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偏差及对策分析
学术资源
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偏差及对策分析
黄娟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湖南株洲 41200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和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之一。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如何在就业工作中发挥毕业生主体作用,形成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偏差,提出了转变高职职业指导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Recently, it is obviously very hard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 find jobs, which is one of barriers for our country to maintain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ety.The article has stated it is the key that changing methods of how to guide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ind jobs.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对策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graduates;job-finding;methods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偏差
近年来,随着就业指导课的开设,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大大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求职过程中“自主性”越来越明显,由过去的等待国家分配、学校推荐、家人亲友帮忙介绍向主动走向市场推介自己转变。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大学生们已经开始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逐步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纠正的就业观念偏差:
1、过分依赖学校推荐
近年来,教育部和有关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为此,一些高职院校从上而下,积极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到就业推荐工作中来,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老师、学生辅导员个个忙得团团转。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高职毕业生却严重缺乏择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不敢通过竞争去实现理想和追求,消极等待学校推荐,等待“理想单位” 相中自己,甚至有的毕业生干脆躺在床上睡大觉,等着老师“帮他挑”工作。被动的就业观念使这类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唯“物”价值观念
尽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毕业生已开始降低就业期望值,但仍有不少高职毕业生存在“物质至上”的倾向,看重初次就业的薪酬、岗位,福利等,而忽视自身的长远发展,在不同的用人单位之间徘徊犹豫,这在就业情况相对宽松的系或专业表现明显。造成就业部门为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用人单位和岗位,但是往往出现有些用人单位、岗位报名毕业生严重超过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有些用人单位应聘得毕业生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1)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农村学生比重较大,由于受教育成本投入过高等因素的影响,获得较稳定工作或较高收入仍然是一些高职毕业生在选择一份工作时首先关注的。这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不会考虑长远的发展计划,而一味倾向于工作稳定,环境、福利、保障好的国有企业,或者是明确表示工资高的用人单位,无形中缩小了就业的选择面。
(2)社会经济转型期,城乡、地区、行业间收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差距依然很明显,加之金融危机的震荡,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得不考虑生活成本,首先解决当前的生存问题,所以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周边或离家较近的单位,而不愿意带着更大的经济负担到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或长途奔波到远离家乡的偏远地区就业,造成就业推荐部门推荐面相对变窄。
3、盲从
不少高职毕业生对自身条件、所学专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和评估,在就业过程中“ 盲随”、“ 攀比”,不仅自己错失就业良机,而且也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推荐工作造成了巨大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考证。虽然高职院校普遍针对不同专业的用人需求为在校生指定了技能等级证,但由于一些专业就业口径宽,毕业生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积累自我推荐的筹码,盲目报考技能等级证、培训班。毕业时却发现学非所用,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2)盲目投递简历。很多高职毕业生不善于发挥就业主体作用,不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不顾自身实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是否匹配,漫无目的地乱投简历,草草签约,虽然和别人一样找到了工作,却发现并不适合自己。
(3)盲目签约与毁约。一些关系亲近的同学往往不愿意就业时选择分离,于是一起向同一家用人单位投递简历,如果都被录用,皆大欢喜;如其中有一人不被录用,就可能出现集体违约。
(4)盲目攀比。这种情形在学习成绩较好或者学生干部中存在较多。这些高职毕业生一旦发现自己所应聘单位在工资、福利、地域、声誉等方面落后于已签约的同学,便感觉丢面子、不甘心、犹豫不决,甚至于不惜放弃就业机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难以与市场需求完全接轨,高校的专业设置也不可能与现代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淡化专业技能。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仍然苛求专业对口,不愿意从事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不愿意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有业无人就的局面。
二、对策
就业观念的偏差极大地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推荐工作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想方设法给高职毕业生“纠偏”。而转变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
1、积极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逐步形成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贯穿于高职教育始终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与第二课堂的合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就业指导课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摆脱依赖思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如安排学生参观工作现场、参与团体调研、讨论等,让学生在课堂内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思考,查找差距与不足,寻求学习与改进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正确认识自己,主动了解内、外形势,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力。可以依靠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如课外文体活动、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利用班会、经验交流、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向在校生宣传往届毕业生成长经历、成功经验,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比照,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逐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2、加强高职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职生在就业中的盲从和不自信,主要原因在于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行的行动步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而应全方位服务于学生就业、职业和创业教育,从高职生入校开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形成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过程。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建立相应的检查机制,纳入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在学生毕业前进行检查和考核,作为准予毕业生合格毕业的一项重要培养指标。
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帮助高职生从个人情况出发,合理定位,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能等级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并监督其按期完成职业生涯目标,将职业指导落到实处。
3、注重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面临求职择业,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这是对他们独立决策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犹豫、盲从、依赖等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课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养成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还在于高职院校长期地、循序渐进地培育。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如经常性地给在校生介绍往届毕业生就业的典型案例,让他们意识到就业市场对人才道德和素质的需求,让他们重视文明、礼仪、诚信意识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在学生活动、实习、实训中多为学生提供单独完成任务的机会,逐步提高高职生独立决策和独立行动的能力,提升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田爱民,张凯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G] .东北大学学报. 2005-3
[2]蔡支农.浅谈高职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J]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2
第二篇: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思考及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思考及对策
(要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诚信就业 探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trategy on Integrity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ZHUANG Qiang, XIE Zonglie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43)
