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时评:从总书记讲话看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人民时评:从总书记讲话看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詹勇
2010年09月11日00:03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最近,教育公平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手从宏观决策层面破解教育公平问题。而苏州“最豪华小学”、河南省孟津县学生十多年自带桌椅上学等新闻,也一再提醒人们,实现教育公平,将是一个异常艰难复杂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发展方向,呈现出新的气象,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企盼和需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就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深刻思考和战略部署。
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抓住机会公平这个关键。无论古今中外,教育一直是人们改变自身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下,保障教育公平,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重点照顾落后地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等,使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分配分布,尽量使人人都有相似的教育机会、成长环境。抓住了这个“牛鼻子”,目前愈演愈烈的择校热、送礼热都将失去现实利益基础和心理基础,不攻自破。
实现教育公平,离不开规则公平的保障。一些教育不公现象之所以屡见不鲜,多因为有不合理、不公平规则在“撑腰”。比如,一些地方招生规则上设置歧视性门槛,导致了人为的差别;高考加分制度的不完善和过多过滥,造成了种种加分乱象。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要整治和完善教育制度体系,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用科学制度保障教育事业“阳光运行”,放射出惠及亿万人民的公平正义光芒。
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教育公平的进展,也是社会公平正义进程的重要部分。因此,谋划教育公平,要有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
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公平,是权力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统一,也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方向已定,道路已明,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第二篇: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毛概演讲稿
粗稿
大家晚上好!
。。
我们是农资10-1班 第二组
这是我们的组员介绍。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七个怎么看”的问题,请问有同学知道这七个怎么看都有那些呢?
七个怎么看: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
如今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今天我们为大家讲演的主题是“怎么实现教育公平”。那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教育公平。关于教育公平的观念由来已久,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的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那么现在对于教育公平,我们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在改革开放30几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实现教育公平上,现在让我门一起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当代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视屏
当前的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和大家着重讨论的问题-——怎样实现教育公平。针对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了五大措施:“促均衡”缓解“择校热”、“补短板”破解“入园难”、“两为主”惠及“民公娃”、“完善资助”温暖寒门学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下面让我们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第一、“促均衡”缓解“择校热”
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严重的择校热,已成为最为强烈的教育公平问题,针对于这种现象。要去实现教育公平,这就要求“促均衡”。包括以下几点:
硬件建设标准化。学校硬件的标准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年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改造。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天津、河北等地提出,2012年每一所学校都将达到确定的基本标准。
师资双向流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规范升学入学。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和自身利益,在招生过程中不按章办事,给择校制造了空间。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
优质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相对稀缺的,应通过共享扩大其辐射面,发挥最大效能。浙江的集团化办学,广东的“千校扶千校”,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积极探索。应合理确定现有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借助网络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水平,促进优质资源远程共享。
破解家长“心结”。选择一所好学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解不开的“心结”。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看到,教育是终身的投资,起步早晚并非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唯一因素。过于强调起跑线上的竞争,反而会加重孩子负担,使孩子“伤”在起跑线上。家长应理性选择,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观念,不盲目跟风,不相互攀比。
二、“补短板”破解“入园难”
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入园名额,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年轻的“80后”父母,备足“装备”,在幼儿园门前排起长龙、日夜坚守。这种“壮观”场景,在很多城市不断上演。“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如今,入园难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公”、“民”并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充实队伍,强化师资,落实幼儿教师的低位和待遇。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收费管理。
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民工娃”
三、“两为主”惠及“民工娃”
视频 民公娃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100多万。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为此,2001年国家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
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校入学“门槛高”,部分民办校教学质量低,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等问题。而且今后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意味着有5000万人“进城”,将带来约800万适龄随迁子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政府为主导,公办唱主角,来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针对采取措施:两为主
政府为主导。将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
公办唱主角。公办校是免费提供义务 教育主渠道,应该成为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军
其次
民办补缺口。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必须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
壁垒须打破。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进程务工人员成为城镇居民以使其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
四、“完善资助”温暖寒门学子
在解决民工娃问题的同时,温暖寒门学子也不容忽视,因为这样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寒门学子
视频
采取措施 相信大家看完这个视屏后都有所感触。。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1、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
2、实现应助尽助。资助体系已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阶段教育。为进一步扩大范围,既向下延伸,又向上延伸。
3、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
4、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
5、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五、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为人民而要,要的光荣——好。。掌声响起来 采取措施
1、教育向薄弱学校倾斜,让每个孩子尽可能享受同样的教育。各类教育更协调,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
2、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名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等均衡配置……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3、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以此推进教育的公平、社会和谐。
4、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教师支教等方式,让留守儿童也能上好学,这就是教育公平的一项具体表现。结语: 强国必先强教。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谢谢
第三篇: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看教育公平
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
看教育公平
