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穗发改农(2006)69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发改农(2006)69号 【发布日期】2006-12-12 【生效日期】2006-1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
(穗发改农(2006)69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 州 市 农 业 局
二○○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指导,加快推进农业战略转型,切实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服务都市的能力,加快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主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中心镇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0.8亿元,农业增加值130.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6.9%、2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0元,比2000年增长了36.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5%。广州农业继续在全国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广州农村向全面小康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80万亩农田和鱼塘的标准化改造,耕地单位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或改造绿地面积80.6平方公里,初步构建起“林带+林区十园林”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完成堤岸防护、堤围加固及河涌整治588.4公里,水库除险、水闸加固工程108宗,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农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单位面积耕地农业产值年均递增11%,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6%。我市以占全省6%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省10%的农业总产值。
(二)都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农林牧渔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绿色、无公害和名优农产品比率大幅度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都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种子种苗等服务型产业渐成气候。通过加强基地的规划建设,强化市场引导,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第一圈层畜牧、水产业转移和二、三圈层优势产业基地布局,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带+林区十园林”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市绿地“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状况,农业空间布局在“三个圈层”的基础上向多功能组团式的方向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和8家,市级以上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加到20个,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65万亩,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4家。高标准建成花卉、生猪、蔬菜、水产四大中心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产品加工出口不断发展,2005年,全市农产品销售到13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值达4.83亿美元。
(四)科技兴农成效进一步发挥
通过扶持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加强公益性技术推广等手段,农业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兴农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52%和90%,均位居全省前列。园艺作物工厂化育苗、种鸡人工受精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畜牧、水产种苗产业快速发展,特种水产、瘦肉型猪、白鸽种苗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劳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千瓦。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业标准化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26个,制定了160多项地方标准,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基本应用了标准化技术,有369个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18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市级、区(县级市)监测中心、批发市场、农业企业四级农业标准与质量检验检测网络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提高。
(六)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
通过镇村撤并,拓宽了中心镇的发展空间,至2005年底,15个中心镇(不含万顷沙镇)除花都区花东镇总体规划正在编制外,其余14个中心镇已全部编制完成,其中花都区狮岭镇等11个镇的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心镇投资环境日益改善,集聚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在2003年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的基础上,“五通”工作重点向中心镇的自然村延伸,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青山绿地工程初见成效,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带十林区十园林”的城市森林体系框架初步确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稳步推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提高。“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顺利推进,“十五”期间通过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七)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前实现全面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清理了涉农税费,农民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落实税费改革各项配套措施,精简乡镇机构,乡镇个数由66个减少为34个,有效节约了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成本。“十五”期间,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2%,2005年达到4217元,占农民收入的60%;我市于2004年比全国提前两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持续减轻,农民收入、负担的“一增一减”,使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了2000元以上。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当前,我市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既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宏观政策十分有利。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通过“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决定;市委、市政府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有关精神制订的一系列扶农促农政策措施,为加快广州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2.发展基础比较坚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综合评分达到72.8分,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机械化水平、土地产出率等重要指标达到或超过标准值,为“十一五”期间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
3.农业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增加值只占全市GDP的2.5%,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农产品销售额约占全市商业零售总额的20%,农业承担着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支撑生态体系的重要任务,在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二)面临的挑战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仍然不足,对农田路网、排灌设施等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比重偏小,设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重大病虫害风险增大,农业防控体系不够健全,防控力量也比较薄弱。
2.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矛盾加剧。一方面,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缓慢,农业发展的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对我市农产品市场份额„形成冲击,农业企业开拓外埠市场的能力不强。
3.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较大比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经济实力与全国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辐射和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有影响的品牌不够多,精深加工产品仍比较少;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待建立;科技创新和应用未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
4.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的机会不充分,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保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线,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都市农业向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抓好镇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二)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广州的市场、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4.科技创新原则。充分发挥广州的综合科技优势,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5.制度创新原则。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取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运用工业化手段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效益型农业、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农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节约型农业、田园风光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态型农业、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升级。初步建成若干个具有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功能示范效应的中心镇,力争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和谐发展的、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建立。
2.主要目标
