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投资休闲农业可以成功实现农村土地流转
投资休闲农业可以成功实现农村土地流转 ——山合水易“四川绵阳•国际香草庄园规划”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农村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在投资商进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开发的时候,政府也对投资商提出了要求,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项目投资的同时,也要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四川绵阳•国际香草庄园,就成功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项目地位于绵阳市南部所属的杨家镇团阳寺村,距绵阳市区12km。交通状况良好,可进入性强;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式对将本项目打造成为商居共荣、山水相映的新兴旅游区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就自然条件来讲,区内景观有一定特色,但整体特色需要提升与进一步突出,应充分利用其地形和植物等自然资源,注入多元化的浪漫、养生元素,通过园林景观与特色建筑符号来提升资源的养生、度假以及其它旅游价值。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提出通过对现有山地田园的景观打造,抓住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条件,重点突出特色养生度假、浪漫生态休闲产品的,打造香草农业观光园和香草休闲度假区模式,以香草度假产业体
系为支撑的复合型国际香草庄园度假区。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此项目进行规划时,本着“根植大地,师法自然”的根本理念,根据用地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地块性质和自然地形来规划建筑,不掺杂过多人为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和旅游项目。通过合理的布局与景观的打造,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让游客进入景区从视觉和感官上享受整个休闲度假的过程。通过研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项目总体构架概括为一带一环两园五区:
(一)一带:香草文化景观观带;
(二)一环:十里香堤;
(三)两园:国际名树博览园、桑蚕文化体验园;
(四)五区:入口服务区、香草养生度假区、香草景观种植区、配套服务区、香草旅游度假小镇。
绵阳国际香草庄园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通过旅游开发与香草产业的延伸,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探索在绵阳开花结果,产生了巨大的连锁效应。绵阳日报报道:香草庄园为500多当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农民在香草园锄草一天能挣70元,除去耽搁和休息的时间,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入夏以来,杨家镇香草园花团锦簇、游人如织,该镇团阳寺村村民钟秀华每天都来到这里打工。钟秀华说:“多亏政府将土地流转出来集中利用,现在我们每年的收入增加了7000多元。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四川绵阳国际香草庄园,成功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二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农业生产力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农业生产力
——对蒙阴县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中共蒙阴县委党校 刘 强
刘 强,1975年2月生,男,蒙阴县委党校 讲师,教研室主任,本科。联系电话(0539-7149916,***)。
【内容摘要】所谓土地使用权流转,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框架下,农地产权结构被分解为三种权利,其一是所有权;其二是承包权;其三是经营权(使用权)。因此,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国家允许农地合理、有序地流转,是我国农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充分调动和保持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是推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蒙阴县按照中央土地政策的精神,坚持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家庭承包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把它作为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抓好土地整理、主体培育、形式创新、机制完善,使流转面积逐年扩大,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字】农村 土地流转 提高 生产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当前,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也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 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全县地貌,深受构造、岩性、气候、河流等内外营力作用的控制和影响。整个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北西向东南倾斜。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陵区占27%,低山丘陵区占54%,准平原区占10%,水域 占9%,现有耕地面积47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2.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其中互换面积1.36万亩,转包面积0.97万亩,租赁面积0.3万亩。
1.蒙阴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作为一个山区县,蒙阴县丘陵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4%,土地流转势在必行。1998年,土地实行二轮延包时,由于土地地级过多、级差过大、农户承包的土地分散的七零八落,有的甚至十几处,每块面积往往只有几分几厘,难以实现连片开发,严重影响了土地产出效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土地实行有序流转,促使小片归大片,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使农村土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零星种植向集中连片开发转变,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切实搞好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在联城乡许家沟村进行了土地流转试点。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土地流转问题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特别强调要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2009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让农民自愿选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去流转土地,或者阻止不让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在政策的引导下,蒙阴县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原则。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指示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蒙阴县精心组织、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全面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依法完善了二轮延包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共落实土地承包面积44.6万亩,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为土地流转打下了基础。
二是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坚持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政策为依据,以农户自愿为前提,以双方协商为基础,达到双赢效果。
三是坚持土地向连片开发集中原则,土地流转的目的是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更要方便农户耕种,因此通过流转,实现土地连片开发是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
2.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互换 即承包户之间为方便耕种管理,交换其承包地块的使用权。这种土地流转方式在蒙阴县比较普遍。近年来,农户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有计划、有组织的 沟通农户互换土地,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既方便了耕种,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土地的连片经营,也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创造了条件。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也成了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一大特色,自2002年以来,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00多个,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界牌镇双河峪村富民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建社伊始,合作社就积极引导社员进行土地流转,全社共流转土地400余亩,实现了连片开发,在此基础上合作社组织社员兴建塘坝3处,建水池56处,修生产路2600米,目前全社共发展蜜桃260亩。联城乡许家沟村共有144户,400多口人,该村有600余亩未开发利用土地,其中有多户农户承包地。该村于2002年组建了三个合作社,并以这三个合作社为依托进行了土地流转,将原来分散多处的农户承包地,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了流转,每个合作社通过流转得到了200多亩土地,并由合作社按人口分配到户,为合作社建立一社一品的生产格局创造了条件。坦埠镇中药材协会流转农户承包地1100余亩,现年生产优质药材种子5万余斤,取得经济收入62万元,带动入会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再如野店镇南晏子村952人,人均耕地1.5亩,近年来,该村建立7个合作社,9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调整互换和开发整理土地1200亩,形成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
