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耿马县孟定镇香蕉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耿马县孟定镇香蕉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作者:兰时康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8期
【摘 要】 为了耿马县孟定镇香蕉基地及香蕉产业发展有序推进,掌握我县香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发展战略思路。因此,大力发展香蕉生产、加快香蕉开发是我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香蕉;产业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一、耿马县香蕉产业开发的现状
1.我县香蕉产业概况
耿马孟定镇香蕉种植历史悠久,但种植品种老化,单产低,规模化程度低。为充分发挥孟定镇资源优势,加快香蕉产业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镇把香蕉作为发展经济作物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并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2003年引进凯雄集团公司作为香蕉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进驻孟定,2004年注册成立临沧凯雄香蕉有限公司,对我镇的香蕉产业进行整合开发。2005年以前由于产业化开发力度不够,项目没有完成制定的年度目标任务。2006年至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香蕉产业化工作,加大项目实施力度,通过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香蕉产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目前我镇种植的香蕉品种主要有威廉斯系列和巴西蕉。
2.香蕉基地建设情况
根据2006年8月耿马县人民政府与凯雄公司签订的十年内发展《10万亩香蕉产业开发建设协议书》,香蕉产业开发建设包括10万亩香蕉基地建设和1万吨香蕉粉加工厂建设两个项目,项目总投资1.9亿元。其中基地建设总投资1.3亿元,加工厂建设总投资0.6亿元。至今孟定镇已经发展示范基地7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香蕉2万余亩,建成年产800万株育苗大棚,年可供4万亩基地种植。购买了中科院香蕉精粉技术云南省独家使用权。向国家农业部申报了香蕉绿色产品认证,全面启动了1万吨香蕉粉的第一条2000吨香蕉粉和2.4万吨香蕉浆加工生产线建设。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9个香蕉专业营销网点。
二、香蕉产业开发取得成效
1.提高了地价。凯雄公司未进入前,该镇土地平均年租价 300元/亩,现提高到2200 元/亩,其中最好的土地由350元/亩提高到2800元/亩,分别增长了 73.3 倍和 80倍,让孟定坝的广大农户直接受益。
2.增加了就业渠道。孟定镇长年吸收当地待业青年和农民工近3000人,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推广。凯雄公司进驻后,带动该镇种植香蕉6万余亩,年产鲜蕉近21万吨,实现总产值 6亿多元,初步形成当地龙头产业,而且通过公司办培训和示范种植,有效地向广大农民传播了科学技术,使该地的香蕉单产位居全省之首,全省平均700公斤/亩,而孟定平均亩产 3500公斤/亩,远远高出全省水平。更可喜的是随着香蕉粉加工厂建成和投产,必将形成香蕉产业的完备体系,提升香蕉附加值,增加蕉农收益。
三、耿马县香蕉产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水利条件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路、渠等配套设施少,农田的生产率低,现有农田水肥流失较为严重,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雨养农业突出,土壤肥力,土地产出率低。同时,由于长期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强化性状破坏,农田良性退化,中低产田面积增大,产量极不平衡,复种指数低。
2.农资价格偏高,造成农业投入不足
首先是农资价格上涨,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连年上涨;其次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村劳力缺乏,造成农民对香蕉生产的投入也减少,导致香蕉生产质量低,产业化开发速度缓慢。
3.香蕉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
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面还较小,科技培训到位率低,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种植香蕉,特别是占面积较大的山区、半山区和边远地区,耕作栽培还很粗放,从而影响了香蕉的品质及产量。
4.龙头企业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营销队伍素质不高
龙头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对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市场份额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档次低,名牌战略意识不强,销售网络化建设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商贩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产业发展,产品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新产品信誉受损,市场不稳。
四、耿马县香蕉产业化进一步的发展的思路
耿马县香蕉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抓住农业综合开发良好机遇、依托资源,打牢基础,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质增效,稳固基地,搞活企业,构筑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效益化建设,扩大企业农产品经营范围,加强产品宣传与销售网络工作,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使香蕉产业健康发展,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解决好科研、推广、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正确处理产量与质量的关系,调整结构扩大面积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科技与生产的关系,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2.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和栽培技术
