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施档案工作“七项工程”加快丽江档案事业发展的意见_百度(精)
关于实施档案工作“七项工程”加快 丽江档案事业发展的意见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明确今后一段时间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省档案局《关于实施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加快云南档案事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现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实际,特制定丽江市档案工作“七项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档案工作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档、科技兴档、强化服务、发挥效益”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到2008年,通过全面实施档案工作“七项工程”,使我市档案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实施“七项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一丽江市档案馆建设工程
2008年前,市档案局馆要建设成为管理规范、功能齐全、设施设备能满足档案安全保管需要,具有一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的档案馆。
1、档案馆库建设。市档案馆的建设要确保到期档案全部进馆,馆藏能满足今后20—50年内形成的各类一、二级90多个立档单位到期档案进馆需要。馆库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建设以档案安全保管为核心,以提高利用服务为出发点,以资政决策、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社会教育等功能为基础的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档案馆库。
2、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档案资料的接收、征集工作,符合进馆范围的到期档案应全部接收进馆保存;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和省、市领导视察活动等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收集工作;加强对反映地方特色及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况和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档案资料的收集,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自然风光为主的世界遗产文化、茶马古道重镇马
帮文化、摩梭人的母系文化、宁蒗彝族的毕麽文化、永胜它留人文化等,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做好珍贵、破损档案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2008年前,市档案馆努力建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以资政决策为重点,做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每年编制1—2种档案资料汇编或专题研究报告,随时提供参考;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档案馆领导和专业人员应熟悉馆藏档案,研究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每年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成为研究当地政治、历史等方面工作的带头人,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4、按现代化档案馆工作需要培养人才。在市档案馆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分别达到29%和57%的基础上,争取本科学历达到70%;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具备出版、编辑及展览策划技能的人员,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档案管理专业队伍。
5、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为逐步向数字化档案馆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自2005年1月1日起,接收市直各部门纸质档案的同时,接收机读目录;建立全市现行公开文件机读数据库。同时要加快创新服务机制步伐,举全局之力,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为社会提供档案管理、保护和利用等全方位服务。
(二县(区档案馆建设工程
到2008年,各县(区档案馆要建设成为符合档案管理规范要求的标准化档案馆。
1、档案馆库建设。各县(区档案库房的建设要确保到期档案全部进馆,满足今后20年形成档案的进馆需要。县级新建和扩建后档案馆的建筑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不小于700平方米,馆库建设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备能满足档案保管需要的装具,配备保证档案消防和安全管理需要的设备设施。
2、档案资源建设。符合进馆范围的到期档案应全部进馆保存;做好乡镇机关1994年前形成档案的接收进馆工作;积极开展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加强对反映地方及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况和民风民俗、名胜古迹、工艺美术等档案资料的收集,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
3、专业人员队伍培训。学习和掌握新时期档案工作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把专业人员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实现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档案业务标准规范,加强科学管理。2005年前,每个档案馆都应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档案保护方面的设施设备;到2008年, 完成档案的馆藏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和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等重要全宗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
5、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每年编辑2种以上30万字的资料汇编,定期或不定期提供相关信息,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按照政策规定向社会开放档案,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继续做好现行公开文件查阅利用工作,有条件的档案馆要开展计算机查询和网上查询服务。
(三党政机关档案室建设工程
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加强机关档案工作。
1、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档案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机关档案工作的政策规定、法律法规和业务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机关档案工作规章制度,配置档案库房,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规范管理,确保机关档案的安全;已开展计算机网络化办公的单位,应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
2、确保每年按时向档案馆移交应进馆档案和应进馆档案机读目录。要按照有关规定,按期向同级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市级机关和有条件的县(区级机关要逐步移交2002年以后形成的机读“归档文件目录”。
3、按时交送现行公开文件。把交送现行公开文件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工作,按时向各级档案馆交送本单位不涉及国家机密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
(四乡镇机关档案室建设工程
乡镇机关档案工作要以综合档案室基础业务建设为重点,完善乡镇档案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确保乡镇机关档案的齐全完整、保管安全和有效利用。
1、创造档案工作条件。按照有关规定,理顺乡镇档案工作体制,建立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建立综合档案室,配备档案专兼职人员,对乡镇机关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乡镇档案室要做到:有专门库房、符合要求的装具、必要的档案保管设施设备,确保基层政权档案的安全;对乡镇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委会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做好档案移交工作。各乡镇要认真做好向县(区档案馆移交档案工作,乡镇综合档案室保管满10年的档案,全部向县(区级档案馆移交。
3、为基层政权建设服务。乡镇档案室要根据乡镇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基层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围绕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小城镇建设等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满足工作需要。(五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建设工程
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及事业单位
管理体制改革中,完善档案工作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强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全面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1、完善工作机制。各类企业和改制的事业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要求,尽快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档案工作机制,实现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和服务手段的创新。
2、创新服务方式。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要在档案及相关信息采集、整理、提供利用方面不断创新,为本单位发展战略研究、决策管理以及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加快信息化建设。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加快档案信息化步伐,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单位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为实现本单位基础管理规范化和管理流程信息化服务。
