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建设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生态建设的定义
2007-12-9 17:07
提问者:思忧冥
| 浏览次数:1392次
参加辩论赛需要的资料
不要说是什么“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使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主要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够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够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建设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sf.3901648.1/
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处理由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和方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外各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迅速介绍到我国,关于企业建设和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也开始在我国不断面世,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也在项目工程领域开始逐渐得以应用。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单一项目的具体风险研究,如“三峡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及其理论与方法研究”、“投资项目中汇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在对大型项目风险的系统化研究方面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对薄弱。作为项目管理者,想成功地管理项目,除对每个子项目及其各个要素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研究外,还须全面系统地掌握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把握整个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有侧重地做好分析与处理,及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能够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近年
来出台了一系列事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为破解“三农”难题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相配套的各类生态农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地推广到了农业生产和开发领域中。同一般的项目投资一样,生态农业项目的投资出于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许多难以控制和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常使投资的结果偏离预期,导致投资决策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增大。所以,生态农业项目投资的风险分析也是农业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内容。当前的农村科技生态(示范)园区项目与以往不同,其特点是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由于自始至终受到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与普通的项目工程相比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的系统化的风险评价体系予以保障。然而,目前对于农业项目,尤其是对于大型综合性农业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并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普通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针对产业化大型农业综合性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与评价方法作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本文在深入考察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入手,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模糊理论和系统论等方法对常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作较为详细的综述,并结合莱州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对大型综合性农业科技生态项目风险因素作出一定分析,提出了现代农业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和应对策略,明确了项目风险分析评价理论和项目风险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新趋势以及在我国应用这一新兴理论应当着重注意的几点问题。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sf.3901648.1/
第二篇: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和类型分析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和类型分析
*(蒋和平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81)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把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据农业部科教司调查统计,到1998年为止,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已达405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2个,地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62个。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和顺利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科技兴农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农业现
代化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所谓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设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开发方式。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其基本特点是: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
1、新设施。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基地不同,农业科技园区采用大量现代农业设施进行生产,包括工厂化设施(温室、节能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和节水农业设施(喷灌、滴灌)。这些设施生产功能齐全,能对特定的生产场地进行部分和全部调控,为动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于采用先进的设施,依靠设施齐全的配套装置,发挥设施园艺生产的技术优势,采用新型功能性覆盖材料,引进了国内外的优良品种,面向市场自主种植,充分的发挥了园区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精神,易于取得高产高效,实现周年均衡生产与供应。如将日光温室保护设施用于草莓、西甜瓜、花卉、多种果树、食用菌等的反季节的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9年山东寿光5000亩日光温室甜瓜平均亩产值达1.5万元,辽宁省丹东市日光温室主栽的杜拉克、丰香草莓,逢10月采收一直至明年7月,平均每亩产1500公斤,产值1.7万元,高产者达6000公斤,产值7万元;山东寿光市日光温室产的油桃4月初上市,每公斤20-50元;河北省日光温室花卉,辽宁、山东日光温室内的大樱桃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新品种
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内容不同,大部分农业科技园区以引进经济作物的高新品种作为高科技农业示范的主要内容。园区种植蔬菜是名特优稀品种。如樱桃番茄、太空五彩椒、红叶生菜、日本鱼翅瓜等新优蔬菜品种,种植的水果是美国红提、东亚葡萄、金花犁、日本甜柿、网纹甜瓜等外来品种,养殖的是瘦肉型猪、樱桃谷鸭、罗斯鸡等。这些新品种的品质优良、抗病性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如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从1997年以来,每年引进5~7个国外花卉新品种,进行高档切花、室内双叶植物和园林苗木的高新技术开发。1999年生产红掌、蝴蝶兰等小盆花20万盆,非洲菊、玫瑰、嘉德兰等高档鲜切花165万枝。获经济收入311.8万元。
