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06:0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2008年4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意见》既是对首都金融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纲领性的文件。《意见》的出台必将对首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对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意见》是一个统括首都金融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文件。《意见》提出了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共包含十个方面47项工作重点,不仅对今后一个时期内首都金融产业如何发展作了详尽的部署,涵盖了环境优化、布局规划、要素聚集、市场建设4个方面内容,同时也对金融产业如何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系统安排,包括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支持重点产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社会民生、金融服务区域经济、金融服务奥运6个方面。

一、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

《意见》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这既是对长期以来金融业在我国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确认,也是对未来首都金融业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北京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部门、一行三会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我国各主要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拥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大量国内外优秀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因而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二)北京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007年北京市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7000美元,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也把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三)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7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占全市GDP的12.5%,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产业。2007年金融业对北京经济贡献率为10.1%。

(四)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选择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中心”。《意见》是北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

二、《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北京具备发展现代金融业的独特优势,金融业也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并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挥首都总部经济优势、科技文化优势,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好中小企业、服务好“三农”、服务好民生、服务好奥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首都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并已进入一个重要的上升发展时期。在全国大力发展服务业、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一行三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形势下,制定并发布《意见》,确有必要,恰当其时。

三、《意见》起草的背景

一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选择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中心”;“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等。《意见》旨在落实国务院对发展金融业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业支持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有利于实现首都环境最优化、资源节约化、就业人口高端化。目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三大约束,环境总约束、资源硬约束、人口紧约束,发展金融业有利于占据信息高端、产业高地,形成经济增长极。

三是首都金融产业良好的发展状况为《意见》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近年来,首都金融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金融创新能力日趋增强,金融对外开放度明显提高,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当前,首都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并已进入一个重要的上升发展时期,《意见》的出台能够进一步推动首都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发挥金融对首都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

四、《意见》的总体框架

《意见》分为十个方面47项内容,其中,就金融产业自身发展而言,主要从环境、布局、机构和市场等四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意见。就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而言,主要从金融支农、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服务社会民生、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奥运六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金融发展环境方面。《意见》明确要求,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努力为首都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地方政府发展金融业不同金融监管部门,也不同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不是地方政府办金融,而是通过地方政府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金融监管环境、金融政策环境、金融信息环境、社会信用环境、金融中介服务环境、金融安全环境和金融开放环境等八个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金融发展规划布局方面,提出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三是持续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四是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提出要建设六类市场。一是积极利用主板市场、债券市场,支持企业发展。二是积极利用创业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四是积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五是积极促进商品交易中心在京发展。六是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市场发展。另外,还积极支持重点工程项目融资。

五是继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通过建立“农贷、农银、农保、农担、农投、农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创新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产品和体制机制。

六是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吸引和带动各类资金流向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产业,促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增强金融服务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七是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融资服务支持体系和信用担保支持体系,设立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北京市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

八是提升金融服务社会民生的水平。《意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和刘淇书记提出的“五无”要求,提出了加大金融对教育、就业和社保、医疗、养老、政策性住房等五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推进一卡通、一网通、一费通工程,解决居民缴费难的问题,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九是提升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一是促进区县合作发展;二是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建立京津冀、环渤海地方政府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十是提升金融服务奥运的水平。主要从着力加强奥运金融服务和着力做好奥运金融保障两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提供主体化、高质量金融服务。

五、《意见》的特点

(一)《意见》制定过程突出四个结合、三个注重。

四个结合是指,将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市场推进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三个注重是指注重长远、注重发展、注重创新。

(二)提出要形成一系列创新发展机制。

在协调发展方面提出5项机制。包括:构建金融监管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良好政府服务支持机制、促进金融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支持协调机制、银政企沟通机制、“政府部门信用管理、信用组织市场运作、行业组织自律”三方面有机结合的信用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监管与发展合作方面提出5项机制。包括:金融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在金融支持首都经济发展方面提出5项机制。包括: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文化创意产业信贷快速审批机制、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

(三)把金融支持社会民生作为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精神、刘淇同志提出的“五无”精神,《意见》在教育、就业和社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政策性住房、个性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金融对社会民生的支持力度。

(四)搭建6大政策性平台。

《意见》中提出6项政策措施,为本市投融资体系建设搭建了6大政策性平台,体现了政府意图的传导机制、公共财政的导向机制,放大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杠杆机制。其中,1个政策性保险平台;3大政策性投资平台,农投、创投、产业投资(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购重组和节能减排基金);2大融资平台,中关村科技银行、市再担保公司。

(五)实施4个关于金融创新的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如获批准,将有利于首都金融产业创新发展。包括设立中关村科技银行和在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基础上,建立场外交易市场。二是,探索期货等衍生性金融市场。当前,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京蓬勃发展,为我市探索设立期货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三是,探索设立碳交易所的可行性。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建立碳交易平台进行试点,为企业利用国外资金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奠定基础。四是,探索发展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市政项目收益债券的可行性,即市政债的可行性。

(六)重点支持7个交易市场的发展。

《意见》提出,发挥首都优势,支持北京产权交易所、全国知识产权市场、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北京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技术交易中心、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北京石油交易所发展。其中,北京产权交易所现已形成了国有产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知识产权交易、企业投融资服务等四大业务板块,2007年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4532项,成交额643.7亿元;北京技术交易中心,2007年成交技术合同50972项,成交额882.56亿元;北京艺术品交易中心,2007年拍卖总成交额达104亿元等等。这些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将为探索期货等衍生性金融市场的培育创造条件。

