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高考放弃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4: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高考放弃行为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高考放弃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高考放弃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高考放弃行为”的分析

冯丽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 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教育已然是一种投资行为,行为经济学立足于对人的决策行为研究,成为家庭对教育投资决策研究的新视角。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对高考放弃的个人决策做出分析,有利于反思我国农村教育中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高考放弃行为

据《重庆晚报》2009年3月28日报道,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放弃高考的学生多数是农村考生。这则消息一出,各方围绕着这一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无独有偶,4月15号,湖北省也传出消息,2009年该省约有2.6万学生放弃高考,其中也是农村学生占绝大多数。导致这些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是多种的,本文试图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借助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放弃高考这种个人决策进行深入地解析。

一、行为经济学分析的可行性

1.教育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

在中国历来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对知识的重视日益加强,“脑体倒挂”现象的扭转、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增加的正比关系的体现,使得高学历群体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同时,许多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个人边际利益,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能够给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员未来带来更多收益。拥有知识在社会上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对个体来说,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已经被附加上很多教育以外的东西,比如说荣耀、机会、福利等等。尤其对农村学生和家庭而言,不仅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而且能够带来社会声望和地位的提高,成为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人们日益感受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关心子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育投资价值凸显成为家庭对教育投资的动机。从居民家庭储蓄用途调查结果看,在家庭储蓄的各种用途中,用于供子女上学的排在首位。即无论钱的来源如何,大多数家庭都优先选择把钱“留给孩子上学用”。

2.行为经济学是一种新视角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指以人类经济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行为规律进行研究。11本论文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学生创新项目资助

行为经济学一反传统经济学将决策中的异常心理现象拒之门外的做法,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还原人性某些非理性本质,对决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以重新认识和合理解释,逐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行为决策理论。前景理论作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它更准确描绘了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改变了人们用期望效用函数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的传统做法,极大地丰富了风险情况下的决策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人们在收益和损失情况下对风险的态度以及损失和收益对个体感觉影响的大小,表明非理性行为可以被识别及预测,从前景理论的角度能够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是一项风险投资,投资决策者(家长)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他们对教育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收益和损失的看法,不是随机出现不可预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因此对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研究来说,行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更真实、准确地研究和把握身处农村、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决策条件又十分恶劣的家庭决策者面对子女是否接受继续教育问题时的所思所想和决策过程的独特视角。

二、高考放弃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1.自我概念偏低,导致“从众”行为

决策者的自我感知就是他的自我概念。考茨莱基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包括个体对自身能力、动机、情绪成熟度、社会地位和威望在内的信念系统。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在面临高度不确定问题和问题的判明是模棱两可的情况时,个体往往表现为直觉和判断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以他人的认知和判断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因素。在个体的决策中,决策者对自己的决定以及结果的感知、评估和选择,都伴随他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如果这种评价较低,决策者会倾向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判断。

重庆市放弃考高的学生大多都是来自于农村,在这些考生及其家庭看来,高考升学的机会越大,参加高考的意愿越强;反之,如果高考升学机会越小,则参加高考的意愿越弱。现实生活中,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地区教育水平和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农村的考生很大一部分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中阶段知识比较难,学科多,课程紧,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成绩不理想,竞争压力比较大。老师对成绩理想的学生关心不够,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心态,觉得升学无望。由于自我概念偏低,致使这部分学生模仿他人决策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的倾向,尤其是了解到与自己家境情况相似的同学,已经弃学去打工为家里分担负担,更容易导致从众行为的发生。

2.持风险厌恶态度,选择风险规避

行为经济学中,收益与损失都是相对参照点而言,不是绝对概念,相比绝大数而言人们通常对结果相对于参照点的偏离程度更敏感。个人偏好随着参照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参照依赖。依据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是不同的,存在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两种态度。面临收

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险倾向风险偏好。

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农村家庭而言,读大学是一笔庞大的教育支出。但是教育已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可否认,教育日渐沦为许多家庭富含利益预期的投资项目。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能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但是这样的读书预期收益与现阶段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却不相符。网络上曾经做的一个调查,我国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包含学费、住宿费等,所有开支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有的光学费每年就超过1万元。10年间,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有调查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户均教育支出每年大约在5500元左右,而一个大学生的年培养费则达到了13600多元。而目前一个极大的现实是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收入低”,而且将直接面对“就业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就业难就更加突出。而且,就是在就业难的同时,还存在着“关系就业”等种种“就业腐败”,而这对很多农村毕业生来说,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这就形成上大学的巨大投入和短期的就业压力之间矛盾。如果读了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读书投入了大量资金而不能见到回报,在这种境况下,学生及家长心中对放弃高考去打工和参加高考读大学带来的收益之间做了一个权衡,在选择前者时面对的是收益,而选择后者则面临的是损失。在风险厌恶的心态的影响下最终的选择是放弃高考去打工。