香蕉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栽培技术,既要注重优质,又要考虑高产。一是选择适宜我镇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质良种;二是基地建设要做到连片;三是改进施肥方法,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尽量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五是适时收获,保证香蕉质量。
3.加强技术培训
科技部门和企业抓好香蕉种植整地、大塘移栽及后期管理等各项技术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采取以会代训、组织现场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的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农户的种植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创新经营方式
香蕉产业开发按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优先的原则,由龙头企业组织,带动投资主体,采取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凭、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县香蕉产业化建设及经营,企业和种植户推行合同订购、优质、优价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5.制定最低保护价和价格联动机制
企业向农户收购香蕉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一级鲜蕉每公斤2.5元;二级每公斤1.5元。香蕉鲜果及其制品由凯雄公司按市场现价收购销售,其售后利润的30%返还农户。
6.创新投资方式,加大对香蕉产业的投入
鼓励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香蕉产业的开发,加大对香蕉产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的产业发展资金,用于香蕉科技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工作;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等多个渠道,积极申报香蕉产业开发项目,争取立项扶持;三是加大对香蕉产业的信贷扶持力度。运用贴息贷款、投资入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香蕉产业的信贷投入。金融部门创新贷款担保机制,采用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房地产权及其他个人有形资产作抵押和法人担保等多种贷款扶持农户发展香蕉产业。
第二篇:香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香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香菇产业化发展现状
香菇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香菇蛋白质中含18种氨基酸,人体必须的8中氨基酸,香菇占7种,还含有多量的谷氨素,各种糖类等,香菇在日本、美国已被列入药典。其中:“香菇乃食物中佳品、味甘性平,能益脾助食及理小便不禁,具有托痘疹外出之功效”。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100克干香菇中含有265毫克的维生素D母,可用于防治婴儿佝偻病和促进小儿骨骼、牙齿、身体等正常生长发育,还含有腺膘呤和各种酶,用于预防肝硬化及治疗因人体缺酶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因含多糖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具有一定抗癌作用,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小组证明水溶性木质素具有刺激巨噬细胞的功效,对艾滋病毒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是经销商放心的菇类产品;香菇消费量大,是成批交易的品种;香菇耐运输,各种包装都可长途运销;香菇可简单烘干、冷冻销售;制作加工产品品种繁多;含大量的香菇多糖,可用于保健品和药品开发等。
目前香菇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香菇生产可以忽略不计。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香菇综合开发的星火计划”,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南方各省,大力推广木屑袋栽香菇新技术、新工艺(脱袋斜置栽培、不脱袋层架栽培、高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低海拔覆土地栽、小棚大袋层架式栽培、半生料野外地栽……),并采用各种热风干燥机,使我国香菇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出口量直线上升。近几年年我国香菇干菇年产量约达9万t(约合90万t鲜菇),雄居世界第一位。相反地,长期垄断香菇国际市场的日本,由于森木资源紧缺,能源紧张,日元危机,生产后继乏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香菇生产跌入低谷,段木栽培的干香菇只有7 000 t,鲜香菇不足10万t。虽然日本香菇振兴协会采取各种对策,但日本香菇始终“振兴”不起来。为了维持对外贸易的渠道,近5年来日商每年约从国外进口香菇7 000~8 000 t,其中75%是从我国进口的,特别是近3年来日本每年向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省进口保鲜香菇1.5~2万t,以应付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渠道增加,东南亚、欧美各国对我国香菇需求也逐步增加,特别是高品质的保鲜香菇进入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市场,倍受
当地消费者的欢迎。福建省寿宁县的夏季花菇,国内收购价每公斤12~26元,最高价值达每公斤50~60元。由于香菇生产前景看好,大大刺激各地生产者的积极性,除南方的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老产区之外,北方各省如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掀起生产香菇热潮。除木屑之外,北方各省棉籽壳、玉米芯、麦皮等原辅材料丰富、成本较低;气候低温、干燥有利于优质香菇的生产,并开发出许多适合北方气候条件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
最近几年,香菇市场行情出现预料中的周期性下跌。但下跌状况比预料的要好。低档产品下跌幅度较大,高档产品价格依然持平。主要原因是前两年行情一路看好,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高造成供求变化,近十几年已基本形成这样的规律。
2012年生产规模有所下降,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空间仍然有潜力,国际需求也呈上涨趋势。加之前两年效益好,菇农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下降幅度不太大。2012年产销形势平稳,上半年未出现大的波动,下半年春秋两季生产情况有一定程度变化。
