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

时间:2019-05-15 11:4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

第一篇: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

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

摘要: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诉求。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文中提出通过专业分工把社会划分为三个阶层,每个人都按照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为了维持社会正义,实现德性与幸福,又规定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由此达到一种同伴之间的和谐共处,达到一种善的生活。通过这些构想,柏拉图建立起了他的理想国,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乌托邦,但是这个理想国在今天看来也有其现实意义,其正义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理想国

柏拉图

专业分工

社会正义

一、专业分工与社会阶层

柏拉图认为社会起源于经济需要,一个人与另一些人合作的目的是为获得更多跟美好的生活必需品。相互帮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并把聚集的居所称作城邦”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述的国家论,是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的任务就是实现德性和幸福,国家体制和法的目的在于为使尽量更多的人幸福而创造条件。国家的资质应该像整个宇宙和个人有德性的灵魂一样,那就是说,理性应该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社会上有许多阶级,正如灵魂有各种功能;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也相当于健康灵魂中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有一批人承担保卫城邦的职责,他们构成了与生产者阶层有别的武士阶层。武士除了具有勇敢的禀赋之外,还赋有智慧。他们知道什么是城邦的真正敌人,同时必须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他们的只是不可能来自混淆善恶的神话传说和伤风败俗的诗歌文艺,必须有人承担教育武士的职责。这些教育武士的人是从武士阶层中挑选出来的最富有智慧、最有力量、最关心城邦的优秀人才,是经过长期磨练和考验的、富有治国经验的长者。柏拉图称这些人才是完善的保卫者,武士则是

【1】真正保卫者的助手。他在严格的和一般的意义上使用“保卫者”和“统治者”。一般意义上的统治者包括武士和真正的保卫者,两者共同统治着生产者,严格意义上的统治者专指武士的指导者,武士则是实施他们治国方略的执行者。

柏拉图对社会等级的分析处于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考虑。从最基本的经济生活发展处战争活动,最后产生出政治活动。伴随着社会生活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次产生出生产者、武士和政治统治者这三个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国家中有一种职业,这种职业应该是最适合他原有能力的。正义就是占有自己应该有的,做自己该做的,守本分,不管闲事。[2]

柏拉图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各自去生产自己所需的东西,那么效率极低。而专业化能使人臻于完美。每个人的能力和资质各不相同,那么劳动专业化分工就很重要,它可以使每个社会成员做最适合的工作。对柏拉图来说,社会差别既以道德为依据,也以能力为依据。各阶级间和她们职能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正义国家的特点。因此,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预设了最重要的政治美德:正义。[3]

二、保守主义的社会公正

尽管柏拉图承认社会等级的差别,但是他却反对以某一等级的利益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他认为等级的区别是依照社会分工原则在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之中产生的自然区分,将某一等级利益凌驾于其他等级利益之上却是不公正的人为追求。由此,他批评“强权即公正”的论调,认为如果少数人凭借自然赋予的优势来压倒多数人,那么多数人也可以凭借数量和力量的优势来压迫少数人,每一个阶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他对统治阶层的生活作出极其严格的规定,就是为了防止统治者把他们的优势转变为压迫生产者的强权。

他认为社会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这就是,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包括生产者在内的所有成员以节制协调彼此的行为。反之,如天性应该当生产者的人企图跻身于武士行列,军人企图掌管治国的大权,这种僭越行为将毁灭国家。

在这里,柏拉图已绘就了他的模型:一个权力与能力相当的金字塔,这条线就是存在于统治者和善的理念之间的无形纽带。[4]

但是为了防止出现利己主义,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提出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在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同等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没有根据认为柏拉图主张把妇女当做财产分配,事实上,所谓的“共妻”主张不过是国家严格控制婚姻和生育的一种政策,只在统治阶层内部实行。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里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摒弃金银玉器的装饰,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在这里柏拉图提倡广发的男女平等。这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在那个时代,妇女在古希腊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下的。柏拉图被看做是对妇女权力的早期捍卫者。[5]

由此,柏拉图整个政治哲学的目标终究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成长——按照他所诠释的那种方式——也就是说,在一个由职业分工和社会阶层组成的城邦中,每个人与同伴稳定和谐的相处,过着善的生活。

