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技术措施与对策分析
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技术措施与对策分析
陈志
(广东省连山林场 513200)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林业又是个弱质产业,一个建设需长周期而在破坏面前却是脆弱的一个产业;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建设好生态公益林,让自然环境越来越好,是林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作为广东省国有直属林场,我场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本文就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给予详述,并就进一步建设好生态公益林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1自然概况
广东省连山林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地处连山县北部和连南县西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1°56′~112°12′,北纬24°33′~24°41′。林场地处南岭山脉南坡,四周群山连绵,山峦起伏,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全场最高山是北部芙蓉山,海拔1436m;南部大帝头顶1342m,东部高山1027m,西部黎头山1277m。全场以海拔高度来划分,可分为中山、低山和丘陵三种类型。
林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2008年,年均降雨量1698mm,主要集中在四月至七月。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8.8℃,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6℃。全年日照总时数1468小时,年日照率30%,平均相对湿度82%,平均年蒸发量1309mm。无霜期301天,霜期一般以当年12月至翌年2月为主,高山处有降雪和结冰现象。
林场土壤主要由花岗岩、页岩和沙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沃,一般在100cm以上,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PH值4.5~6.5。
林场山地植被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蕨类大芒型:主要有各种蕨类、大芒、鸭脚木、山白芷、蔓山秀竹、海金砂、牛耳枫、山苍子、玉叶金 花、三叶泡、掌叶榕、珍珠苦、白牛胆扇、猪婆膝、黄狗头等。第二是灌丛型:主要以鸭脚木、三叉虎、牛耳枫、猕猴桃、冬红草等。第三是草被型:主要以小芒、海金砂、茅草、地稔、狗脊、芒箕等。第四是芒箕、岗松型:主要以芒箕、岗松、映山红、桃金娘为主。生态公益林建设及主要措施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生态公益林的调整界定中,林场作为北江水源涵养林区,坚持按照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的特点,将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地划入生态公益林的范围。林场现有总面积9749.5公顷,其中林业用地9458.6公顷,生态公益林6031.7公顷,占总面积的63.8%。
2.2严抓建设关,确保质量。由于林场的树种以松、杉针叶纯林为主,生态公益林大多数为针叶林,小部分为残次林,其功能等级较差。为提高林场生态公益林的功能等级,根据不同林地特点实行不同的经营措施,划分为管护型、抚育型、改造型、补植型和造林型5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抚育型林地,因大部分是中幼林,林场主要安排了部分资金进行了铲草、化学除草和卫生伐等抚育措施。对于需改造的残次林、疏林和针叶纯林,因地制宜地选用乡土速生阔叶树种(如荷木、酸枣、红锥、火力楠等)进行补植套种,以改造成功能等级高的针阔混交林。对于造林型林地,我场主要抓好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和北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做到高标准、高投入、规划管理。具体作法是:一在造林地清理上,每隔1.5米开设一条宽1.5米的垂直带,将带内的杂草灌等砍掉。二在整地方面,按株行距3×3米或2×3米进行打穴,穴规格为40×40×35厘米,明穴全换土,并施基肥。三在种植上,选用乡土树种进行育苗,造林树种以荷木、枫香为主,另与小叶樟、红锥、酸枣等进行科学配臵。四在幼林抚育上,采用人工劈草兼化学除草方式每年抚育两次,施肥一次,连续三年,直至成林。林场国债和自筹资金营造的生态林建设项目,已成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示范工程,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近几年,林场营造了近15000亩的针阔或阔叶混交的生态林,抚育生态林45000亩次,从而改变了原来单一针叶树种的局面,再过 一、二年,林场的生态林将有一半是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将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
2.3抓好树种结构调整,营造类似天然森林群落的阔叶复层林结构。现有的生态公益林大部分是在原人工林基础上形成的,普遍存在林分少、阔叶林少、复层林少、树种单
一、林相单
一、生态功能等级低、抗逆性差、景观效果欠佳等问题。科学调整树种结构,无论是低效生态林改造,还是阔叶混交林的营造,选择好生态公益林优良树种,并因地制宜进行有效配臵,都是现阶段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的关键之一。科学合理进行树种结构调整,第一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所选树种要以生长稳定、长寿、生态效果好的乡土优良阔叶树种为主,并适当引种外来树种,对所引种树种应当了解其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垂直分布与适生环境,在引种前进行科学试验,确保引种成功。第二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与协调性原则。要避免结构简单的单优群落,运用多树种形成混交复层林,通过发挥一系列种间关系和树种间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趋于动态平衡。这就要求生态林建设中要选择多树种、多层次混交。可参考当地的天然生态群落结构,做好建设规划设计,包括种间关系的协调性、混交树种的速生性和生物学特性。最终确定好树种搭配、混交比例、混交方法、造林密度和相关经营措施等。第三,需结合具体需求提升其综合功能。如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地段适当选用抗大气污染树种如枫香、女贞、喜树、栾树、樟树、朴树、香椿等;在景观性要求较高的地方,选用观赏价值高的园林绿化树种如荷花玉兰、榄仁树、紫薇、大叶紫薇、红千层、海南莆桃、尖叶杜英、桂花等进行科学合理配臵。
2.4建立健全生态林档案,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林场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要求科学规范管好相关的档案;同时还利用电脑软件实现对其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2.5作好管护工作,确保工作成果
对于管护型的林地,林场以每150~300公顷按实际情况划分为基本管护责任区,配备人员设场管护,实行全封山的封育。并利用国债资金和自筹资 金进行了北江水源林等封育工程。一是抓防牛。由于林场的大部分生态公益林靠近城乡或处于国道、省道两旁,耕牛较多,容易践踏幼林和吞食幼苗。首先大力宣传,主要通过与村民宣传、沟通、设宣传牌等形式,宣传生态林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法规,使农民自觉管好自己的耕牛。其次是在牛害比较严重的林地四周设臵围栏防止,配备专职护林员看管,防止耕牛进入。二是抓好火灾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山火和病虫害是森林的大敌,其预防工作极为重要。首先是对进入林地人员进行进山登记制度,并对进山人员进行防火警示和提醒。其次是在显眼处设臵防火标语和防火牌。并且安排护林员加强巡山检查,实时巡逻加强野外用火的管理。三是依法护林、保林。主要是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依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和相关的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装备,森林派出所的执法人员对在生态公益林内的盗伐林木、侵占林地、违法采石和采砂等犯罪行为加大执法力度,让犯罪分子不敢犯法、不能犯法。
