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三个没想到看铁军
从三个“没想到”看“铁军”
——记包头市地税局驻包钢征管分局
本报记者●红
艳
通讯员●高新亮●王高林
阴山脚下,黄河之畔,有一支被誉为“铁军”的地税队伍,这就是包头市地税局驻包钢征收管理分局。近年来,他 们先后获得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税务系统“青年文明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评为包 头市地税系统“实绩突出单位”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
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一项项荣誉,记录的是包钢征管分局地税人的奉献情怀,见证的是各级政府、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对他们的信赖和厚爱。科学化、精细化,是科学发展观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包钢
征管分局围绕“清管户、清政策、清欠税”的“三清”征管思路,推行了“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税收管理办法。通过扎实持久开展“税收征管创新见成效”系列活动,及时系统地进行税源的静、•动态分析和测算,准确判断税源增减变化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他们整章建制,推陈出新,分行业、分税种、分环节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细化户籍式划片管理和管户联系制度,完善税收管理员管户分析制度,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使征管水平大幅度提高。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他们将社保费欠费清理作为专题进行攻关,加快陈欠清缴速度,最终实现了欠费企业应交尽交和税务机 关应收尽收。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切入点准,分局的基础工作年年上台阶,纳税申报率、征期入库率、滞纳加收率、管户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了任务标准和要求,开创了税收征管工作新局面。今年,该局到目前组织入库税费收入15.7亿元,同比增收3.4亿元,增幅达28%,占包头市地方税费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构建和谐的税企关系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中心。几年来,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先行”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为纳税人办好事、办实事。在软环境建设上,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温馨提醒、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引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为纳税人提供了文明、高效、快捷的办税服务。与此同时,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目前有90多户企业实现了网上办税。
对于他们的服务,客户的满意度如何?包头钢铁集团公司财务处张继林科长的三个“没想到”,道出了纳税人的共同心声:
“没想到收税也能把服务搞得这么好,没想到地税局把纳税人的地位摆得这么高,没想到地税局的服务做得这么细。”
第二篇:教案:从三个方向看
课题:从三个方向看 授课教师:王兆群 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由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通过对前面内容折学习,学生已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丰富的图形,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通过图形呈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空间立体图形可以展形成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可以折成立体图形;为了认识立体图形的内部可以用平面去截,得到截面。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而学会从三个方向看不但使我们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且有助于空间概念的建产,几何直觉思维的培养,为将来学习几何打好基础。所以本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不同方向到从三个方向观察几何体的活动过程,感受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数学思考
人们生活在三维立体空间,如何用平面图形刻划出所看到的立体图形。解决问题
尝试表达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知道直观图与视图的区别。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并能通过个案(画盒子的三个视图)总结出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物体三个视图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实事求是,辨证,客观地评价所看到的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并能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险究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 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投影、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降低难点。
教学媒体及工具:电脑、投影仪,长方体、圆柱、四棱锥等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奥运会这一极富现代气息的内容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1:观看奥运会上郭晶晶一个跳水动作的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活动2:展示三幅画面,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角度的选择,从而知道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
活动
3、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活动
4、引导学生思考从几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组织猜谜游戏以说明从六个方向看可看清一件物体。从观察长方体饼干盒哪些面相同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从三个方向看就行了。引出课题。
