时,有一定影响,开始关心水量;2.5%时,引起重视,注意节水;5%时,影响较大,认真节水;10%时,影响很大,考虑水的重复使用。世界银行在对发展中国家居民可承受水价研究表明,家庭收入的5%为可支付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上限。原建设部及一些研究机构提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费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3%是比较适宜的。
通过对122个城市的综合水价数据分析,水费支出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约为0.9%。大部分城市该比重都在1%左右,最高的是最近调价的成都市,为1.4%,在综合水价最高的北京市,该比重也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城市水价远未达到世界银行提出的居民可承受上限,与建设部提出的占家庭收入适宜比例也有一定距离。总体来看,我国城市水价偏低,仍有一定得上调空间,即使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价占人均收入比例也处于较低水平。
2、水价涨幅平稳年均上涨3.8%
在水价涨幅方面,通过与近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粮食价格上涨幅度的对比发现,十年间水价年均涨幅为3.8%,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11.8%的年均涨幅,也低于白小麦4.8%的年均涨幅,与粮食价格相比,水价上涨比较平稳。2001~2009年,水价相对较高的36个大中城市的水价涨幅远低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与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相比,水价比较平稳。同时,除2002年涨幅超过5%以外,多年来水价涨幅一直偏低,尤其是2007和2008两年,水价基本没有变化,2009年以来开始新一轮调价,但其涨幅也不算高,年均为5.7%。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水价涨幅相比,我国的水价涨幅也属于中等水平。根据对OECD国家居民水价增长率的统计结果显示,统计的132个国家的水价年均涨幅均低于8%,只有匈牙利水价涨幅较大,达到18%。我国与芬兰1982~1998年水价涨幅接近,而德国、荷兰、卢森堡、丹麦、法国等国的水价涨幅高于我国。
四、水价应该怎样调整?
1、突破难点:实施水价成本公开与成本监审
推行水价成本公开,可以大大提高水价调整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为水价成本监审奠定坚实基础。成本公开可以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了解供水企业的成本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可以督促供水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对水价进行成本公开并实施成本监审的过程中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公开是成本监审的基础。成本公开的最终目的在于积累供水行业基础数据,为开展供水成本监审工作奠定基础。供水成本监审从2006年发改委就《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征求意见以来,一直受到行业的普遍关注,但是却迟迟不能得以实施,其难点就在于缺乏大量有效的财务、运营等参考数据,缺少判断供水企业“应该成本”或“合理成本”的依据。
(2)逐步实现城市供水全成本水价。全成本水价涵盖节约、保护、配臵水资源方面的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原水的价格)、工程成本、环境成本(水污染防护及污水处理)、水源保护机会成本(水源地丧失经济发展机会的补偿)、生态成本和利税等六个方面。
(3)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规范水价成本的核算方法。由于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城市规划和布局、供水市场发育程度、供水企业经营与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了各城市间供水成本差异较大。通过实行按区域平均供水成本定价,逐步解决企业个别成本定价的不合理问题。
(4)实行供水企业成本预审和认证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成本资料的合理性进行认证。建立供水行业平均成本统计、核算制度,建立成本与价格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制度,每半年或一年发布一次,为物价部门审核和论证企业供水成本是否合理提供依据。
2、抓住核心:合理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
水价调整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质疑,关键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城市供水主要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政府进行价格管制的依据主要靠供水企业提供的成本资料即个别成本。由于成本信息不对称,难以对水务企业的成本进行必要的约束,政府对水价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企业间的讨价还价。由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
(1)明确水价定价机制。可参照成品油调价的方式制定相应的水价管理办法,明确水价构成及调整原则,包括规定供水成本的审核、水价调整的启动条件和可以纳入的调整因素等。同时,成立成本监审机构,或委托第三方专业化机构,对定价成本的合理性、赢利水平测算的科学性进行复核调整,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供水企业和用户可据此做出合理分析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水价调整的不确定性。
(2)确定合理的水价调整周期。通过政策性文件,明确水价的周期性调整原则。可参照英国的做法,比如三年一个周期,根据供水的社会平均成本以及居民可承受能力,制定价格调整方案,对水价进行相应调整。水价调整采取“小幅稳进”的方式,上涨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
(3)落实完善水价听证制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召开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价格调整听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以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相关利益者了解水价构成、计价方式、不同水资源间的比价和差价,以及水价调整的原因等。
(4)建立水价补贴补助机制,建立供水企业价格补贴机制,在保障居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兼顾供水企业财务可持续性,可运用公共财政资金,设立价格调节基金等方式,给予企业及时足额补贴,保证供水企业的合理赢利。
3、落实保障:政府在城市供水中责任的归位
城市供水本质上属于公共物品,政府仍然是最终责任人。所以,改革水务行政管理体制和城市供水企业经营体制,是水价形成和上涨机制落实的重要保障。
(1)政府应加大对供水管网建设、水源地保护和用户水表更新改造等方面的投资。供水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其管网建设及维护成本应该由政府财政来支付。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供水的安全性及持续性,第二水源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和引水工程建设以及水源地保护等项目,可经营性弱但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应该由政府承担投资责任。同时,对供水企业在税收、电价、土地、投融资等方面,政府也可给予政策扶持。
(2)健全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用水补贴机制。政府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应考虑对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低收入群体用水在规定水量之下的,政府应给予水费减免政策。补贴资金可以按人头直接发放至低收入家庭,也可按其所消费水量补贴至水务公司,由水务公司代行减免政策。
(3)规范水费使用管理,鼓励用水户对供水单位的水费收支进行监督。水费收入如何分配是供水企业能否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关键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水费使用办法,建立水费收入尤其是调价收入的监管制度,由各级政府组织物价、财政、水务(建设部门)等部门共同对水费收入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确保水费收入“取之于水,用之于水”。
(4)由政府主导推行阶梯水价和实行分质供水。根据正常的用水需求来核定最低生活用水量,对最低生活用水量可按成本定价或低于成本来收费,对于超出部分逐步提高水价,拉大水量级别间价差。另外,在目前水资源紧缺、水用途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供水市场可采用“分质供水”模式,即按高端用水、基本供应水、中水回用等几种类型,分别供应不同用户,或同一用户的不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