2.6抓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生物防火林带是主动、高效预防森林火灾的一种好举措。生物防火林带除能有效阻隔森林大火、减缓林火的蔓延外;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防止、减少森林病虫害;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建好绿色屏障,保护和美化环境;明确和稳定山林权属,减少、避免山林纠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以防火、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主的系统工程。林场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初步奠定了“绿色防火”格局。
一在布局上,除在主山脊和重要行政区界上营造防火林带外,还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如路边沿线、田边、林边、山边等)和火险大(如针叶纯林、幼林等)的地方主动设防,因害设防,合理布局。二在建设上,与造林绿化、迹地更新、森林经营等林业工程建设实行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将其纳入总体规划中。形成由一条条结构合理、密度均匀、网格化的防火林带闭合组成的系统化的绿色防火网络,真正实现主动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效能。三在树种选择上,除当家的荷木外,结合具体情况,做 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在山脚、路边、田边等地段营造耐火、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如青梅、杨梅、板栗、红花油茶、网脉山龙眼、火力楠等栽植或合理混栽,在交通便利的处如公路沿线、山脚边等建设经济价值高的林果带。此外,还选择一些可作防火又能美化绿化的树种如米老排、山杜英、山乌桕、红花油茶、台湾相思、香叶树等,形成防火与绿化美化有机统一的风景林带。还在山林权属界限处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明确权属界限,以避免或减少权属纠纷。四是科学统筹,提升其纸盒效益。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与其他林业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与病虫害防治、防风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及造林绿化等林业工程相结合,做到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使生物防火林带真正做到功能多样化、与林业建设一体化。五在管理上,落实责任、分清类型(培育提高型、改建型、新建型)、分类管理,建立标准化示范带,实现电脑信息化的动态管理。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是建设好生态公益林的关键,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将对生态公益林重要性的认识提到一个应有的高度。特别是要将其建设摆到林场发展的首要位臵,要想尽办法,广开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将生态公益林建设好。
二要建立健全生态林管理制度,细化措施确保落实。第一要建立责任目标制和激励机制,落实奖罚制度,实行绩效管理制度。
三要协调好周边关系,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林场处于连山和吡邻的连南两个少数民族县内,由于属少数民族地区,要多与当地政府沟通,最大限度争取其支持,使林场的生态公益林外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要在生态生态文明科普宣传上,要进一步加强。五要争取进行碳汇认证,采用资产化管理,实现其流通。
六要在生态林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包括林下间种南方红豆杉、中药材等,也可考虑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
陈志/1965年生/男/广东连山人/广东省连山林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工作(连山 513200)联系方式:***
第二篇: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技术与效益分析论文
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技术与效益分析
冯木旺黄礼祥2
(1广东省九连山林场
2连平县林业局
广东 连平517100)
摘要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是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其目的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实现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位于南岭山脉南麓、东江流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笔者根据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介绍其规划设计、建设技术措施和预期效益,以期为同行做出参考。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效益分析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位于南岭山脉南麓的省级生态县连平县境内,属于粤北山区,东经114°24′~114°36′,北纬24°08′~24°22′。林场以低山为主,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季相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9.6℃,年均降雨量1791.1mm。土壤主要为黄壤及红壤,土壤偏酸性,植被以芒萁、大芒、蕨类、小灌木等为主。林场总面积5940.1hm2,森林蓄积量38.1万m3,现有生态公益林3028.7公顷(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2466.3公顷),占全场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1.2%。并自1999年开始实施“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以来,通过“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国债珠防林工程和封山育林、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林分改造、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公益建设等项目建设,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4万多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在我省新一轮绿化广东和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推进的大背景下,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作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在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公益林,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探索长效机制,创造新鲜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建设美丽广东作出更大贡献。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将会进一步加速对森林保护和管护,提升生态功能等级,更快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1.1、示范区选址
按照集中连片、交通便利、方便管理的原则,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选址在生态区位重要、林相相对较好、森林经营有一定基础、林地权属清晰、补偿落实到位、交通便利的田席工区林区,面积为1373.9公顷,主要包括十二排
(一)、(二)、(三)林班,水库面林班,阿婆寮林班,青草湖林班,三百亩林班,洪水坑林班,大风门林班。目前设置有管护哨所5个,建设用房5栋,其中2栋为重修新建房,3栋破旧不堪,拟进行危房改造以排除安全隐患。5个管护哨所配专职管护人员10名。林分绝大部分已改造成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生态效益明显,但仍有少量的杉木萌芽林和纯松林需要改造。
