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贵族到骑士,读《唐吉诃德》有感
由贵族到骑士
——读《唐吉诃德》有感
由贵族到骑士,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好好的贵族会变成骑士呢?其实“唐吉诃德”原名叫吉哈纳是一个年近五旬的人,生活很奇怪,最爱看那些疯狂的骑士小说,还爱听街房邻里说那些关于骑士的故事,最后每天都是疯癫癫的,整天想着当一名伟大的的骑士,便准备出国旅行。他带着盔甲和武器。还买了一匹战马,光是马的名字都想了6、7天,最后给自己起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唐吉诃德”。从此和仆人桑乔踏上了旅程上了旅程。
一路上和仆人桑乔发生许多有趣、惊险的事情。
在唐吉诃德回故乡的时候偶染重病。最后唐吉诃德的死使全家人都很悲伤。唉!“人世间一切事物,无不经历了由兴至衰并且最后导致消亡的历程,特别是人的生命。”〈名言〉是啊!人总是消磨时间而人生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此生足矣。我觉得唐吉诃德是我的英雄。死后家人给他立了一个墓,碑上写着;高尚贵族
长眠此地,英勇绝伦,虽死犹生,功盖天地。
雄踞世界,震撼寰宇,身经百难,生前疯癫,死后颖异。
我从这里知道了一个道理,要实现一个梦想,应该不要放弃梦想,抓住机会,更主要的是“信心”。
我一定要是实现梦想!相信我!
第二篇:读《唐吉诃德》有感
读《唐吉诃德》有感
永远无法忘记那个苍老瘦削的高个子老头,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手持一柄生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身后追随着又矮又胖的仆人。每每拿起《唐吉诃德》,八个字就出现在我的脑海---“可笑,可叹,可悲,可敬”
说唐吉诃德可笑是因为他总是脱离现实,活在自己的世界。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他甚至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与之大战一场。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前去与之厮杀。他无厘头的想法和滑稽的行为无不证明他沉溺在骑士的世界。也许当时许多和他一样热爱骑士小说的读者在嘲笑这位可怜人的同时,也是在嘲笑自己。说唐吉诃德可笑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他不懂与时世接轨,没有意识到骑士时代的过去,甚至对于为他专门设下的圈套仍一心一意的一头栽进去,在贵族们把唐吉诃德当做玩物戏弄他时,我又感觉的他是可叹的。
如果唐吉诃德不是一个落没的贵族,如果他就是一个公爵,是不是他就可以真的带动骑士精神的传承。无疑唐吉诃德荒唐的做法是可笑的,可他的初衷、他所向往的骑士精神就完全不可取吗?贵族们在过着奢华生活的同时,以一种高姿态驾临普通人的生活,把一些人当做玩物一样,完全没有体察和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而唐吉诃德却告别舒适的家安逸的生活,一心只想解救受苦的人民,他体贴人民大众的生活,与桑丘一起行侠仗义。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唐吉诃德唐吉诃德的人生又是可悲的。在小说下部的末尾,唐吉诃德如回光返照般回到现实,他后悔自己以前老是读那些该死的骑士小说,他也承认那些疯狂的行为是他不清醒时做的混帐事,没有人能理解他,即使是一路陪伴着他的仆人桑丘也不能。我想无数次午夜梦回,是否他也会怀疑自己做的究竟是对是错,也许他最后的悔悟只是对现实的妥协,可悲的是理想最终无法战胜现实。
值得可敬的是唐吉诃德对待理想的态度,是认真,是坚持,是自我,更是一心一意。即使一路上有过别人的不解和嘲笑,即使一路受过无数的伤,可是他依然坚持着行侠仗义的目标。而我们现在的一些人在逐梦的路上稍稍受到一点挫折就开始放弃理想,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不自信。有时我们更要学习唐吉诃德坚持不懈的对待事情。
封建的骑士时代早已远去,可是随着一起离去的应该是腐朽的制度,我们更应该要求骑士精神的回归,抛弃骑士文学中的做作,像唐吉诃德一样追寻内心的朴实与真诚。
第三篇:书评|读《不存在的骑士》有感
书评|读《不存在的骑士》有感
美美心灵
作者:卡尔维诺,国籍:意大利,出版:译林出版社,翻译:吴正仪,出书:1959年,版次:2012年4月第1版。
法兰克王国的军队列阵于巴黎的红城墙之下,查理大帝来此阅兵,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浮云布满天空,显得有点阴沉,套在盔甲里的人犹如焖在文火的锅里。然而,阿季卢尔富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灼热,因为他只是一副盔甲,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他是正常的骑士,优秀的军官,勇敢,智慧,却有一点刻板。
作为基督教徒的骑士,他们的使命,就是对抗异教徒的战争,来捍卫自己的荣誉。阿季卢尔富在战场中,勇猛过人,从不会让他自己的铠甲沾上一滴敌人鲜血的污渍,在生活里,他是严谨的军官,教士兵们练习击剑,管理后勤,巡查值勤,还帮助士兵解决心理和感情问题,他被人嘲讽嫉妒,又被人敬仰尊重,他从不会改变,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孤独又悲怜。
文章主要采用平叙的方式,通过主人公苔奥朵拉修女的视野,来讲述骑士的一切,为父报仇充满热血又对爱情无限向往的朗巴尔多;尽忠职守勇敢智慧且没有肉躯的阿季卢尔富;醉心于拼命和恋爱驰骋沙场以求领悟人生的女骑士不拉达曼泰;出生于伯爵家庭从圣杯骑士走出不屈服战争的托里斯蒙多。通过不同骑士对战争与冲突,爱情与和平的刻画,展现不一样的骑士精神,他们有着绝对的信仰,为国家民居乐业,为骑士荣誉使命感,为爱情自己的人生,他们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实为对有些人存在与不存在的一种解释。