(二)从三个方向看
活动
1、让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例如数学书。活动
2、让学生从三个方向一一去看长方体、圆柱、四棱锥,并说出看到的图形。
活动
3、同桌合作,将长方体平放在左侧,圆柱立放在右侧。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它们的组合图形,同桌交流。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所看到的图形。活动
4、将四棱锥放在长方体、圆柱之间。请学生想象,从这三个方向会看到什么图形。然后动手操作,以验证想法并在小组内讨论。进一步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说明: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物体的三个视图
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练习
1、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练习
2、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视图不同。进一步辨认物体的视图。(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现实意义,感受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学 2 生学会识别图形。)
(四)画物体的三个视图
活动
1、以长方体礼品盒为例,让学生设计视图的画法。画好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小组的代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请某个小组上来展示,并请其他小组给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上来修改。总结出视图中线段的长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也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及勇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活动
2、给礼品盒装饰了两根彩带,视图上会有什么变化?(巩固三个视图的画法)
活动
3、动手摆放小正方体,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画图能力。)
(五)小结与思考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
3、欣赏苏轼的《题西林壁》,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美在何处。
(六)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视图,了解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附:教案设计说明
“从三个方向看”一共有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感觉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必要性和科学价值,认识物体的三个视图,发现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规律,最终达到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第二课时是由物体的三个视图想象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是从物体的三个视图到空间立体图形。这里是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会的有关内容情景,新颖、生动,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领悟,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
通过欣赏运动员跳水动作的录像和另外三幅学生感兴趣的比赛画面,巧妙设疑,学生轻松解答。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发展几何直觉,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接着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想看清一个物体要从几个方向去看?学生根据直觉或经验答出从六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给予肯定,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简单的猜谜游戏,既验证了答案的正确性,同时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只 需从三个方向看。引入过程流畅自然,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二、数学实验,感觉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规则的立体图形入手(例如观察数学书),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师通过由单一立体图形到三种立体图形的研究分析,由浅入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知觉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消除了隔阂,潜力得到了发挥。并且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比较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师生合作,认识新知
在观察物体并能表达出所看到的图形的基础上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为巩固所学概念,设计两个练习,分别是由物体得出三个视图和由视图想像观察的方向,难度有所递增,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渗透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立体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经历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转换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三个视图的现实意义。
四、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探索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一过程,根据直觉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然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进面发现三个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规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实践操作,运用规律