根据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完成集中连片农田、鱼塘标准化、近郊蔬菜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和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完善城市森林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培育壮大8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蔬菜、花卉、水果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发展,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高标准建设30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完善较大规模的15个蔬菜基地及20个专业村、10个水果基地及20个专业村、10个花卉基地和10个渔业基地,改造或新建50个畜牧小区或畜牧场,确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架构。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城市服务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平稳运行,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年均分别递增3%以上,农业总产值力争继续占全省总量的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大力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铺开生态文明村建设,较大程度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建设,注重农村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全面完成农村通水泥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工作,努力实现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通公共汽车,行政村通农业信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00元以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机制健全完善,使新农村建设成果惠及最广大农民群众。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减少25万人,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人左右,基本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按现行价计算),年均增长7%以上;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
四、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
(一)产业发展
种植业: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蔬菜、花卉、水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粮食: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调减水稻生产,适度发展甜玉米、马铃薯、番薯等旱粮作物。推进科技进步,重点抓好丝苗米、甜玉米等良种的选育攻关和示范推广,提高良种优质率和栽培技术水平,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
――蔬菜:加大重点蔬菜基地建设力度,调整优化近郊蔬菜种植结构,推进蔬菜基地向中远郊转移,形成合理的蔬菜基地分工与布局。新建设20条蔬菜专业村、5个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蔬菜基地。加快菜田设施化、生态化建设进度,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绿色和有机蔬菜比重。加快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培育发展一批保鲜、速冻、脱水和深加工蔬菜企业,发展蔬菜物流配送中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水果: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果园经济效益和水果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品种结构,加快荔枝等大宗水果品种改良,适度发展加工型水果。培育一批优势产品、特色品牌和果品保鲜加工企业,促进水果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20个以岭南特色小水果和亚热带水果为主的专业村,促进品种多样化和特色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水果基地采取“以生产促旅游” 的模式,有规划地发展果渔结合、果花结合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业。
――花卉: 瞄准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观叶植物、高档盆花、出口盆景、冬春季鲜切花四大类优势特色花卉生产。搞好规划、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初步形成10个区域化花卉产业基地。积极发展花卉流通和包装储运等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形成花卉的产业优势。以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竞争力的新品种,壮大一批花卉种子种苗繁育企业,提高花卉种质创新能力和优良种子种苗生产比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辐射能力。
林业:围绕城市生态环境改善,重点建设23条道路景观林带、莲花山一南沙海岸防护林基干林带,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及林业减灾防灾体系。以城区为核心,结合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16个森林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和4个湿地生态区,不断提高全市林木绿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定向改造低效林25万亩,抓好林相改造,有效提高林分质量。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200个村的风景林(风水林)建设。加强数字林业信息平台和森林防火装备建设,增强森林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畜牧业:改造或新建50个实行果畜结合、适度规模养殖的生态养殖小区,改善养殖环境,加强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推进畜牧生态化建设。大牲畜生产要淘汰农户散养方式,引导上规模养殖场向企业化、工厂化、生态化养殖转型。家禽养殖业要瞄准中高档市场和出口市场,通过改进品种、饲料、养殖方式,发展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鸡、鹅、鸭、鸽品牌产品。做大做强禽畜种苗产业,提高种质创新能力,增强供种能力,形成全省或华南地区的优质畜牧种苗中心。积极发展肉类加工等相关产业。
渔业:高标准整治连片鱼塘12万亩,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设施化水产养殖基地,提高水产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及观赏渔业、苗种产业、远洋渔业、水产加工出口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水产养殖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和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安全。
观光休闲农业: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经营、有序发展”的原则,把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及农家生活、乡村文化,积极发展农业旅游。规划建设6―8条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广州农业一日游”路线。
其它产业:积极发展种子种苗、观赏农业、特种种养业以及农业投入品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扶持和壮大拥有优良种质资源,主导产品繁育技术领先的苗种企业,提升我市种子种苗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稳妥地发展壮大观赏鱼、观赏鸟、宠物等观赏农业产业和鲟鱼、娃娃鱼、鳄鱼等珍稀、特种养殖产业,以及药用、保健、美容等专用功能的农产品生产。适度支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先进适用的生物农药、动物疫苗、配方有机肥、饲料、配方基质等涉农产业,提高我市农业投入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区域布局
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特点,围绕服务生态广州建设、服务大都市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目标,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以河流、山峦为纽带的,与都市、村镇、工业区布局相衔接的,“组团式网络化多板块”的都市型农业空间架构。依照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社会条件,全市农业总体上分成五大组团,每一组团由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板块组成。
1.北部山地丘陵农业组团:包括从化,增城、花都北部以及萝岗九龙等地。重点建设以岭南特色水果、绿色有机蔬菜、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高山”花卉、鲜切花、特种水产养殖、休闲度假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生态型、效益型、节约型都市农业。
2.南部滨海农业组团:包括番禺和南沙。重点建设以咸淡水养殖、观叶植物及绿化苗木、无公害蔬菜、亚热带特色水果、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生态型、节约型都市农业。
3.西部平原农业组团:包括花都西部、白云西北部。重点建设以水产养殖及加工、高档花卉与盆景生产、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出口型都市农业。
4.东部平原农业组团:包括增城中部、南部。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优质水产养殖、丝苗米生产加工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都市农业。
5.中部城乡结合区农业组团:包括荔湾西部、白云中北部、罗岗九龙南部、海珠南部、番禺北部,重点建设种子种苗、花卉水果种植、观赏鱼及观赏鸟养殖、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物流业、农业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科技型、服务型都市农业。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完成城乡减灾防灾工程和青山绿地工程,结合都市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对集中连片的60万亩农田和12万亩鱼塘进行标准化整治,以及对规模畜牧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健全我市农业气象监测、城市森林生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气象信息服务,开展作物遥感面积估测、产量预计、农业干旱监测、病虫害预报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促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和农业节能增效。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提高对违法用海、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事件的预警预报能力。加大海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确保海域生态良性循环。
2.推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我市农业,兴办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壮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规模大户,加快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畜牧、种子种苗、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积极稳妥地发展观赏鱼、观赏鸟、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及木本花卉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综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及农家生活、乡村文化,规划和发展若干“广州农业一日游”路线。加强规划,高标准做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重点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积极引导分散农户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协会和发展“一村一品”等方式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各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成若干分工合理、生态和谐、特色明显、产业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板块。
