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

时间:2019-05-14 06:2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论文: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论文: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

第一篇:小学品德论文: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

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

内容摘要

学生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品德课程当中的有效评价,应当是教师根据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借助多元化的评价,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和认识引向深入,使其思想道德情感得到熏陶,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学生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需遵循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其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为儿童、教师、课程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排队和筛选。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评价促践行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对于低年级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整理本来就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一种生活的能力,《我自己会整理》一课,一位教师通过细心捕捉学生生活中有价值的活动——整理书包,在课堂上首先通过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明白整理的重要性。接着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培养整理的能力和习惯。上完课后,教师并没有让教学停止在短暂的四十分钟内,而是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如整理图书角,整理文具盒,叠衣服,收拾玩具等等,把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等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再通过填写“我会做”的评价表格,贯穿到整个学期,同时让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孩子在本学

期中“自己整理”的表现,最终形成行为上的自觉。又如《我很整洁》一课,可设计评价表格如下:

我每天做到

洗手

梳头

洗脚

刷牙漱口

穿戴整齐

自评

家长评

我经常做到

洗澡

洗头

理发

换衣服

自评

家长评

家长一周点评:

品德学科的魅力在于课堂没有句号。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与生活的有效联结,力求通过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的表现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与典型案例相结合,评价促反思

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差别在于,学习品德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学习主体的品德践行。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品德课堂上,我们经常通过观看录像视频,或者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中增强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如教学《好书大家看》一课时,我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在评价中采取情理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反思,梳理自己的思绪与内心世界。

1、情景剧:借书**(两位同学因为借书而起冲突)

师:现在,这两位小朋友闹得不愉快了,这种情况,你们愿意看到吗?

2、让学生猜测如果互不谦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通过描绘愿景来引领自己的情感。

师:如果他们谁也不让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生1:可能会打起架来。

剪指甲

生2:你抢过来,我抢过去,最后会把好好的书本弄破的。生3:……

师:你们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吗? 生:不希望。

师:那谁来给这两个小朋友出出主意呢? 生1:借书时要有礼貌。

生2:书本那么多,不一定要争同一本,可以先看其他的书呀。生3:要爱护好书本。生4:……

师:你们都是一群善良的孩子,我替两个小朋友谢谢你们!

3、针对本班级的图书角,你平时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么,该如何改进?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向学生讲太多道理,而是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激起的情感为纽带,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境因素,让学生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共鸣,由此唤发出“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在学生的经验、能力、情感需要丰富与发展的时候,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加深的时候,教师参与介入进来,通过将心比心,理性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既丰富了生活经验,又强化了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耐心的倾听,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引发着学生反思,推动了学习进程。

三、与相关活动相结合,评价促成长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是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于每学期期初纳入学校计划,开展有序而有效的活动,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活动的开展及情感的升华。

《美化家园》一课,我结合我校开展的手工社团活动,让学生将废旧材料进行“超级变变变”,进而“变废为宝”。通过评选“最佳创意奖”和“巧手奖”,激发学生回家搜集废旧物品的积极性,一方面学生为了获“奖”,会与家长一起交流,一起创作,锻练了学生的动脑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亲子

关系,环保意识跟着走进全家。其次,我结合学校举行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巧妙地将两者相融通。让学生将自己花心思,花精力完成的作品拿到班级里来,举办一次有意义的义卖,并把自己的所得捐款助弱。在活动中,学生学会美化家园,保护环境,学会感恩,享受着助人的乐趣,收获着快乐的体验,美好的心灵与良好的品德逐步形成,这正是对这群孩子最有效的评价。

四、与课堂表现相结合,评价促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须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上的即时评价,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赞许与批评,对具体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表达,对于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实际操作等各种学习活动所作的评述,以及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暗示,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所进行的评价。教师要力求让每一次评价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加油站”。而在传统评价中,有的教师经常使用空泛化,程式化,毫无个性的评价,诸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很好”,这种评价成了作“表面功夫”的花架子,显得笼统,模糊,虚假无力。有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不做具体的调查或深入的了解便作出判断式评价。这样的评价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

