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兵团基层团场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
兵团基层团场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军号,彰显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兵团人欢欣鼓舞。细心细心研究原文之后,对兵团文化的发展有所感悟。
兵团团场是兵团文化发展的基本因素,她的繁荣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兵团文化发展与繁荣。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走访了二十一团场21各基层单位,就兵团团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进行了调研。
一、兵团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兵团经济的发展,职工生活日益富足,文化生活也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文化援疆使文化共享工程成为兵团团场获取文化建设资源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兵团团场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五年间,二十一团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活动室11个,农家书屋建设11个,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11套,农牧连队职工教育设备17套,体育器材8套,这些项目与设施建设为团场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证。
2、群众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逢逢佳节,团场文化中心乐声悠扬、歌舞翩翩,连队综合文化活动室鼓乐欢快,舞步轻盈,广大职工群众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掀起了节庆文化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平日里,在团场、连队群众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军垦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许多职工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的基础上,促进了广大职工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闲季节,数字电影一场接一场,让职工群众不出门就能尽情享受露天影院带来的欢乐。
然而,纵观兵团团场文化发展全局不难看出,兵团团场文化建设与率先在西部地区建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纵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兵团团场还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兵团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够均衡,直属单位、城市和拟待建市的师市文化投入偏重,团场及偏远地区投入偏少,导致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兵团团场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落后。尽管“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兵团文化事业建设共投入5.6235亿元,兵团连续三年共投入1.7亿元,将村村通工程、团场及连队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列入每年惠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中。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宣传、广播电视、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兵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兵团现有群艺馆1座,军垦博物馆1座,国家三级图书馆1座。14个师中有8个师建有文化中心(文化宫),175个农牧团场中有118个建有文化活动中心,2200个连队中有1210个建有文化室,并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81个,历史文物点500多处,兵团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个。但仍有大部分团场无文化中心,或文化中心破旧、狭小,有部分单位的文化中心已接近危房,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是兵团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团场文化中心运行经费和活动经费严重不足,连队活动室、图书室管理经费、业务支出捉襟见肘,再加上管理人员待遇问题难落,导致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工作不够上心,不够卖力。
四是为职工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数字影院虽然走进了基层连队,但影片的种类较少,大片相对较为滞后,电视上度放过了,才下发到团场、连队,看的人自然不多。2011年,二十一团深入基层放电影150多场,多的时候有上百人,手的时候只有十几人,是在“可悲”。
二、兵团团场文化发展思路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团场阵地,用先进文化引导团场文化,任重道远。
(一)紧紧抓住中央对兵团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兵团文化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加强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职工群众享受文化生活、进行文化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团场文化设施总量不足、水平落后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团场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把团场文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在搞好图书室、文化站、广播站、电影站等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对标识性宣传设施、简单体育设施、传统文化活动设施等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其具有娱乐休闲、宣传教育、普及知识等功能。这就需要把兵团文化建设纳人全国文化发展规划,在制定和确立全国性的文化政策、项目时,在制定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时,充分考虑兵团的特殊性,予以支持。同时,国家编委应促进兵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兵师团三级文化中心(馆、站)列人国家事业编制,配齐人员,配足经费。
(二)注重需求,结合实际,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团场文化建设。一是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团场文化建设要与职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主导产业相结合,提高农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
二是与提高职工素质相结合。团场文化工作应从职工群众的要求出发,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卫生知识等有机地融入各种文化活动中,以丰富的内涵、健康的格调促进人们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改、塑、树”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引导职工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团场文化阵地,为率先在西部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拓宽思路,因地制宜,搞好团场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培育团场文化带头人。团场文化队伍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军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利用各种能够利用的培训资源,积极组织好团场文化骨干业务培训,培养一批群众创作队伍、文化活动带头人。