(七)突出首都金融地位,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意见》强调了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的地位。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具有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已初步完善,金融产业实力雄厚、发展迅速,北京已经具备成为国家金融中心的条件。

同时,《意见》也提出要强化首都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出加大区域金融合作的力度,增强首都金融的区域辐射能力,充分发挥金融在区域资本要素流动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幅度提升京津冀核心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竞争力。

六、“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金融业空间总体布局

《意见》首次对首都金融总体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提出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总部经济的龙头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强金融功能区的功能集聚、政策集合、服务集成、人才集中,不断改善金融功能区环境建设,促进高端金融元素进一步聚集,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辐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目前首都金融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金融街为中心,向东沿长安街-东二环-CBD一线辐射与聚集,向北沿西二环-西直门商圈-中关村一线辐射与聚集,向南沿西二环-菜户营-丽泽一线辐射与聚集,金融后台服务区相环绕的空间格局。

此次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概念,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首都金融空间布局和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功能布局体系。

(一)“一主”是指金融街作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增强其总部金融功能。

目前,金融街占地1.18平方公里,是本市第一个大规模整体定向开发的金融产业功能区。在此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及众多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和国企总部,是本市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度最高、税收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本市乃至全国一平方公里高端产业最聚集、创造价值最大的区域。

《意见》提出,金融街作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将进一步增强其总部金融功能。下一步将通过重点推动金融街规划区域拓展工作,拓展金融街发展空间;不断改善金融街的软硬件环境,加快金融街办公和生活环境建设、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工作,完善地下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降低金融企业入驻和运营成本等措施,进一步聚集国家级金融机构总部,提高金融街的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进一步发挥金融家俱乐部的作用,加强金融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北京金融街与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金融街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二)“一副”是指北京商务中心区作为首都金融副中心区,增强其国际金融功能。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作为进入中国的世界500强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的首选区域之一,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外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构筑起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CBD及周边地区汇集了北京市80%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本市国际金融资源最集中的区域。

《意见》提出,北京商务中心区作为首都金融副中心区,将进一步增强其国际金融功能,增强其国际金融机构主聚集区地位。发挥朝阳区使馆、跨国公司、国际学校聚集的优势,加快北京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区建设,提供适合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的办公环境,提供针对国际金融从业人员聚集区的特色金融服务,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法人和代表处、交易所代表机构、中介机构聚集,集中承载国际金融元素,形成国际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

(三)“三新”是指海淀中关村西区作为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增强其科技金融功能。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作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增强其产业金融功能。丰台丽泽商务区作为新兴金融功能区,将其建设成为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新空间。

目前,海淀中关村地区和西直门商圈地区已聚集相当数量金融机构,成为金融机构新的聚集区。《意见》将海淀中关村西区作为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将有助于发挥海淀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聚集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综合优势和区域特点,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水平。同时加强海淀中关村地区和西直门商圈金融机构聚集区域的布局和建设,不断吸引产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发展,增强首都金融的科技金融功能。

借助突出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在总部经济的强劲支撑下,东二环交通商务区正在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金融机构聚集趋势日益显现。《意见》将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作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将借助东二环区位交通优势和大型企业集团聚集优势,不断集聚金融机构的地区性总部和区域性营业机构入驻.丽泽商务核心区地处城市功能核心区的西南部,位于西二、三环路之间,以丽泽路为主线,东起菜户营桥,西至丽泽桥,南起丰草河,北至宣武区红莲南路,规划总用地面积4.36平方公里。该地区距金融街仅5公里,全程无红绿灯;距北京西站和南站分别仅1.8公里和2.6公里,区位和交通优势显著。《意见》将丰台丽泽商务区作为新兴金融功能区,就是要充分利用丽泽商务区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集中成片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为首都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性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提升首都金融服务功能。按照加强规划,整体开发,突出功能,与其他金融功能区形成功能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格局的开发建设思路,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将丽泽商务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首都金融发展新空间和新兴金融机构聚集区。

(四)“四后台”是指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西城德胜作为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增强金融后台服务功能。

为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优化首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首都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健全和完善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本市金融后台服务能力,2007年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首都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意见》,确定了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海淀稻香湖金融服务区、通州新城金融服务区、西城德胜科技园金融服务区为四个重点规划建设的金融后台服务区,主要是聚集金融后台机构,发挥其后台园区服务功能。目前,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正在顺利推进。

此次《意见》的颁布实施,将重点从规划编制、进出设施建设、金融后台机构吸引和加大园区宣传等方面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主要是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完成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园区的征地拆迁和土地开发工作,推进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市、区两级政府对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及其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道路、公用设施及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建立共享型服务平台和载体,为金融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专业化、特性化、综合化的一站式服务。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项目在京建设,并作为重点工程予以支持。加大对金融后台服务区的国内外宣传推介力度,完成园区示范工程建设。

七、持续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聚集金融机构方面主要提出聚集四类金融机构,即外资金融机构、新设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

聚集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是积极支持外资银行在京设立子银行。鼓励和吸引外资金融企业在京设立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聚集新设金融机构主要是鼓励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京投资设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期货经纪等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聚集新型金融机构主要是进一步在京聚集金融租赁、汽车金融、住房金融、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纪、券商直投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创新发展。支持证券金融公司在京发展。支持交易机构在京建立远程路演中心和远程开市中心。聚集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是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京设立和发展财务公司,聚集金融控股公司和国内外各类金融行业协会总部及地区分部。

在聚集金融人才方面,一是提出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研究吸引金融人才并促进其在京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金融急需人才的吸引聚集力度。二是健全完善首都金融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加强金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加强首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三是搭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设立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为金融人才在京聚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培训、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八、持续强化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