Abstract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lemnity and the normative of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Plan , fully respect the wishes of students and employers,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Employer and school , the papers analyze and propose som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redi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hich appeared in Employment Process.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integrity employment;exploration;strategy
为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机制,积极探索、有效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发展机制。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促进高职院校诚信就业谈一些看法。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书写就业推荐书,准备就业推荐材料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目前,许多知名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想聘用到最优秀的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推荐书上下功夫,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成绩差的不把成绩附上,夸大其辞地介绍自己。更有甚者,在推荐材料上把本来没有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克隆”出来。结果,协议书签订后用人单位一调查,很多不实的东西就暴露了出来,协议也自然遭到解除。
1.2 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几家用人单位都有意向接收他,但最先同意接收并要求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并不一定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单位,于是该生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他在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同时,心里就已经有了违约的打算,如果另一个单位比这个好,只要对方答应接收,就毁掉已签的约定。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脚踏几条船,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随时都作着违约的打算。由于存在这样的想法,有的学生在签订协议不到一个星期就要毁约,致使有的条件不算差的用人单位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错过了招聘的好时机,又浪费了单位的招聘指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过早,有的用人单位面试后迟迟不定,有的用人单位与原来承诺不符,有的政府部门在审查时表现出官僚作风等等外部因素导致了毕业生违约。而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正确理解签订协议的意义,没有明确自己签订就业协议书所应承担的责任。
1.3 面试时的诚信问题
近几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宣传过多,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由于存在这种过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学生在没有用人单位来招聘时心理特别紧张,而有招聘单位来面试时心理则更为紧张。虽然对于某些学校、某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并不困难,但这些学生也惟恐错过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哪怕是不太理想的单位或是后面还有用人单位来招聘。由于存在这种心理,学生在面试时为了不会错失时机,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会违心地作答。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知名企业把综合能力及诚信作为录取毕业生的重要条件,如学生在面试时不作如实回答,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招聘人员很容易便会怀疑对方的诚信程度,其后果可想而知。
1.4 在就业“双向选择”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在理解“双向选择”时有意出现偏差,玩文字游戏。如:有的学生在毁约时会说现在是“双向选择”,虽然和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现在他又不想选择那个单位了。有的学生则是 “随大流”,看同学签约他也签约,同学毁约他也毁约。像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们知道“双向选择”是指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前,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但一旦签订了协议,就是指双方相互选择有了定论。对于玩文字擦边球的学生,其诚信也会遭到质疑。
1.5 助学贷款学生出现的诚信问题
党和国家为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系列政策,用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有些助学贷款学生没有履行签合同时的承诺,而是错误地认为不还贷也没什么问题,他们以为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还对方也不会对我怎么样。有的学生则因为工作忙而忘记了还贷时间,没有按时还款,结果遭到银行罚款,有的甚至上了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和报纸,在信贷方面他们出现了信用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违约率的上升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努力寻找对策,通过自己有效的工作,使每一个毕业生把“诚”与“信”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美德。
2.1 加强就业指导中的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在学生中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是使高等教育更好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面对近年来大学生违约率的上升,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解释“双向选择”。要让学生理解,国家计划分配机制转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双向选择”的机制,并非是无原则的挑选。“双向选择”是在签订就业协议前的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旦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协议双方当事人就享有各自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
(2)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或自荐信。推荐书是政府就业主管部门或学校为了更好地使毕业生寻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而发给毕业生的就业“介绍信”,毕业生应当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中的各项内容。在指导毕业生填写推荐书时要耐心对学生解释清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好自荐信,并让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如何看待毕业生的推荐书和自荐信。
(3)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法律的教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后,必须签订《全国普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在就业指导中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书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它是双方承诺的书面形式民事合同。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制教育时要让毕业生清楚了解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三个方面问题:
①《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行为,学校只是见证方。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他可以自由地选择用人单位,到工作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己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去工作,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优秀的毕业生,为单位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发展。
②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双方的意思表达一致,才能签订协议书,任何一方都不得强加条件,否则《协议》不得签订。
③《协议》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当事人设定的各自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协议》的格式文本中应包含以下条款:岗位、工资报酬、劳动待遇、试用期、就业协议终止的条件、违反就业协议的责任等内容。凭此协议,毕业生享有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权利,而用人单位则享有对毕业生的人事管理权。
(4)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让毕业生明白目前的就业困难是地区性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因此,要指导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艰苦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报效祖国。
(5)对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贷款毕业生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就必须履行合同的条款,双方当事人享有各自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目前银行建立了信用体系,而且实现全国联网。只要有违约的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查到该生的信用问题,这也意味着该生已进入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将来贷款购房、购车以及凡涉及贷款的都会被拒绝,它将影响该生的一生。
2.2 加强就业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在增强就业指导及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就业规范化管理。如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就业推荐表的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资料的认证管理、用人单位信息公布制度及信息管理、暂缓就业学生的管理、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的管理等等。只有就业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才能使就业工作达到一种“制度育人”的效果,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促进学生诚信就业,把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2.3 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沟通