1.2、建设目标
根据《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省政府第 48号令)和《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粤府函[2003]215号)等有关规定及《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粤林[2013]13号)的有关要求和标准,结合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管理的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使示范区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成为展示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的窗口,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试验田,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
1.3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设立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职责,负责示范区日常管理工作。二是按照每3000亩/人的标准,根据管护难度、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综合管护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聘请一位身体健康、年纪适合、责任心强、热爱护林事业的人为专职护林员,并签订承包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职责。三是制定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保护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示范区的机关管理制度和护林员管理考核制度。机关管理制度主要明确机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护林员管理考核制度主要明确护林员的职责范围,做到五定(即定山场、定面积、定任务、定职责、定报酬),并对出现违反管理制度的人和事,严格按制度执行进行处罚,对严重失职、社会影响大的护林员,坚决辞退。四是实行全封山管护,严格落实各项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示范区的主要出入口及显要位置,设置永久性宣传牌、标志界碑和示范区建设规划图,在人畜多的地方,必要时设置护栏。严格执行有关森林防火以及重大盗伐林木案件、违反 野生动植物保护、林地保护等法律法规,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更新和演替。五是优先安排适宜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森林林分改造、中幼林抚育和其它一些适宜示范区建设的项目,并按照国家工程管理进行项目管理。优先安排其它生态补偿和补贴试点,确保示范区的各项建设规划落实。六是建立示范区生态公益林补偿信息系统,完善生态公益林基础数据和档案管理。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基础数据更新,完善档案管理,做到随时随地能掌握了解示范区发生的各种情况。七是积极开展林业生态科普宣传和效益监测工作。结合示范区的特点,每年至少开展2次生态科普知识宣传专题活动,并积极开展示范区的效益监测,建立生态示范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体系。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随着生态林示范区森林景观改造工程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九连山林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而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根据有关的方法和参数,经计算,仅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净化空气和固碳释氧等方面生态效益年货币额就达1830万元以上。同时在吸滞尘埃、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涵养水源方面,以1公顷森林每年可增加蓄水375立方米计算,1373.9公顷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每年可增加蓄水50万立方米,按照替代价值每立方米1.0元计算,每年涵养水源效益为50万元。在保持水土方面,按每公顷森林每年保土60吨计算,示范区1373.9公顷,每年减少土壤流失8万吨以上,可以大幅度降低溪流及示范区内林地的清淤投入,促进东江、新丰江水质的净化 作用。按回土工程每吨50元计算,其每年回土效益可达400万元以上。在森林的保肥效益上,根据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中的氮、磷、钾的数量和每年能够提供的有机肥两方面计算。经综合分析,示范区土壤养分采用统一的综合指标,即含氮0.21%、含磷0.12%、含钾1.38%,经计算其保肥效能可分别折成尿素116.7吨、过磷酸钙163.7吨、氯化钾617.1吨,其商品价分别按2600元/吨、1200元/吨和2000/吨计算,工程保肥效益每年为173.4万元。在气候调节和环境改善方面效益也很显著。在森林区域,日间约80%的太阳辐射被林木的枝叶截阻,不能直接照射到林地上,而林冠接受的太阳能又因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消耗大部分,夜晚及各冬季,则由于林冠遮蔽,林中的热量不易很快散失。因此,在气温变化中,相对于无林地,森林呈现出昼低而夜高、冬暖而夏凉的特点。据测定,林内最低气候可提高0.4~7.6℃,最高气温可降低2.5℃。同时,森林中空气的细菌含量只相当于没有绿化地的1/40~1/50。繁茂的生态风景林可以为游人和居民提供高氧、低菌、高负离子、少尘埃的清新环境。在净化空气方面,森林繁茂的枝叶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并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氟化氢、氨、氯、汞蒸汽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据测定,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135~170千克二氧化硫;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产生750克氧气。示范区每年可产生氧气365吨、固碳9377吨以上,每年产生碳汇930万元。在吸尘降噪方面,森林是“过滤器”,茂密的林木枝冠,对空气中携带的烟尘、粉尘、灰尘有巨大的拦截、过滤和吸附作用。林木的树叶面积要比林木占地面积大60~70倍,具有很强的吸滞尘埃功能。据测定,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附各种尘埃300~900吨。森林是“消声器”,密集的枝叶能减弱声波的传送能量,枝叶摆动可使声波减弱乃至消失,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绒毛,似多孔纤维吸音 板,能把噪音吸收掉。据测定,成片的森林可降低噪音26~34分贝。因此,此工程建设对于维护周边环境清洁恬静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提供森林游憩,保护动物多样性方面,森林是巨大的绿色宝库,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最重要、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基因库。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表现在3个层次上,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遗传因子多样性。
2.2 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将在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其辐射带动作用,将优化、美化整个周边环境。生态公益林迷人的色彩和绮丽的景观必将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本地区交通、城建、商业、外贸、金融、房地产、电信等行业相关的发展,因此,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持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经济效益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型建设项目,其突出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潜在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公益林是不能进行木材砍伐的,故以“木材储备效益”来衡量其潜在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共有林分20608.5亩,按每年平均生长量0.25立方米/亩计算,每年可增加活立木蓄积5152立方米,按每立方米价值600元计,则本工程项目每年可获得“木材储备效益”300万元以上。