转包 即承包方将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使用权,以一定条件转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原承包方与转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变。据调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承包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的承包户,他们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则从事第二、三产业。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务农人员相对减少,无劳力户或外出务工经商户将自己的承包地转包出去,既保证了农户的土地收入,也促进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二是年老体弱,无力进行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
出租 即承包户将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本村外的他人经营以获取租赁收益。蒙阴县旧寨乡采取这种方式流转土地120亩,占流转面积的1.8%,主要是租给了企业。例如山东中信钙业有限公司、蒙阴九寨水泥粉磨有限公司、蒙阴县边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均采用这种方式从北楼、八里庙子、西彭吴等村租凭土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美华农业(原润东果蔬汁)有限公司是蒙阴县招商引资来的一个大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该企业为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计划租赁农户承包地3000亩,目前已落实300余亩,既为农户增加了收入,也为公司进行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基础。采用租赁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出租户不仅获得了土地租赁收益,还可利用农闲季节,进入当地的工厂打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有利于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蒙阴县土地流转的特点
蒙阴县土地流转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既保证了土地适当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又从根本上保护了农民利益,取得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入、经营者获利益的“三赢”效果,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的动机发生了变化。在免征农业税前,村组织和农户流转土地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避免土地撂荒。免征农业税后,不论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行流转,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可以说二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二是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种田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他们的惜地意识提高,流转的土地由当初的撂荒耕地扩展到整合农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已由原来在亲戚、本村、本乡的农户之间进行,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来企业。三是土地流转的市场取向开始显现。部分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现在为享受国家对种粮面积的补贴纷纷要求收回已转包的土地,或要求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重新确定流转费用。
4.蒙阴县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
从全县的角度的看,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有利于破除土地城乡二元分割,土地流转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本”,其收益是农民“特殊社保”。蒙阴县通过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蒙阴县农村土地走出了一条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的新路子,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户的连片开发,加速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例如旧寨乡初步形成了无公害蜜桃、干煸肉丝、兔毛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植了杏大精品示范园和农产品加工创业园,现拥有优质无公害蜜桃3.2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注册商标8 个,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
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有一部分承包户的土地转移到外来企业手中,农户不仅可以得到土地租赁收益,还可进入企业打工,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例如山东中信钙业有限公司租赁旧寨乡北楼村78户承包户的土地65亩,这些承包户不仅可获得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租赁费,进厂务工的,每月还可拿到1500元的工资收入,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调研了解情况看,蒙阴县的土地流转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 产业化经营,对培置壮大农村特色和优势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蒙阴县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有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提高,土地流转有了新气象。但同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农民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流转水平低,进程较缓慢。在农村旧思想根深蒂固,给承包土地流转带来困难。农民就业空间小,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建设初期,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吃饭、看病、上学、养老问题,这就造成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撂荒必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农民的“两不”和流转业主的“两怕”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观念障碍。农民的“两不”,指的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不占白不占”的心理普遍存在,“不愿”交出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农民将农村承包土地作为其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敢”流转或交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业主的“两怕”,指的是业主“一怕”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二怕”农业生产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第二,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由于缺乏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农民自发进行,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却苦于挨家挨户的谈判费时费力,使流转成本增大。土地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第三,运作程序不够规范,容易形成土地纠纷。土地流转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是自发形成的,以亲朋邻里间为主,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性差,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也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二是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曲线炒作地皮,实行耕地“农转非”;三是县乡级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比较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制约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效率低,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处调难。个别地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土地没有确权到户,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开展。
第四,利益分配机制不科学,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存在 较大风险,损害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例如,在土地流转前,缺乏对流转业主的农业经营能力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市场准入机制;在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常常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缺乏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承担。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还表现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签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大多数农户土地出租后,一亩地一年的租金100-300元,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变化及流转供求关系对流转收益的现实影响。
第五,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持。农户间土地自发流转比重大,集体组织引导流转少,规模化推动力量不足。虽然农民之间通过自发土地流转对防止土地荒芜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土地流转后仍然没有改变农户各自分散的经营方式,缺乏组织化规模经营,市场搏弈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一些发达省份,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统一组织流转,有力地推动了以土地合作组织形式和土地股权制形式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加快,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蒙阴县得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相对较少,带动土地流转力量不足,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第六,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增收的难度增大,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生活没有保障,有限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分散零星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推进