三、理想国与乌托邦

柏拉图把社会分工成为劳动专业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中所有必需的工作要同等重要。但柏拉图却又认为一些工作和职业性质上比另一些优越。思考高于管理,管理又高于生产。这些性质不同的工作是按照个人能力的高低划分的,因此个人的能力也相应地具有质的差别。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中,每个人从事着他最胜任的工作,这意味高等工作和高等能力相符,中等工作和中等能力相符。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差别是以禀赋差别为基础的。由此,柏拉图所谓的正义就是国家各阶级和他们职能之间的和谐相处。

柏拉图生活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却不能接受贵族沦为平民、平民政权的事实,而要求按照固定不变的自然本性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他说的控制人数和领土的社会,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对生态有好处的,但是他违反了氏族农业社会向城邦商业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另外,在柏拉图看来,人类首先是精神存在物,但也是理智和政治的存在物。在他的人类观中,生物的东西并不占中心地位。因此,他不赞同根据生理差别来划分劳动和阶级。这说明了他的观点的激进性质。为什么妇女就不能和男子一样履行公共义务呢?但不应该过多强调柏拉图提倡平等权力的这一面。在其他方面,柏拉图也表达了他那个时代常见的对妇女的轻蔑。就柏拉图讨论两性时的这种观点不同而言,有人论证说柏拉图事实上是害怕妇女和他们拥有的领域。这里,自然和私人生活占统治地位。这个领域超出了理性控制的范围。实际上,柏拉图压制妇女是因为他害怕妇女,把妇女看成是一股不可控制的力量,也害怕她们在私人领域中享有的生育孩子和抚养未成年人的能力。

柏拉图的《理想国》后来被法西斯利用,柏拉图的思想中有令人不快的权威主义吗?在今天看来是有的。权威主义的思想表现之一,是在柏拉图对培养胜任公民所需的教育体系的规定中,他不允许人们对国家理论的前提进行讨论。前提是预先假定好的,人们没有理性讨论它们的机会。自由和批判性反思也被禁止。但是若要为柏拉图做辩护的话,也许我们可以说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要去建立这样一个理想国家。况且柏拉图本人也有能力也愿意反思他的思想。因此,柏拉图并不太像我们暗指的那种权威主义者。[6]

在他的《法律篇》和《政治篇》中,柏拉图更多的考虑了实现理想所遭遇的困难,因此他修订了他的政治理论。一个好的国家除去理性或洞见之外,还应该有自由和友谊。一切公民都应该有自由,享有参政权;他们拥有土地,让农奴和外国人从事商业和贸易。家庭恢复它固有的地位。他允许社会受法律的统治。他还说,最好的方案,也就是最好的政体,是把君主制和民主制结合起来。这些就是有可能实现的东西,而不止是理想的东西。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完善的理想,是人间神国的梦想。这往往被人们成为乌托邦。不过,我们要明白,柏拉图是把它当做一个小的城邦来设想的,他的许多“理想”在斯巴达已经实现,不少的“理想”被认为是今天的事实。

柏拉图在提出三个阶层划分之后,还指出,三个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他说,“如果护卫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应把他降入其他阶级,如果低等阶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应把他提升为护卫者。而这个步骤就是通过教育实现的。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正义的途径。认为教育应该由国家规划和控制,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公民,才能实现城邦的正义和谐。这在今天看来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在今天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意味着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当其分,个人正义意味着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各当其分,则和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柏拉图的思想并没有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当代重新解读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对于我们的理论和现实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正如波普尔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的”。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4 [2]梯利著.《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86 [3]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1 [4]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2 [5]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4 [6]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3

第二篇: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定稿)

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

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

作者

李光恩

摘要:柏拉图的正义论是一套体系,要详细论述他所谈到的正义,需涉及许多方面和问题。但也不妨尝试单从柏拉图“如何”论正义入手,并以《理想国》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为主线进行展开。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正义

一、柏拉图、《理想国》与正义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法律思想家和政治家。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

20岁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其后有过12年的游历和三次西西里之行;我们今天所知的Academy即为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理想国》成于壮年,此书可谓震古铄今,讨论的问题非常丰富。该书的副标题即“正义论”,围绕探讨什么是“正义”而展开。