另外,示范区建设所形成的迷人森林色彩和绚丽的生态景观,通过生态旅游业发展带来强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当地 旅游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结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示范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质量、提高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积极性、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研究森林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内容,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生态科普中心的宣传,让公众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叶青, 徐杰其, 毛容武,等.武义县林场杉木中幼林抚育技术要点[J].华东森林经理.2011(03):23—25.[2]尤建林, 陈献志, 王宝党,等.中幼林抚育成效浅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2(01):118—119.[3] 李淑华,杨继承,刘妍妍.森林抚育间伐研究综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30—31.作者简介:丘伟巧(1986-06),男,广东和平人,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工作。
第三篇:论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伟华
【内容摘要】本文从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益林重新划界与既存承包关系之间的矛盾,公益林的划界是典型的行政行为,在与划界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上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强制色彩。权利人不愿意区划为重点公益林的,地方政府要“采取妥善措施处理”。处理的结果是通过事后补偿的形式先行划界,行政权对于民事权利的侵犯是显而易见的。提出要从科学规划、改善林分质量、创新管护机制、完善补偿金管理制度、科学利用等方面推进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福建尤溪
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森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①。生态公益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系国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②。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调动林权单位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积极性,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本文从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项对策,以期对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起到参考促进作用。
一、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土地总面积34.13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7.87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7.0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25.1%。生态公益林主要由自然保护小区、江河两岸、水库四周、城镇周边、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的森林以及高山陡坡和部分生态脆弱地带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等组成。生态公益林按级别划分:国家级公益林面积5.36万公顷占76.57%,省级公益林面积1.64万公顷占23.43%;按地类构成划分:有林地面积6.38万公顷占91.13%,疏林地面积200 公顷占0.3%,灌木林地面积3 500 公顷占5.0%,未成造林地面积800 公顷占1.14%,宜林地面积1 700 公顷占2.43%。自2001年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以来,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生显著生态效益,生态公益林区内自然生境逐渐恢复,造就许多优美的森林景观,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但由于前期对公益林建设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生态公益林生态区位功能不完善、管护主体不明确、补偿利用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以上问题在工作中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以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区位功能不完善
由于前期只注重林业经济效益,对林业生态效益认识不足,再加上国家建设日新月异,公益林规划建设未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高速公路两侧、尤溪河两岸一重山、乡镇周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部分用材林未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给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二)林分质量不高
现有生态公益林中用材林、竹林、薪炭林、经济林占80%,比重偏大,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特用林占20%比重偏小;有林地林分中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不高,防护效益差,防护功能弱。
(三)管护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全县80%生态公益林是集体林,产权属于集体。由于目前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利用机制不健全,生态公益林可产生效益没有得到发挥,管护主体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管护责任不能有效落实,生态公益林成为不法分子盗伐主要目标,生态公益林管护压力越来越大。
(四)补偿制度不健全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大多由财政核拨,由于财力有限,公益林补助仅为105元/公顷,补偿标准偏低,同商品林收益1.5-3.0万元/公顷相比差距很大,并且由于补偿发放渠道不畅通,部分补偿金发放到村里被挪用、挤占,不能补助到林农手里,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漠不关心,出现少数人得益在管、多数人无益在看的现象。
(五)科学利用机制不完善
生态公益林虽然拥有丰富的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但为了更好保护生态公益林,一般是禁止或限制生态公益林采伐利用,这拉大了商品林与公益林的经济利益差距,林权单位对生态公益林工作抵触情绪越来越大,造成一些生态区位重要、需要新划入的公益林界定工作难以开展,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
三、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生态防护功能
