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时间:2019-05-13 22: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第一篇: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重拾传统文化根基 作者:捷盟咨询顾问 吕颖

有毒豆奶、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油条、苏丹红鸭蛋和鸡翅、细菌水饺、福寿螺、海南毒豇豆毒节瓜、塑化剂饮料、绝育黄瓜、染色馒头……每一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背后都承载着多少无辜人健康的损害甚至生命的消逝。“民以食为天”,这个天,谁能伤得起?现实的满目疮痍敦促着现代人举起文化的镜子,在纵深的历史长河中,回溯饮食文化的原点,复活那些千百年前中国饮食文化中传统精神财富的根基。

孔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可谓妇孺皆知,但孔子的饮食文化观念本身却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一方面,孔子主张对欲望的节制既简朴的饮食观念。譬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种清贫的生活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竹林七贤发展到了极致。而孔子也曾称赞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手不释卷、苦中作乐的弟子颜回,曰:“贤哉回也!”而另一方面,孔子对于食品的色香味等味蕾满足的追逐却令人叹为观止,饮食文化在孔子眼中已然具备了艺术的雏形。在《论语·乡党》中,孔子说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

看似悖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论述实则统一于儒家思想讲求“中庸”的世界观中。子曰:君子中庸。(《中庸》)何谓“中庸”?朱子在《集注》中给予了自己的解读:“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用更通俗的话来讲,中庸强调的是平衡,思想的平衡,价值观的平衡。在孔子那里,“中庸”之道登到了道德的顶点了。而孔子所倡导的饮食文化中,对食欲的“禁”与“纵”,看似矛盾的统一体,恰恰体现出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何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的方法论和“中庸”的世界观。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鱼馁而肉败不食。”有人这样解读这句话: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观古论今,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否可以理解为“无道”的表现?而党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重拳打击是否能看做“正道”与“无道”之间一场背负了百姓的生命与健康重任的博弈?

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义利观”亦可关照这场博弈的深层内涵。何谓“义”,道义?义气?此“义”绝不能如此狭隘的解释。“义”在儒家思想中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尊崇,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人也;敬长,义也。”正是如此,“义”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而何谓“利”?“利”,这个概念,相对更为人性,或者干脆可以等价于“欲望”。叔本华曾把欲望比作为一个永远吃不饱的“胃”,或是一张巨兽之口,这个比喻非常经典。欲望如人性的宇宙中未知的黑洞,无休止地吞噬着;欲望如每个人心里肆虐的洪水,澎湃汹涌却悄无声息。欲望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原动力之一,欲望是人类的本能,若无欲望,人类历史的车轮将永远停滞于文化最为天真蒙昧的远古时期,若无欲望,社会进步的步伐也将永远搁置于荒草凄凄的黄河岸边。掩卷沉思,扪心自问,只要是正常人,谁能没有欲望?欲望之于人类,是罪恶之源更是发展之源。也许是东方曾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丝绸之路辉煌的年代也正是东方文明主宰世界的岁月,而在那时,中国古代的先贤已然认识到了欲望洪流的可怕,于是东方伦理道德文化的构建更大程度上倡导的是对欲望的约束。然而可悲的是,东方文明在欲望一词上矫枉过正,导致了千年以来中国封建文化精英阶层养成了对于物质的需求极度蔑视。有西方哲学家笑言:东方毁灭于物质之冬,西方毁灭于欲望之夏。这并不是笑谈。孟子曰:“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小的时候,我们都曾背诵,并用其激励自己。用现代的语言一解释就是,如果你心志痛苦,筋骨劳累,身体发肤饿的都不像样子了,身上没有半分钱了,甚至心志都乱了套了,别着急,这是上天要赋予你大责任了,要忍住!从积极的层面看,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套用新东方俞敏洪的一句名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铸就辉煌。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能从中看出这句话中暗含的对欲望的压抑。