3.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整合省、市农业科研资源,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机制,加强对良种繁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保鲜加工、工厂化种养、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培育现代化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扶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基地+农户为载体,以市、区(县级市)农业主管部门、镇农技站为推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抓好新品种、标准化技术、无公害种植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推动科技进村入户。构建高效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延伸,采取“电视、电话和电脑络网合一”的综合服务方式,直接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协会和中介组织,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产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5.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重点建设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围绕优势产业,加紧制定主要农产品的品质、外观、加工、等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系列标准,制定相应的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标准化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疫情报告、预警和预防机制,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强化产地防疫检疫,严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建立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预防与控制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使用、作物合理轮作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和推广,加快发展疫苗和生物农药产业,完善病虫害防治的公共投入机制和重大疫病扑杀补偿机制。重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综合执法,建设规范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首批先抓100个示范村建设,2007年扩大到500个村,然后全面推开,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是编制“两规”,即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采取政府引导、统一规划、政策扶持等措施,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做到经济实用、整齐美观。二是开展“三清”,即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三是实现“四有”,即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四是推进“五通”向自然村延伸。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城镇功能,营造中心镇适宜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功能,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2.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各项公共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全面完成农村通水泥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工作,努力实现村村通农业信息和公共汽车。将基础教育重心向农村地区转移,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义务教育“五0班额”、农村中小学“新装备”、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和“强师兴教”五项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中心镇医院升级改造力度,改善镇、村卫生站医疗条件,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对重大疾病统筹基金的补贴标准。积极探索“土地换保障”的新型农村保障机制,切实解决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4.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要求,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内容,鼓励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定期向就近农民群众开放,加强对农村文体活动的引导帮扶,采取群众喜见乐闻的方式,加强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农民民主意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村“两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两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体系,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措施,完善以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为主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沃土工程等公益性推广项目实行专项补贴。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帮助开拓市场,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优良品种,以及检疫、防疫、检测,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扩大对农民小额贷款范围,着手研究和加快恢复农业保险试点,从点到面逐步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2.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农村各种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的监管,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的议事程序、议事范围、审批程序等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配套措施,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种政策补贴的监管,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村到户。逐步将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纳入市政建设、管理范畴,减轻农民的公共事务负担。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土,地合理有序流转。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的程序和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推动农村土地加速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建立完善农业土地流转信息体系和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进程。全面推进村级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农民按股分红。
4.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水平。对已实现转移就业、待转移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实行分类分级培训办法,不断巩固、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果。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就业服务,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机制。
六、重点建设项目
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优美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和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都市农业示范区、重点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等22个项目建设(详见附表),投资估算1,208,790万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曲靖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曲靖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依据《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此规划。
一、发展成就和环境条件
(1)“十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成就。“十五”期间是全市农业发展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为加快全市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5年市内生产总值为402亿元,较2000年增88.7%,年递增13.5%;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39亿元,较2000年增长54%,年递增9%;其中种植业、渔业产值达55.5亿元,较2000年增长54.4%,年递增率达9.1%。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粮油总产创历史记录。“十五”末累计产粮976.46万吨,较“九五”增长4.9%,平均年递增0.9%;平均单产274.3公斤,平均增长3%,年递增率为0.6%;其中: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02万吨,增长4.8%,创历史新高,全市农民人均有粮393公斤。“十五”累计油料总产32.69万吨,较“九五”增长80%,年递增12.5%。其中:2005年油料总产8.16万吨,增长42.2%。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市粮经比由78.5:21.5提高到2005的59:41,粮经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水果产量15.8万吨,增长192%;蚕茧产量7640吨,增长46.7%;蔬菜80万亩,产量111.84万吨,分别增长70%、增长87%;水产品产量29700吨,产值2.52亿元,分别增长39.2%、93.5%。
——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8元,增长42%,平均年递增7.3%。
——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主要推广了9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措施,选育出曲辰系列、靖单系列、宣黄单系列等玉米新品种9个,靖粳系列、合靖系列等水稻新品种10个、靖麦系列小麦新品种2个,引进和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1个,获农业科技成果奖50项,其中:省厅级30项、市级20项。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由“九五”末的70%提高到85%。农业科技培训上,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5103人,辐射带动5万多户农户;培训绿色证书人员12.17万人,提前五年实现每10户农民有一名持有绿色证书的致富能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全市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24个,所有制涵盖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合作、联营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其中非公经济企业占90%。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有6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2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共带动75万余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总农户的60%。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明显提高。全市累计申报了4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4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1个有机食品认证。获无公害农产品 2 基地认定证书的有45个、23个产品已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个有机食品获日本AFAS认证证书。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农业机械总值达88463.8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77101.6万瓦特。拥有拖拉机29939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2492台, 机动脱粒机12551台;农用排灌机械8433台;联合收获机44台,机动割晒机173台。年机耕面积89万亩,机耙面积73万亩,机播面积4万亩,机收面积6万亩,机电排灌面积43万亩,机械加工农产品437.69万吨,农机运输91928万吨公里。
