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暨农业产业化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暨农业产业化动员
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关键一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对全国上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部署,是“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完善。贯彻“三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推进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粗放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刚才,部分乡镇和土地流转大户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同志传达了市农村土地流转会议精神,并对我县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贯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就做好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初见成效。全县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由“十五”末的1.5万亩增加到3.6万亩;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由零增加到5000亩。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良好。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9家、县级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值近2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8个,成员7852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总量偏小,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占较大比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现有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6万亩,仅占承包
耕地面积的3.3%,低于全市5%的水平。二是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县4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有6家,且多为初加工产业,科技含量低,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化链条不稳固,带动能力弱,农民从中受益不多。三是一些地方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工作力度还不够大。
因此,我们要站在推动**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民自发掘地种粮、兴修水利,农田总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逐年翻番,农业生产迈入第一次飞跃。但是,随着近年来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种田的机会成本不断加大,边际效益趋向于零,突破发展障碍已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实现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市场引导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产业化规模经营;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把品牌的理念融入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提升农产品档次;通过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从全局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破解“三农”工作难题的金钥匙。统筹城乡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土地流转,可以使土地这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只有通过加速土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吸纳带动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聚集,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传统农业才有真正的出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才能加快,城乡发展的差距才能尽快缩小。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贯通工农、利联城乡,能够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是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城镇投资和扩大消费的有力引擎。通过土地流转,使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向城市、小城镇集聚。相对集聚的人口可以降低人均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成本,并为发展工业提供劳动力,为发展服务业提供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粮食,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粮食生产有保障,农村和谐稳定才有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几千亩、上万亩的连片生产规模,农民才放心投入,才有大回报。通过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可以有效的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化零为整,大幅度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做到旱涝保收,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农民生活才能改善。
农村社会稳定,有赖于土地制度的稳定,有效解决土地纠纷,才能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当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中,有一半以上与土地纠纷有关,产生土地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确地确权工作没有做好、做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有可靠的保障,既维护了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权益,又满足了农民的恋土情结,同时还有利于化解土地纠纷。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是农村和谐稳定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促进农民增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产
品加工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物流、包装等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缓解企业用工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 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性很强,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各地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把握政策,坚持原则,抓住重点,平稳、有序推进。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要破除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格局,大力培育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使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主体;要迅速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发展最快、带动力最强的关键环节;要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推进工作中必须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农村土地流转要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充分而有保障为前提,不能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要建立在稳定、完善的权属关系基础之上,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和“三个不得”原则,保障集体、农户、经营主体各方权益。既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又要有效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同时,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明确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二是有利于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目前,我县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已呈现多样化,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这些都是大胆探索的成果,对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只要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只要切合本地实际、符合经济规律,只要不被法律和政策明确禁止,都应该大胆探索。三是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带动农民增收。我们在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核心目标,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多领域的潜在价值,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渠道,为促进农民快速致富增添新的动力。
(二)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一是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是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实现统一经营的重要途径。专业合作社要以服务为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提供统一品种供应、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农机作业、统一销售等服务,采取托管、菜单、自主经营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二是探索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是破解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劳动力外出较多、农民不愿耕种土地的地方要大胆探索。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权由合作社以市场方式运作,吸引现代规模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土地。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直接采取以企带社的办法,由龙头企业的资本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构建两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推进土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是政府的事,指望农民自发流转不行,指望企业跟农民也打交道不行,这个职能只有政府来承担,政府必须是主导,要引导、激励、监督、规范、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各乡镇要在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扶持、配套服务方面下功夫。在这里,我强调几个工