三.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蒙阴县在实际工作中除应遵循上述方针外,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农民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地位,土地流转不能违背平等自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及以何种方式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碍或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流转而流转,不要把土地流转当做有利可图的事情,不能在流转过程中损害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也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二是要在确权到户的前提下引导流转。蒙阴县各乡镇要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在对农民的承包地进行物权化保护的前提下引导流转,流转期限由流转双方依法商定,流转期满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仍归属于土地流出方。三是推动流转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流转补偿 的标准和形式,应由流转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同时,要认真执行上级部门公布的土地流转最低指导价,并明确多种兑现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四是土地流转不能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能把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田改变用途。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七项部署的首位,这既显示了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中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几年,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成为必然。于是,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全国各地展开。尽管土地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必然趋势,但是全球粮食危机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对我们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三个不得”中的“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确保粮食安全应成为土地流转的终极目标
四.进一步推进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流转原则上,坚持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长期稳定农户承包权,依法流转使用权。在流转目标上,依靠各方面的优势组合,实施耕地规模集约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针对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土地流转为全县农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
1.加强政府引导,着力政策推进,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土地流转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引导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出台专门文件,召开专门会议,全面宣传贯彻党中央土地政策,解除部分基层领导和群众思想疑虑,同时结合实际,制订鼓励流转的政策,特别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政策,轻税薄赋政策,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方面的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有所作为,不乱作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同时充分调动村级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依法完善前期流转中的遗留问题,积极组织竞争流转。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要让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 资产,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
土地流转市场是土地流转的最重要条件,而流转中介组织是沟通买卖双方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全县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承包及流转的政策把握、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流转信息发布和中介等工作。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保证土地流转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管理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山东省实施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要求,必须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和行为,严格农村土地流转申请、审核、信息发布、合同鉴证等流转程序,确实保障农民利益。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管理,要制定统一的流转文书格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流转,当事人双方均必须依法订立相应的流转合同,流转合同的签订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要坚决维护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严肃性。对已有土地流转合同,尤其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保护双方的利益。同时,要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有前瞻性、预见性地在合同中留有余地,确保出现新情况以后,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例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最关心地租价格,可以考虑由政府指定出一个相应的指导价格,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指标定期调整,既不能让农民哄抬价格,又不能使地价被低估,确保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创造出土地流转长期稳定高效的社会环境。
3.完善农村保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完善农村保障,特别是失地农民的保障,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一环。土地流转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土地问题,而是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在垛庄镇调研期间,调研组针对一些种田水平不高的农户,提出“把土地流转出去,给种植水平比较高的农户耕种,失地农户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建议。针对这一建议,有些农户比较感兴趣,但他们的后顾之忧是如果外出务工或经商不成,回家后又失去土地,会给生活带来困难。针对这类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一是制定新的补偿办法,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征收、征用带来的利益升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二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实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措施,做好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工作。四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4.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 蒙阴县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在今后也要保证蒙阴县的各农业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始终保持合作组织成为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大亮点。壮大农业合作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搞好土地流转,保证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垛庄镇蒙河阳光葡萄合作社的社长刘长军同志就提出为了保证种植型合作社生产规模化,应该加强土地流转。该合作社吸收了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参加,发展蜜桃200多亩,葡萄100亩,给入社农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未入社的农户土地与入社农户土地交错分布,不能使果品生产连成片,给规模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下一步如何正确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确保果品生产成规模,提高效益就显得尤其重要。
再如岱崮镇井旺庄果品合作社自成立后,把社员的60多亩桃园进行统一管理,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按无公害果品生产规程组织生产,保证了果品质量,现正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果品已成功打入上海、广州的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如果把合作社继续做大做强,带动周围更多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到果品生产中来,不仅合作社发展壮大,而且可以提高全体果农的收入和蒙阴县果品的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助推器,在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发展规模越大对土地的需求就越大,要求农民土地流转的面积就越大,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拉动也就越来越大。政府应制订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尤其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建立基地,按照企业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探索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业龙头企业也可与合作社进行合作,把生产基地转给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为企业提供加工农产品,企业为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技术、农资、销售等服务,形成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方面蒙阴县的龙头企业润东果蔬汁公司已经在高都镇开始了尝试,但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单靠企业进行这项工作有难度,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加强指导服务,特别是对土地流转要予以引导,减轻企业的工作负担。