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学生诚信就业,并非学校关起门来就能做好。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只有与政府的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互通信息,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了解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及减少毕业生出现就业诚信问题的方法。
2.4 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减少就业压力
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毕业生寻找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各人才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就业信息网,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1997]6 号[Z]1997.[2]周炳全,谢彩英.高职高专就业指导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8年相比,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
第四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239所,占高等教学校的69%,其规模已经与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就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使就业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就业部门是全面负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职能机构,其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就业工作的市场化,就业管理的功能在逐渐萎缩,现在的就业管理主要负责毕业生数据输入,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三方协议”的签订,就业协议的管理,就业学生的毕业派遣等手续,报到证的发放,处理学生在就业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上报毕业生就业方案等,其中大量的为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就业部门大量的时间。
就业服务主要体现在在千方百计为广大毕业生创造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测评、讲座或论坛、工作坊。
1.1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深入
在职业指导的形式方面,高职院校更多是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课堂教授的方式受众面广,可以大面积地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式学生参与性和互动性少。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不仅是要求学生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生涯规划、生涯决策等多方面技能。技能通过实践,知识通过思考才能内化成为自身稳定的素质。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对组织与参与者有较高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由于人员的限制,较少组织这类活动。
高职院校组织的职业指导活动和提供的信息主要围绕就业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择业技巧的信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流程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信息;兴趣与性格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的信息。对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却少有顾及,这主要与高职院校教师所接触的有关职业和行业信息少有关。
1.2就业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
就业研究是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杰出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研究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毕业生怎样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成长成才,从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乃至招生、德育工作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就业研究把就业和人才培养直接联系起来,使就业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然而,就业研究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空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学校的就业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是脱节的,而就业研究水平不高又导致就业工作部门难以对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3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就业指导工作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的,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职业指导老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老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应如何设计?学校该如何培养这些老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将制约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目前很多高职院 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由政工队伍承担的,他们没有对口的专业背景,在现实的人事制度下,稳定性也无法得到保障。
1.4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急需创新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仍停留在依托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整个学院的就业和职业教育辅导工作,没有调动各个系部来协助院指导中心开展工作。下设的部门的职权也比较集中,没有按照不同的需要与部门分工设置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从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有的甚至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对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咨询、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知识结构等工作还没有很好的掌握,难以用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校的服务。
2应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的对策分析
2.1职业指导部门工作的职能转型
传统的就业工作中,就业部门在就业管理上投入精力最多、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上较少,而就业研究几乎没有。在新形势下,就业工作部门应该从过去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上升为学校高层的战略部门,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就业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转型,突出就业研究工作,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改进就业服务工作,优化就业管理,集中精力做最富有价值的工作,简化价值含量低的工作,使就业工作向高水平、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2构建全员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必须充分调动院、系两级就业部门和全校每位教师、管理人员的力量,把就业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就业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辅之以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使就业教育有声有色。同时通过模拟择业过程,开展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就业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就业辅导和咨询。因为理论只能面对共性问题,而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人而异,并不能靠理论课全部解决,许多问题需要在课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
全程就业指导应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大一侧重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学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学习动力,指导学生规划三年大学生活,确立职业理想和目标。二年级应侧重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素质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硬件”和“软件”素质,打下坚实的择业基础。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锻炼职业方面的核心能力,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毕业时应侧重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职业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对毕业生提供参军,专升本、就业、报考公务员、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广泛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训练择业技巧,帮助毕业生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成功转换。
2.3加强职业辅导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辅导具有综合性,不仅需要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的、行业的知识。
从目前的高校实际出发,为了解决职业辅导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明确几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很重要:一是专兼职结合;二是校内外结合;三是多学科结合;四是多系统结合。
第一,要建立院系两级的就业工作机制,调动系部的积极性。职业辅导要深入,必须结合不同的行业和专业背景。和行业、专业结合最紧密的,就是系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不调动系部的力量和积极性,就不能实现这个目的。
第二,吸收骨干就业工作人员参与第一课堂教学。目前学生对于职业辅导课的需求旺盛。不管是采取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方式,单靠学院一级就业部门是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把学校比较优秀的教师吸收进来参加第一课堂教学,很重要也很必要。