认真搞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制定全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本着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同时对每一块宜林地进行具体规划设计,包括整地方式、栽植树种、造林方式、造林等统筹考虑,将任务分解到乡、镇、村、林场,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职责,限期完成。随着集体商品林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的收益与商品林收益差距拉大,林权单位对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盗砍滥伐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现象屡禁不止,给生态公益林长期保护造成一定困难和压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⑤。依法保护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林业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保证森林资源持续利用,又要使生态环境得以维持和改善,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林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⑥。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工程,规划和布局要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中去,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生态公益林布局,使生态区位功能日趋完善,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改善林分质量,增强生态防护效益
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增加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是增强公益林生态防护效益的关键措施。通过造、封、抚、引等措施,④
③ 6 培育复层混交林。同时加大科技力度,生态公益林地处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频繁的地带,造林难度较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建设高质高效的生态公益林。对于那些林分质量不高、防护功能弱,林地利用率低、防护效益差的公益林,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通过实施补、封、抚等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措施,培育乔灌相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逐步改善林分质量,增强防护效益。
(三)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依据《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严格的保护,严禁非法征占用。经批准确认的公益林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逐级上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要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林木所有权基础上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管护收益权。管护模式要根据当地生态公益林资源状况和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实行股份均山联户管护、责任承包专业管护、相对集中委托管护等管护模式。在落实管护主体基础上,林业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督管理和检查职责,县、乡、村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按照签订的管护合同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哪个地块出了问题追究该地块人员责任,对不能及时发现破坏公益林或发现却故意隐瞒不报的护林员和监管员要给予相应处理,对盗砍滥伐破坏生态公益林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有效促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落实。
(四)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要遵循“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投入,提高补偿标准,增加林农管护积极性。二是建立收益者合理负担的直接补偿机制。可以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经营收入中或利用水资源发电企业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三是认真落实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认养、冠名等方式,捐资和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要明确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用途,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使用项目应是生态公益林所有者补偿费、护林员管护费、林级组织监管费以及资源监测、检查验收等公共管护费,严禁补偿金挪作他用。7 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使用管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要做到专业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各级财政、林业、审计等部门要加强部门合作,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期进行抽查,监督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到位,有效防止资金截留、挤占、挪用。
(五)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科学利用
为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多种效益,增强自我补偿能力,应在保护前提下积极开展“以非木质利用为主,木质利用为辅”的科学利用。一是拓展非木质利用途径。科学合理利用生态公益林丰富的林地、林木和景观资源,引导林农在公益林下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等,开展林下养殖,有条件地方可开发“森林人家”等生态旅游项目,增加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二是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根据不同区位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分级管理、有限利用,对于生态区位重要、采伐后难以更新的重点公益林禁止采伐利用,对于一般保护公益林中的林木允许采取择伐、小块状皆伐方式合理利用,利用同时要补种一定数量阔叶树,以改善林分结构,增强生态公益林防护效能。.(六)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关系到全球生态的状况,也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加快林业的发展,推进生态建设。根据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情况和对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措施与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意识;二是建立和完善公益林管护机制,防止林地逆转,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治理措施,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同时要加强科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五化”,即一是管理法制化。根据制定的《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规范管理。二是队伍建设素质化。严把入口关,聘用护林员时首先由村委会推荐,镇林业站考核,镇政府审核,报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备案。并安排时间加强对护林员的培训教育,开展法律法规、政策、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知识的培训学习,为保护好公益林打下了基础。三是管护责任化。乡、村、层层签定责任状,并建立相应的层层监管机制,由乡镇林业站定期检查考核监管员,8 监管员检查考核护林员。哪个地块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该地块的护林员、监管员责任。凡不能及时发现案件或隐瞒不报要给予相应处理。每年对护林员进行综合评定,实行末位淘汰。四是资金管理规范化。公益林补助资金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监督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到位,资金发放与林权所有者是否一致,有效防止资金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浪费。五是资料基础化。工作中注重合同档案的管理,设专兼职档案管理员,建立生态公益林资源数据库、公益林管护台账,区划的界定书、管护合同等完全按照档案管理的标准进行归档,为科学的管理好公益林提供了依据。