(一)本市企业上市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截至2007年底,北京地区在境内和香港上市的企业共有139家。北京地区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20.4万亿元,占全国A股总市值的53.4%。中关村科技园区境外上市公司已达53家(含在境外注册的公司)。

(二)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取得进展,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筹集了低成本资金。

2007年,北京地区企业共获准发行企业债券1150.1亿元,其中,市属企业获准发行企业债券34.1亿元。进一步创新企业债券发行方式,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3.1亿元,此举属全国首创,拓宽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为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是落实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截至2008年3月,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园区企业累计已达28家。

(四)产权交易实现快速发展。

北京产权交易所积极创新交易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形成了国有产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知识产权交易、企业投融资服务等四大业务板块,初步形成了一个服务各类产权有序流转的综合性产权市场平台。

(五)北京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私募股权市场。

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最大市场。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占全国投资案例的28%,北京地区获13.3亿美元投资,几乎占全国投资总额的50%。

九、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意见》指出,本市要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在“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村信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加大农村信贷扶持力度。

1.鼓励引导银行机构支持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资金回流农村的力度。

2.发挥银行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强化其为“三农”服务功能。

3.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促进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

4.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5.各金融机构积极为农民工提供特色银行卡服务。

(二)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

1.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动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研究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2.通过政府扶持,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小额保险工作。

(三)加大政策性农业投资和担保力度。

本市将研究设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平台。

按照《意见》的要求,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负责投资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支持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引导资本下乡,聚集各类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度。

1.进一步发挥征信系统作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2.推进“三信工程”建设,加大评定力度,扩大评定范围。

3.降低农户小额信用不良贷款。

十、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完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1.实施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搭建投资基金服务平台,推进创业期中小企业股权融资。

2.以创业板为突破口,推进成熟期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3.利用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模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4.积极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机制,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完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1.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搭建间接融资服务平台,切实促进解决成长期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

2.设立政策性再担保机构,为本市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险服务。

十一、加强区域金融一体化

《意见》指出,要促进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推进区域间金融服务市场建设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首都金融企业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京津沪渝产权交易机构共建统一交易制度体系,实现共赢发展。建立京津冀、环渤海地方政府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意见》明确了北京在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实现。

十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奥运水平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奥运金融服务工作,将其列入了4月30日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协同效应,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提供立体化、高质量、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二篇:首都金融业发展情况

首都金融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首都金融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等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国家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过程中,首都金融业注重把握首都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发挥在国家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注重契合首都发展需求,努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汇聚高端金融要素;注重加大金融工作力度,努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了首都金融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金融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1%,2010年达到1838亿元。金融业总资产增长了近四倍,超过60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法人金融机构数量翻了一番,达到550余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居各行业之首。

——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银、证、保机构协同发展,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蓬勃发展,创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不断集聚,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稳步发展。43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入驻,外资参股或合资金融机构达到180余家。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取得突破。

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稳步推进。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国家级交易平台占据了金融要素市场的制高点。北京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第一大产权交易市场。

——金融有力支持首都发展。“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4%。2010年金融业实现三级税收占全市的34.9%。本市社会融资规模五年间翻了两番,直接融资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北京地区A股上市企业达到165家,位居全国第三。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力度持续加大。“一卡通、一网通、一费通”便民支付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金融改革创新实现多项突破。加快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已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九农”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等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在全国首批发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建设、保险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公积金贷款投资保障房建设试点等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全国首批试点资格。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当年结算量在各试点地区中位居首位。

——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发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建立起促进首都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服务首都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金融业发

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金融功能区建设持续推进。金融信息环境与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金融安全稳定环境进一步优化,有效处置市属风险类金融机构。金融高端人才引进和金融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首都金融影响力显著提升。北京汇集了全国60%的金融资产、40%的清算业务、60%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和60%的债券市场融资额,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清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等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在京开展业务和活动的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共有400余家。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北京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排名由2007年的第3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16位。

伴随着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承接国际高端金融要素转移、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和软实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我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将进一步丰富完善。首都金融业将立足自身发展条件,着眼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顺应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首都金融业在创新发展、增强影响力、提升软实力等方面将向更高的层次跨越,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篇: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首都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并已进入一个重要的上升发展时期。为进一步推动首都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发挥金融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和部署,确立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总体空间布局,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强化金融市场建设,维护首都金融稳定和安全,形成产业新增长极,充分发挥金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业的创新力、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一、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以服务促进监管,以监管促进发展,努力为首都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充分发挥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政府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协调,建立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京金融机构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全面的服务。市金融办与相关部门要建立金融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商会的作用,继续完善市与区(县)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的立体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市、区(县)金融服务机构和金融功能区工作机构,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金融发展的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监管环境。构建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更加科学合理的协调配合机制。支持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完善监管设施,建设金融后台项目。支持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北京证监局、北京保监局加强和改善监管,提升监管服务质量,形成科学有效、信息通畅、预警及时、监管到位的监管体系,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金融政策环境。建立首都金融发展顾问委员会和首都金融系统研发联席会。发布首都金融发展报告。全面贯彻落实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金融机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本市金融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促进金融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支持协调机制。(四)进一步优化金融信息环境。搭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首都金融网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宣传服务功能。积极推进金融税控收款机试点工作。完善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推动通过人民银行国库系统将政府性资金直接拨付到最终收款人账户的试点工作,推进由国库直接收缴和拨付社保资金业务,逐步将所有政府资金收支活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进行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建立首都金融数据库,提供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形势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整合各方信息资源,积极促进企业信用评级和个人征信,促进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有效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扩大征信产品使用范围。支持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加强信用监督,研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奖励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信用管理、信用组织市场运作、行业组织自律”有机结合的信用管理与运行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六)进一步优化金融中介服务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会计、律师、评估、评级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来京发展,使北京成为全国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市场。支持国际证券交易所和国际证券清算、存托机构在京设立代表处和办事机构并促进其发展。发挥金融行业协会组织、自律机构、行业促进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提高金融中介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七)进一步优化金融安全环境。做好本市金融企业重组改革、金融风险处置工作。完成被处置金融机构个人债权甄别确认和地方收购资金拨付工作,做好政府收购个人债权形成的债权资产清收工作。规范和加强本市政府外债风险管理工作。

