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6:1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赣州市辖1区2市15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0万,其中农业人口665万。赣州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俗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以水稻、脐橙、烟叶、生猪等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大市。结合赣州山多地少的实际,自80年代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猪-沼-果”兴果富民战略,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农户养猪、建沼气池、果园开发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赣州推广的“猪-沼-果”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沼气建设从单一追求能源效益发展到以沼气为纽带,集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工程模式,促进了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生态,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部称之为“赣南模式”,列为全国两大生态农业类型和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的专家对“猪-沼-果”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一、主要成效

近20年来,我市沼气池的发展,基本上每年以新增2~10万个的速度推进,仅2009年,全市新建成户用沼气池约2.5万户,改造和维修老病池3万多个,牧畜小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敬老院等沼气工程建设新建有494处,截止至2009年底,全市建户用沼气池累计达50万个。2009年,我市还培植沼肥综合利用示范户21万户,推广沼肥种植脐橙、水稻、蔬菜、花卉、烟叶等农作物面积600多万亩(沼肥施果100万亩、沼液浸种播种面积20万亩、沼肥养鱼1.5万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猪-沼-果(菜、鱼、花、茶、瓜、稻)”为主的特色模式齐发展的能源高效生态农业格局,为我市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运用“猪-沼-果”模式,降低了开发果园的生产成本,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生产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开发面积约30亩的果园,每亩地种植脐橙40株计1200株,每亩需投入6000元计成本18万元;同样的果园如果建1个沼气池,实施“猪-沼-果”综合利用,一般需养50头猪,能基本保证果园肥料,可减少投资成本9万元,除养猪收入外可增加收入20%;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点上,多数农村户建起了沼气池,一户农户建一个池,养10头猪,种2亩菜,每年可增加养猪、种菜等经济收入2000多元,年节约薪柴、肥料、农药等支出1000多元。截止2009年,赣南果园总面积计200多万亩,已建沼气池并实行了综合利用的果园约1万多个。我市通过实施“猪-沼-果”工程,农民每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

2、更新了农民观念,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了沼气池的农民(果农)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猪-沼-果”新农民培训,2009年举办新农民培训班约100期,培训新农民约52万人。农业实用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市不少农民既掌握了生猪、沼气、果业等生产知识,又懂得采用先进技术,讲究系统管理、规模经营的方法;既学会种养结合、规避风险的生产模式,又熟悉运用生态学、生物学以及现代农艺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以章贡区2004年为例,生猪出栏13.9万头、发展商品蔬菜5.7万亩、果业面积2.41万亩,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元,形成了沼气发展兴产业、产业提升促沼气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3、改善了卫生条件,村容村貌更为整洁。农民建上沼气后,综合改水、改厕、改厨、改院、改栏,建压水井或安装自来水,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建平板式瓷砖灶台,猪栏地面硬化,庭院美化、绿化、净化,人畜禽粪便自流沼气池发酵,大部分寄生虫和病菌得到及时杀灭,“脏、乱、差”状况得以改善,农村的“三大堆”(柴堆、粪堆、土堆)得到有效整治,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4、改进了生活方式,农村乡风更加文明。通过发展沼气,一批农村妇女从砍柴刈草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双学双比”的参与者、精神文明的宣传员,自觉地营造着“学技术、勤致富、争先进、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由于做饭烧沼气,不少农村也象城市一样,告别了烟薰火燎的历史,户户窗明几净。滥砍乱伐引发的纠纷少了,社会治安好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章贡区湖边镇湖边村400余户农户,基本上家家使用清洁沼气能源,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安装了沼气热水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猪-沼-果”工程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我市重点抓好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咨询活动等形式,宣传了兴办沼气、实施“猪-沼-果”工程的优越性,邀请领导出席会议、参观现场,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市里连续印发了多个专门文件,出台了建“三结合”沼气池免征30平方米土地占用费、简化办证手续、建果园税费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每建一个沼气池,政府补助800~1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跟群众仔细算好经济效益账,争取了大部分群众的积极参与,使“猪-沼-果”模式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二)科技创新驱动。在实践中,我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致力于提高沼气池工程质量,在国标沼气池技术基础上,合理地改善沼气池型,创造了强回流沼气池、康乐型沼气池等池型,严格实行沼气池与猪舍、厕所“三结合”,解决了进出料、回流搅拌和厕所冲水难的问题。在沼气池施工安装上,严格质量标准,积极推广应用盒式压力表、电子点火沼气炉等产品,提高了沼气池的布局水平、配件档次及其使用效益。组织开展技术研究,搞好沼肥综合利用,逐步转变思路,将重点转向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先后开展了“猪-沼-果”模式的研究与开发、“猪-沼-果” 高效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利用等多项技术试验,获得了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部门协作联动。各地均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猪-沼-果”工程建设工作。如团市委号召全市青年实施“111”工程,即每个县团委、乡团委、团员分别抓好一个“猪-沼-果”工程示范乡、村和户;各级妇联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培训,把“猪-沼-果”工程列为“双学双比”活动内容;各部门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注重安排沼气建设内容,增加投入,努力帮助解决沼气建设资金问题;各级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贷款资金,积极投向“猪-沼-果”工程建设。此外,还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立项支持,实施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沼气扶贫工程和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四)示范典型带动。90年代以来,我市要求有关县(市、区)领导分别用1~2年时间,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用2~3年时间,各抓好一个“猪-沼-果”“121”工程达标村(户建一口池、人平年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还组织有关单位出资、出物、出技术,选派蹲点干部,一定三年不变,集中抓好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早在2001年,我市各县(市、区)能源办还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按《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南方模式设计施工与使用规范》的要求,打造了“猪-沼-果”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村18个。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建立了一大批质量标准高、使用效果好的重点示范村。