总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研究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评估报告,安排相应建设内容。建议尤溪县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坚定不移地走林业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茅史亮、李土生:《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现状和建设建议》,载于《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第23期第58页。
②李雪涛、张爱良、吴智勇:《安吉县生态林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其对策》,载于《浙江林业科技》,2004年第24期第78页。.③李雪涛、张爱良、吴智勇:《安吉县生态林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其对策》,载于《浙江林业科技》,2004年第24期第80页。
④陈亚立、陈小良、陈有根:《浅谈新形势下林业科技工作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载于《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第20期第112-113页。郑春浩、郑伟成、陈小英:《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对策》,载于《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4期第209页。
⑤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载于《绿色中国》2008年第3期第75。-77页。
⑥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载于《绿色中国》2008 年第3期第77页。
【参考文献】
1、王九龄:《中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茅史亮、李土生:《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现状和建设建议》,载于《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第23期。
3、李雪涛、张爱良、吴智勇:《安吉县生态林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其对策》,载于《浙江林业科技》,2004年第24期。
4、陈亚立,陈小良,陈有根:《浅谈新形势下林业科技工作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载于《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第20期。
5、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载于《绿色中国》,2008年第3期。
6、邵权熙:《浅论创新与我国林业创新体系》,载于《中国林业》,2000年第11期。
7、柴文秀、张守贞:《台子乡林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载于《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3期。
8、陈亚立、陈小良、陈有根:《浅谈新形势下林业科技工作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载于《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第20期。
第四篇: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
【颁布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 19981117 【实施日期】 19990101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已经1998年10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 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森林。具体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红树林、农田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和风景观赏林、休憩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工业环保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第三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生态公益林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资金来源:
(一)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财政安排的林业资金中,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不少于30%。
(二)省每年安排治理东江、北江、韩江水土流失经费中,用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经费不少于25%。
(三)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收入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
(四)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工程,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第七条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省财政对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2.5元给予补偿,不足部分由市、县政府给予补偿。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生态公益林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备案。
第九条 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应当不少于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0%。各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按所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确定为:山区县占25%以上,半山区、丘陵县占30%以上,平原县占40%以上。城镇城区内应当有30%以上布局合理的绿化造林用地。
第十条 生态公益林规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其原来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沙滩、滩涂,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段应成带造林,不留缺口。生态公益林规划区内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残林地,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应逐步达0.7以上。