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信息系统、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普及金融知识,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开展宣传引导,加强风险提示。加大对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处置力度,增强威慑效果。严格依法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坚决打击制贩假币犯罪活动,维护首都金融稳定和安全。

(八)进一步优化金融开放环境。进一步提高首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来京发展。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境外推介活动,提升首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以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为契机,加强京港金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首都金融媒体联盟的作用,开展首都金融品牌立体宣传推介活动,建设首都金融宣传平台。办好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和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加强金融文化建设,提升金融发展凝聚力。

二、持续深化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

深化“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规划,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功能配套,改善交通组织,搭建信息平台,提供综合服务,强化协调推进,促进有序发展,形成产业增长极。

(九)增强金融街的总部金融功能。金融街作为金融主中心区,要进一步聚集国家级金融机构总部,提高金融街的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推动金融街规划区域拓展工作,先期启动拓展区内有条件项目的开发建设,拓展金融街发展空间。进一步改善金融街的软硬件环境,加快金融街办公和生活环境建设、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工作,完善地下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降低金融企业入驻和运营成本。发挥金融家俱乐部的作用,加强金融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北京金融街与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金融街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十)增强北京商务中心区国际金融功能。北京商务中心区作为金融副中心区,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聚集区。加快北京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区建设,提供适合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的办公环境,提高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度。发挥朝阳区使馆、跨国公司、国际学校聚集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法人和代表处、交易所代表机构、中介机构聚集,集中承载国际金融元素,形成国际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研究针对国际金融从业人员聚集区的特色金融服务。

(十一)增强中关村西区科技金融功能。确定海淀中关村西区为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发挥海淀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聚集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综合优势,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水平。加强海淀中关村地区和西直门商圈金融机构聚集区域的布局和建设,吸引产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发展,增强首都金融的科技金融功能。

(十二)增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产业金融功能。确定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加强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发挥东二环区位交通优势和大型企业聚集优势,积极吸引金融机构的地区性总部和区域性营业机构入驻。

(十三)增强丽泽商务区金融功能。确定规划丰台丽泽商务区为新兴金融功能区,主要聚集新兴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丽泽商务区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捷优势,加强规划,整体开发,突出功能,与其他金融功能区形成功能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格局,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首都金融发展新空间和新兴金融机构聚集区。

(十四)增强金融后台园区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完成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园区的征地拆迁和土地开发工作,推进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市、区两级政府对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及其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道路、公用设施及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建立共享型服务平台和载体,为金融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专业化、特性化、综合化的一站式服务。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项目在京建设,并作为重点工程予以支持。加大对金融后台服务区的国内外宣传推介力度,完成园区示范工程建设。

三、持续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适应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以国际金融机构加快在中国发展为契机,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加强金融功能区的功能集聚、政策集合、服务集成、人才集中,实现持续聚集各类金融机构。

(十五)聚集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吸引和聚集国际金融机构来京发展。积极支持外资银行在京设立子银行。鼓励和吸引外资金融企业在京设立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

(十六)聚集新设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京聚集优势,鼓励其在京设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期货经纪等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鼓励专业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京发展。支持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试点,推进北京银行收购保险公司试点工作。

(十七)聚集新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在京聚集金融租赁、汽车金融、住房金融、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纪、券商直投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创新发展。支持证券金融公司在京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交易机构在京建立远程路演中心和远程开市中心。

(十八)聚集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优势,积极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京设立和发展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金融控股公司和国内外各类金融行业协会总部及地区分部。

(十九)聚集各类金融人才。优化首都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研究吸引金融人才并促进其在京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金融急需人才的吸引聚集力度。健全完善首都金融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加强金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加强首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搭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设立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为金融人才在京聚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培训、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四、持续强化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首都投融资市场体系。通过构建和强化投融资平台,完善公共政策的导向机制;通过促进各类交易中心发展,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通过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形成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积极利用主板市场、债券市场支持企业发展。整合资源,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企业利用国内主板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加大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力度,积极研究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的新途径、新方式。继续推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文化创意企业集合发债工作,创新中小企业共同利用资本市场的途径。

(二十一)积极利用创业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抓住建立创业板市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保荐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拟在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储备、改制和上市辅导工作,推动一批自主创新型、成长型,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积极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远程路演中心在京发展。

(二十二)积极支持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试点工作五方联席会议制度的沟通协调作用,抓紧扩大和深化试点,完善有关交易和结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改制进程,培育试点企业资源,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积极支持扩大具有代办试点资格的主办券商规模。研究制订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使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逐步发展成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二十三)积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完善政策支持,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专利等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本市知识产权增值服务体系建设。做强做大北京产权交易所,促进北京产权交易市场的丰富与完善,支持其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业务,建成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国家版权局合作,促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建设。