给礼品盒装饰两根彩带,思考视图的变化,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带领学生动手摆放正方体,按要求搭出组合图形,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以此为基础,变化图形,比较视图的异同,最后提问如何变化图形,可使视图达到某种改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回顾总结,升华规律
先让学生回味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然后播放苏轼的《题西林壁》,使学生能利用所学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赏诗点“睛”,叩击主题,寓味无穷。整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人文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同学们大胆想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参与整个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尝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三篇:从三个维度看评课
从三个维度看《游园不值》的教学
作者:窦桂梅 文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2006(6)点击数:
319 更新时间:2007-2-11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面对《游园不值》那寥寥的几句,怎能做到别有洞天、独辟蹊径?以自己的功底,面对传承千年的古诗,我心生敬畏。十多年前,我曾上过一次古诗的公开教学课,之后一直不敢再碰它。这次,要领着教师研究“古文、古诗、古代故事”的教学,必须“身先士卒”。
下面,我结合清华附小制定的“语文课课堂评价标准”(见后面附页)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连同备课时的意图和想法,具体谈一谈。
“温度”
1.教师的准备
教材是沉睡着的。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教材中沉睡着的情感唤醒,融入自己的性格、性情,使之成为综合体送到学生面前,进行“碰撞”,从而使教材的一花一沙“生成”孩子的世界和天堂。可见,教师从《游园不值》中提取一份精神营养,带着渴望共鸣的饱满情绪,这当属上好这堂课的最好前奏。
古诗应该怎么讲?虽然没有什么规定,但也决不能墨守成规。以前教古诗,常用“四部曲”:解诗题——理解诗意——创设情景——体会感情。这没有错,但我要通过推敲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解意”的形式外壳上,更要实现和诗人“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入境”状态为学生“造境”。
“境”怎么造?首先,教师外在的教态要尽量亲切自然。我是东北人,性格比较直爽,说话也带有北方人豪放的特点,但我尽量追求诗意的婉转,语速一定放慢,遣词造句力争充满美感。从效果上看,达到了。有人说我的语言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语文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文本的“气韵”有所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始终充满激情,这激情有时候是慷慨激昂的,有时候又应当是润物无声的。这节课试图在浅吟低唱的几番涵咏中,散发出文学的、理性的光彩,同时又有启发的、激励的情感气息。
2.学生参与 这堂课是否实现了学生的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在这方面,我在努力。
公开课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学情,不知道哪个问题应该叫什么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上课的学生,我课前没有见面。为实现教学的“生成”,师生之间应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教有热情,谆谆善诱;学生学有兴趣,求知欲强。这就需要我和学生在某些地方进行积极的调整。教学中,应尽量不叫那些总发言的学生。不过,我发现自己说得多了一些,感觉学生的发言不解渴,就想补充几句。如果知道这个班的学情,就会叫“这个”学生示范,然后叫“那个”学生强化。比如,让学生扮演叶绍翁和我扮演园主人的对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这个环节在说“诗意”),要让一个好学生说,再让一个中等的学生说,最后让一个“弱”点的学生说,这样,就把“对话”落实了。可惜。因无法了解学生而落实不一定到位,但还是能看出学习的过程很真实,学生在感觉。在感受,在一点一点地往上“走”。
另外,在争取学生参与面的最大化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堂上,在学生动笔的时候,要求学生眼离书本一尺远啊、说话要站直啊、表达要完整啊等。这里有隐性的习惯,也有看得见的行为习惯,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
广度
1.教材拓展
教师应可能地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能力点、发掘点,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上的积累意识,这是语文课应想尽办法达成的目标。教学古诗。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内的一首古诗上,延伸出的内容往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课上,我出示贾岛的两首诗,一首是《寻隐者不遇》,同时引出那些与“不遇”相关的古诗和古文,进行同步组合;另一首是《题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游园不值》的独特内涵。还有,移花接木,把陆游写杏花的两首诗以及《世说新语》中的《雪夜访戴不遇》的文章放进去,帮助学生提升对《游园不值》的内涵的深刻理解。海纳百川。凡有利于学生者皆为我所用,我在想尽办法延伸拓展,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深化课文。
2.课堂整合
怎样有效地运用课件和音乐?课件要唯美和古典一些,应能幻化出一种纯美的意境。我选择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渔舟唱晚》这两首音乐。前者让人感受春天的旋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游园不值》填进这个旋律中唱出来,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旋律。后者让人体会到诗的古韵,让孩子找到古诗平仄的语感,然后,在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音乐的节奏诵读。另外,我努力用手势“指挥”与肢体语言配合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当第二次配乐学生再读的时候,我以无声的肢体“语言”作引导,孩子们朗朗地美读起来。也许。你会发现,这次是孩子们唱出来的!插句题外话。关于“背诵”,我们只要求学生背,忘了引导学生诵。背完了就等于学完了。这首诗和别的古诗有什么关联也不琢磨。今天一首,明天一首,背了一大堆,生吞活剥,大多消化不良。当古诗无法和学生的生活和心灵链接起来的时候,他们便都忘了。诵里有节奏,有美感,有思考。诵读时,一定要读出语势的高低。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我们教师光让孩子大声读。没有诗感,那肯定效果不大。所以。平时这方面我们要加强训练。