——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成效明显。加强承包土地管理,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农村税务改革,取消农业税、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强化审计监督和财务公开;指导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十一五”是我市农业发展重要机遇期
①政策环境: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二是中央出台“两减免四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对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意义重大;三是全市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创新了发展思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载体;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有利于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发挥我市特色农产品优势提供有利保证;五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初步具备,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六是全市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在项目配套、税收优惠、流动资金贷款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 3 经营发展,为全市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四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名特优新优势农产品的竞争;五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竞争,加快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③社会环境:一是广大农民的产业结构调整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三是全社会已形成关心、支持、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科技环境:一是全市拥有综合素质较强的科研队伍,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了保障;二是农科推广体系逐步健全,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四是一大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 4 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农业生产总量稳步增长。到2010年,种植业、渔业总产值达74亿元,年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其中:粮油种子27亿元、薯类17亿元、茧丝绸5亿元、蔬菜水产花卉22亿元、水果3亿元。全市粮食播种710万亩,粮食总产达210万吨。其中:水稻80万亩,总产36.7万吨;玉米210万亩,产量81万吨;马铃薯220万亩,产鲜薯330万吨;油料70万亩,产量10万吨;蔬菜100万亩(含复种),产量200万吨,产值18亿元(商品蔬菜基地50万亩,产量120万吨);水产品产量3.2万吨,实现渔业产值3亿元;花卉:鲜切花0.3万亩,盆花30万盆,药用花卉15万亩,实现产值1亿元;桑园20万亩,年产鲜茧1.6万吨;水果30万亩,产量11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263900万瓦特,拖拉机45000台,农机作业收入9.2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农业排灌上,农田栽种作物的灌溉保证率达到70%以上,旱地水浇作物灌溉保证率达到40%;在科技覆盖率上,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结构调整上,有45%的土地用于发展经济作物,实现粮经比例的合理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较大发展。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0个以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0个;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5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全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6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劳务产业基本形成。全市户均转移输出一名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突破140万人,年均新增6万人;年均培训20万人;农民转移就业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总收入突破110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加100元,到2010年达到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以上。
三、产业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农产品,使之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显著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种子粮油产业
宣威、会泽、富源、罗平、马龙等山区半山区以发展优质旱粮为主,条件好的地方搞好玉米制种、繁种;坝区主要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和玉米、水稻制种、繁种。
1、优质水稻布局。2010年,全市优质稻发展到60万亩以上,占水稻的75%以上,产量达到29万吨,产值6亿元。以陆良、麒麟、沾益三县(区)为重点,建成3个生产规模10万亩以上的基地县。陆良15万亩、麒麟11万亩、沾益10万亩。中部的陆良、麒麟、沾益坝区以优质粳稻为主;南部的师宗、罗平、富源的部分低热河谷区以发展优质杂交水稻为主。陆良、麒麟、沾益三县(区)为优质水稻良种繁种区。
2、优质专用饲料玉米布局。2010年,全市种植优质专用饲料玉米180万亩,占玉米的85%以上,产量达73万吨,产值10亿元。以北部的宣威、6 会泽,沾益、南部的富源、罗平、马龙山区半山区以发展优质专用饲料玉米为主,建成4个种植规模25万亩以上的基地县。其中:宣威60万亩、会泽25万亩、富源25万亩、罗平25万亩。会泽、宣威、陆良、罗平、麒麟为杂交玉米制种繁种区。
3、优质“双低”油菜。到2010年双低油菜种植达到60万亩以上,占油料的85%以上,产量达到9万吨,产值2.7亿元。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油菜籽芥酸酸、硫苷含量达标率在95%以上,深加工比例达70%以上。把曲靖建成全省最大的植物食用油生产基地。
4、优质杂粮。到2010年优质啤酒饲料大麦种植达到50万亩以上,占大麦的85%以上;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1.3亿元。建成三个种植规模10万亩以上的啤酒大麦基地县,其中沾益15万亩、马龙13万亩、宣威12万亩;优质豆类以麒麟、陆良、宣威、富源、师宗为主;优质小杂粮(荞麦)以会泽、马龙、沾益为主。
——薯类产业
2010年,全市优质马铃薯种植190万亩,占马铃薯的90%(其中:大春薯160万亩,秋冬薯30万亩);产鲜薯300万吨,产值15亿元;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达到17%以上;平均单产1580公斤/亩;商品率达到60%以上。大春马铃薯以宣威、会泽、富源、沾益、马龙为主,发展加工型马铃薯;秋冬马铃薯以陆良、宣威、师宗、富源、会泽部分条件较好的坝区、低热河谷槽区为主,发展菜用型马铃薯。种植魔芋15万亩,总产鲜芋30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特色魔芋以富源为重点,面积达10万亩以上,带动宣威、罗平、会泽、沾益发展。
——茧丝绸产业
2010年,全市桑园达20万亩,年产鲜茧1600万公斤,蚕茧农业产值达3.2亿元。充分利用“东蚕西移”的机遇,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夯实产业基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茧丝质量和蚕桑产业的竞争力。在陆良、麒麟、沾益、师宗四县(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蔬菜水产花卉产业
1、蔬菜。到2010年商品蔬菜(含水生蔬菜)50万亩(不含复种),蔬菜产量160万吨,产值16亿元。规模化生产达到蔬菜种植面积的80%以上,商品率达85%以上。坚持无公害发展方向,重点组织实施好“5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实施好10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以宣威、师宗、马龙、沾益为重点);5万亩浅水藕生产基地等三个基地建设。蔬菜生产以中部的麒麟、陆良、沾益,南部的师宗,北部的宣威为重点,其中把麒麟、陆良建成三个规模上10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其中:陆良浅水藕基地3.5万亩、麒麟浅水藕基地1.5万亩)。
2、食用菌。2010年,建成生产规模达15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双抱蘑菇、珍稀、反季节食用菌栽培,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食用菌生产以马龙、陆良、宣威、师宗为重点,其中:马龙65万平方米、陆良35万平方米、师宗30万平方米、宣威20万平方米。
3、优质生姜。2010年,种植生姜18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3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提纯小黄姜品种品质,以小黄姜的开发和低硫姜的生产加工为重点,抓好脱毒姜种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强与省农科院生 8 物所的合作,采用生姜组培,解决姜瘟病及病毒病的防治难题。主要布局在罗平、师宗、富源、宣威、会泽,重点以罗平小黄姜种植为主,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
4、渔业发展。2010年,水产品产量3.2万吨,产值3.2亿元,良种覆盖率达90%,渔民人均收入7000元。加强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品种苗基地建设;执行国家渔业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渔业保护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促进渔业产业健康发展;保护和开发渔业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水产品品质的提高。重点以麒麟、陆良、沾益坝子池塘养殖为主,发展库区养殖、江河特色鱼类养殖和扶持山区、半山区稻田养鱼。
6、鲜切花、盆花及药用花卉。鲜切花、盆花以麒麟、沾益为主,发展出口创汇型高档鲜切花品种和盆花品种;药用花卉以沾益、马龙、会泽为主,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农民增收快的新型药用花卉品种。
——水果产业
到2010年,水果种植35万亩,产量达15万吨,优质果品率提高到70%,总产值达2.2亿元。以东盟为市场,建立一批温带早熟特色水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出口基地,加快品种改良,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改造一批老林果基地,新建一批优质水果基地和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推进水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质梨和鲜食桃,布局在会泽、陆良、麒麟、师宗;优质早熟苹果布局在陆良、沾益、麒麟等县(区);石榴、猕猴桃布局在会泽。
四、主要发展措施
9(1)明确职责,发挥优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全市农业部门肩负的重要职责,各级农业(机)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市“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抓好“万元增收”计划的落实,切实帮助基层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科技作用的发挥,基础建设是保证。主要围绕40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节约灌溉水,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坝区以治旱治涝为主,积极开展田间沟渠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山区以治旱治坡为主,突出坡改梯、平整土地,加深耕作层,培肥地力。加大新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大力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实施植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渔业行政执法体系完善,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保护防疫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水平。