3、新技术。采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嫁接和组装,已成为许多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示范内容,目前用于园区的农业高新技术主要有无土栽培、组培快繁、温室调控、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生物防治、胚胎移植、珍禽养殖、食用菌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氨肥饲料、农产品精加工等多种高新技术。如山东烟台市针对水资源短缺,积极在农业科技园区示范节水农业技术,相继从以色列、美国、奥地利、法国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取代了落后的传统大水漫灌方式。据烟台农业科技园示范得到的数据:粮田管灌每亩可节水30%;果园与菜园每亩节水50-60%;防渗渠道可比土渠节水50%。烟台福山区农业科技园4000多亩大棚草莓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可以合理有效地控制浇水时间和浇水量,既能满足莓生长需要,又能提高地温,使成熟期大大提前,优质果率提高近30%。目前,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烟台市节水精准灌溉面积达到375万亩,微灌面积15万亩,控制面积90万亩,防渗渠道4000km,年节水4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烟台因此而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节水农业示范市。
4、新机制。农业科技园区经营运作采用新的运行机制,在原有的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进行机制创新,把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经营。目前,园区经营运作方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双层经营式。即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投资建成园区的基础设施后,由农户自愿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一种是农业公司式。即由投资业主直接与村组、农户打交道,签订土地租凭合同,将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实行独资开发,个人经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金和税费上交以及经营管理均由投资业主自行负责。其显著特点是,整个科技园区是一个规范的农业企业,以法人为中心运作经营资本,组织农户进行生产,获取经济收益。第三种是政企经营式。其特点是由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直接投资建设,建成后在园区设立管委会,招商引资进园开发经营。在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机制创新。河南省许昌市做得很有特色。从1996年以来,许昌市把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实行了“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经营运行机制。“四制”运行机制,是许昌市建立农业科技园的一大创举。运行公司制是“四制”的核心,它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投资业主制保证了有限的支农资金有较高的投放效果,科技承包制推动了高新科技、实用技术的应用,联结农户合同制架起了农户与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桥梁。截止1999年12月底为止,许昌市已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16个,总面积近70万亩,辐射带动蔬菜、花卉、烟叶、棉花、小麦、养殖等农产品基地150万亩,农户63万个。到1999年底,仅3年时间,全市的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就比1996年增长21%和122%。
二、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项目的特点
(一)是农业综合开发上一个新台阶的增长点
经过11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在新的形势下,使农业综合开发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需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尤其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需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结合。从而要求在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的方式上有所突破。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开发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而且将会使农业生产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加快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山东省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1993年起,山东省就把推广脱毒甘薯、马铃薯作为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粮食增产50亿kg的突破口来抓,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两薯”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示范,以此向外辐射推广。1998年,全省推广面积已达到400万亩,平均增产30%以上。其中,莱阳示范区甘薯增产幅度高达133%,马铃薯增产幅度高达202%。仅此一项,山东省每年可增产粮食100万吨。
(二)是农业科技示范新的展示点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项目主要突出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主线,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把科技、生产、市场结合于一体,使农业设施、品种、技术相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技术组装配套,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应用。如肥桃是山东肥城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过程中,肥城市科委与市肥城桃研究所一起,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协作,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肥桃的着色、耐贮转基因攻关研究”。同时,实施了“以肥桃带群桃”战略,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引进了三月份即可上市的大棚油桃;从南方引进了四、五月份成熟的水蜜桃;采取引进培养结合,开发出了“九月菊”、“雪桃”等晚熟肥桃,真正实现了肥城“四季有桃”的目标。通过建立苹果采穗圃,实行整枝整形,高接换头,张挂反光膜、消雾膜等高新技术,使苹果的个头、色泽、口感都有了根本改进,亩增效益2千元以上。
(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是一种典型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资源约束型的农业。它的特点是:“四靠”。一是靠传统的生产经验和农艺,很少有现代化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因而技术效率很低;二是靠人力和畜力等简单工具,很少有农业机器和工程设备投入,因而劳动生产率低;三是靠广种薄收,很少投入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产品,因而土地生产率很低;四是靠天吃饭,缺乏防洪排涝等工程设施,经不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袭击。而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项目的设立为新“四靠”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它能促使农业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如山东德州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1998年投资740万元,先后建成了1200m2高效节能温室、6600m2拱圆大棚和4个光温室、12个全光照大棚。以此为龙头,在全区建立了以日光温室和全光照温室为主的高效科技乡级示范园11处,面积650亩,引进了草莓、厚皮甜瓜、特种蔬菜等新品种20余个,开发了德州名特优西瓜,推广了一年三熟洋香瓜、黄瓜+佛手瓜+木耳、大棚香椿+芹菜、西葫+苦瓜+佛手瓜等4种高效栽培模式,每亩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同时,还引进推广了以色列辣椒、日本樱桃红萝卜等国内外优良品种32个,有力地
推动了德州蔬菜生产的发展。
(四)是科技走向农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
