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法律授权与法律委托

时间:2019-05-14 04: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法律授权与法律委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法律授权与法律委托》。

第一篇: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法律授权与法律委托

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法律授权与法律委托之探讨

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张爱萍

威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隋玉强

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是行政法领域的重要概念,目前不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成立了食品药品稽查局(队)(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所)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这些新成立的机构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执法权限的问题,存在着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不分、行政委托不规范的情况。笔者在此就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作一辨析,以期进一步明确这些执法机构的执法权限及法律责任。

一、行政授权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参考:罗豪才《行政法学》53页)。行政授权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规定为依据。行政授权使被授权的组织取得了所授予行政职权的主体资格,成为该项行政职权的法定行政主体。在药品监管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条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的派出机构的执法权作出明确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的派出机构,有权作出《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规定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按此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的派出机构依据《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授权,取得行政主体资格,以独立的执法主体身份行使职权,可以进行罚款、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

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笔者认为,这是《食品安全法》授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划分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权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印发“三定”规定,依法划分食品安全监管权,并在“三定方案”中明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的餐饮服务环节执法职责。如果“三定”方案没有赋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的食品领域执法职责,则该派出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餐饮服务环节的执法权。《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对派出机构的执法权限也作了规定:“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应当以其隶属的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行政决定,并由该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行政委托

所谓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来行使的行为。(参考:罗豪才《行政法学》53页)。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组织并不能取得行使被委托职权的行政主体资格,需以委托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职权。行政委托也强调依法,不像行政授权那样严格,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即可进行行政委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第二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

行政委托在食品药品监管中广泛存在,既有行政处罚委托也有行政许可委托,譬如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委托乡镇执法,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委托办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审批发证手续的通知》(鲁食药监械„2011‟44号)将有关行政许可事项委托给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理。目前,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成立了食品药品稽查机构,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他们行使执法权的依据何在哪?《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委托进行了规定,其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受委

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吉林省药品和医疗器械行政处罚委托办法》的决定(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213号)第二条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机构,实施对违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服务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其第三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将其法定权限内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委托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机构行使”。但有很多地方设立食品药品稽查机构作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职能界定不清。笔者认为,为更好的进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应立法明确食品药品监管机关和食品药品稽查机构之间存在的行政委托条件及程序,双方签订委托协议书,并向社会公开。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的执法权除法律法规授权之外,其他的执法权则应该通过委托取得,通过委托取得执法权应该以其隶属的行政机关做出有关决定。《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行政委托进行了明确规定。

三、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在没有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授权时,派出机构如以自己名义行使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权,其行为将因主体不合法而无效。食品药品监管机关或食品药品稽查机构在通过行政授权或行政委托行使有关职责时,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情况下,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是不尽相同的。

(一)行政复议情形,当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行使法律法规授权时发生行政复议时,《行政复议法》第十五条

第一款第二项对行政复议机构做了如下规定,“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此时被申请人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其自己承担。当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行使的权力是非法律法规授权时,且对外以自己名义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或受委托做出具体行为时,此时行政相对人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该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或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此时被申请人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

(二)行政诉讼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第二十条规定“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

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因此当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行使法律法规授权时发生行政诉讼时,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为被告,由其承担因诉讼引起的法律后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在行使非法律法规、规章授权时,以自己名义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被告。食品药品监管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由派出机构承担法律责任。

以上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及食品药品稽查机构所涉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以希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有所促进。

第二篇:法律委托代理合同

法律委托代理合同

法律委托代理合同1

甲方:

乙方:

甲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有关规定,聘请北京市尚衡律师事务所律师为法律顾问。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达成如下协议,共同遵照履行。

一、乙方委派律师担任甲方法律顾问。

二、甲方指定甲方的为法律顾问联系人。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法律顾问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甲方应向乙方提供与其业务有关的情况、资料、文件。

对甲方提供的有关资料文件和甲方公司内部事务乙方有保密义务。

甲方必须真实地向法律顾问提供各项资料文件,因甲方提供虚假资料文件导致的后果完全由甲方承担。

四、法律顾问服务范围:

北京市尚衡律师事务所为贵司提供的法律顾问服务内容如下:

(1)协助甲方草拟、制定、审查或者修改合同、协议、章程等法律文件;

(2)解答甲方的法律咨询,依法提供律师建议或者出具法律意见书;

(3)代理甲方参加诉讼、仲裁和调解,标的额一定数额以下的不再另行收费。

(4)接受甲方委托,参加国内外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项目谈判和签约工作,进行法律分析、论证,并负责监督合同的全面履行;

(5)帮助甲方完善和规范内部管理规定,包括合同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财务资产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

(6)应甲方要求,就甲方已经面临或者可能发生的纠纷,进行法律论证,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发表律师意见,供甲方决策参考;

(7)应甲方要求,对甲方职工法律讲解,提高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8)接受甲方委托,进行资信调查和其他法律事务的调查、取证工作;

(9)应甲方邀请,参与甲方重要的业务谈判,审查或准备谈判所需的各类法律文件并提供法律意见;

(10)对甲方的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并对决策事项提出法律风险评估意见;

(11)甲乙双方约定的其他事务

五、甲方应向乙方交纳聘用法律顾问年费人民币元整。

甲方在本合同签订之日起7日内支付。

六、法律顾问接受甲方委托参加诉讼、非诉、调解、仲裁等法律事务,标的额在10万元以下的乙方不再收费,标的额超出此限的,乙方应按同类收费标准给予优惠,具体费用双方另议。