作重点:
第一,要建立以土地流转为主要业务的农村产权市场体系。为广大农民和经营业主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和服务平台,是保障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规范、平稳推进的关键举措。各乡镇要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作用,同时,利用好“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监管有力的农村产权市场,实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县、乡两级市场联网。
第二,要做好土地纠纷的调解仲裁,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土地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去年已正式施行,它是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去年我县也依法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畅通调解仲裁渠道,形成调解、仲裁、司法相结合的多途径、多层次化解农村土地矛盾的有机整体,严格依法开展调解和仲裁,尽量把农村土地纠纷化解在基层,确保农村土地流转顺利推进。
第三,要把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重要载体。今年起,农业部将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市政府正在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451”倍增计划,即到“十二五”末,建设4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超1000元。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重点支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一些主导产业突出、企业集群发展、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应显著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第四,要把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我们要多向周边兄弟县(市)学习,着力引导产业集聚,形成食品深加工、果蔬及肉类加工生产等大产业集群,与国内其他食品生产基地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格局;要顺应形势,因势利导,在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发展关联企业、配套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1—2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四)必须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大、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这次会议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紧制定配套政策:一是如何保障农村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几方利益;二是如何解决转地、失地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和户籍变更问题;三是如何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和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扶持细则;五是如何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和服务体系。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文件。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一)建立领导工作机制 我县已成立了由县农委、发改委、财政局等18个县直部门及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同时,成立11个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指导乡镇组,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指导、督促各乡镇的土地流转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领导工作机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土地流转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土地的依法管理,严禁掠夺性经营,严禁改变土地用途,并会同农业部门对流转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财政部门要安排土地流转和纠纷仲裁工作专项经费,制定土地流转奖励扶持政策;公安部门要对跨区域流转土地的受让方申请迁移登记为当地农村常住户口的,及时依法给予办理;人社部门要对承包土地经营权全部转出的农户,经乡(镇)人民政府认定,在参加就业培训、接受岗位推介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被征地农户同等待遇,在自主创业时,可参照执行城镇下岗职工的有关优惠政策;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注册登记提供便利服务;农村金融及政策保险机构要为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
(三)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要加大资金、项目和用地向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力度。整合相关支农资金和项目,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将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对已形成规模经营、符合条件的要优先安排立项。二是要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对实力强、资信好的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三是要加大规模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运行规律,集中扶持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形成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经济。支持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新建或者培植优势农产品基地,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经营期限10年以上的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鼓励土地向龙头流转、向大户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十二五”期间,县财政每年将安排
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土地流转补贴。三是加大奖励力度。县财政对每年新增1个1000亩以上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的乡镇奖励1万元,2000亩以上奖励2万元,5000亩以上的奖励8万元,10000亩以上的奖励15万元。同时,对成功申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者名优产品的企业,也将予以重奖。
(四)加强典型宣传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主导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流转模式创新、农民利益维护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如**等千亩以上的规模流转大户。各乡镇要注重总结先进经验,抓典型、抓示范,抓模式,培育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五)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 今年,县政府将把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乡镇考核的重要经济指标,各乡镇要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推广经验。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机构的作用,定期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集中精力,常抓不懈。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
同志们,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克难奋进,努力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增长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对靖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靖州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2010年7月)
靖州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有农业人口21.47万,耕地面积27.88万亩,人均耕地仅1.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如何做好土地资源这篇文章,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2010年4月到7月,由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人员通过深入土地流转比较典型的乡镇、村组和农业企业采取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调研发现,一方面我县农业发展土地资源相对较好,发展基础和产业潜在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另一方面自给自足、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还没有完全改变,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认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对实现我县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据调查了解,截至2009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8.567万亩,其中林地流转面积23.31万亩,包括用材林19万亩、经济林4.31万亩;耕地流转面积5.2567万亩,占总土地流转面积的18.4%,占耕地总面积的18.85%,全县流转行为涉及16个乡镇165个行政村1517个组9709余农户,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的18.6%。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从流转形式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其中转包面积 1.062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 20.2 %,租赁面积3.9328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74.8 %,合作入股面积0.23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4.37%,形式多样,但传统出租方式仍占主导,其他方式所占比例较小。
2.从流转范围来看:农户间流转4.4707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85%,公司、企业间流转0.576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1 %,其他个人流转0.21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4 %,流转范围大部分仍局限在村组农户之间,且流转比较零散。
3.从流转规模来看:有租赁土地1000亩以上的大户(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户,流转耕地面积5200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9.9%;200亩至1000亩的大户22户,流转面积9450亩,占流转面积的17.98%;50亩至100亩的大户32户;50亩以下租赁户更是多达数百户,说明全县土地规模集中,经营大户带动增多。