5.把土地流转与精品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
农业精品园区发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如寿光的蔬菜示范园、烟台农博园、上海松江农业精品园等,这些园区的建设不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成为农业旅游的热点。比如2008年寿光第九届蔬菜博览会就接纳了152万游客前去观光,吸引外资64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这方面,蒙 阴县开始着手精品示范园区的发展,例如蒙阴县的桃花节等活动,但场所分散,缺乏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精品示范区。蒙阴县可以立足于果品大县的实际,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一部分土地搞精品果品园区建设,不仅可以示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而且可以通过示范园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把示范园做为农业旅游热点吸引外地客户来观光旅游,宣传蒙阴县果品大县的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6.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土地流转
作为农业县,我们每年扶贫农业开发、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比较多,通过这些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政府可以综合规划,选好发展项目。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思路,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规划,着力招商引资,利用这些项目实施的机会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今后,还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向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补贴等形式,争取一批有实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能力强、效益显著的农业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动性。
7.积极探索有益的土地流转模式
对于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可以借鉴其中的先进经验,也可以自己探索适应当地情况的有益的流转模式。例如滕州市西岗镇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的运转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借鉴他们运作方法的基础上,蒙阴县土地流转管理中心可以建设制定一套规范土地流转的办事程序。再就是学习宁阳市建立的“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路子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土地“股份+合作”流转模式的运作、管理、经营和分配机制主要有四大特点:其一,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其二,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其三,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其四,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这种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也值得借鉴。
第三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5.029
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为新一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1]。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溯源
1.1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
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经营经历了曲折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地,奠定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关系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我国农村土地在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逐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基本事实,即农村土地所有权坚持集体所有制不变,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承包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户),奠定了基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庭经营体制基础。
1.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响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从而出现了“农民工”现象,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无法有效经营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实需求:部分农户愿意放弃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专业大户需要更大规模地经营土地资源,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农业企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出现了土地经营权转移的社会需求。为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响应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并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法可依;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界定了相关的法律关系,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有效推进。
1.3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支撑
2008年~2015年,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完善和补充,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工作的基本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常态化操作时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实践,部分地区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存在有效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和农业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受承包期限制,即要以剩余的承包期为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和平等协商原则;新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以原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为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取得合理补偿[3]。
2.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通过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登记造册等措施,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这样体现了国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关系的有效干预,实现以公权力确认私权利,保护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物权法》规定发包人不得收回、调整承包期内的承包地,土地承包权人有权自主决定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明确非公共利益需要不得征收承包权人的承包地,切实保证承包权人的合法权益[4]。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法律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农村土地是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国家所有归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资源是在建国初期农民所有的基础上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后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对于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在承包农用地时,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可以理解为使用他人之物(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使用自己之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它是在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身份权之后,才能取得的用益物权。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其特殊性还表现在集体土地的功能方面。农村土地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资料),同时也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职能,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谋生手段的需要,失去土地或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基本生活来源。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拥有者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3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法定主义原则
在农村家庭承包关系中,必须坚持法定主义原则,即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下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发包方(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方(农户)必须依照法定的内容确立土地经营权承包关系,发包方和承包方的任意意志必须被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所取代,必须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双方行为,体现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对主体的强制性,实现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法律保护。
