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思考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先机。xx镇直接接受xx农业经济开发区、沈高河横生态圈、xx旅游规划区的辐射,有着地利优势,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把xx镇打造成xx、xx发展
现代农业的后花园。
一、紧抓机遇,建好农业产业带
1、高起点规划。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佳、效益调高”的发展思路,在农溱园线两侧建立4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带,重点规划落实2000亩蔬菜种植园、1000亩香菇和1000亩黑木耳栽培园,形成带中有园、特色明显的产业带。在姜溱线两侧培育畜禽规模养殖专业村,力争年养殖蛋鸡30万只,肉鸡200万只,生猪2万头,形成高效畜禽养殖区。在xx大道沿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1000亩以上,拉长旅游产业链,打造精品通道。
2、大力度招商。积极调整招商思路,调优招商选资策略,优先选择“三资”农业项目,重点主攻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项目,特别是加大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一个产业有1个龙头企业带动,1个龙头企业有1个基地支撑,1个基地有千家万户配套的发展格局,年内建设“三资”农业项目8个以上,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
3、快速度建设。全面拉开农溱线和xx大道黄金通道的开发框架,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步伐,尽快完善4000亩设施农业规划区的配套建设,确保“三通”和沟、渠、闸、泵、站等水利设施配套到位。另一方面,加快设施农业项目的推进步伐,一季度完成农溱园线东侧1000亩开元现代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任务,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工程。加快xx村西侧农溱线设施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循环农业项目建设进度。迅速启动姑苏园林休闲观光农业二期工程,完成开发面积300亩以上。
二、立足镇情,打好位域优势牌
1、打好特色牌。经过几年的发展,食用菌已成为我镇百姓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加快扩量提质步伐,围绕“做大做强、做特做优”目标,在产品的系列化、品牌化、标准化上做足文章。在现有香菇、黑木耳、金针菇、平菇等品种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变季节性销售为常年销售。加快食用菌产品化开发步伐,努力提高档次和等级,推动食用菌销售市场向大中城市拓展,向超市、柜台进军。做好产品的深加工开发,逐步实现由原料销售向成品销售、由内销向外销的转变。
2、打好资源牌。近年来,xx在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近8000亩,成为全市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良种300万公斤。下一步,我们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高效农业项目落户,更多的扶持项目下移,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的大发展。重点抓好7500亩省优质稻麦产业项目的实施,建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惠农富民工程。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优越的水面资源,围绕“xx八鲜”做足水产品文章,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积极策应xx风景区和华侨城开发项目,挖掘状元府人文资源,做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大文章。
3、打好生态牌。大力组织生态农业、环保农业、循环农业招商,评估项目、落户项目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今年,我们重点在小杨村实施520亩种草养鹅项目,力争在养殖品种和养殖数量有一个新的突破。项目实施以后,年培育种鹅万只以上,商品鹅20万只,同时还能带动周围群众养鹅10万只以上。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坚持内部挖潜,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利用现有6000多亩成片林的发展空间,以发展山味、野味产业为主,推广林下间套立体种养模式,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个性明显的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三、完善机制,搞活利益联合体
1、做大香菇生产合作社。目前我镇香菇生产呈现良性发展势头,全镇拥有菇农100多户,种植规模达700多亩,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仅香菇一项全镇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是全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我们将继续采取典型带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项目联动等手段,掀起新一轮香菇发展的热潮。从拉长延伸香菇产业链出发,着力规划建设食用菌物流交易中心,组建香菇生产研发中心,筹办香菇生产加工中心,通过“三大中心”的建设,为小产品实现市场化国际化创造条件。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镇的香菇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
2、做强黑木耳生产合作社。地栽黑木耳是我镇2008年新引进的一个食用菌项目。由于处于尝试阶段,项目实施时,我们通过启动“干部试验田”、落实
“招商责任田”、推行“股份合作田”等办法,使黑木耳生产初具规模。2009年,要把黑木耳作为食用菌的朝阳项目来推进实施,使之尽快与香菇生产一起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3、做亮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利于发展、保障利益”的原则,我们于2008年率先在杨院村组建了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先确权到户、后持股入社、再按股分红的办法,解决用地与利益的矛盾冲突,连片集中经营土地1130亩。2009年,我们将在全镇全面推进杨院村的做法,再组建3-5个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4、做精农机综合服务合作社。我镇是省农机推广应用示范镇,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6%。2009年,我们将整合资源、挖掘潜能,组建镇农机综合合作社,按功能划分作业小组,坚持对内服务与对外服务相结合,巩固扩大镇外、市外、省外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使农机服务更加专业、全面。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促进设施农业、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金塔县正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刘志冬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基础。金塔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近年来,金塔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格局。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全县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应有的风险保障机制。三是产业层次低,缺乏大企业支撑,缺少名牌优势产品群,存在适应市场调节、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的情形。四是农业企业融资难。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致使银行对农业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五是 1 市场运营机制差。由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很多与龙头企业签订的种养借贷合同难于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总体来看,虽然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发展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如何发挥固有的优势、基础和潜力,整合资源,发展规模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政府和农业发展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金塔县正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公司前身为恒泰食品有限公司和灿阳食品有限公司。2015 年 4 月公司利用原有厂房并进行装修改造,购买国内先进屠宰加工设备,建设生猪和肉羊屠宰生产线 2 条,屠宰规模扩大为年屠宰10万头生猪、1 万只肉羊,现有厂房及办公用房1万平方,拥有固定资产3100万,建成了年配送能力5000吨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一套,保证市场需求。两年来,公司先后在张掖甘州区建设年出栏6000头标准化肉猪养殖基地一个,东风基地建设年出栏10000头肉猪标准化肉猪养殖基地一个。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市场,生猪冷鲜肉成功进入酒泉肃州区市场和嘉峪关市场,先后与正大集团,东风基地,酒钢正天超市,酒钢正天养殖公司,酒泉北京华联超市,中核集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严格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和《生猪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肉羊屠宰操作规程》和《肉羊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进行生产、检 2 验,同时纳入了甘肃省农牧厅屠宰远程监管系统,实现了养殖、屠宰、销售全程可追溯,确保了公司产品的优良品质,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的明显提升,造成了原料供应的难题日益凸显,已经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了有效推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经企业多方调研,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主题,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