目前全国已有“庆元香菇”、“随州香菇”“西峡香菇”、“平泉香菇”四个地理标志产品。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密集度最高的产业。以这四个地理标志产品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庆元香菇”为核心区域的浙江、以“随州香菇”为核心区域的湖北、以“西峡香菇”为核心区域的河南、以“平泉香菇”为核心区域的河北等四大产区。这四大产区同时也是四大香菇集散地,占了全国总产量和总交易量的80%。
这四个地理标志产品代表了我国香菇产业的最新发展水平,具有高达百亿的品牌价值。
香菇生产的前景
在我国香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文化,且我国在香菇生产方面具有更方面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香菇相比于其他产业也有一定优势。
在我国诸多农、林产品中,香菇最具有竞争力。1999年全球总产量10万吨,我国占7.8万吨,香菇主要市场在日本。经过近20年的较量,中国香菇在数量上,已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质量提高也非常快。
我国和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相继加人WTO后,香菇的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发生明显有利作用。
台湾将香菇作为特殊保护产业,不许进口。为加人WTO,台湾当局作出决定:少量放大陆香菇贸易。台湾一些大香菇农场主已决定放弃生产改种花卉或其他产业。台湾香菇市场消费总量达5500吨,价格则高出我闽、浙产地两倍以上。韩国香菇质量高,商品量大,极富竞争力。近年来以65%的高关税阻滞中国香菇进人,加人WT0后,韩国关税必然大大降低及至取消。韩国香菇无法与我大陆菇竞争,其市场不得不让出,总消费量为0.25万一0.3万吨。
中国香菇独占鳌头的原因是,香菇属于微生物生产方式的密集型劳动,未能解决机械化生产问题。手工部分占劳动量的65%。日、韩、台湾省经济发达,香菇作为较艰苦的劳动,已逐渐被年青一代所放弃。香菇生产在我国,尤其是浙江丽水、闽东北等已有数百年历史,具有最坚实的基础,只要调理好与森林及财政税收的关系,改善品质,便能适应国际香菇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当没有更优势的产业可以取代时,香菇产业将在很长的时间内,造福于广大菇农。
在2007-2011年,香菇的产量一直呈现增加态势,预测2012-2017年香菇产量增长速度会有所逐渐缓慢,但将一直呈现稳步增加态势。
万吨
2007-2017年中国香菇供给量分析及预测
香菇通过各种生产工艺加工成保鲜、速冻、盐渍、冻干、烘干等初加工产品,还可加工成各种小食品、调料、饮料、酒类、食用油、方便面等,经过水醇酶提取精细加工成保健品、化妆品等,常用可起到明显的防治癌症、预防流感、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脑充血、糖尿病、胆囊炎、肝炎及消化系统、泌尿
系统等疾病,是提高人类寿命、强身保健的优选佳品。
香菇作为传统的出口产品,随着国内安全生产的规范化和国外农产品反倾销政策的淡化,大国际化出口形势会越来越好。香菇产品消费的广泛性,具备了市场销售的可靠性。只要有人类存在,市场就会越来越广阔。
香菇产业化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按照香菇系列标准,推行全过程的香菇标准化生产,向高质量香菇发展,成为今后香菇生产发展的主方向。
二、向四季均衡供应方向发展。传统的香菇产业是把香菇烘烤后干销,出菇季节基本集中在11月至翌年5月。近年来国内外香菇消费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干菇消费转向了干、鲜消费并重,鲜菇消费越来越活跃。因此,香菇产业将按市场要求考虑,适当安排干菇和鲜菇品种的比例,普通香菇与花菇的种植比例,鲜菇品种还要适应四季的均衡消费的需求,通过各种温型品种的组合、栽培模式的组合实现四季出菇、均衡上市。
三、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集约化生产过程有分工,可成立菌种公司、培养料公司、栽培农场,规模经营,有利于树名牌、开拓市场,获取规模效益。这样。香菇生产批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价值高。
四、向新原料资源发展。长期以来,都是用阔叶树栽培,导致阔叶树资源越来越匮乏。以后香菇原料向节木栽培,废菌糠再利用、松杉木屑、竹屑、果树枝条和蚕桑枝条、棉花和豆秆、谷壳等农林废弃资源栽培香菇,使香菇生产向利用新资源的方向发展。
五、向深加工发展。香菇加工向香菇多糖、香菇嘌呤、香菇精、香菇速冻产品、即食旅游休闲食品、膨化食品、调味品、保健饮料等药品和功能保健食品的开发方向发展,形成多元化的香菇生产品种。
第三篇: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效益不断增长,农民的人均收入也逐步提高。同时也给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农机化发展,是农机部门面临的新课题。龙口市农机部门在认真分析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上,按照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龙口市农业机械化起步早、发展快、标准高。1995年,全市在小麦生产上就实现了耕、耙、播、收和灌溉机械化。到2002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5.2万千瓦,各种配套农机具2.2万台套。在农机保有量中,农用拖拉机6006台、8.4万千瓦,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431台、2.4万千瓦,农用运输车(包括三轮农用车)17763台、15.1万千瓦,排灌动力机械2万台、1.9万千瓦,渔业动力机械633台、1.3万千瓦,在设施农业机械中,电动卷帘机191台,微灌和滴灌设备7台套。全市农机原值达到5.185亿元。
这些农业机械承担起了全市60万亩耕地上(粮田面积30万亩)的各项农机作业任务,在加快三夏三秋生产进度,特别是三夏战阴雨、防霉烂、“龙口夺粮”、抗御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各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龙口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的发展,每年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农机部门也围绕粮食生产积极制定机械化技术配套实施方案,大力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机这个载体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和普及,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每年实现小麦精播、化肥深施、玉米秸秆还田、大犁深耕等机械化增产技术面积13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3万吨以上,为农民增加粮食收入3000万元,农机户机械作业收入近亿元。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奔向小康的重要手段。今年从三夏生产中,几位农民和村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三夏生产累了司机、忙了干部、舒服了群众”,“大姑娘穿着裙子吃雪糕,地头站着看热闹,小伙子树荫底下下五子,光等地头装麦粮”。这些看似很普通的话语,真实反映出农机化的作用和地位。