(3)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努力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和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粮食品质和优质粮所占的比重,做优做强粮食作物。主要抓好四大粮食作物生产:一是 10 玉米优质化生产,走优质专用加工饲料玉米区域化和流通市场化的路子;二是水稻以发展优质粳稻为重点,扩大杂交优质稻种植;三是马铃薯以发展加工型和菜用型脱毒薯为重点的区域化种植;四是大麦以优质啤饲大麦为发展重点。把粮食生产、转化、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化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与发展畜牧业和其它产业结合起来,把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统一的原则,做大做强马铃薯、蔬菜水产、蚕桑、油菜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培育魔芋、生姜、万寿菊、花卉、水果、食用菌等新兴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建设“双六”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扩大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措施来抓,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冬马铃薯、冬大豆、油菜等特色作物和冬闲田养殖。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加快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试验、示范。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引进和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实现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力争把曲靖建设成为引领云南良种发展的龙头,西南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繁种基地和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2、加速良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一是调整农业研发推广的方向 11 与重点。重点在配方施肥、土壤耕作层保护、培肥地力、节水灌溉、播种质量、密度及作物中耕管理、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农机化示范工程和植物保护工程、水生动物保护工程上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二是以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配套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和应用。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继续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及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工程。五是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建设项目,完善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强蚕桑、水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开发力度,提高品质和效益。一是对新建桑园、果园要采取高标准、高品质和高效益的栽培管理方法;二是加大中低产蚕园、果园改造速度,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三是不断完善和推广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高总体生产水平。
4、开展好特色水产品的引进开发、土著鱼研究开发、稻田养鱼、精养高产养等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1、强化标准化生产。按照24个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严格实施,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相关的质量认证和产品安全标识制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突出抓好对农药、兽药、渔药残留和饲料的安全卫生监测,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2、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以省级检测中心为依托,由市县组成,到2010年建成1个市级、9个县级、50个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
3、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建设1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后,实现农产品产量提高10—15%,优质率达到90%以上,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0—30%。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率分别达到30%、5%和0.5%。
(7)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按层次规划市场类别,围绕名特优商品基地建设,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场网络。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货畅其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科技资源,解决目前农业部门在产前、产中服务多而产后服务少的被动局面,做到 “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8)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
一是要抓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二是要提高耕地利用率;三是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四是要抓好田间灌溉节水;五是要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用化肥;六是要科学合理使用良种;七是要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
(9)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不断创新农机发展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全市六大主导农业产业 13 发展,加大农机研究推广力度,把重点放在主要农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障上来;加大对购买农业机械的投入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加大农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作业水平,使农机使用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壮大做出贡献;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大农机安全监理力度,维护农机作业秩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10)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带动功能。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双六”工程建设,实现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做好做亮。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选出几个有市场占有率、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进行培养,促进品牌向名牌、省内名牌、国内外名牌转化。从科技支撑、市场、政策等环节着力推进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产品的绿色和安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引导、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11)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壮大劳务产业
我市劳务产业发展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务经济已经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一是要抓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外出务工脱贫致富成为广大农村劳动力的自觉愿望和行动;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依托培训基地多渠道培训 14 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用工需求,做到输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三是建立劳务基地,壮大劳务产业队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门路和渠道;四是大力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以劳动就业服务组织为主渠道,每个县(市)区再培育发展1-2个社会力量兴办、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中介组织,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需要;五是做好维权服务。这是已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稳得住、能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各职能部门在转移输出前要简化手续,搞好培训。转移后,要跟踪服务,协调各方解决农民工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发挥政府驻外机构的作用,把他们逐步建成农民工之家,还要采取政策支持的办法,组织在职干部带队搞好农民工管理服务。
(12)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提高土地承包纠纷调处能力。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全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二是改革农村统计报表体系,建立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调查台帐。以贯彻落实新会计制度为基础,推动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农村经济审计监督。三是以农村财务“双代管电算化”试点和全面推广为契机,全面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四是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农户。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地程序,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五是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构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六是继续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严厉打击制 15 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产品、农资产品和农机产品市场安全。
“十一五”期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眼光,牢牢地把握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发展机遇,正确运用有利条件和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尉氏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尉氏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迈向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建设小康社会跨越的新阶段。因此,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展望未来美好蓝图,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制定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对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奋斗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到2004年底,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自2001年到2004年平均递增6.1。其中种植业生产总值18.7亿元,年均递增2.9,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500元,年均增长4.5。粮食面积128.12万亩,总产达到414461吨,年均增长-0.2,油料总产63551吨,平均增长-4.6,棉花18925吨,年均增长-7.1,瓜类总产374759吨,平均增长-4.9,蔬菜总产613338吨,平均增产8.5,水果总产71468吨,平均递增20.6。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是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县种植各类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02.01万亩,其中棉花37.7万亩,花生23.3万亩,瓜菜34万亩,果树6.5万亩。其他油菜、芝麻等5万亩。全县优质农作物面积达到113.8万亩,其中优质小麦35万亩,优质棉花23.8万亩,优质花生15.4万亩,高蛋白大豆、粮饲兼用型优质玉米8.2万亩,优质瓜菜27.1万亩,优质水果4.3万亩,优质农作物所占比重达到49.5。二是保护地栽培和高效设施农业成效显著。全县共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5000亩,平均亩效益5000元以上。发展双膜覆盖、地膜覆盖等保护地栽培近60万亩,亩产值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面积达40万亩以上。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截止目前,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数已达到10个,总面积6.495万亩,年产无公害农产品突破20万吨。四是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优势农作物面积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庄头、水坡、十八里、张市、永兴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西部沙区为主的10万亩地膜花生及万亩小杂果种植区,以南曹、蔡庄、朱曲、洧川等乡镇为主的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1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区等四大种植格局。