骑士的使命感非常强烈,他们为此甘愿付出生命,阿季卢尔富为了完成查理大帝的命令,寻找回十五年前的公主索菲罗尼亚,却被自己身边的骑士托里斯蒙多破了贞洁,然而他们是真心相爱,托里斯蒙多自责没能很好完成使命,悲恸于心,最终消逝于风中,将铠甲留给了成功朗巴尔多。朗巴尔多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如愿为父报仇雪恨,也追求到了梦中情人女骑士不拉达曼泰。不拉达曼泰拒绝了很多爱慕者之后又被阿季卢尔富拒绝,心灰意冷投身于战争之中,最后化身修女藏于修道院中,等待郎君朗巴尔多的到来。索菲罗尼亚修女,一生虔诚于修道院,历经沧桑,如愿找到了自己从小养大的“儿子,亦或者弟弟”托里斯蒙多。出身于圣杯骑士的托里斯蒙多,在发现圣杯骑士恶劣的行径之后,和村民一起反抗,成功的捍卫了家园安全,并且得到了爱情和索菲罗尼亚走在了一起,这不是乱伦,虽然带给了他们痛苦,但他们是被遗弃的国王的私生女和伯爵的儿子,没有血缘关系。
为了完成修道院的文书,修女苔奥朵拉编造了一个人物,她其实就是女骑士不拉达曼泰,时而战争,时而隐修,不仅要完成自己写作的小说,还要参与尘世的红尘,可谓是文中的一大亮点。
战争没有对与错,只为意识的存在,信仰的不同,各自领域各自捍卫。神圣圣杯骑士团,一言不合就对村民烧杀抢掠;修女虔诚祈祷,只愿祖国繁荣富强,民众安居乐业;海盗为了生存洗劫修道院并且卖掉修女,只为一个面包;异教徒为了精神信仰不惜一战,哪怕惨败与死亡。所以,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三观正确,才有目标。为荣誉,为使命,为国家,为家庭,我们需要勇敢的存在,一直守护。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找不到信仰,却处处去刷存在感。所有的原则,使命都在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下粉碎,虚伪般的存在,像圣杯骑士团,辛苦建立的荣誉,被败给了现实,最终被受尽欺压的民众打败。道听途说,不如一见,那些高贵的精神下,也有丑恶的一面,要敢于揭露。祥和的社会下,男女平等,也有歧视,你软弱,就会像索菲罗尼亚被欺压,受尽磨难。你勇敢,就会像不拉达曼泰收获事业和爱情。为了生存,对社会充满邪恶,就会沦落为海盗一样被抓捕流放。好的生活存在,是自己努力争取的,照顾到了身边的一切,合理合法。
存在,就要像骑士一样勇敢,敢于拼搏;有精神,有灵魂,敢于追求。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需要勇气去捍卫。大爱国家,小爱家庭,只有奉献,才会有安稳。
第四篇:读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有感
读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有感
曹智魁
和村上结缘,应该是从二十年前开始,98年的夏末,燥热而沉闷,16岁的我从一个中部不知名的小县城来到上海读大学,那时还只是个懵懂的少年。当时看到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不仅被里面晦涩朦胧的意境所吸引,60年代的日本,昏暗的酒吧,低沉的爵士乐,迷茫内向但又有所坚持的主人公,和几位女主角纠缠不清的感情,这完全吸引着年少的我,而第一人称的自述,有着强烈的代入感,让你进入那个时代,仿佛身边的环境也跟着变成小说中的时代,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幻境……
而更让我觉得村上经典以致把村上作为我尊崇的小说家之一,其实是他的一篇短篇《遇上百分百的女孩》,小说篇幅很短,但对于彼时少年的我,绝对是个百分百的浪漫之作,以至于当时有种想法,经典的艺术(包含绘画,音乐,小说等)都是本来存在于这个世间,只是作者偶尔发现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了而已,就如宋朝诗人陆游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而经历了二十年岁月的摧残之后,愈发觉得这句话是无比的真理。美好的事物本来就是存在人们周边的,只是需要作者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偶然发现并呈现出来而已。
当时同样觉得经典的就是几米的漫画,尤其好的是《向左走,向右走》,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和看村上的《遇上百分百的女孩》同样震撼,同为能成为经典的作品。甚至于自己的英文名Jimmy也来自几米的出处。
回到村上的话题,当时村上的小说里几乎大部分都是青年的“我”,也很符合当时我的状态:年轻,懵懂,无知,贫穷,而又充满对未来的迷惘。而当二十年后的今天,读到村上最新的《刺杀骑士团长》,巧合的是,书中的主人公也是36岁,和我年龄一样,也是命运的一种注定吧,所以想写点什么,也算为未来的自己留下点纪念。
说不上对村上有特别深的了解,从《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国境之南》、《海边的卡夫卡》到《1Q84》,以及现在刚刚拜读的《刺杀骑士团长》,读过村上的书也比较有限,但村上的风格却是能突破文字和纸张的限制,能给你呈现画面感的。而村上对爵士乐和唱片机的偏爱,即使没听过那些老歌,也仿佛能透过文字和纸张,给你带来音乐的氛围。
《刺杀骑士团长》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一个中年(意识到自己也是中年好像有点沮丧,笑)男子,经历妻子提出离婚的请求后独身自驾去异地旅行,后又住在同学父亲(名画家)的旧宅,遇到的或现实或离奇的故事。书中村上一如之前的风格,孤僻却又颇有女人缘的主人公,老唱机,不同的是,音乐由之前的爵士乐替换成了歌剧和钢琴曲,而《唐璜》在书中占了颇大的比重。从捷豹到丰田,到沃尔沃,即使不开车的人也能感受到各种不同车的特性。