3.受锚定效应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

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会倾向于根据过去的传统或相类似的情况,对事件加以分类,然后在评估概率高低时,会过度相信历史重演的可能。也就是在评估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常常过度依赖自己所感受到其它相似事件的经验却不重视整个母体的状况,误以为小样本也适用大数法则。在生活中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会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得出歪曲认识。举一个例子,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导致自杀可能性时,常常易于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验判断,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人将自杀的概率,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目前大学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以重庆为例,去年尚未就业的学生加上今年的毕业生就近20万人。按照重庆市政府的规划,今年就业就

业率力争85%。换句话说,至少还有3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量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一些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没有后门,考上专科更难找到工作,因此上大学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去打工更划算。另外一些媒体上不时有清华学生卖肉,北大毕业生卖豆腐,某地的高考状元毕业了无法就业,等等这些报道,让家长们和学生们对上大学的期望大大打了折扣,他们想这些优秀的人才读出来都没有好的结果,如自己这样一般学生的更不用说了,由于受到这种确定性效应偏差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就在学生和家长中间漫延了。

但是这种难就业状况,在事实上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的“高不

成,低不就”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目前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的期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产生了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缺口。因此,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择业难,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追逐很少的好岗位,而绝大多数难以获得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岗位。

三、关于高考放弃行为的思考

对于上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的现象,社会各界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其实早在2005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郭书君就在其撰写的《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况的实证分析》中指出,1999年到2003年农村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4%增长到2.7%,城市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7.7%增长到26.5%。虽然都在增长,但城乡比值由1999年的5.5倍上升到2003年的9.8倍,差距在逐步拉大。此外,南开大学近3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明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农村学生在大学中所占比例缩小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一旦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在其之后的继续教育中就具有分流性。初中毕业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志向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为就业做准备或者读高中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我们所关注的这些弃考学生都是在高考之前选择放弃,这就好比运动员在开赛之前群体性缺席。这些学生的放弃高考行为,与其说一种自主的“选择”,还不如说是在现实下被迫的“放弃”。这种现象深层的折射出了我们农村教育中存在不公正问题。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数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城乡教育投资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教育设施和教育师资上的差别。农村学生由于受到贫乏教育资源的影响,他们未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这使得很多农村学生在高考残酷的竞争下感觉竞争力不够,难以考上理想高校,便被迫主动退出竞争。高考放弃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如果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得不到解决,那么“龙生龙凤生凤”就将成为弱势群体摆不脱的梦魇,发展机会的公平就将成为悬在头上的玻璃天花板。

参考文献:  李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J].探索,2003,(5)

 殷红霞,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读书无用”是社会之病,高考放弃不得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4/21/content_11226502.htm  上万学子放弃高考的追问,担心就业难是主要诱因

Abstract: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behavioral economics 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non-rational behavior of human research,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boundaries of economics and visual field.Education already is a kind of investment behavior;behavioral economics is based on research on human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s family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a new perspective.The us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or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give up a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is conducive to reflection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issues.Key words:

第二篇:关于“土地财政”的行为分析与思考

关于“土地财政”的行为分析与思考

摘要: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在中央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央政府承担的相对义务大幅度减少,地方政府则承担了过重的财政支出责任。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产生了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由此产生。虽然土地财政缓解了地方财政困难,但对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着重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解决地方土地财政困扰的建议。-关键字:土地财政 房地产

一.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

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上的困难,不得不寻求另外的财政来源,而我国房地产业的管理体制为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提供了方便之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主要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不论是预算内收入,还是预算外收入,都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

1.预算内收入主要是指地方税收,由地方政府从各种费、税收取的收入。分税制改革以后,将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房产税和土地税归人地方税种,主要包括三方面:① 与土地直接有关的税收,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这两种由地税系统征收);耕地占用税、契税(这两种由财政系统征收)。②与土地征用以及房地产业有关的税费,我们可以称之为土地间接税收,这些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③部门收费项目,包括耕地开垦费、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主管部门征收)。分税制后建筑业税和房地产税占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的比例一直上升。

2.预算外收入包括了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土地出让金三部分。我国土地出让金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实行分税制后,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所有。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在预算外通过抬高土地出让价格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预算内通过推高房地产价格获得更多的房地产税和建筑业税。

虽然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地方政府实际上已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完全垄断土地的供需,可以对土地进行统一收购,统一供应。【2】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政府为了收取更多的土地转让金,不断促进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对农用地进行大量征收与利用。由于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给予农民的补偿并不高,而对开发的地价却可以很高,所以政府常常就以低价购入土地,并且土地收购的总量也在大幅度上升。