4、积极发挥档案在企业文化和企业诚信形象建设中的作用。企业档案室要建立记录完整、使用便捷的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为塑造企业诚信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服务;企业档案室还要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为倡导企业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提供服务。
(六村委会(城市社区档案建设工程
树立档案意识,增强档案观念,建立档案工作制度,开展村委会和城市社区建档和档案利用工作。
1、建立档案,使档案成为村委会和社区自我管理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基础。积极宣传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增强档案意识,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围绕基层自治组织规范管理、事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开展建档工作,使之成为村委会和社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利用档案为群众自我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服务。村委会要有效管理和利用好村党支部档案、集体资产档案、会计档案、土地承包和流转档案、税费档案、计划生育档案、农业科技和专业户档案、成年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档案,为村务管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社区要利用好企业退休人员档案、流动人员档案、失业人员档案、社保档案、低保档案、残疾人档案、卫生防疫档案、特殊需求户档案,为社区建设服务。(七家庭档案建设工程
家庭档案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家庭档案建设作为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一项任务,认真加以落实。家庭档案的建设工程涉及面广,为使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各县(区档案局馆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好家庭档案建档试点工作。
1.家庭档案的内容。家庭档案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以下十类档案:①证件与凭证材料;②家庭经济收支材料;③家产材料;④家庭成员活动经历材料;⑤卫生保健材料;⑥书信往来材料;⑦学习参考材料;⑧创作与科研材料;⑨声像材料;⑩其它有关材料。
2、面向家庭普及档案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基础知识,针对家庭文件材料特点,开展家庭档案管理知识的咨询和培训,积极推广家庭档案规范管理的方法,建立一批特点突出和规范的家庭档案,广泛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3、引导公民合理使用家庭档案。根据家庭档案贴近百姓,真实反映人民生活的特点,以举办展览、编辑家庭档案汇编等形式,充分开发家庭档案资源,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同时拓宽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4、家庭档案的发掘和保护。建立散存民间重要档案文献登记制度,将有重要价值的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监控、抢救与保护范围,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丰富国
家档案资源内涵;要依法将家庭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材料纳入监管范围,免费登记,明确档案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征集、征收、接受捐赠、接受委托保管、给予抢救技术支持等形式,妥善保护好这些档案。三、七项工程的组织实施
(一“七项工程”任务,由市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档案局馆、各级机关档案室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市档案局要做好各项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交流工作。
(二)以上“七项工程”任务的实施时间为 2005 年至 2008 年。市档案局将定期向省档案局、市人民政府汇报阶段 性的工作进展情况。
第二篇: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省市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为确保全市档案事业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档案部门的指导下,着眼于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提高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大众的能力,全面加强档案基础业务、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加快档案服务利用社会化、档案工作管理法制化、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和档案基础工作信息化进程,建设一个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具有**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规建设
1、完善规范性文件体系。继续贯彻实施全市档案规范性文件,制定、修订和完善一批有关劳动人事档案管理、档案鉴定与开放等方面的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和标准,逐步形成程序严密、便于操作的档案规范性文件体系。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明确市、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人大监督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档案依法行政情况报告和考核制度。完善行政许可审批程序。
3、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每年有重点地组织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严肃查处各种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案件,把依法检查和搞好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4、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对档案法规、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指导。将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五五”普法教育范围,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内容,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
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执法研讨和经验交流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健全和加强执法监督员网络建设。
(二)档案馆建设
1、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档案馆管理办法》,按照档案馆应达到“四位一体”的功能和“文化大市”建设的要求,通过加强档案开放、编研出版档案资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建设等,全面增强档案馆社会服务能力。各级综合档案馆每年编写完成1项优秀编研成果,建设成为市或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政务信息公开指定场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德清县新馆竣工使用,吴兴、南浔区档案馆纳入规划进行新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部达到省一级馆水平。
3、加大资源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加强档案移交接收工作。加大对重大活动、知名人士、民间风俗、民生档案的接收征集力度,加强音像档案的收集管理。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有条件的县、区争取建立城市档案中心和机关文档中心。
4、确保馆藏档案的安全。严格落实档案安全管理责任制和防控措施,加强档案文献遗产和重点档案抢救保护。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与市县(区)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2、建成市、县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档案网站,丰富信息量,提高信息更新率,强化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的网上检索功能,市、县档案网站全部进入省级先进档案网站行列。
3、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完成馆藏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建设,建立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目录机检。
4、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市、长兴县建成数字档案馆。德清县、安吉县完成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着手实施建设工程。
5、积极推进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和接收工作。建立市直机关电子文件接收管理中心。进一步拓展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服务领域,实现现行文件网上查阅。
6、强化信息化规范标准建设和安全保障工作。统一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确保数字信息资源格式统一、数据规范、长期可读、便于共享。完善各项信息保密安全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和信息网络系统运行安全。
(四)档案业务建设
1、深入推进“三农”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农村新社区、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建档和服务工作。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村劳动力培训档案规范管理。
2、深入开展企业档案工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加强对企业产权、品牌、科技、合同等档案管理,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加强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档案信息工作,努力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根据自愿原则继续开展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和认定工作。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档率达95%。