****
******大学****学院 *********专业 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看教育公平
[摘要] 义务教育不均衡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了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义务教育差距。义务教育不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一大体现,教育不公平不仅影响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为此,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从改革教育监督制度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政府还可以从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的教学条件、促进教师流动等方面入手,从而妥善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教育公平问题。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此次的改革中,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被放在了首位,其中涉及了许多重大的、关系民生的问题,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义务教育作为中国人民的基础教育,其均衡发展引起我的关注和深思。
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虽说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已普遍实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义务教育的质量存在着明显且巨大的城乡、地区、阶层、配置差距,义务教育不均衡已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推进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最为严重。2002年全中国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少数人口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资金,这个数字可见一斑。目前,在中国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危房中学习,学校缺少正规的教师„„据调查,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虽然近年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还是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差距,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依然十分明显。反观城市中的学生,不断在校享受着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还在上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不均衡现象严重挫伤 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城市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将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其次,地区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由于受“先重点,后一般”教育观的影响,致使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2003年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等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竟相差5倍之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义务教育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水平较高,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较好。相比之下,那些偏远地区、民族自治区由于学校管理水平低、教育教学质量低、教学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生源和社会声誉差,而造成“薄弱校”问题一直存在。“薄弱校”的存在对整个义务教育的发展和革新也带了许多问题,如不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九年义务在教育质量上无法保证,加剧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等等。教育决定未来。如果一个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那么其经济、政治、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遭遇瓶颈,导致该地区的发展也相对迟缓,进一步导致义务教育的地区间不均衡,如此的恶性循环令人担忧。
最后,阶层义务教育不均衡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有一个越演越烈的突出问题——择校热。改革开放后,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阶层除了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自然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步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这些变化也衍生出新的问题,那就是阶层义务教育不均衡。关于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莫过于“择校”这一现象。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了中上阶层将其自身的资本优势转化为子女教育获得上的优势,而后者教育获得的优势再进一步转化成为其社会地位获得的优势,如此周而复始,中上层群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相反,下层群体虽然也同样具有改变现状和后代命运的强烈愿望,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因受其自身资本条件的限制,只能处于劣势,下一代向上流动的过程与中上阶层子女相比将遭遇更大的阻碍。长此以往,终将造成阶层结构的再生产或社会地位的代际间传递,导致社会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诸多类似“择校风”、“薄弱校”等不良现象的盛行不仅是义务教育不均衡催生的产物,它们更彰显了教育不公平这个大问题。教育公平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信条,到18世纪末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通过法律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史上一直都在追求这一美好 的教育理想。具体说来,教育公平包括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三大方面。也就说,要让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然而,义务教育的城乡不均衡、地区差异大、阶层冲突大无一不与教育公平相悖。
目前,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着人心向背。2005年,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搜狐网站就公众对我国教育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满意度最低的就是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如果教育不公平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进程将受到极大的损害。而且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意味着社会弱势群体丧失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于起点的不公平,势必影响进一步参与经济、政治和、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机会,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及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不公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制定出一些解决之道。为了在未来十年内要真正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强调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并且在纲要的很多部分都提到了要建立教育的监督、教育质量的评估、义务教育的监督、均衡状况的监督督导制度,这个制度概括起来应该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制度;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正确的绩效政绩的考核制度;三是建立一个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做得怎么样的公示制度;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我认为这些制度的配套执行是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
此外,我认为解决城乡以及地区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和财政倾斜,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从而促进城乡、地区教育不均衡现象得到缓解。第二,国家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农村留住优秀教师。同时应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我们还要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在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和改善教学的积极性。第三,改善农村学校以及落后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为农村和当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第四,增加农村基础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给予薄弱校政策倾斜,进而为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创设前提条件。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解决教育公平应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首 先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并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相信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 米安安,马艳.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周元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4]鲜万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2004(2).[5]骆娟.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6]李星云.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中国模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李志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2).