七、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律师应当勤勉、尽责地完成合同约定法律服务工作;

(2)乙方律师应当以其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出的判断,尽最大努力维护甲方合法利益;

(3)乙方律师应当在取得甲方提供的文件资料后,及时完成委托事项,并应甲方要求通报工作进展;

(4)乙方律师在涉及甲方的对抗性案件或者交易活动中,未经甲方同意,不得担任与甲方具有法律上利益冲突的另一方的法律顾问或者代理人;

(5)乙方律师对其获知的甲方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非由法律规定或者甲方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6)乙方对甲方服务应当单独建档,并保存完整的.工作记录,对涉及甲方的原始证据、法律文件和财物应当妥善保管,使用完毕后及时返还。

八、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应向乙方提供与法律顾问工作有关的信息、资料和文件;

(2)根据工作需要,邀请法律顾问参加相关的工作会议,提供法律顾问工作所需的工作条件,并指定专门联系人,进行联络工作;

九、甲方应承担法律顾问完成委托事项所需要的差旅、通讯、资料等费用。

十、如乙方无正当理由终止履行协议,法律顾问费全部退回甲方;

如果甲方无正当理由终止本协议,法律顾问费乙方不予退回。

十一、法律顾问因过错使甲方权益遭受损害的,乙方在本协议约定的法律顾问费的范围内对甲方给予补偿。

十二、本合同壹式两份,双方各持壹份,具有同等效力。

十三、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期限为壹年,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甲方:

乙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签订时间:

年月日

法律委托代理合同2

甲方(委托方):_________

乙方(受托方):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委托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委托事项:__________________

二、委托权限范围:_________。

三、根据甲方要求,乙方指派律师、及担任上述委托事项的承办人员,甲方指定本单位(家庭)为联络人员,联络地址: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四、代理收费的取费形式

1.按收费标准收取;

2.双方协商收费;

五、代理费用的收取:(依人民币计算)

1.代理费用为_________元;

2.办案费用(交通、通讯、打字、复印、联络等)为_________元。以上费用的的收取时间和办法为在代理活动中,乙方基于代理事务而必须开支的费用(交通、通讯、打字、复印、联络等)预计为_________元,由甲方预交,乙方在结案提供相应的票据进行结算。

六、甲方郑重承诺:以上委托事项未经委托他人或已中止对他人的委托;

随案移送的一切材料及口述情况绝对保证其真实性;未对乙方隐瞒与案件相关的重大情况。否则,乙方有权随时中止委托承办工作,有关费用不予退还,并保留追索赔偿的权利。

七、乙方对委托承办事务中所知悉的涉及甲方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负有保密的义务。

八、委托事务进入代理阶段后,乙方应尽责尽力履行相关法律程序,维护委托人的正当合法权益。

但乙方不对所代理事务之结果承担任何经济责任。甲方并且不得因委托代理事项的变化或提前完成,而要求退减已交或应交的代理费额。

九、代理律师业务中,乙方不对案件标的承担经济责任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承担。

十、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乙方须加盖事务所合同章)后生效。

如一方要求变更合同条款,需另行协议。

十一、本合同有效期限,自签订之日起至本委托事项终止(以授权委托合同为范围,含判决、调解、案外和解及撤诉等情形在内)。

本合同如发生争议,提交岳阳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十二、以上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法律委托代理合同3

甲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鉴于:_________

就甲方与货物损失赔偿纠纷一案,甲方现委托乙方作为代理人处理该案,乙方指派_________律师为案件的经办人。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委托事项

1、代表甲方与协商索赔事宜。

2、作为甲方的诉讼代理人,向_________提起索赔诉讼。

第二条委托权限

乙方的委托代理权限包括:

1、代为起诉、应诉;

2、代为调查收集证据,查阅有关材料,申请证据保全和证据调查;

3、参与一、二审诉讼,并代为承认、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和签订和解协议,参与调解;

4、代为对一审法院做出的判决和(或)裁定提起上诉;

5、代为对一审和(或)二审法院作出的任何命令和(或)裁定和(或)判决申请复议和(或)申请再审;

6、代为接收有关法律文书的送达;

7、代为接受赔款;

8、代为处理与诉讼和执行有关的其它事项。

第三条甲方义务

1、甲方应当保证其提供的资料、文件和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因甲方方虚假陈述、疏漏陈述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责任、或任何不利后果,乙方对此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2、甲方应为乙方律师的工作提供足够的便利和协助。

3、甲方应按照本协议规定,足额、及时支付本协议第五条所约定的律师费用。

第四条乙方义务

1.乙方律师作为甲方聘请的律师和诉讼代理人,秉承良好的职业道德,谨慎、勤勉地为甲方服务,竭力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2.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汇报案件处理的进展。

3.乙方应恪守职业准则,对于在处理本协议委托事项期间所获悉的甲方商业秘密,不得向任何其他方披露。

4.乙方接受委托后,应对本协议委托事项全程负责。除非获得甲方许可或有充分、合理的理由,不得解除合同。

5.协商和解或诉讼中和解、调解的金额,须经甲方确认,乙方才能与索赔人达成协议。

第五条费用及支付

1、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律师费。该费用于本合同签订之日后的三天内一次性支付。

2、其他案件处理所发生的法院或第三方费用,如诉讼费、检验费、翻译费、公证认证费、证人(检验人)出庭费用等,由甲方承担支付。

3.上述约定之律师费用,包括乙方律师在_________内的差旅费和通讯费用。征得甲方事先同意确认,乙方律师为办案需要前往外出差所发生的实际费用,由甲方另行据实支付。