一位教师在教完《春天来了》时,想让学生画春天。师:小朋友,你想用手中的画笔画什么呀? 生1:我想用画小草。生2:我想用画小树。师:(赞许地)真好。

生3:我想画虫子。(学生作恶心状,发出一阵嘘嘘声。)师当场面无笑意,给予否定的评价。

在很多时候,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例子,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作这样评价:“虽然有些人觉得虫子不够漂亮,但它也是自然世界不可缺少的生灵呀,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可爱,更加丰富多彩呢!老师觉得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不仅保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帮助其他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是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

评价过程不是“作秀”,教师不能仅仅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必有的程序或形式而已,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即时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实实在在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与激励,才能帮助他们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总之,教学是艺术,评价也是艺术,评价更是品德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法宝。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有很多,要因课而定。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巧引“评价”之水,灵活地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策略,才能使其发挥正向作用,这样才能浇灌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的灿烂之花!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张阿满,《多元评价 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实效》,《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第二篇:引南湖经验之水浇古蓼发展之花

引南湖经验之水浇古蓼发展之花

——赴嘉兴学习考察报告

郭亮2011年9月24日

根据霍邱县第十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安排,9月18日至23日,县委党校组织霍邱县第十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赴浙江省嘉兴市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我们一行50多位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6天的参观学习考察。

一、基本情况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其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71万。下辖南湖、秀洲两个区,平湖、海宁、桐乡三个市和嘉善、海盐两个县。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嘉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更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2010年GDP总量2296亿元、人均14365元。

二、参观考察

本次考察共分两个部分:一是听讲座;二是实地考察。

(一)听讲座。青干班学员先后在嘉兴市委党校听取了《嘉兴新八大现象》、《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与嘉兴十二五发 1

展》、《以创新为动力,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九十年的历史与党的政治智慧》等内容的知识讲座。翁为平校长的讲课尤其让我记忆深刻,以“凤凰涅槃”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以统筹城乡“连理枝”力促和谐,以“八面来风”胸怀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以平安建设打造“安全岛”,以“红船领航”提供根本保证,嘉兴越来越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的“中央花园”。

(二)实地考察。20日一早,学员们首先乘游船来到了南湖湖心岛,参观了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建筑群。观摩了停靠在烟雨楼外湖面的南湖红船——中共一大的会址。南湖不仅是一座革命的丰碑,更是一座薪火相传的桥梁。九十年前,正是在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新篇章。

离开湖心岛,我们又参观了南湖新的革命纪念馆。进入新馆的参观通道,真实的历史文稿,大型的立体浮雕,一下还原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中国。通过大量史料的对比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这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确实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下午两点,我们又驱车前往乌镇——著名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的故居参观学习。在乌镇,我们走过了逢源双桥,看过了枕水人家,欣赏了酒坊和染坊的地方文化。

三、几点感受

首先在理论学习上有了新收获。嘉兴市委党校教授郑国

政结合当地实际,特别是结合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讲解了以创新为动力,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等知识。刘江宏教授深入讲解了我党九十年的历史,使得我这样一名青年党员对党的历史和党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对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深入了解。嘉兴市委党校陈新友副校长为大家作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与嘉兴十二五发展》的讲座。

2004年年初,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城乡一体化工作,专门到嘉兴市进行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特别是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政府主要领导两次应邀到国务院作专题汇报,受到国家领导高度关注。在“十一五”规划中,嘉兴市将重点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确保人均GDP从3.4万元提高到6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6万元提高到2.3万元,农民收入从8000元增加到1.2万元。今年,针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土地流转难、拆迁难度大、土地制约矛盾突出等困难,嘉兴市又在全国率现实行“两分两换”,即农民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养老保险,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城乡一体化建设。

再次就是在实地参观考察中开扩了新视野。为加深对嘉

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市委党校组织了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江南水乡乌镇,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让大家再次体会到,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三点体会