二、“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 分税制导致地方财政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称,虽然通过实行“土地财政”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但同时也给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房价上涨的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却远不及房价上涨的速度,这就形成了房价收入比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购房能力。【3】虽然当前中央下决心要使房价降下来,但如果其成本——土地的价格不降,如果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想要维持其财政收入的“大头”,那即使暂时的房价有所下降也难以回到理性的程度。【4】要彻底解决中国的高房价问题,我认为还是要从解决地方的财政收入入手,使地方政府不再过分依赖土地出让金等与房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收入,正确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才是治本之法。

三。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扰的几点建议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它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即降低居民福利(高房价使得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变相剥削了居民的收入,因而减少了其福利)和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想扭转这种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土地的所有权

地方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只是对土地拥有使用权,因而对土地的转让、出卖等地方政府具有最终决定权,这就使得农民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土地。因而应

明确集体(以村为单位)每一分子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给其产权主体的地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对涉及土地重大变革和切身利益的集体图地用途、征地赔偿、征地款用途等进行决策。在明确了土地产权之后可以使农民获得参与决策的主体地位,减少集体代理人对原属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攫取,有助于对集体代理人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

(2)、实现地方政府的财权的对等

中央政府可以将部分财权适当下放。一方面在农业税改革的背景下,需要设置 地方尤其是县乡财政新的税种,同时要加大中央对基础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另 一方面,要对现行的分税制进行全面反思和系统调整,以政府之间事权的重新划分为基础,在各级政府之问进行财权和财力的划分。修改预算体制,使之真正与分税制协调一致,取消预算外资金制度,使得在财权问题上地方必须依靠培养和扩大税基来获得更多财力。

(3),发行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根源是手中的资金不足以支付他们的所有开支,因而解决他们的融资问题是其关键。地方政府融资有两种渠道,一是向银行借款;二是直接发行债券。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国有银行,地方政府向银行借款后,相当于向中央银行借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可以看成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凭借这种关系只享受利润而不承担义务,因而地方政府可以不顾收益一成本原理大力举债,使其举债行为变成地方政府消费中央银行买单的结局,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关注,并对地方政府向银行借债进行了控制。然而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财政法人应该具备发行债券的权利,如果有需要并符合一定条件,应该放宽并允许其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建立我国地府政府及其代理机构债券制度。

(4)、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地方政府角色

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具有谋利冲动,难以有效控制房价,甚至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阻力。所以,必须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角色。地方政府的角色不应该是直接经济建设的主导者,土地收益不应该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要转换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职能,将“投资性政府”变成“服务性政府”,实行公共财政,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公共投资机制。地方政府不再作为城市投资的主导者,只是作为公共品服务和宏观调控的提供者。只有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改变政绩考核的内容,将财政体制转变为公共财政,地方财政才有积极性落实中央的住房保障政策,才会加大对保障型住房的供给,而不会继续奉行土地财政。

参考文献:

【1】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2】牛梅.“土地财政”该休矣[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3】魏贤贞.我国房价持续高涨的内生机制与对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2). 【4】郑国有.房价飞涨猛于虎[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10).

第三篇:家族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对家族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帕玛拉特事件之我见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业界都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财务欺诈、财务舞弊等案件,其行为之恶劣,影响之深远均令人深思。为了有效的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不利影响,本文将以帕玛拉特事件为引,对家族企业财务舞弊行为进行了基于三角动因理论上的详细分析和阐述,从而得出对国内相关企业的一些启示。

二、家族财务舞弊的概念

所谓“财务舞弊”,是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该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毒瘤。而“家族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和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它的经营运作体系一般是通过血缘纽带维系,企业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的企业或集团。综合两方面的定义,我们可知“家族企业财务舞弊”主要是指家族企业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为了特定利益采取欺骗手段的故意行为。而这里面的“特定利益”主要是指家族利益,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利益。

三、帕玛拉特财务舞弊案简介

帕玛拉特是意大利乳品业巨头,2001和2002年对外报告的收入分别达到78和77亿欧元。公司创始人卡利斯托·坦齐的家族公司拥有帕玛拉特51%股份,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上市公司。1987年,帕玛拉特在意大利米兰证券交易所上 1

市。到了2003年l2月初,公司声称有近42亿欧元的现金头寸,却表示可能无法对即将到期的总额1.5亿欧元的债券还本付息,从而引发了这场财务舞弊案。其实该公司从1987年就开始了财务舞弊行为。他们的主要舞弊手段是:非法转移资金,侵吞公司资产杜撰银行存款,粉饰财务状况虚构业务交易,夸大应收账款等等。

四、关于财务舞弊风险因素的三角动因分析

由于舞弊存在被发现的风险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舞弊行为本身就有很大成本,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的人宁愿尊重客观事实,也不愿去冒这种风险。但是,一旦当事人面临某种压力和诱惑,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冲动就会变得极为强烈。正如Joseph T.vrells指出的,财务报表舞弊“不是始于管理层的不诚实,而是发端于某种环境——这种环境存在两个特征:(1)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2)目标未实现将被视为不可宽恕的氛围。换言之,“财务报表舞弊产于压力”,帕玛拉特公司正是由于亏损的压力以及急欲筹资扩张的欲望才铤而走险,走上了舞弊造假的不归路。