2.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期限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农村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70年,这是法律规定的基本年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性。
2.5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经发包方同意后可以抵押。但该法同时也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耕地、自留地、自留山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上位法均无规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处置、抵押、担保、继承等方面的权利。在这方面,后续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可望得到妥善解决。目前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抵押、担保等方面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3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1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
近30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但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目前看来,土地承包关系的确定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已具备基本的执法环境,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在抵押和担保等方式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致使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的抵押、土地信托、赠与等方式无法可依[5]。
3.2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耕地细碎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源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这种土地细碎化已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增加了田间道路和分隔垄的占地面积[6]。为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土地整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为集中连片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3.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自发行为或单纯的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混乱状态或内耗增加,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成本,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谈判进程。要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得动”、“转得出”,县、乡(镇)政府部门应积极制订适合当地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当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内耗。
3.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的用益物权,属于不动产物权,土地承包权人拥有的经营权一旦流转出去,转入方就享有实际土地使用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合意主义做法,容易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物权变动缺乏必要的公信力,从而可能造成对善意第三人的伤害。为了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公信力,必须由政府国土管理部门委托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机构来担任登记职能,建立分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公告―查询制度,以便土流转当事人查阅相关土地经营权现状,保护土地流转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实现政府或国土管理部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 高志强.中国特色家庭农场制度框架:基于湖南“十县百村千户”调查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4,(4):169-172.[2] 许经勇.农业现代化视野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职业农民[J].学习论坛,2015,(3):27-30.[3] 许贵松.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立法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4.[4] 张艳,马智民,朱良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建构[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60-64.[5] 黄建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5-53.[6] 陈明,武小龙,刘祖云.权属意识、地方性知识与土地确权实践:贵州省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65-74.作者简介:李姗姗,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通信作者:高志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发展研究。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
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
摘要:在推进城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是的组成部分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安排,土地问题可以说是农民问题的根本,而农民问题的主要核心问题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积极探索了农村土地制度,不但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同时,也很程度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关键词:合理安排;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生产力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地经营土地、农村的建设方面及农民的收入都发生了一些有利的改变,这就表现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已在全国各农村进行流转,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农村土地流转的充分发挥对于经济社会中农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途径和有效而积极探索结果。
一、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农村的农户以自发流转为主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表现,它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上。因为有些农村的土地流转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也比较缺少,使得土地流转组织程度也不高[1]。
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流向看,以同一个农村内的农户互相之间的流转仍然是目前土地流传的主要方式,并且主要是在熟悉的人和亲戚朋友之间流转,农业经营的大户是土地流入的主体。农户通过中介组织统一和集体组织流转的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0%左右,而自发流转的却占总面积的80%左右,因此,从组织化程度上看,农村土地流转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农村以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是从土地流转后用途上体现出来的,能够尽快地捕捉市场机会,加强市场经济意识,这些主要是针对涉及农村企业和农业经营大户,而他们就是土地流入的主体。将种植经济作物作为流入的土地,作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目的,是这些流入主体的主要运用的方法。
农村以互换、出租及转包为主,是从土地流转的形式上体现出来的,随着农户流转主体的多元化及流转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现在以互换、出租及转包为主,代替了以前互换和转让,同时也出现了集体征用、股份合用、拍卖为辅的其它各种流转形式。
承担农业税、三统五提等税费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必须承担的,农户在土地流转上的转收益几乎没有。中央进税费改革以后,对于支持农民的惠民力度加大了。不但逐渐显现了农村土地的增值潜力,对于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快速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带动,从耕地、荒坡、林地及荒山都呈现出价格由高到低的趋势。
二、土地流转呈现的主要方式
(一)“农业经营大户与农户”合作的方式。
农业经营大户与一些农户协商后,达成自愿合作的协意,将承包经营权以租赁的形式流转土地。农业大户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种植经验的优势,使连片经营规模得以实行,起到了双方受益的好效果。
(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的方式
农户组织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营大户的带动下,成员是其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对象,用租赁农户土地的方式来实现规模上的经营。不但提供了农业的生产经营的信息技术的服务,还提供了购买、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一系的服务。
(三)“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方式
以农副产品流通企业或者农副产品加工作为企业的龙头,通过股份合作制、合同契约等各种利益的结合机制,以从事专业生产方面将农户带动起来,把加工、生产及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的实施。
(四)“集体组织与专业协会及企业”的合作方式
为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引导土地流转,由农村集体组织带头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他们把分散的农村群众联系起来,对接农业的龙头企业,经过龙头企业的技术指导和统一部署,对于技术活动和各项生产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
(五)股份合作的方式
近几年来,一些综合园区大型的经营方式,已取代了以前的农户以单一的参股作为土地流转的模式。如融科、教、养、农、工、商作为的一体的综合园区大型的经营[2]。