儒家思想对于欲望的解读其实也是颇具中庸之道的。儒家认为,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要节制。孔子认为欲望乃是人的天性使然,“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另一位儒家先贤荀子曾说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然而孔子将“节欲”的观点亦表述得十分清晰。子曰:“君子好色而不淫。”这里的色是指人类一切一切的欲望而不仅仅局限于性欲,而“不淫”是指合理的节制,按照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道德与法律去节制。儒家对道家的“去欲观”是持批判态度的:“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对于人的欲望,儒家讲究的是“教化”,拿什么去教化民众、约束欲望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把持着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封建君主制度所用,三纲五常就是道德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伦理,而这样的道德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这种绝对的服从是服务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是本身就是对欲望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平等的蔑视。于是,原本对“欲望”持中庸之道的孔子绝然想不到,在其离开人世后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欲望观和其初衷已然背离了那么远,他无意间关上了中国人心中的欲望之门,而且这一关就是上千年。然而,孔子更无法预料,千年之后,“天赋人权,平等自由”这句魔咒如同一把钥匙,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开启了中国人心中尘封已久的那扇欲望之门,门后那压抑了千年的洪流一发而不可收拾泛滥至今。谁能否认,有毒豆奶、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油条、苏丹红鸭蛋和鸡翅、细菌水饺、福寿螺、海南毒豇豆毒节瓜、塑化剂饮料、绝育黄瓜、染色馒头……这些罪恶的产生不是由欲望失去了道德的约束而走向了歧途?儒家另一位先贤荀子曾提出“中理”这一标准,即人的欲望要遵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合理导致了中国人物质的贫乏和欲望的压抑,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合理性造就了“在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难道人永远只能服从后者,而后者就不能服从前者?”这样的疑问和思潮。那么也许正是这种思潮间接导致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譬如“食品安全”问题。追本溯源,当“利”与“义”的博弈,“欲望”与“道德”的角逐在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迈入新时期的舞台一隅不断上演,拿什么来解决这乱象呢?——价值观管理。

捷盟的价值观管理“三导”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能否为社会价值观管理提供借鉴?一切还在探索中,我们期待着。

第二篇:从《论语》透析如何做人

从《论语》透析如何做人

[摘 要] 儒家思想以人的基本人伦为出发点,处处着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学习方式,然后引发出许多做人以及管理家庭、国家、天下的道理等,所以有人把儒家思想形象地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仁德;中庸;礼;孝;教导。

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而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

《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此之外,另外还需具备庄重,诚信,坦率,博爱等。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

《论语》是鲜活的生活,在于它源自生活。它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它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段,且并没有意识到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显得十分的自然。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因此,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

做人与《论语》

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应该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字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或许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当然还有其他的例子,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这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退”和“兼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第十六)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第十二)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第十七)。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

做人与《论语》

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作为万世传颂的经典,《论语》中的至理名言已接受了历史的考验,生活在现世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从中挖掘财富、吸取智慧。

参考文献

[ 1 ] 佟平《半部论语学做人》 金城出版社 [ 2 ] zy_zsg 《如何做人--论语》

http://www.xiexiebang.com/yjs/news_view.asp?newsid=96

第三篇: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看中国社会发展前景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看中国社会发展前景

10月19日,北京朝阳区潘家园旧货市场外的阅报栏旁,进城务工青年薛全礼仔细地读报上登载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他特别关注“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等内容。

薛全礼来自河南东部农村。“看了这个(指建议),心里踏实多了。”薛全礼说。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青年农民薛全礼读出了希望,读出了信心。

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在明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强调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

许多人注意到一个变化,“社会全面进步”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并列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从制定“八五”计划时,党中央开始把社会发展的内容纳入其中。在此后的计划体制改革历史进程中,强调计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以及计划指标的预测性成为重要的改进方向。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出现越来越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发展”不仅只等同于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所定义发展的内涵应该是全面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着眼于人的自身的发展。”王一鸣说。

“十一五”规划建议描绘了造福百姓的蓝图: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实现这个蓝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是基于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出的规划,也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做出的科学判断。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三个“更加注重”,用语之重令人深思。

究竟哪些现实问题是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交集”?“十一五”规划建议没有大而化之,不回避,不推诿,直面现实: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这是务实的态度。以就业为例,据有关部门预测,从2006年至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将新增550万劳动力;按年城市化速率1%,城市每年需要接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入改革,每年再就业还需要提供450万个工作岗位,加上消化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总共需要提供240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压力之巨大,使得“十一五”规划建议这样行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称得上是“民心所系”,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则是“民安所在”。根据“十一五”规

划建议的要求,一系列为民、亲民、惠民的措施将在今后5年内全面展开:

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

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 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权威人士说,这些发展战略重点,直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审慎、科学地提出积极可行的量化目标和明确的具体措施,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从初步破题进入新的实践阶段。

给予农村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

海外媒体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未来5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目标,“十一五”要将缩小差距,提高农民等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作为最优先发展的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个很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在第三部分专门设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十一五”规划建议给予农村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是因为目前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多年没有太大变化。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许多农村孩子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包括: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人们有理由相信,包括9亿农村人口的全体人民将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的脸上将有更多的微笑。

第四篇:从“渗漏水桶”理论透析安全稳定

“短板水桶”法则,讲的是水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渗漏水桶”理论说的是水桶箍不紧,周围留有缝隙,根本就无法盛水。安全稳定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单靠一个部门、几个人员是无法保证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调动所有人员,集中所有力量,运用所有手段,建立起全员额、全时制、全方位的立体防范网络,才能确保部队的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