二、关于“正义”问题的考虑

柏拉图探讨正义问题深受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一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二为苏格拉底之死。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于公元前431年,历时27载,交战双方为雅典和斯巴达,但最终以雅典失败告终。此次战争是希腊历时的转折点,使雅典走出了全盛时期。“希腊奴隶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间,自由民各阶层间,两个同盟集团间,盟主国与同盟国间的一切矛盾都暴露出来了”。[1]传统的道德、正义观念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战争对于雅典或斯巴达任何一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雅典“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制,因实施暴政,8个月后又被民众推翻。其后民主派当政,苏格拉底被控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还引进了新的神及败坏青年的罪名,并在民主派的极端民主中被处死。因此,“柏拉图深深体会到现实政治的善和正义十分不易”。[2]

柏拉图老年回顾他青年时代的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谈到“在那些日子里,城邦不再遵从先人的习俗和制度”,他看到“法律和习俗的大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倒塌”。[3]所以说正是这些事件构成的时代背景使得柏拉图重新思考正义等一切问题。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对各种行为或制度的评价是不同的,称这些是“正义”的,那些是“不正义”的,我们不能通过考察这些行为或制度来总结出正义的涵义;没有一种行为或制度是正义的完美体现;也没有一种行为或制度能为大众普遍认可。[4]故而在众多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议中,柏拉图试图从批驳“正义”观出发,探寻、追求真正的正义。

三、柏拉图驳“正义”

(一)质疑克法洛斯

克法罗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叙拉古商人,在柏拉图的书中已经是一位“经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认为“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就用不着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由此,柏拉图总结克法洛斯的正义观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但是,柏拉图又反诘,“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状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5]因此说,柏拉图认为这并不是正义。

(二)与玻勒马霍斯的辩论

玻勒马霍斯认为如果相信西蒙尼德的说法,欠债照还就是正义。但柏拉图认为西蒙尼德所言另有所指,“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有害则不算是正义了。那么欠敌人的是否要还呢?他认为西蒙尼德对什么是正义说得含糊不清。应该是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就是他所谓的‘还债’”。[6]

二人又进一步讨论,“什么是正义所给的恰如其分的报答呢?”,玻勒马霍斯归纳为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但柏拉图提出,正义的人在什么行动中,在什么目的下,最能利友而害敌呢?在接着的辩

论中,柏拉图分别提到了如下观点:(1)不打仗的时候,正义的人岂不也是毫无用处的?(2)一个正义的人,既善于管钱,也就善于偷钱;(3)有一些人把好人当成敌人;拿坏人当成朋友。如此一来就成了帮助坏人为害好人,则不正义了;(4)“正义就是助友害敌”,而“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总是不正义的”,因此“正义的人让人变得不正义了”。[7]

(三)反驳色拉叙马霍斯

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能言善辩,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因此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

色拉叙马霍斯便是当时智者派的代表,而“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也正是智者当中盛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城邦中谁强谁统治,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并明告:凡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有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是违法,又有不正义之名。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政府当然有权,是为强者,故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循着这一论断,指出各国统治者难免犯错误,所以他们立法的时候,会出现有些法立错的问题,立错了的法是对他们是不利的,而不管是什么法,人民都得遵守,因此“遵守对强者不利的法也是正义的了”。柏拉图又指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为“没有一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8]

从以上两方面,柏拉图有利地辩驳了色拉叙马霍斯所谓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对强者不利的也可能成为所谓“正义”,而且其所为的正义也不全是强者的利益。

但色拉叙马霍斯并不屈服,又提出了“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即不正义比正义更加有利。

柏拉图论述说,正义者不会想胜过别个正义者,只会要求胜过异类,至于不正义者则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但是一个又聪明又好的人,不愿超过和自己同类的人,但愿超过跟自己不同类而且相反的人;一个又笨又坏的人反倒对同类和不同类的人都想超过,因此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而“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

正义的心灵促使人们能够以正当的方式生活,导致好的行为方式,因此会快乐幸福,而不正义者却相反,因此“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9]

四、柏拉图论正义

在驳斥了以上各种观点后,柏拉图开始讨论他所认为的正义。在他看来,“假定我们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个的人正义,也有整个城邦的正义”。然而“在较大的东西里面有较多的正义,也就更容易理解,我们先探讨在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在个别人身上考察它,这叫由大见小”,[10]故而先讨论何为国家正义。