3、依法抓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严格执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登记制度和专项验收制度,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率达100%,专项验收率达95%以上。
4、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档案工作。继续加强“平安**”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信用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社区档案管理,开展社区工作“星级”评定工作,到“十一五”期末,80%的社区达到“星级”标准。
5、加强机关单位档案室工作。深入实施机关单位档案年检制度,确保归档文件完整、齐全、整理规范。加强和规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开展规范化综合档案室创建活动,实施“数字档案室工程”,县以上党政机关基本实现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
(五)档案队伍建设
1、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拓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渠道,开展专业理论研究、学术研讨,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2、加强对全市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级档案局(馆)45周岁以下在职干部,80%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继续教育率达到100%。
(六)档案宣传与业务交流
1、发挥档案在传承文明中的特殊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档案宣传活动,改善档案事业发展舆论环境,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2、发挥资源优势,举办档案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2至3个主题突出、有一定影响的档案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
3、继续做好学会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四、实施项目
1、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实施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建成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网上电子文件归档采集、重要档案文献信息查询、档案文件信息资源发布等功能,并以市数字档案馆平台为基地,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投资方式: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2、县、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建成德清县、吴兴区、南浔区档案馆。
投资方式:县、区财政投资和争取省财政补助。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3、档案资源建设与重点档案抢救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继续开展重点档案抢救、珍贵档案征集工作。
投资方式:市、县、区财政投资和争取省财政补助。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档案事业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使档案事业经费随档案总量的增长及管理服务方式的变化不断有所增加。
2、开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各县、区档案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年终考核,开展“十一五”中期、期末档案事业发展情况评估。
3、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不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创新开展工作。突出重点,选准切入点,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4、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造就一支忠于职守、专业素质高和复合型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三篇: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省市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为确保全市档案事业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档案部门的指导下,着眼于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提高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大众的能力,全面加强档案基础业务、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加快档案服务利用社会化、档案工作管理法制化、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和档案基础工作信息化进程,建设一个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具有**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规建设
1、完善规范性文件体系。继续贯彻实施全市档案规范性文件,制定、修订和完善一批有关劳动人事档案管理、档案鉴定与开放等方面的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和标准,逐步形成程序严密、便于操作的档案规范性文件体系。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明确市、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人大监督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档案依法行政情况报告和考核制度。完善行政许可审批程序。
3、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每年有重点地组织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严肃查处各种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案件,把依法检查和搞好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4、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对档案法规、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指导。将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五五”普法教育范围,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内容,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
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执法研讨和经验交流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健全和加强执法监督员网络建设。
(二)档案馆建设
1、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档案馆管理办法》,按照档案馆应达到“四位一体”的功能和“文化大市”建设的要求,通过加强档案开放、编研出版档案资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建设等,全面增强档案馆社会服务能力。各级综合档案馆每年编写完成1项优秀编研成果,建设成为市或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政务信息公开指定场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德清县新馆竣工使用,吴兴、南浔区档案馆纳入规划进行新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部达到省一级馆水平。
3、加大资源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加强档案移交接收工作。加大对重大活动、知名人士、民间风俗、民生档案的接收征集力度,加强音像档案的收集管理。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有条件的县、区争取建立城市档案中心和机关文档中心。
4、确保馆藏档案的安全。严格落实档案安全管理责任制和防控措施,加强档案文献遗产和重点档案抢救保护。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与市县(区)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2、建成市、县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档案网站,丰富信息量,提高信息更新率,强化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的网上检索功能,市、县档案网站全部进入省级先进档案网站行列。
3、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完成馆藏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建设,建立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目录机检。
4、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市、长兴县建成数字档案馆。德清县、安吉县完成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着手实施建设工程。
5、积极推进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和接收工作。建立市直机关电子文件接收管理中心。进一步拓展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服务领域,实现现行文件网上查阅。
6、强化信息化规范标准建设和安全保障工作。统一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确保数字信息资源格式统一、数据规范、长期可读、便于共享。完善各项信息保密安全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和信息网络系统运行安全。
(四)档案业务建设
1、深入推进“三农”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农村新社区、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建档和服务工作。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村劳动力培训档案规范管理。