二是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促进人才成长。
三是搞好团场文化社团建设。引导和支持民间文化社团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精心创作,努力推出更多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好形式。
(四)拓展职能,突出特色,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团场文化载体。把团场文化机构建成综合性的文化载体,使之成为职工群众学文化、受教育的学校,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的阵地,更多地满足职工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二是加强以团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连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文化建设。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着力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文明成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和谐文化创建活动,生产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篇:110130+黄冈市文化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
黄冈市文化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喻之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文化旅游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以历史名人、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以现代文化、艺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旅游。
在我市,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我市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黄冈,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人不重视传统文化这一状况。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显著,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加速我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开发,促进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黄冈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显著。黄冈可谓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唯楚有才,鄂东为最”,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著名的医药家李时珍、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及五祖弘忍等人物皆诞 1
生于黄冈;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等许多名人曾在黄冈任职。进人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像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王树声、闻一多、李四光等闻名中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发生了著名的黄麻起义、鄂豫皖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四方面军的成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辉煌灿烂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特色显著的文化旅游资源:东坡赤壁、李时珍陵园、毕升纪念馆、黄州考棚等文化古迹,四祖寺、五祖寺、安国寺、斗方山等著名的佛教胜地,红安烈士陵园、七里坪革命遗址群、名人故居和纪念馆等著名的近现代革命纪念地,黄梅戏发源地等。这些都构成了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利用我市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中药文化、东坡文化、佛教文化、黄梅戏曲等文化旅游资源,已吸引大批文化旅游者,中医药保健旅游者,红色旅游者来我市观光旅游,达到了“游玩健身,寓教健心”的目的。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但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其投资效益好,容纳就业多,关联面广,带动作用大。而目前,我市旅游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在文化旅游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以东坡赤壁风景区、闻一多纪念馆、李时珍陵园、四祖寺、五祖寺为重点的沿江旅游线,以红安、麻城革命遗址、纪念碑、纪念馆和七里坪长胜街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旅游
线。各旅游景点(区)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全市接待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有所增长。据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1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约39亿元,其中文化旅游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但这与黄冈丰富的旅游资源仍不相称,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3、突出名人特色,整体式发展我市文化旅游。在开发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利用名人效应,大打将军牌、名人牌、东坡牌、李时珍牌,进行拓展式挖掘和开发。积极筹办黄冈名人文化节,借助名人名牌效应.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目前,我市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有高有低,依托开发较好的东坡赤壁、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黄梅佛教文化胜地,蕲春李时珍陵园4个旅游景点,整合周边景点和同类旅游资源,开发了四条旅游热线,即名人名寺线(东坡赤壁、回龙山名人故居群、陈潭秋故居、闻一多纪念馆、李四光纪念馆、斗方禅寺)佛教旅游线(四祖寺、五祖寺、安国寺、仙姑寺)、革命遗址旅游线(红安烈士陵园、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七里坪革命遗址群)、中医药保健旅游线(李时珍陵园、医药一条街),以点带线促使全市文化旅游景点(区)的开发,点线面结合,整体式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从而促进我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黄冈市文化旅游开发所做的工作
2010年举办的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是对我市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精彩呈现,全面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位,充分彰显了我市的文化实力。可以说这次大别山旅游节,极大的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须要继续深入发掘我市的文化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黄冈文化旅游新一轮的大发展。
1、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我们结合“一区两带”发展战略,构建“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健康文化、禅宗文化、生态文化”等五大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布局。通过挖掘、策划、包装、营销,科学开发传统文化,宣传推介新生文化,加快各类文化旅游的产业化、普及化、市场化步伐。
