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演讲稿--从等级分班制看教育公平
从等级分班制看教育公平
进入大学,我们似乎都认为教育公平对我们而言已经实现,可是事实是无论大学,还是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都存在等级分班制的问题.大家想必对刚入学的第一次考试记忆犹新,那次英语考试之后大家被分成C、D班教学。这里不是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好,只是表明大学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等级分班制的现象。
打启蒙教育阶段就开始的成绩分班制(排座位、经常给成绩同学谈话加油、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态度恶劣等等)。在中学阶段,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和功利化。因为涉及到中考、高考。成绩分班制,经历过高考的我们肯定深有体会,重点实验班比平行班占据着更丰富的资源,名师指导、优秀学长交流、优质学习资源等等首先满足重点实验班。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等级的出现:重点大学、本科、专科等等,而在这些不同的学校中,教学、学习、实践等各种资源又存在千差万别。
一、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公平的思想
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是致力于教育公平最活跃的群体,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到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1、《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朴素的教育平等思想跃然纸上。
2、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几十条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和教师的作用。其中也缊含着教育公平的朴素思想。
小结: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始终处于一种理想与困惑的状态。因为至今虽然在教育实际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距,但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妄言教育公平,时至今日,“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仍作为美国教育部工作的座右铭镶嵌在该部墙壁上。
二、中国教育现状
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再是推广的问题,而是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现状
中国基础教育中,学校有资源优劣,学生分三六九等,具体而微的“分班而教”做法,这是中国普遍的现实。从宏观上来看,将学校分为示范学校,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等等,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理论的运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宏观体现。但如果将这种做法不分青红皂白,在所有学生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运用,就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案例分析 :
(1)、高中时根据成绩将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平行班,两种班级的教学资源相差甚远(老师、设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高考的结果往往是不公平的。考上理想学校的学生通常集中在重点班,而平等班只有寥寥几人。(2)、成功的教育公平示例: 襄樊市三十三中实行“平等教学”:
该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推行均衡分班,他们每年都会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的基础上,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公平合理地平均分到各班。每个班级的入学考试成绩的优秀率、高分率、及格率、低分率和平均分相差无几,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比例基本一致。“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校长王义清坦言,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积极心态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这些年来,该校毕业的学生,省重点中学录取比例稳中有升,在重点中学学习中,他们潜力无限,成绩优异。
学生座位也是一个让家长和学生都十分敏感的问题。该校每个班的学生座位完全是根据学生身高和视力进行编排的,每两周前后左右轮换一次,一学期下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各个不同位置就座,这样既对保护学生视力有利,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公平对待的,特别是后进生,不会因此而产生受歧视的感觉,也有利于消除一些优生因为成绩良好而盲目产生的一些优越感和骄傲情绪。
三、应对措施
(1)教育起点公平,政府根据法律条文强制执行社会成员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过程公平,政府利用配置资源手段为社会成员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结果公平,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它强调的是社会成员认为自己的潜能经过接受教育之后已经得到充分开发的满足感,并非所有成员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三个内容是环环相扣、逐级递增的关系,是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三个阶段,后者公平必须建立在前者公平的基础上,其教育公平的表现形式和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等级分班制只是教育公平问题中很小的一环,教育公平问题还有很多,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
第二篇: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看教育公平
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
看教育公平
****
******大学****学院 *********专业 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看教育公平
[摘要] 义务教育不均衡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了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义务教育差距。义务教育不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一大体现,教育不公平不仅影响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为此,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从改革教育监督制度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政府还可以从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的教学条件、促进教师流动等方面入手,从而妥善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教育公平问题。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此次的改革中,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被放在了首位,其中涉及了许多重大的、关系民生的问题,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义务教育作为中国人民的基础教育,其均衡发展引起我的关注和深思。
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虽说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已普遍实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义务教育的质量存在着明显且巨大的城乡、地区、阶层、配置差距,义务教育不均衡已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推进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最为严重。2002年全中国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少数人口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资金,这个数字可见一斑。目前,在中国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危房中学习,学校缺少正规的教师„„据调查,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虽然近年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还是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差距,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依然十分明显。反观城市中的学生,不断在校享受着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还在上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不均衡现象严重挫伤 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城市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将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其次,地区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由于受“先重点,后一般”教育观的影响,致使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2003年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等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竟相差5倍之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义务教育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水平较高,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较好。相比之下,那些偏远地区、民族自治区由于学校管理水平低、教育教学质量低、教学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生源和社会声誉差,而造成“薄弱校”问题一直存在。“薄弱校”的存在对整个义务教育的发展和革新也带了许多问题,如不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九年义务在教育质量上无法保证,加剧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等等。教育决定未来。如果一个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那么其经济、政治、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遭遇瓶颈,导致该地区的发展也相对迟缓,进一步导致义务教育的地区间不均衡,如此的恶性循环令人担忧。
