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 (立论稿)
正方立论稿
高等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
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开宗明义,定义先行。高等教育即为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而教育产业化力求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产业自身的良性循坏和可持续发展。而其利弊的体现主要看教育产业化能否使得教育正常全面的发展,从而使全民素质长期有效提高。诚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教育产业化的这条道路上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是否能被复制或是效仿呢?未必可以。我方的观点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我方将从一下几点阐述。
一教育产业化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诚然近些年来,教育走产业化能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个人经济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学生选择学校余地和接受教育条件的大小差异,造成了个体在受教育机会和享受教育条件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2005年1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状况,感到很不公平和太不公平的合计占90%,值得重视的是在利益受损方面高达50.7%的人选择了教育体制改革。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学校片面追求教育的盈利性。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20年时间里,学费上涨了25倍,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据新华社一项调查表明,仅有7.5%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大学每年5000元以上的学杂费收费标准,71.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收费太高。我方承认发展高等教育,可以适当收费,但并不等于一味提高大学收费标准,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学校乱收费的“挡箭牌”,高校超标准、超范围收费问题在审计署审计中多次出现。有些高校已经出现把招生当成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创收倾向,如2004年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丑闻等,引起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问题,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举进行扩招。此后,高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我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00多万人,增长速度居全世界第一。
【以陕西省为例,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16.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77.65万人,学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高等教育产业化所带来了高校总体招生人数的井喷式增长,使高校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加之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也显滞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刚出校门就失业,高等教育高投入和低产出、低回报反差鲜明,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十分突出。
截至2007年9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50万人,比2008年增加80万人,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大学生就业问题己成各级政府燃眉近忧。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加快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科学预测,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也无形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与难度。
四: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新校区及大学城建设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思想左右下,高校个个争创名校,一味贪大,大幅新址圈地和违规担保贷款建设大而全的“面子校区”,大多高校都迁址重建了新的校区,老校区又没有完成及时的土地和资金置换整体搬迁。高校大都是跨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校区开展办学活动,教师办公、住宿、出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的无形浪费、重复设置和大量闲置,还间接的形成了一些个别基建腐败现象和大量欠款问题,而新旧校区条件和配套设施不一致也引发了一些学生群体矛盾,诱发了一些涉及稳定安全的事件。国家审计署也在对南京、杭州等地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进行的审计调查中发现并指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违规审批和非法圈占土地问题严重,二是建设中贷款规模过大,存在偿贷风险。
另外在软件建设上,部分高校不顾实际跟风合并和更换校名的随意性做法也毁掉了学校办学多年对人们的积淀影响,在“大而全’’的风气影响下专科改本科,学院改大学,特色改综合,丧失了原有的优势专业。我省原来一所著名的财经类大学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人们对学校的评价也很高,我省大部分财经类专门人才大都出自于该校的各个专业,后来不顾实际跟风合并,成为一所著名工科大学的二级学院,丧失了办学多年的良好印象和原有的优势专业,招生和对外宣传都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原有毕业生的感情。另外一些学校原有的校名大都显示特色专业,可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提出建设综合性大学目标也都更换了校名,有的甚至改的不伦不类,于校一面”现象突出,人们接受和认可程度下降。
五,教育产业化导致高校债务危机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计划的实施和新校区、大学城的建设,高等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为108万,而2008年已经达到了近600万,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大学数量也从10年前的100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接近1600所。