近两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市30万亩粮田,压缩到10万亩,这给农机化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粮食面积的大幅度减少,许多大型机械已出现无活干的局面。如该市北马镇南栾堡、唐家泊村,诸由观镇冶家村等许多种粮村,由于粮田面积压缩,大型机具失去了用武之地,昔日的农机雄风不见了,大型机具开始被淘汰。去年以来,仅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就减少了114台,占原保有量的35%,农机的出路受到了威胁。对比而言,全市每年葡萄、大姜、大葱等经济作物面积迅速增加;设施农业面积由前几年的不到3万亩,增加到14万亩,而设施农业机械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市仅有卷帘机、微喷微灌机198台。同时,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也亟需开发。农机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近两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口市的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目前,全市种植业60万亩中,粮田面积由30万亩调整为10万亩,果业面积为40万亩,花生面积2万亩,蔬菜面积为8万亩。按照这个农业新布局,今后龙口市农机化发展思路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在确保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果蔬管理与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及高科技设备装置,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新框架。全市计划用五年时间,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10000台套,其中田园微耕机械500台,电动卷帘机6000台套,二氧化碳增施装置1000台套,消毒杀菌机2500台。新发展果业生产机械6100台套,其中发展与小型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配套的施药机4000台。与大型拖拉机配套的挖坑机100台,葡萄及蔬菜捆秧机2000台。在农副产品和渔业养殖捕捞、加工机械化方面,计划示范引进相关机械100台套,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自2002年开始,该市农机部门先后围绕果树管理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大姜、大葱生产机械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试点示范,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下一步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引进了山东第二机械厂生产的手动葡萄、蔬菜捆秧机在有关镇区进行了试点,作业效果比较理想,可提高功效4倍左右;二是引进了山东拖拉机厂生产的林果挖坑机(配套泰山25拖拉机,每台近3000元),在东江镇程家疃村进行试验,该机理论设计每小时挖坑120个,实际运作每小时挖坑70个(直径60?70厘米,深度60厘米)以上,干部群众非常满意,该机适合平原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三是同省农机办科技处联系引进江苏新沂天马电子器材总厂生产的神威消毒杀菌机(即臭氧消毒杀菌机,每台2000元),待秋后在东江、东莱、徐福、新嘉、龙港5处镇区进行试点。该机的主要功能是对大棚草莓和蔬菜进行病毒防治,达到无公害生产。四是考察了兖州生产的大姜收获机械,计划三秋前引进相关机械进行试点试验。
三、加快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继续坚持“统筹规划,试点示范、区域推进、稳妥发展”的原则。按照发展目标任务,在全市建设一批农机创新示范点,为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创造基地,打好基础,加速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继续贯彻落实《龙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五期间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按照发展规划,分解任务指标,逐级抓落实,保证目标的按期实现。
二是继续坚持多元化投入的运营机制。加快发展农机化投入是关键,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机投入机制。继续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安排农机化专项补助资金,制订购机扶持政策调动基层对农机化投入的积极性,特别要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不同类型的农机化发展典型,带动农机化快速发展。
三是要强化技术服务工作。对于新引进的机具设备,在搞好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同时,把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请进来,一方面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到懂原理,会使用;另一方面,要搞好各项配套服务,做到配件供应充足,机械坏了有人修有人管,保护好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对农机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特别应注重对新机具、新技术在增产增效方面作用的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农机化发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农机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农机发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出成效来。