深度
1.教材解读
这节课究竟要走向哪里?这就涉及到古诗本身的问题了。研究古诗文,不仅要研究古诗文本身的特点.还要体会其内在的思想性和特殊性。以往的古诗教学停留在意境上,我们是否应努力提升到“意象或意向”这一层面呢?就是说,原来我们的教学讲究诗的感情。是否忽略了和诗人实现精神的同构?宋诗和唐诗的区别究竟在哪?通过阅读,我发现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那么,我就要在宋诗和唐诗的这个区别点上,思考如何突破.定位在追求意象上。在这堂课中。我就是从意境、情境创设中走向意象,揣摩诗人的意图,寻求在精神上的同构共生。
于是,教学本首诗,我不仅仅停留在春天或园林上。“一切景语皆睛语。”感受、体会诗人心情,更要体悟诗人的心境。主题就在“不值”上做起了文奄。围绕“不值”来讲一诗人在“不遇”中遇到了什么?诗人是怎样对待遇到的这些景物的?诗人有没有必要进园子?有没有必要非见园主人不可?课,就这样展开了。在“不值”这个主题中,获得“不遇中有遇”——就是这节课的眼睛,就是走进诗人的内心。要让学生知道,读这首诗不仅仅能感觉到春景的盎然生机;而且体会到作者没有进园,反而却获得一种快慰,获得永远的、留在心中的、定格的永恒,这才是更大的收获。从效果来看,学生是接到了诗人的“地气”的,自己也有了“灵气”——水到渠成,获得了精神陶冶和人文启迪。这“不遇和有遇”,不就是人生的哲学和智慧吗?给孩子种下这颗种子,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相信他们会逐渐感晤到。但愿,他(她)能开出美丽的花儿来。2.学生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完整、丰富、灵活且有感染力?思维是否独特深厚?这是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考虑的。我觉得在独特见解上孩子还是有的。例如,孩子说:诗人对红杏的感情— —就是一个“关”与“出”;一个“一”与“满”。有个小孩说:用“印”而不是“踩”,体现了诗人对苍苔的爱怜。这多好啊。这个“印”是留在苍苔身上的,这就可以把“屐齿”讲出来。于是,我顺势讲到了关于“木屐”的文化;孩子们呢,也能“顺竿爬”,把自己很有深度的感受说出来。有个学生说:“一”就是“满”。这里就涉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问题。当然,通过“三枝红杏出墙来”,“十枝„„”这样的对比,孩子们获得了关于“一枝红杏”的独特审美感受,以及由这“一枝红杏”想象到的“春色满园”。关于为什么“不值”,我用《雪夜访戴不遇》来搭桥,孩子们马上领悟到“何必入园”和“何必见园主人”这样的思想深度。
这里,我还想说点儿题外话。有老师说,为什么那些“差”的学生换个老师上课就爱发言?我看,除了学生感到新鲜之外,我们在平时要经常换“眼镜”看他们,要求他们,还要告诉他们,还要想办法发挥他们的作用。语文学习过程是长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不断的浸泡语言以及感情的过程。他们在说话的时候,教师的心要敏感起来。比如,有个学生说红杏的“欲望”,我马上反应过来,告诉他不是“欲望”,而是“渴望”。有的同学说话为什么没有感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关键是对语言不敏感、不敬畏、没有审美感。孩子没有温情的话陪伴终生,你可以想象她(他)多么凄凉。一句话,我的意思是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的孩子温柔起来、温情起来。如诗人对园的“怜”,对普通的柴扉都要“小扣”——这是怎样的怜爱与怜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会说话,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一对翅膀,他会更全面,他能够凭借此飞翔起来。
3.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是否由浅入深?是否还能深入浅出? 第一步,与文字相遇。就是游园所见,即通过画面、朗读使眼前有“像”。对于诗中的“字”要有重点的推敲,不能面面俱到。如“小扣”、“久”,为了教学的需要,课中没有进行再推敲,而重点对“怜”字进行了推敲。“怜”里不仅仅是爱之情,还有惜之意。学古诗不点化,不品一品、嚼一嚼,就如水上浮萍,难以深入。围绕“怜”来推敲诗意,体会“怜”里深深的爱恋。再有,通过朗诵,读出七言诗的韵味。读着“苍苔、柴扉、红杏”,细听,你会感觉春天就在脚下,春天就在眼前——正是风景这边独好。第二步,与文学相遇。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浓缩的都是精华。诗歌要去涵咏、推敲、比较,而不是训练。要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就要再造人物形象,这便走向了文学。让“红杏说话”这一环节,通过口语交际,学生体会了杏的形象。红杏呢,也许是诗人心中美丽的女子。现在把“一枝红杏出墙来”演变成婚外恋了。也有这种可能:叶绍翁是去见心爱的人,来的时候都那么小心翼翼;红杏出墙,那是你的心,是向着我敞开,足矣。当然,园主人不一定是女子;园,也可能是园主人或诗人精神的家园,那枝红杏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心。因此,对“红杏出墙”要理解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对美好的向往。当园内、园外红杏和花草,园主人和诗人对话之后,我们还要在热闹中走向宁静—— 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让学生想象春色满园,热闹完了后,要收到心里,美美地沉淀在心里,在音乐的陪伴中,成为美好的回味。
第三步,与精神相遇。这就是研究“不值”中的“值”,即“不遇中的有遇”。前面画龙,在结尾处“点睛”。先抓春景,再抓情感,最后落脚“不遇中有遇”,给孩子们种下一棵种子—— 人生遇到挫折时,会想到:缺憾就是幸福的滋味,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啊。叶绍翁如果进入园中,那份永远的美好就破了。只有永远的渴望才会幸福一辈子。这些都是人生的平衡。人要太完美,想要千什么都要实现,这人生就没味道了。
适度与高度
最后,总体上看温度、广度和深度三者的关系,是否做到了比较巧妙的结合,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习得轻松愉快并有所得。整体教学效果明显不明显,在某项或某点中有没有创新,教师有没有个人的突出特色。尽管不一定完美,但在整体上应达到一定的高度。
感言
这是评价表中最后的一个部分。可以谈亮点,也可以说疑点或缺点。比方说,这堂课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对你今后的教学最有提高和触动;哪一点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等等。边听边记、信手拈来,是第一时间的真实感悟。对教者和听者都是一个提升。
‚命运给我关了一扉门,我要努力打开另一扇窗。就像红杏一样。有了生活、情感,教学才有它的意义。‛——这是我们学校一位教师的感言。