与高校收费同步增长的是高校的债务负担,1998年高校布局调整和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是导致高校债务急剧攀升的重要原因,各高校为适应扩招需求争相征购土地、大兴土木、配套硬件、修建教学楼和公寓。追求奢侈豪华的风气又更加导致了学校建设经费的剧增,政府财政每年的教育投入根本无法满足高校快速建设的步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高等学校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全面启动了“银校合作”的互动合作关系,引用银行贷款来解决快速发展中急需的资金问题,突破了以往的基本存储和简单信贷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高校贷款总额超过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少则几千万,多则几十亿,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到80%以上。以高校自身能力,基本无法偿还,目前大多只是在支付利息,有些高校负责人甚至直言“贷了就没有打算还”。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公开承认负债累累的是吉林大学,贷款数量接近30亿元,每年支付的贷款利息就多达1.5亿~1.7亿元,而事实上负债经营的高校全国何止吉林大学一家。江苏省审计厅2005年的专项审计发现,江苏20所省属高校普遍负债运营,至少占总资产的30%,这个比例在部分学校超过了60%。目前大多数贷款的高校已经进入还贷高峰期,部分高校陷入了“扩招一贷款建校一再扩招还贷”的怪圈,有些高校因为沉重的债务危机造成了学校运转困难,教学科研举步维艰。一些学校扩地搞基建,建成后再扩大招生,繁荣发展的泡沫背后蕴藏着风险,银行债务压顶,为还贷高校勒紧裤带,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校不得不缩减科研教学经费。减少教职员工福利奖金,教师士气受挫,教学质量自然下滑,导致优秀资源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六,教育产业化导致队里学院问题独立学院的兴起和深入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这种三本教育方式在性质上虽具有独立性,与所属的大学关系不大
却挂靠寄生在公办高校名下,介乎于公办高校和民办教育之间办学,属性模糊,降低分数招生,学费较高。独立学院一方面借助母体高校来招收本科生,利用名校“光环”吸引更多学生,同时又需要付给母体高校不菲的管理费,而母体高校在收取了管理费后,在师资和管理上并没有很大力量投入给独立学院,缺乏有效监管,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后果,存在着一些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首先,独立学院的主体仍是普通高校即公办本科高校,而其名称前总是冠有某某大学,并不像其他纯民办高校那样拥有自己完全独立的名称。而许多独立学院的人事权与财产支配权仍由其母体高校控制,母体高校出于一些因素考虑也不愿意独立学院完全独立。因此,独立学院名不符实。其次,为经济条件较好的个体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客观上加大了选择差异,成为“富人学院”,一部分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家庭子女即使学习成绩一般却也能进入高校接受教育,毕业还能利用文凭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竞争的不公平。另外独立学院游离于正常高等教育体制之外,对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导向改革造成错误解读,阻碍和牵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其一些盈利性做法还强烈异化和损害了公办高校的教育质量、社会声誉和教育品质。
第二篇: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
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广告竞争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开宗明义,广告竞争是把重心放在广告宣传、通过广告比拼以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竞争方式,经济发展应针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即由企业到市场。我方判断利弊的标准是,广告竞争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得长期利润增长和有利于市场良性发展。
首先,广告竞争耗费大量资金,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投入大,收益少。智联招聘为了与前程无忧网竞争,一个季度投入近两千万广告费,不但没有提高市场地位,却导致了连续三年亏损的恶果。而前程无忧,专注于业务全方位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人才测评服务,靠创新制胜。再看广告大户碧生源,其一开始利用广告树立品牌,短期内刺激消费需求,使碧生源以为广告竞争能够持久但广告攻势的持续却让它遭到亏损。如此看来,广告竞争性价比低,无法为企业带来长期利润增长。
二、其次,广告竞争使企业专注于对产品的美化,容易导致误导性广告的出现。众多国际品牌似乎把广告做得很有吸引力,但是,其广告内容大多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三星在为旗下手机制作广告时,称这部设备能够自动聚焦,并配备了LED闪光灯。然而,手机实际上并不具备以上所述功能。国内美的、奥克斯空调宣称一晚只用一度电,其效果只适用于实验室,这样的标语显然是在忽悠消费者。由此看出,即便是大品牌,他们在打广告时总是想夸大效果,以此吸引消费,而此举却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三、最后,广告竞争使企业把重心放在广告宣传,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层次的提升。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同一笔钱,放在了广告竞争,自然就没法给产品升级,这显然不利于生产质量的提升。步步高旗下S7智能手机广告拍得高端大气,吸引了许多消费者。但是,却有不少网友反映其质量与广告的不符。国产手机之所以被贴上质量低劣的标签,正因为其无心做好产品研究,一味以为广告能快速盈利。企业若想依靠广告竞争赢得市场地位,无疑是不明智的,就像苹果,广告于它只是锦上添花的宣传手段,其产品的独特性才是独占鳌头的根本原因。