(五)优质服务促动。长期以来,我市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将乡镇农村环保能源站纳入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行“三定”,使机构得到了稳定和加强。当前,我市各级成立了有关工作机构,配备专干,强化力量。宁都、于都、上犹等县还帮助村级成立农民沼气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沼气配件门市部,推行建池档案卡制度和建池“四包”责任制,实行跟踪服务,为农村沼气建设提供了便利。注重强化生猪生产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减免有关税费,认真落实了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服务脐橙销售上,通过市场分析座谈和举办脐橙节等形式,争取了14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卫视等媒体广告,有力地服务了脐橙营销。

(六)人大监督推动。2004、2009年,人大审议《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时,先后增加了“猪-沼-果”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2007年,人大机关主抓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点,重点推广了“猪-沼-菜”模式,沼气在建设点上的广泛运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8年组织代表视察脐橙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视察意见,加快出台了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销集网点、加大脐橙营销宣传力度等措施。同年,还开展了生猪产业调研,提出了“适度规模、防止污染、保护土猪、完善体系”等科学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好效果。2010年,组织专家调研,实地踏看,交流座谈,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向有关部门反馈了建设性意见,有力地推动“猪-沼-果”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实践看,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主要有以下情况和问题。

1、新技术推广进展较缓慢。以秸秆菌剂产沼气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例,实践证明是好的,农户又是迫切需要的,但是推广应用与现实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2、沼气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沼气服务还跟不上,沼气池后续管理滞后,年报废池数有所增加。

3、“猪-沼-果”模式的实施,避免了小规模生猪养殖产生的环境污染,却难于防止大规模生猪养殖猪排泄物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周边水源、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

4、果业发展存在生产管理枝术标准不统一、“一树下”等低层次销售多、龙头加工企业少等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推广农村使用沼气,实现生态还田(林、果),最大限度避免污染环境。稳步增加农村户用沼气池,改造老旧病池,加快“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栏)步伐。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全面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和乡村污水治理,努力争取大中型沼气工程、国家村庄清洁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沼气工程、敬老院沼气建设等项目。引导农户积极建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池,努力实施一批联户和养殖小区工程项目,以争取中央投资,用于建设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示范工程。

(二)继续推广秸秆产沼气新技术,达到25%的普及率,基本解决沼气池发酵原料缺乏停用的问题。

(三)加快完善农村沼气和果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沼气的日常管理,发挥沼气池的系统功能;开展沼液浸种、喂猪、种菜、种茶,沼渣种果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宣传和运用;加强沼气安全管理使用,排查事故隐患,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着力培植果业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果品升值。

(四)继续抓好农村能源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队伍的管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做到全市各乡镇都有农民技术员,以保证我市的农村能源工作越做越好。(作者单位: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第二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常山县农业局

一、“十一五”时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创建,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产在遭灾害性天气和市场大幅波动情况下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8元,“十一五”农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农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8万吨。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产品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80%。菜篮子产品丰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强劲,农产品市场供给平稳。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40个,基地面积达13.63万亩。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延伸和多功能开发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健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日益紧密,农作制度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农民信箱网络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注册用户达2.4万,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3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34.8%。