4.从流转管理来看:签订书面合同并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的8065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5.34%;签订了合同但未审查的3.58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8.21 %;口头约定的2065亩,占流转面积的3.94%;无约定的6580亩,占12.51%,说明土地流转行为正逐步规范,流转法律意识增强。
5.从流转分布来看:据各乡镇的情况调查,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影响较大,交通条件好的易流转,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土地流转多,劳动力转移多的村土地流转多;从农户的情况看,土地流转与户主的年龄大小、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弱、家庭成员接受培训的比例高低、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多少,都有一定的关系,总的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流转呈不断扩大趋势,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全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分别增收1075万元、1325万元、1625万元、1862万元。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引导作用显著。我县土地流转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都是政府做了大量的引导工作,规范程度较高。我县出台了《靖州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实施意见》,对土地流转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在乡镇实行了“一员两平台”的初步建设,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加强协调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乡镇都非常主动,成立了专门班子,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农户引进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支持农户成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县农经部门主动服务指导,出点子、想办法,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各种信息,帮助农户吸引客商,建立销售渠道,为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生产经营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和土地连片开发,形成了一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对农村土地的需求日趋强烈,而广大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逐渐降低,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我县耕地流转面积1.7万亩,2007年流转面积达2.6万亩,2008年已达3.2万亩,2009年底为5.2567万亩,由占耕地面积的6.1%增加至18.85%,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28万多亩,全县租赁耕地的种养大户不断增多,全县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经营大户以及规模合作区。如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寨牙绿园
蔬菜协会、坳上葡萄示范基地、铺口杂交水稻制种区、藕团乡、甘棠镇的烟叶生产基地等。
3、流转模式不断创新。我县土地流转已从初期的农户之间流转逐步扩大到与城镇业主之间、与企业之间、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承接业主由最初的普通个人向集体资本、企业、社会团体等主体投资转变,呈现出多元化模式。一是大户承包,主要是部分农民将土地以转包的形式交由种植大户经营,而种植大户将农民闲散土地积贯过来集中耕种,获取规模效益,如坳上镇种植大户陈亮辉500亩稻田种植;二是合作经营。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成立专业合作社,发挥集体优势,对生产经营中部分环节提供统一服务,采取统一种植技术、供种、供肥、供药、收购、加工,以现金入股的新模式风险共担,探索出了土地流转新路子,全县涌现出木材协会、茯苓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种农业合作组织29个,他们依靠自身资金优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土地产出价值,如寨牙乡绿园种植专业合作社800亩蔬菜,新厂蔬菜合作社650亩红茄;三是企业带动,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企业、农民各尽所长,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如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1000亩水稻种植和中烟公司甘藕两镇烟叶基地。四是集体入股。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农户以田土入股的形式集聚土地,集约经营,如江东团结村以林地入股文峰塔景区开发,不仅保护了生态,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
4、流转土地用途增值。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工业原料林、水果、烟草、食药用菌等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畜牧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耕地流转更多用于优质高产粮食作物种植,用于种植优质稻3.987万亩,占耕地流
转面积75.8 %,烤烟种植面积2009年流转达8400余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5.9 %。甘棠、藕团、新厂、艮山口四个乡镇流转土地以种植烤烟为主,平茶、文溪、寨牙、坳上等乡镇流转的土地基本用于食药用菌、反季节蔬菜和杨梅、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土地效益增值明显。
二、我县土地流转带来的综合成效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其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完善了农村经营制度,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激活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村土地已由“耕者有其田”向“能者用其田”转化,促进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县流出土地的农户达9700多户,而流入的只有三百多户,土地进一步集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经济收益,我们在调研中,甘棠镇农民邹康民说:“我家有6口人,承包12亩多地,种这点地根本没什么效益,如今机遇好、政策好,我发动群众,又租了农民的近七百亩地,用来种烟、种瓜、种苗木,除去成本,去年我个人年收入就达6万元,我的家庭经济收入已步入小康水平。”
(二)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通过规模化经营,一些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纷纷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承包方纷纷加大对土地的资金投入,为了使规模经营的土地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通过平整土地、机耕路建设、完善排灌水渠设施,购进大型农业机械,实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耕作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改变了过去农户粗耕、粗种,地块零星分散不便耕作和一家一户难以
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全县规模经营大户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达到了65%和37%,如靖州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2200亩现代农业的播种、收割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
(三)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土地流转使一部分不愿从事农业的农民逐步让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得到200—5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好的甚至高达1000元,远高于种植传统作物收入;也通过土地流转,洗脚上田的农民可以放心外出务工,部分农民还可以在租用土地的企业和业主打工,可以为农民增加50--100元一天的收入。另一方面,进城农民通过经营为农村带回了资金、技术和经验,反哺农村,集约土地,发展农村,2009年我县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1862万元。
三、制约我县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和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势头明显加快,但是,在实际推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偏差,有些地方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出现转受双方违约纠纷,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稳定发展。我们要推进产业化规模经营,必须明确现时期的土地流转方式,深度剖析其影响土地规模经营的原因,才能科学引导其有序流转、快速流转。
(一)思想观念滞后,规模流转意愿淡薄
农民“四不”和业主“三怕”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出、流入的观念障碍。一是不愿意转出。由于我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耕地分散,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意识,土地流转意愿
淡薄,部分农民仍然抱着“守地为安”的旧思想,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今后的退路,觉得务工经商虽然收入高,但有风险,种田效益虽然低,但饭碗有保障,总担心万一经商办厂亏本、外出打工找不到钱,将来在外呆不下去,还可以回来种田,再加上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所以这些人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转出土地而外出务工。二是不必要转出。近年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实行了惠农政策,不仅不要交税,还有国家粮食补贴,有些农户认为种田划算或者抛荒了也不要紧,没有必要流转出去。三是不忍心转出。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果木作物后期复垦难度较大,部分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如修建的圈舍、仓库、路及房屋等建筑设施更是无法恢复,担心转出后管理不善,肥力丧失,恢复困难,自己想种时难。四是不急于转出。有些农户等待城镇扩建或重点工程建设,自己的土地被征用,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费,担心流转出去有争议,有麻烦。据调查统计,41%的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来源,33%的农户认为除了务农,没有其他活可干,9%的农户是因为担心土地转出后遇到土地征用,补偿得不到保障,17%的农民表示因税费改革负担减轻自己耕种。业主一怕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二怕农业生产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不敢大规模搞开发。三怕一些农户不守合同,害“红眼病”,在业主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以后,妒忌心重,就撕毁合同,漫天要价,使业主无法正常经营,影响了土地流转。有51.8%害怕自然灾害,担心成本过高,流转土地收益较少,有29%害怕国家政策不稳定,土地流转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收益得不到保证。
(二)市场体系不健全,监管措施力度不足