一是要从广义上制定促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要从狭义上对规划的实施定标准,定措施,实时盘期,定时跟进,持之以恒的坚持;要加大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力度,形成“特色帮扶式反哺、科技提升式反哺、资源转化式反哺”等合作共赢形式;积极探索信贷新模式,降低门槛,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信贷力度,设立现代农业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捆绑使用农业项目资金,鼓励现代农业发展企业,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迅速形成资金优势、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的作用,引导农民加大生产投入。
二是要引入“市场型”发展模式,立足市场、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和分析市场,注重市场运作,提高驾驭市场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组织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发展订单农业,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 3 可以要求企业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收益有保障、不受损失,实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推进农工贸一体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效益型农业转变,不断提升全县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效益,从而带动整个农业向前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要狠抓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引进竞争机制,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
二是要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要发展产业带,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向规模经营转变,扶持一批专业社、专业村、专业乡,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重点培育、壮大、发展特色基地;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产业块状经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
三是要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切实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以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4 要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把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
四是拓宽渠道,着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市场流通是实现产品到消费的桥梁。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为卖而产,为赚而卖,注重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重点培育带动面广、带动力强的流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要注重发挥“双带”作用,支持农产品流通大户、农村致富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流通,形成多元化格局。
第三篇:茌平县现代农业发展调研范文
茌平县现代农业发展调研
现代农业是茌平县农业发展的必然抉择,它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
近期,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座谈,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梳理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更好更快地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做了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调整振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可喜成绩。
截至目前,全县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畜禽、林果、食用菌、大枣、大蒜、设施蔬菜、木材加工等十大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粮田面积80万亩,发展冬暖蔬菜大棚10万个,瓜菜播种总面积达到40万亩,林果面积达到42万亩;建立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6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特色渔业养殖场(小区)达到316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8个,地理标志3个;注册“太平”大蒜、“乐民”特菜、“新成”韭薹、“老石磨”杂粮等农副产品商标130多个,其中“骏马”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春蕊”等3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培植发展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85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37家。
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推动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我县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高,精力投入不够、措施不强;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详细规划不够详尽完善;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经营、农业服务体系等基础性工作需要进一步夯实;
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资金、项目多元化争取和统筹使用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五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还不强;
六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机构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民,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三区”、“六地”,实现“八化”目标。“三区”即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六地”即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物流基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基地、产业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八化”即农业体系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农业生产生态化、技术推广高新化、农业经营组织化、产品流通市场化、农业装备设施化。
三、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产业化,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工业技术提升农业。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组建粮油、蔬菜、畜禽、林果、水产、木材等六大精深加工产业园区。
一是加快引进速度,扩大龙头企业群体。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搞好与济南都市圈及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地区的对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100强和世界500强龙头企业。
二是抓好扶持培育,增强龙头企业实力。落实好龙头企业帮扶制度,在政策服务、项目申报、基地建设、品牌提升、科技创新、企业技改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和帮助现有的龙头企业攀高结贵,努力向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挂靠,通过兼并重组、联营联牌、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和资本扩张,打造一批农业产业龙头集群。
三是挖掘内资,新兴一批企业。鼓励其他领域的企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服务和支持,使之成为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力军。
全县计划每年新增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个;重点培养信乐味精、同创生物、小杨屯鸭业等10家龙头企业,每年培植一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力争2—3年时间,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金号毛巾或同创生物)。
各乡镇、街道每年至少也要新培育一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
第二,着力规模化,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农业的规模化,我们要突出优势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农村创建基地,发展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运作规范、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完善“订单农业”利益分配关系,规范合同行为,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要重点抓好六大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全县计划打造万亩以上的高产创建示范方10个,3万亩以上的高产创建示范方2个,每个乡镇(街道)都要建设1个万亩以上的高产示范方。