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在土地流转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农村大多数农户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政策和法律的了解,不愿把土地流转,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生存理性”已成为这些地区农户的理性,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仍然是农户最主要的农地经营。
其次,土地流转的市场在农村本身就不健全,土地流转的行为也不规范,从而对于土地的规模、速度及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土地流转不完善;信贷服务对于土地流转不到位;农业发展的程度对于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的需要很难满足。这些不但对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非常不利,而且对一些农业企业和生产经营的大户想要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会有非常大的风险;对于想要要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积极性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3]。
四、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建议
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引导农户对于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的认识。对于一些思想认识不足的农村干部及群众,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方式,如电视、广播等,对于土地流转的经营政策、经营权及一些相关服务信息进行宣传。
其次,对于土地流转市场的经营体系需要健全,对于土地流转的效益和效率都会有所提高;对于土地流转的行为要进行严格规范,这样对于农民的合法利益会有一个切实的维护;为了解除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后顾之忧,对于失地的农民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完善。
最后,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需要完善和修订,这样对土地流转在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能够加大。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比较难,土地流转方面信 贷资金的支持也不足,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物权法》和《担保法》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抵押[4]。
总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对农业规模的经营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的调整;对于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选择和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实现都是非常有利的。参考文献:
[1]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02):39-42-80.[2]石冬梅.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3]孙研.我国土地流转条件下粮作农户经营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3.[4]帅晓林.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化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第五篇: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对靖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靖州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2010年7月)
靖州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有农业人口21.47万,耕地面积27.88万亩,人均耕地仅1.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如何做好土地资源这篇文章,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2010年4月到7月,由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人员通过深入土地流转比较典型的乡镇、村组和农业企业采取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调研发现,一方面我县农业发展土地资源相对较好,发展基础和产业潜在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另一方面自给自足、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还没有完全改变,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认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对实现我县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据调查了解,截至2009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8.567万亩,其中林地流转面积23.31万亩,包括用材林19万亩、经济林4.31万亩;耕地流转面积5.2567万亩,占总土地流转面积的18.4%,占耕地总面积的18.85%,全县流转行为涉及16个乡镇165个行政村1517个组9709余农户,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的18.6%。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从流转形式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其中转包面积 1.062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 20.2 %,租赁面积3.9328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74.8 %,合作入股面积0.23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4.37%,形式多样,但传统出租方式仍占主导,其他方式所占比例较小。
2.从流转范围来看:农户间流转4.4707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85%,公司、企业间流转0.576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1 %,其他个人流转0.21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4 %,流转范围大部分仍局限在村组农户之间,且流转比较零散。
3.从流转规模来看:有租赁土地1000亩以上的大户(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户,流转耕地面积5200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9.9%;200亩至1000亩的大户22户,流转面积9450亩,占流转面积的17.98%;50亩至100亩的大户32户;50亩以下租赁户更是多达数百户,说明全县土地规模集中,经营大户带动增多。
4.从流转管理来看:签订书面合同并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的8065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5.34%;签订了合同但未审查的3.58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8.21 %;口头约定的2065亩,占流转面积的3.94%;无约定的6580亩,占12.51%,说明土地流转行为正逐步规范,流转法律意识增强。
5.从流转分布来看:据各乡镇的情况调查,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影响较大,交通条件好的易流转,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土地流转多,劳动力转移多的村土地流转多;从农户的情况看,土地流转与户主的年龄大小、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弱、家庭成员接受培训的比例高低、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多少,都有一定的关系,总的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流转呈不断扩大趋势,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全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分别增收1075万元、1325万元、1625万元、1862万元。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引导作用显著。我县土地流转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都是政府做了大量的引导工作,规范程度较高。我县出台了《靖州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实施意见》,对土地流转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在乡镇实行了“一员两平台”的初步建设,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加强协调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乡镇都非常主动,成立了专门班子,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农户引进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支持农户成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县农经部门主动服务指导,出点子、想办法,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各种信息,帮助农户吸引客商,建立销售渠道,为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生产经营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和土地连片开发,形成了一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对农村土地的需求日趋强烈,而广大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逐渐降低,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我县耕地流转面积1.7万亩,2007年流转面积达2.6万亩,2008年已达3.2万亩,2009年底为5.2567万亩,由占耕地面积的6.1%增加至18.85%,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28万多亩,全县租赁耕地的种养大户不断增多,全县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经营大户以及规模合作区。如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寨牙绿园
蔬菜协会、坳上葡萄示范基地、铺口杂交水稻制种区、藕团乡、甘棠镇的烟叶生产基地等。