在嘉兴市委党校集中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收获较大。感觉最深的体会主要有三点:

一是领悟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使各项工作领先一步。很多人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观念。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我认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最大差距,在于对中央政策的不同解读,在于对自身优势的不同把握。长三角经济是一种学者型经济,一种理性经济,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每当中央出台政策时,东部地区总有一大批理论学者、经济社会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帮助各级政府正确领会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与众不同的发展思路,敢为人先,干在实处,使各方面工作走在前列。为了应对08年金融危机,省长请经济学教授和私企老板一起来出谋划策,这就是实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善于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经济基础、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是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展,政府越要讲服务。只有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大量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才会从根本上减少。为打造好投资软环境,嘉兴市建立审批办证中心,真正实行“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各种审批手续,全部交由政府部门出面办理;凡百万元以上的投资建设项目,都要进入市场,公开招标;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仍将是改革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发挥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依靠国家产业政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开辟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嘉兴市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国家产业政策的特殊照顾,更没有国家直接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嘉兴市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海宁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城,平湖集中了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桐乡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无中生有”搞起了较大规模的汽车配件工业,其中海宁皮革城和桐乡毛衫生产基地是典型的零资源市场。

虽然霍邱不具备嘉兴市的地理环境优势,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可能比嘉兴市做得更好,但也面临着比嘉兴更优越的矿产资源、水、电、土地和国家政策等优势。“十二五”时期,对于霍邱来说非常重要、极其关键,是我县四个强县建设的成长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加速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只要我们扬长避短,真正能够抓住这五年的机遇、切实利用好政策优势,继续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重点做好矿产资源的项目开发,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霍邱经济发展必将呈现出新的气象。

这次参观考察我收获很大,这是一次“取经之旅”、“感悟之旅”、“磨刀之旅”。通过参观考察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发了思路,不仅取到了真经,也增进了友谊、加强了交流,又感受到了嘉兴市良好发展势头和干部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运用和探索,努力为霍邱县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摘要:认真研究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课标下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对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课堂评价的现状入手,以新课标的评价理念为依据,按照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探讨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课;评价理念;优化策略

走进新课程,不仅要认识新课程,更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新的创造。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评价问题 不容忽视

品德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法的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异评价;评价主体单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呈现出明显的“他评”特征;评价的导向“失常”,把学生引向无休止的升学竞争中,使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偏执,使教育陷入不良发展的怪圈。教育教学评价的滞后,已成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考试评价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理念的实施。

因此,在新一轮推进课改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这一新课改的关键环节抓好,要通过积极地探索实践逐步完善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建立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考试评价机制。由此可见,改革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二、评价理念 正确把握

新课标的实施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新的课堂评价理念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准确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为此,新课标在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上体现了如下四个特点:

(一)多维评价

所谓多维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从而彻底改变了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的单一评价形式。

(二)过程评价

所谓过程评价,是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着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如对如何做人的道理有了较深刻的领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人处世的责任意识有所增强,以及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积极、活跃等,都是进步提高的表现,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评价。

(三)多样评价

新课标强调“纸笔测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为此,新课标大力倡导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即使是考试,也是倡导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灵活组织进行,如辩论、情景测试等。这种多种多样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评价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保障。

(四)多元评价

新课程下评价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传统考试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或班队活动课,评价内容如集体观念、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诚实守信、道德修养、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实施策略 优化评价

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爱学”,即学习的能动性;二是学生“会学”,即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学生“善学”,即学习的创造性。改革思想品德学科评价,关注体验过程,发展个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如何优化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1、以激励促评价

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巧妙运用激励的语言。如对学生说出的好看法,教师由衷地称赞:“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这个见解!”、“大家为他独特的想法鼓掌!”、“说得太好了,真值得大家学习!”等等,这些语言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对评价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多样的标志、贺卡、有趣的图案或举行简短的仪式等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老师激励与赞扬,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老师寄予的希望,更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并推动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区”。

2、以个性定评价

小学生心理、生理尚未成熟,解决问题能力差,有时在课上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现象,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多样化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对思考问题很独特,但是个性较孤僻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你每次发言都能给我们惊喜,以后要和大家多多交流,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思考创造的快乐。”对性格开朗活泼并善于发言的学生,这样评价:“你有这样的想法太好了!”以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可以这样切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说明你很喜欢思考,但是想问题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坐下来,再想一想好吗?”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指引新的思考、研究方向:“你想法很好,可是还不太全面,想一想,还可以补充什么?”