第六条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正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于双方盖章、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传真签发具有同等效力。

其它事宜可经双方协商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优先效力。

第七条合同争议解决

因履行该委托代理合同所产生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双方如协商解决不成,提请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决。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三篇:国外电视内容监管法律

美国

美国对广播电视的监管首先是从技术方面开始的,当时管制的一个重点是频谱资源的分配,解决空中的“拥挤”问题。这一阶段出现了如下相关的法规:1910年出台《航海无线电法案》,规定用于航海操作和军事防卫的无线电频率须在商务部登记。1912年出台《无线电广播法》,确立由商务和劳工部负责以许可证的方式对无线电波进行管制,并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对频谱资源进行分配。1927年依《广播法》成立专门的联邦广播委员会(FRC),颁发执照,实行频谱资源管理。同时还确立了广播业的“公共利益”原则。1927年的《广播法》也有内容监管方面的内容,例如它对猥亵言论作出的规定:禁止“通过广播传播的任何淫秽、猥亵或粗俗的言论”,还有广播业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原则等等。

1934年的《通讯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这部通讯法涉及内容监管政策有如下几点:第一是确立了“波长属于人民”的原则,有效制止了电波相互干扰的混乱状态,解决了以前立法没有解决的频谱资源分配问题。第二是创建新的监管机构FCC(联邦电信委员会),取代了原先的联邦广播委员会。法律特别否定了FCC具有取消节目或者向电视台命令节目政策的权力。禁止FCC成为“内容检查者”。但同时又赋予FCC制定规章的权力以保证电视服务适合服务对象的利益。由此FCC发展了一系列非官方的节目内容的“指导原则”。这是FCC涉足内容监管重要标志的一个开始。第三是国会提出了几项特别的节目限制。如涉及政治言论的第315条、涉及赞助者身份的第317条以及涉及节目重播的第325条等等。第四是阐明广播执照所有者不是“公共传输者”,而是“公众信托人”。执照所有者必须满足市民、教育和宗教组织所支持的“公共利益、方便和必须”要求。很明显,除了第一点之外,这次立法和前面的完全不同,它虽然也牵涉到频率的分配,但其重点已经开始涉足广播的内容问题。而且这种内容方面的管制暂时还只限于框架性的指导———公共利益标准。至于广播电视具体应该传播什么样的节目没有详细的和带针对性的说明。

1946年联邦通讯委员会出版了工作报告《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责任》(俗称“蓝皮书”)。在蓝皮书中,FCC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出了四种不符合公众利益的行为:商业化太浓;过于依赖电视网;有关公共事务讨论的节目太少;节目类型总体上不平衡。

1960年FCC颁布了“ 1960年节目政策声明”,进一步强调应该遵守节目质量标准,并加强制作和编播代表公共利益所必需的14类节目:1.给予地方居民以表达自我的机会;2.开发和使用地方人才;3.儿童节目;4.宗教节目;5.教育节目;6.公共事务节目;7.电视台社论;8.政治广播;9.农业节目;10.新闻节目;11.天气和市场报道;12.体育节目;13.少数族裔服务节目;14.娱乐节目等等,以满足不同地域和社区的经济需求。

美国 1996 年《通信法》正式建立了美国电视分级制,并且以法律形式授权联邦通信委员会对广播电视和电信业进行监管。该法案要求在美国销售的 13 英寸以上的电视机,都必须装置过滤低俗节目的 V 芯片,即必须具备通过电视分级编码的方式遮蔽相关节目;电视节目生产商要按照节目分级标准对电视节目定级;除新闻和体育节目以外,所有电视节目都要进行分级;电视网和电视台等播出机构要在电视节目播出的前 15 秒钟和插播广告后在屏幕左上角播出分级图标提示观众;电视节目的分级情况要在当地主要报纸和电视节目指南上刊登预告;设立独立督查部门对分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测。

旨在保护青少年免受淫秽色情节目内容和暴力内容侵害的一系列法律,包括:《1990 年儿童电视法》,《1996 年儿童电视法修正案》,《2005 年广播电视反低俗内容强制法》,《2005 年淫秽与暴力广播电视内容控制法》等。这些法律对影响电视节目内容违规播出的相关主体进行了规范,特别是对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职责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规定,既规定了其对违法播出淫秽和暴力节目的电视播出机构所能采取的措施,并且对采取措施时要考虑的因素也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政策法规、主要内容、相关的内容监管政策

日本

1950 年 6 月,《电波法》、《广播电视法》、《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正式颁布,从那时候开始,电波三法成为日本新广播电视体制新基石。

(一)电波法 《电波法》侧重传播过程中的物理和技术领域问题,它对有限的无线电波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对使用无线电波的企业和机构的设置和运营、对无线电设施的使用和相关的技术进行法律规定。除此之外,相关法令还有《电波法实施规则》、《无线电台执照申请手续规则》、《国际电气通信联合宪章》、《广播电视用频率使用计划》等。