诚然,品牌的树立需要广告宣传。但广告竞争不一样,它是一个无底洞,而且就是金钱的比拼。广告竞争耗费资金但效果不明显,更会给企业带来隐患,损害消费者利益,对市场秩序造成影响。综上所述,广告竞争对企业成长和市场发展都有明显弊端,因此,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第三篇: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开篇立论(定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兼职是指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职务。大学生兼职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兼职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获取物质报酬作为基本目的的求职行为。而大学生兼职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又有不同的影响与作用,其利弊比较不应该一概而论,应该站在大学生整体角度去看大学生兼职现状,从长远角度去看大学生兼职对大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我方不否认大学生兼职在某些方面的却存在些许利处,但是我方认为大学生兼职弊处大于利处。我方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一 大学是一项长期投资,而它的目的必然是长远的目的,兼职或许会对你的初期有促进作用,但是绝不会对你的后期发展有大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后期发展需要的是大学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兼职这只会分散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挤占了学习的时间去兼职,必然会对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无论是谁,如果想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是离不开全力以赴和专心致志的。埋头钻研的钱钟书、胡适等事迹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做到专一学习,今后怎么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大的贡献呢?
二 据教育资源网调查显示,大学生兼职多数从事简单地体力劳动,只能获得少量的物质报酬,很难为家境窘迫的同学减轻家庭负担,而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来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或者向银行贷款。这不是比冒着被骗的风险做廉价劳动力要好多了吗?同时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从根本解决贫困学生家庭负担的办法,应该是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去兼职,靠损害长远利益而获得眼前利益啊!
三大学生兼职的确可以获得部分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与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口率又有多少呢?而一些企业要求我们有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而这些经验完全可以从更好的途径获得啊。这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有益的经验,而是在浪费大学生的时间,浪费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宝贵资源啊!因此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
四 据中国教育网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 77%的大学生在做兼职时受骗,而根据现行法规,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不视为就业,不受《劳动法》保护,虽然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畴迫在眉睫,但是在兼职问题和兼职事件频发下,大学生兼职的劳动权益还得不到确实的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我方一致认为: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
综上所述,我方衷心的奉劝那些兼职的同学,或许你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牢掌握专业知识,做好足够的储蓄,厚积薄发,这样当走向社会,才能迎接人生的挑战。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
第四篇:高等教育产业化利大于弊
高等教育产业化利大于弊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正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这使我国的经济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生产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因此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每向前跨越一步,就向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市场的影响,并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归属于第三产业。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国家为什么要认可教育是产业呢?源头就在于我国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政府的逻辑是,国家财政有限,不可能拿出足够的钱投入到教育中,因此应该举社会之力量一起办好教育,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将教育看成是一种产业,因为产业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经济效益,也即意味着,如果社会资金进入教育产业是允许有回报的。
反对高校现阶段将大学教育产业化。触目惊心的高校贫困生现象,交不起学费无法上学;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教育产业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垄断,由于对其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约束,无论从经济从社会还是从教育上看都是失败的,因为它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场化的条件。但这种理论依据存在的假设是:
一是要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中形成市场观念; 二是要形成取代免费集体服务的市场交换关系;
三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生产者机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所有的机构(无论私立还是公立的)均是独立的和竞争的企业,社会无论是对私立的还是公共的机构都应一视同仁。并且,这里还有一个隐含前提,即这些国家都已是很好的实现了福利的国家。中国仍未达到这些条件。
教育产业化本身是没错的,只是开始的时机太早了。市场化是大趋势,你不市场化,世界市场也会慢慢吞并你,这跟中国过去闭关锁国一个道理。问题是教育市场化的改革进行的过早,过于粗糙,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较低的时候就开始改革,导致本来稀缺的教育资源的价格疯长,所以才会显得上学贵。
第二个就是,教育行政性没有改革。改来改去,只是把原来官方的教育推向了市场,而没有配套地把官僚体制解体,因此仍然是官僚在管教育,不是老师管教育。两者的差别就是,老师是为了培育人,官僚是为了制造政绩。所以大学城一个接一个,评估一个接一个,升学率比学生本身还重要,这其实都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产业化就是要按照教育产业的理念,对教育产业进行运作。教育产业化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把教育当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第三产业,而不是单纯的消费性公益事业。