农业科技园科技示范项目瞄准的是大田农业的种植、设施农业种植和规模化养殖的农户。主要采用动植物优良品种扩繁、节水灌溉、高产高效集约化栽培、现代集约化设施种养殖等技术。这些技术适合当地的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农民的吸纳和接收能力,容易被当地农户选择和采用,成为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一种致富技术,农民采用这些示范技术后,能迅速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生产的高科技农产品在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广东省顺德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1997年投资860万元,建起了2080m2、年组培能力达1000万株的组培中心和占地20hm2的花卉组培开发基地,采取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保证回收的“三提供一保证”的办法,与150多户农民签订了大棚花卉种植合同,每个大棚的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在农业科技园的带动下,顺德的农民迅速掌握了花卉的生产技术,使花卉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到1998年为止,顺德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0000多亩,涌现出了10多个专业村,形成了盆景花、鲜切花、绿化苗木三大系列,每年有近千万枝名贵花卉、400多万盆景花,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三、农业科技园区的分类
综观各地兴办的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从国家和地方项目、经营方式、生态类型和科技示范目的等多种角度来分析,可以划分以
下类型。
(一)按国家和地方项目来划分
1.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
在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密集的地区,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创办兴建的示范区,如1997年建立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由10个科教单位及其试验基地作为园区的主体,常年开展以小麦育种、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多领域研究与开发;同时建立中试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良种、生物农药、新型饲料、专用肥、节水灌溉设备、植物生长调节剂、种苗脱毒快繁等13个主导产业。这种形式有利于产学研结合,试验、示范、应用结合,研究、开发、生产结合,对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其成果的转化有重要意义。
2.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
1997年2月,由国家科委正式立项启动,首批选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实施的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要求通过国家、部门、地方、企业联合投资,建设2500亩技术示范小区,1万亩应用示范区和10万亩延伸辐射区,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示范项目的选择以设施园艺为主体,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进行工厂化生产。在二年多时间里,五个城市工厂化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如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广州的粤旺
园艺示范区等均有较大规模。
3.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
由国家科技部1998年批准立项,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布点,设立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第一批启动项目15个。示范区以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为主体,以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为目标,以农业高新技术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导作用。如黑龙江省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即属此类型。
4.现代农业示范区
由国家财政部1998年批准立项,第一批启动项目10个。示范区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农田水利化、机械化、产业化的水平,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道路和途径。示范区建设规模为1万亩,每亩建设投资的标准在500元以内。如河南省南阳卧龙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属此种类型。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1999年起专门设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示范区的面积一般为1万亩以上,示范项目的宗旨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示范,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主要目标,并将良种扩繁技术、节水灌溉、高效栽培、集约化种养技术、平衡施肥和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作为项目的优选内容。该项目每年由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开发办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推荐,然后由专家组进行评审立项。第一批启动项目17个。
6.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这类农业科技园区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项目的建设内容的主要是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来展开。其主要作法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引进高新品种和集约化种养殖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和转化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当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依靠新技术来提高农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山东省政府拿出5亿多元用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扶持建立层次较高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1994年以来,山东省已建立10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有果树、花卉、蔬菜脱毒快繁、无公害蔬菜、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良种包衣加工、肉牛性控及胚胎移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微机自控灌溉等1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进区开发,有40多个农、林、牧、渔优良品种进区繁育推广,对山东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
(二)按经营方式来划分
1、政府兴办型。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直接投资建设和管理,通常以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形式安排,政府负责园区建设主要资金的筹措,政府出资额一般在50%以上。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设立的高新科技示范项目,投资的比例是1:1:1:0.5。即中央财政600万元,地方财政600万元,银行贷款600万元,企业自筹
300万元。通常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保护的园区或某些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采用政府兴办型。如杨凌国家
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就是一例。
2、院地联营型
这是以实验基地为基础,由科研教学单位和地方合作投资兴建共同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前者把取得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直接转化植入后者的生产过程,形成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高新技术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这种院型联营型中,虽然研究和生产分属两个独立行为的主体,但由于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即对项目的开发研究和成果应用的共同投资,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享,从而保证了农业科技园建设和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与山东禹城市等共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属于这种
类型。