而具体到从“三角动因”角度来看,触发舞弊行为的主要动因有三个方面:动机和压力、机会和借口。“动机和压力”是原始动力,诱发因素;而“机会”是企业发生舞弊行为的外在和内在条件;“借口”是企业敢于进行舞弊的理由和解释。当这三个因素都明显存在于一个企业当中时,舞弊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一)舞弊者的需求

动机或压力,财报舞弊者具有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具体表现为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被审计单位运营状况的威胁,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经济利益受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影响。

与此同时,跨行业经营的困难也使得其中一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和投资不利产生了巨额亏损,维持其经营需要巨额资金.此种情况迫使管理层不惜粉饰报表。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所处行业的经营失败增多,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业务利润率不断下降,严重或持续的亏损使被审计单位可能破产、丧失抵押品。管理或治

理层拥有相当数量的公司股票或债券,因为追求个人奢侈生活条件而侵吞资产。管理层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有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以上情况就给舞弊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环境

由于家族企业几乎都受到了家族的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无法发挥作用,管理层与治理层高度一致,内部审计机构失去了独立性。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参与其中,充当了帮手。

财表舞弊者需要具有舞弊的机会,具体表现为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对管理的监督失效,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行业信息透明度不高。组织结构复杂,存在异常的法人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大量采用分渠道,销售折扣及退货等交易方式,垄断某些业务,从事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或市场风险大的经营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不充分或独立审核不力,交易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对高层管理人员财务支出的审查薄弱,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以上这些方面都给舞弊者创造条件。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公司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可以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

(三)舞弊者心理方面

治理层认为虽然挪用了资产,只要在一定的期限内补足就可以了,而管理层则以财务欺诈是治理层授意的为借口,双方都自欺欺人地将舞弊行为合建化。

管理层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关系异常或紧张。只有舞弊者能够对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解释,舞弊者才能心安理得,而不会惴惴不安。舞弊者可能对自身的舞弊行为进行各种合理化解释。如,侵占资产的员工可能认为单位对自身的待遇不公平,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者可能认为造假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公司的集体利益。

五、帕玛拉特案件带来的启示

在中国几百万家民营企业中,有70%--80% 属于家族企业。而2002年中国家族企业中设置监事会的比例仅为26.6%,这类公司的所有大事几乎全部掌握

在家族的手里。并且无法得到监督。公司控制者难免会产生“企业是自己的”的狭隘观念,尽管这种观念会让他们加倍勤勉,做好企业。但也会使他们不顾公众利益,欺瞒重要事实,甚至制造各种假象。

因而对于家族企业,相关会计人员一定要注意经理层直接授意进行舞弊的可能。但有时这个过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通常家族企业上下高度一致,治理层和管理层可能会精心设计,使外部人员无从了解真实情况。相关人员应该尽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提高职业谨慎

帕玛拉特案例中,均富会计师事务所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后续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又过于相信均富的审计结果,最终没有查出问题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家族企业,特别是结构复杂且关联较多的家族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更高的职业谨慎,充分执行各种必要的审计程序,同时要保证重要证据的亲力亲为,尽量不假手他人,因为每个环节可能发生问题。要实现以诚信为目标的会计职业道德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会计职业教育,逐步培养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使会计职业健康发展。

(二)注意风险的防范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高危行业。首先,风险存在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有的注册会计师难以抗拒诱惑,不惜出卖自己的道德良心;另一方面,风险还来自于被审计单位故意的复杂化和神秘化的行为,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即使按照准则的要求,恰当地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仍无法搞清事实的真相。此时注册会计师很可能成为替罪羔羊。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对家族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要谨慎受托,不要只为了获得客户而甘愿冒冒险。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每个人掌握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享有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远多于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具有损人利己,肥私的意图时,舞弊行为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立内部信息与沟通系统,使得内部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

(三)与相关部门合作

注册会计师应该积极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与监管机构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且获得他们的帮助。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族企业的动向,以发现重大风险领域。家族企业是目前中国企业的主要形式,这些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公众的切身利益。但同时,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他们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又比较高,因而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四)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加强信息的准确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每个人掌握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享有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远多于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具有损人利己,肥私的意图时,舞弊行为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立内部信息与沟通系统,使得内部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

(五)倡导诚实正直的企业文化

为从根本杜绝舞弊行为,要在企业形成一种忠实诚信的氛围,一方面企业最高当局坚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定期在进行内部宣传,在雇佣员工时应考虑道德品质。

到目前为止,家族企业仍在中国企业中占重要比重。这些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公众的切身利益。但同时,由于家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他们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又自始至终比较高,因而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袁幼娟.从帕玛拉特破产分析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2]庄新宁.从帕玛拉特事件解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J].审计监督,2006,(5).

