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虚实结合的掌声
虚实结合的掌声
多年做老师,总会遇到这种情形:正在课堂上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忽然隔壁教室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欢呼声。于是,有许多同学的思路本科打断,有个别同学会嘀咕;隔壁班在干啥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每当同学情不自禁的鼓掌时,我总会想隔壁班级师生的感受:他们的课堂会不会因为我们的鼓掌欢呼而方寸大乱?
我把这一困惑交给学生,并征求解决良策。我相信他们的小脑袋中肯定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二天,我的办公室门缝里塞进了一张小纸条,写着这样的话:老师,我们不是刚学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吗,我建议同学们以后鼓掌,只是做出鼓掌的动作,我们脑海中设想那是如雷的掌声,既表现出大家的赞赏和鼓励,又不会影响他人,……
多么美好的主意啊!我情不自禁做出了“虚实结合”的鼓掌动作。
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都蕴蓄着智慧,以后每当同学有精彩的展示,我们班同学总是会用自己的心听到如雷的掌声。让它久久的回荡在我们真诚赞赏别人,又全心呵护和谐环境的心坎里。
第二篇:虚实结合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设计者:田建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 “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柳永《雨霖铃》
二、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
《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
(二)知识小结: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实写?
2、什么是虚写?
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4)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实战演练: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1.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明确:1.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2.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热闹繁华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旧墟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人生无常之感。
四、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明确: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以虚写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链接高考:
【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琅琊溪 ①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5分)
明确: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六:归纳总结答题思路:
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点明)
2.结合诗句说说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3.分析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效果。(总结)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了古典诗歌中虚与实的相关知识,通过练习归纳出了高考诗歌的答题思路。但是,从广义来说,虚实手法还包括实的写景、虚的抒情、实的叙事、虚的议论。要对虚实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此类题型有更熟练的发挥,绝非一节课所能达到,所以还需要同学们更多的练习。
八、作业布置:
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和杜甫《月夜》两首诗词的表现手法 附: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第三篇:虚实结合教案
虚实相生 摇曳生情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总结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品鉴运用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 温故:
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诗句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指出这些诗句属于实写还是虚写,概括虚实的内容。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温习,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知新:
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什么是“实”和“虚” 诗歌中的“实”是眼前所见; 诗词里的“虚”是指主观想象。
(三)链接课本,探讨答题模式
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面诗歌的景物描写: •
雨霖霖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示范:
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讨论总结解题模式 • 答题步骤:
• ①点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 ②叙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 虚实之间的关系: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四)点击高考,提升解题能力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第一步:点手法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 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第三步:析效果
渲染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上片
第一步:点手法
上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第三步:析效果
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用梦中的相见反衬现实中的孤独。下片
第一步:明手法
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第三步:析作用
虚实结合,用想像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作者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小结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第四篇:小议.细节 描写虚实结合doc
小议:细节描写
虚实结合
有人说,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细节描写不是细致描写,也不局限于人物描写。
实际上,细节描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勾勒,粗粗几笔,绝不浓抹重妆,它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以是一两句话。简言之,简单粗略是它的表象,而真实、生动、传神、与从不同是它的内核。
细节描写在人物描写中使用率较高,它为人物描写增了光添彩,真可谓“细微处风真情”。例如:
1、肖像描写兼神态描写。《故乡》中的“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动作描写。《孔乙己》中孔乙已拿钱的动作“排出”“摸出”。
3、语言描写。《范进中举》中范进说“噫!好了!我中了!”“噫!好了!我中了!”“中了!中了!”。
除此之外,在对场景,景物进行描写时,也常运用细节描写。例如:
1、场景描写。《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人对孔乙己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空气”。
2、景物描写。《骆驼祥子》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树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由此可见,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都可以灵活地进行细节描写。有了它,读者就记住了作品中的人、景、场面;记住了作品;记住了“经典”。细节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量。
又有人认为,虚实结合中的“实”是指实际存在的,“虚”是指不存在的。这有望文生义之嫌。试问,“实”到底是指什么?“虚”究竟又是什么?
其实,虚实结合是一种写作技法,它能使文章言之有物且有情,即内容丰富,情感真实充沛,进而,规避了平铺直叙。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人、物、景、场面,它诉诸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闻得出。
“虚”是指倾心用情去体会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描摹本无情的景物。例如,心理活动,是通过联想和想像来“解读”。景物描写,可借助联想或想像,巧用辞格,特别是通感,感官置换,化无情为有情,变抽像为具体可感。“虚”启示了作者的想像和联想思维,也调动了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具有创新感,亦让读者拓宽了思考的空间。
要而言之,边写人边写情;边写景状物边写情;边写场面边写情,这就是“虚实结合”或者“虚实相间”。
第五篇:虚实结合写作教案
我会虚实结合——增添景物的情趣
一、看图片,发表感想
1、描绘图片,区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2、这样有什么特别之处
总结:全实太呆板,全虚太轻浮。写作也是如此。
二、捡一片树叶,发表感想
1、你看到这片树叶想到了什么
2、那你觉得这片树叶是虚的还是实的,你自己刚刚联想出来的东西是虚的还是实的
总结:课本34页,第4小题“老天却好像怒没发完,天气依然是那么热”该句是实写吗?为什么?
三、欣赏美文《秋叶的思念》
1、朗读
2、作者是怎样进行虚实描写的?用了哪些写作的手法?
四、扩写“月亮是变化多端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课堂写作(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