3、民间兴办型。是由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外商、个人等投资兴办的,多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河南农民郭留成,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河南亚世达高科技农业公司,在中国农科院帮助下,筹资1200万元,在河南驻马店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引进以色列、荷兰、美国、日本等名特优稀蔬菜,生产以色列樱桃西红柿和甜椒、网纹甜瓜、米冬瓜、长白苦瓜等名优产品,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名优蔬菜3650亩,其无公害礼品蔬菜在郑州、北京等城市畅销。民营科技园区作为市场经济孕育出的科技与经济综合体,正以灵活的运行机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4、民办官助型。是由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等作为投资主体,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部分资金和信息,帮助协调关系,保证优惠的政策环境,促使园区健康发展。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也可以以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的形式合资联办,参与管理。如河南省唐河县政府从1997年以来,每年拿出300万元作为科技经费,引进中国农科院高新技术和专家,到唐河21个农业科技园进行高新科技示范,对唐河传统农业进行嫁接改造,带动唐河酥梨、无籽西瓜、黄牛等产业的升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按生态类型划分
1、城郊型农业科技园
这是建在大中城市郊,靠近大中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无污染、无公害、高科技含量的鲜活或观赏用的农产品,同时,还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的场所,为中小学生提供绿色教育的基地。以满足城市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如北京的锦绣大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
2、平川粮棉生产型科技园
这是一种建于平原粮棉产区,以粮棉生产为主,推广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运用先进的栽培管理,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通过种养加结合,促进养殖业、加工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使农产品转化增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如浙江省首批4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有27个是粮食生产主导型,多数建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我国北方地区黑龙江垦区和松辽平原,也建有不少平川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3、丘岗山地生态农业型科技园区
这是建在经济科技较发达的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园艺、林果等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为开发山区作为示范的农业科技园区。丘岗
山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有以下几种:
① 立体农业示范园区。主要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根据不同的海拨高度和气候条件进行山地、丘陵、滩涂、河谷的垂直梯度开发。在坡度较陡、海拔较高的山地发展用材林;在坡度较小、海拔较低的丘陵区发展林果业;在滩涂、河谷发展粮食、蔬菜等。②庭院经济开发示范园区。现代型庭院经济是以农户庭院为依托,包括庭院周围的荒山、荒地、荒水和“四边”。③名、特、优产品开发示范园区。丘岗山区一般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发展某种名、特、优农
产品。
4、治理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科技园区。这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冶理土地沙化、草原退化、荒漠化为主要示范内容的科技园区。如林业部批准建立的福建南平等6个地
区林业科技园区就是一例。
(四)按示范内容来划分
1、设施园艺型
这类园区是以玻璃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为基础,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环境,使其在适宜的生存空间内得到较高的产业、优良的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的一种园区。如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科技
园区等。
2、节水农业型
这类园区一般建在缺水干旱地区,以改善地面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采用喷灌、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把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节水措施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如
甘肃省张液农业科技园区等。
3、生态农业型
这类园区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作为主要示范内容,注重把我国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采取系统工程的手段,合理组装,发挥系统整合功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统化深加工实行经济增值,实现废物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和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如江苏大丰县生态农业科技园就是典型的例子。
4、农业综合开发型 这类园区是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域的基础上,引进一批高新品种和先进的集约化种养殖技术,带动种养殖的产业升级,发展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连片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1999年设立的17个农业高新科技示
范项目区就是这类园区。
5、“三高农业”型
这类园区主要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先导,以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的技术示范为主要目的,通过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动植物品种,在大田作物上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提高粮、棉、油、粮的产出,获得高质农产品一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部分平川型和丘岗山地农业科技园都属于这种类型。
6、“外向创汇”型。
这类园区是以发展外汇型农业为主要出发点,以出口创汇,开拓国外市场为目的而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有的以高新技术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开发我国传统名优农产品进行出口,有的以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育种技术,采用“两头洋,中间土的模式”,带动农户进行产加销一体化,把农产品出口到国外。如福建漳洲和深圳宝安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是以农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为主的外
向型农业科技园区。
以上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园区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有些农业科技园区很难独立划分,一个农业科技园区有时属于几种类型的结合。以上的分类只是为研究分析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提供参考。
四、农业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区的不断涌现,是我国进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刚出现的一件新生事物,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在今后发展中应着重解决以
下几个问题:
1、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总体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农业科技园为实现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注重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有机结合,组装配套。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态类型,选择不同建设标准和先进适用技术,绝不能盲目的贪大求洋,不切实际追求项目的“高新”;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多样化需求,选择的项目不再于“高”,而在于“新”,在于技术的组装配套,在于项目有实实在在的效益,在于能带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增加收入。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灵活运作、创新机制,不断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新路