(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全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73家,县级103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猛,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34家,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有序推进,农企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利益联接关系日趋紧密,现有产业经营组织493个。农业社会

化服务组织发育良好,农机作业、统一植保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

(四)农业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有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农副产品自营出口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自营出口额达2565.24万美元,较“十五”期间翻两番。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势头良好,成为农产品基地开发、加工增值和品牌营销的新生力量。“十一五”期间,工商资本累计投资农业1.5亿元。

(五)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加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农产品基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累计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设施化生产技术应用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大为改善。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6.6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率达46.7%,比2005年上升15.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废弃物沼气治理等技术应用扩大,病虫统防统治面积4.12万亩,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容积13000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50%。

(六)农业发展活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农投入明显加大,农业补贴、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有效调动。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进程加快,农企互动更加活跃,农业获利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6.1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1.24亿元,年均增长3.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31.4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期末增3449元,年均增长12.5%。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2011年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贯彻“工业立县、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农业“两区三园”为主平台,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现代农业。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农业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应。积极培育粮食、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稳产增产、节本增效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粮食复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以上。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开发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反季节蔬菜。继续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种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

(二)强力推进“两区三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严格“两区”规划实施,完善运行机制,努力争取县内各方力量的支持,综合应用各级财政政策,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落实和监督检查,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包装推介,集中力量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年完成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统防统治,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实施病虫统防统治4.6万亩。坚持农机农艺结合,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改善农业装备和生产条件。力争全县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0亩。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场排泄物95%以上实现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

(四)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格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不断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强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流通检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围绕“两区”扩大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五)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力争全

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5万亩。加大现代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扶持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活力。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加强村级“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建设,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推进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继续加强向村级组织收费及村级组织向农民收费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组织30个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并实施。

(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技力量的调配、培养,采取“农技人员+项目(基地)+农户”、“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等农技推广新模式,完善农技人员“三个一”(基地、项目、论文)、包干乡镇推广农业技术等“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推广制度。发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功能,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创新,推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普及。大力发展生产性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工厂育苗、机插机收、沼液配送等统一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三、2011年农业十项重点工作

1、稳定粮食生产,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

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进度要求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

4、加大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农业招商和项目推介,做好宣传、考核、督促工作。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

5、健全“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技推广责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

6、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

7、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好常山胡柚申报驰名商标及品牌宣传管理工作,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8、加快蔬菜瓜果、畜禽等新主导产业培育,推进胡柚、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农产品加工与出口,胡柚深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

9、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新增耕地流转面积0.5万亩。

10、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色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以上。

第三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海洋大市耕地稀少 纯农业之路行不通

舟山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但陆域资源贫乏,耕地稀少。在2.2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总面积中,陆域面积只有1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仅190平方公里、林地总面积559平方公里。可以说,舟山是个海洋大市,却是个农业小市。

在这样的资源环境下,舟山人向来是以“耕海牧渔”为主,“春种秋收”为次。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许多舟山人仍然可以靠鱼肉糜充饥,因此,农业始终没有成为舟山的主导产业。无论在当前还是今后,倾全力发展以种植为主的纯农业,对于舟山来说都是不科学、不现实而且是不经济的。

但舟山目前仍有近一半农业人口,二三产业还无法为农民提供充足的转产就业门路,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还远不足以支撑起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福利保障,发展海岛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依然是一项紧要任务。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用,淡水资源也“警报常鸣”,海岛农业已陷入“窘迫”的境地。显然,如继续按照传统思路来发展农业,肯定将难有作为,甚至会越走越难。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舟山具有独特优势

舟山农业出路在哪里?市委、市政府制定了“3×3”产业发展重点,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这为舟山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地方实际,走生态、高效、精品、特色发展之路是推进海岛农业朝更新、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

客观地说,舟山具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条件。首先是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市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支农扶农的优惠政策,去年起全面实施的暖促工程明显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是优越的自然和区位条件,舟山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工业污染较少,适宜于许多特色农林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种植及禽畜养殖;随着连岛大桥的建成,舟山更有希望成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都市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再是舟山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起步较好,众多专业合作示范性组织、协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在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陀佛茶、普陀水仙、晚稻杨梅„„历年来,舟山培育出不少具有海岛地方特色、符合绿色消费需求大势的优质农产品,柃木、野生獐等动植物种养蕴藏着一定的发展潜力。我市的一些特色优质农产品已经获得了市场和评奖专家的认可。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省农业厅对我市的无公害蔬菜、生猪样品进行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100%,列全省首位。可以说,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已初吐芬芳,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个朝气蓬勃的产业继续做深、做透、做精、做强。