(二十四)积极促进商品交易中心在京发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进一步促进北京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着力推动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北京石油交易所等重要商品市场的发展,构建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市场体系,并为探索培育期货等衍生性金融市场创造条件。

(二十五)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研究提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方案,继续推动设立并购重组基金和节能减排基金。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设立北京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推动完善创业投资服务支持体系。落实好国家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多种形式创业投资机构在京设立和发展,做好创业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研究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京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京设立,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在京发展,支持中国股权投资协会的设立,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健康发展。

(二十六)积极支持重点工程项目融资。充分发挥市属主要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加大对新型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工具的运用,支持全市重点工程项目融资。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政府投资项目贷款银行招标工作,鼓励银团贷款。逐步将收费权质押贷款范围扩大到供水、供热、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并吸引保险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市政项目收益债券的可行性。

五、继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在“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村信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三农”。

(二十七)加大农村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并引导银行机构支持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改进农业信贷方式,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重点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继续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提高发放农户贷款补贴标准。健全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网点作用,大力开展涉农金融服务、实施支农新举措。鼓励在北京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保持一定农业信贷额度,加大资金回流农村的力度,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在密云县、延庆县的试点工作,推进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和发展。继续支持中国工商银行等16家银行在京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二十八)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运作模式,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参保险种、参保产业、参保农户,完善和细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推动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在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研发保险新产品。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保险工作,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二十九)加大政策性农业投资和担保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财政与金融结合、资本与资源结合的有效途径,研究设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及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负责投资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支持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引导资本下乡,聚集各类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设施农业、菜篮子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农产品安全体系、观光农业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建设。

(三十)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继续推进“三信工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加大评定力度,扩大评定范围。进一步发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努力实现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共享化,提高农户信息应用的便利化水平。引导有关金融机构,研究农户信用评价模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采取综合措施,帮助降低农户小额信用不良贷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六、继续推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规划、产业政策和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吸引和带动各类资金流向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产业,促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三十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集中支持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交通物流业、教育培训业等一批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积极支持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研究制订首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金融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吸引、培养和培训工作。

(三十二)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在京建设。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挥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逐步建立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实施企业创新联盟工程、创新资源开放工程、技术转移服务创新工程、人才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研究探索设立中关村科技银行的可行性。完善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三十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开发金融产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贷款绿色通道,优先、高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开发建设企业上市融资。促进金融机构和评估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推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引导支持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探索发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体建设债券,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金融资本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多种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研究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支持体育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培育体育保险市场。

(三十四)推动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和倡导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融资,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和企业直接融资。选择环境危害大、最易发生污染事故和损失容易确定的行业、企业作为试点,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积极争取建立气候交易平台,为企业利用国外资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创造条件。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建立碳交易平台,在平台试点运行基础上探索建立碳交易所的可行性。加快推进CDM项目合作,建立CDM定价机制,规范管理,逐步形成一个标准化合约下的有影响力的气候交易市场。

(三十五)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药、光机电一体化等现代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装备和关键性技术的开发生产给予重点信贷扶持。积极推进现代制造业领域的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快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搭建风险投资服务平台,支持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制造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七、继续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吸纳就业、增强经济活力。支持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三十六)完善融资服务支持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及境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和挂牌工作,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解决中小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融资需求。

配合金融管理部门,支持商业银行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方式,推动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部门,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中小企业“信用快车”贷款试点;探索发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手续,给予利率优惠。

(三十七)完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促进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政策性导向、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运行模式,设立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北京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本市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险服务。通过与担保机构开展项目再担保、授信再担保、增信再担保、联保再担保等再担保业务,引导信用担保机构重点面向中小企业领域,积极从事面向农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具有较强政策性的担保业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八、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社会民生的水平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大金融对社会民生的支持力度,努力使广大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三十八)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各类教育机构的支持,促进多渠道社会融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培训特点的信贷产品。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加强学生信用体系建设,简化贷款办理手续,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快开展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参加正规职业教育发放助学贷款。探索将保险引入助学贷款业务的新途径,有效转移和防范助学贷款风险。为国内外留学学生提供便捷的换汇服务。支持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管理机制。

(三十九)支持就业和社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支持机制,充分利用市、区(县)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为失业人员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银行积极开展“助残贷款”试点。加强银行、担保机构与街道社区基层的互动,形成良性的就业、再就业金融支持环境。

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产品创新,提供多样化服务。建立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支持保险机构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鼓励金融机构配合相关部门,建立专用账户,共同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做好社保关系转续和农民工养老的金融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北京银行要继续打造和树立“社区银行”品牌,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四十)支持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推进保单通俗化和标准化,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积极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支持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积极开发医疗意外等医疗责任保险险种,拓宽医疗风险的社会承担机制。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进城镇无业人员大病医疗保险。

(四十一)支持提供养老保险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险服务,为城镇职工养老金发放和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支持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保障计划,提高员工保障水平。倡导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探索开发房屋反向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老年人以房养老。

(四十二)支持政策性住房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把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项目建设作为支持重点,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和信贷资金发放进程,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银行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贷款,并给予优惠利率,提供便捷服务。加强住房公积金对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消费贷款的支持,采取集中办公、进驻预售网点等方式,办理公积金贷款,免除住房公积金贷款评估费用。研究探索为文物保护区内的危房改造修缮提供金融支持。

(四十三)支持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完善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环境。推进一卡通、一网通、一费通工程,解决居民公共事业费缴费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大金融自助机具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继续深入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投资顾问业务,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创新汽车金融服务,加强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服务。