[3]马志娟.家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6,(12).[4]邓华明.基于舞弊的三角理论——帕玛拉特事件分析[J]. 对外经贸财会,2004,(7).

第四篇: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分析

浅析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三者关系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来源,人力资源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人才战略也无疑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毋庸置疑未来掌握了人才优势的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将占据优势地位。而员工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员工在企业中的表现、影响着企业凝聚力,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80后、90后,个体价值观较之前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本论文主要分析年轻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两者之间能够相互融合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势。

【关键词】: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

1、对员工价值观的理解和分析

1.1员工的个体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多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目中的轻重主次的排列次序,就构成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短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对事物的好坏的基本评价和看法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经验的积累等,个体价值观也可能会随之变化。

1.2员工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工作和与工作相关的各个组织侧面所持有的价值偏好,是人对工作行为、工作方式、工作成果等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稳定心理系统,它能更好地解释与预期员工在工作环境下的独特个性与行为表现。了解所有团队成员的工作价值观,将每个人的工作价值观排序,找出价值规则,然后设定满足每个员工工作价值观的方式及管理模式。另外,对于员工较多的企业,可以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一层层地实现工作价值观的满足及管理。

1.3目前年轻员工的价值观特点分析

中南大学徐华春所作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青年的个人价值趋势对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更加重视,他们渴望成功,要追求一种独立的、有个人特点的性格和生活、行为方式。从1988年人们将“有所作为”、“雄心壮志”排在前列,到现

在对“自我实现”的排序居最前。青年人也开始更加重视个人幸福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安宁。这呈现出从集体主义观念到追求个人成功,再到兼顾人际与自己幸福感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处的青年相比,他们不但要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成功,同时也希望获得真挚的友情、亲情、爱情及个人幸福感。

2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企业文化定义理解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孕育管理方式的土壤,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员工行为,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从狭义讲,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其目的是要预防企业在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弱化甚至消除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也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减少员工之间的摩擦,最大可能地降低管理的成本,最大可能地减少效率损失。

企业文化的功能

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功能与意义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3、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

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的神奇作用,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该企业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焕发努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企业凝聚力内涵的理解

企业凝聚力的定义理解

企业凝聚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团结的状况,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企业目标或企业领导的认同程度,是企业基本思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现。企业凝聚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职工对经营者的满意程度、全体员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发挥程度、职工公平感及工作满意度、企业内部和谐程度等。企业凝聚力属于企业文化范畴,也是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志。它的大小决定着企业员工的士气,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企业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互间是否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1、企业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成员的诱导作用方面。诱导即通过对企业成员的诱发、劝导,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以保证企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诱导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协同效应,也就是1+1>2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两个单个的人团结起来创造的效益可以大于他们分别单独创造的效益之和。

2、要使企业凝聚力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必须有一种作用力,使它得以规范

化,这种作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引导企业成员,使他们的合力方向朝向企业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企业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正相关,只有在有一个好领导的前提下,它们才具有正相关性。

3、士气就是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实现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也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从这一点上说,企业士气与企业的凝聚力是一致的。一个企业士气旺盛,则企业凝聚力就强,就能较好地适应外界变化,处理好内部冲突;企业成员对企业及企业领导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企业的目标就得以实现。与协同效应一样,企业士气同样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引导。

4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4.1员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分析

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为主,对本企业企业文化的框架和结构进行构建和引导。当群体或组织开始形成时,其主要人物或创立者的设想、信仰和价值观为群体或组织提供了应当怎样运作和行动的具体模式。这些设想、信仰和价值观在实践运作中,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群体或组织从它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取舍创立者的设想、信仰和价值观,如此共同的学习逐渐生成了共享的文化。企业中的其他员工对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进行理解、遵守,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了最终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将其价值观生成为企业文化进程中,企业中的员工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诠释并扩充企业高层管理者价值观内涵,并化为现实的工作行为。此外,在企业文化生成过程中,组织主要人物、创立者和继任者总是不断努力培植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设想。但日渐发现组织运行中员工有他们自己的价值、经验在起着作用,有的甚至不可改变。于是产生共同的学习过程。生成的企业文化反应了整个组织员工的价值经验,不只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始的价值观设想。同时,每个群体或组织都是存在于多样化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外部环境变化将作用于组织与员工的价值观;并且内部员工价值观之间产生相互碰撞、融合,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生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塑造员工价值观,就是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员工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员工的基石,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并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1)企业文化对高层管理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企业高层管理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创立者。他首先应接受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的价值信念,身体力行,影响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高层管理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功能,凝聚企业的员工,带领他们前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高层管理员工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逐渐成熟,形成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个人素质、优秀品质、凝聚能力和决策水平。(2)企业文化对企业中其他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起一种控制系统的作用,它为他们提供了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识,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家在价值观上接受公司的价值观,达成一种共识,因此,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价值的影响是建设性的塑造。通过一般员工价值取向和组织归属感探测企业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态度、价值取向和组织归属感等都体现了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价值的影响。