(二)广播电视法

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广播电视的普及、播放自律、民主自由原则、播放管理与内容做出了法律规定。对日本放送协会的目的、经营、运行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也对民营电子传媒媒介的运作和节目等做出了相关规定,并对 NHK(日本放送协会)和民营电子传媒并存体制及相关关系作出了说明。《广播电视法》侧重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领域。自颁布以来,《广播电视法》几经修改,最后一次修改是 2010年 3 月,本次修改将《广播电视法》、《有线广播法》、《有线电视法》、《电气通信义务利用放送法》这四部法统一成《广播电视法》。新修改的《广播电视法》于 2011 年 6 月 30日正式实施。除此之外,有关法规还有《广播电视法实施令》、《广播电视法实施规则》、《广播电视普及的基本计划》等,这些法规的出台也为《广播电视法》的贯彻执行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保障。

(三)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

1950 年 5 月 2 日颁发的《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是电波三法中进度最缓慢的一部法律。虽然当时国务大臣以提案形式提出反对,但最终仍以独立于内阁的形式成立了电波监理委员会。1952年,随着日本主权恢复,《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设置电波监理审议会,成为总务大臣的有关电波法、广播电视法等法的咨询及审议机关。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商业电视台需要遵守《商业电视业界实务守则》,该守则是由澳大利亚通信及传媒管理局颁布的。与美国的节目分级系统不同的是,澳大利亚除了对内容提出限制之外,还对播出时段、播出时间做出了硬性规定,分级系统分为标准分级系统和儿童分级系统两大类。澳大利亚的标准分级包括G、PG、M、MA15+、AV15+(比MA15+的暴力镜头多一些)几个等级,意义和美国的分级系统差别不大。澳大利亚1992年广播法规定设立广播管理局,要求澳大利亚广播管理局对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服务实行不同层次的管理政策,以达到广播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包括: • • • • • • • • • • 促进广播电视机构有效地向澳大利亚全体公民提供娱乐、教育和信息节目; 为广播电视发展提供有利的管理环境,促进竞争,满足受众的需要; 掌控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机构的条件下提倡多样化; 保证澳大利亚公民有效地监督广播电视机构;

促进广播电视机构反映澳大利亚的统一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鼓励节目提供者提供高质量、有创造性的节目;

鼓励商业性和社区性的节目提供者满足公众需求,公正真实地报道有关公共利益的事件,适当报道本地重大事件;

鼓励节目提供者在提供节目素材时尊重社区标准; 鼓励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对节目提出批评; 确保少年儿童免受有害节目的影响。

德国

1、宪法

德国的联邦体制意味着各州对文化和媒体事务享有唯一的管辖权,没有联邦广播电视法。德国宪法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宪法第5条确立了言论自由、广播电视自由和广播电视事务不受政府干预的原则,成为德国民主政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联邦宪法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对这些原则的内涵进行了深化和发展。1961年,联邦宪法法院首次做出一系列有关电视的判决,成为随后几十年德国媒介政策和监管的重要基础性文件。联邦宪法法院在判决中有效阻止了保守党联邦政府康纳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总理企图建立一个新电视频道的努力,这一频道将作为商业实体来运营并由政府直接控制。联邦宪法法院在判决中称,它支持以下原则:首先,广播电视是专属各州的责任;其次,政府控制广播电视违反了公共广播电视的理念和精神。自从二战后重建广播电视业以来,私营产业尤其是报纸出版商一直希望国家放宽对广播电视业的准入限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这一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许多人反对商业广播电视,尤其是社会民主党(SPD)。1982年身为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主席的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出任德国总理后,开始大规模铺设宽带有线电视系统。同时,第一个商业电视频道也开始运营。20世纪80年代期间,西德各州都颁布了新的广播电视法,引入商业广播电视。联邦宪法法院此时在许多有关电视的判决中,进一步阐明了“双轨制”的体系和法律基础。例如,联邦宪法法院认为,减轻商业广播电视媒体的公共服务义务必须以公共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充分履行了公共服务义务为前提;应确保公共广播电视媒体在新体制中的发展地位。

2、州广播电视法16个德国州广播电视法对各州公共广播电视媒体和商业广播电视媒体的体制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包括监管机构的组织和权限、商业广播电视媒体执照的颁发以及新闻标准和节目义务等。州广播电视法在基本价值、标准和组织原则等方面是类似的。但在对商业广播的规定方面有明显不同,如有些州允许地方广播电台大量存在,而有些州只批准建立少量的地区性广播频率。

3、州间协议

各州还联合起来共同签署了州间协议,建立起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监管体制,作为州广播电 视法的补充。州间协议是德国广播电视政策的核心,因为它为区域分割的市场提供了一种全国性的法律框架,对媒体政策领域某些最敏感的问题做出了规定。州间协议是建立ARD和ZDF及其财源体制的法律基础,同时还包含适用于商业广播电视的主要原则和规定。州间协议规定的对象主要包括:(1)在全国范围内播出的公共电视和商业电视,包括电视广告规定、商业电视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商业电视跨州传播时州广播电视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等;(2)地区性公共广播电视网——ARD;(3)全国性公共电视媒体——ZDF;(4)全国性公共广播媒体——德意志广播电台(Deutschland Radio);(5)公共广播电视媒体ARD和ZDF的财源;(6)公共广播电视媒体的资金请求和执照费数额的确定程序。州间协议经常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有关州政府会进行谈判,往往反映出不同政党各自所要实现的目标。例如,20世纪90年代,社会民主党为了阻止由基督教民主联盟提出的对公共广播电视采取更严厉限制的提议,同意对媒体所有权制度进行修改,允许大的媒体集团进一步扩张实力。

4、其它相关立法

包括未成年人保护州间协议、新媒体服务州间协议以及联邦电信法等,都对德国公共和商业广播电视媒体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未成年人保护州间协议为不适宜儿童收看的节目规定了分水岭制度,还规定在州广播电视监管机构内设立负责未成年人保护事务的委员会。