九、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加强金融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促进郊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区域金融合作力度,增强首都金融的区域辐射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十四)促进区县合作发展。加大金融对郊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服务网点、后台服务项目等,并在规划、土地供应、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到规划建设的呼叫产业园区设立呼叫服务后台等设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区县合作项目建设,优先对区县合作的产业园区、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服务。

(四十五)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促进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推进区域间金融服务市场建设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首都金融企业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京津沪渝产权交易机构共建统一交易制度体系,实现共赢发展。支持华夏银行作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集中力量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发展。建立京津冀、环渤海地方政府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建立金融机构间金融合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对跨区域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和重大产业项目开展联合贷款和银团贷款,对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区域间征信系统建设,支持信用中介机构开展跨区域服务。研究推进区域间保险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人员流动和共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奥运的水平

按照市委、市政府“营造良好局面、办好一件大事”的总体要求,金融机构要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协同效应,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提供立体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奥运会后,继续巩固奥运金融服务成果,达到国际一流的金融服务水平。

(四十六)着力加强奥运金融服务。支持在京各金融机构在网点建设、产品创新、营业时间、双语标识、无障碍设施建设、银行卡服务、理赔服务、货币兑换服务、网络服务等方面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创造运营安全、便捷高效、服务一流、沟通顺畅的奥运金融服务环境。编制多语言宣传出版物,开展对奥运支付环境、奥运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系列宣传活动。做好柜台窗口金融服务工作,选拔和培训多语言服务人才充实一线,提高服务水平。研究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奥运会保险快速赔付绿色通道,缩短赔付时间,并做好奥运会后产品责任险的持续服务工作。

(四十七)着力做好奥运金融保障。支持金融机构做好技术安全和压力测试工作,确保奥运期间技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支持金融机构与“12345”政府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对接,建立奥运期间金融消费者咨询和投诉处理的绿色通道。研究扶持措施,支持重点旅游线路的旅游景点、特色商务区的中小商户推广使用银行卡。制定奥运金融应急预案,提高迅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作用,为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提供各类财产和人身保险保障。研究推广重点区域公众责任保险,提高奥运风险保障能力。支持中国银行、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发挥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作用。

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首都金融业发展,依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协调,落实到位。市金融办要加强与有关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的交流和沟通,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共同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为发挥金融业支持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作用,促进青海金融业快速发展,2010年5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以青政〔2010〕33号印发《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分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推进金融合作和创新,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发展和完善保险市场,积极探索保险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服务机制,构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整合金融资源,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障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9部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青政〔2010〕33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我省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其他地区蓬勃发展的金融业相比,我省金融产业发展仍较为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为深入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金融业支持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青海金融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全局,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和优化服务为保障,加快调整金融业结构、完善金融市

场体系、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提高金融要素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进一步发挥金融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我省建设成青藏高原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质区和金融运行的安全区。

(二)发展目标

1.金融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

2.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稳步扩大。到201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达到4000亿元左右,人民币各项贷款达到3000亿元左右。引进2家以上全国股份制银行或外资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设立15家以上村镇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青海银行实现跨区经营并积极推动在主板上市。

3.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充分利用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到2015年,力争全省上市公司达到18家,融资额达200亿元以上。

4.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到2015年,全省保费收入达到50亿元,保险密度达到500元/人,保险深度达到3%以上。

5.融资性担保机构稳步发展。建立覆盖全省的担保体系,做大做强现有担保机构,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到2015年,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责任余额达到150亿元以上。

二、推进金融合作和创新,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

(一)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积极引入省外股份制(外资)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

机构到青海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产权交易机构落户或在青设立分支机构,繁荣我省金融市场。

(二)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切实增强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省内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机制、金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三)突出金融对产业的服务和支持。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窗口指导”的重要作用,营造有利于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支持,强化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信贷需求,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倾斜力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

(四)推进农牧区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助农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操作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为农牧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快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牧区金融网点和服务覆盖率,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牧区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一)推动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大中型企业到主板市场融资,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

(二)积极支持和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通过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方式,使其迅速做大做强。鼓励优质企业通过买壳或收购控股权等方式重组已上市公司,或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彻底解决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发挥互补优势,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三)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可转换债券。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扩大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募集企业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发行次级债等资本性债务工具和金融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规避风险,使期货市场成为企业提高收入、控制成本、管理库存和稳定生产的重要工具。

四、发展和完善保险市场,积极探索保险创新

(一)健全保险组织体系和市场功能。支持各类保险公司到青海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等险种。大力支持保险代理、经纪、公估等中介机构发展,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销售服务、风险评估、查勘定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进一步发展“三农”保险。运用政策扶持、保费补贴等手段,支持和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 的试点范围。不断探索和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通过设立地方性政策性农业保险专用基金等方式确保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

(三)积极推进保险业务创新。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创新适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险产品。切实加大保险资金在我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投资,增加建设资金来源。

五、建立健全融资服务机制,构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一)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规划,继续扶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建设,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扩大规模、创新产品、深化服务,全面提升其为中小企业、种养殖加工户、个体工商户等提供融资担保的能力。

(二)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体系。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增加政策性创业引导基金规模,通过参股或跟进投资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聚集,为我省重点产业特别是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充分发挥我省作为资源大省的优势,着力发展资源金融。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广泛聚集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我省优势资源领域,以创新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支撑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动设立“西宁国家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四)加快发展各类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自我约束、利益协调、信息沟通、改善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改制、重组、引进等方式,发展一批专业性强、信誉度高、服务水平好、有竞争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以及资信评级、投资理财、经纪、租赁、代理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广涉及面广、功能较为完备 的“金融超市”,为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平台,推动金融中介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六、整合金融资源,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一)加快做大做强青海银行。全力支持青海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优秀人才,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青海银行增资扩股步伐,股本金增至20—30亿元。到2015年,实现分行数达到5个以上,逐步实现区域性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布局。