子。
2、园区的建设形式要灵活多样,经营机制要新
本着多渠道建设、多形式开发、全方位辐射的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布点,灵活运作,不断探索农业科技区建设的新路子。在鼓励各级政府及农业科技教育、农技推广等部门带头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龙头企业、个体种养大户以及外商独立创办或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入股等形式,联合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在园区的运作管理上,可以采取国有国营、国有民营的形式,也可以实行民有民营,还可以是不同机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运行机制灵活。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好各类科技园区尤其是民营农业科技园区的合法权益,把有关的扶持激励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以调动社会各个层次大力兴办农业科技园区的积极性。
3、树立正确的建园方向
农业科技园主要在“科技示范、提供服务、龙头带动”上狠下功夫。一是坚持搞好示范引导: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项目和高新技术,做到新产品先到园区试验,新技术先在园区推行,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二是坚持搞好为民服务。一方面,搞好信息服务。农业科技园应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发布中心、交流中心,通过接受信息咨询、印刷资料等形式,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搞好科技培训服务。园区科技人员要建立完善巡回指导服务制度,及时送科技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农民到示范园学技术、学实际操作,把示范园办成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田间学校”。三是搞好龙头带动。农业科技园区应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各地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集市场,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
位的服务。
4、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在选择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优先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二是选择的项目必须是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且已经过中试进入产业化推广的项目;三是选择的项目大部分是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丰收计划等重点科技项目。除此之外,在选择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时,首先要考虑投资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所生产的产品是否有最终市场需求和消费。其次,要考虑这些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是否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第三,要考虑投资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必须对产品的开发前景、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市场预测分析;第四,对把握性不大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最好是先试验后发展,先作区域性的小试,再逐步大面积推开。
以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
5、园区建设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目前部分园区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园区平均造价一般在500万元以上,占园区整个投资额的70%左右,一般园区难以承受。不论从当前的园区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接受能力看,都要明确示范目的,适当控制投资规模。园区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以致于脱离当地农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近期如何利用适当的投入创造条件达到高效益,并考虑示范的农业高新技术在当地推广的可行性,不能在技术选择上过分强调设施引进的“高精尖”和资金的高密度化,相对忽视了传统技术的改良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农民的可接受程度。从我国多数地区人多地少、农民科技素质低的客观实际出发,本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切不可盲目的贪大求洋,不切实际追求设施现代化和技术的“高精尖”。一定要优先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没有高效益,高投入就要承担高风险。应选择“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劳动密集”的技术路线,以实现园区内的经济增长与新业增长相协调。
6、园区发展的重点要突出,经营特色要鲜明
应该根据不同区域和生态类型,建设不同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区域生产比较优势的原则,选择适宜到园区开发的项目和产品。应重点大力培植体现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防止产业结构趋同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内在要求。在研究开发方向上,各个园区不能搞样样都有的“大观园”,不能脱离当地生产实际进行多而杂的开发引进,而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一两个特色项目和名优产品。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开发,大力培植“名特优稀”地方名牌产品,进而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和发展。
7、加强技术力量的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科学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科技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一是对没有强有力技术依托的企业,应限制其入园立项。二是建立新型的人才聘用制度。搞研究开发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到园区领办、合办企业,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采用高工资、高津贴等手段,吸引高科持人才入园,对于园区紧缺的人才,可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公开进行招聘。同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员、根据园区发展建设的需要,到园区做兼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另外,也可在园区内设立专门的教学科研开发基地,吸引高等院校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入园开展研究工作,弥补园区人才不是,三是进行产权体制改革,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技术成果入股,吸引科技成果主动进入园区企业进行开发,四是加大园区企业自主开发应用性技术的资金投入,园区内的企业用于应用性技术开发的经费比例不低于企业收入5%。五是加强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即可利用现有的农业高等院校为农业科学园区代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也可通过多种途经培养农业科学园区急需管理人才,还可通过农校、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形成造就一批农民技术骨干。
*
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篇: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2011~2015年)
附件: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科技引领和产业集聚总体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立足和提升不同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对各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为做好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建设原则
