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乌合之众》看中国的社会理性
从《乌合之众》看中国的社会理性
【摘要】近年来中国整个社会表现出了很多不理性的事件,反应中国在社会层面上的不理性状态,这种状态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按照《乌合之众》中的观点,这种不理性和群体本身的性质有着很大的联系,而群体本身的特性基本受民族特性的控制。中国社会的绝对平均思想是引起中国社会如今不理性的最重要原因。
【关键字】社会理性群体民族
这个学期的毛概课,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关注当前中国社会的状况。我的课堂展示做的裸官专题,使我对于中国的官员制度现状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我在课后阅读了《凯歌行进的时期》和《大**的年代》,加深了对于建国阶段中国历史的认识;最后在诸多同学的推荐下,为了寻找中国各种群体性时间的深层次原因,我翻阅了勒庞的《乌合之众》。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开始学着理性地思考中国的社会将何去何从。
我的管理学老师曾经说过,中国社会现在需要社会理性。日本核电站泄漏之后,中国大地,抢盐成风;中国和法国发生政治纠纷时民众纷纷抵制家乐福,**一过,一切照常;而更严重的是各种仇富心理,国人见到富人就认为其必然发家自不义之财。这种理性的缺乏不仅仅发生在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即使是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也可以看到这种不理性的心理。前段时间发生的南加州大学中国留学生被杀事件,在第一时间的报道中,相比于两名同学不幸被杀,国内很多媒体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了这两名同学所驾驶的宝马车,造成人们极容易地误解这两名同学是富家子弟或者官宦子弟,网上的骂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发出了死不足惜的言论。虽然后来一些媒体i作出了一些解释,但是其对中国社会的不理性反映的淋漓尽致。即使这两名同学真的开的是最新系列的宝马车,难道他们就理应遭此横祸;即使这两名同学真的是富二代,难道他们就应该被枪杀?发生了这种事情,我只能为之感到惋惜。
其实不仅仅是媒体,即使是有一些相当官方正式的场合也有可能发生这种不理性的事件,跃进文革暂且不说,2012年的两会,很多提案就得到了“雷人”之名。比如有代表提案让盗贼去沙漠治沙,发行千元面值人民币刺激消费,用高房价控制人口素质ii。难道发行千元面值的人民币就可以刺激消费,那为什么我们不印制一万元面值的人民币?显然这些提案根本不可能得以实施。而这种十分不理性提案,并不能仅仅归咎于提案人个人一时的糊涂。这些代表都是从全国各地选举获得的,理应代表中国社会对于中国思考最为充分的群体,但是每次两会,总会出现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雷提案”。追根究底还是中国整个社会层面缺乏足够的理性支撑,这样,当这些代表在提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理性因素反应在提案之中。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最为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已有泱泱5000年历史,为何依然会如此不理性?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很多的答案,比如贫富差距使很多人的理想和现实严重脱节,比如中国社会有很多潜规则,发生任何事件大家就联想其中是否有潜规则在作用。但是在看完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后,我有了新的想法,或许,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藏动机的结果。iii这就是这本书最基本的理念。在我们个体的单独活动中,我们会因为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比较理性地处理和分析问题。但是,当许多人凑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这些约束不存在了,群体就以一种原始人似的方式存在着,冲动、急躁、缺乏理性。还好,即使是原始人,也拥有自己的习惯,所以,一个群体的最终会做些什么,只有一个因素可以影响,那就是民族。除此之外,法律、道德、契约,一切都不复存在。
当我们站在影响群体的唯一因素只有民族这个前提之下,再去看中国社会不理性现状,或许就可以看到一丝端倪。中国社会的不理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往纠结着公平与平均的思想。简而言之,大多数中国人不管过程如何,希望获得比别人更好的结果,至少自己的结果不能比别人差。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公司中,如果甲看到乙的薪水比自己高一些,即使乙比甲要做的辛苦得多,甲在多数情况下也会感到不公平。中国自古以来认为天下一统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从不饱暖”的朴实的类似共产主义的构想曾吸引了无数农民为之奋不顾身。但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不会去管过程如何,它只关心最终的结果怎样。就像我们的科研不会认为证明一条
路走不通是一个成果一样。因此,当大家知道有两位同学被枪杀在宝马车里面里之后,第一个反应不是惋惜和震惊,而是对于两名学生就能开得起宝马车的愤慨。很多人表示出这种愤慨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是事实上真的是不公么?那些富起来的人,有很多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勤劳打拼出来的,那些整日坐在电脑前面的宅男宅女们有什么资格谴责这些富人。
但是群体不会管这些。勒庞认为,群体只有本能的功能,他们只能接受最形象而直观的印象,不可能进行任何理性思考。因此,无论那些富人们是自己奋斗出来的,还是偷盗抢骗得来的,对于群体来说都是一样的,富他们是富人是唯一的特征,而我比他们穷,这就是不公平。于是,在中国历来的平均主义思想和群体非理性的交织之下,仇富产生了。但这还只是开始,当一个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群体是只能接受最直观的印象的,还是以上面留学生被枪杀时间为例,人们只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于是,他们看到了宝马车。当只有一两个个体的时候,或许这并没有什么,这个个体会立刻转向理性的思考整个枪杀案件,但是群体不行,群体没有任何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在看到宝马车三个字之后就已经截止了,于是,各种愤慨声音呼啸而出,即使开始的时候有那么少数人能够保持理性,但是在群体的包围之下,他们立刻就是投向群体的怀抱。其实,上面两个环节是融合在一起的,仇富心理的形成是群体表现的间接因素,因为他们长时间的存在社会之中,以至于我们对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人会从群体的角度去思考它,留学生被枪杀是直接因素,群体的非理性表现出来之后就体现在中国整个社会的不理性。
上面是用勒庞的理论分析留学生被杀的这个事件,中国的其它的非理性群体事件都可以用类似的理论来进行解释。比如文革,在群体的鼓动之下,整个社会已经无视规则的存在,人们只能用自己的本能看到最表面的东西,这个时候,讲道理无疑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再比如日本核电站时中国的抢盐事件,现在,即使是一个普通市民看起来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是在群体的大环境之下,中国人这么容易就被忽悠了。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有多差,丧失理性是所有人类组成的群体的共性,只是中国人因为对于绝对公平的向往和对自己落后于人的恐惧,这种群体性的非理性更容易发生而已。