第三,要提高系部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把系就业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放在和院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了系一级的就业指导队伍中去,他们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追求,不甘于只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所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提高,对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对于院系的工作大有裨益。因此,也要注意配套措施的建设,比如要在职称评定、评奖、晋级等方面支持鼓励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四,推动职业辅导实践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融合。把院就业工作部门作为学院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教师的实践基地,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同时吸收就业队伍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开展相关论文和课题的研究,推动实践和学术的结合发展。
第五,调动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系统等资源,形成合力。职业辅导教育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就其教育内容来说,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要调动社会资源,建设合作新机制,实现互惠双赢。就业工作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把所有同学送到合适的地方,这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和用人单位是否提供了客观可能的途径,所以一定要利用好社会资源。比如,可以聘请一些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高官或者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学横的兼职职业指导教师,或者到校园举办讲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开辟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职业化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第五篇: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郭瑞鹏段刚龙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量却较大,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实践与开发经验。据此特点,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时,由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由于数学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它又体现了应用学科的某些特征。
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三个特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信息管理专业几种典型的就业岗位
1、ERP实施顾问
ERP实施顾问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建立ERP系统的可行性,科学制定ERP项目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与所实施的ERP系统的差距,拟定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改进方案。实施顾问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一些类似Oracle、SQL Server等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需具备使用一种以上的编程工具进行编程的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单的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要求熟悉测试理论、流程,至少熟练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或一种测试管理工具。
3、系统维护工程师
系统维护工程师主要从事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系统监控平台等的规划、建设、维护与优化;负责IT应用和服务管理,如邮件系统、办公平台、桌面系统等的规划、管理和优化。
三、信息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人才需求量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这就促进了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信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和认可。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社会对信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2、工资待遇低
作为信息人才,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以上这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虽然社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积极为信管专业人才提供岗位让其为社会服务,但是社会为其提供的待遇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远远达不到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初期从事着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却拿不到与之相符的工资。
3、强调开发经验
与其他专业要求的工作经验相比,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可以用“量”来进行衡量,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做过相关的系统研发、网站开发,在找工作时就会有明显的优势,为其就业提供相当大的筹码。值得一提的是,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除了可以在相关企业实习获得以外,也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锻炼自己的实践开发能力。
四、就业对策探讨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充分调查基础上重新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信管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按学科知识可以将各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4个模块。同时就信息技术特征将信息技术课程细分为信息理论、信息系统与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服务多个知识群。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伴随就业市场对信管专业要求的变化,每学年进行一次信管课程体系的编排与修改,一些过时的课程或者教材要及时更新。“信息管理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 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 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的更新,向企业输送他们所期望的信管人才,满足其大量的需求。
2、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
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待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归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并没有在校园里得到锻炼。与其他专业相比,这对于信管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没有研发系统、编程的实践经验,在进入企业之后,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培训他们,更为重要的是它并不能通过时间使学生开发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很好不代表该学生
能很好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系统开发与设计、编程等能力必须要在学习期间结合理论点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信管人才。要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除了培养一定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方面的创新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会定期请西安用友等相关软件公司为信管学生做报告,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再通过一套包括信息分析与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实践培养方案贯穿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的教学,从而实现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摆脱信管学生从事高职位低工资的局面。
3、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信管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确定了信管专业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体系,构建各种活动平台,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教学之外在课余时间更多的参与其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1)“创业计划及ERP沙盘竞赛”平台。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及ERP沙盘模拟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比赛,并提出了“创意+创业+经营”的管理学院院级比赛新模式。从2005年开始,ERP沙盘模拟就是信管专业的一项重要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学校2006年建立“ERP沙盘模拟”实验室,2006年秋季开设“ERP沙盘模拟” 院级选修课。
(2)科研活动平台。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建立学生创新研究与信息交流中心,教师具体负责,学生担任主任。通过组织、帮助学生申请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自选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证书”、“认证”培训平台。以获得就业中认可的各类“证书”,例如国家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著名企业举办的各类“信息化工程师认证”等为目标,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培训、报名、考试。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认证考试,同用友等软件公司考试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学校创建了培训学习环境,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除了搭建各种平台,学校还应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理工大信管专业为例,每位信管专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应该为其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平均一位老师带五至六名学生,定期开会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时,这些老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信管专业的看法。当他们真正掌握信管专业技能时,在就业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不会出现“转业”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秦必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龙朝阳.成博.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一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作者简介】
郭瑞鹏(1982-),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