1、流转市场化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 2009年底,虽然县经管部门在县、乡、村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服务中心,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实力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长期不变,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四是流转政策不配套,缺乏激励机制,农户流转积极性不高。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看,政府缺乏对规模经营大户的有效扶持鼓励、信贷支持、土地流转收益保护、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造成农户自由流转氛围不浓。
2、流转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价格机制缺失。目前在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相当一部分土地流转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的,缺乏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机制,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流转费,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使得土地价格严重低于土地的价值,偏低的土地流转价格无法维持农民一
家在城市中的最低开支,制约了土地市场配臵资源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土地流转。所以,在我县传统农业区,尽管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民和规模经营大户有较强的意愿流转土地,但他们不敢轻易流转土地,至少不敢长期流转土地。二是监管力度不足,职能弱化。虽然中央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定,但各地情况不一,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没有实施细则,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个别乡镇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大部分协议签订后,没有在县经管部门鉴证、存档和备案,在乡村两级也都没有备案,致使经管部门对全县土地流转的真实情况难掌握。全县的土地流转协议在乡镇存档备案率极低,一旦发生土地纠纷,由于无依据,无法进行审核,不利于纠纷及时解决,同时也不利于县经管部门对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三是对土地抛荒浪费处臵不力。目前农经部门对弃耕抛荒的土地没有开展实质性地引导和监管,没有约束和处臵抛荒行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征收荒芜费和依法收回经营权等工作流于形式,农民对弃耕抛荒、非法用地习以为常,土地流转和利用与否无所谓,擅自弃耕、抛荒、闲臵土地和不愿流转、随意流转、肆意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土地资源分散,缺乏产业项目支撑
靖州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目前全县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不多,在土地流转中形成的龙头企业仅有两家,二、三产业不发达,非农就业门路狭窄,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究其原因,一是土地资源分散。因为我县不仅地势不平,分布不均,人均耕地多的有3亩左右,少的有1亩左右,缺少集中成片的耕地,我县在土地承包初期是以高、中、低
产田平均分类的,面积不大地块多,这块收了跑那块,近处种完种远处,造成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浪费,而且我县的土地平整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步较晚,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尚有一部分乡镇未开展农田整改工程,使得土地分布零散,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因为土地流转效益较低。全县土地流转大多还是农户之间短期互助性的流转,难以形成明显的流转效应,从调查情况看:土地流转费低,全县土地流转费用每亩每年约180—300不等,转出户无较大收益,土地流转后的效益也不高,因为没有什么企业工厂作后盾,也没有农业产业项目支撑,当前土地流转后的主要生产经营项目仍然是种植业,并且很担心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扣除相应的耕作成本,收益不高,加之转入户发展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影响了业主从事规模生产的积极性。
(四)操作不够规范,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土地流转相对无序。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是农户之间无序自发流转,全县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就占流转总面积的 90% 以上,多数土地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随意性很大,流转期限也较短,一般为1-3年,长期性很少。二是行政组织干预土地流转。有些地方政府为图政绩,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一哄而起,分任务、搞摊派,多数都是以行政方式组织流转土地,有违土地流转依法、自愿和市场化原则。三是个别地方有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发生,打“擦边球”,实行耕地“农转非”。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考虑征地成本较高,就以土地流转的名义承租土地,然后将耕地转换成其它用途,已经危及到农村的土地安全。、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容易引发农村各类矛盾,影响农村干群关系,加剧农村用地不均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无合同。部分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二是合同不规范。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时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是合同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条款、标的不明确,权利义务表述不清,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三是无公证。有的合同签订后,双方未经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当事人双方出现纠纷难以解决。
四、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从调查情况分析,为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宣传引导,从模式上管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有序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目前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必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介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既防止出现一刀切和急躁冒进的行为,又注意引导农民消除惧怕流转的顾虑和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兴趣。二是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执法检查,严厉制止抛荒弃耕的行为,对浪费撂荒土地要停发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一切政策性的补贴,并按标准收取一定金额的闲臵费。并加强对流转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掠夺式经营,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完善流转政策规范经营行为,通过宣传引导,确保农业产业有序发展。
2、规范操作,从法律上保障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合理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大局稳定,因此强化规范管理是确保土地流转稳定有序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延长流转期限是保障土地流转稳定的根本。同早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过短的承包期带来的是农民的不稳定感,进而带来的是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缺乏长效投入,使农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现在土地流转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流转期限过短,对转入户来讲,只考虑流转期内的经营、发展、投入,同样没有长效投入的思想。而对转出户而言,对土地的留恋和对土地经济效益持观望态度,使其对流出的土地时刻关注,产生不稳定情绪,造成流出后的农户外出务工或经营也难以安心、放心。这种“三心二意”,不利于农民的二次创业,既影响农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农民向城镇发展。因此,要使土地流转双方增强稳定感,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延长流转期限。二是依法加强管理,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乡镇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做好登记、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信息发布工作,并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格式, 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提高合同签约率,保证每份土地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法律手续完备。
3、健全市场,从服务上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介服务组织,为供需双方提供流转的平台,提供合同、法律、竞价、纠纷仲裁、风险保障等服务。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市场竞价机制。三是
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商业保险公司资源,优先在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中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政府可给予保费补助,并及时提供气候信息、市场信息重大病虫害预防信息,尽可能规避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4、优化环境,从政策上激励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施“一县一业”或一业率先发展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现行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源于户户类同的“小而全” 家庭经营模式,流转过慢则源于传统的县县类同的“农林工商副牧渔”多业并举、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则龙头、品牌、市场、大户都发育不出来,县域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一业率先发展”的格局。所以,一要调整扶持农业的各种政策,在扶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打破“撒胡椒面”模式,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运行规律,集中人财物,捆绑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县域特色经济。二是大力引进产业项目和农业企业,培育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主。目前我县部分靠木材生意起家的企业和个人亟待转型,具备产业发展的资金基础,所以扶强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是推动土地流转的关键,鉴于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需要在政策导向上加大鼓励和引导土地流转的力度,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要积极扶持,培育壮大,优先安排流转土地、支持新建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开发新特产品、开拓营销市场,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政府要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实行税费减免,金融部门应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信贷规模,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财政要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大户承租土地,对流转时间较长、经营规模较大的可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四是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实行农业项目和基础设施优先投入政策,农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用机械补助、新技术引进等涉农项目,要尽可能与土地流转经营相结合,优先安排项目资金。