(二)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一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市场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县建成大中小农产品交易市场60多个,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12个,一个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各类中介组织为纽带,以田间地头零星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开放型农产品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为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县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尉氏农网”,开通了农业服务热线电话,并与移动公司联合开通了“尉农短信”群发系统,向县农村工作领导组成员、全县515个行政村的支书和农村经纪人发送有价值的短信。截止目前,尉氏农网日平均浏览量80余次,热线电话去年共解答咨询问题1570余个,初步形成了“尉农短信”、农民热线、网上咨询等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手段,构建了我县信息服务棚架。三是鼓励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按照自助、自主、平等、自愿的原则,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保护功能。目前我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家,加入农户4396户,成员户均直接纯收入7012元。全县农民经纪人达320人,去年向省内外大中城市销售西瓜10.8万吨,树苗800万株,蔬菜37万吨,生猪27万头,蛋品3.8万吨,获利400万元。
(三)“五个一”工程初见成效
这两年,我们通过实施“学好一手特技,练好一张口才,建好一个站点,带动一个基地,创出一个好效益”的“五个一”工程,达到了农业科技人员到户、农业科技到田、技术要领到位的目标,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棚架。截止目前,我们已在全县建服务站点54个,技术服务基地49个,面积21500亩。“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开创了新形式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途径,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的种植业调整工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
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加快
科技创新步伐,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式发展。
(二)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县要重点在粮食、棉花、花生、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上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格局。到“十一五”末耕地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农业生产总值按每年8的速度递增,力争达到49.6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6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力争达到3350元。
1、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到“十一五”末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面积85万亩,玉米面积22万亩,杂粮面积12.3万亩。
2、经济作物达到103.8万亩左右,其中棉花38万亩,花生25万亩,西瓜12万亩,蔬菜28.8万亩。
3、果树面积稳定在7.1万亩左右,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4、绿色食品农业面积将达到1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4,无公害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
三、“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主要建设以下重点项目:
1、在县城建成一个“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庭”,总投资30万元。
2、在全县17个乡镇每镇成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每个合作社扶持15万元左右,共需投资260万元。
3、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会计核算中心,总投资约35万元,主要用于办公
设备的购置。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全县建立12个农产品
量安全监测网点,其中县城主要农贸市场5个,乡级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共需资金200万元。
5、发展农村家用沼气建设2万座推广项目。2000万
6、构建农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7、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8、10万亩优质玉米示范推广项目。150万9、10万亩无公害西瓜基地。300万10、5万亩无公害大桃基地。600万11、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400万
1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万
13、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建设项目。30.8万
四、完成上述目标采取的措施
(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推进技术进步。
1、品种更新
品种是决定农产品质量的首要因素,今后五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广农作物新优品种,向品种要效益。小麦全部建成优质专用小麦,淘汰目前的落后品种。
2、品质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和国际市场接轨和北京为首的大中城市“市场准入、厂场挂钩”制度的实施,在我县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方向迈进已势在必行。“十一五”期间,我们一方面将加快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并按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加快标准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农作物100实现无公害。
3、技术创新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大力推广一批具有明显增产增值增效的适用农作物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科技含量,增强农作物竞争力。
4、知识求新
计划进一步强化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力度培训农民科技人员。
(1)对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对全系统具有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全部轮训一次,更新他们的知识,使他们能适应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2)结合农业部开展的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
(二)、以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营造组织优势。
目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是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有效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重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1、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组建形式上由种养大户、专业市场或运销大户牵头兴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并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让农民真正享受农民专业经济协会的收益分配权。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户、经纪人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
(三)、以建立现代营销体系为重点,构建农产品流通优势。
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地体现在农产品流通销售方面,因此加快建设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将是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
1、集中精力建设和完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如庄头乡歇马营综合贸易市场、张市镇大桃批发市场、大营乡花生批发市场等,并带动中小型农贸市场若干处,以市场来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搞活流通。
2、积极发展一批规范化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如行业协会、商会等,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
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和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测,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优势。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今后五年将集中精力建设3-5个现代化集镇试点,使剩余农民进入小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小城镇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减少农业人口。变富余农民为富裕农民。要鼓励、扶持、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流通企业或周边的小城镇、城市企业务工经商,一方面增加他们自身的收入,另一方面增加留在当地的农业人口的收入。
3、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业,建设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将一部分农民转移到流通行业中。
4、加快农村运输业的发展,当前农村客运、出租、货运市场前景看好,“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开拓农村运输业市场,运输业畅通了,农副产品流通则快,农村经济发达程度则越强。
第四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新世纪之初,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编制和实施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继续发挥农业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于确保完成全省“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到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亿元,比四年增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年产万吨粮食、万吨果品、万吨蔬菜、万吨肉类和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以上。、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到年,林牧渔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其中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所占比重为.和.。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年:调整到:,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亩、万亩。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万亩,优质抗虫棉万亩,集约化速生用材林万亩,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改良率均达到以上。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年的提高到。、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