为此,柏拉图“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构建了一个城邦,因为这是国家正义的首要问题,他认为在这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且这个城邦还要能保持统一,是一个有机体,而且没有什么比国家闹分裂更恶的了。在这个城邦中的生产者、护卫者、统治者,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业,“正义就是这个原则”。

柏拉图用“金属说”[11]说明每个人的禀赋是不同的,有人身上被加入了黄金,这些人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被加入白银的人是护卫者;被加入铁和铜的人便是农民等生产者。人生下来体质和智力上的差别,适合不同职务。在论述当中,柏拉图特别提到了对护卫者怎样接受训练接受教育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很难找到比“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包括音乐、文学之义)来陶冶心灵”更好的教育了。他们不能听不相干的人讲不相干的故事,不能让他们的心灵接受许多他们成年之后不应该有的一些见解。例如,首先就应抛弃把最伟大的神描写得丑恶不堪的故事。

关于讨论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无区别,“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因此理智应该起领导作用;激情应服从并协助理智;欲望会使人感到快乐,但愿望过强会使人变得

邪恶。一个人正义的人其灵魂的三部分应该协调与和谐,而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斗争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互相干涉。[12]

国家正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前提,个人正义则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13]

五、结语

《理想国》中心内容是讨论正义,整部作品内涵精深,对后世影响极大。

该书共十卷,第一、二卷主要是关于什么是正义以及正义与不正义谁更有利的问题,分别先后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的讨论和辩驳。但此间并为完全论述究竟何为正义。

从第二卷后部分至第四卷,柏拉图论述了自己的正义理论,但最后也未定义出什么是正义,而是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来进行讨论。

第五、第六、第七卷,柏拉图论述了怎样实现正义,其中论及“公有制度”,教育问题,还包括哲学王之治。

第八、九卷,谈到了国家正义的落败,在柏拉图看来,虽然哲学王之治甚好,但也会有错误,会使得国家衰落,典型的就是出现僭主政制。

第十卷后部分,柏拉图叙述一个故事,即一个名叫厄洛斯的勇士死后在另一个世界所看到的情景,虽然其中很多细节较难理解。但就书的末节来看,柏拉图似乎是要“我们”渡过所谓“勒塞之河”,而不在这个世上玷污了我们的灵魂。而且还告诫:灵魂不死,能忍受一切恶与善。让我们追求正义与智慧,穷毕生来探索正义,应该说是又回到了对正义问题探讨的开端,似乎与有我们所谓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异曲同工之意。

第三篇:从三个没想到看铁军

从三个“没想到”看“铁军”

——记包头市地税局驻包钢征管分局

本报记者●红

通讯员●高新亮●王高林

阴山脚下,黄河之畔,有一支被誉为“铁军”的地税队伍,这就是包头市地税局驻包钢征收管理分局。近年来,他 们先后获得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税务系统“青年文明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评为包 头市地税系统“实绩突出单位”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

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一项项荣誉,记录的是包钢征管分局地税人的奉献情怀,见证的是各级政府、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对他们的信赖和厚爱。科学化、精细化,是科学发展观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包钢

征管分局围绕“清管户、清政策、清欠税”的“三清”征管思路,推行了“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税收管理办法。通过扎实持久开展“税收征管创新见成效”系列活动,及时系统地进行税源的静、•动态分析和测算,准确判断税源增减变化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他们整章建制,推陈出新,分行业、分税种、分环节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细化户籍式划片管理和管户联系制度,完善税收管理员管户分析制度,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使征管水平大幅度提高。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他们将社保费欠费清理作为专题进行攻关,加快陈欠清缴速度,最终实现了欠费企业应交尽交和税务机 关应收尽收。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切入点准,分局的基础工作年年上台阶,纳税申报率、征期入库率、滞纳加收率、管户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了任务标准和要求,开创了税收征管工作新局面。今年,该局到目前组织入库税费收入15.7亿元,同比增收3.4亿元,增幅达28%,占包头市地方税费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构建和谐的税企关系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中心。几年来,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先行”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为纳税人办好事、办实事。在软环境建设上,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温馨提醒、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引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为纳税人提供了文明、高效、快捷的办税服务。与此同时,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目前有90多户企业实现了网上办税。