3、流转模式不断创新。我县土地流转已从初期的农户之间流转逐步扩大到与城镇业主之间、与企业之间、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承接业主由最初的普通个人向集体资本、企业、社会团体等主体投资转变,呈现出多元化模式。一是大户承包,主要是部分农民将土地以转包的形式交由种植大户经营,而种植大户将农民闲散土地积贯过来集中耕种,获取规模效益,如坳上镇种植大户陈亮辉500亩稻田种植;二是合作经营。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成立专业合作社,发挥集体优势,对生产经营中部分环节提供统一服务,采取统一种植技术、供种、供肥、供药、收购、加工,以现金入股的新模式风险共担,探索出了土地流转新路子,全县涌现出木材协会、茯苓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种农业合作组织29个,他们依靠自身资金优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土地产出价值,如寨牙乡绿园种植专业合作社800亩蔬菜,新厂蔬菜合作社650亩红茄;三是企业带动,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企业、农民各尽所长,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如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1000亩水稻种植和中烟公司甘藕两镇烟叶基地。四是集体入股。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农户以田土入股的形式集聚土地,集约经营,如江东团结村以林地入股文峰塔景区开发,不仅保护了生态,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
4、流转土地用途增值。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工业原料林、水果、烟草、食药用菌等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畜牧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耕地流转更多用于优质高产粮食作物种植,用于种植优质稻3.987万亩,占耕地流
转面积75.8 %,烤烟种植面积2009年流转达8400余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5.9 %。甘棠、藕团、新厂、艮山口四个乡镇流转土地以种植烤烟为主,平茶、文溪、寨牙、坳上等乡镇流转的土地基本用于食药用菌、反季节蔬菜和杨梅、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土地效益增值明显。
二、我县土地流转带来的综合成效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其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完善了农村经营制度,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激活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村土地已由“耕者有其田”向“能者用其田”转化,促进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县流出土地的农户达9700多户,而流入的只有三百多户,土地进一步集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经济收益,我们在调研中,甘棠镇农民邹康民说:“我家有6口人,承包12亩多地,种这点地根本没什么效益,如今机遇好、政策好,我发动群众,又租了农民的近七百亩地,用来种烟、种瓜、种苗木,除去成本,去年我个人年收入就达6万元,我的家庭经济收入已步入小康水平。”
(二)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通过规模化经营,一些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纷纷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承包方纷纷加大对土地的资金投入,为了使规模经营的土地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通过平整土地、机耕路建设、完善排灌水渠设施,购进大型农业机械,实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耕作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改变了过去农户粗耕、粗种,地块零星分散不便耕作和一家一户难以
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全县规模经营大户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达到了65%和37%,如靖州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2200亩现代农业的播种、收割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
(三)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土地流转使一部分不愿从事农业的农民逐步让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得到200—5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好的甚至高达1000元,远高于种植传统作物收入;也通过土地流转,洗脚上田的农民可以放心外出务工,部分农民还可以在租用土地的企业和业主打工,可以为农民增加50--100元一天的收入。另一方面,进城农民通过经营为农村带回了资金、技术和经验,反哺农村,集约土地,发展农村,2009年我县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1862万元。
三、制约我县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和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势头明显加快,但是,在实际推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偏差,有些地方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出现转受双方违约纠纷,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稳定发展。我们要推进产业化规模经营,必须明确现时期的土地流转方式,深度剖析其影响土地规模经营的原因,才能科学引导其有序流转、快速流转。
(一)思想观念滞后,规模流转意愿淡薄
农民“四不”和业主“三怕”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出、流入的观念障碍。一是不愿意转出。由于我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耕地分散,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意识,土地流转意愿
淡薄,部分农民仍然抱着“守地为安”的旧思想,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今后的退路,觉得务工经商虽然收入高,但有风险,种田效益虽然低,但饭碗有保障,总担心万一经商办厂亏本、外出打工找不到钱,将来在外呆不下去,还可以回来种田,再加上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所以这些人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转出土地而外出务工。二是不必要转出。近年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实行了惠农政策,不仅不要交税,还有国家粮食补贴,有些农户认为种田划算或者抛荒了也不要紧,没有必要流转出去。三是不忍心转出。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果木作物后期复垦难度较大,部分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如修建的圈舍、仓库、路及房屋等建筑设施更是无法恢复,担心转出后管理不善,肥力丧失,恢复困难,自己想种时难。四是不急于转出。有些农户等待城镇扩建或重点工程建设,自己的土地被征用,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费,担心流转出去有争议,有麻烦。据调查统计,41%的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来源,33%的农户认为除了务农,没有其他活可干,9%的农户是因为担心土地转出后遇到土地征用,补偿得不到保障,17%的农民表示因税费改革负担减轻自己耕种。业主一怕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二怕农业生产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不敢大规模搞开发。三怕一些农户不守合同,害“红眼病”,在业主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以后,妒忌心重,就撕毁合同,漫天要价,使业主无法正常经营,影响了土地流转。有51.8%害怕自然灾害,担心成本过高,流转土地收益较少,有29%害怕国家政策不稳定,土地流转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收益得不到保证。
(二)市场体系不健全,监管措施力度不足
1、流转市场化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 2009年底,虽然县经管部门在县、乡、村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服务中心,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实力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长期不变,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四是流转政策不配套,缺乏激励机制,农户流转积极性不高。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看,政府缺乏对规模经营大户的有效扶持鼓励、信贷支持、土地流转收益保护、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造成农户自由流转氛围不浓。
2、流转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价格机制缺失。目前在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相当一部分土地流转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的,缺乏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机制,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流转费,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使得土地价格严重低于土地的价值,偏低的土地流转价格无法维持农民一
家在城市中的最低开支,制约了土地市场配臵资源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土地流转。所以,在我县传统农业区,尽管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民和规模经营大户有较强的意愿流转土地,但他们不敢轻易流转土地,至少不敢长期流转土地。二是监管力度不足,职能弱化。虽然中央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定,但各地情况不一,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没有实施细则,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个别乡镇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大部分协议签订后,没有在县经管部门鉴证、存档和备案,在乡村两级也都没有备案,致使经管部门对全县土地流转的真实情况难掌握。全县的土地流转协议在乡镇存档备案率极低,一旦发生土地纠纷,由于无依据,无法进行审核,不利于纠纷及时解决,同时也不利于县经管部门对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三是对土地抛荒浪费处臵不力。目前农经部门对弃耕抛荒的土地没有开展实质性地引导和监管,没有约束和处臵抛荒行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征收荒芜费和依法收回经营权等工作流于形式,农民对弃耕抛荒、非法用地习以为常,土地流转和利用与否无所谓,擅自弃耕、抛荒、闲臵土地和不愿流转、随意流转、肆意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土地资源分散,缺乏产业项目支撑
靖州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目前全县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不多,在土地流转中形成的龙头企业仅有两家,二、三产业不发达,非农就业门路狭窄,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究其原因,一是土地资源分散。因为我县不仅地势不平,分布不均,人均耕地多的有3亩左右,少的有1亩左右,缺少集中成片的耕地,我县在土地承包初期是以高、中、低