4.2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

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企业文化也就无所谓企业凝聚力,而没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就不是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凝聚力的产生,而企业凝聚力成就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凝聚力的产生。由于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凝聚力反作用于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弘扬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更完善、更具体,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没有员工的传承就会失去其魅力,只有在员工的凝聚力中才得以生存、成长。企业文化是企业真正的凝聚力之所在,是支撑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一种思想上的凝聚力,也是最高级的凝聚力。

结论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考察,人们行为的动机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强烈的引导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且价值观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状况,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就像是一盘散沙,需要企业的合理组织管理对它进行整合凝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带有一定性格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指向作用能更好的把新老员工的价值观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相当规模战斗力的企业凝聚力。若想一个企业走得更长更远,员工的个人价值、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凝聚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史蒂芬·列维特 史蒂芬·都伯纳。《魔鬼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

[2]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6第1期;63-68

第五篇:铁路行业春运涨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这一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铁路行业现状,进行了实证的分析。审视铁路行业的自然垄断及缺陷,探寻在“铁老大”低效率经营的今天,“春运”涨价行为所引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变化,进而说明目前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宏观政策的方向。文章认为:“春运”涨价无法有效的“削峰平谷”,而且它会损害全社会的福利总量,降低了铁路部门对其目前的低效率改革创新的动力,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关键词: 自然垄断 需求价格弹性 效率 特许经营投标制

一、引 言 2001年1月4日,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公布2001年春运火车票票价上浮方案:节前,广州、上海、北京站始发的部分列车,节后上海、郑州、成都、南昌站始发的部分列车,以及其他地区的少量运力紧张的列车、新型空调车票价上浮20%,其他列车上浮30%,儿童、学生、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票价不上浮。[1] 在经济领域日渐开放的背景下,眼下还在实行资源和价格垄断的行业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就是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行业,每次政策调整,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龙年末的机票飙升议论声刚过,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一事又是引来众人评说。现在,让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下“铁老大”的涨价行为。

二、“铁老大”自然垄断及经营缺陷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的定义,“垄断”一词的原意是“排他性销售的权利”[2]。现在它已被用来描述一个厂商或几个厂商在一给定市场上对某一产品具有排他性的控制。这里,采用鲍莫尔的成本次加性(Subadditivity)定义“自然垄断”(Baumol ,Panzar ,and Willig,1982)。“成本次加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对某个既定产量,由一家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要小于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如果成本次加性成立,则该产业是一个自然垄断产业。这时,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也可能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铁老大”就是个典型的自然垄断企业。它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且很难转用于其他用途,具有很大的沉淀性。这种经济特征使得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置铁轨展开竞争的做法非常不经济。因此,铁路行业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型自然垄断。更确切的讲,它属于那种有进入障碍的自然垄断,因为大量沉淀的固定成本已构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中国的“铁老大”作为一个自然垄断部门,都有以下几点缺陷。[3]

1、管理松懈每一个厂商都想使其成本最小,而且任何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不论是竞争行业或是垄断行业),都会在其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然而,现实中,中国的“铁老大”不必经过激烈竞争就能赚很多钱,它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进而表现为低效率,这被称为管理松懈。[!--empirenews.page--]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4]在北京、武汉,西安三城市900位常驻居民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来看,群众普遍表示:尽管近年来铁路部门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铁路部门管理松懈问题依然很严重——29.3%的人认为购票难,36.3%的人认为铁路设施落后,服务不尽如人意,27.3%的人认为某些路线乘车环境差强人意„„自古以来,“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是政府部门的一大特征,“铁老大”也没能避免,面对即将入世的形势,可以预计管理松懈这一“硬伤”,可能将会是“铁老大”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

2、不大关心研究与开发“铁老大”是一个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补贴。就算其不进行体制改革、降低成本的努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损失。换言之,它常常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和压力。除非出现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一是公路,航空等的竞争迫使火车行业做出反应;二是“铁老大”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使整体福利这块蛋糕变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周围压力使其改革创新成为必然。在中国,人口众多是一大特征,而且目前的公路、航空网还远没有铁路网那样发达,所以情况一在短期内难以达到。