5、落实保障,从基础上巩固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一是扶助“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学有一技之长,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加快农民转业转岗,方便他们就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二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乡镇城市化进程,开拓新的途径,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务工经商,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民以食为天,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虽然近几年农民就业范围越来越广,但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看成“活命田”,近两年在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大病救治补贴,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但就业保障和养老问题是个大问题,仍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就业引导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济扶助力度。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农民才不会有后顾之忧,才不会总想在农村“留后路”,否则,农村的闲臵土地无法盘活,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形成。
第三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关于加快推进平利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平利县辖11镇,17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42万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利县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推动平利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基本现状
2008年,在市委政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平利在长安镇高峰村成功开展了土地流转试点,总结完善后,在全县推开,截止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3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0.95%,涉及流出户13225户、流入户3172户。流入地用途主要发展茶叶、绞股蓝、蚕桑、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其中规模经营面积100—200亩产业大户325户,200—500亩的产业大户98户,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3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10户,土地流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1.1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把千家万户按产业类型、市场需求组织起来,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改变了一家一户难以形成生产规模化、产品销售批量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也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2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使一批优势资源向能人大户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板块特色更加明显。长安镇将中坝、梁桥、中原、千佛洞等村公路沿线空白地以租赁方式全部流转给凌飞、殷刚、田珍等产业大户,按照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建成高效茶园550亩,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带。老县镇在蚕桑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将北河沿线1200亩桑园流转给4个养蚕工厂经营,打造了蚕桑产业特色板块。
1.3提高了农民增收水平。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资源优化整合,使土地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产业大户通过流转扩大规模后,更加注重管护提效,实施精耕细作,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益。长安镇中原村殷刚流转中原、梁桥两村农田120亩发展绞股蓝,每年亩收入5000元左右,是当地种粮农户收入的5倍以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发挥龙头企业、农村产业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引导推进特色产品开发,提高区域产品的聚集度,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办法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跨越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平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2.1特色已有,规模不足。据统计,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0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仅10户,产业规模十分有限,带动能力有限,若细算到每个分产业,则产业规模更加偏小。
2.2政策已有,扶持不足。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主要围绕社会公平,算社会效益多,算经济效益账少,倾向于千家万户,对大户、大场、大社、大企扶持力度相对不足,土地主要流向产业大户,由于我县业主原始积累不足,而县财政又困难,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且回收周期较长,制约了流转。
2.3市场已有,服务不足。我县流转服务市场化水平不高,范围狭窄,当前的流转中介组织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和村为成员,行政推动起主要作用,而且流转范围基本局限为本镇,跨区域流转很少,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稀缺生产要素引进困难,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质量。主要措施
3.1力图“三个完善”,不断促进土地流转
3.1.1完善政府扶持政策。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一是围绕解决温饱,二是围绕公平,算社会效益帐多,算经济效益帐少。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政策,在农村工作由解决温饱向致富的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调整。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3.1.2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按独立经济主体的定位,逐步对中介服务组织进行规范完善。对其中介服务进行动态监测, 实行土地中介机构资质年审制度,根据其业绩、社会声誉、服务范围、违法违章记录、组织结构等指标进行考核,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中介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按照积极协调,优质服务的要求,负责提供土地流转信息传导与预测、咨询、谈判,流转价格评估,以及围绕农地融资、信托、保险、招商等进行相关活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土地测量评估、价格估算、政策法律咨询、合同管理等业务能力;建立对业主资质的审查制度,签订合同前对业主的经营能力、信用度,经济承担能力进行审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测评体系,要充分考虑土地土地肥力培育及土地区位等因素,并定期向外公布土地流转参考价格,让业主和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以此参考价格为依据进行协商;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拓展流转市场,使有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
3.1.3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借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进行沟、水、渠配套,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按照“整体规划,板块开发,项目招商,规范流转,集约经营”的思路和“政府监管服务,市场运作牵动”的原则,立足县域三大主导产业,以长廊沿线、四大坝子、集镇周边为重点,将最好的土地资源成板块打包成项目,依托省、市信息平台,公开发布招商信息,将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破解业主难寻、起点低的问题。
3.2 坚持“四个围绕”,着力推进土地流转
3.2.1围绕县域特色,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县域特色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各具特色的“一业率先突破”的格局,这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利县从2003年开始,提出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15522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7%,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6500吨,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3.2.2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要突出特色,但特色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大产业布局下的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化生产。在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做大一个最主要的产业是发展村级经济的现实选择,而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又必然以若干个村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抱团取暖”的作用。而随着产业的聚集与扩张,产业化服务也很容易形成,进而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其发展过程犹如“滚雪球”一般,愈发展愈壮大,愈发展愈优越,从而顺利向现代农业过渡。