㈠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㈡ 有利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壮大和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㈢ 有利于农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㈣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㈠ 总体目标。
2011~2015年,重点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各地级市建设
核心区:突出技术源动力功能,打造产业集聚和技术集成平台。在核心区内建成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良种引进示范和繁育等核心功能区,核心区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
示范区:突出技术与产业示范、带动功能,利用示范区内原有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产业示范点,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方式和农业科技特派员进行示范推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辐射区:突出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功能,在辐射区内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当地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
㈡ 建设方式。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采用两种方式:
⒈原有升级:在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农业基地和各类农业示范园区中选择一批有较好基础的,在其现有基础上升级。
⒉选址新建:选择已落实用地条件、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地区新建一批农业科技园区。
㈢ 建设期限。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期限为3年。
四、申报要求 ㈠ 申报单位。
由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作为申报单位,相应的地级市科技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申报组织工作。
构,成立专家委员会,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五、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 ㈠ 区域布局。
2011~2015年重点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级市建设一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各区域要突出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粤西地区:重点发展规模化畜禽、优势咸淡水养殖、热带粮作物种植产业以及荔枝、龙眼、香蕉等热带水果、糖蔗、北运菜等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粤东地区:重点发展精细高效农业,包括以网箱养殖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产业、南亚热带水稻、蔬菜种植业、名优茶叶以及传统特色水果及农产品加工产业。
粤北地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水果、蔬菜、林业、茶叶以及山区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以市场拉动型的生态绿色食品产业。
㈡ 发展重点。
立足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高园区的技术应用与推广能力、技术信息辐射能力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加速先进适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引领和产业集聚、服务引领、集成带动及扩散支撑作用,为广东省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典范,全面推进广东省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⒈引导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和科技密集优势,将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试验、示范,并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园区农业优势
厅组织专家评审,由省科技厅批准,发文公布后挂牌。
㈡ 园区管理。
⒈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并具体负责组织园区的申报、评审、检查、考核、监督和指导等工作。
⒉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为园区的论证、评审、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咨询。
⒊成立园区地级市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省有关政策,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各地要把园区建设列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⒋园区应有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园区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成立园区专家组,为园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㈢ 考核验收。
省科技厅对建设期满的园区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综合评分达85分以上的为优秀等级,60~84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对不合格园区给予警告并限期1年内整改,整改后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资格。
七、保障措施 ㈠ 政策保障。
园区建设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相关配套措施,努力为园区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将园区建设纳
区管理办法》。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加强园区的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
八、实施进度安排
㈠ 2011年:制定《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组织申报、评审和批准本各市申报的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
㈡ 2012~2013年:继续组织申报、评审和批准当年各市上报的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
㈢ 2014~2015年:重点对挂牌或调整后满2年的园区进行复评考核和安排奖励资金。对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第四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汇报
qq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有关情况汇报
(向省水利厅汇报)
一、园区概况
qq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qq市城区东郊,园区共辖7个镇、5个国有单位,总面积148万亩,其中核心区6万亩,示范区46万亩,辐射区96万亩。核心区设在pp伊塘境内,规划布局为一区八景二中心,一区即农产品加工物流区;潇湘农业八景即世界农业之窗、水生农业世界、湘辣之都、果蔬大观园、希望的田野、民族风情谷、饕餮生态园、“大美潇湘”田园小镇。园区2007年开始筹建,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1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湖南省唯一承担两类示范项目的国家级园区。园区大力培育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一是以瓜果、蔬菜、油茶、种苗、花卉苗木为主的种植业;二是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目前,园区共有种养加和观光农业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22家;优质稻、西瓜、柑桔、油茶、蔬菜、苗木等基地60余万亩;各类协会组织8个;核心区的伊塘镇为“百城千镇万村”示范镇。
pp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辖1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3万人,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48万亩。我区现是全国生猪调出奖励大县(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区、全国粮食生产奖励大县(区)和先进县(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区、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十强县区。