‚光‘感’不悟。不成。古人学得少,推敲一个词语可以好几天。现在的孩子学的太多,我们要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率。所以。该讲的还要讲。‛——这是一位教师的感言。
‚关于老子‘道生一’的哲理是不是太难了,要思考如何让课堂达到一定高度,但尽量要适度。‛——这是又一位教师的感言。‚没有最好,只有越来越好——只要上路,就不怕远。‛——这是我看了老师们感言后的感言。附“清华附小语文课堂评价标准表”
评课是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一项常规活动。它是参与听课的人员(包括教师、领导或专家)在听完教师的课后,对该节课的教学状况、教学效果以及师生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
评课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是诊断作用,通过评课可以帮助执教者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其更快地进步;其二是互惠作用,评课是听课者与被听课者之间互相切磋、互相研讨的交流过程,对被听者来说是一个促进,对听课者也是一次学习,大家可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有助于共同提高;其三是导向作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在学习优点和发现不足的基础上形成集体的共识,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那么,到底如何进行评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进行。
一、学生维度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状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我们评课最主要的视点。学生的状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1、评学生的注意状态。可以观察学生的目光,看学生是紧紧追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是目光呆滞,左盼右顾;可以观察学生的倾听,看学生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还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可以观察学生的回答,看学生是紧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评学生的参与状态。可以观察学生参与的广度,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每个学生是否都处于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可以观察学生参与的力度,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在教师点拨时是否认真倾听,师生互动时是否积极思考,问题讨论时能否踊跃发言;可以观察学生参与的效度,看学生是否有效参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评学生的合作状态。可以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合作交往是否处于一种和谐、民主、有序的氛围状态;可以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有诚恳、积极的合作态度和良好、有效的合作技能;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多维、多边、多样的合作交往和信息联系,形成良好的合作效果。
4、评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看学生课堂上是否语言连贯,表达流畅;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看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积极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看学生是否能旁征博引,纵横联系,实现知识的变通和联系;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看学生是否积极探究,主动发现,敢于呈现自己独到的见解。
5、评学生的情绪状态。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可以观察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变化去判断他们的情绪是否保持持久;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自我调控学习情绪的能力,是否能从激烈的讨论转入专注的倾听,是否能从激昂的情绪转入冷静的思考。
6、评价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有生动的情感体验,有积极的智慧交流,有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达成状态。所以评价一堂课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主动地跟进、投入和共鸣,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否随着教学的展开,提出深层次的、有意义的问题;观察学生是否人人“吃得好”、“吃得饱”,感到一种丰实感和满足感;观察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劲头,更有信心。
二、教师维度 教师是我们评课的第二个视点。学生维度考察的是学生“学”的如何,教师维度侧重考察教师“教”的如何。考察教师的“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先进。教师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往往折射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所以,评价教师的一堂课,首先要看他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看他的课堂教学是否凸显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思想,是否走出灌输教学的误区,是否使课堂教学由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
2、评教师的教材把握是否科学、准确。教材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很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果教师自己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准,研究不透,在课堂上必然疲于应付,漏洞百出。所以,考察教师的教材把握就是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吃透教材,是否精心组织教材,是否科学处理教材,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3、评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有效。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保证师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目标设计的策略、情境创设的策略、问题设计的策略、资源利用的策略、信息整合的策略、化解疑难的策略、激发动机的策略。