全省已建立起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万家,农业生产基地万亩,/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以上的农产品、/以上的畜产品基木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达到以上。到年底,全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有家,亿元以上的家,亿元以上的家,有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八五”末的提高到,科技贡献率达到了,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全省建立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多处,示范带动农户多万户。农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农业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到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亿美元,比年增长近一倍,蔬菜、水产、禽肉、花生制品进入全省十大骨干出口商品行列,有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品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多家。“九五”期间,全省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农村劳务输出多万人,创收多亿元。、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九五”期间,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亿元,基本完成了黄河某省段堤防建设、“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和座大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初步治理了条骨干河道,解决了多万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问题。到年底,全省水库总库容多亿立方米,各类供水工程年均供水能力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多万亩。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多万亩,建成沿海防潮堤公里。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作业面积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农村用电量.亿千瓦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的村通公路,.的村通电话,.的村用上了自来水。、市场体系和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
“九五”末,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多处,其中功能比较齐全、带动作用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多处。农民兴办的流通组织已达.万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水平的农民运销队伍已发展到万人,年销售额达多亿元,占全省农产品总销售额的。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迅速兴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增加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人均消费支出元,年均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达广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年的.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台,电冰.台,摩托车辆,比年分别增加.台、.台、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扶贫县全部脱贫,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
“九五”期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困难和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全省上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保持了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九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
第五篇: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总结与规划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总结与规划为建设我区“绿色农业”特色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讨论稿)。第一部分:“十五”农业和农村建设回顾与总结XX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绿色农业中心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开步伐,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展顺利,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XX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5万亩(含开发区),年产量11.63亿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红枣规模扩张,由XX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业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等,玉米从XX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二是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两区三带”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蔬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实施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已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畜牧业上,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本土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等9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亿元。威特食品、丰元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五是开展农技培训,实现科技示范园区化。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78万余人次,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推广以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绿色科技园区”——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修文镇争取XX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得到稳健发展。六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截至XX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XX、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区)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非农化。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去年农民非农收入达到26.6%。八是勇于实践创新,实现农业服务市场化。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市场体系已建成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39个,会员3209名;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已完成25个农村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也在加紧筹建中。九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化。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消了村级招待费;农村税费改革胜利完成,减少税费负担171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施信用工程,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区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规范。农村初中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双证培训制度,全区双证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改造调整农村学校危房50000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村村通”工程,把一条条笔直宽敞的“小康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郭家堡、张庆等5个乡镇环卫管理所挂牌投入运行,彻底结束了乡镇农村无环卫管理机构的历史。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东阳、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八个小城镇建设被列入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东阳的常家庄园、东赵的后沟古村、乌金山的森林
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原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富民兴榆新跨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XX年的9730元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4.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75亿元,年均增长8.5%。
2、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达到63%以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
3、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系统化、排灌工程标准化、信息传输自动化。新增、改善节水面积11.5万亩,节水总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4%;到2010年全区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4、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水平由52%增长到75%;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城镇体系。
2、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8元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在0.3以下,消除贫困人口;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消除文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设:农村广泛民主和法治。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会制度完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干群关系密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三)生态建设预期目标