(二)加快农信社改革。积极推进农信社深化改革,在稳定县域法人机构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法人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风险防范措施等制约因素,不断提高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加快证券、期货、信托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天源证券、财富期货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股权调整、增资扩股工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加快庆泰信托整合重组步伐。促进地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改革,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拓展业务领域,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四)加快融资性担保平台建设。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及其他政策支持,进一步提高担保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积极探索成立省级“再担保公司”,加大对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力度,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放大担保倍数,扩大担保规模,提升担保质量,增强为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三农”事业服务的力度。

(五)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稳步推进,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在各州地市试点,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六)加快培植新的地方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探索设立地方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重点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起组建地方法人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

七、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发挥各类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各类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合规经营。

(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金融突发事件通报及金融风险预警通报制度,探索风险处置协调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风险处置责任。

(三)规范引导民间融资行为。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分析和监测民间融资情况,防止非法金融活动,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八、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建设“信用青海”要求,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和完善金融信用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地方政府协助金融机构消化历史沉淀的不良贷款,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严格的惩戒措施。加快全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县”、“信用村镇(乡)”、“信用社区”创建工作。进行全省范围内的州地市(县)金融生态建设评比,评选优秀“金融生态安全区”、“金融创新区”、“金融生态县”。

(二)维护金融市场良好的竞争秩序。依法打击金融犯罪活动,大力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骗保骗赔行为,加强金融债权司法保护。依法取缔非法集资、地下钱庄、地下保单、非法外汇、非法发行股票及证券交易等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坚决打击金融欺诈、高利贷、非法买卖外汇、制贩售假人民币和洗钱等非法活动。加强典当、担保、寄售(寄卖)、非融资租赁信用评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

(三)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建立促进创新的金融监管平台与制度,形成和维护相对宽松的金融创新监管环境,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与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的金融监管平台与制度,增强全省经济金融信息的对称性,实现经济综合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无偿信息数据交流。促使金融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预测、防范和化解。抓好金融稳定工作,确保金融安全。加强与公、检、法、司及新闻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认真做好风险防范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大打非工作力度。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加快地方金融立法步伐,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和保障地区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九、建立健全保障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强化财政政策支持。设立促进青海金融业跨越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设立青海省金融业跨越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省金融业跨越发展。

1.金融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业绩考核奖励。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经营业绩,分门别类设立年终奖励机制,给予业绩突出的金融机构领导班子一次性奖励

10—50万元。根据中发〔2010〕5号文件关于鼓励各银行将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的精神,建立“财政资金存款与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度挂钩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奖补措施,鼓励银行用足贷款限额;对存贷比达到70%的国有商业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达到60%的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政府部门须将财政性资金存入该类金融资源利用率高的金融机构,以帮助扩大存款来源,提高筹资能力。对达不到这一要求的,由省金融办提出警示,若在一段时间内仍不能改观的,要限制其与政府各类资金的合作,并将各部门在各行存款情况及各行存贷比对照情况在全省通报。

2.新设金融机构的奖励。自2010年起,凡在青海境内新设总部性、地区总部性金融机构以及一级银行业分支机构的,给予一次性补贴。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补贴1000万元;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下、1亿元(含1亿元)以上的,补贴注册资本的1%。对在引进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个人,由新设立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新设金融机构的营业用房,在规划、购买和租用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优惠政策。购买和租用的优惠政策,由所在地政府制定。加快制定对偏远地方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的费用补贴办法,因地制宜,确保三年内基本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通过创新服务手段实现金融服务在全省乡镇的全覆盖。

3.银行普惠贷款增长奖励资金。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项目、中小企业、“三农”事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补偿奖励标准为金融机构当年新增科技项目、中小企业、“三农”事业贷款超过15%以上部分的1%。对贷款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金融机构,按新增贷款的0?1‰给予奖励,单个金融机构奖励总额最多不超过50万元。

4.企业上市融资激励。凡我省在境内外首发上市的公司,按其扣除发行费后的融资额情况给予奖励:融资额1亿元人民币以内(含1亿元)的,奖励50万元;融资额1—2亿元(含2亿元)的,奖励100万元;融资额2亿元以上的,奖励200万元。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的,按再融资额(扣除发行费用及省内法人股东认购部分)的0?2%给予奖励,奖励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以上奖励的实施范围是,累计募集资金70%以上在省内投资的首发上市的公司和实现再融资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对上市(借壳)申报材料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的企业和对集合发债业经国家相关方面通过的企业,所发生的上市、发债工作费用给予适当补贴。安排专项资金奖励对企业改制上市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各级政府都应建立本级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5.支持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支农信用担保、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三个体系建设。按当年担保公司股东新增资本金数额的5—10%给予补贴。

6.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从2010年起,执行5年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扶持政策,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按当年股东新增资本金数额的5%给予补贴。7.保费补贴。继续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专项资金额度,增强“三农”事业抵御风险能力。

8.支持金融人才奖励。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金融人才引进、培训和奖励工作。具体办法由省金融办督相关方面另行制定。

(二)强化税收政策支持。重视金融税收制度对金融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金融业税收政策。

1.加强上市后备企业的政策扶持。对上市后备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中因审计调账增加利润等原因所增加的税费,在企业完成融资后,3年内地方所得税留成部分的70%返还给企业。