英国

在广播电视领域,英国非常重视法律治理,同时辅以政策规制。从无线广播电视的诞生兴起,到公共广播电视、商业广播电视及其监管体制的确定,再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发展,一般是先制定法律,后进行实践,同时辅以政策。比如英国为了改变由英国广播公司独家经营电视的政策,1954年制定电视法,成立独立电视公司发展商业电视;为了改变由英国广播公司独家经营广播的政策,1972年制定无线广播法准许开办商业广播;为了发展有线电视,1984年制定有线电视法,设立有线电视局监督管理有线电视业;2003年制定通讯法,合并多个监管机构,设立通讯管理办公室,统一监管广播电视和电信业务。

为了适应新的融合管制环境,英国政府在年推出了新的《通信法》,并依据通信法成立了融合的管制机构—,由电信管理局、无线电通信管理局、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电管理局、播放标准委员会五个机构融合,全面负责英国电信、电视和无线电的监管。英国对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内容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实行不同程度的监管,对于互联网上的内容监管较为宽松,而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管。除了传统的内容管理之外,英国还非常重视视听内容管理。但是,对于融合性业务的内容监管则相对复杂一些。主要原因在于虽然《2003年通信法》中规定了对广播内容的监管职责,但是对于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分发传输的内容,并没有明确规定。

韩国

韩国的广播电视的运营机制、结构调整、监管体制等都以法律为依据,1963年通过了第一部广播电视法,确定国营、民营并存体制;1980年通过言论基本法,禁止商业广播电视;1987年通过广播法,恢复商业广播电视;1991年通过有线电视法,发展有线电视;2000年颁布新的综合广播法,对公共广播机构、独立监管机构、商业广播电视活动进行全面规范;2004年修改广播电视法,允许开展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S-DMB)业务。由于法律的出台往往需经过多次研讨,多方协商,形成共识,有利于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出现偏差和朝令夕改,降低政策法律实施的成本,从而实现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的目标。

其中韩国2000年广播法第20条规定设立韩国广播委员会的目的是:保障广播电视的公共属性,履行广播电视的公众义务;保持中立;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质量的提高;维护广播电视业的公平竞争。美国联邦管制法典第47篇是专门管制通讯产业的有关法规,对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任务和目标进行了规定:FCC的任务是保证全体美国公民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并不受歧视地获得迅捷和有效的国内外通讯服务,无论该通讯服务是通过无线电、有线电、卫星还是线缆来实现。FCC的战略目标主要在宽带、竞争、频谱、媒体、国土安全和自身现代化等六个方面: • • • 宽带:FCC应制定管理政策,促进在宽带服务领域的竞争和创新,推动宽带设施领域的投资,监控宽带服务业务在美国国内外的进展;

竞争:FCC应确保建立一个广泛健全的通信服务竞争框架,鼓励创新,促进在国内外的竞争,使消费者真正实现通信服务的选择,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频谱:FCC应鼓励对频谱资源进行最有效、最合理的利用,以此来推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创新并迅速投入应用; • • • 媒体:FCC应修正媒体规则,使媒体所有权规定能够在一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有利于竞争和多样性,有助于模拟向数字制式的强制性转换;

国土安全:FCC负责组织对全国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安全评估,确保该设施在受到破坏时能够迅速修复,确保普通公共卫生和安全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享有有效的通信服务 自身现代化:FCC应通过出色的管理展示其良好的业绩和成效,保持FCC独立和批判的专业使命,并与充满活力的通讯市场保持一致。

第四篇:新媒体的法律监管

1、新媒体的崛起及困惑

当“数字化生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存态度,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已不可逆转地踏上征程。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快速增长和转型,过去忠实于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正在逐渐被各种新兴的媒体争夺过去。互联网、手机、游戏等正在构成新一代受众获取信息娱乐资讯的新核心。在中国,“新媒体”这个信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被世人所耳熟能详。

纵观国际国内,几乎每种新媒体的出现都引发了传播业新一轮的革命并带来颠覆的商业模式。新媒体融合了来自通信,IT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来自广电领域的节目内容和服务,并共同构造起跨越多网络、多业务、多终端的整合平台。

但是,就在这个看似商机无限的领域,新媒体的发展在中国却碰到种种尴尬——在相关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政策关卡”前,诸多想介入新媒体领域的人怕一不小心触犯法规而怯步不前,也有些运营商已因“违规操作”被勒令停止相关业务的开展。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媒体是在各种网络、各种业务,各种终端基础上结合起来的产物,因此,新媒体本质上的“媒体”的属性和新媒体运营模式上的“新”的特点,表现出新媒体行政监管的特殊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是内容的监管。从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看,有新闻、影视剧和其他各种视音频节目、数据信息、图文信息、语音信息等多方面。从新媒体内容传播的方式看,虽然以“点对点”传播为特色,但却是“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有大量的大众传播的功能和信息。尤其是以网络视频内容传播为基础的P2P新媒体业务(P2P即Peer to Peer,意为对等网络)。因此,新媒体本身还是被界定为“媒体”,这就决定了新媒体运营主体必须经行政机关的许可,并受到行政机关对内容的监管和审查。

其次,是技术和运营的监管。从技术层面看,新媒体涉及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从传输方式看,会涉及到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等多种渠道;从传播的载体看,又包括了电视机、手机、电脑、车载接收设备和数据广播接收设备等;从运营的业务形态看,包括付费电视广播、视频点播业务、双向可视电话、网站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联网游戏、短信、wap、VolP等电信和互联网增值业务。