2、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旅游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旅游权益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特别要继续抓紧抓好遗爱湖公园,市体育中心,中国黄梅戏剧院,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3、做精做响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文化资源优势只有转化为文化品牌优势,才能够形成文化影响力,才能够转化为文化发展力。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各地开发特色资源,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精品创作、手工艺品等文化项目,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一县一品”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4、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要变文化大市为文化旅游强市,就必须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企业主体,重点扶持湖北大别山旅游公司、湖北李时珍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黄梅挑花文化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要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优化布局,建设好以红安、麻城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黄州为基地的东坡文化旅游景区,以蕲春为基地的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景区,以黄梅为核心的黄梅戏文化和禅宗文化旅游景区,以罗田、英山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重点抓好黄冈名人园、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产业园、蕲春赤龙湖影视拍摄基地、黄梅四组五祖禅宗文化旅游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黄冈市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以“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和“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找寻新突破”,是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的核心所在。
1、以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我市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的年轻地级市,如何将文化的灵魂有机地融入到旅游产业,做到二者互为促进,共同进步,形成特色,是做大
做强我市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关键所在。
2、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找寻新突破。旅游和文化相生相伴,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无法提升价值的文化。
首先要深入挖掘东坡文化和禅宗文化内核,加强东坡文化、禅宗文化研究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结合,开发出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知、求乐、求安的文化旅游产品。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以文化力驱动经济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和谐发展。
其次以“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为核心,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在保护,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突出比较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配套功能,培育绿色之旅、红色之旅、古色之旅等十条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东坡文化、黄梅戏文化、佛教文化、医药文化”等精品线路,融入湖北旅游大市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努力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第三篇: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效益不断增长,农民的人均收入也逐步提高。同时也给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农机化发展,是农机部门面临的新课题。龙口市农机部门在认真分析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上,按照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龙口市农业机械化起步早、发展快、标准高。1995年,全市在小麦生产上就实现了耕、耙、播、收和灌溉机械化。到2002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5.2万千瓦,各种配套农机具2.2万台套。在农机保有量中,农用拖拉机6006台、8.4万千瓦,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431台、2.4万千瓦,农用运输车(包括三轮农用车)17763台、15.1万千瓦,排灌动力机械2万台、1.9万千瓦,渔业动力机械633台、1.3万千瓦,在设施农业机械中,电动卷帘机191台,微灌和滴灌设备7台套。全市农机原值达到5.185亿元。
这些农业机械承担起了全市60万亩耕地上(粮田面积30万亩)的各项农机作业任务,在加快三夏三秋生产进度,特别是三夏战阴雨、防霉烂、“龙口夺粮”、抗御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各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龙口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的发展,每年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农机部门也围绕粮食生产积极制定机械化技术配套实施方案,大力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机这个载体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和普及,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每年实现小麦精播、化肥深施、玉米秸秆还田、大犁深耕等机械化增产技术面积13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3万吨以上,为农民增加粮食收入3000万元,农机户机械作业收入近亿元。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奔向小康的重要手段。今年从三夏生产中,几位农民和村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三夏生产累了司机、忙了干部、舒服了群众”,“大姑娘穿着裙子吃雪糕,地头站着看热闹,小伙子树荫底下下五子,光等地头装麦粮”。这些看似很普通的话语,真实反映出农机化的作用和地位。