4、评教师的课堂组织是否得当、有序。课堂组织反映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只顾自己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也无法应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组织分为“教”与“学”的组织,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学”的组织,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今天,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果“学”的组织松散、无序,学生自主学习就无法进行,合作学习就难以落实,探究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展开,教学目标也就很难达成。
5、评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否机智、灵活。教学机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应变智慧和变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看教师是否能因材施教不拘泥,是否能因势利导不逾轨,是否能巧妙化解不死板,是否能灵活变通不尴尬。
6、评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扎实、丰厚。教师的专业基础无疑是教师执教的关键,它体现出教师的“底气”和“功力”。教师的专业基础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应答上,对教学相关内容的纵横联系上,对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上。专业基础丰厚的老师往往能应对自如,左右逢源,课堂教学生动而丰满;而专业基础不扎实的老师辄常常捉襟见肘,难圆其说,课堂教学贫乏而干瘪。
7、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精当、生动。语言表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讲授语言、交流语言和评价语言三个方面。考察教师的课堂语言就是要看教师的讲授语是否规范、明白,富有条理性;交流语言是否真诚、亲和,富有启发性;评价语言是否精当、丰富,富有变化性。
8、评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规范、美观。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板书的消亡,它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板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看板书是否正确、工整,二是看布局是否合理、美观,三是看板书是否起到配合教师教学的作用。
9、评教师的媒体使用是否熟练、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感和形象感。但是如果操作不熟,使用不当,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课堂教学的媒体使用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一是看教师的操作是否娴熟、自如;二是看媒体的定位是否恰当,是否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三是看其使用的效果如何,是否走出追求形式的误区,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10、评教师的教学仪表是否自然、得体。教师的教态仪表也是一种教学因素,教师的精神状态、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教学工作是以教师的整个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课堂教态应该自然亲切,仪表朴实端庄。
三、课堂维度
教师的“教”的状况和学生的“学”的情况,往往通过课堂这一师生活动的“舞台”呈现,所以,评课还要观察课堂上的整体面貌和效果。课堂考察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看课堂是否鼓满着张力。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单薄的、平面的狭小空间,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着张力的思维场,在这个思维场里,师生的思维得到无限的扩展,师生的探究欲望得到尽情的释放。他们互相引动,彼此撞击,课堂里不断闪现着创造的火花。在教学时空上,课堂有着开放的空间,敢于超越课堂,善于向生活延伸,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在知识系统上,能有效地把本学科的知识内容串联照应起来,同时,又能超越学科,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围墙,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在资源利用上,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人力资源、生活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重组和科学利用;在学生发展上,能跳出灌输教学的误区,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问、查询和怀疑,在充满张力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生成新的问题。
2、看课堂是否充溢着磁力。理想的课堂,不是令学生生厌的单一乏味的生产车间,而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充满向往之心和留恋之情的幸福磁场,处处洋溢着让学生着迷的风景。在这个风景区里,应该没有专制,有的是充满人性的关怀;没有讥讽,有的是充满期待的激励;没有责备,有的是循循善诱的引导;没有“填鸭”,有的是指示迷津的点化;没有压抑,有的是互相研讨的愉快;没有死板,有的是充满生机的互动。教师给学生以探索的信心和登攀的鼓舞,学生给教师以聪颖的感染和醉心的激情。在问题的牵引下,师生情感相互沟通,思维相互碰撞,问题相互突破,资源相互享用,目标相互达成,大家在相吸、相协、相谐中,互相滋润、互相激励,互相照耀,动态地连接着无数条磁力线,共同构建着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3、看课堂是否激荡着活力。理想的课堂应该充满着激情的诗韵,激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上,学生“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教师“眼中有爱,口中有物,脑中有路,心中有情”;学生在课堂里或“怦然心动”,或“豁然开朗”,或“浮想联翩”,或“百感交集”;教师在课堂里或“妙语连珠”,或“精要点拨”,或“激昂慷慨”,或“静心期待”。课堂充满着真诚的对话,热烈的讨论,琅琅的书声,愉快的笑声,学生的精神和脉搏和教师一起欢跳,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中生活着,思考着,幸福着;课堂在充满爱意、饱含情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的氛围中推进着,展开着,生动着。课堂教学不时碰撞出新颖的“火花”,生成出独特的思想。