可是,我们怎么走出因为群体的劣根造成的非理性的泥潭呢?很多人会说,教育。可是,教育应该是不可行的,优秀的教育只能在很有限度的范围之内改变这种非理性的状态。记得曾经看到CC98一个一日十大热帖批判浙大的大类招生制度,他的论据就是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一些人并没有因为这一年的大类招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获得了下面很多回帖人的支持。浙大的同学最起码应该在智商和理性思考上是过得了关的,可是这位同学的论据充分么,难道仅仅从几个人的发展角度就可以判断一个制度的好坏么,难道不应该有更加理性而长远地分析么?退一步而论,那些发展地很好的同学又怎么解释?那些在其它没有大类招生的学校发展地不好的人又怎么解释?教育在改变人的智商和专业知识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在一般性问题上,当面对群体的时候,教育显得十分地吃力。
其实,对于群体非理性的治疗,只要群体依然存在,我们就根本没有任何比较好的方法,仅有的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利用群体的非理性来攻击群体的非理性,让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在比最幼稚更幼稚的逻辑错误面前恍然醒悟,把自己从群体的非理性中解脱出来。进来在网上比较流行的钓鱼贴或许就是这个目的。但是,群体的智商是非常之低的,想把每个个体的理性唤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只有经历过几百年的民族进化之后,这种情况才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观。
勒庞的观点我并不全部赞成,但是用群体的性质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却是一个新的角度,虽然从这个角度看来,中国的非理性是无可救药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完善社会的制度与公平,一方面让每个人心中的不公平的愤懑渐少一点,一方面让每一个人在讨论社会一般性问题的时候,多一些独立,那么群体的非理性一定会好很多。
i两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被枪杀死于宝马车内,http://news.qq.com/a/20120412/000133.htm ii全国两会:盘点2012两会的雷人提案,iii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7页
第二篇:从钓鱼岛问题看理性爱国
从钓鱼岛问题看理性爱国
钓鱼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追溯它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钓鱼岛在历史上就属于中国的领土,中国古代的多张地图上都明确表明钓鱼在中国的疆域之内,也是中国人声明首先驻足钓鱼岛。近日中日“钓鱼岛”危机凸显,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在网络和生活中或激烈或愤慨的表达爱国情绪。大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爱国热情时,理性的思考与质疑也开始出现。
前不久,成都、北京、南京、西安、重庆、武汉、上海、深圳、郑州等几大城市都纷纷爆发了抵制日货的示威游行。各地反日游行的口号为“打倒小日本,保护我钓鱼岛”等。示威由大学生发起,多为80 后和90 后大学生青年,沿途不断有人跟随加入游行队伍,大家情绪激昂,手持国旗,一部分人手举“坚决不要新干线”,“团结起来抵制日货”,“打倒日本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标语。还有个别人乘着这个时候打砸抢,借着爱国之名损害公民的私人财产甚至人身安全。这使得理性爱国的思考更加深入。
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钓鱼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是政治外交领域,终归还需两国高层在该领域内解决。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国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大学生的心态理当更加开放、包容、理性,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理性才是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当我们想起日本,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那些令人愤慨的词语,然而,回过头来,我们真该冷静的想想,我们的愤怒能敌得过日本的海军实力吗?我的的愤怒能打败日本的科学技术吗?我们的愤怒能给死在日本人脚下的中国人一丝慰藉吗?如果我们只有愤怒,那么谁去让中国强大?当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的时候,别的国家才会真正听你讲话。
大学生对中日矛盾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不要一味的扎入历史看待问题,而该化愤慨为力量,转化到学习上,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小事做起,从言到行,一步步报效祖国。
当我们的思想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时,我们不是单纯的去咒骂小日本,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用实力威慑别人。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包容的心态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日本危机感孕育的学习心态:向强者学习,甚至不顾屈辱地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武士道信条:强者为王)日本全面积极地向中国学习——唐朝的强盛,现在日本又甘心臣服于美国像美国学习,这种善于向强者学习的心态更能展现一个民族的自信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家在许多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每个国家都有他的弊端,也有他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想要发展想要成功,求真务实都是必不可少的,求真,即认识自身的不足,认可对方的优点,并积极的去学习。
务实,即用现实的方法,绝不是空想幻想单纯愤怒,而是真正的一点一滴去做,发挥自身优势去钳制日本,发展本国经济,重视外交策略,在保留古老文化的同时做到包容,宽容,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爱国是自发的情感,行动是理性的表达,我们大学生应该担当理性爱国的主力军。大学生是最具活气与朝气的群体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承载着我们名族的光荣于梦想,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知识、有激情、本该起着引领社会潮流的榜样作用。理性爱国,合理表达,大学生责无旁贷!今天,大学生更应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发散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将愤怒之情化为报国志,将爱国心化为强国行,认清形势,不受煽动,不被利用,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理性、智慧的展现出青春风采、大国的气度,才能真正扛起理性爱国的旗帜,经久不衰。
学号:5110309335姓名:吴成2012年11月14日
第三篇: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看中国社会发展前景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看中国社会发展前景
10月19日,北京朝阳区潘家园旧货市场外的阅报栏旁,进城务工青年薛全礼仔细地读报上登载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他特别关注“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等内容。