最后,阶层义务教育不均衡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有一个越演越烈的突出问题——择校热。改革开放后,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阶层除了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自然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步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这些变化也衍生出新的问题,那就是阶层义务教育不均衡。关于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莫过于“择校”这一现象。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了中上阶层将其自身的资本优势转化为子女教育获得上的优势,而后者教育获得的优势再进一步转化成为其社会地位获得的优势,如此周而复始,中上层群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相反,下层群体虽然也同样具有改变现状和后代命运的强烈愿望,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因受其自身资本条件的限制,只能处于劣势,下一代向上流动的过程与中上阶层子女相比将遭遇更大的阻碍。长此以往,终将造成阶层结构的再生产或社会地位的代际间传递,导致社会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诸多类似“择校风”、“薄弱校”等不良现象的盛行不仅是义务教育不均衡催生的产物,它们更彰显了教育不公平这个大问题。教育公平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信条,到18世纪末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通过法律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史上一直都在追求这一美好 的教育理想。具体说来,教育公平包括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三大方面。也就说,要让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然而,义务教育的城乡不均衡、地区差异大、阶层冲突大无一不与教育公平相悖。
目前,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着人心向背。2005年,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搜狐网站就公众对我国教育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满意度最低的就是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如果教育不公平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进程将受到极大的损害。而且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意味着社会弱势群体丧失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于起点的不公平,势必影响进一步参与经济、政治和、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机会,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及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不公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制定出一些解决之道。为了在未来十年内要真正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强调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并且在纲要的很多部分都提到了要建立教育的监督、教育质量的评估、义务教育的监督、均衡状况的监督督导制度,这个制度概括起来应该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制度;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正确的绩效政绩的考核制度;三是建立一个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做得怎么样的公示制度;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我认为这些制度的配套执行是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
此外,我认为解决城乡以及地区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和财政倾斜,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从而促进城乡、地区教育不均衡现象得到缓解。第二,国家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农村留住优秀教师。同时应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我们还要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在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和改善教学的积极性。第三,改善农村学校以及落后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为农村和当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第四,增加农村基础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给予薄弱校政策倾斜,进而为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创设前提条件。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解决教育公平应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首 先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并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相信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 米安安,马艳.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周元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4]鲜万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2004(2).[5]骆娟.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6]李星云.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中国模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李志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2).
第三篇:教育公平演讲稿
演讲稿
12电商1班 第五小组
Hello,大家好,我是第五小组的组长。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在世界的倒数第一。而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 今天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导致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国教育体制现状分析”。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体制是指后者。
(一)现在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
(1)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是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是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中等教育是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共九年的教育
(3)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考试教育制度、学位证书制度、学位制度等。
(二)好了,基本地介绍了一下它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吧:
1.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在当前学习竞争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吃的了苦,奋力拼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踏踏实实做事,勤奋努力的品质。
2.从国情出发,是较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因为相对于其他主观的所谓“素质”来说,它是最为客观的,可以较好地防止徇私舞弊,搞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大家被选拔的机会是比较均等的
(三)可是,在这种体制下,弊端不断出现。在正式讲弊端前,我想先将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作一些简单的对比。
(1)中国式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带着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告诉所有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学校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孩子们除了要做繁重的家庭作业,还要被迫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在学校体育课本来就不多,这样的还有什么时间去锻炼,近年来小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在美国,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运动队,因为考试、作业压力小,孩子们有时间去运动和玩耍,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去学习,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更高。
而日本更加注重还是孩子的实践能力。在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
(2)到了中学,学生就为高考准备了,一切向“标准答案”看齐,不允许你有独立见解。每天起早摸黑,语数英政史地生化物,在高度重复的题海战当中为高考而努力,期盼金榜题名。这个被誉为中国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事实上有如此公平吗?