书中感触颇深的主要是两点:一是村上对绘画及艺术理解的独到之处,二是对人性的洞察,主人公对自己的和解。
先说绘画:作为《刺杀骑士团长》小说本身出现的主要线索,名画家创作的一幅被藏起来但却具有强烈震撼感的代表日本画。而作者作为屈从商业肖像画多年的画家,最终在书中只画了4幅画:《免色的肖像》、《白色斯巴鲁男子》、《秋川真理惠的肖像》、《杂木林中的洞》(唯一的风景画)。随着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我逐渐明白,《刺杀骑士团长》是雨田具彦为了安顿灵魂、医治创伤的作品。《白色斯巴鲁男子》是我身上的“双重隐喻”,是吞噬我正确情思的东西,即我的黑暗面。“你小子在哪里干了什么,我可是一清二楚”,这是我的黑暗面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双重隐喻”存在,我们必须克服自己内心最恐惧的东西,才会获得自己最希求的东西,即只有直面自己的黑暗面,才有可能打败它。《刺杀骑士团长》是雨田具彦的救赎;《白色斯巴鲁男子》则是我的救赎。书中绘画的技法自不必说,村上肯定有仔细研究过油画的步骤:从了解对象,想好构图,到炭笔描线,上色,再层层叠加,这些都是画画基本的技法。
而个人觉得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有两点:
1.以无形胜有形。书中作为画家的我,在画对象前不是让对象在面前坐着写生,而是先进行交谈,了解研究透人物本身,透过形体研究其神韵,了解其内心世界,抓住其最有代表性的神韵,然后再进行下笔,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这应该和作家描写人物一样,不求完全形似,但必须取其精髓,攻其一点,描写其神韵,才能让对象跃然纸上。
2.作品知道什么时候是完成的,什么时候是不可完成的。书中的两幅作品《白色斯巴鲁男子》应该是刚起头的半成品,只是颜色的堆砌,其中只能隐约看出人的轮廓,但里面的主角仿佛要从黑暗中走出来,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而另一幅《秋川真理惠的肖像》也介于完成和未完成之间,但我却没法再画下去,同时也给了画更多的生命力,象征着秋川真理惠渐渐由少女长成一个成熟女性的过程。而画作把13岁的她永远的记录下来。
其次是关于人性的洞察,更多的是书中人物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和解。一个是作为废材画家的中年男,在少年时便经受了最亲的妹妹的去世(这点和《挪威的森林》男主的好友也是在男主少年时去世惊人相识),男主一直带着对妹妹的回忆和自己没有做点什么就让妹妹死去的愧疚生活,知道结识了妻子,而追求妻子并与之结婚的理由竟然是因为妻子眼神深处闪烁着和妹妹类似的光芒。()在生活6年后,妻子提出离婚,而主角没有一句追问和情绪化,只是默默的收拾好随身物品,开始长达几个月的单身旅行。其实主角一直生活在妹妹的阴影和愧疚中,而在后面刺死骑士团长并由此救出真理惠后,这种愧疚才得到了解放,主角才正式和自己进行和解,才有了后续和前妻复合并一起生活下去的情景。
而黑暗的洞穴又代表什么呢?原始的本我。“一个人被关在又黑又窄的地方,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开始考虑自己可能永远在这里活下去,那比什么都可怕,那么一想,就吓得喘不过气,就好像周围墙壁挤压过来直接把自己压瘪挤死——便是这样汹涌的错觉,而要在那里活下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跨越那种恐惧,即克服自己,为此就需要无限接近死亡”.只有剥夺了你任何的感官,直面黑暗的恐惧,在那一刻你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才能真正面对自己,克服自己,获得新生,而这时出现的光才是真正的涅槃。
主人公借助黑暗的洞穴,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和和解之路,最终像书中说的,不管怎样,我们要把时间拉到自己这边。
第五篇:读《唐吉诃德》 教学设计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对《堂吉诃德》这本小说有大致掌握。
2、了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情景交融及对比的手法。
3、阅读名著,从名著中的人物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4、本文语言独特,韵味十足;注意体会语言的妙处;品味文章深刻的主旨。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堂吉诃德简析:堂吉诃德设个人物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一方面脱离现实,终日耽于幻想,对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够的估计,屡遭失败;另一方面,他的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堂吉河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故事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指出它们既违背现实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从此以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和欧洲一蹶不振。