薛全礼来自河南东部农村。“看了这个(指建议),心里踏实多了。”薛全礼说。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青年农民薛全礼读出了希望,读出了信心。
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在明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强调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
许多人注意到一个变化,“社会全面进步”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并列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从制定“八五”计划时,党中央开始把社会发展的内容纳入其中。在此后的计划体制改革历史进程中,强调计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以及计划指标的预测性成为重要的改进方向。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出现越来越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发展”不仅只等同于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所定义发展的内涵应该是全面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着眼于人的自身的发展。”王一鸣说。
“十一五”规划建议描绘了造福百姓的蓝图: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实现这个蓝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是基于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出的规划,也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做出的科学判断。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三个“更加注重”,用语之重令人深思。
究竟哪些现实问题是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交集”?“十一五”规划建议没有大而化之,不回避,不推诿,直面现实: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这是务实的态度。以就业为例,据有关部门预测,从2006年至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将新增550万劳动力;按年城市化速率1%,城市每年需要接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入改革,每年再就业还需要提供450万个工作岗位,加上消化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总共需要提供240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压力之巨大,使得“十一五”规划建议这样行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称得上是“民心所系”,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则是“民安所在”。根据“十一五”规
划建议的要求,一系列为民、亲民、惠民的措施将在今后5年内全面展开:
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
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 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权威人士说,这些发展战略重点,直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审慎、科学地提出积极可行的量化目标和明确的具体措施,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从初步破题进入新的实践阶段。
给予农村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
海外媒体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未来5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目标,“十一五”要将缩小差距,提高农民等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作为最优先发展的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个很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在第三部分专门设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十一五”规划建议给予农村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是因为目前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多年没有太大变化。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许多农村孩子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包括: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人们有理由相信,包括9亿农村人口的全体人民将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的脸上将有更多的微笑。
第四篇:2015《从抗日战争剧看理性爱国》教案
2015《从抗日战争剧看理性爱国》教案
适用年段:7—9年级 建议课时:120分钟 活动目标
学生知道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历史,能够辨析抗日战争剧是否尊重史实,并说出自己对抗日战争剧的看法;能具备结合时事与史实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形成倡导科学、理性爱国的意识。活动准备
1.工具材料:各种抗日战争剧剪辑片段的视频、表演道具。2.场所要求:演讲与艺术室。
3.人员安排:建议6—8人为一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4.指导建议:
①教师在制作剪辑视频时,要搜集尽可能多的素材,优秀的抗日战争剧如《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以及充满个人英雄主义或无限丑化日军的抗日战争剧如《平原烽火》《箭在弦上》等。(注:优秀的抗日战争剧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但不会恶意丑化日军。)②教师需搜集一些史实片段的纪录片或文字、图片资料,史实资料片中的片段尽量与剪辑的视频材料片段事件吻合。参考:《陈道明批抗战剧“扭曲历史”的副作用》《盘点抗日战争电视剧雷人镜头》《“抗日神剧”之外的话题》等。活动实施
一、导入
教师以抗战胜利后有人在南京夫子庙题的对联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上联为中国捷克日本,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抗日战争史实资料猜测下联,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给出下联:南京重庆成都。并解释其中的含义(这里的捷克不是国家,捷是指连续、连连告捷,克是战胜的意思;同理重庆与成都也不解释为城市名,是指庆祝南京重新成为国民政府的都城,抗战后日本占领南京,国发党退守陪都重庆,抗战胜利后再次回到首都南京。)
二、观看剪辑抗战剧片段
教师询问学生是否看过抗日战争剧,每一小组邀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看的其中一部抗日战争剧的主要情节及所想表达的精神。
教师随后播放剪辑好的抗日战争剧视频(两个剧目的片段,约15—20分钟),学生观看,体会剧中情节想要表达的精神、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日军的形象刻画等等。