二是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
教育产业化障碍
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很难做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一项事业性活动,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赠来维持的,没有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运作,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因而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教育效益理念,高等教育部门产出的教育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得到价值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强调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必然入不敷出,就不能优化经营。相反只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树立效益观念,使教育投入在市场中实现合理回报,才能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靠外界投入,非生产性的尴尬局面。
2.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常常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盲目和失衡发展,高等教育的产出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国家也没有为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会工作机会。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巨大内耗,产出的没被很好的利用,社会需求又得不到产出的满足。
3.高等教育主要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的方式,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投资和办学体制之下,教育行为仍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投资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财力源泉,政府投资越大,负担就越大;负担越大,导致再教育再投资的能力越是相对萎缩,高等教育单靠政府投资的路必然越走越窄。
4.高等教育产权不明,教育政治化,导致教育决策欠科学不及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是责任制,这种制度使教育政治化,这种教育制度下的学校领导更倾向于为自己捞足政治资本,大搞基础建设,重复建设,而不愿把精力花在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上。教育产业化必需性
1.日益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2.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可以增值,知识可以直接成为财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代要求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
3.教育产业化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活动与高等教育的经营活动演化为不同的概念:前者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使人转变为期望的形态,所以可以不考虑成本;后者的目的在于育人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怎样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关注资产和人员的有效经营,是产业活动的特征。正是教育自身发展孕育了教育的产业形态。
4.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必然引来西方国家资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投资。面对专业化、规范化的国际资本运作,中国高等教育部门如何与之竞争是摆在教育界人士面前越来越现实的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进行产业化运作,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能更好的与狼共舞。
教育产业化好处
1.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于1961年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提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来获得的。教育已成为个人经济收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直接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积极大量兴办学校,将是解决教育供应不足的根本方法。无论是政府或者是民间投资建校,都可以拉动或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内需,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学城”或“教育产业开发区”的崛起,带动着全国内需的萌生和拓展的事实,(2)完善我国经济结构,精神产品生产,后者包括教育产品的生产,是经济结构生产的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教育产品生产相对来说落后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据统计,我国每年去海外留学的人员人均支付人民币在6—20万元之间,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高等教育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量高中毕业生只能到海外去求学。
(3)推动全社会重视投资办学 一方面,由于社会总体消费乏力,国民手中积淀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教育供给不足——学校不足、学位不足、高层次教育不足、高质量教育保证不足„„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可以吸引人们投资教育。
(4)推动国民文化消费,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资源与教育供给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始终是教育市场的一个“热卖点”,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消费内容。