1、自然资源保护:林地总面积达到7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2、环境质量: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GB3095—96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达到GB5084—92标准。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亿公斤,保护地由23万亩增至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由5万亩增至12万亩。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建设4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以北田、庄子、长凝为重点,建设10万亩茄果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为重点,建设10万亩结球类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张庆、长凝、东赵、北田等为重点,建设8万亩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四是以潇河两岸为重点,建设5万亩出口加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外运基本实现冷藏运输,冷藏量达到2亿公斤。红枣面积稳定在目前的30万亩,到2008年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重点抓好乌金山镇罕山、北田镇南梁、长凝镇涂河、东赵乡龙门河、庄子乡西白线5个双万亩生态园区建设,“四个一”种植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养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头增至3万头;生猪饲养量由30万头达到50万头;肉羊饲养量由30万只增到60万头;鸡饲养量由270万只增至300万只。高标准示范园区由目前的40个增至60个。人工种草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2万亩。重点建设四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108国道沿线的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平川乡镇的瘦肉型猪、禽蛋、奶牛为主的产业带;二是以北田、庄子、什贴、乌金山、长凝、东赵6个丘陵乡镇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三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禽蛋产业带;四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
2、绿色林果产业建设 XX-XX年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田、庄子两镇,辐射周边的郭家堡、长凝、修文等乡镇。苹果优势区域内,力争晚熟品种红富士,中熟品种新红星、红星、金冠,早熟品种藤牧一号等的比例在1:1:1。产量由目前占全区苹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单产由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以上。贮藏果达到80%以上,加工量力争达到总产量的10-20%以上,产值力争比现在提高30-50%以上。2008-2010年以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为突破,占领国外市场,扩大果品外销率。梨生产的主要区域集中规划在东赵、什贴两乡镇。品种以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酥梨和小白梨为主,适当引入发展水晶梨、黄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XX-XX年年,梨树面积达到6万亩,同时,将酥梨和小白梨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优势区域的产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优势果率达到7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品贮藏率达到50%以上。2008-2010后在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外销率。
3、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建设 XX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30万亩左右,亩产力争达到400公斤,专用玉米种植达到80%以上。到XX年年单产提高20%以上,达到500公斤/亩,到2010年单产要提高40%,达到600公斤/亩。XX年优质酿醋专用高梁4万亩,亩产力争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XX万公斤。面积、亩产、总产要分别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设300亩酿醋专用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种子4万公斤。配套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病害监测和防治设备,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区酿醋业的健康发展。同
时,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酿酒和饲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终实现高梁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产产业级次的目的。XX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力争亩产达到17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公斤。XX年年面积要达到4.5万亩,单产达到250公斤,2010年面积要达到5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35万吨。4、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围绕蔬菜、红枣、乳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品冷冻保鲜、核桃、大杏仁、红枣、蔬菜为重点的6大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丰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龙头企业,力争使农副产品加工由目前的5亿元增至12亿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10个。
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晋中市规划发展的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到2010年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3750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重点建设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东阳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
6、生态林业建设 人工造林1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育苗18.5万亩,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培育优势林业民营企业示范园50个,建设园林村150个。
7、农业机械化建设 农机总动力由45万千瓦增至53.7万千瓦,亩均动力由0.83万千瓦增至0.96万千瓦,机收面积新增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由3万亩增至8万亩,机械化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现有保浇地35万亩的基础上,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5万亩,新增管灌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建设华北集雨灌溉明星区,打集雨灌溉井XX眼,发展可浇地4000亩;水保治理7.6万亩;新增耕地1.08万亩;建设沼气池5000座。
9、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50%增至60%。定单农业由5万亩增至40万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农民经纪人由4万人增至5万人,农产品商品率由85%增至90%,信息网络服务覆盖率由50%增至100%。新培养1万名农民技术员,建设50个农科教基地;建设面向全国、配套齐全的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继续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使“三电合一”农户达到2万户左右;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第四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土地流转。一方面,鼓励农民在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蔬菜、红枣、畜牧等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第二,以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将重点扶持现有的金贝、羊驼、金威航天育种等科技示范园区,在修文镇再上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到2010年,农业专业协会的覆盖率要达到70%,科技园区技术覆盖率达到80%。第三,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以今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为契机,继续扩大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蔬菜、红枣的无公害面积要达到9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对获得国家、省、市名优品牌称号的给予奖励。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5个,争取2—3个有机食品认证,新创农产品品牌20个。第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争取达到2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发展到5万人以上。第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壮大蔬菜、红枣、乳品特色产业,发展大杏仁、核桃等潜力产业;坚持规模扩张,以量占市,以质取胜。到201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发展到12万亩,全部达到绿色蔬菜基地标准;红枣在面积稳定30万亩的同时,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增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畜牧养殖上,优良品种的饲养量实现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鸡存栏180万只,出栏120万只,肉羊存栏30万只,出栏30万只,生猪存栏20万只,出栏30万只;建设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60个。在红枣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大杏仁、红枣等干果产业。以山西威特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特色干果种植业,在丘陵乡镇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第六,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加紧进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到2010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总数达到10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总数达到8个。创新思路,引导农民在广泛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创业致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阳商旅型经济带、修文民营经济园、张庆醋业园区等已经具备集群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劝力,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第七,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5个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农口各部门、各乡镇进一步明确扶持重点,倾斜优惠政策,多方聚集资金,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
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借鉴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引导博瑞公司、晋佳公司、晋宏公司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或者直接与古城乳业、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联合,将我区的乳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入到全省及至全国的大市场中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八,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温家宝同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区委、区政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困难、就学歧视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投入,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坚持城区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制定灵活合理的户口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使农民从“只转不移”变为“既转又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