3、人为夸大价格,提供的服务量受限制。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成本递减的技术特点排除了完全竞争。对“铁老大”来说,平均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成本又低于平均成本。于是,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价格就会低于平均成本,而这样“铁老大”就会蒙受亏损,利润成为负数。如图1所示: 图中阴影即为损失。所以“铁老大”不会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生产,而是会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在Pm价格下提供Qm量的服务。这已然造成了全民福利的损失。因为QC才是社会有效率的产量,Qm从理论上讲,对于这样的自然垄断,政府应按边际成本定价原则(marginal cost pricing)或平均成本定价原则(average cost pricing)实施价格管制,并适当的给予其补贴,以减少自然垄断造成的全民福利损失。然而就价格管制而言,在未涨价前,火车票价格基本上是未加修订的根据我国铁道部部门提供的成本数据确定的。显然,这种价格制定方式使得不存在竞争压力的铁路部门,很容易将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Monopoly rent)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从而导致车票价格以较大的幅度超过了正常的成本。正如《经济学的世界》一书中描述的,这造成了生产无效率(production inefficiency)和资源的错误配置(resource misallocation)。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想通过补贴来降低价格,使得社会稳定(实际上也一直如此),那么主要途径只有税收。而税负的增加又明显地会导致其他经济成本,使得社会福利减少。综合起来,在“春运”涨价之前,“铁老大”的垄断地位和缺乏竞争的状况,已经使消费者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的无谓损失。[!--empirenews.page--]

三、“铁老大”涨价行为分析 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利用自身行业垄断的优势提升车票价格的行为,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的,不属于市场行为。本来在运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铁路车票涨价本无可厚非,但票价只涨不跌自然不合理。另外,春运涨价本身就不合法,因为属于公共服务的铁路调价,应按《价格法》举行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涨价是按市场规律操作,那么面对正月初

一、初二的一些空荡荡的列车,“铁老大”没理由不降价。根据垄断的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孙亚峰,1998),有图2其中,假设需求曲线AB为线性,AC为边际收益曲线。AC在AB之下,所以图2反映的是一个垄断行业,也就是上文分析的铁路行业。设价格为P时,需求价格弹性为Ed: 根据各线段所代表的经济含义,OP=P,FQ=MR:换言之,当弹性有区别时,“铁老大”可以在丝毫不作任何改进的情况下,在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市场(A)索要比较高的价格,以增加其垄断利润(此时的价格称为“差别价格”)。在春节这一特定期间,会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向各类运输中心。此时,回家感受亲情的收益会非常大。一般来说,安全,迅速而又较便宜的仍属火车。所以,春节时期,中国大量流动人口乘坐火车的需求弹性很小,可以说具有刚性,且需求量非常大,符合A市场特征。在未调价前,铁道部这一国有企业作为垄断部门,通过垄断价格已经增加了它的生产者剩余,且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无谓损失。为了简化分析,假设MC为一常数,如图(3)S◇NBCM为损失的消费者剩余,S△MAN为无谓损失,垄断部门利润增加。图3 垄断的无效率 在中国,春节期间,学生客流、民工客流、职工探亲等几股客流完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客流高峰,且它的需求弹性很小。“铁老大”应用“差别价格”将因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1][2]下一页 额成本得来的原票价再次上涨,使广大旅客的境况更为不利——上图(3)因此发生变化。需求曲线DD向右上方移动且变陡峭。此处,以J点为轴,向右上方移动需求曲线。设它与价格轴相交于E点。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又因为:垄断行业在需求曲线是直线的情况下,MR曲线的斜率总是需求曲线的斜率的2倍。所以,可画出涨价后的边际收益曲线MR2。边际成本曲线MC相对于需求曲线DD变化不明显,此处令其不变。面对类似A市场的现状,“铁老大” 将原本就不合理的票价上调:价格由P1涨到P2,需求曲线由D1变为D2。为简化分析令供应量Q不变,则变化如下图4所示:[!--empirenews.page--]由于弹性很小,火车票涨价,并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削峰平谷”的效果,但却实在能使“铁老大”再狠赚一笔。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又在原来的损失上增加了S◇ABCD+ S△BCJ,无谓损失又增加了S△BCJ。其中,面积为□ FGCD的消费者损失,并不构成整个社会的损失,它只不过是种收入转移。但是它助长了铁路行业维持低效率经营现状并获取超额利润的欲望,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增加的△BCJ部分的无谓损失,却实在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另外,垄断造成所得配置不均及资源运用低效率(x-inefficiency)。也就是说,“铁老大”通过“春运”涨价多获得的那部分收入,很大程度上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旅客们的角度讲,他们接受高价票的选择是无奈的。从社会角度看,“铁老大”的这种不合法,貌似符合市场机制的行为,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铁老大”的自身问题,而且给整个社会的福利造成损失,影响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车票上涨的同时,服务和管理并没有明显改善,其原因仍是缺乏压力与动力:“铁老大”本来就已将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现在又涨价,使其转嫁了成本,获得了更高的垄断利润,更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了。总之,春运涨价的行为:(1)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春运中客流,但不能有效的削峰平谷”;(2)使“铁老大”短期内又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却损害了大多数旅客的利益,使全民福利降低;(3)“涨价”无法促使“铁老大”摆脱其三个缺陷,且使其更满足于目前低效率的状况,减弱了改革创新的动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阻碍。