对于他们的服务,客户的满意度如何?包头钢铁集团公司财务处张继林科长的三个“没想到”,道出了纳税人的共同心声:

“没想到收税也能把服务搞得这么好,没想到地税局把纳税人的地位摆得这么高,没想到地税局的服务做得这么细。”

第四篇:教案:从三个方向看

课题:从三个方向看 授课教师:王兆群 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由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通过对前面内容折学习,学生已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丰富的图形,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通过图形呈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空间立体图形可以展形成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可以折成立体图形;为了认识立体图形的内部可以用平面去截,得到截面。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而学会从三个方向看不但使我们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且有助于空间概念的建产,几何直觉思维的培养,为将来学习几何打好基础。所以本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不同方向到从三个方向观察几何体的活动过程,感受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数学思考

人们生活在三维立体空间,如何用平面图形刻划出所看到的立体图形。解决问题

尝试表达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知道直观图与视图的区别。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并能通过个案(画盒子的三个视图)总结出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物体三个视图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实事求是,辨证,客观地评价所看到的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并能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险究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 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投影、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降低难点。

教学媒体及工具:电脑、投影仪,长方体、圆柱、四棱锥等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奥运会这一极富现代气息的内容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1:观看奥运会上郭晶晶一个跳水动作的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活动2:展示三幅画面,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角度的选择,从而知道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

活动

3、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活动

4、引导学生思考从几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组织猜谜游戏以说明从六个方向看可看清一件物体。从观察长方体饼干盒哪些面相同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从三个方向看就行了。引出课题。

(二)从三个方向看

活动

1、让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例如数学书。活动

2、让学生从三个方向一一去看长方体、圆柱、四棱锥,并说出看到的图形。

活动

3、同桌合作,将长方体平放在左侧,圆柱立放在右侧。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它们的组合图形,同桌交流。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所看到的图形。活动

4、将四棱锥放在长方体、圆柱之间。请学生想象,从这三个方向会看到什么图形。然后动手操作,以验证想法并在小组内讨论。进一步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说明: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物体的三个视图

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练习

1、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练习

2、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视图不同。进一步辨认物体的视图。(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现实意义,感受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学 2 生学会识别图形。)

(四)画物体的三个视图

活动

1、以长方体礼品盒为例,让学生设计视图的画法。画好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小组的代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请某个小组上来展示,并请其他小组给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上来修改。总结出视图中线段的长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也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及勇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活动

2、给礼品盒装饰了两根彩带,视图上会有什么变化?(巩固三个视图的画法)

活动

3、动手摆放小正方体,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画图能力。)

(五)小结与思考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

3、欣赏苏轼的《题西林壁》,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美在何处。

(六)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视图,了解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附:教案设计说明

“从三个方向看”一共有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感觉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必要性和科学价值,认识物体的三个视图,发现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规律,最终达到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第二课时是由物体的三个视图想象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是从物体的三个视图到空间立体图形。这里是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会的有关内容情景,新颖、生动,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领悟,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

通过欣赏运动员跳水动作的录像和另外三幅学生感兴趣的比赛画面,巧妙设疑,学生轻松解答。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发展几何直觉,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接着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想看清一个物体要从几个方向去看?学生根据直觉或经验答出从六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给予肯定,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简单的猜谜游戏,既验证了答案的正确性,同时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只 需从三个方向看。引入过程流畅自然,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二、数学实验,感觉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规则的立体图形入手(例如观察数学书),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师通过由单一立体图形到三种立体图形的研究分析,由浅入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知觉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消除了隔阂,潜力得到了发挥。并且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比较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师生合作,认识新知

在观察物体并能表达出所看到的图形的基础上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为巩固所学概念,设计两个练习,分别是由物体得出三个视图和由视图想像观察的方向,难度有所递增,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渗透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立体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经历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转换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三个视图的现实意义。

四、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探索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一过程,根据直觉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然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进面发现三个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规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实践操作,运用规律

给礼品盒装饰两根彩带,思考视图的变化,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带领学生动手摆放正方体,按要求搭出组合图形,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以此为基础,变化图形,比较视图的异同,最后提问如何变化图形,可使视图达到某种改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回顾总结,升华规律

先让学生回味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然后播放苏轼的《题西林壁》,使学生能利用所学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赏诗点“睛”,叩击主题,寓味无穷。整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人文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同学们大胆想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参与整个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尝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五篇:《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读后感