2、深入开展企业档案工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加强对企业产权、品牌、科技、合同等档案管理,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加强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档案信息工作,努力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服务。根据自愿原则继续开展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和认定工作。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档率达95。
3、依法抓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严格执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登记制度和专项验收制度,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率达100,专项验收率达95以上。
4、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档案工作。继续加强“平安**”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社会
保障和信用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社区档案管理,开展社区工作“星级”评定工作,到“十一五”期末,80的社区达到“星级”标准。
5、加强机关单位档案室工作。深入实施机关单位档案年检制度,确保归档文件完整、齐全、整理规范。加强和规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开展规范化综合档案室创建活动,实施“数字档案室工程”,县以上党政机关基本实现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
(五)档案队伍建设
1、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拓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渠道,开展专业理论研究、学术研讨,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2、加强对全市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级档案局(馆)45周岁以下在职干部,80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继续教育率达到100。
(六)档案宣传与业务交流
1、发挥档案在传承文明中的特殊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档案宣传活动,改善档案事业发展舆论环境,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2、发挥资源优势,举办档案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2至3个主题突出、有一定影响的档案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
3、继续做好学会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四、实施项目
1、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实施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建成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网上电子文件归档采集、重要档案文献信息查询、档案文件信息资源发布等功能,并以市数字档案馆平台为基地,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投资方式: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2、县、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建成德清县、吴兴区、南浔区档案馆。
投资方式:县、区财政投资和争取省财政补助。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3、档案资源建设与重点档案抢救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继续开展重点档案抢救、珍贵档案征集工作。
投资方式:市、县、区财政投资和争取省财政补助。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档案事业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使档案事业经费随档案总量的增长及管理服务方式的变化不断有所增加。
2、开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各县、区档案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年终考核,开展“十一五”中期、期末档案事业发展情况评估。
3、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不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创新开展工作。突出重点,选准切入点,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4、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造就一支忠于职守、专业素质高和复合型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施意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施意见。
第四篇: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我县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库房面积440㎡,城建专业档案馆1个,立档单位153个,综合档案室148个;有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169人,其中档案执法员11人。
全县各类档案馆室藏档案16.89万卷、件。其中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12899卷(册),馆藏档案中最早的是民国时期档案691卷,资料最早的是清同治时期《通山县志》。档案馆藏量居咸宁市第二位,珍贵档案藏量居咸宁市首位。
全县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升级单位共91家,其中省特级8家,省一级19家,省二级64家。升级单位中正科级机关59家,占全县121家正科级机关总数的4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以来,我县档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加强了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深化档案服务主题,加大依法治档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档案工作,加快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不断得到上级的肯定和激励。通山县档案局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湖北省先进档案局称号、咸宁市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
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不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08年,为了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颁布10周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艳斌在《通山周刊》发表题为“依法治档,推动档案事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的讲话,将档案法制宣传推向一个高潮。县委党校在干部培训班上开设学习《档案法》课程,不少乡镇和县直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档 案法律法规,县档案局适时举办法制培训班,组织全县100多名档案员学习《档案法》,开展档案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印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2005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级各类档案法制培训班10期,参训的档案人员达1400余人次。同时,县档案局组织3批共43人到省、市档案局进行档案法制学习。今年,又将《档案法》印成小册子、制成牌子,送到民营企业、发至行政村、社区,让《档案法》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档案法制宣传有声有势,深入人心。
不断健全完善档案管理网络
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大部分乡镇、县直单位明确了分管领导,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档案管理网络。2009年3月19日,县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加强和提高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和指导监督职能,进一步对档案局依法行政、充分履职提供了政策保障。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为了全面考核各乡镇、县直单位档案工作,县档案局制定了《全县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办法》,完善了档案年检制度,实行每两年一次,并作为评选全县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建立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档案违法案件季报制度,制定了《全县档案行政执法“十一五”规划》,规范了档案行政执法文书,推行了档案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年检年审制度。
不断加强档案执法检查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档案局从2006年起,每年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共有140个县直单位和乡镇接受了两次以上的执法检查。共下发整改通知书28份,检查情 况通报4个,执法检查引起了各乡镇、各单位的高度重视,执法效果良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迈进新行列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档案重点是行政村建立档案。从2007年起,档案局组建专班,每年集中三个月的时间,进镇入村,指导乡镇、行政村规范建档。到去年10月,率先在湖北省全面完成村村建档任务。全县18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全部建档,并实现“六有”目标,即有专门档案室(挂牌子)、有专用档案柜、有整理规范的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管理人员、有办公桌椅。共整理文书档案5853卷,党员档案4114袋,实物档案1284件,电子档案152盘,图书资料6547册,照片档案83册。今年又开展了村级基层组织档案工作,100个村和10个社区档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档案的建立,记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方便了农民对档案资源的利用,帮助了村干村有效开展工作,为维护农村一方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关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新飞跃