2、海涅(1797—1856),19世纪德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生于犹太小商人家庭。曾获格廷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早期作品《诗歌集》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接近民歌风格。散文集《哈尔茨山游记》控诉了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抨击了资产阶级的市侩习气,显示出卓越的讽刺才能。长篇政治讽刺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无情鞭挞普鲁士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号召被压迫群众行动起来,建立自由的人间乐园,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塞万提斯(1547—1616),近代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出身没落贵族。1570年入伍,在同土耳其的海战中负伤。1575年回国途中为海盗所俘,1580年才赎得自由。回国后从事写作,生活贫困,做过军粮管理工作,几次被诬入狱。代表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广泛描绘当时西班牙的社会生活,是欧洲早期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怀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10年11月21日生。江苏无锡人。
3、背景资料:《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作者写作这篇长篇小说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但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小说描写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现了深切地同情。它对欧洲各国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块瑰宝。
海涅写成的序译成中文有一万多字,课文节选的只是记述作者童年时期读《堂吉诃德》的真实感受的一部分。而序文的主要部分则从主题、人物和艺术处理等方面分析评价了《堂吉诃德》这部欧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肯定了塞万提斯的卓越贡献。
4、学习生字:
秾丽(nïng)
静穆(mù)娱乐(yú)啜泣(chuî)
....长髯(rán)呵斥(hē)
蹩脚(bié)阴霾(mái)....憔悴(qiáo)
奄奄(yǎn)
稚嫩(zhì)
歧路(qí)....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初中学生初步接触《堂吉诃德》和塞万提斯,接触海涅和钱钟书;也使他们认识到,少年时代读书的直接感受虽然不比学者、理论家的客观分析,但也非常重要,也会对读者本人产生深远影响。
节选部分有四段:第一段描述自己童年时期第一次读《堂吉诃德》的情景和感受;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复述书中银月骑士打败了堂吉诃德的情节,表述了对英雄失败的同情;第三段补充第二段内容,指出银月骑士并非骑士,而是一个剃头匠(实则是一位大学生);第四段写对初次读《堂吉诃德》的回味以及后来对《堂吉诃德》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人们在那里高谈着灵感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那样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合适地连接起来。
——《每逢我在清晨》
二、品味语言,分析形象:
1、“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前进。
2、“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笑柄,可是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遭人嘲笑,跟身体受伤一样,都是英雄的本分;他遭人嘲笑害得我很难受,正像他受了伤叫我心里不忍。”——这是童年的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直接而真实的感受。他认定堂吉诃德是一个英雄,他是以儿童纯真、朴实的心来认识书中人物的。而且,在他的心目中,英雄固然应该武艺高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然而,即使是“身体受伤”,“遭人嘲笑”,也是“英雄的本分”。