第四篇: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台湾问题
结合中美三个公报,谈谈你对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的看法。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的内政问题,60多年来一直是中美关系最敏感的干扰因素。中美间的三个联合公报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石,准确把握其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双方的立场和观点,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两国关系的维护和发展。下面分析一下三个公报及其附属文件:
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两国有关台湾问题的立场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一个中国的理解。中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中国。”而美方的表述是:“美国人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地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显然这儿美国所提到的一个中国并不一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中方坚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方则“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三)关于美国从台撤军问题。中方主张“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但它又表示“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这显然是附加了条件,并延长了时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在各自首都公布了《中美建交公报》。公报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它非官方关系。公报还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原则,尤其是“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美国政府要人在公报发表后就纷纷作出违反公报的表态。卡特曾多次声称“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同时,不可放弃我们对台湾的利益所负的义务。1979年1月,万斯对美国工商界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讲,全面阐述对台立场。他说:“根据美国的观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极力重要的;如果北京继续以这种煽动性措辞谈论和考虑台湾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前进”;“特别是,在关系正常化后的这些关系中必须包括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 可见,美国只是表面上接受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实际上行的是另一套,即推行旨在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所谓“双轨政策”。美国一面对中国“海誓山盟”,一面对台湾异常“关心”。更为恶劣的是,《建交公报》墨迹未干,严重违反公报精神的《与台湾关系法》就出笼了。总之,美国的所作所为违反了《建交公报》,以致台湾问题在中美建交后仍没得到解决。
1982年8月17日,中美签署的八一七公报是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双方的分歧除美国继续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外,还有以下两点:(一)对美国关于售台武器问题的声明,双方理解不同。其声明的主要内容是:“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美方的理解是:“关于今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我们的政策在公报里已说得清楚,同《与台湾关系法》是完全一致的。出售武器将继续按照《与台湾关系法》进行„„。”而中方认为:“本公报以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依据,与美国单方面制订的《与台湾关系法》毫无关系。《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是中国政府一贯反对的。任何试图把本公报同《与台湾关系法》相联系的解释都是违背本公报的精神和实质的,都是不能接受的。”中方认为最后的解决的含义应是指“美国售台武器经过一段时间必须完全停止”,一段时间即是有限的,不应推到遥远的将来。而美方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此后美国的售台武器不仅在性能和数量上超过了中美建交后几年的水平,而且至今还没有“最后解决”。(二)里根在声明中还宣称,美台“将以适合于老朋友的庄重体面的方式进行”。这显然有提升美台关系的意图,是与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相矛盾的。
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中美双方斗争和妥协的产物。美国只是利用中美合作遏制苏联这个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把中国当作现实“朋友”和潜在敌人。为了利用这个现实“朋友”,它与中国一起高喊反霸口号,且不得不在台湾问题上作出有限让步,即口头上和法律上基本接受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以此作为与中国建交的基础。为了遏制潜在的敌人,它先对中苏“不偏不倚”,后来继续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设法间接阻止中国统一。
正是由于美国右手玩“中国牌”以遏制苏联,左手玩“台湾牌”以遏制中国,所以它既同中国达成协议又不完全放弃台湾。苏联解体前,美国主要打“中国牌”,苏联解体后,“中国牌”失去作用,而“台湾牌”的价值上升。
当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目标是维持海峡两岸现状,即不战不和,不统不独。台湾独立和与大陆统一都对它不利。若台湾独立,台湾海峡势必重新燃起战火,美国将左右为难:直接出兵支援台湾不仅无法律根据,而且会遭到国内外反对。即使美国作出折中反应,即胁迫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对中国的全面制裁,并向台湾提供武器,那么中美重新敌对将不可避免。那样,美国不仅会丧失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将多一个不易对付的敌手。若两岸统一,则美国不仅会失去台湾这张对付中国的王牌,且会大大增加中国这个潜在对手的实力,其霸权地位会进一步下降。正是为了这个战略目标,美国才一直推行对华“双轨政策”。