2.对新设的金融机构享受所得税、营业税、房产交易税、契税的优惠政策。在企业盈利前由同级财政部门减半征收营业税;自盈利起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按50%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凡在青海境内新设立的总部性、地区总部性和分支性金融机构开业或迁入5年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其房地产交易税费减半征收,按契税应缴税额给予50%的地方贴费。3.完善金融业税收政策。为扶持我省藏区金融业的发展,对藏区金融机构的营业税比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政策,5年内按3%的税率执行。

4.调整个人收入分配办法。为鼓励引进金融高级人才,对我省新设金融机构或从省外聘用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按其上一实际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5年内给予70%的补贴。根据每年对省内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评结果,对原有金融机构高层次金融人才,按照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奖励。排名前二位的给70%补贴,排名中间以上名次的给予50%补贴。排名最后二位的金融机构不予补贴,其余名次给予20%补贴。

5.简化银行贷款损失认定程序。根据我省藏区发展特点,优化金融企业呆账认定办法,按照中央5号文件精神,加快贷款呆账核销。税务部门积极为金融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结合本省实际,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做好贷款损失等各类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工作。

6.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免征藏区金融机构贷款合同印花税。对藏区以外其他金融机构,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以及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房产合同,3年内暂缓征收印花税。

7.注重税收优惠与规范税收的结合。除出台税收优惠外,通过税收制度创新来实现金融刺激,实现税收优惠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

(三)强化人才政策支持。确立金融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培育为重点,统筹推进金融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1.人才引进。实施金融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金融领域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于我省急需的金融机构高层次金融人才,在工作和生活条件上创造条件,包括安家费补助、配偶工作推荐、子女高考、入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对金融机构为引进急需高层次金融人才而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等费用,可列入当年职工福利费科目,按税法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人才培训。利用全国对口支援藏区政策实施的时机,加大为我省培养金融人才的力度。省内各类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可有计划、分批参加金融领导干部交流培训,加快建设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培训平台,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各级政府金融管理干部、金融机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金融素质。3.学习教育。强化对地方党政、各部门领导的金融理论学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金融理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广泛提高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

十、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省委、省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成立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青海省金融办,统一指导协调全省金融业发展。建立地方金融首长负责制。各州(地、市)县要树立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是区域经济命脉的思想,突出抓好金融工作,条件成熟的州(地、市)县也应成立对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工作机制。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省金融办与政府相关部门、“一行三局”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服务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编制金融业发展规划。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金融形势,对金融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和系统安排,编制全省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青海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五月十九日

[1]

第五篇:济南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济南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充分发挥省会优势,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促进金融业发展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

(一)大力推进“诚信济南”建设。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包括非银行信用信息在内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兑现落实各项政策和承诺。全面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建设和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积极构建社会信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人,在项目审批、工商年检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制裁和曝光。

(二)积极维护金融稳定。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履行职责,依法强化监管,促进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要积极采 取综合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实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办法,评估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全市金融生态环境。

(四)设立济南金融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金融专家学者,研究探讨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指导我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扶持政策,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

(一)设立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0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以及对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

(二)鼓励金融机构法人总部或地区总部来济落户。对在我市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总部,根据注册资本情况,一次性补助200-2000万元;新设立或迁入的金 融机构地区总部,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上述补助资金,经市金融业发展协调服务领导小组确认并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安排。

(三)支持和鼓励引进金融人才。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人事部门要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人才招聘、人事档 案管理、职称评定、毕业生接收手续办理等服务。对金融机构需要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的,人事部门要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金融机构 从业人员和家属子女来济落户的,公安部门要根据《济南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济政发„2005‟32号)的有关规定,在户口迁移等方面提供便利; 家属来济工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子女入学享受本市居民同等待遇。

(四)搞好协调服务。对金融机构自用的土地、房屋权属手续不完备的,参照《济南市市属企业国有产权改革若干问题试行规定》(济政发„2006‟5号)的相 关规定,有关部门尽快予以完善手续,并减免有关费用。金融机构的房产、土地使用证需更名的,有关部门按程序加快办理。

三、积极支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一)积极支持国有银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主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支持地方性银行机构加快发展,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提高综合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市商业银行尽快实现跨区域经营和上市融资。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尽早将我市列入 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

(二)支持金融机构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对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需要剥离不良资产的,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对地方银行机构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帮助金融机构妥善处置。

(三)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抵债资产处置。对银行机构因借款人抵债而取得的土地、房产等资产,在其过户及变现时,税务、工商、国土、规划、房管、市政公用等部 门要从简加快办理相关手续。对不能提供相关权属证明造成无法过户的,通过诉讼程序解决,房管部门依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办理确权发证手续。加强对按揭房地产的预售合同备案管理,避免出现重复登记、一房多卖现象。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动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市金融业协调服务领导小组要认真组织好金融协调服务工作,研究解决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及高新区 要确定相应责任部门,做好对驻地金融机构的服务。健全完善济南地区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山东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 等交流经济金融运行信息,协调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搞好工作配合,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问题。

(二)建立金融工作咨询制度。成立市政府金融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发挥金融科研机构、专家和金融机构专业人员的参谋作用,就促进金融业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 设,向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建立全市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由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金融信息资源调查、统计和交流制度。

(三)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制定金融风险处置预案,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把风险及时化解在萌芽阶段,维护金融稳定。

本意见适用于在我市范围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和保险业等金融机构扶持政策另行制定。

本意见具体实施细则由市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下载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