3.2.3围绕产业大户,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平利县从2003年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专业大户的政策和措施,到2011年底,发展茶饮龙头企业108户,其经营额占全县茶饮产业总产的61%,养蚕专业大户805户,户均年养蚕5张;正大模式生猪养殖313户,户均年出栏肥猪158头。在这1271户当中,有754户共转入土地17971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数的77%,经济效益是普通农户的2—3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才有可能。
3.2.4围绕农民增收,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集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3.3 突出五大举措,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3.3.1广泛宣传,引导流转。实施土地流转的关键是消除农户和业主主观上的顾虑,使得一方愿意放手,一方敢于接手。在宣传发动中,充分利用了电视、网站、宣传栏等各种媒体,通过召开群众会和组织实地参观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了流转的顺利实施。
3.3.2加大投入,激励流转。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扶持模式,由过去的扶持千家万户为主转向以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主,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坚持将扶持政策与土地流转挂钩,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支持业主新建或培植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同时,实行部门帮扶产业大户的办法,在全县选择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起步较好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落实全县69个部门(乡镇)实行“一对一”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明确目标任务,纳入考核。
3.3.3组织培训,促使流转。首先是对业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培训。重点是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让他们会经营、懂管理。其次,是对量大面广的转出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坚持政府统筹,乡镇、部门参与,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转业前培训,使其人人有一技之长,有新的谋生手段,在重新就业之后站得稳、立得住,有稳定收入。再次,是对后续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依托职业教育学校,把即将进入社会的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使他们在就业前得到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奠定就业的知识基础,掌握一个方面基本技能,成为有用之才。
3.3.4强化管理,规范流转。为确保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县上和乡镇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统一印制了合同文本,建立了土地流转公示、月报、变更、鉴证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对全县土地流转行为和流转合同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土地流转合同及相关手续作为永久档案,在县、乡、村三级分别以卡、册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做到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做到土地流转随时可查、有据可查。
3.3.5创新金融,支撑流转。为有效破解流入户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平利积极探索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2008年3月份,制定了《关于开展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效农业产业园、林权、房产、大型农机具纳入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并在长安镇选择了3个村率先启动试点,从852户中选择了18户作为试点对象,共发放贷款628万元。截止去年12月,全县新增涉农贷款3.5亿元,比2010年同期净增1.2亿元,极大地支撑了土地流转。
第四篇:双柏县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
双柏县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情况调查
双柏县农业局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2008年11月14日,双柏县人民政府转来了《农工党楚雄州委关于报送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函》,我局接到文件后,认真组织相关股、站工作人员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的调查情况
(一)基本情况
双柏县辖5镇3乡,84个村委会,1546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218600亩,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153202亩,土地承包农户数35200户。土地流转面积728.4亩,其中:转包185亩,出租334.4亩,互换44亩,转让10亩,其它155亩。从流转的形式看,我县农户承包的土地流转方式主要以农户自发的口头协议代耕、出租等。流转出的土地为粮食生产用地。目前,还没有流转给专业大户(10亩以上)、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的土地。从流转的期限看,以流转半年或临时口头协议为主。
(二)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土地流转工作。政府支持,并鼓励土地通过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我县土地流转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是以自发流转为主,没有委托
流转的。在流转总面积中自发流转的占100%;二是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为主,流入专业大户和工商企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没有,在全县土地流转面积728.4亩中:转包185亩,出租334.4亩,互换44亩,转让10亩,其它155亩。三是流转的时间较短。以流转半年或临时口头协议为主。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几年来,我县在土地流转经营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民观念保守、安于现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意识还不强;二是受国家惠农补贴增加和务工技能不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出现“回流”现象,影响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土地流转后农民进城务工、发展二三产业及生活待遇等方面政策不配套。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规模流转困难。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以及意向从事农业产业的专业户不断涌现,这些产业组织的发展都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由于土地规模流转困难,一些业主望而却步。当前造成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困难的主要原因两个方面:一是业主为了有一个稳定的生产周期性,所承包时间要求较长。而农户所考虑到的是外出打工的工作不稳定性,一旦因故返乡,随时能恢复耕种。二是农村承包地租金低廉和承包耕地零负担,制约着土地流转,虽然政策允许有偿流转,但是流转价格比较低,流转得不到较高的收入,许多农民宁愿守着,不急于流转,加之政府对抛荒不再有强制性措施,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土地宁愿荒芜,也不愿意将土地长期的租赁。
(二)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
据调查反映我县在土地流转中签订流转合同和协议的户数仅占0.8%,面积占1.5%。大部分是经两户互相交涉口头协议,且一年一定。不管是转包或转让一般都不与发包方办理任何手续。这种形式简单明了、手续简便,成为当前土地流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由于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便于管理,而且也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口头协议的随意性造成流入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积极性不高。
(三)缺乏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制约着土地流转。目前,我县还没有正规的中介服务组织在土地供求主体之间架起桥梁,因信息不灵,往往出现转让者找不到合适的受让者,需要土地的人则又找不到有承包地的出让人,自发不稳定的流转,也是租金低廉原因之一。
(四)开发业主引进难。
由于农业收益比较低,高收益项目农业难以选择,农业开发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因此,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真正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少。目前,全县引进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中真正坚持下来并实实在在取得较好效益的还没有,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
(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土地规模经营存在认识误区。虽然我们一直都把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集约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但处在“三农”工作第一线的少数同志和部分群众仍然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到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只局限于抓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没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通盘考虑,以至造成了产业链联接不紧密,顾此失彼而挫伤农民积极性。还有少数干部存在“重工轻农”的错误思想,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
二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还不够灵活。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土地的关系将逐渐淡化,而因政府在土地集约化经营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难以形成激励机制,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因外出打工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仍然视土地为最后的退路,既不愿意经营土地,也不愿意转包承包地,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撂荒现象,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
三是农业规模小,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引领力度不够。各地虽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如烤烟、核桃、优质茶叶、马铃薯、优质粮食、冬早蔬菜、生猪等,但从发展情况看,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由于农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率低,导致许多享有盛名的早该成为品牌的农副产品至今没有成为品牌,难以获得丰厚利润。如号称“云南核桃之乡”的鄂嘉镇的核桃,至今也没有获得品牌注册,“妥甸酱油”虽然已经注册了品牌,但因为没有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没能申请无公害产品,不能进入超市和出口。