活动建议:学生观看完影片之后,先闭眼回顾影片片段,并联合历史课上所接触的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闭眼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影片编剧是否站在了一个客观端正的角度去描绘战争历史,是否刻意美化了主角以发扬个人英雄主义及刻意丑化日军言行、扭曲历史事实从而刺激观众萌生敌日情愫。学生自愿分享对所观看影片的感受与心得,并对当下爆炸式的抗日战争荧幕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看抗日战争片”记录表 我看过的抗日战争剧的名称 其中所表达的主题与精神
此片是否有刻意丑化日军片段或强化个人英雄主义 我对这种影视现象的看法
第五篇: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摘要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 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透过百年历史迷雾, 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 可以看出, 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即是一部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主线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来说, 面对中西较量背后的政治制度落差, 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围绕此目标,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 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 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 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 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找寻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社会历史;政治发展趋势;当代中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就面临着西方强势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的逼迫与挑战, 而近代中国人对于中西落差的认识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非正式制度(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的心路转变。而政治制度学习与政治制度创新之所以最终成为近代中国的显性话语, 乃是受启发于单纯的器物学习1所招致的破产。在求索中国如何“应变”与“图存”的历程中, 随着国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政治制度创新问题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前台, 并成为决定命途多舛的近代中国能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沦中奋而崛起、重获新生与复兴的核心因素。在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近代中国, 应抱以怎样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 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模式和建构路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 就成为近代中国各阶级必须直视和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一艰巨课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精英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历史的不同阶段, 政治精英们选择了不同的求解方案, 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的: 通过政治制度创新在中国确立以民主法制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制度。
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制度创新
1911年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随后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1 器物学习,即单纯的学习西方发达的技术,而不去触碰中国固有的封建秩序。
革命之火迅速蔓延全国, 满清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辛亥革命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打破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并开始尝试在中国建设民主共和新秩序。辛亥革命不仅彻底终结了帝制皇权, 使近代中国走出了王朝封闭循环的旧有状态, 民主共和从此深入人心。中国由此踏上了一条通往宪政民主的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明确了新生共和政体的“主权在民”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以及议会内阁制等基本政制设置。南京临时政府及其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的政治诉求。但是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续三个月, 政权就落入了封建军阀袁世凯手中, 临时约法随后被袁废除。南京临时政府所建立的共和政体宛如昙花一现。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入黑暗的封建军阀割据专制时代。
二、1924--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发起的以“再造”民国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
在历经二次革命、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后, 孙中山意识到国民党内许多党员已日趋腐败, 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张, 转而寻求同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并改组国民党、制定了国共合作政策, 并于1924年共同发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目的, 正是1924年9月9日孙中山发表的5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中所言的:“国民革命之目的, 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 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中国国民党之最终目的在于三民主义, 本党之职任即为行使此主义而奋斗。”这场大革命的胜利开展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行政治合作的结果。国民革命运动旨在“再造民国”, 实现三民主义。然而孙中山却于国民革命期间中道逝世。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政权虽获得“统一”, 民国虽获得“再造”, 但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华民国却走上了极权政治的不归路。后孙中山时代的中华民国, “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之口号虽常挂嘴边, 实则是大众无权、民生困顿、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终究未能实现孙中山的发起初衷, 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创设起一套将中国引向宪政民主、独立富强的现代政治制度。