一、落实责任,强化使命意识。木桶是由每一块木板组合而成的,它的板、箍、把手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任何单独的一块木板是容不了水的。安全稳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都有抓好安全稳定的相应责任,《安全条例》和《预防犯罪工作条例》等法规性文件中已作了明确,既明确到组织,又分解到个人;既明确到主官,又具体到副职,既明确到行政部门,又细化到专业部门。抓安全稳定工作,首先要规范各类组织职责。党委(支部)必须始终把安全稳定摆上重要位置,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着力查找问题和隐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各级安全(政法)委员会要认真履行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职能,每个阶段或重大活动应当主动向党委提出建议,争取工作主动权。军务、保卫、战勤、战技、卫生等部门,就要始终盯住人、车、枪、弹、密、油、毒等重点,既按业务分工负责,又要互通情况联治。其次要规定各级干部职责。就是要做到:上下按级负责。即主官对党委负责,副职对主官负责,部门对首长负责,各级主官对本单位安全稳定工作负总责、负全责。实行领导机关包干负责制,机关领导除分管的工作外,定点包干一个所属单位,机关干部定点挂钩一个单位,建立健全双向讲评制度,并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明确不同岗位人员职责。对每一个岗位要作出具体规定,对特殊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规范,对重点要害部位必须明确相应的责任,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二、搞好渗透,强化凝聚意识。木桶是依靠粘合剂将一块块木板牢牢粘贴而成的,再用油漆反复刷上数遍,木板相互间没有任何间隙,方能盛水。安全稳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来展开,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统揽,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做到同步筹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评、同步总结,提升部队的整体合作能力和群体预防质量。

一是要区分阶段抓结合。针对不同时期确立防范工作重点,岁未年初阶段,大批官兵探亲休假,冬训冬防工作全面展开,领导力量比较薄弱,要防止跑兵、侵占士兵利益和“三个不正常”等倾向性问题,注重搞好部队、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完成中心任务阶段,部队相对分散,完成任务距离长,要防止车辆事故、有政治性影响和军警军民纠纷等问题,注重加强军政、军民、军警之间协调;部队进入夏训阶段,管理教育力度大,要防止意外事故、打骂体罚士兵和“个别人”发生问题,注重把落实各类教育和执行规章制度结合起来。二是要区分任务抓结合。坚持把“四反”斗争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驻青藏高原部队处在多民族、多宗教的敏感地区,是**分裂集团和“三股势力”进行破坏的前沿阵地,反渗透、反策反、反分裂的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坚持把培养官兵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教育官兵警惕“酒绿灯红”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强化道德观念,陶冶健康情操,必须彻底矫正不正常的内部关系。

三是要区分流程抓结合。坚持按级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防止失察、失管、失控。落实谈心交心制度,摸清官兵真实思想,防止矛盾激化。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防止打击报复。各级各部门要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不打擦边球,不留死角盲区,是自己份内的事要主动管,是大家共同的事要积极管,是其它部门的事要帮助管,确保安全稳定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问。

三、注重督导,强化大局意识。木桶用的时间久了,不注意保养,不经常上油,必然会发生渗漏。安全稳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必须在经常检查上下功夫,在强化督导上作文章,在落实制度上见成效,才能逐步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是要加强教育。学习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采取短期培训、以会代训、领导帮教等方法,引导官兵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稳定方面的指示精神和相关文件,组织经验交流,分析典型案例,适时总结讲评,进一步增强抓预防促稳定的基本功。

二要注重检查。在内容上,着重查传达贯彻上级的指示、落实规章制度、“两个经常”开展、干部履职尽责等情况;在对象上,着重查不放心的人、不放心的事、不放心的部位;在时机上,着重查“八小时以外”、节假日等空档;在方法上,除定期查以外,还要结合阶段性工作和半年、年终工作总结,组织干部述职,从安全意识、工作质量、解决问题、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民主测评,增强各级自觉抓安全促稳定的积极性。

三要严格奖惩。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部队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双争”活动结合起来,与个人的成长进步挂起钩来,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重奖,对工作失职、渎职的要进

行严肃处理。通过有效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提高安全稳定工作的效益。

第五篇:从IGCSE的ICT试题中透析(范文模版)

从IGCSE的ICT试题中透析

中外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差异

孔珍珍

(广东碧桂园学校,广东 顺德 528311)