二、主要做法
我们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助推器,以新农村建设为落脚点,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园区。使园区成为qq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物的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是园区的骨架,区内道路,水电气各类管网,通信、照明、环保等配套设施,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规划,正在逐步完善。进园公路即将完工,35千伏变电站即将进行设备安装,自来水工程厂区内施工全面完成,正在进行管道埋设。排水工程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已完成选址,正在进行立项和规划设计。核心区三百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工,山塘清淤扩容和整修加固正在实施,即将开展提灌设施、饮水安全建设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双牌灌渠七支渠引水延伸工程建设。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完全能够满足园区发展建设的需要。
2、突出三大产业。根据园区产业发展实际,突出抓好以瓜果、蔬菜、油茶、种苗、花卉苗木为主的种植业、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等三大产业发展,发展种植业基地60余万亩。突出抓好5000亩蔬菜博览园建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保障城市“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引进发展了以市林科所为中心的森林生态休闲体育公园、半月湖山庄、休闲田园会所等农业休闲产业;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和增加园区的造血功能,又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物流园现已落户企业3家,正在办理落户手续和有意向落户的10余家。
3、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全力整合水利、农业、国土、开发、交通等部门项目建设资金,重点投向园区,以加快园区的建设和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2010年整理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投入园区建设,2011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今年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主要通过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来筹措。通过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设施农业基地达到土地平整、格田成方、林木成行、沟渠相通、道路通达。园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4、突出科技引领。园区将科技支撑作为园区发展的首要因素,与省科技厅、省农办、省农业厅、中国农科院、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大、湖南科技学院等单位实行园区“市厅校院共建”,聘请了袁隆平、唐华俊、蒋和平等16名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市区两级还设 立了技术孵化资金,为孵化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项目投资、短期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整合全区各单位的培训资源,组建全区培训中心,采取固定课堂与流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免费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5、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引导农民兴办用水、农机、蔬菜、柑桔、西瓜、食用菌、优质稻、农家乐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二是积极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三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后的农民统一转为城镇居民,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四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下步打算
下阶段,园区将紧紧围绕打造“qq世界农业工园即qq农业看世界、世界农业进qq”的中心定位,以“三个示范作用”(农业产业化示范、新农村建设示范、城乡统筹发展示范)为总揽,大力发展以瓜果、蔬菜、油茶、种苗、花卉、苗木为主的种植业、生猪和肉牛为主的养殖业以及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园区、中部红壤丘岗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湘粤桂边境地区美食生产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四、需请示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邯郸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邯郸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始于1995年,当时根据省科技厅的要求,建立了成安县、曲周县两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1998年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市县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掀起了全市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潮。经过几年的建设,全市各级各类大小农业园区达到了256个。
一、园区建设现状
(一)发展快,数量多。从1995年兴建到现在,全市已建立各级各类农业园区256个,其中省级高新技术园区5个(成安县、曲周县、临漳县、神农、磁县)、市级5个(邯郸县都市、馆陶县、永年县、邱县、邯郸北方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县级51个、乡村级195个。
(二)领域广,规模大。我市256个农业科技园区涉及到大田高效作物、蔬菜、林果、花卉等种植业;猪、牛、羊、鸡、兔、鸭、鹅等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储藏运输业;科研教学技术培训等行业。园区占地总面积(包括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53.52万亩,其中从事种植业面积44.61万亩,从事养殖业面积3.83万亩,从事加工业面积1.83万亩,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培训面积3.47万亩。园区占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18个、千亩以上的20个、5百亩以上的19个、百亩以上的122个。如曲周县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占地包括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县农场和12个自然村,面积2.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8万亩以上。
(三)投入资金大,设施有一定基础。我市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一是将农业发展资金、农业开发资金、世行贷款等农业项目资 1
金捆绑起来,集中投入。二是科技人员、农户、村集体及企业以资金入股。集政府、企业和农民、银行信贷三位一体的投资方式。如邯郸县都市园区,县财政投资300万元,县供销社及油棉厂投资200万元。邱县园区由县直单位共同出资300多万元进行投资。据统计,目前全市园区已投资4.5亿元。其中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向园区投入资金1.6亿元。省市级园区基本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临漳县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硬化主干道路3万米,打修配机井40眼,铺设高输水道4000米,购臵节水喷灌设备19套,配变压器8台,架高低压供电线路1.5万米,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配套。
(四)经营模式多样。经过近10年的园区发展和积极探索与借鉴,我市农业园区的经营模式呈多样性,就省市级园区看,主要概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承租反包制经营。即在不改变农民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坚持有尝自愿的原则,由园区将农户的土地成方连片地集中承租,作为投资主体,对其土地的路、水、电等基本生产设施进行改造后,引进优良的种养新品种、新技术,加收一定数额的服务费,再反包给农户经营。如临漳县、成安县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经营模式。二是项目业主负责制。即由政府规划土地,由进区项目业主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民企业”,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和企业化经营。如曲周县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目前,我市的园区内已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100多家,仅曲周县园区就有28家,邱县园区十几家。三是科技承包制。即组织科技承包实体,实行项目总承包和单项承包,区域承包和内外承包,实行“定人员、定项目、定地点、定效益、定奖