第四篇: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华坪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希望能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促进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形成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华坪农业在中央、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加快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化、优质化进程加快,华坪农业开始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涌现出华坪县乌木春茶叶有限公司、华坪县雨台山茶厂、华坪县顺翔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华坪县洪全鲜玉米有限责任公司、华坪县华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坪县有志芒果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41家;优质品种及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打造出了“乌木春”、“雨台山”、“洪全鲜玉米”、“金川红玉”等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了“名、特、优、新”的产品群,一批优质农产品打入了国内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发展了华坪县顺翔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华坪县绿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华坪县天源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9个,会员16800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华坪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华坪县农业产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也是发展的重要工作。华坪县的首要工作是对中低产的农田进行改造,将这些农田建设成为标准化农田,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种植条件;不断优化农田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如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农田的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机械化产品的引入,在各乡、镇派设专门的农机保养与维修队伍,在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机械维修,农闲时节则组织相关农业机械的操作员参加相关的操作技能与维修技能培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技术水平。
1.3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提升相同产业类农民之间的技术交流,将无序分散的盲目生产变成有组织的规模经营,能够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2.1 农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从其他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要想有效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的相关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还没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帮扶措施不够,执行不严。因此,未来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会得到有效的重视,农业扶持政策在完善的同时,根据各乡镇的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建设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集约、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提升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
2.2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进一步完善
只有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种环节良性循环,使产业健康发展。在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要建立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好产、加、销3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估的利益分配机制。
2.3 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要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着重做好引导、规范、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信息提供、信贷协调、招商引资和资金扶持等综合服务工作。通过行政措施,组织好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网络建设,形成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
2.4 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逐步建立
在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产业标准化还未制定,缺乏自有的农产品品牌。因此,在未来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华坪县的政府和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研究者、参与者会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通过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推广保障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定,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通过示范,引导企业和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建立具有华坪特色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创造属于华坪县农业产业的自有农产品品牌,从根本上提升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华坪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初步建立了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但是,产业化的水平较低,规模不够,产业标准和品牌意识有待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华坪县相关人员应重视产业质量标准化和品牌创设工作,积极发展自己的农业产业品牌,推动华坪县农业产业规模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华明.浙江省庆元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9.