【摘要】信息技术的考试作为给学生总结性评定的手段,依然秉承着通过评估体现课程价值的理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呈现静态的成绩和排名,而要更加关注评价功能的实现,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这一功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课程的理念和价值进一步渗透。而我们面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如何借鉴IGCSE国际课程的考察做法来反思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改革,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外信息技术、IGCSE *

From the test of ICT in IGCS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summative evaluation between Chinese IT and foreign IT

Abstract:The test of IT as the means of summative assessment still adheres to the idea that showing the ideas through assessment.So we can not simply be satisfied with showing static results and rankings.We should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other function of the assessment that helping teachers improve teach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During this process, the curriculum ideas and the value will be further penetration.Face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ow to analyze IGCSE courses to improve the reform of Chinese' IT summative evaluation is a big problem that needs us to pay more attentions.Key words:Summative Assessment of IT、IT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y、IGCSE

剑桥国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IGCSE)是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开办的国际高中水平认证的课程。其广泛性是由于剑桥的名声,已及GCSE的成功(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为GCSE,是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所参加的主要会考)。在IGCSE里,有64个可选科目,其中IGCSE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与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同类型、同学龄段、同学历层次的课程。其宗旨在于强调包括因特网在*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中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比较研究”成果论文,立项号06362130

5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通讯交流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力方面的综合作用。

面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如何借鉴IGCSE国际课程的考察做法来反思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改革值得我们关注。

一、IGCSE试卷结构及试题概述

我们以IGCSE考试中心提供的2008年10月份的考试试题为例,来说明中国考试标准与国际考试标准的不同之处。2008年10月份的考试有3份试题(Paper

1、Paper2、Paper 3),其中Paper 1为笔试,其考查目的是“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知识与理解)”,目的是理论知识的考查;Paper 2与Paper 3为机试,其考查目的为“Practical Skills(实际操作能力)”,考查学生实践技能。具体考试内容如下所示

2008年10月份试题分析

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在Paper 2(上机考试)与Paper 3(上机考试)中各个小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同,但是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而是将一个大的设计系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小的子模块,从知识点的记忆变成了特定环境下知识点的运用。它将零散的知识组织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命题风格不同——知识点网状覆盖与散点式覆盖的不同

IGCSE的每一机试题(尤其是Paper 2与Paper 3的上机考试)都是以信息技术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为依托进行的,通常是以某一应用情境为基点设置主题干,并由此拓展开去,层层叠进,步步拓展,形成网状的覆盖结构,最终实现对相关知识领域的全面评价。试题通常表现为完整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或是从中截取的片段。试题的主题干通常描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境,分题干则充分考虑了现实应用情境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主要从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沟通能力、评价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考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同时,以传统的散点式出题方式设置选择题,弥补综合题在知识覆盖面上的不足,实现对核心单元的全面评价。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中通常以散点式覆盖方式为主,IGCSE这种流畅的网点式出题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我们对知识点的考查,可以简单设计为重点资料背诵的封闭性试题,也可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设置自然的冲突,实现对学生创意及批判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这种网状覆盖考查方式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并可为我们在大规模考试中借鉴,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在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特别是在创造能力上,散点式覆盖考查方式不能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IGCSE这种以信息技术能力应用为本的内容选择方式和采用网状覆盖编排形式的考查方法的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考试改革中借鉴。

三、过程化的命题规则与轻过程重结果的机械命题

所谓过程化,即通过试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虚拟地再现问题解决的环节或步骤,以实现对过程与方法掌握程度的评价。在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中,这种不依赖计算机的过程化试题完全可以替代机考中的操作题,实现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这种考试方式回避了硬件条件的差异及大规模机考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组织上的困难,从而为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试题的过程化体现在学生运用已经内化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指学生在解题时,必须基于已有的经验,在大脑中虚拟地“操作”信息技术工具去经历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将这句话分解,可以分析出过程化有两个要素:首先,学生必须有相应实际使用经验,而非死记硬背的静态知识;其次,学生无法用头脑里原有的知识或经验直接解决,必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在在头脑中虚拟地构设操作步骤后,方能得出答案。

比如,可以采用这样的命题思路:给出一个“结果”,请学生构建或判断其完成过程,或者给定一个问题,请学生设计一套指令以及步骤去解决这个问题。即通过试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虚拟地再现问题解决的环节或步骤,以实现对过程与方法掌握程度的评价,从而达到测试内容过程化的目的。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所设置的冲突都是信息技术真实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个具体的终结性评价试题的完成过程可以看成信息技术某一应用过程的虚拟再现。因此出客观题时不要简单的停留在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要强调基本知识地灵活运用。