在美国,他们课程安排很注重实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管美国的高中生也和我们一样为考大学而烦恼,但是考试成绩不是唯一指标,还要看他们的校外表现。
(3)在中国,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人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可是这样我们就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了吗?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大学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一般都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师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与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而在英国高等学府里,每个导师一般带领8~10位学生,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等 在网上有个搞笑的比喻:
江南七怪+马玉+洪七公+一灯大师+周伯通(教一个弱智儿童)=郭靖大侠 天下第一王重阳(教七个天资不错的小孩)==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3<郭靖大侠 这就是王重阳盲目扩招的严重后果!现在的中国大学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受教育者数量大量增加,但质量却下降了。
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那么成绩评定最多及格。在中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统一标准,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
(四)在对比中,我们对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弊端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方向的弊端: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而职业中学以及职业教育却形同虚设。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中国教育向“全才”方向发展,却容易造成这样不会那样不会的局面,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求职时遇到很大困难,很多大学生是“高不成低不就”,或者是学的粗糙,不知道能从事哪些工作。
(2)过分注重学历: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缺乏激励人自学成才和成功的必要机制,追求高学历成为唯一的途径,一个人要自学成才脱颖而出并获得社会承认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强调学术出身和学术规范,而不重视实际能力与经验,一切唯学历证书而忽视创新能力和禀赋。无论在求职或在人才市场上,或者是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学历都是关键因素,没有必要的学历证书,甚至都得不到深造发展的机会。(3)教育理念的弊端
当前的授课方式仍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也就是所谓的灌输式教育,一味把老师和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机会,无创造性可言,教育学生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零部件,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个性及自主创新能力严重缺失,孩子们只知道被动的接受。
(5)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里所指的是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的不公。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城乡的不公,省县立高中的不公等。
政策的不公: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
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
(6)英语学习制度:中国现在是全民英语教育,初考、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职称评定等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而且在应试教育中属于主要科目,从而使得很多人都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很多人到头来还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尽。再者,在全民英语教育制度下,人们从来不去过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春秋》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典籍,更不去从这些文化经典中承接修身之道。国学的传承遇到瓶颈。
(7)应试教育:这应该是在座各位甚至是社会大众抱怨最多的一个点,它是一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
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学习。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还有何创新可言,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看法。
(五)面对一系列弊端,还有日益增强的民怨,为改革当前教育体制,为了解决问题,国家也做过了很多努力:
专项改革内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7.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0.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例如:2014年高考改革动向: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50分 向“一年两考”过渡;语听力不再纳入高考;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底出炉,英语有望实现一年多考。且据安徽省教育厅负责人透露,改革内容将涉及“本专分类”“招考分离”“学生多选”“高校自主”“不分文理”“一科多考”等多个关键词。2014两会改革热话题:关注教育体制改革: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玉坤指出,大学教育不是普及教育,应该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严格审批专业设置。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金占忠在发言中指出,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必须提高教师素质,现在教师收受孩子家长礼物的现象严重。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振勇说,现在三本院校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建议取消三本院校,发展职业教育。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说,建议继续加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地区的招生力度,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使农村与城市青少年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城
乡教育差别。
(六)其实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予以高度重视,但改革面临着很多阻力:
(1)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支出结构失衡,使用效率偏低。中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2)教育法制环境不健全:
(3)社会观念:社会的急功近利氛围是很难被改变的。对于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仍坚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的观念。本来小学、初中,教育部规定是就近,可是现在呢?好多家长非要把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要上好的幼儿园,然后上好的小学,再上好的初中,这样就引起了一系列不必要的竞争,学校没办法只能通过考试,谁成绩好就要谁。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现有人才选拔模式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方式。中国每年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上千万,试问如果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那通过什么?素质吗?那都说自己素质高,难道你相信吗?很显然,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筛选人才。你说的教师和家长强迫学生大负荷学习固然不好,但是现在为止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在教育方面多次改革,采用学分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进步,这也是向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方式学习过来的。
(七)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社会大众又有什么期望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1.十八届三中全会
(1)关于教育公平。此次全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会把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为改革重点。(2)关于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2.学生:我们有着来自家长、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但是要考上好的高中就要先面临中考,中考还没什么,更恐怖的是高考,看着每天拼命啃书的同学真的觉得好无奈。只希望国家快点改革教育体制,让我们能够学一些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多可以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每天只是书书书!(自己写的,网上难找)3.政治人物:
第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第二:消除体制性障碍 第三:重视高校专业调整问题 第四:重视高校行政化问题 第五:学前教育改革 4.家长:
第一:期待孩子心灵更美体质更健 第二:期待实现“起点上的公平“ 第三:期待终身学习渠道更加畅通 第四:期待家长不再为“择校“所累 第五:期待高考告别“不可承受自重“ 第六:期待职业院校更具吸引力 第七:期待教育督导真正督出实效 第八:期待减负不再是教育“乌托邦“ 第九:期待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履铿锵 5.教师:
教育界非常缺少真正的实干家,教育局的公务员们,都是专门从各级教育阵线挑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应该会比普通的教师更善于学习,更能适应新教育模式。因此鼓励大批的教育公务员们到第一线去做优质教育,正好解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第四篇:教育公平演讲稿
演讲稿
12电商1班 第五小组
Hello,大家好,我是第五小组的组长。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
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在世界的倒数第一。而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 今天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导致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国教育体制现状分析”。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体制是指后者。
(一)现在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
(1)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是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是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中等教育是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共九年的教育
(3)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考试教育制度、学位证书制度、学位制度等。
(二)好了,基本地介绍了一下它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吧:
1.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在当前学习竞争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吃的了苦,奋力拼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踏踏实实做事,勤奋努力的品质。
2.从国情出发,是较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因为相对于其他主观的所谓“素质”来说,它是最为客观的,可以较好地防止徇私舞弊,搞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大家被选拔的机会是比较均等的(三)可是,在这种体制下,弊端不断出现。在正式讲弊端前,我想先将我们国家与其
他国家作一些简单的对比。
(1)中国式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带着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告诉所有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学校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孩子们除了要做繁重的家庭作业,还要被迫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在学校体育课本来就不多,这样的还有什么时间去锻炼,近年来小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越来
越差。
在美国,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运动队,因为考试、作业压力小,孩子们有时间
去运动和玩耍,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去学习,这样学习的主
动性反而更高。
而日本更加注重还是孩子的实践能力。在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
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
中学习、感悟。
(2)到了中学,学生就为高考准备了,一切向“标准答案”看齐,不允许你有独立见解。每天起早摸黑,语数英政史地生化物,在高度重复的题海战当中为高考而努力,期盼金榜题名。这个被誉为中国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事实上有如此公平吗?
在美国,他们课程安排很注重实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管美国的高中生也和我们一样为考大学而烦恼,但是考试成绩不是唯一指标,还要看他们的校外表现。
(3)在中国,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人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可是这
样我们就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了吗?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
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
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大学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一般都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师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与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而在英国高等学府里,每个导师一般带领8~10位学生,他们主要负责指导
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等
在网上有个搞笑的比喻:
江南七怪+马玉+洪七公+一灯大师+周伯通(教一个弱智儿童)=郭靖大侠
天下第一王重阳(教七个天资不错的小孩)==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3<郭靖大侠 这就是王重阳盲目扩招的严重后果!