三、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1、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脉,创立了我国国家政权的基本模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2 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比起太平天国后期发布的《资政新篇》来,不但付诸实施了,而且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具备了更加突出的新型兴资本主义色彩。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这些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和组成形式,社会制度、党派关系原则和国家结构形式。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完善,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证。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56年7月,周恩来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党的八大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强调充分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以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制定了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刘少奇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借鉴波匈事件的经验教训,防止国家领导人员变成特殊阶层,新的贵族阶层。要加强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员的监督,并使之制度化,要限制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力,生活水平同工农群众不能过分悬殊。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扩大对外交往,争取外援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顺应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政策的需要,制定了各个时期的外交战略,其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捍卫国家独立与安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高度统一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适时而灵活地调整本国外交政策,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所坚持的基本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矛盾,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所运用的主要策略手段。
3、致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的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策略。中国共产党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台湾”两个阶段。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3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都有很大不同,它们是苏联构成复合制国家的一种行政体制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则只是单一制国家体制下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一级机关。
纳为“一纲三目”,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由武力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台湾转变的标志。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
四、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政治发展动力的有效推动。
1.意识形态多元化
意识形态是国家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来源。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经常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向我国输入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企图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我国的民族精神进行瓦解和分裂。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中,虽然新自由主义的某些观点有其合理成分,值得引起国内的学者反思,但在社会的转型期,如果国家过早地放弃了某些经济功能,尤其是宏观调控职能,将可能使市场经济改革陷入失控状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动荡。
2.社会认同感缺乏的挑战
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政治认同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带来挑战。“社会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即认同”,也就是说,社会是关于认同、关于共同体自我观念和个体确定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概念。对共同体的认同,也意味着对共同体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这种强烈的认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整体的国家观念,并内在地形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民意基础。如果没有绝大多数人的社会认同,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
3.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执政党执政能力除了体现为客观的行政能力,还体现为主观的行政动机,即依法定职责高效履行公务和依内在道德约束廉洁从政的能力。因此,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来讨论执政党能力建设是经常被提及的。有学者认为,只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能力建设,才能确保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安全。权力的垄断性和扩张性,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也就是说特权是产生腐败的终极根源。而特权现象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内的保守性的必然产物。虞崇胜认为,任何体制都内含有进取和保守两个层面的因子,当原有体制的保守性大于其进取性,就必然产生特权现象,因为这时候要维护原有体制就只有巩固原有的权力关系,而官员享有某种特权和维护这些特权的动机,将促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必然阻碍体制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也可以视其为政治安全面临的制度层面的挑战。