而签于我们的散点式覆盖方式为主的考查方法,考试类型单一,考试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而考试结果唯一性的评价方法,使得考分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目前,在我们的很多考试中,已经开始有目的有倾向性的对命题的机械化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参考IGCSE的命题规则。

四、指向明确的人性化的命题角度与冰冷生涩的试题描述

为激活学生积累的学习经验,使其尽可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IGCSE试题通常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境;同时,设置的问题指向明确,甚至呈现作答示例,最大程度地将问题规范化,避免歧义。

创设试题情境要贴近生活且简单明了。情境的描述不再仅仅是冰冷、生涩的文字,而是生动、写实的故事,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不经意地就能摄取一丝信息或感动,体现出课程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在我们以往的信息技术试题命题思路中,往往抽象有余而具体不足,会过分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而不重视使用情境化的问题。试题描述过于抽象与试题的描述不够严谨的情况比比皆是。试题描述引起学生的误解的情况几率仍然是比较高的。为避免试题过于抽象,或者试题受材料的束缚较大导致的试题描述晦涩难懂,我们既可以仿照IGCSE的人性化描述与作答范例,也可以使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尽可能的使试题描述人性化与生活化。从人性化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完全可以将抽象的原理概念融于具象的情境之中,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下达到同样甚至更佳的评价效果。

五、IGCSE的技术方法中渗透生活智慧

要求信息课程的内容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轨迹,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技术对生产、生活的全面渗透,使得信息技术新的应用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并不囿于教材内容,只要在课程目标规定的范围内,任何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方法和知识都可以列为评价的选材,信息技术的任何新的应用情境都可以作为题目设置的依据。此类题型通常先提供一段描述性的先行学习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对

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从而很好地回避了是否超出教材内容范围的问题。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和教科书上的知识的联系,将生活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一些难点,也同样需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另外,信息技术也只有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彰显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同样需要生活化的教学。

例如在2008年10月份考试的paper3中,就假定你为一家名为“Hothouse Design”的公司工作,你被要求做一份“Telephone Analysis:Snapshot analysis of telephone use within the company”。该试卷其实就是一份完整报告的指令纲要。考生要按照要求一步一步来完成这个任务。试卷要求学生完成从Telephone Analysis报告的封面制作(包括对Background的要求 :Pale gray,Telephone Analysis text的要求:Black 44pt sans-serif left aligned position &100%corrct)到利用excel分析数据、制作图标、美化表格等一系列的任务。当你完成该题目的时候,也就是完成了一份完整的工作报告。

科学的引导过程能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体现了一定的生活需要,同时展示了一个信息技术课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查找、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处理、运用,与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共同分析、探索。此时,学生不是在学信息,而是在用信息技术;不是在复习信息技术知识,而是在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不断地获得了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再是对操作技术的掌握,而是对学生一种信息素养的培养,这种素养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联,所以检验学生的学习也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完成,强调信息技术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试题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引导并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消除计算机工具理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小结

我国原来的教育由于存在着严重的脱离实际的弊端,这种影响也一直波及到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同样存在着脱节。IGCSE总结性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设计,都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IGCSE

题目过程化与人性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更值得我们借鉴。习其长技,补已之短,从而推动和促进国内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理念、方法和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平胜.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2]董玉琦,解月光,孙启林.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

[3]张婷姝、颜士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4]张舒予.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宏观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5]初晓婧 李 艺.对英、美两国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的评估报告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作者简介:孔珍珍女硕士广东碧桂园学校广东 顺德 邮编:528311

电话:*** 邮箱:kongzhzh@126.com

下载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学校管理视角透析班主任工作

    从学校管理视角透析班主任工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基层组织,能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勤奋、进取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

    从食品安全看企业伦理

    从食品安全看商业伦理建设 近日来,毒大米,毒豆芽,瘦肉精,塑化剂等一系列危害老百姓生命安全的有害食品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纸,让人对食品安全忧心不已,更让人对那些所谓“知名品牌,放......

    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摘要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 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

    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在社会关系中,"道德价值观"是对社会生活中基本利益关系的一种道德主张,它们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着引导或者制约的作......

    从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看当代大学生的机遇和使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看当代大学生的机遇和使命 南京农业大学 金融104 匆匆 论文摘要: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

    从食品安全看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被“食”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政府公信力 政府在我国存在的历史长达数千年,在每个时代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以来,面对满目疮痍、百待废兴的中国,我国领......

    从核心价值观透视企业文化建设

    从核心价值观透视企业文化建设2011-11-20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张国勇2003年8月,中国石化广东肇庆石油分公司拉开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序幕。2004年6月,该公司编写、印发了《......

    《弘扬核心价值观,从点滴做起》(定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辛庄小学六年级二班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核心价值观,从点滴做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