在我国,新媒体运营主体必须在获得行政机关的许可后方可开展业务,并且要受行政机关对相关技术标准、传输渠道和传输方式的监管和审查、按现行法律制度,新媒体将要面对包括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工商管理总局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

2、我国与新媒体相关的主要行政法规、规章

从目前行政监管体制看,一方面,行政机关对现行行政法律文件的修改,补充滞后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法律制度不该有的缺位;另一方面,各行政机关进行行政活动所参照的法律文件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效力较低,仅限于本部门范围,造成有法可不体的尴尬;且各行政机关在制订、执行部门规章和行政规定时往往各行其是,又造成了行政法律制度执行的冲突。所有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对新媒体内容的管制和运营平台,技术标准的监管方面,首当其冲的行政机关是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

除一部《邮电法》外,信息产业部实施行政活动的法律渊源主要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自行制订的部门规章和其他一些行政规定,2000年9月25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以下简称《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其他四部行政法规作为当前行政执法过程中调整信产部与其他行政机关之间,信产部与行政相对人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参照。除此之外,还有33部门规章,若干个规范性文件。以及一些地方性电信法规和规章。

其中,《电信条例》以调整电信市场、电信服务,电信建设、电信安全的法律关系为主,作为第一部专门规范电信业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其制定与施行对促进我国电信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电信条例》在网间互联互通的相关规范和三网融合方面却存在着颇多的问题,前者在行政调解和裁决制度方面对“一边倒”的电信市场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不利于电信运营商的公平竞争,后者则回避了三网融合的问题没有对加快中国信息产业的进程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保护,反而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甚至成为以后几年阻碍信息产业发展的负面因素。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只有二十七条,主要对经营性互联网服务和非经营性互联网服务的监管设定了分界,对新闻、出版及电子公告类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行政监管主体和许可,备案程序予以确认,并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内容,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的设立程序、监管方式、法律责任等关键事项做出指导性的规定。虽然以后若干个围绕互联网各种信息服务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并在这些法律文件中有所体现,但在网间互联问题和三网融合问题并没有再多补充性的解释。

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尚未专门针对广播电视活动制定法律。国家广电总局目前进行行政活动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广播电视管理条列》,《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电影管理条列》和《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以及总局自行制定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定。除此之外,还有35个部门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1997年9月1日由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目前我国管理广播电视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条例》的施行对于规范广播电视活动的秩序,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加强广播电视领域的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情况看,十年前《条例》所确立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与现在广播电视产业推进的要求相比已经显露出严重的滞后性。

广电总局2003年2月10日发布施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的出台,曾被新媒体和相关产业界看作是广电总局积极跟进中国信息化进程的一千信号,因为这个规章首次明确了对视听节目的网络业务施行许可管理,只要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便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视听节目,而2004年10月11日施行的修改过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业界称之为“39号令”)则进一步为电信和广电业务的相互渗透开启了一条“门缝”。39号令明确了“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但是39号令同时规定,《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核发由广电总同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三类进行核发,尤其对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信息网络传插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只能由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申请。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此类业务。这些规定被指直接构成对电信运营商的限制。此外,39号令对于通过信息网络对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影视剧类视听节目,和利用信息网络转播视听节目、链接或集成视听节目都有严格的限制条款,而这些条款所指向的视听节目源均掌控于广电总局下属管辖的节目生产、制作、播放机构。

3、现行行政法律制度分析

显然,当今新媒体技术、内容与运营的融合已经与目前中国行政机关职能的分离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而在缺乏一部具有管辖范围广,效力较高的法律的前提下,各行政机关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立法观念不同、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层次低,直接导致了行政机构监管效率低下的后果。

(1)立法观念的不一致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世界各国在广播电视和电信的行政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文件中,已经体现出允许广电与电信的对称开放和混业经营的态势。因此,对于新媒体监管的行政主体、法律制度相对于传统广播电视、电信的管理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的现行行政法律制度源于不同的立法理念,因此两个部门对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施行完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中国从事新媒体产业的人都非常熟悉“国办82号文件”。这个“82号文件”指的是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9月17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这个通知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明确两个部门应避免有线传输网络的重复建设和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的问题。通知中指出.“广播电视以自身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受众最广泛的传播媒体,是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对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管理,应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另外强调了继续遵守电信部门与广播电视部门的分工问题,即“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对此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对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暂只在上海试点。”这个文件如今仍作为广电和信产两大行政部门划分业务关系的一根“红线”。

源于这样一种区分,较之信息产业网络规划、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电信费率、互联互通、服务质量等一般行业管理的行政监管活动,广电总局更着重于“媒体”所应具备的舆论控制和舆论导向的监管职能,这在广电总局制定的众多法律文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反应,比如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和内容审制度,以事先监管为主。

另外,随着入世,中国在电信服务方面将承担如下义务:允许外国服务商参与中国公共电信网及其服务;履行关于电信业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透明度承诺等。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都须按照平等、开放的原则逐步被补充、修改甚至废止,一些原来设定的许可制度将被取消或以备案制度所替代,事先监管制度将逐步改为事先监管或事后监管并重的局面。而广播电视在内容方面涉及到保护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原因将对WTO相关规则进行保留,因此,多数许可制度和内容的审查制度仍将延续既有的行政管理模式。