3、以目的准评价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欠佳,不够准确的评价往往误导学生,偏离教学。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为家人添欢乐》这一课时提问学生:“母亲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一学生回答:“我送了妈妈两朵花。”师又问:“你为什么送花给妈妈呢?”生回答:“因为我过生日妈妈也给我买了一大盒蛋糕。”师于是称赞学生送花给妈妈这种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不难看出教师的评价偏离了教学的目的要求,没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而另一位老师上这堂课的时候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便反问学生:“如果你过生日妈妈没有送蛋糕给你,你也就不用送花给她,是吗?”生答:“不是的。”师追问:“为什么?”“因为妈妈很爱我。”师及时称赞:“说得真好。妈妈非常爱我们,所以在母亲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送给妈妈两朵花,谢谢她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还有没有其他同学为妈妈做了更多的事呢?”这样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4、以群体互评价

所谓评价要有群体性,是指在实施小组学习时,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群体。

由于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弱化甚至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面对问题孤军奋战,不利于养成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技巧,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应促进群体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

群体性评价要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性评价。就使得小组的成功,成为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努力为小组赢得荣誉;促使他们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春天来了》这一课时,课前把学生分成三小组分别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说说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课堂上各小组交流汇报本小组寻找所得,比一比,哪一小组看到、听到、闻到的内容多,对表现好的小组予以奖励。群体评价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既能让个体学生乐于接受,又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将逐步得到培养和强化。

5、以期待续评价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但也需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不满足争上进。

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课时提问:“课间活动时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一学生回答:“我们不在教室里追跑,不打闹,做游戏时要讲文明。”教师适时评价:“你说得对,同学们都要像他这样做,而且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主动劝阻不遵守规则的同学。”使学生不满足于自己遵守规则,而且主动做好遵守规则的宣传员。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这些无声的评价也非常重要。课上老师的眼睛务必不断扫视,对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要用温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观望,让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对走神的同学,教师要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给学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对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用喜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赞扬的手势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用热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势,配合语言评价来激励学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四、评价原则 需要遵循 1.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以及课堂活动几方面进行多维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手段多元,包括运用教师课后反思、学生座谈、家长调查、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2.发展性原则。

评价关键要促进“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更要关注学习的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即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要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

3.个性化原则。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德育课程长期以来未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与此相应,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大多缺乏德育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那种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凸现品德与社会学科个性,其评价标准必须指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4.过程性原则。

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经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在某一事件评定某一结果,而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教学作用,应注重评价对教与学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给予教师恰当的帮助和指导,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评价手段的现代化,还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过程。我相信随着评价的实施和扩大,有价值的评价必将会给《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第四篇:小学品德论文

报送:小学品德专委会

从“三个结合”角度浅谈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万州区谷雨中心小学

汪佑清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由于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强,往往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事故伤害。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内外的安全与稳定,是小学教育面临的并必须要重视的突出问题。所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重视“三个认识”,做到管教行同时提升

知行合一,方能始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处于较为薄弱阶段,对很多安全知识只是有懵懂的认知,甚至个别方面知识还处于空白阶段,不但需要传授安全知识,更需要能学能用。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安全知识,还需要一些辅助手段,在教学管理上创新方式方法,在引导小学生行为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做到能学能管,能学能用,能管能行。

(一)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自我安全意识不强。我们应该把加强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伤害演练等列入工作计划,真抓实练,不流于形式。安全逃生自救技能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在新学