在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明显加剧的冲突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在 21 世纪初期进入相对缓和、敏感程度相对下降的阶段。个人认为,随着中美之间对抗的递减,以及重大共同利益的形成,美国对台湾问题插手、干涉的程度将减弱,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干扰也将随之降低。事实也表明,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有利于减少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干扰,从而有利于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2010 年以来,奥巴马政府持续推进亚太战略调整,引起人们对该政策对两岸关系影响的关注。有观点认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势将强化台湾作为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筹码地位,从而明显恶化两岸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08 年以来两岸关系得以缓解,台湾作为美国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筹码作用大为降低,也降低了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对中美关系可能带来的损害。
不容忽视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将是漫长、曲折过程,未来还将面临一些深层次政治问题的“深水区”挑战。受诸多因素影响,马英九当局对于进一步改善两岸政治、安全关系始终心存疑虑,“亲美”、争取美国对台安全保证一直是其政策重点。这就为美国继续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提供了机会,为美国亲台势力给予台湾“实际支持”提供切入点,如美国坚持对台军售、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等。此外,台湾岛内政局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迄今尚未放弃“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完全可能重新执政。而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虽不致完全逆转,却可能重新陷入停滞、曲折,并将使美国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更趋复杂化。
第五篇:从三个方向看练习题
从三个方向看练习题
一.由体定图
例
1、小明从正面观察下图所示的两个物体,看到的是()。
例
2、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如图,从图的左面看这个几何物体的左视图是()。
例
3、如图所示的正四棱锥的俯视图是()。
例
4、由相同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下列视图中不是这个几何体主视图(正视图)或俯视图或左视图的是()。
二.由图定体
例
5、下面四个几何体中,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是全等图形的几何体是()。
A.球B.圆柱C.三棱柱D.圆锥
例
6、如果某物体的三视图是如图所示的三个图形,那么该物体的形状是()。
A.正方体
名称。
初一数学 B.长方体C.三棱柱D.圆锥 例
7、一个物体的正视图、俯视图如图所示,请你画出该物体的左视图并说出该物体形状的三.由图定图
例
8、一个几何体由一些小正方体组成,其主(正)视图与左视图如图所示。其俯视图不可能是()。
例
9、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四、由图定数
例
10、桌上摆着一个由若干个相同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其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最多可以由______个这样的正方体组成。
例
11、由若干个小立方体搭建的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则搭建这样的几何体至少用多少个小立方体()A.5个 相关练习:
1、下图中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B.6个C.7个
D.8个
2、下列两个图是由几个相同的小长方体堆成的物体视图,那么堆成这个物体的小长方体最多有()个。
A.5数是()。
B.6
C.4D.33、下图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在这个几何体中,小正方体的个
A.7B.6C.5D.43 24、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小立方块的个数,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并在每一个小正方形内标出行、列上对应的小立方块的个数。
5、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
图如图所示,则这样的几何体有多少种?请说明理由。
6、桌上摆着一个由若干个相同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其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所以这个几何体最多可以由____个这样的正方体组成,最少可以由____个这样的正方体组成。
7、在五行五列的方格棋盘上沿骰子的某条棱翻动骰子,骰子在棋盘上只能向它所在格的左、右、前、后格翻动。开始时骰子在3C处,如图1,将骰子从3C处翻动一次到3B处,骰子的形态如图2;如果从3C处开始翻动两次,使
ABCDE
朝上,骰子所在的位置是
主视图
左视图
主视图
俯视图2 5 3
4(图1)(图
2)
8、我们知道,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棱长为a的正方体,摆放成如图所示的形状.(1)共有个正方体;
(2)如果这一物体摆放三层,试求该物体的表面积;
(3)依图中摆放方法类推,如果该物体摆放了上下20层,求该物体的表面积.
9、图①是一个水平放置的小正方体木块,图②、③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叠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图形时,小正方体木块总数应是().
A.25D.66C.91D.120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一个画家有14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它摆成如图的形式,然后,他把露出的表面都她染上颜色的面积有()平方米.
A.21B.24C.33D.37E.
体,他在地面上把染上颜色,那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