四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还不够规范。在一些农村,集体出租的土地,多数没有经过规范的民主程序,潜伏着很多矛盾;大部分农户转包、出租的程序不规范,不进行投标定价,只是口头上承诺和协定,即使有书面合同,也是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确,权利义务不清楚,这种行为直接影响着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把握和落实好党在农村的有关政策,不断探索实践,做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这篇大文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资本流入、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城乡转活”的思路,创新方法,采取“一稳定、二加强、建立四大体系、实施三个依托、做到四个到位”的工作措施,切实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不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稳定承包关系,完善土地延包工作。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实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是土地流转工作的基础。
(二)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云南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防止宁肯荒地也要守着一亩地的僵化思想,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同时要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围绕农业发展,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二是要坚持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民。当前,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一定要将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不许与民争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股量化到全体农民,使农民成为股东,取得土地收益分配权,实现股份分红。三是土地流转要规范操作与管理,县、乡镇农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及时办理合同变更、解除、签证工作,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三)建立完善四大体系,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一是健全完善组织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强化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村级农村土地流转站,做好土地流转基础工作。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深层次、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建立服务体系。进一步依托产业平台,夯实技术平台,搭建信息平台,完善融资平台。四是创新监管体系。建立预警机制,落实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
(四)实施三个依托,切实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步伐。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经济能人,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加
快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带动流转。二是强化专业协会建设带动流转。依托现有的核桃、烤烟、蚕桑、茶叶等种植协会,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程度,带动农民连片种植、规模经营优势农作物。重点扶持建设连片种植合作经营示范区,建立土地连片种植经营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种植。三是鼓励经济能人带动流转。切实发挥经济能人信息畅通、资金充裕、技术过硬等优势,鼓励农民通过市场将土地向经济能人合法流转。重点引导集中连片开发特色作物种植,实施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种养方式上,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引导组织农民由分散种养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努力培植种养专业村、专业镇,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合同化产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五)确保四个到位,为加快土地流转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培训服务到位。以中职校为平台,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集中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做到“出得去、稳得住、不反弹”。二是政策措施到位。兑现各种奖励扶持政策,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扶持土地规模经营的企业和大户,财政应拨出专款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经营大户;金融部门应制定有关信贷政策,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企业和大户提供贷款;国土部门应免收土地规模经营企业和大户修建永久性固定建筑物的相关用地手续费用;对耕地规模经营企业和大户用于添置和更新机耕设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贷款,应优先给予补贴和贴息。重点加快出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三是目标责任到位。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进程中,采取 “一个领导牵头,一项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明确目标责任制,强化部门责任,共同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四是督促考核到位。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督促
检查,实行单项考评与综合考评相结合,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形成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合力。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努力推动我县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新的突破。
(六)不断强化农业企业建设,架起通向农业产业化的桥梁。把农业企业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采取优先立项、优先规划、优先批地、优先配套基础设施的“四优先”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产业。
(七)不断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拓展足够空间。
(八)不断完善利益联动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一要协调处理好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有效对接和双向约束,使双方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二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方面,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只有使各个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密,才能为产业化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最迫切、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乱、散”现象,增强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整体“赢利”,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从当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来看,存在着生产经营分散,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等劣势。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市场销售为纽带,把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在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户和国际国内市场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已成为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实现农业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围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藏、销售、生产资料供应、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引导组织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大力
发展多种协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抓好规范完善,对现有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制度性改造,帮助其建立健全规章、优化内部机制,增强发展的活力,通过大力引导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按照统一的产品标准、统一的生产规程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千家万户联手闯市场,共同抵御市场大浪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三要搞好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化升级。要把搞好配套服务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重要一环,围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科技培训。要结合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采取有偿转让、转包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此外,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
双柏县农业局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五篇:在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必须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土地问题历来是我们党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资源之一。我们党在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注意把土地制度的变革和改革摆在很高位置。北伐战争以后,马上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在广大农村地区以破除封建土地制度为突破口,进行武装割据,打土豪、分田地,发动广大穷苦人民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7年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全国广大受剥削、受压迫农民的拥护,才使我们党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解放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党发现一家一户的生产不能保证共同富裕,也不能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因此,又进行了社会主义土地革命,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山乡巨变》写的就是这一历史阶段。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合作社运动,从初衷和实际效果来说,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新中国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保证了当时四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人民公社阶段,受到了国际共产运动的“左”的影响,走偏了方向。特别是大跃进时期过分强调“一大二公”,把单纯的公有制当作要尽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桥梁,追求越公越好,越统越好,过度的、单一的集体经济反过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发展,让我们走了弯路。