二是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拱棚等蔬菜设施化栽培。以乐平、贾寨设施蔬菜、冯屯大蒜、肖庄韭菜、杨屯茄子、胡屯金针菇、博平食用菌等专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冬暖棚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大拱棚菜生产基地、金针菇生产加工集散地和食用菌生产基地。
三是建设优质畜禽基地。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
场,重点开展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优质肉鸭生产基地建设、优质蛋鸡生产基地建设和特色林下养鸡生态基地建设等五大基地建设。
四是建设生态林果基地。重点实施《枣乡建设计划》,不断扩大全县枣园面积,不断提升博平镇、肖庄镇枣树观光园区建设水平。
五是建设特种渔业养殖基地。突出抓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建成中华鳖健康养殖基地、鱼藕混养健康养殖基地、黑鱼、观赏鱼健康养殖基地3处基地。
六是建设木材加工基地。加快发展菜屯、肖庄、贾寨木材加工业,不断提升木材加工档次和品位。
同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省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第三,着力标准化,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上实现大突破。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做好品牌经营,不断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一是以农业标准化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品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搞好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局面,逐步使标准化生
产覆盖所有基本农田、覆盖所有主导产品,覆盖所有生产加工环节。
二是以农产品质量为关键,选择一批实力强、前景好、潜力大的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分、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梯次创建机制,加快形成“推荐一批、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格局。
同时,加大对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我县围绕茌平圆铃大枣这个重点区域公共品牌,以“贾寨”牌蔬菜、“冯官屯”牌大蒜、“杨官屯”牌茄子、“肖庄”牌韭薹、“胡屯”牌金针菇、“菜屯”牌花生为重点培植品牌,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征的区域品牌。同时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各乡镇、街道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至少一个。
第四,着力农业生态化,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实施农业生态化建设,注重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多措并举,加快建成一批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科技园区,努力打造生态农村、美丽农村。
一是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是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扶持建设一批集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园区, 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科技示范、带动农民增收的平台。
每个乡镇、街道要围绕本区域发展特色,每年至少新建一处成方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园区。
第五,着力高新化,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上实现新突破。
我们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推广,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一是搞好与省直部门、济南都市圈产业、人才的对接,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建立健全科技研发机构,加强小麦、玉米、蔬菜、畜禽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推广,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
二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集成推广粮食高产创建、高产高效控量施肥、日光温室栽培、统防统治、畜禽标准化养殖等实用先进技术,重点突破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
三是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等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
撑。
第六,着力组织化,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要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现阶段,我县将重点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已扩大到所有乡镇(街道)。在此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
二是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机制,逐步完善以乡镇为基础、县乡村三级联网、服务配套的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全县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确保农民财产性收入有较快增长。
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关键是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第七,着力市场化,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设农业现代物流体系。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为抓手,着力打造好以茌平义乌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分支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直营直供、电子商务,努力构筑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起现代农业大流通格局。
二是发挥好供销、邮政物流等多元化服务主体的作用。继续推进“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全县重点建设2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2个农产品直销商店或直销专柜、10个供销农资连锁直供点。
三是发挥好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农民经纪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开展农民经纪人培训,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促其发展壮大。
第八,着力设施化,在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高产农田、板块基地和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积极开展以恢复、新建、完善农田排涝系统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搞好“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按照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的要求,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水平。
三是建立覆盖全县的为农服务气象体系。每个乡镇(街道)建立一处气象信息服务站,着力做好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增强防灾减灾保障能力。
第四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3 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赣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398公斤,平均亩收入63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业部门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科技推广不够深入,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五)产后服务意识淡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