第四篇:申论经典话题——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同顶一片蓝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工程。但是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因此,我们必须……
“莲发藕生,必然有根”,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二是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四是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还未建立。此外,人们对于教育需求越来越大,这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教育不公平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加快发展促公平、资源配置促公平、完善资助促公平、规范管理促公平,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着力促均衡,有效缓解“择校热”。各地正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五措并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硬件建设标准化。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第二,师资双向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第三,规范升学入学。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第四,优质资源共享。应通过共享扩大其辐射面,发挥最大效能。浙江的集团化办学,广东的“千校扶千校”,为实现优
质资源共享作出了积极探索。应合理确定现有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借助网络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水平,促进优质资源远程共享。第五,破解家长“心结”。应引导家长理性选择,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观念,不盲目跟风,不相互攀比。
强化“两为主”,公平惠及“民工娃”。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首先,政府为主导。应该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其次,公办唱主角。应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禁止收取借读费。再次,民办补缺口。应建立健全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的审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纳入本地规划,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捐资助学。最后,壁垒须打破。必须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目前,针对随迁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的问题,应积极探索解决“初中后教育”难题。
加快补短板,大力破解“入园难”。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强调三步走战略,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第一步,“公”、“民”并举,扩大资源。必须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开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赋予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园同等地位,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城镇小区应按规定配建幼儿园,新建小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第二步,充实队伍,强化师资。必须扩大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第三步,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必须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为破解入园难铸牢“资金链”。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
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
资助更完善,寒门学子享温暖。必须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首先,实现应助尽助。应进一步扩大范围,既向“下”延伸,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又向“上”延伸,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次,标准动态调整。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最后,动员社会力量。要继续弘扬崇文重教、扶弱济贫的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
实现教育公平,是全国亿万家庭的共同心愿,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教育公平的阳光将普照每一枝祖国的花朵,温暖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第五篇:扶持老区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认真搞好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四川省老促会就全省老区义务教育问题做了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大革命老区教育扶持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均衡发展”的建议。
“十五”期间老区义务教育成就
“十五”期间,由于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老区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是在革命老区县基本实现了普九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二是一些家庭贫困学生免交了杂费,免费得到了课本,享受了住校生活补助。三是促进义务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各地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坚持依法办学,认真解决“读书难、读书贵”问题。四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使危房改造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进展。五是重视职业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革命老区的建设、改革、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区义务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四川老区义务教育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师资缺乏,严重制约老区义务教育发展。村校点多、班额人员少,教师数量和编制不够,在老区普遍存在。如巴中市现有教师10449人,缺编3669人。从素质上看,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差距不少,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教师较多。雅安市测算,现有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在“十一五”末达到国家规定,就需培训经费4428万元。
教育负债严重,学校经费困难。巴中、广元、宜宾、雅安四市教育负债13.328亿元。债务主要包括:推广“普九”新增债务、银行贷款、教师借款和工程款。学校由于无力还债,教室被封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中、小学的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预算安排兑现不了,教师用粉笔,学生喝开水都成问题。
学校危房多。宣汉县中、小学校舍96.7万平方米,有危房19.58万平方米,占20%。雅安市的38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中,上世纪80年代前修建的简易校舍占23万平方米,这部分校舍每年有1万多平方米的新危房出现。由于校舍和教室不够,大班现象突出。通江县班额在65人以上的教学班有480个,小学班额最多119人,初中达109人。革命老区地广人稀,要寄宿的学生增多,不少学校基本没有学生宿舍和食堂。广元市需建寄宿制学校250所,需资金3.05亿元,今年拟建寄宿制学校50所,需资金6800万元,经多方筹措,还缺资金4000万元。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雅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体育运动场(馆)面积、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实验仪器配备没有达到四川省中小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学校,小学分别为:52.5%、59.04%、60.09%、35.09%;初中分别为:36.62%、45.07%、45.07%、15.08%。相当数量的村小甚至乡小,没有图书室、仪器室和电教室。珙县70%的乡(镇)中心校严重缺乏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80%的村校无校门,无围墙,运动场未硬化。
民办学校骤减,公办学校困难更大。巴中市2005年有民办学校481所,在校学生108596人,教职工4500人。公办学校“两免一补”后,大量学生回流到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少303所,学生少了34404人,给公办学校带来压力。广元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为399446人,“留守学生”占52%,留守儿童教育成了新的问题。
因移民产生的相关教育问题,需要国家专项研究解决。雅安市汉源瀑布沟电站移民学校迁复建资金缺口达1.7亿元,雨城区、名山县、荣经县、天全县为解决移民安置进行学校改造和建设的项目30个,资金缺口3064万元,也无力支付。
全省63个革命老区县(市、区),分布在13个市、州,国土面积占全省的39%,人口占全省的33.48%,初中、小学数占全省的48.4%,在校学生占全省的40.3%,专任教师占全省的40%。老区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大力扶持老区实现教育公平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公平,让老区人人享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应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要职责之一。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抓住关键性的工作解决最急难的要紧问题,每年为发展教育办几件实事。强化推进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的目标责任、统筹协调和严格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促进革命老区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严格执行义务教
育经费各项标准,一要确保日常教育教学经费足额和按时到位;二要确保学校危房改造修建的经费;三要确保偿还学校债务;四要确保学校基础设施,特别是教学器材和教育实验实习设备建设所需的经费;五是提供学校后勤生活设施和安全保障条件,确保寄宿制学生能吃能住;六要尽快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
三、建立和健全革命老区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应把老区作为重点大力扶持。应把“扶持革命老区实施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法加以强调;像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一样,制订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纲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为老区捐资助学;引进社会力量和外资,在老区多元化发展教育事业。
四、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作好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培训,使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达到国家规定,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二是对教师严重缺乏的老区市、县,采取特殊措施,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以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对工作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教师,应专发特殊津贴,提高工资待遇。四是组织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老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老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五、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老区急需的各类人才。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