2.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1)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教育资源不仅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中,它还可以存在于家庭的消费之中,存在于社会各个机构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存在于对一定的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之中,存在于教育产权的分割、调整和使用之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经营配置之中。
(2)拓宽教育经费渠道
今天,一部分人已先富裕起来,一部分贫困者也同时产生。让一个首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在付出一定的高等教育选择代价后,让自己的子女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然后又能由此使教育经费得到大量的增加,用以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完成学业。
(3)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教的改革的突破口
高等教育不产业化,高教改革就推不动。现在我们国家办的大学,可以说是人浮于事,问题多多。仅仅依靠其自身改革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尤其是民办教育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触动它。所以,发展高等教育产业非常重要,它既与宏观经济有联系,也与微观经济有联系。
3.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1)培养大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教育行为更好的反映社会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产出机制,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
(2)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高等教育产业观念将以教育服务的新理念,真正撼动封建的“师道尊严”,还学生以“上帝”的地位,为学生身心的创造性发展,也为教师的高智力服务劳动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兑现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将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冲击并重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
第五篇: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开篇立论(改版)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及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的辩题是“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所周知大学生谈恋爱的确有利有弊,但我方仍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我将从以下几点分析原因:
首先,作为今天辩题的主体——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相信每位同学来上大学的目的都是来学习,而非谈恋爱.而谈恋爱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业,这是不容置疑的。在大学里学习时间有限,每学期都有重要的课程去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保证。而谈恋爱亦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孕育培养,这么大的时间消耗,有几个人真正负担得起呢?当然,(正如对方辩友所说)谈恋爱也可以兼顾学业,所谓的爱情产生的"动力",可放眼现今大学这种情况是少之又少的。心理学家经测定证明,20-24岁是人的一生中学习的最佳年龄段,大学生在校及毕业后的几年,是一个人智能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为未来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谈恋爱大多只满足表层的一两个层次的需求,而作为新时期有素养有追求的大学生,我们绝对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年轻的大学生们切莫把黄金时间消磨在卿卿我我之中,而应立志奋发成才,待到功成名就时,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其次,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家人供你上大学,不是让你来谈情说爱的。可你一旦恋爱,你将发现花钱如流水啊亲,你会经常和他一起吃饭,逛街,打电话,他生日、假期、情人节等日子里,你将会和你的他一起度过庆祝,花钱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钱是哪来的呢?大多数都是来自你的父母啊,试问我们有什么资格用父母的血汗钱描绘所谓的浪漫呢?
再有,大学生谈恋爱多数对恋爱的认知不清,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好感当做爱情,更有甚者,仅因寂寞空虚而盲目跟风投身恋爱大军,怀有一种别人有我也有的心态,把恋爱当做游戏,毫无责任感。根据叔本华关于孤独的论述,这种因孤独而发起的交往是非必要的。而且仅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在选择对象时往往轻率。但你可以轻率地选一个苹果,可以轻率地选一件外衣,最严重后果不过闹肚子、丢面子,但如果你轻率地选人,且是在恋爱上轻率地选人,你基本上就是在找伤害,或者蓄意去伤害别人。这种既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我们干吗要去做呢?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仍存在不均衡性,心理的不成熟造成恋爱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而一旦失恋,若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后果不堪设想。大量事实证明,最让大学生心醉与神往的爱情,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大的“烦恼源”。就连大师莎士比亚也说:“我承认天底下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了。”据统计:大学生每年的死亡率是1.97%,而九成是自杀,其中七成因情轻生,这个比例远高于社会上因情自杀的比率。抱着无聊心理,谈场失败恋爱,何必呢?
另外,我们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向性很强,若过早的确定关系,陷入二人世界,会局限一个人的交际圈,不但会使我们失去形成自己独立的交际圈的机会,而且往往使我们与原来的伙伴疏远,甚至脱离集体,造成同学间的隔阂而影响团结,对集体的责任感常被男女之情所影响,既不利于个人角色的塑造和成长,也影响集体的发展。同时,由于两人常常拥有共同的交际圈,一旦感情破裂,会造成双方的尴尬及共同朋友的尴尬。试问在场各位你愿意连累朋友们因你们而尴尬吗?
因此,虽然大学生恋爱有一定的益处,但综上所述,我方仍坚持的观点是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