第十二条 生态公益林中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原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方,可在该区内划出15%以下的林地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
第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等的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工作,按每66.7 ̄200公顷划定综合管理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并根据地形、地势,开设防火线或营造防火林带,加强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生态公益林区内火灾、病虫害发生面积不超过省定的标准。
第十五条 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伐木、放牧、狩猎、采脂、打树枝、铲草及地表植物、开矿、筑坟、建墓地、开垦、采石、挖砂和取土。
第十六条 在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旅游和其它经营活动,必须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地级以上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签订合同。改变林地用途的,须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500公顷或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长度超过10公里的乡(镇),没有设立林业工作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设专职人员负责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地的,必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和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采伐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内的林木时,应保留临海面不少于200米宽的林带。
第二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林木更新采伐的年限:人工松林40年以上,木麻黄林20年以上,其它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50年以上。复层林更新应实行择伐,不准皆伐,择伐后的植被覆盖度不低于70%。生态公益林内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建设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生态建设的定义
2007-12-9 17:07
提问者:思忧冥
| 浏览次数:1392次
参加辩论赛需要的资料
不要说是什么“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使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主要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够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够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建设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sf.3901648.1/
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处理由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和方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外各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迅速介绍到我国,关于企业建设和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也开始在我国不断面世,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也在项目工程领域开始逐渐得以应用。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单一项目的具体风险研究,如“三峡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及其理论与方法研究”、“投资项目中汇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在对大型项目风险的系统化研究方面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对薄弱。作为项目管理者,想成功地管理项目,除对每个子项目及其各个要素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研究外,还须全面系统地掌握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把握整个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有侧重地做好分析与处理,及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能够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近年
来出台了一系列事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为破解“三农”难题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相配套的各类生态农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地推广到了农业生产和开发领域中。同一般的项目投资一样,生态农业项目的投资出于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许多难以控制和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常使投资的结果偏离预期,导致投资决策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增大。所以,生态农业项目投资的风险分析也是农业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内容。当前的农村科技生态(示范)园区项目与以往不同,其特点是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由于自始至终受到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与普通的项目工程相比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的系统化的风险评价体系予以保障。然而,目前对于农业项目,尤其是对于大型综合性农业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并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普通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针对产业化大型农业综合性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与评价方法作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本文在深入考察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入手,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模糊理论和系统论等方法对常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作较为详细的综述,并结合莱州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对大型综合性农业科技生态项目风险因素作出一定分析,提出了现代农业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和应对策略,明确了项目风险分析评价理论和项目风险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新趋势以及在我国应用这一新兴理论应当着重注意的几点问题。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sf.3901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