产田平均分类的,面积不大地块多,这块收了跑那块,近处种完种远处,造成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浪费,而且我县的土地平整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步较晚,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尚有一部分乡镇未开展农田整改工程,使得土地分布零散,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因为土地流转效益较低。全县土地流转大多还是农户之间短期互助性的流转,难以形成明显的流转效应,从调查情况看:土地流转费低,全县土地流转费用每亩每年约180—300不等,转出户无较大收益,土地流转后的效益也不高,因为没有什么企业工厂作后盾,也没有农业产业项目支撑,当前土地流转后的主要生产经营项目仍然是种植业,并且很担心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扣除相应的耕作成本,收益不高,加之转入户发展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影响了业主从事规模生产的积极性。
(四)操作不够规范,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土地流转相对无序。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是农户之间无序自发流转,全县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就占流转总面积的 90% 以上,多数土地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随意性很大,流转期限也较短,一般为1-3年,长期性很少。二是行政组织干预土地流转。有些地方政府为图政绩,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一哄而起,分任务、搞摊派,多数都是以行政方式组织流转土地,有违土地流转依法、自愿和市场化原则。三是个别地方有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发生,打“擦边球”,实行耕地“农转非”。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考虑征地成本较高,就以土地流转的名义承租土地,然后将耕地转换成其它用途,已经危及到农村的土地安全。、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容易引发农村各类矛盾,影响农村干群关系,加剧农村用地不均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无合同。部分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二是合同不规范。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时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是合同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条款、标的不明确,权利义务表述不清,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三是无公证。有的合同签订后,双方未经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当事人双方出现纠纷难以解决。
四、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从调查情况分析,为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宣传引导,从模式上管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有序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目前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必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介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既防止出现一刀切和急躁冒进的行为,又注意引导农民消除惧怕流转的顾虑和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兴趣。二是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执法检查,严厉制止抛荒弃耕的行为,对浪费撂荒土地要停发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一切政策性的补贴,并按标准收取一定金额的闲臵费。并加强对流转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掠夺式经营,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完善流转政策规范经营行为,通过宣传引导,确保农业产业有序发展。
2、规范操作,从法律上保障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合理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大局稳定,因此强化规范管理是确保土地流转稳定有序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延长流转期限是保障土地流转稳定的根本。同早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过短的承包期带来的是农民的不稳定感,进而带来的是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缺乏长效投入,使农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现在土地流转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流转期限过短,对转入户来讲,只考虑流转期内的经营、发展、投入,同样没有长效投入的思想。而对转出户而言,对土地的留恋和对土地经济效益持观望态度,使其对流出的土地时刻关注,产生不稳定情绪,造成流出后的农户外出务工或经营也难以安心、放心。这种“三心二意”,不利于农民的二次创业,既影响农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农民向城镇发展。因此,要使土地流转双方增强稳定感,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延长流转期限。二是依法加强管理,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乡镇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做好登记、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信息发布工作,并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格式, 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提高合同签约率,保证每份土地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法律手续完备。
3、健全市场,从服务上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介服务组织,为供需双方提供流转的平台,提供合同、法律、竞价、纠纷仲裁、风险保障等服务。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市场竞价机制。三是
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商业保险公司资源,优先在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中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政府可给予保费补助,并及时提供气候信息、市场信息重大病虫害预防信息,尽可能规避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4、优化环境,从政策上激励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施“一县一业”或一业率先发展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现行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源于户户类同的“小而全” 家庭经营模式,流转过慢则源于传统的县县类同的“农林工商副牧渔”多业并举、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则龙头、品牌、市场、大户都发育不出来,县域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一业率先发展”的格局。所以,一要调整扶持农业的各种政策,在扶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打破“撒胡椒面”模式,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运行规律,集中人财物,捆绑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县域特色经济。二是大力引进产业项目和农业企业,培育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主。目前我县部分靠木材生意起家的企业和个人亟待转型,具备产业发展的资金基础,所以扶强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是推动土地流转的关键,鉴于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需要在政策导向上加大鼓励和引导土地流转的力度,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要积极扶持,培育壮大,优先安排流转土地、支持新建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开发新特产品、开拓营销市场,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政府要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实行税费减免,金融部门应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信贷规模,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财政要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大户承租土地,对流转时间较长、经营规模较大的可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四是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实行农业项目和基础设施优先投入政策,农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用机械补助、新技术引进等涉农项目,要尽可能与土地流转经营相结合,优先安排项目资金。
5、落实保障,从基础上巩固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一是扶助“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学有一技之长,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加快农民转业转岗,方便他们就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二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乡镇城市化进程,开拓新的途径,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务工经商,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民以食为天,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虽然近几年农民就业范围越来越广,但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看成“活命田”,近两年在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大病救治补贴,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但就业保障和养老问题是个大问题,仍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就业引导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济扶助力度。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农民才不会有后顾之忧,才不会总想在农村“留后路”,否则,农村的闲臵土地无法盘活,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