《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本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观点与我们道家先贤的思想是何其一致。自华夏文明产生之日起,先民们一直体验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中国古代道家的先哲们更早地表现出体认自然的敏感性和超越性,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智慧。事实上,这些非凡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几千年后本书中提到的深层生态学理论高度契合。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而非对立。深层生态学是西方当代环境保护思想中最重要的流派,是一个与浅层生态学相比较而生的概念。深层生态学采取“理性的、全景的”观点,抛弃了“人处于环境中心的印象”的人类中心主义,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深层生态学建构的理论基点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把生物圈乃至整个宇宙看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现代生态学成果也证实,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存在之间、非生物存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道家哲学对这一问题早有卓见,它对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具有天然的认同感。道家一切哲学思想都是围绕“道”展开的,“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家哲学最高和最基本的范畴。道家先哲以朴素的形式阐述了人与自然统一的价值取向。老子认为“道”先天地万物而生,又派生出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包括人和天地在内的自然万物均出自“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基础,不论天地万物的形态怎样变化,都脱离不了其固有的本质。人与自然皆源于“道”,两者和谐地统一于“道”之中,这样,“天道”与“人道”实现了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仍天地万物都含有阴阳两方面的因素,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形成一种平衡和谐的适匀状态,这是人与万物都具有的本源性的特征,这就从本体论角度论证了天人关系的统一性。

第二点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尊重而非凌越。深层生态伦理学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把伦理“公正”扩大到对一切生命和自然界的关心,把道德“权利”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尊重生命的生存权利。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的前提是人类自身要摒弃掉“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转而承认自然万物的自身价值并赋予万物与人同等的权利。这样看来,宇宙万物之间本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一切存在都有内在价值是深层生态学平等观的前提,内在价值的平等决定了各种生命形式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平等。

在这一问题上,老子也不承认万物中有主宰者,“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明确地指出,道、天、地、人为域中四大,人只是万物中的一个存在,与道、天、地并无高下贵贱之分,是平等的关系。这就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褊狭思想,承认万物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内在价值,与现代深层生态学思想不谋而合。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道家对天人同源同质的价值判断原则必然生发出朴素的生态平等观这一伦理结果。道家超越了“人格平等”的观念,使平等的观念观照到一切生物、非生物以及任何自然的实在,形成了广义的平等观——“物格平等”。

以上就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对该书的一些看法以及同中国思想的比较。

下载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刘 远摘要:针对我国司法制度中重实体而轻程序的倾向,在剖析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正当程序与程序正义联系的基础上,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对我国的......

    从三个维度看评课

    从三个维度看《游园不值》的教学 作者:窦桂梅 文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2006(6) 点击数: 319 更新时间:2007-2-11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面对《游园不值》那寥寥的几句,怎能做......

    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台湾问题

    结合中美三个公报,谈谈你对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的看法。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的内政问题, 60多年来一直是中美关系最敏感的干扰因素。中美间的三个联合公报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

    教你怎么从从“展开等级”看高考作文

    教你怎么从从“展开等级”看高考作文 重庆壁山中学 王章伦 从“展开等级”看,注重有“特性特征”的作文。 啥叫有“特性特征”?在“展开等级”中清楚了四个大项12条细则。总......

    从三个方向看练习题(共5篇)

    从三个方向看练习题一. 由体定图例1、小明从正面观察下图所示的两个物体,看到的是。例2、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如图,从图的左面看这个几何物......

    从委托合同看刑事案件三个阶段的区别

    从委托合同看刑事案件三个阶段的区别 论文简述: 从委托合同看刑事案件三个阶段受托人的不同地位。 某犯罪嫌人的家属只是委托律师事务所提供公安机关将案件移交检察院后的......

    从三个维度看《游园不值》的教学

    从三个维度看《游园不值》的教学 窦桂梅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寥寥几句的古诗怎能做到别有洞天、独辟蹊径?以自己的功底,面对传承千年的古诗,我常心生敬畏。十多年前,曾上过一......

    教育学演讲稿--从等级分班制看教育公平

    从等级分班制看教育公平进入大学,我们似乎都认为教育公平对我们而言已经实现,可是事实是无论大学,还是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都存在等级分班制的问题.大家想必对刚入学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