改革开放一开始,中央又把农村改革,特别土地制度改革放到了首要议程,总结小岗村的经验,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逐步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第一大战役——农村改革的成功。农村改革的胜利,又坚定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为把改革引向城市,引向经济工作的各个领域,进而引向政治体制的相关领域,奠定了基础;为最终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伟大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中央又总结、反思单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总结各地的经验,提出了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工作要求。所谓双层,一层就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性质不变,另一层就是在稳定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关系的基础上,鼓励经营权的适度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xx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此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基础平台,这是对土地制度创新的最新发展。
(二)当前要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是做到四个纳入:一是领导力量要纳入。土地流转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重点在县、基础在乡村。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明确要求县级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各地要认真落实。市委已经明确了一名常委分管农村工作。二是工作内容要纳入。中央、省委有关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精神,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扎实推进。三是工作部署要纳入。各区县(市)要召开专门的会议部署。四是相关投入要纳入。有关土地流转的工作经费,包括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的经费,都要纳入财政预算。
二、推进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要坚持以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一)要全面深刻领会xx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xx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上的具体化。中央《决定》是对土地流转工作有重要意义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对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的领会,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一是推进制度创新;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述三方面是紧密关联的。现代农业是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决定》的核心,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了,农民才能真正致富,经济才能发展。要搞现代农业,就要破除生产关系上的障碍因素,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动力。学习把握xx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把握好逻辑关系,总的是要以生产力大解放为标准,一定要破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包括土地制度。我们要全面看待双层承包经营权特别是经营权流转。首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定要稳定,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实行流转,土地经营权不能固定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要实行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要通过流转激发活力。
(二)要全面把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针政策
总的来说,要做到“一个加强、一个建立健全、一个按照、三个不得”,即: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创造性的把握好这些政策精神。土地流转还没有动起来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创新,实现突破;已经开展了的,要加强管理服务,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始终围绕农民增收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这就要求我们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有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制约了生产力发展,二是不能体现公平公正,特别是农民经济收入低于城市居民。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贯彻中央精神时,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许多同志对土地流转有这样那样的担心。要将“担心”变为“放心”,自觉地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就一定要认真学习xx届三中全会精神,只要真正把中央精神学深、学透,不仅土地流转工作会做得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其他方面也会做得更好。
三、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落实五项措施
(一)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农村基本制度的稳定完善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稳定。各地首先要把第二轮承包的基础工作做扎实,要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解放农村生产力、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当前重点是推进土地流转。要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以制度创新克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局限性。
2、正确处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新型工业化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这也同时会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新型工业化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将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求发展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特征,都在呼唤着规模经营,呼唤着土地经营权流转。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浪潮中推进土地流转,必须着重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让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用新型工业化理念来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整合资源、资金、品牌、市场等优势,使更多的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成为现代工业企业,为新型工业化集聚力量。另一方面,要将农业项目招商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一轮土地流转的主要着力点来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农村。
3、正确处理尊重群众意愿与加强政府引导的关系。党的农村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组织农民的历史。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要依靠市场机制,遵循效益原则,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将土地流转出来。涉及千家万户的土地流转,光靠农民自发又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加强组织引导。我们按市场规律推进土地流转,强调互利互惠,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政府推动原则。特别是在这项工作起步阶段,政府必须层层自行制定工作目标,严格督办抓落实。二是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三是要坚持市场主导原则。
(二)要抓好五项措施
1、抓宣传发动。要认真宣传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典型,引导好农民群众,使农民主动积极地参与支持土地流转。
2、抓好二轮承包确权发证工作。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确权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工作基础打牢,确保农民利益在土地流转中得到保障。
3、抓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草尾镇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符合实际,符合中央相关政策精神,各地要按照这个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广。
4、抓政策创新。土地流转要靠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来推进。因此,我们要创新配套政策。农业、林业、金融、环保、国土、电力、工商等各有关部门,都要加强管理服务,加大创新力度,以制度创新来推进土地流转。
5、抓工作督办。年初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整体思路。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土地流转会议,研究和部署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市政协调研成果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思想基础夯实了,我们就要积极行动起来。农业农村工作的水平较高,要有所突破,必须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方面做文章,推进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推进土地流转。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形势,抓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迅速行动起来,务求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