把握好三个关键 正制订详细规划

大力发展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最基本的一点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大投入,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调优调强、增收增效”的工作思路,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切实把这项产业重点工作抓好。

全市各级农林部门已将发展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确定为今后的主要任务。今年7月召开的全市农林局长会议提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需把握的三个关键:一是尽最大可能

提高资源利用率,着力发展水、地资源节约型产业,努力实现耗水型种植业向现代化海岛节水型产业转变;二是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源的比较优势,跳出“小而全”格局,着力发展精细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科学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型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虽然上述“三个关键”以及相关措施已初步制定了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明确。我市农林部门将于年内编制完成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将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制定出较为详尽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策略、功能布局、实施办法等,以更快、更好地推进这项势在必行的重要的系统工作。(作者:李维君)

第四篇:关于乡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镇位于县东北部,面积363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万人口,耕地16万亩,海岸线11.8公里。同大多数滨海地区一样,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模式单一。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高点规划,科学引导,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畜牧、水产、特色种植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盐碱地上开启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破冰之旅。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目前基本形成了“南蒜、北棉、中冬枣、东水产、畜牧林业覆盖全镇”的产业格局。但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却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5%,高效生态种植作物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0%。民风淳朴、干劲十足的人民经历了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阶段,初步进入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阶段。在农业发展中重视生态、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取向。的土地资源广阔,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可生产效益仍然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束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大幅增收,在黄三角开发建设中勇立潮头,必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找准定位,把好方向。镇按照“点亮星火,遂成燎原”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到寿光、沂南、苍山、肥城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1200人次,举办特色农业培训班14期,在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面前,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认识发生逐步转变。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管理者头脑中去。生产管理者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指挥员、组织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养了76名能组织、会管理的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造就了1000余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他们为民服务、带民致富的本领,促使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第一线集结,解决在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凸显出来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让生态高效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环节中去。积极利用气候适中,土地资源广阔,病虫害少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检验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管理关。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经营运作中去,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近年来创立的田丰西瓜、黄河口冬枣、老家果蔬、雪绒花奶业、赛夷海产品等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实现了生态农业和经济发展“双赢”。

培育高竞争力的农业合作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它能提高组织化水平,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增加获利机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目前,该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涉及特色种植、畜牧、水产业的养殖、加工、销售等各类领域,带动农户15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3%。

记者来到李沧村菠菜大棚,采访了大棚种植户李光水,“村合作社联系寿光那边统一给俺们配了种,还办了培训班教俺们怎么种大棚,等收获的时候再一起来收,俺们这全是订单种植,啥都不用愁。今年俺种了两个棚,估计一亩菠菜能产多公斤,一个棚就能挣1万多呢”。

当记者问到现在种大棚的感受时,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俺今年60多了都没在家歇着,种大棚心里可有劲了。一年基本不住下种三季,柿子、老黄瓜、菠菜效益都不错,种大棚比种棉花好多了,用不着下大力气,每天过来看看就行。俺们村最多的能种10个棚,人手用不过来,都雇人了,合作社给俺们带来了实惠,感谢政府,感谢领导。”

镇建立了初步的市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针对部分合作社运作不规范,与市场、企业连接不紧密,缺乏资金、技术支撑等问题。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帮助合作社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盈余分配制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

第五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1、注重科学规划和科技培训,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省、市、县都要加快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引导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稳步发展。要成立生态农业发展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部门要间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合力。同时,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生态农业,处理好农业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要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出台地方性的倾斜政策,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比较经济效益,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市农业生产的全新课题,经验不足,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要派出专家到农民个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训指导。

3、要进一步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按照“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和“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的要求,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4、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切实做好工厂

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下载“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如何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近年来,慈利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绿色慈利”为目标,依托张家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探索......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报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

    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灵魂。《规划纲要》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整个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绿色发展。要充分利用......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乡村风情桃花会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老君山景区旅游规划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郏宣卿(温岭市农林局)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或今后“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促使XX生态农业由小变大,鄂州农产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一行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亩无公害红......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5篇)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