四、政策建议 对于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如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必须兼顾其社会目标,而非单纯盈利目标。“涨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有可能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这方面,香港对公用事业的管理可资借鉴。香港公用事业的体制有三种基本形式:1)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的公用事业。2)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公司,它需要经过投标才能获得政府的特许经营。政府对特许公用事业的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二是管理批准企业服务价格。3)不受政府管制,由私商经营的公用事业,主要是燃气供应与集装箱码头。在香港公用事业的三种体制中,占主体的体制是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综合前文分析和我国的经济现状,在此提出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1)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建立内部竞争性机制。从逻辑上讲,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管制、补贴等手段,使其得以按边际成本定价(marginal cost pricing),可以提高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在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而且铁路部门又严重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所以此种方法不一定总能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Franchise bidding)(Demsetz,1968),由政府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一个或数个地区某一时期(几年)的经营权,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经营特许权。显然,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由价格管制引出的诸多弊端,又可以以此建立激励机制,有效而经济的约束铁路垄断行为,从而,车票价格也可以降至有效率的平均成本水平,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empirenews.page--]这一建议有其可行性。第一,投标的企业仅有经营权,不存在资产转让问题。第二,特许合同的款项较简单,包括

1、铁路设备的维护,2、企业服务价格,3、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这样,政府监督、管理较为方便,且可以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2)发展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公路、航空系统,使之降低成本,分流旅客。既可缓解各站点的旅客流量,又可以给整个铁路行业以压力,提高整体效率。结束语:春运涨价,没能使“铁老大”的旅客分流多少,却使其在未改变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下又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客观上再一次降低了其改革创新的动力,降低了全民福利,阻碍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上分析是立足于中国,对拥有自然垄断的地位的“铁老大”春运涨价行为的分析。仅分析了短期的情况,对长期没有涉及。本文否定现有的涨价行为,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亦旨在引起更多人的思索与探求。参考资料:哈尔·瓦里安(美),1997,《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斯蒂格勒茨(美),1997,《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姜广东,孙亚峰主编,1998,《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张帆,1993,《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商务印书馆。李梦梅等,2000,《区域经济前沿》,经济管理出版社。罗杰·弗朗茨(美),1993,《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周弘,1998,《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Baumol , W.j., Panzar ,J.C.,and Willig,R.D.,1982: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o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York : Harcout Brace Jovanovich , Ltd.Demsetz, H., 1968,“Why Regulate Utilitie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1:55-65 [1] 以上数据参见南方网(2001年3月13日)。[2] 哈尔·瓦里安(美),1997,《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48页。[3] 有关垄断的缺陷,这方面研究很多,本文仅就中国铁路行业目前所表现出的明显缺陷作一分析。[4] 以上数据参见《中国商报》2001年3月13日有关新闻。

下载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高考放弃行为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高考放弃行为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对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淮安市涟水质量技术监督局 胡从傲 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主要环节之一。目前在行政执法中存在一系列不规范执法,不依法行政的问题和矛盾,严......

    成功法则之行为与思考

    成功法则之行为与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法则——行为与思考法则 do have be:当行为先于思考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哪种“说做就做”的人,他们往往敢说敢做,在想法冒头之时......

    对商业银行员工行为管理的思考

    对商业银行员工行为管理的思考当前,加强案件风险防控,不仅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行业风险和监管新常态的客观选择。而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是防控案件的关键之一,目前来......

    对基层检察院规范执法行为的思考(汇编)

    对基层检察院规范执法行为的思考对基层检察院规范执法行为的思考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对国家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主旋律,时代的关键词,而构建和谐社......

    对师幼互动行为的思考

    对师幼互动行为的思考 VOL.4,NO.9.2006 JournalofW uhan Institute ofEducationalScience 32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对师幼互动行为的思考 周 彬 [摘要]要建构积极、有......

    行为金融视角下金融机构管理者非理性决策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视角下金融机构管理者非理性决策行为分析 摘要: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公司管理者的认知非理性与决策情绪驱动,会造成公司的成本支出或价值损失,成为公司价值实现的障碍。......

    吸烟行为与健康的相关分析

    吸烟行为与健康的相关分析 程柒华 (江西省南昌县三江镇中心卫生院) 摘要:本文着重调查分析社区人群的自我保健认知水平,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吸烟有害健康的表现在吸......

    “三违”行为分析与对策[合集]

    “三违”行为分析与对策“三违”是事故的根源,“三违”不除,事故难免。这是事故教训的总结,也是对“三违”危害性的认识和高度概括。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绝大多数是人的不安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