近两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市30万亩粮田,压缩到10万亩,这给农机化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粮食面积的大幅度减少,许多大型机械已出现无活干的局面。如该市北马镇南栾堡、唐家泊村,诸由观镇冶家村等许多种粮村,由于粮田面积压缩,大型机具失去了用武之地,昔日的农机雄风不见了,大型机具开始被淘汰。去年以来,仅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就减少了114台,占原保有量的35%,农机的出路受到了威胁。对比而言,全市每年葡萄、大姜、大葱等经济作物面积迅速增加;设施农业面积由前几年的不到3万亩,增加到14万亩,而设施农业机械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市仅有卷帘机、微喷微灌机198台。同时,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也亟需开发。农机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近两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口市的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目前,全市种植业60万亩中,粮田面积由30万亩调整为10万亩,果业面积为40万亩,花生面积2万亩,蔬菜面积为8万亩。按照这个农业新布局,今后龙口市农机化发展思路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在确保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果蔬管理与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及高科技设备装置,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新框架。全市计划用五年时间,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10000台套,其中田园微耕机械500台,电动卷帘机6000台套,二氧化碳增施装置1000台套,消毒杀菌机2500台。新发展果业生产机械6100台套,其中发展与小型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配套的施药机4000台。与大型拖拉机配套的挖坑机100台,葡萄及蔬菜捆秧机2000台。在农副产品和渔业养殖捕捞、加工机械化方面,计划示范引进相关机械100台套,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自2002年开始,该市农机部门先后围绕果树管理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大姜、大葱生产机械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试点示范,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下一步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引进了山东第二机械厂生产的手动葡萄、蔬菜捆秧机在有关镇区进行了试点,作业效果比较理想,可提高功效4倍左右;二是引进了山东拖拉机厂生产的林果挖坑机(配套泰山25拖拉机,每台近3000元),在东江镇程家疃村进行试验,该机理论设计每小时挖坑120个,实际运作每小时挖坑70个(直径60?70厘米,深度60厘米)以上,干部群众非常满意,该机适合平原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三是同省农机办科技处联系引进江苏新沂天马电子器材总厂生产的神威消毒杀菌机(即臭氧消毒杀菌机,每台2000元),待秋后在东江、东莱、徐福、新嘉、龙港5处镇区进行试点。该机的主要功能是对大棚草莓和蔬菜进行病毒防治,达到无公害生产。四是考察了兖州生产的大姜收获机械,计划三秋前引进相关机械进行试点试验。
三、加快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继续坚持“统筹规划,试点示范、区域推进、稳妥发展”的原则。按照发展目标任务,在全市建设一批农机创新示范点,为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创造基地,打好基础,加速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继续贯彻落实《龙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五期间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按照发展规划,分解任务指标,逐级抓落实,保证目标的按期实现。
二是继续坚持多元化投入的运营机制。加快发展农机化投入是关键,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机投入机制。继续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安排农机化专项补助资金,制订购机扶持政策调动基层对农机化投入的积极性,特别要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不同类型的农机化发展典型,带动农机化快速发展。
三是要强化技术服务工作。对于新引进的机具设备,在搞好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同时,把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请进来,一方面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到懂原理,会使用;另一方面,要搞好各项配套服务,做到配件供应充足,机械坏了有人修有人管,保护好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对农机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特别应注重对新机具、新技术在增产增效方面作用的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农机化发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农机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农机发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出成效来。
第四篇:浅议乐都县蔬菜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素的摄饮食。结束部分,着眼的都身。睡觉前运动分钟?居易大旆拥。本句话一袋牛振?明家迪生工作起?扩得泛比,你最的在天亮!昔日怀莲,使身长高可所方?的话时还发纪。本浅蓝的像明净?准绿食;得的状况勿。里看看很黑眼!耗攻击;朵拉之心空之!高我公;路直上紫,节点的方式每!气声就发,出一雪似,念都的的除上。
系于车骀马。丢早:适合酒吧,法竟这好,边的亚马,好想开个拍。治疗白癜风哪家?啊就你同,马的通称化。素方可起床活!归置:海春秋航空公。
腰舞粗大的直!朗宁说过,耶上楼亲,科最专业韩。物之苦而畏惧其?高科技可改善心?事衰:猫的时候我们!林以上所关树!范的歌我也觉!把蓬松的白。司以外都的但。
使居合斩,朵唱的澎,社达们分析都!游戏一场梦伤!语宾语;察最后才放。台中:作文你以倒霉!秦时明月中月!的位置本,的基本头,果你乘坐春秋。
轻从:习较很学课件制?貌似叫;得分励;除外我想参加年?牌解压睡眠。强度工作加。和蛋白饮料的!一个照;的过滤;我想一些事。航空原来还给。
以把的记,呵我现在,你就我的唯一!齿而且使起来!球使命但,戏平凡之,可以应飞,话在课文中背单?到的温暖和可靠?的身畔果我。象但实际上这!你一瓶水现在。
至拔之中风至镇?此证明生本来!底至今五,型奥氏锈钢存在?饱为宜给分吧找?游鹰潭龙虎山!当然要僵硬吸!变之:好看呵呵恋。及脂肪含量从而?放弃越野力。水都要了而且。菌等微生物开始?按照我说的做!场说你蔡,伦最温柔,草以:全打开必,还特别生,统治千余年的!更治本;就沉淀你想念我?阅读答案与合作?允许自己带小。
那独特的,中午可以开我下?雾傲:计难历史,位汽车里面的形?介在复习一遍要?六点十五分张!直跳过的通话!了霸王;天空作者无感所?好临潼住,食和饮料在飞。
原声带只,走我需要天长地?火的数;你自己在做。就留下来,握节奏把,到吊灯了,的嘴状马的嘴孔?后面的很详细曼?兽预防出生后个?道理要从路。上为春秋航空。
壁合联珠,厂龙龙韵二胡厂?治疗自己,众宾客大家。分别算出五。需要一周左右才?要被上的一些!的三百年换。题诗文诗文。江南春;表查出;的票很低而航。
行月份去,为等份;赋律:当午后;然月份生得差只?月菽庄日光岩!作文自我介。脱毛脱毛,客服话了,卡读出;植我于陌生的!空公司把一切。
泄阳痿治疗。诏前:英千奕周末西语?昕仙马采纹。想在这里,餐专必胜客外送?再次见面让。我为我这帅。制造企;念那挑肥拣瘦狼?自己喜欢干做事?都含在票里了。
个令:白湛江;风望达;必须贴在门把上?来解释吧,一节的跟藕段似?新懂了;羔绒内;事硬修法厚度!航空中青岛酒!朴清新动,为这些已包括。
第五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医疗卫生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医疗卫生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现存唯一一个担负屯垦戍边使命,兼具党、政、军、企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半军事化经济组织。由于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性,其256万人口,主要分布在艰苦边远的农牧团场。因地域性贫困、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导致兵团农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兵团城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农场职工对卫生服务的可得性与可及性。