罚”的责任制,签定承包合同。目前,全市有830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园区搞承包,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有120名科技人员到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承包。四是龙头带动基地制。即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并提供配套服务,农户则按合同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双方接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合体。如永年县、神农农业高西新技术园区属于这类体制经营。
(五)普遍寻找了技术依托单位。全市科技园区,特别是省市园区通过内引外联,大力引进人才、技术、项目,积极与外地高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借助其技术、人才优势,提高园区建设的科技水平,使园区成为他们的科研基地。据统计,全市10个省市级园区已与40多个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技术依托关系,有130名专家、教授来我市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如曲周县园区区聘请中国农大、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园区技术顾问,并与全国23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园区长期以来,从中国农大引进专家、教授28名,引进开发微生物和甜玉米等新品种、新技术40多项。临漳县园区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中国特种动物研究所、华北水电学院等1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各类专家30多名。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的专家在园区内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肉牛规模化养殖产业化技术眼、研究开发项目。河北农大将园区确定为该校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基地。
(六)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主体。各园区普遍重视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示范推广,据统计,全市县级以上园区共引进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850项,其中高新技术占100多项。如临漳县园区在种植业品种上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
牛蒡、丰水梨,美国抗虫棉、157芦、红提葡萄,韩国梨等100多个新品种。在养殖业品种上,引进开发了美国大约克夏种猪、何斯坦奶牛、夏洛来肉牛、美系獭兔等10多个新品种。曲周县园区引进开发示范推广高新技术成果40多项,引进开发甜玉米、银杏、高油大豆、小尾寒羊等新品种20多个。全市园区在引进开发的新技术、新品种中,有的已形成产业化。如成安园区的99B 棉花、脱毒草莓。曲周县园区的银杏、速生订单丰产林、EM饲料,临漳县园区的芦、獭兔,馆陶县园区的蛋鸡。神农园区的蔬菜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产业化。
(七)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市的农业园区,特别是省市级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核心区和示范区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对全市农业升级上档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如曲周县核心区占地5千亩,示范区占地2.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面积8万亩以上。成安县园区发展深冬大棚1500个,区外辐射8500个,带动全县发展草莓面积5.5万亩,草莓加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冷藏库,年加工3000吨,实现产值3.65亿元。神农园区在我市的魏县、邱县、永年县、邯郸县以及邢台市南和县、张家口市的万全县、宣化县,石家庄的涿鹿县等地建立和扩大了基地,基地面积达5000亩,带动农户1000多户,平均每亩增收500元。全市农业科技园区年产值已达25亿元,创技术经济效益近5亿元。同时,园区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00多万人,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园区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加速了农业生产结构由低档向优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园区建设数量滥,档次低,重复雷同。一个县竟建几十个园区,如邯郸县就有近百个。十几个大棚、几十亩果园也称之为园区,256个园区中有近三分之的是日光温室或大棚。二是主导产品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形式。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化项目没有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没有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部分示范区由政府包办,没有有效地引入市场运行机制。至使用园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差,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如邱县园区单靠出租大棚维持,且有70%的大棚闲臵。四是有的地方不顾条件、贪大求洋,搞成了形象工程,投资大收益低,连成本几十年都赚不回来。五是政府在起初建园区时大包大揽,应势而上,投资铺摊,而在园区发展的规划,产业化项目的培育,产品的流通,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等方面指导得不力,致使部分园区有名无实。
三、园区发展建设
(一)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应应遵重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这一被我市和外地农业科技园区所证实,我市的10个省市级科技园区中,神农、永年两个民营科技园之所以发展比较好,主要原因就是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部分官办的园区如临漳、曲周等也正在进行体制转变,并取得成效。
(二)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一是放宽经营政策。允许省、市级园区经营,良种、饲料、肥料农药、加工产品等技术成果。二是在投资、税收、贷款上予以优惠。三是放活分配政策,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分配上给予优惠。四是在招商引资上享受工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同等政策。
(三)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一是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依托关系。二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筹集科技风险开发基金,吸引高校、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项目。三是建立鼓励高校、科研单位技术成果入股,吸引科技成果流向园区,在园区实施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四)强化园区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培育。我市园区发展慢,档次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弱、主导产业不明显。必须在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形成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同时在加工、包装、贮藏等领域延伸,提高产品的产后处理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五)拓展农产品流通领域,一是加大农产品产后的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生产流通体系。二是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农民提供生产,销售信息。三是建设培育农产品销售市场,塔起生产与销售畅通快速相连接的平台。
(六)加大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的培养。要利用各级党校、农业大专院校、电大、函大等,为农业科技园区培养农业、种养业、加工销售等农业技术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