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虽然成立了烟叶、甜叶菊、蔬菜、养殖等协会,但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度不高。农产品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最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导致生产趋同化。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按照“依托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的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扎实赣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势”的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赣县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运、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思维、发展理念、技术装备“内植”和“移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优化农业结构,大搞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甜叶菊、烟叶、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1]争资建立一个甜叶菊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2]按照“一基四化”的模式要求,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正确引导农户按照“烟农自愿、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组建合作社,新建一个烟叶复烤厂,对烟叶进行深加工。[3]加快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致富。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砌护工程,试验引进利用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大村庄、逐步缩减分散的小村庄、重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为方向,引导农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环境改造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村庄的人饮安全工程,实现组组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户用沼气入户率达到3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针对赣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少,城市化水平高的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三资”开发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烟叶、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重点扶持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辐射带动力。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结合赣县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防检队建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问题,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蔬菜、水产、果业、运输、劳务等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一五”末,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60%,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七)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农家乐”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农家乐”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根据赣区农村靠近城市的城郊型特点,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以“青青农庄”、“滴水山庄”“农家乐”为龙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几家集生产、生态、观光、就餐、娱乐、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庄,有效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推动赣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精心打造中心城区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形成持续推动的力量源泉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九)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栽插机械化、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农产品机械化烘干、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机械化养畜(禽)等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力争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五篇:关于印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关于印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印台区农业局
一、印台区农业产业化现状
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区共有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385个,乡村总户数2.38万户,乡村总人口9.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数 5.4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3.3万人,乡镇企业及从业人员1.2万人,外出务工转移就业1.6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为0.9万人。考虑到农业生产季节原因和不充分就业因素,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预计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为2万人左右。
2009年末全区耕地总资源16.78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3.11万亩。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1.41亩。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9.67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4.22%,小麦玉米油菜种植比为6:3:1。粮食总产量3.4万吨,油料产量800吨。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1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06元。
近年来,印台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地重中之重,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民教育,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烟、扩菜”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以苹果为主的“一区一业”特色产业,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养殖、蔬菜、烤烟及干
杂果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稳步发展,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1、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截止2009年底,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30.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5万亩)。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2213元。全区干杂果经济林已达到20.4万亩,其中:核桃12万亩,花椒8.1万亩,柿子0.3万亩,枣70亩。总产量达到170万多公斤,年产值达1300万元。
2、畜牧产业化发展日益壮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增强。据统计,全区生猪年饲养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有25家,养殖量达到1.63万头,占全区生猪存栏的79.9%;鸡存栏在50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16家,饲养量达到79.3万只,占全区鸡存栏的95.9%;奶牛存栏在5头以上的有11家,占存栏量的52%。
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1.12万头,猪存栏2.1万头,羊存栏1.3万只,奶牛存栏790头,家禽存栏82.7万只。肉类产量3640吨,禽蛋产量6732吨,奶产量2227吨。
3、蔬菜、烤烟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区栽植烤烟0.7万亩,总产1.75万担,实现产值1400余万元。发展高山蔬菜和旱作蔬菜1.2万亩,总产1.2万吨,实现产值1700余万元。
4、农业产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全区有农业龙头企业9家,2009年建立各类订单基地6万亩,联结农户1.4万户。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家,社员7500人,经营面积4.2
万亩,辐射面积8万亩,辐射农户6500户。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2、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
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3、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5、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
三、建议及对策
1、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
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2、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增加菜农收入。四是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积极
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强化服务,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4、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
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
5、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201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