第五篇:庆阳市肉牛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庆阳市肉牛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杨德智高宪儒
(甘肃省庆阳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庆阳市肉牛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肉牛品种的繁育和杂交改良,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应切实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提高对肉牛产业的认识,抓好黄牛品种改良,积极探讨种草养畜结合模式、大力拓展饲料资源,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好设宣传培训和科学养殖示范,为我市肉牛产业做贡献。关键词: 肉牛;现状;发展建议
庆阳市地处甘肃东部,黄牛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黄牛重点生产区,也是陇东地区早胜牛的原产地、集散地和主产区。近几年来,庆阳市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兴市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工程,全力推进全市肉牛产业发展。本文就将庆阳市肉牛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1、庆阳市肉牛产业现状
2006年全市肉牛存栏43.65万头,出栏13.60万头,生产牛肉16320吨;2007年存栏49.44万头,出栏15.82万头,生产牛肉18984吨,冻精改良授配
4.445万头;2008年存栏77.56万头,出栏17.97万头,生产牛肉22400吨,冻配改良肉牛8.2万头;2009年存栏82.30万头,出栏20.33万头,生产牛肉24396吨,冻配改良肉牛9.03万头。目前全市黄牛冻配点115个,正常开展工作的有68个。
2、存在的问题
庆阳市肉牛业开发起步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肉牛品种的繁育和杂交改良,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因此,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加快肉牛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显得尤为迫切。
2.1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市的养牛生产主要是以农村千家万户散养为主,“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除部分奶牛养殖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和部分业主投资兴建的中小规模肉牛场外,全市肉牛的规模养殖非常少,规模化水平较低,肉牛总体养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2.2 发展速度较慢,基础群不足
全市肉牛发展速度缓慢,1980年全市肉牛存栏量为15.55万头,2005年存栏39.59万头,25年增加了24.04万头,平均年增加9616头,按8个县(区)计算,年均每个县年仅增加1202头。
目前,全市存栏牛10 万头以上的仅有镇原县、环县、宁县等3个县,存栏5万头以上的有华池县和合水县。肉牛多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育肥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
2.3规模养殖基础薄弱,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金投入、技术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规模养殖业起步晚,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相结合的畜牧业生产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2.4牛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性能低
我市养牛历史悠久,养牛氛围浓厚,各级政府也很重视,但就总体来说,牛个体小,生产性能低,同时存在规模小、良种改良面小、覆盖率低、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水平差、优质改良牛品种比重小的突出问题。据调查统计,现有本地肉牛成年个体平均体重为250~300kg,日增重500g以内,一般3~4岁出栏,屠宰率30%~34%,头均产肉量近100kg,比全国平均水平147kg低50%,比世界199kg低150%,与鲁西牛、秦川牛相比,其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差距。
3、主要原因
3.1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一是庆阳市山多塬少,山地运输主要依靠的是驴骡,山区农民忽视了养牛的重要性。二是当地牛品种退化,经济效益差,加之养牛投入大、周期长,在短时
间难以见到成效,群众不愿意饲养牛而更意愿饲养猪禽。三是相当一部分农户还是持“养牛耕田”的观念。
3.2融资能力不强,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养殖业启动资金,有限的养殖业贷款、国家产业扶持资金和群众自筹物资远远不能满足发展规模养殖要求;二是贷款投放手续繁杂,“贷款难” 问题突出;三是优良种畜的引进推广,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等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优良种畜无法引进推广,造成改良周期过长、生产成本增加、优势资源严重浪费;四是防疫治疗经费投入不足,动物疫病防治、检疫、检测设备简陋,手段落后,防检体系不尽完善,存在重大动物疫情隐患。
3.3畜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