1、“8号令”得到全面落实。为深入贯彻落实《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8号令),2009年2—5月份,我们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成由主职挂帅,分管把关,业务股主核的六人评审专班。针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职责、业务范围等,对全县各立档单位的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实行重新审定、修订和批复,截止2009年10月,全县各单位“三合一”制度的修订审批工作全面完成并实施,“8号令”的贯彻实施,为规范我县档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2、目标管理呈现良好的态势。在目标管理工作中,我们的作法是争取两办发文“督”,落实奖励政策“促”,开 展业务指导“帮”,对创建省特级的单位派专人蹲点指导,创省一级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创省二级单位进行巡回指导,确保工作质量。到目前为止,全县机关档案工作达到省特级标准的8家,省一级19家,省二级64家,通过狠抓目标管理,全县档案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档案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业务培训力度加大。在平时开展业务指导时,对基层档案员进行手把手传帮带,对个性问题及时答疑,对基础业务等共性问题及时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并以此为关键点提升全县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使全县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90%通过考试并获得岗位资格证书,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4、执法年检效果明显。连续3年档案局抽调执法人员,对各乡镇、九管会,县直各单位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重点检查档案管理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依法管理、业务水平、安全措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坚持执法检查,有效促进档案管理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经费和硬件建设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档案馆功能建设实现新变化
1、档案馆基础硬件的投入加大。2003~2005年,投入18万元添臵了库房密集架,共50组100节,添臵10乘组合玻璃门柜,购臵3台大功率格力空调和1台防磁柜;2006年,投入7万元,对档案馆老化低压线路进行全面整改;2009年,抓住全省档案安全检查的契机,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万元,安装了电子监控和安全报警设施设备及消防应急灯,添臵了灭火器,购臵了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更换了库房内外层空气过滤防沙(尘)窗,更新了利用大厅的桌椅等,使档案馆基础硬件条件大大改观。
2、档案馆资源建设日臻完善。特色档案收集有较大突破。通山县是著名的革命老苏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两年我们加大了对重点档案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广泛征集不同门类、不同载体、不同时期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料,收集革命历史档案、通山名产、名人、名胜、民俗等特色档案的图片资料近千幅,制作光盘8个;对通山古民居建筑进行摄像拍照,制作古民居图片资料3百余幅,光盘2个;征集袁氏、殷氏、朱氏、方氏、谢氏、阮氏、张氏等族谱12套58册,实现了档案资源建设的突破。专业档案的收集使馆藏门类日益丰富。
近两年,我们加大对专业档案的收集力度,满足民生需求。成立专班、抽调专人,到乡镇、下厂矿、跑企业,收集整理土地二轮延包档案2600卷,婚姻档案1715卷,退伍军人档案4370袋,收养档案32卷。其中婚姻档案、社团档案、收养档案、退伍军人档案填补了馆藏专业档案的空白。改制破产企业撤并单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步伐加快。近年接收改制破产企业档案2.7万卷(册)。2009年,聘请专人对收集进馆的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进行全面整理,目前已完成整理、编目上柜破产改制企业档案2.2万卷。珍品档案、民生档案的征集和接收力度加大。散存在民间收藏家之手珍品档案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印发的第一届选民证(1953年三界乡徐会和)、第一次全国扫盲运动的成果——扫盲识字证书(1956年南林镇吴庆之)、解放后第一任县长段凤梧颁发的土改证书、文革期间国家统配物资调拨令等70余件珍品档案被征集进馆。档案数字化建设速度加快。对林权档案、姻婚档案、复退军人档案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优先录入计算机管理,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近两年共录入案卷级目录2178条,文件级目录63306条。
3、馆藏资源编研和开发利用成果显现。挖掘馆藏史料。参与和承办“通山解放60周年成就展”专题片《大道通山》的拍摄和明信片的制作工作;完成综合档案馆通览的编纂。完善档案史料的编辑,编写馆藏珍品简介;编写纪念书集。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通山解放六十周年,编写《通山六十年大事纪要》,该书已出版发行,社会反响极佳。积极主动搞好利用服务。平均每年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者1000多人次,查阅档案资料3000余卷(册)。
档案馆搬迁工程取得新进展
经过县委、县政府的极力争取,通山档案馆建设项目已被省档案局定为全省5个试点单位之一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目前,新馆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土地审批意见书和初步设计方案等相关工作筹备就绪,县“四大家”领导对档案馆搬迁一直十分关注和重视,县委书记曾国平3次作出批示,县长杜文清多次过问档案馆项目申报情况,去年给档案局批拨资金8万元,作为项目前期经费,常务副县长方立清心中一直装着档案馆建设,在争取项目、规划选址、初步设计、督办跟踪上,倾注了心血。今年4月,方县长又专程到省档案局向石山局长作汇报,起了关键作用,促成了项目的最终确定。档案馆搬迁工程计划12月份启动平基,2011年元月份举行奠基仪式开工建设。档案法律法规观念亟需加强
少数乡镇和单位领导对档案法律法规学习不够,认识不足,意识淡薄。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有个别乡镇、县直单位不设立档案室,不配备档案员,连续多年不按规定立卷归档,不向档案馆移交到逾期档案,更谈不上对档案管理和保护。
综合档案馆室建设滞后
我县档案馆是上纪纪80年代建成的,在选址、设计、建筑质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选址在凤池山半腰,难以避免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二是无抗震设计;三是库房面积不足,库房超负,功能不全。县房产局去年10月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鉴定县档案馆属D级危房,建议尽快拆除。据统计,全县仍有10%的单位没有设立综合档案室。城建档案馆和大部分乡镇、县直机关综合档案室同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县档案室建设整体落后于周边县市的平均水平。
档案馆室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全县不少乡镇和单位至今仍使用被淘汰,不利用防火防虫的破旧木质档案柜,高矮不
一、颜色不一,破烂不堪。档案室未配备必需的温湿度调控设备和监控和消防设施。“十防”设施几乎空白。县档案馆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修裱,数字化、翻拍、复制、存储等技术设施设备缺乏。电子档案异地备份以及备份所需的防磁设施缺乏,至使档案部门无法使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档案和提供服务,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难以保证。
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县档案局作为全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编制紧张,干部年龄严重老化(平均年龄49.2岁),知识结构不合理,加之档案处于工作的末端,档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干部长期不流动,使得档案干部的工作视野、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受到影响和制约,存在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问题;另一方面,机关单位档案员90%以上是兼职,且变动频繁,流动太快,有些档案员业务刚一入门,便被换岗或提拨。档案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导致档案员学习业务,钻研业务兴趣不高,工作的依赖思想 7 较重。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担当起推动事业发展的重任。
档案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县政府虽然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无法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馆日常维护和运转、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一直未列入财政预算,致使有些工作无法开展,如特殊载体档案(特藏室及档案数据库、电子查询系统无法建立)。档案工作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层面上,各单位在档案事业的投入也很不平衡,大部分乡镇和县直单位投入较少。
加快档案法制建设进程
一是将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通山县全民普法第六个五年规划》,将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各级各部门档案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内容,经常开展对新上岗和在岗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通多种形式的学习、遵守、维护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二是进一步健全档案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颁布制订的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标准。继续开展档案执法年检,严厉打击档案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档案违法案件,推动档案工作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全县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档案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定期研究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健全全县档案机构,适当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加大县档案干部的交流力度,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8 工作水平高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结合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县档案馆要配备能够满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与移交进馆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加强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档案目录数据库、珍贵档案和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三个数据库建设。建立电子查询系统。为领导决策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档案资源共享服务。