3、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明确:在童年的海涅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是一个英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这第一印象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从我们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是一个披着骑士外衣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典型,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他表面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满脑子充满骑士的幻想,脱离实际,不自量力。一味蛮干,干出了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蠢事。但这些荒唐可笑的举止都出自真诚善良的动机,掩盖着崇高伟大的精神,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游侠世风。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堂吉诃德》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明确:《堂吉诃德》是一部反映骑士生活,嘲讽和抨击骑士小说的小说。小说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它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2、你知道海涅在文中写了他哪三个时期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吗?
明确:童年时期、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我快成人的时候 点拨: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是关键。
1、文中提到了《堂吉诃德》这部书的哪些人物?请列举出三个来。明确:提到杜尔辛妮亚,胖侍从,银月骑士、堂吉诃德、公爵。
4、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明确:此题要求学生了解文中叙述的作者不同年龄读《堂吉诃德》的感受。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感受到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作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
5、仔细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明确:文章的第一段有两处描写环境的文字。第一处是童年的作者开始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的时候;第二处,则是“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遭人嘲笑”的时候。因为童年的作者在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感受到了当时的环境,而且这些人物、情节以及当时的环境也影响着作者的心情。因此在不同的心情下,就有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景文字,前者“明媚”“热情”“欢欣”,后者“辛酸、悲切”。这种情景交融的感受深深地印在了童年作者的心里,所以对当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6、试分析文中描写海涅在回忆他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时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明确:海涅在回忆童年读书的感受时,还回忆描写了当时的读书环境。这些描写也写出了真实的感受,融入了孩童的情感。“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这是儿童心目中的春天,诗化了的和人格化的环境描写。从这些情景交融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海涅的心境是多么好。在这种环境和心情中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是多么的惬意,因而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许多年以后还回忆得很清楚”。文章写“我”为骑士的遭遇流泪时,穿插了景物 描写,写“花鸟林泉”“陪着我哭”;又在读骑士的一场失败的比武时,穿插了景物描写:“那是一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望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这两处描写和开始读《堂吉诃德》时正好形成强烈地对比,那里春光是多么明媚、欢欣,这里景色是如此悲哀、憔悴和灰暗。读一部书随着情节的发展、感受的变化,写景也有所不同,这很难用巧合来解释,应该可以说就是情景相应、情景交融。
四、教师小结:
读后感,“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感”就变成了空发议论,变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写读后感强调要读懂原文、吃透文章的精神,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哪部分内容是主要的,哪部分是次要的,哪部分内容写得精彩,哪部分写的一般。动笔的时候,要思考引用什么、怎样写感想和体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才能清楚,主次才能分明。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0、读《堂吉诃德》
童年:娱乐心灵、可敬可佩、同情仰慕;成年:印象深刻、影响深远、英雄导航。
————把握最初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