4.各种宗教组织进行渗透活动带来的挑战
陈蔚结合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的出台,提出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各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宗教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宗教渗透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政治渗透。他们通过扶持地下宗教势力,干预我国宗教事务,从而对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形成挑战,并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形成潜在的影响。
5.经济活动政治化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国际政治利益经济化,另一方面使国际经济利益政治化。不同国家经济利益背后的政治目的使得经济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上升为政治问题来考虑。西方国家常常利用多种经济政策来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如通过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政策、汇率政策等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政治安全。
6.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安云初从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在信息时代必然面临的全球信息化挑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球性和开放性趋势,敌意和恶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网络为各种敌对势力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提供了便利,而恶意和敌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往往具有对执政安全的巨大的破坏力量。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控性,而参与膨胀引起的利益实现障碍容易引发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形成挑战。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普世价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秩序等等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应该说,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变得复杂而多变,因此,抓住核心问题,并掌握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应对这些随时存在的挑战和威胁。
五、结语
中国政治制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要坚信在不断的改革完
善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奖越来越好。政治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变动的是一种制度层面的东西,而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与促进作用。每一步的改变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具体的实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改革过程中要多方论证、并进行实时模拟或者采取试点实验,切不可盲目求快、急功近利!通过这次的写作报告,我对祖国的宏大政治蓝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充满信心。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推动下,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做好手头的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我国的改革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 [美]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大学出版社.2O06.
[5] 刘星帆.全球化视阙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浅析[J].党史博采(理论), 2011(5):40-41.[6] 邹丽莉.经济结构多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J].菏泽学院学报, 2006(4):82-84.[7] 魏淑艳.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3(3):28-33.[8] 詹建志.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 2007(1):31-35.[9] 罗纳德·H ·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 何楠.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途径[D].四川师范大学, 2008.[11] 育龙网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EB/OL].[2014-2-4].#.[12]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 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新论[M ].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14] 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5]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8.[16]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7] 贲道鹏.当代中国公民参与性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 2005.[18] 王长安.传统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7(1):27-29.[19] 刘保庆.略论转型时期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演进的特点[J].天中学刊, 2000, 15(3):18-22.[20] 李华.理性化与世俗化:政治文明的二元审视[J].社会科学论坛, 2013(1):205-213.[21] 张丽娟.民族主义与政治文化关系略论--兼谈毛泽东思想产生背景的政治文化特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1(6):68-70.[22] 宿园.公民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D].济南大学, 2011.[23] 罗建荣.当代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7(1):36-40.[24] 林俊.微博对我国政治世俗化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