以上原因是因涉及到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两个行政机关在法律制度设计上遵循着不同的行政理念。还有一个原因却是来自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施行过程中的内部因素——部门本位和地方本位思想。

(2)法律制度层次地下、不配套、有法难依

由于立法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务院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往往无法具体深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细节,更无法预见改革所带来的各种新业务形态、新的运营模式,因此,行政机关往往要在行政法规的基础上,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予以补充和完善。这其中,因涉及到部门利益、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和其他利益集团、支持变革的主体和集团与反对变革的主体和集团的力量对比及变化,还有来自于政府的偏好及政府机构的官僚化程度,在整体性法律架构缺乏的情况下,往往会使一部部门规章或以后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朝着改革预期目标的反方向发展。一度成为新闻界和新媒体业界谈论焦点的“泉州事件”和“叫停盛大”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这两起事件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的行政立法和管理制度上的一大弊病:有利争之,无利躲之。某种程度上,立法即是揽权争利的开始,无法处理的矛盾,则尽量不在法律文件中体现。

4、国外新媒体监管体制的借鉴

对于新媒体的出现,国情不同,国外的法律制度自然各不相同,对新媒体的管理部门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世界各国在广播电视和电信的行政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文件中,已经体现出允许广电与电信的对称开放和混业经营的态势。因此,对于新媒体监管的行政主体、法律制度相对于传统广播电视、电信的管理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1)美国

在美国,监管主体是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众所周知FCC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特别机构,委员会为履行职责,设立了若干职能机构,其中主要有:大众媒介局、有线服务局、共同载体局及私人无线电局,大众媒介局负责广播电视业内容的监管,有线服务局、共同载体局负责有线网络、互联网等信息业务的管理。

《1996年电信法》是迄今为止美国最新的有关电信、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等产业的法案。它是美国政府放宽对广播电视业与其他(包括互联网、电信等)产业联合兼并的限制的产物,这一法案现已成为指导美国电视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法规,也是保护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法律规范。

(2)日本

在日本,由邮政省主管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整个电信事业。其中广播行政局负责管理广播电视业,包括有线电视系统在内,电信局管理频率分配和通信业务,通信政策局负责制定电信系统的各项基本政策和综合性规则。由于所有立法都源自邮政省,因此,集权的管理模式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关于电信和广电的相关行政法律制度较为配套。

日本2002年出台了《电信业务广播法》,保证了通过电信宽带网络顺利传输电视节目,推动了IPTV业务的发展。

(3)欧洲

在欧洲各国,监管主体及形式因国情而不同。但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英国为代表的监管模式——由通信管理局(0FCOM)横跨电信、广电业、统一监管内容、技术、频谱分布、战略及规划发展;另一类则以法国为代表的监管模式——网络、内容分设监管机构,最高视听委员会(CSA)作为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的监管机构,统一管理包括公营、私营、全国和地方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法国电子通信与邮政监管局(ARCEP)作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网络)容量和管道(频道)。

值得关注的是,在内容监管方面,欧盟已于2007年5月通过对《电视无国界指令》(Television Without FrontiersDirective,TVWF指令)进行修改的建议草案,将TVWF指令改

名为《视听媒体业务指令》(Audio Visual Media ServiceDirective)作为欧盟统一的内容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视听媒体业务指令》将管辖范围覆盖了所有的媒体内容领域,包括电信、广播、互联网、VOD等,而不受传播方式的限制。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新媒体技术、运营和服务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融合不仅仅发生在新媒体的产业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理念、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实行也须走向融合,突出表现在确立了网络与技术中立的原则、业务上允许双向进入的原则上。但是,简单照搬这些国家的模式,显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不相适应。如何能将新媒体的发展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建立起较好的法律制度以保证这个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呢?

5、新媒体管理的立法建议

从现实情况看,如果仅仅从

一、两个部门入手、对现有的部门规章进行修改难以达到切实的管理效果,且部门规章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因此修改势必造成违背法律,恣意扩大行政立法权之嫌。因此,根据我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种,可以依据《立法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和第七十二条的规定,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新媒体产业的管理涉及到信产、广电、文化、新闻等多个行政机构,可以向国务院法制办提出申请立项由国务院法制办协调成立立法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新的行政法规,也可牵头各部门联合制定规章。这种思路在短期内较为适用,能在缺乏层次较高的法律规范的情况下,以行政法规或联合制定部门规章的方式能暂时处理一些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平衡问题,但是,这种方法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从长期发展来看,并不能深层次地解决本质性问题,更不利于新媒体产业的长期发展。

第二种,可以依据《立法法》第八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结合《电信法》等法律的起草、制定,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这种方案虽然难度大、从立法到实施时间长,但在现实情况下却能为新媒体和传统电信、广电及相关行业的业态平衡、发展能奠定一个良好的法治基础。

不过,也应看到,虽然法律的制定从其积极意义看,能够解决社会关系的共性问题,能够体现制度上的稳定性,能够维护社会成员的安全,为社会带来效率。但同时也有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问题,即法的“二律背反”现象。因此,考虑到对中国新媒体产业的长期影响,《电信法》等相关法律的起草应当充分重视立法技术的完善,立法制度的配套和健全,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仅仅停留于原来的状态,没有妥善地处理好改革、开放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保护的关系,所立之法亦将只是个别行政部门用以揽权的工具,不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任何的贡献。

这里笔者提出第三种思路:结合于行政体制的改革推行新的法律制度,亦即借鉴有关专家提到的设立独立监管机构的思路,可以在相关新的法律出台时,以法的形式明确一个专门的监管主体负责传播内容的监管工作。这种机构类似于法国视听最高委员会(CSA),主席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名,委员3—5人,来自各相关行政部门,并可设若干机构,分别对广播电视、电信及各新媒体领域的内容实施监管,有权制定涉及内容监管的法规,设立涉及内容管制的许可制度。至于信息产业领域,可将部分涉及市场和具体企业行为的职能剥离于行政机关后,仍实行行政监管的体制。

目前有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电信法》、《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手机媒体自律公约》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

(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

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最后,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引导学生提高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在将来走向社会后,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心智还不成熟;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十课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什么观点?