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健全、运行不灵活,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联系不紧密,生产、销售的盲目性大,畜禽及其产品卖难现象普遍存在,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缺乏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尤其牛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我市几乎处于空白,畜产品附加值提高缓慢,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科技推广体系不能满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生产与服务严重脱节,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层次低,信息传输不畅。
4、对策
4.1提高对肉牛产业的认识
肉牛产业是我市的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也是适应我国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长线主导产业,还是投资风险小,农民群众乐于接受且认可的高效富民产业。加快发展肉牛产业,可以带动种植业、加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稳步实现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应当统一思想认识,把肉牛产业作为“抓特色、抓财源、抓小康”的一件大事来抓,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步伐。
4.2积极探讨种草养畜结合模式、大力拓展饲料资源
由于牛是草食家畜,能大量利用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秸秆、工农业加工副产品等,不与人类竞争粮食。因此,在充分利用好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及草山
草坡资源,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人工种草,积极探索“果——草间作”、“林——草间作”、“粮——草轮作”、“牛——沼——草”、“牛——沼——果——草”等多样化生态种养模式。大力推广农作物秸杆的青贮、微贮、氨化和秸秆粉碎发酵、糖化、微贮、秸秆粉制颗粒饲料等加工处理技术。
4.3突出抓好黄牛品种改良
牛业要发展,好种是关键。必须下大力气把肉牛品改搞上去,以加快黄牛由役肉兼用型向肉用型的转变,提高黄牛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一是抓好早胜牛的选育和提纯复壮,扩大群体规模,特别是基础母牛资源。二是大力推广黄牛冷配技术,开展杂交改良,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牛冷配网络体系,壮大牛品改员队伍,提高“三率”。三是有计划地开展黄牛的本交与鲜精配种。在边远山区,牛冷配难度大,应及时去势淘汰本地劣种公牛,采取引进异地优秀杂种公牛的办法来改良。其中以荷西(西门塔尔×荷斯坦)杂种公牛为最好。强化杂交繁育体系建设,完善良种培育、选育、引育体系,推动良种繁育市场化进程。
4.4切实加强政府引导扶持
肉牛养殖周期长,投资的风险性也就相对要大。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要把肉牛生产的发展列为议事日程,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来抓。县、乡畜牧业务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养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发到养牛大户手中,并经常到现场作指导,提高养殖大户的饲养水平,带动周围农户的养牛能力和积极性。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消费,扩大牛肉需求,促进肉牛生产的目的。二是要加强领导,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发展肉牛生产的积极性。重点对发展基础母牛、品种改良和草场改造等进行奖励。三是要增加投入,建立稳定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渠道,如黄牛改良、人工种草、秸秆养牛以及防疫补贴等经费是必不可少的。
4.5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
疫病是影响肉牛饲养和流通的制约因素之一。在加强县、乡、村防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改善防疫的基础条件和设备,培训提高防疫队伍的业务水平,使兽医工作人员能够适应目前人员流动大,畜产品流通量大,范围广而造成疫病控制困难的复杂局面。在重点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疫监测的基础上,做好其它疫病的防治工作,确保活畜健康和畜产品的流通。建立健全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
报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产地检疫及流通环节中的监督检查,严防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切实做好动物免疫标识、兽药饲料的监察工作,规范兽药饲料市场。
4.6宣传培训,做好科学养殖示范
积极推广科学养牛新技术,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从改厩入手,推广驱虫、补饲、杂交改良、犊牛饲养、瘦牛育肥、疫病防治和草料青贮、氨化等一系列的规范技术,提高养牛的综合效益。扶持建立一批科学养牛示范村、示范户,使暖棚养畜、畜种改良、饲草种植、疫病防治等畜牧业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效提高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
作者简介:杨德智(1978-),男,硕士研究生,甘肃镇原人,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研究。E-mail:gs_yangdez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