期伊始就有这种意识,让他们懂得:除了为正义不得已而献身外,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珍爱生命。

(二)规范安全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安全教育与管理要十分重视安全隐患的整改。平时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创造条件建设良好的安全设施,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效力。要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全力推动学校围墙、校门、值班等涉及学校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注重导之以行,引导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

二、结合品德教育,做到认知与言行并进

现在小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打骂现象,同学之间为了一点小事争吵起来,互不相让,进而动手扭打,造成事故。但是如果一所学校的品德教育抓得好,风气正,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所以抓好安全教育,一定要与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结合品德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如要把《品

德与社会》课中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一些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事例,生动具体的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道理。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及班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教育计划,并分步落到实处,使学生们在学校和班级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任课老师要结合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建立进门须知和来访登记等一些必要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非规范行为,防微杜渐,反复练习,特别要训练学生在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监护的情况下,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外,还要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教育。如:我们学校靠近路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门前来往车辆较多,每天过马路要左右看没有车辆最安全,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使学生认识到在马路边玩耍、游戏的危害,要做一个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我经常利用看图片、讲故事、唱儿歌、看录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结合日常教学,做到全方位渗透效果

学校安全事故一般发生的很少,因此,往往学校不会把安全教育和教学放在同等的位置,而且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学生就算听了,当真的发生事故时,他们还是会不知所错,手忙脚乱。我认为应该把安全教育当作一种生活常识,把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每个教学当中。

首先我觉得学校要每个星期安排一节班队课,专门给学生讲安全知识,针对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而开展一些有必要的演练,像防踩踏事故的演练,每个学校都应该要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事故发生的太多了。像怎样在火灾中逃生,这些知识最好是老师学生做正确的示范,这样能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

其次,我一定要让学生彻底的明白一些事故的后果,像夏天为了图凉爽而去河湖洗澡;冬天为了图暖和在房里关上门窗烤火。因此而丧命的事故时有发生,班主任可以结合这些身边的事故带领学生一些分析发生的原因,这样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了解他们的危害,他们才不会犯错。而对于其他的事故,为了防范于未然,经常提上课堂,让他们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

再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和地震,安全事故有关的内容应该详细的讲解清楚。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在讲长征的时候,特意给我们讲了关于沼泽的知识,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所以,我想只要老师多讲,真的从心底关心学生,他们会懂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最后,教会学生临危不变的处事态度,对于突发状况,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紧张,不出错,但是有一种东西确很难受环境的影响,那就是习惯,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每次我们学校开完会后,会亲自指挥学生上楼,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都自觉的按照顺序进教室。我想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多花点时间

对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培养,万一遇上紧急状况,也不用担心。

学生可能不能切实的明白一些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得更加关注才行,先有人,后有才,安全至上,它必须时刻摆在第一位。

四、结合防范能力,做到提升自我保护素能

学生中有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道其所以然。学校在组织学生春游、爬山、游泳、参加劳动时,老师一定要把安全常识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来做。此外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平日里不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而且在课余时间我也注意去观察学生们的动静,只要发现了某个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就及时进行教育。在外时,进行防溺水、饮食卫生、人生安全的教育,不去河边洗澡,不吃来路不明和陌生人的食物,对陌生人提高警惕等。每逢过年过节,小学生喜欢放烟花爆竹,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伤害事故的教育等,把安全常识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应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防范措施才是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

第五篇: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 1

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2

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家庭、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 4

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 5

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下载小学品德论文: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论文: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品德课的有效化教学 ---通川区七小 陈丽名 电话: 邮编:635000 摘要: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

    让品德之花开得更艳

    扎根生活和活动,让品德之花开得更艳 保太中心小学付本娟 新课标把《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正如课堂教学策略中所说:“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把道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展现自我个性飞扬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

    小学品德中的教学评价

    小学品德中的教学评价 品德课的教学评价,是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对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一种品德价值判断的方法。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不断激......

    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 发 展 性 评 价 方 案 一、评价目的 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

    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

    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它根据儿童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以......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