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价值观扭曲。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116—117页,我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再继续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略)

读得不错!下面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师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由各组派代表来总结发言好不好?

①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

②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

③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进一步探讨总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总结: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总结: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就是因为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不能正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

归纳: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缺乏正确的交友观。比如龙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由学生叙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略)

(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讨论总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中学阶段预防犯罪的发生,健康成长,还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设置问题>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

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略)

生活中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光明就有黑暗。说一说: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自觉预防犯罪,还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讲就是——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小组活动)看书119页下方的案例和图片,讨论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

②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依法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看课本120页第1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

(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

举例:2008年抗震救灾小英雄事迹介绍。(略)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由这些感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见义勇为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见义勇为有着重要意义。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见义勇为的意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学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有高尚的见义勇为行为,也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看书120页相关链接内容。

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P120[互动在线],回答问题:

①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如何做到见义智为?

②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为?

师生共同讨论回答问题。(略)

(2)见义智为,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见义智为的内涵就是,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害。

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可采取认亲戚的方式提醒受害者,而不是贸然与小偷打斗;或者打110报警„„等。

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预防犯罪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体验导行】 [生活感悟]

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主人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材料)无影“杀手”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毒自杀,年仅27岁。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氰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受到严密监控。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用氰化钠自杀死亡。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海东手中。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信息并从网上邮购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扩散。2009年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设置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1)私自买卖剧毒氰化物触犯了什么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2)谈一谈杨海东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理解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深刻内涵,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案例,边分析案例,边解决设置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掌握,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答案。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和例子,及培养见义勇为品质、见义智为品质,让学生真正懂得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积极预防犯罪行为,同犯罪作斗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时要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照板书总结。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把握法律知识,深化德育主题。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1.2005年4月份一天中午,贵阳市17岁的小蕾在西餐厅为客人服务时,发现客人落下一部价值6000多元的手机,随手装入自己的口袋中,同时还用客人手机给贵州老家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在客人返回寻找时,她拒不承认自己拿走手机。在警方调查时,依然拒绝交出客人手机。

(1)你认为小蕾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什么犯罪?

(2)说一说当我们捡到物品时应该怎么做?

2.2003年3月22日下午4时左右,广州市初二女生小苏坐公交车回家时,无意发现一个男子正盯着一名60多岁用手机与人通话的老太太。突然该男子夺过老太太的手机跳下车,跑出十几米远。小苏见状把书包抛在地上,跳下车追歹徒。曾是足球队员的她飞起一脚踹了过去,歹徒像足球一样在地上翻滚,挥手一刀划过了小苏的腋间。随后歹徒抛下抢来的手机,穿过数十个围观者扬长而去。当时没有一人上前助见义勇为的小姑娘一把,而老太太拿回被抢的手机,仅说了一声“谢谢”后就不见了人影。一名摩的司机则称赞小苏:“好样的!”晚上小苏洗澡时才发现伤口,被送到医院缝了六针。

(1)谈谈怎样看待小苏的见义勇为?

(2)面对歹徒时,我们该怎么做?

运用上述两个案例材料进行课堂练习,利用案例强化认识,通过解决设置问题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能力升华。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案例情境——设疑探究——启迪思维——激趣导思——引导学习——巩固提高——能力升华——学以致用。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用案例作教学主线贯穿本课知识,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根据案例从不同角度设计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体思路清晰,线索明朗,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拓展知识、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载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法律授权与法律委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品药品监管中的法律授权与法律委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道德与法律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2012—2013学年 A 道德品质 B 道德理想 C 道德原则 D 道德规范 10. 即使在个人单处,无人监督,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种道德修养方法......

    法律与案例

    题目:司法程序的公正——对张氏叔侄案的思考 班级:法学1401 姓名:陈亦明 学号:31309103 一、前言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

    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 很多观众对于结局是很满意的。虽然有不少感情丰富的人会为王薄煽情的死法而流泪,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认同导演的观念。冯小刚很聪明,这种聪明可以用票房计算出来。原......

    纪律与法律

    2010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作业DG1005015 曲笑飞 纪律与法律 ----从解读中纪委“跑官禁令”谈起 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曲笑飞 新年伊始,又到......

    婚恋与法律

    对网络恋与网络婚的认知与态度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与爱情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恋与网络婚。我们在通过网上搜索了解了网络恋与网络婚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之后,设计采访问......

    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考核标准 一.考核目的。 通过教学考核,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让......

    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1.中职生应该如何提高宪法意识? 答;重视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宪法意识 A.培养宪法意识,就必须要普及宪法知识,让中职生对宪法都有所了解。 B.宪法需要社会化和生活......

    法律与社会 - 副本

    法律与社会——农民工权益现状保障分析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由于现实与历史的原因,农民工群体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受到社会的歧视—基本权益得不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