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苏
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3.熟读成诵,领会“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体现的儒家、道家思想。2.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文题入手,介绍作者 师:题目中的“疏”什么意思? 生: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陈事的文体。
师:文中的这位臣子,魏徵很是大胆,不分场合,敢言直谏,但幸运的是他所处的唐代比较开放,而且又是建国初期,一般这个时候,政治不太稳定,但时间长了,一些文体就显现出来了。例如,唐玄宗(和咱们上党地区很有渊源,潞州别驾),毛泽东,卡扎菲,任职时间太久了就会“骄”;华盛顿(任职不超过三届),普京(做过总统之后,返回基层,而后又当选)。
关于魏徵的传说:据《西游记》记载,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王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违天命克扣雨水,致使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玉帝判其翌日午时三刻斩首,并委派骨梗之臣魏征鉴斩。老龙王惊慌失措,子时潜入李世民梦中,求其千方百计阻止魏徵前往,以保活命。李世民爽快答应。翌日早朝毕,独留魏徵,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至巳未午初时,世民见魏徵坐卧不安,便命与其下棋,李世民举棋甚长,意再拖延时间。杀至中盘,魏征伏案小憩,梦致刑场,斩杀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李世民言而无信,闹得李世民夜不能寐,噩梦不止,百病丛生,朝政难理。宰相魏徵便命秦琼和尉迟恭两将军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把门值守。泾河老龙并未善罢甘休。他不敢从前门双锏双鞭下走过,便从后门溜入,对李世民继续骚扰不止。魏徵便亲守后门,严防老龙阴魂混入。迫于魏征的威慑,老龙从此不敢跨进宫门半步,宫中各殿得以安宁,李世民安好如初。为旌表魏征、秦琼、尉迟恭的耿耿忠心,李世民命画家把他们三人的夜间值守姿态彩绘画出,将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宫殿前门,魏征的画像贴于后门,其效果跟真人一样。李世民龙体安康,得以专心治理朝政,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盛世”。后来文武大臣及地方官员也效仿宫中在其衙门和府门如样张贴。久而久之,传至民间,家家户户也在自家宅门张贴魏征等三人画像,以保自家平安,防止妖魔鬼怪骚扰。从此,魏征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后门门神。
魏徵为何如此厉害呢?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例如,引自《老子》的“居域中之大”、“见可欲”,文章最后的“无为之大道”,否定了作为领导的事必躬亲(对比国内外对政治的区别),从宏观上阐述了“政治根本论”。
2.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师:尽管是对唐太宗的劝谏,但文章用词还是很委婉的,“臣闻”二字表现了魏徵对皇帝的尊敬,而后在言政事之前先用了两个比喻,这叫做“比兴”手法。
知识点:①长: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本:,引出指事造字法,举例:刃,刀的最锋利处。
③休:美好,“休戚相关”。
串讲:让树木长高就要稳固它的根(树挪死,人挪活),保护源头才能有水的旺盛,而治国的根本就是君主要积德义。“下愚”和“明哲”一句让皇帝不懂也得懂。拓展:“居域中之大”出自《老子》,老庄哲学可以支撑我们走出成长的困境,追求一种解脱。
《当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节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是试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而不顾”。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于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 2 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世界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象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师:如何维护皇权?引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后,从唐太宗说到“凡百元首”,所有的皇帝都是这样的,“殷忧而道著”,你不过是其中之一,没什么可骄傲的。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例如:大同市副市长被杀,江西省地税局局长被灭门。
第二课时
串讲段意,引出重点
师:治国的根本在于“德义”,唐太宗是知道这一点的,然而,魏徵的担忧之处是唐太宗无法坚守,因此在第二段论述了若不坚守的后果,而后在第三段阐述了坚守的方法。
知识点:①安人:安民,避讳。
②危:高,“危楼高百尺”。
③下:容纳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④盘游:狩猎。⑤虚心:虚怀若谷。
串讲:根据表达意思的异同,尝试将十戒合为八戒,“八”是个定数。板书:
治国根本 ——→ 担忧之处 ——→ 强调(德义)——→(坚守)——→(如何坚守)儒家&道家 竭诚&谦卑 十思
第二篇: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苏教版必修3
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
【学业达标评价】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5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太平).B.人君当神器之重(处于).C.能克终者盖寡(能够).D.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解析】选B。当:主持、承担。
【解析】选D。而:却,转折连词。A.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的,助词。B.其:这样,代词/难道,副词。C.者: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3.与“居安思危”中的“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 .B.貌恭而不心服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亦以明死生之大 .【解析】选D。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译为“重大的意义”。4.下面的句子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用心 爱心 专心 1
“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B.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品德的衰微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魏徵以此说明太宗要守成力量已经不足了。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取得社稷的稳定长久。
D.节选的两段分别从设喻和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解析】选B。魏徵的用意是提醒太宗,“守成”要注重积“德义”,而不是说太宗力已不足。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听说要使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要使泉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多积聚道德仁义。
(2)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他们像水一样,可以载船(拥戴皇帝),也可以翻船(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该特别谨慎对待的。
二、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ɑ.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b.(1)(2)处的句式要与它前面画线的句式相同。c.(3)句要从正反两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2)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徵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3)善听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或:纳谏者,昌;拒谏者,亡)
三、(1)将下面画线部分的散句改为整句。
散句:生活中时常会有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整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2)将下面整句改为散句。
整句:花园里开满了红、黄、白三色鲜花,风儿一吹,犹如跳动的火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沉思。
(2)花园里开满了鲜花,风儿一吹,红的像火焰在跳动,黄的像金子在闪光,白的像雪花在飘落。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解析】选C。冲:谦虚。