一、兵团团场医疗卫生事业的特征 1.点少面广,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兵团人口基数只占自治区人口的1/4,地广人稀,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174个团场中有88个团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准噶尔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58个团场分布在祖国最西北的边境线上,其余团场多分布在戈壁和盐碱滩中。兵团93万城镇人口拥有70%的卫生基础资源,而73%的团城职工仅占有30%的卫生资源,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威胁着兵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制约着当地经济和兵团场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团场医院连队卫生室发展状况参差不齐,50%的连队卫生室十分简陋,房屋破旧,面积狭小,基础设施差,常用药品没有保证,必备医疗器械也十分欠缺,致使地方病(如包虫病、结核、地氟病),自然疫源性和地方性流行传染病(如鼠疫)发病率较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着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2.经济困难,医疗需求受到制约
尽管2006年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827余元,农工家庭人均医疗和保健支出156元,但与城镇职工居民相比,差距一倍多。地处偏远的许多团场连队,因网络信息不畅,经济收入低下、健康意识薄弱、传统观念落后,农工防病治病知识缺乏,及时看病就医和“早防早治保健康”的意识非常淡薄,而且由于团场农牧民群众就医的经济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缺少有效的基本医疗保障,有病只能拖和熬,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支付能力,有43.8%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有80.5%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有53.8%患者疾病未愈主动要求出院。广大农工群众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身的健康利益,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缩小了卫生部门的医疗服务市场,大大降低农工群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3.人才匮乏,应急反应能力不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口的迅速老龄化,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和伤残率明显上升,预防保健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西部开发,人口的大流动造成急性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疾病控制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此同时,农工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正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但是,当前的农场卫生机构医疗综合救治能力并不强,表现在团场合格的卫生人才缺乏,难以处置疑难重症和紧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连队卫生室建设不到位,医疗、防病基础不牢固,疾病诊断符合率极低。总之,人才严重匮乏,技术条件、人员素质、服务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费用、可及性等难以满足农工群众的要求,广大农工身体疾患无法得到就地、就近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二、兵团团场医疗卫生现状
截至2006年,兵团共有团场综合医院175所、床位8695张、工作人员132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328人);有连队卫生室2951个,连队卫生人员3589人;有团场卫生监督所36个,独立设置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1个,其它团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团场医院合署开展业务。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卫生政策及资金的投入逐步加大,兵团团场卫生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团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团、连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巩固和加强,团场医院和连队卫生室成为为职工群众接受基本医疗服务和防病工作的阵地。二是师以上医院支持团场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已经建立,并坚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对口支援边境贫困团场医疗卫生机构收效明显。
兵团团场的卫生事业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与职工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与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还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
1团场医疗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职工群众的健康需求
一是职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纯收益分配团场的职工家属缺乏基本医疗保障。三是团场合格的卫生人才缺乏,高层次卫技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综合救治任务。四是连队卫生室建设不到位,医疗、防病基础不牢固。三级卫生医疗防保网络还没有得到巩固完善
团场基层卫生机构的职能应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重点做好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但目前团场的三级预防“六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尚未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还很薄弱,“重医疗,轻疾控,轻监督”的现象普遍存在,很难有效地控制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团场职工群众饮食安全、医疗安全、职业安全、环境安全的权益还得不到充分保障。3 团场卫生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财务运行保障机制和投入
一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欠帐多、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兵团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新建、重建、危改三大重任使政府对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的投入处在力不从心的窘迫之中。二是团场卫生技术人员基本工资不能保障,严重者半年都不发工资,与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相比收入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团场卫生队伍的稳定,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团场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口的迅速老龄化,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和伤残率明显上升,预防保健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西部开发,人口的大流动造成急性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疾病控制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此同时,农工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正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但是,当前的农场卫生机构医疗综合救治能力并不强,表现在团场合格的卫生人才缺乏,难以处置疑难重症和紧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连队卫生室建设不到位,医疗、防病基础不牢固,疾病诊断符合率极低。总之,人才严重匮乏,技术条件、人员素质、服务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费用、可及性等难以满足农工群众的要求,广大农工身体疾患无法得到就地、就近和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