现在的中国大学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受教育者数量大量
增加,但质量却下降了。
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那么
成绩评定最多及格。在中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统一标准,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
(四)在对比中,我们对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弊端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主要为以
下几个方面:
(1)办学方向的弊端: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
中小学、重点大学,而职业中学以及职业教育却形同虚设。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中国教育向“全才”方向发展,却容
易造成这样不会那样不会的局面,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
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求职时遇到很大困难,很多大学生是“高不成低不就”,或者是学的粗糙,不知道能从事哪些工作。
(2)过分注重学历: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缺乏激励人自学成才和成功的必要
机制,追求高学历成为唯一的途径,一个人要自学成才脱颖而出并获得社会承认
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强调学术出身和学术规范,而不重视实际能力与经验,一切唯学历证书而忽视创新能力和禀赋。无论在求职或在人才市
场上,或者是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学历都是关键因素,没有必要的学历证书,甚至都得不到深造发展的机会。
(3)教育理念的弊端
当前的授课方式仍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也就是所谓的灌输式教育,一味把老师和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机会,无创造性可言,教育学生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零部件,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个性及自主创新能力严重缺失,孩子们只知道被动的接受。
(5)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里所指的是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的不
公。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城乡的不公,省县立高中的不公等。
政策的不公: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
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
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
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
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
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
(6)英语学习制度:中国现在是全民英语教育,初考、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职称评定等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而且在应试教育中属于主
要科目,从而使得很多人都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
很多人到头来还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尽。再者,在全民英语教育制度下,人们从来不去过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春秋》等中
国传统文化教育典籍,更不去从这些文化经典中承接修身之道。国学的传承遇到瓶颈。
(7)应试教育:这应该是在座各位甚至是社会大众抱怨最多的一个点,它是一
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学习。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还有何创新可言,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看法。
(五)面对一系列弊端,还有日益增强的民怨,为改革当前教育体制,为了解决问题,国家也做过了很多努力:
专项改革内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7.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例如:2014年高考改革动向: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50分 向“一年两考”过
渡;语听力不再纳入高考;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底出炉,英语有望实现一年多考。且据安徽省教育厅负责人透露,改革内容将涉及“本专分类”“招考分离”“学生多选”“高校自主”“不分文理”“一科多考”等多个关键词。
2014两会改革热话题:关注教育体制改革: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玉坤指出,大学教育不是普及教育,应该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严格审批专业设置。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金占忠在发言中指出,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必须提高教师素
质,现在教师收受孩子家长礼物的现象严重。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振勇说,现在三本院校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建议取消三本院校,发展职业教育。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说,建议继续加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地区的招生
力度,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使农村与城市青少年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城
乡教育差别。
(六)其实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予以高度重视,但改革面临着很多阻力:
(1)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支出结构失衡,使用效率偏低。中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2)教育法制环境不健全:
(3)社会观念:社会的急功近利氛围是很难被改变的。对于大多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的家长,仍坚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的观念。本来小学、初中,教育部规定是就近,可是现在呢?好多家长非要把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要上好的幼儿园,然后上好的小学,再上好的初中,这样就引起了一系列不必要的竞争,学校没办法只能通过考试,谁成绩好就要谁。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现有人才选拔模式来说,应
试教育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方式。中国每年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上千万,试问如果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那通过什么?素质吗?那都说自己素质高,难道你相
信吗?很显然,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筛选人才。你说的教师和家长强迫学生大负荷
学习固然不好,但是现在为止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在教育方面多次改革,采用学分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进步,这也是向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
方式学习过来的。
(七)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社会大众又有什么期望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
声:
1.十八届三中全会
(1)关于教育公平。此次全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
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
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会把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为改革重点。
(2)关于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
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2.学生:我们有着来自家长、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但是要考上好的高中就要先面临中考,中考还没什么,更恐怖的是高考,看着每天拼命啃书的同学真的觉得好无奈。只希望国家快点改革教育体制,让我们能够学一些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多可以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每天只是书书书!(自己写的,网上难找)
3.政治人物:
第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第二:消除体制性障碍
第三:重视高校专业调整问题
第四:重视高校行政化问题
第五:学前教育改革
4.家长:
第一:期待孩子心灵更美体质更健
第二:期待实现“起点上的公平“
第三:期待终身学习渠道更加畅通
第四:期待家长不再为“择校“所累
第五:期待高考告别“不可承受自重“
第六:期待职业院校更具吸引力
第七:期待教育督导真正督出实效
第八:期待减负不再是教育“乌托邦“
第九:期待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履铿锵
5.教师:
教育界非常缺少真正的实干家,教育局的公务员们,都是专门从各级教育阵线挑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应该会比普通的教师更善于学习,更能适应新教育模式。因此鼓励大批的教育公务员们到第一线去做优质教育,正好解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第五篇:时政热点:从互联网+看社会治理 教育公平
从互联网+看社会治理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对于“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运用,在认识上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主要使用的概念是“社会管理”,自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我们党开始用“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来替换“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变为社会治理并非简单的“一字之变”,它反映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范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明显不同,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处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所取得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
2016年10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在组织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治理方式的革新。认识到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体现出主动适应互联网的态度。而在更大的棋局中看,从“社会治理+互联网”到“互联网+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们党提出的重要目标。因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的科技和经济,更需要现代的政府和政党;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不仅是器物和工具的现代化,更是制度和治理的现代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发展扫除制度障碍,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才能显示出更旺的生命力和更强的优越性。目前存在问题:
(一)网格化泛化
目前,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正处于改革和不断完善的阶段,政府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整体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尽管各级政府大都成立了“网格办公室”等相关机构,但在许多领域进行的网格化改造,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跟风,为网格化而网格化,把互联网+网格化的管理模式简单化,难以实现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安全问题仍很严峻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 措施:
(一)统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二)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聚、通、用”
(三)构筑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四)在保护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依靠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数据采集
点评:互联网+社会治理是公务员考试中综合分析的常见出题方向,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可供考生借鉴和运用。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十八大以来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义务教育: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公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这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
对于城市而言,均衡则更意味着消除择校与择班。2014年,教育部除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外,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明确实施“小升初”就近入学的方法和流程,集中综合治理大城市义务教育“择校热”。北京等多个大城市推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摇号入学改革举措。为保证过程透明,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投入使用,随机摇号,现场监督。每个孩子该就近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对于在城市打工的随迁子女而言,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是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兜住教育民生“底线”的一个缩影。截至2016年,全国80%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享受义务教育。教育部明确将通过增强公办中小学接纳能力、进一步推动流入地政府出资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等方式,不断提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并继续消除随迁子女就学障碍,加强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努力实现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
对于农村偏远贫困地区而言,均衡就是要补齐短板。2013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之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经费保障方面,截至2016年,中央共累计投入“全面改薄”资金978亿元。
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上,2016年生均中西部地区小学达到600元,初中达到800元。同时,国家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中央财政适时提高国家规定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
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从2013年起,中央财政对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政策的连片特困地区给予综合性奖补。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2016年中央投入21.5亿元,实施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培训教师约160万人次,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5年国务院办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一步保障了乡村教师的权益。
2014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加速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优质资源班班通”有效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扩大。
对于近年的热点话题:“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方面,政府积极作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理提到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未来还要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北大推出“筑梦计划”、清华推出“自强计划”,越来越多的高校降低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招考条件。贫困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逐年增加。
自2013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缩小校际差距、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就成了教育督导的重中之重。截至2016年底,已有1824个县通过了国家督导的均衡评估认定,占全国总数的62.4%。未来仍需改善的方向:
1、在教育投入上,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2、在资源配置上,继续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向社会困难群体倾斜。
3、出台继续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继续教育法和终身教育法在国际上公认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4、把国家的核心课程及绩效考评作为一个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5、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均衡教育资源。
点评:教育问题向来是公务员考试的热点话题,教育公平是重中之重。为什么很多人感受到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我们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太高,而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如寒门难再出贵子、乡村教师、留守儿童教育、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而最近爆出的“租购同权”显然不能破解学区房问题,因为学区房的出现其实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附属产品,需要从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