逐步建立档案馆电子档案异质备份和异地存放的档案安全体系。逐步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安全、接入安全、存储和应用服务安全。
着力推进档案馆建设
我县档案馆虽然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中央支持的中西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但争取工作不容懈怠,项目批文未下达,资金未到位,需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迅速落实征地、土地审批、建设设计等前期相关工作,将档案馆建设配套资金列入下财政预算,着力推进档案馆建设。
第五篇:绍兴市档案事业发展
绍兴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档案事业转变服务管理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市档案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更好地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服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是我市档案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五年。全市档案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三个体系”为总要求,以“为普通人建档,为普通人服务”为工作载体,凝心聚力,创业创新,在服务绍兴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档案事业自身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绍兴市档案馆、上虞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一)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极大改善。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都落实了党政分管和联系领导,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自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档案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各县(市、区)政府也将档案工作纳入机关部门和乡镇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委、市政府“两办”先后出台《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档案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档案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局(馆)事业发展经费(不含新馆建设)累计4900多万元,与“十五”同比增长4倍。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档案宣传执法影响深远。在全国档案系统和全省各级党员干部中兴起了学习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先进代表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宣传极大地扩大了绍兴档案事业的影响;组织开展 “重新认识档案工作”大讨论活动,档案工作传统思维得到突破;组织开展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系列活动,档案宣传进入千家万户;市县两级档案局坚持每年组织1-2次专项执法检查,特别是对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与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重点检查,成效显著。
(三)档案资源建设扎实推进。至2010年底,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由“十一五”初的863541卷(册)增加到1642608卷(册),增长190.2 %。其中市档案馆在五年中增长了224%。全市各级档案局以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8号令为抓手,完成各级部门(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及时接收到期档案、撤消机构档案和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世博论坛、支援四川青川县恢复重建等重大活动档案;市档案馆全面接收辖区范围内30多家原国有转制(破产)企业的档案21.9万卷,建立了绍兴市原国有转制(破产)企业档案保管和查询中心;全市各档案馆还重点接收了山林延包档案、婚姻档案、户粮档案、公证档案、学籍档案等民生档案,并形成馆藏群;实施“绍兴历史档案”征集工程、组织当代“浙江名人”候选人推报活动,广泛征集绍兴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形成于明崇祯年间《绍城观巷金氏节孝承恩碑》、孙越崎、梁伯台名人档案等上千件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实物进入国家档案馆。
(四)档案安全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档案馆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绍兴市政府投资1.4亿元,建成功能设施全国一流、面积达21477平方米的市档案馆新馆。上虞市建成13400平方米的体现公共性、文化性的新档案馆。诸暨市、新昌县档案新馆已开始建设;绍兴县档案馆新馆已定点立项;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细水雾消防、智能型密集架、实时监控等现代化保护设施设备;普遍建立了与公众网物理隔离的数据内网,市档案馆还建设了规范的数据机房;建立了市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高起点谋划档案登记备份工程,开展重要民生领域、重点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登记备份工作,全面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积极实施项目化带动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区域性电子形式政府文件集成管理的建设与研究”项目,建立了电子文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对数字环境下档案馆业务流程的重组与研究,开发出了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并获得国家档案局科研成果二等奖;出色完成国家档案局《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制订及其推广应用》试点任务,并成功承办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宣贯会议;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内档案集中数字化项目,投资1685万的“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顺利推进,市级138个机关部门实体档案数字化全面展开。全市建成数字档案室30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达3000万元。
(六)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普遍开展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到“十一五”末,全市达到档案管理省级以上认定标准的单位有177家,市县其余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基本上达到了市级或县级认定标准。行政村、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建设和学校、企业档案室升级达标工作顺利推进。截止2010年底,全市2271个行政村、179个城市社区中,有2157个行政村、143个城市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建设达标,达标率分别为95 %和 80 %。全市1074所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00%建起了以学生学籍档案为重点的综合档案室,35%的学校综合档案室取得县(市)级以上目标管理认定。全市规模以上(营业额和销售收入一亿元以上)企业建档率达90.6%。全市116个乡镇机关全部建立综合档案室,其中39个通过省级认定标准。
(七)档案公共服务成效明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馆及时向社会开放满30年的馆藏历史档案,累计达到111456卷(册),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查阅4.9万多人(次),与“十五”相比,增长172%,利用档案85706卷(册)次,与“十五”同比增长361%。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级档案信息网网站访问量累计超过300万人次。其中绍兴市档案信息网网站访问量超过177万人次,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八)档案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市档案馆开办《绍兴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图片展》、《越地记事——档案里的绍兴历史》等展览7个,累计接待国内外观展团队500余个,观众近5万 人次。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举办档案展览45个,接待观众17万人次。全市近30部编研作品在省档案局组织的优秀编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其中市档案馆编研出版的《越谚》(手抄本)和《稽山长歌——纪念新中国成立暨绍兴解放60周年档案文献图集》,还分别获得2007年、2009年获绍兴市文化强市建设优秀文化作品奖。诸暨市档案馆考释编研出版的《梅岭课子图》,被列入省档案局百项编研精品系列丛书。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努力把握档案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大势。二是必须坚持抓住机遇、积极筹划、努力争取、借势借力、整体推进,实现档案事业的新跨越。