A.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解析】选D。①而,转折连词。②而,顺承连词。③以,连词,“用来”。④介词,“用”。3.下列断句不恰当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D.何必/劳神苦思[ 【解析】选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下列句子意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最终免不了心怀不轨,表面恭顺而内心不服。)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确实能见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C.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勇敢的人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们的忠诚。)D.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国君和大臣没有烦忧的事,可以尽情到河南旅游了。)【解析】选C。A.“终苟免而不怀仁”应为: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B.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D.“豫游”应译为“出巡游玩”。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积其德义。(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高危,______________;惧满溢,______________。(1)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2)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则思谦冲以自牧 则思江海下百川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诵读课文,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3.研习“德治”的重要性。4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2.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
研习“德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魏征,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景仰,却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写给唐太宗的十思疏。(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1.解题——谏:劝谏
“疏”疏—分条陈述,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奏章,属议论文体。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考查句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考查词类活用)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任 ;重大的地位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居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将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考查重点词与特殊句式)...(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气。)
三、梳理脉络
师:同学齐读三句话,再来看看这三句话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请选用你认为适当的关联词语串连这三句话的内容,使之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国君想要永保无疆之休就必须积其德义,去除严刑;只有积其德义,百姓怀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君才能永保无疆之休。)
师:能不能听出来,同学的表述中实际上都突出强调了“积其德义”强调了“德”:只有积其德义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怀仁,国君永保无止境的美善。而这正是作者表达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同学就围绕“德”(板书德)来梳理文章脉络,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提取关键词板书:
积德
衰德
宏德)
四、重点探究 师:(1)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理解角度建议如下: 第一段:讨论“必积其德义”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第二段:讨论“德衰”的表现、后果„„
第三段:理解十思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侧重点„„(2)展示研究成果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怎样表达“积其德义”观点的?
(论证手法:类比论证
正反对照
假设论证
强调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形象 有力
语言上:不卑不亢,先由自然界的事物自然引出所说话题,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不突兀,皇帝不腻烦;“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名哲呼?” 不忘臣子身份,抬高皇帝但又不让有反驳的余地。结构上:首尾照应)
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在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板书:国家长治久安)明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魏征斩钉截铁的结论,没有半点迟疑,没有半点犹豫。另外加深一点,我想说作者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积”,更强调要让德义“厚”重起来。(投影)那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看当时的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找关键词)。
关于第二个问题:
师:作为国君,懂不懂得“积德”的重要性?懂不懂得“厚德”的重要性?既然懂得,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国家都灭亡了?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国君不仅没有厚积自己的德义,反而衰减了。我们来听听第二小组的思考。(选一个代表回答)
“德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后果怎样?
骨肉为行路
不怀仁
不心服
覆舟,可畏惟人,不厚积自己的德行,只能招致人民推翻的命运。
国家灭亡,真的是百姓可怕吗?百姓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君的“德衰”。作者这里着重强调了德衰的危害,强调了人民的力量:你纵情傲物,严刑威怒百姓就不会怀仁心服。反过来说所只有“积德”“厚德”,人民才会怎样? “人民怀仁心服”(板书)
师:第一段的“德”与第二段的“德”有什么联系?
明确: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在谈“厚德”的重要性:第一段是从正面论说,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说; 第一段是从国家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人民的层面讲;第一段是从现实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历史层面揭示了自古以来国君不积德行纵情傲物的普遍规律。(投 影)
关于第三个问题:
师: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那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厚积德行呢?那就是“十思”:(自由读 请一生读)
十思的概括: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傲慢; 五思三驱不纵猎; 六思慎重不懈怠; 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 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惩罚不滥刑。
明确:十思共同点
形式上:整齐
构成排比,两两为一组
内容上:每一思都是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候的告诫,体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都要求国君端正自己的德行从而辐射到外在的事物。这就是“正己安人”(投影)
(宏德——国君正己安人
板书)
侧重点—— 概括为“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或者: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投影)
师:尽管同学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1.这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既体现出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也表现了这位谏臣的胆识与智谋。2.这十条劝诫都是要国君时时刻刻端正自身,约束自身,通过“正己”来“安人”,也只有厚积自己的德行才能进一步去“宏德”。(投影)
师:如果真能做到些,会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呢?(同学齐读)
从两方面强调:臣子各司其职;国君垂拱而治!
五、总结提升
师: 魏徵直接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十思”,但魏徵是不是只是让唐太宗做到“十思”就可以了?如果国君再有问题了,是不是又会写十一思,十二思?(不是,关键是让国君会反思)所以我认为魏征是借“十思”,让唐太宗借此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态度,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能够从思想上醒悟,弘扬“德治”。
魏徵通过这一奏章,表达了对唐太宗忠诚恳切的告诫,而他告诫的背后是“德”的支撑。德治不仅对唐太宗,对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这个以儒家为背景的民族来说,宏“德”也始终是社会坚守的信条。
六、结束语
送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
人,当面对世界的时候,需要的是一扇窗户;而面对自己的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巡查答疑。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节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择善而从(之):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附板书: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