三是必须坚持学习研究、敢作敢为、创业创新,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团结协作、凝心聚智,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着力推进“四型机关”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档案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档案工作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还不高;档案工作的管理运行、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等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财力、人力等要素保障还不够到位;档案工作各县(市、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档案工作者队伍在信息化环境下履行各项工作职能的能力水平还不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全市档案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迫切需要档案部门按照新的要求,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拓宽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提高档案工作的覆盖面。二是随着档案载体形式的新变化,档案工作的对象从传统的纸质档案拓展到纸质档案、数码影像、数字档案、电子文件等,需要进一步创新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手段,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涉及深层次利益的诸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为维护自身利益,查阅利用档案的需求快速增长,需要档案部门不断加大以民生为重点的档案资源建设,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为现实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四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使得档案、档案工作的定位发生了较大变化,档案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地位日益显现,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承上启下的重要文化事业,更是一项规范和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秩序的重要的社会事业,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事业。档案事业需要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以服务绍兴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实现档案事业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为普通人建档,为普通人服务”为载体,牢固确立 “大安全、大档案、大服务”档案工作理念;大力实施档案 “安全第一”战略、档案“资源提升”战略和“服务优先”战略;扎实推进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区域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主要目标是:
——档案安全监管工作有新加强。档案安全监管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档案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深入推进;档案馆新馆舍建设全面完成,档案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手段全面提升。
——档案资源建设有新起色。档案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涉民部门档案行政监管进一步加强,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以普通人为主体的档案资源质量进一步优化。
——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高。服务先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档案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有新平台、新手段,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档案文化引领力、亲和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有新突破。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各种要素保障更加有力,档案工作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三)主要任务
1、牢固确立“大安全”理念,以档案登记备份为牵引,大力实施“安全第一”战略,扎实推进贯穿档案行政监管和馆藏档案管理全过程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按照市“两办”《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绍市委发[2010]100号)文件精神要求,加强对本区域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各地到2011年底基本完成政府直属部门的重要传统档案数字化及其登记备份工作,到2012年底,完成其他法定进馆单位的重要传统档案数字化及其登记备份工作;加强对各单位特别是重点涉民机关部门的指导和检查,明确各单位档案登记备份的具体范围、要求、步骤和保障措施;每年完成当年竣工的、纳入各地档案登记备份名册范围的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登记备份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病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围绕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其科技研究成果、创意等知识产权档案进行登记备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建设规范,根据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安全备份需求,落实基本设备设施、机构和人员编制,建设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立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灾害应急恢复工作机制。市本级争取在2011年底前建成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到“十二五”末,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并根据国家、省容灾备份的要求,建立馆际间异地备份库。
(2)加强档案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档案安全教育。牢固树立为国管档、为民聚档意识,切实做到安全第一,警钟常鸣。全力推进各县(市)档案馆舍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绍兴县、诸暨市、新昌县3个县市建成新馆,嵊州市争取立项或建成新馆。加大档案安全保护设备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档案馆库安全防控体系的科技含量,确保档案安全设施齐备,运转良好。要优化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策略布局和技术、制度防范,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市本级全面开展档案涉密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档案应急预案,开展消防和应急演练,确保万无一失。
3、扎实推进档案法制建设。以执法检查、绩效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家和社会重要档案资源的依法监管。加强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档案宣传活动,重点组织好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加大档案执法队伍培训力度,规范执法工作程序,创新档案执法方式,扎实做好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继续做好档案行政审批工作,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根据新形势对档案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等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制订或修订一批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
(二)牢固确立“大档案”理念,以“为普通人建档”为重点,大力实施“资源提升”战略,扎实推进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1、深入推进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以巩固和提升“十一五”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成果为重点,进一步抓实行政村、社区、学校、企业档案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示范档案室”创建活动。积极实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加强涉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有效利用。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全面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工作。重点抓好国有控股企业、上市企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推行市民家庭建档工作。
2、加强以涉民部门为重点的档案行政监管和资源整合。依法做好机关档案常规接收工作,要继续扩大档案进馆单位的范围,拓展档案进馆门类,把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从接收、整合历史档案转移到当前正在档案形成部门运行、保管的现行档案文件。重点围绕涉民部门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档案年检工作;继续开展档案目标管理达标升级工作;建立重要民生档案登记备份制度等,加强业务指导、执法检查和行政监管,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确保机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依法行政中产生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的完整、齐全。重点围绕涉民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档案登记备份制度的实施,加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市本级要以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为抓手,实施信息资源整合,构建完成本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总平台。
3、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修改审批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新修订乡镇机关、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实施城乡档案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深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档案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民生档案信息资源馆际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探索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和机关文件中心建设,基本建立各单位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和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由档案部门集中管理的工作机制。
4、加强“三重一特”优质档案资源建设。创建好、经营好档案馆品牌,提高对区域档案资源的吸纳、集聚能力,加强重要人物、重点建设、重大活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建好重要人物(名人)档案。主动参与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的质量。加大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力度,建设门类载体多样、结构合理优化、内容丰富全面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三)牢固确立“大服务”理念,以“为普通人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服务优先”战略,扎实推进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查阅利用的档案服务利用体系建设。
1、提高档案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及时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决策参考信息,为党委、政府科学施政服务。保障档案的法律凭证效力,加强档案安全监管工作,提高档案特别是电子文档的安全性,为“平安绍兴”建设服务。
2、加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加快推进实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市本级全面完成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2012年前,市级部门、单位全面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国有企事业单位逐步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继续创建一批“示范数字档案室”。到“十二五”末,县(市、区)80%以上的机关、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建成数字档案室。2014年前,各县(市)综合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并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分别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规范管理、有效利用和远程服务。
3、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需求多样化、多元化的现实出发,加快档案特别是数字化档案成果的鉴定开放,尽快做到应开放的档案资源全部开放。完善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做到档案服务贴近现实、贴近公众、贴近需求,努力实现档案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全社会交流与共享,加大档案信息网网站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实现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和已公开的档案信息;通过政府内网向党政机关提供依法暂不开放的档案信息,依据设置的查阅权限,实现党政机关内部暂不开放档案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绍兴文化强市建设,以深入贯彻实施省档案局“浙江记忆”工程为契机,积极实施绍兴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绍兴名人)、著名村镇、著名企业、老字号、名优产品、代表性家谱、典型家庭等系列档案文化建设项目;深入开展档案编研,精心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档案史料、文献编纂工作; 精心组织参与全市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节会、民俗民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名片等档案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紧紧抓住当前各地档案馆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超前谋划建设档案珍品陈列馆、档案文化永久展厅等档案文化阵地。要紧扣党政中心工作,如围绕各类主题教育和重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档案文化资源和阵地,开展档案爱国主义教育、档案廉政文化教育等活动。在加强档案事业主体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档案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档案文化产业,档案托管、容灾备份等档案现代服务业,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档案工作的独特作用。
四、实施项目
(一)档案登记备份工程
建设内容:
1、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设。完成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和网络环境建设。
2、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通知》(档办[2010]116号)、省档案局“十二五”规划有关文件的精神,拓展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分别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3、对重要民生领域、重点经济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实施登记备份。
4、全市档案数据异地异质备份中心建设。为防范自然和非自然的灾难性损失,建设异地异质备份中心,保管全市档案数据,确保数据安全。
投资方式:市、县(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1年-2014年
(二)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
建设内容:(1)到2011年底完成档案馆馆藏档案和新接收档案数字化工作。(2)到2011年底完成档案馆数据内网的涉密网建设工作。(3)到2012年底完成市本级机关档案室的数字化工作。(4)按《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绍兴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意见》(绍政办发〔2009〕194号)的文件精神,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承担档案基础信息共享和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政务信息资源实施登记备份的工作。
投资方式: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0年-2012年
(三)“绍兴记忆”档案资源建设、文化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实施绍兴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水文化、著名镇村、著名企业、名优产品、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节会、民俗民风等系列档案资源建设、文化建设项目。
投资方式:市、县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1年-2015年
五、保障措施
1、坚持治档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档、为民建档、服务兴档、创新强档的发展思路,全方位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监管,改进服务方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利用理念,把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高档案事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强化目标考核,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基础性、重要性、战略性,充分认识档案安全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增强档案安全的忧患意识,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考核和督查内容,正真使档案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科学发展。
3、坚持人才强档战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机制和环境,努力营造一个一心一意干工作、尽心尽力谋事业的良好氛围。开展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考评工作,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档案干部队伍,造就一批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档案人才,从而为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4、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省、市“两办”《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和省“两办”《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各级政府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支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档案事业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档案事业经费要随着档案总量的增加及管理、服务方式的改进逐年有所增加,确保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
5、坚持科教兴档,积极开展档案科教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围绕档案涉密网建设、特种档案保护、电子文件安全监管、积极开展档案科研工作,全市档案系统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在市以上部门立项、获奖。要充分发挥市档案学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档案学术研究,推动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事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努力提高档案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