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马勇
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条优惠政策,其中明确了支持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六盘水市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建市30多年来,工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虽已具备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基础条件,但城乡统筹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在全市积极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既能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现状,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要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适合六盘水发展、在全省有领先意义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有新突破。实现六盘水发展新跨越、开创新一轮加速发展的新局面,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既有尚未根本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有许多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认识的领域和规律,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贯彻落实好国发(2012)2号文件,最关键的是要着力转变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一是认识问题眼光旧,不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贵州近年来各市州突飞猛进加快发展的态势,存在小进则满思想,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意识不强。二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旧,不是用科学的思维、战略的思维、发展的思维来剖析问题,存在一成不变的思想,形成习惯思维定势。三是解决问题的理念旧,不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省委的决策部署以及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存在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四是决策意识旧,不调查研究、不掌握情况、不听取群众意见,做决策靠拍脑袋,存在不思进取思想,害怕矛盾回避问题等等。这些陈旧观念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只有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不合适宜的陈旧观念,才能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上来,统一到深化对市情的认识上来,统一到对发展思路的认识上来,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也只有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不合适宜的陈旧观念,才能彻底破除小进则安、小富即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永不松懈、永不自满、永不停步的赶超意识;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意识,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固步自封、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至上的思想,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互利共赢的全局观念;破除形式主义、言行不
一、飘浮懒散的不良风气,牢固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破除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观念,牢固树立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观念。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向书本、向人民群众、向实践汲取营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真正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在全省快速发展中迎头赶上、不被淘汰。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有新突破。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我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实力六盘水、魅力六盘水、活力六盘水、文明六盘水、幸福六盘水的要求。实现“五个六盘水”建设目标,就是要下大力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市农村自然条件差、发展滞后,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相当繁重。农村没有达到小康全市就不能实现小康。目前,全市的城镇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着力实施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近几年,我市城镇化率每年都以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在迅速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越大潜力也越大。这是我们以城带乡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各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实施城镇规划,高起点、高速度、高水平进行建设。在土地使用、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房”等重大制约城乡一体化方面加快试点,打破隔离城乡协调发展的条条框框。同时,必须大力扶持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把产业支撑作为拉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给予一定扶持和倾斜,提高城镇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减少农民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发展城乡职业技术教育,特别要重视抓好农民和农民工的非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本地或外出务工的竞争力和收入水平,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产业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六盘水市是资源型城市,加速转型加快发展要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要求,抓住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突出科技引领、循环发展、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变资源为资本,走出一条有利于六盘水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布局合理的新型工业化新路子。项目引进、投资、落地程度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按照“整体规划、严格管理、滚动发展、务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确保项目落地,在“十二五”关键之年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把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资源型基础产业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和优势基础,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更好地发挥资源丰富、基础工业较好的优势,建成一大批百千亿级产业集群。要紧紧抓住国家确定六盘水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机遇,超常规启动试点,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为突破口,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煤炭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使产业链变粗变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工业提质增效,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来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扶持和培育非煤产业,大量引进就业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发展壮大接续产业,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当前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城乡矛盾,体制机制创新就是加快改革步伐,逐步消除矛盾,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平等发展。要抓住政策机遇,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破解体制机制性难题,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一是要把最难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实质性推进,设计制定适合新时期发展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三是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格局。三是要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尽快成立或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在全市扎实开展以城带乡试验试点工作,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共同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四是要加快建立以农民投资投劳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机制,继续深入开展“百企帮村”活动,切实调动一切积极力量,进一步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五是要建立覆盖城乡、机遇均等的医疗、社会保险和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步骤。要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六盘水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大,要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的原则,积极兴办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形成多主体开拓、多渠道销售的大流通格局。一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必须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把支农资金集中用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在重点方面有新的突破。立足各县区的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重点抓好马铃薯、畜牧、蔬菜、茶叶、油茶、猕猴桃、核桃、中药、烤烟等“九大产业”,建成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企业积极投入,抓紧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提高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富裕农民中有所作为。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各类专业协会的建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四是抓好典型带动。培育一大批有带动能力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让农民在勤劳致富、增加收入中学有样板,行有标准,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五是引导农业规模发展。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土地流转、村企合作等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引入现代营销手段,实行专业化分工,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我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各级都很重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差,过去投入较少,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城镇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等群众企盼解决的问题,仍须加大力度,抓紧拟制项目实施。一要突出道路建设。把道路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突破口,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大力推进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尽快实现全市乡、村通油和自然村寨主干道路面硬化的目标。二要突出水利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突出位置,实施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烟水配套、“三小”水利、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工程,完善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保护利用。三要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不断改善供电设施和环境,有效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视耕地质量,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提高农产品生产率。五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突出抓好以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天保工程、珠防工程等为主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确保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七)城乡基层组织建设要有新突破。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关键是要夯实城乡基层组织基础。在城市,积极探索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借鉴一些城市好的做法,结合实际加快改革步伐,逐步撤销街道办事处,把原来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调整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街道办撤销之后,街道原有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级职能部门,而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等职能则全部下放到社区。整合后的新社区设有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居民的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集中办理,居民在社区就可直接办理社保、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事务,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小城镇社区建设也要从基础抓起,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农村,建设好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村级组织作一件大事抓好抓实,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做好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按照“五个好”的要求,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真正帮助解决有人办事、照章办事、有钱办事、为民办事的问题。增加投入、整合培训资金和资源,加大对村级组织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带领群众搞好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第二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沈丘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五个新”的工作要求和实施“111”工程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上下联动、发挥作用,形成建设合力
一是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111”工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县四个班子领导联镇带村落实责任,每人分包一个乡镇、一个示范村,搞好帮扶指导。同时,不断加大引导力度,先后组织4批320多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特别是去年11月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刚上任几天,就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行政村支部书记代表和涉农部门负责人到新乡等参观学习,回来后逐乡镇、逐单位表态发言,找差距,订措施,落实单位责任,形成上下互动、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从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出发来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工程建设由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具体工程由老百姓自己建设和管理,政府做到支持不包办,帮忙不添乱,指导
不代替,使新农村建设真正与农民贴心贴肉。同时,加大了对农民的宣传发动,引导群众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巨大热情。三是发挥社会各界的共建作用。我们充分发挥沈丘民营企业多、实力强的经济优势和县直机关联系面广、政策性强的智力优势,引导企业家、县直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村直共建等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其中祥和实业投资1.2亿元参与了老城西关村的新农村建设,县直14个职能部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形成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确保稳妥推进
一是突出抓好规划编制。我们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做到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全县村庄布局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及乡镇(办事处)总体规划已全部完成,26个新农村示范村,94个辐射带动村,130个乡镇中心村已完成为详规,其它村庄的规划也基本编制结束。同时,县政府于2010年5月份发布了《关于加快农村建设规划、严禁私搭乱建房屋的通知》,加大了农村规划执法力度,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二是突出抓好示范村建设。全县示范村建设已形成四种模式:以老城镇西关村为代表的新型城镇社区域,把全村整体规划为居住区、商贸区、工业区、农业区等,一期投资6000万元,已建新型农民社区2.5万平方米,超市3000平方米,建材6000平方米,公园290亩,并建有村室、敬老院等,可容纳村民1200户、6000人,节省土地400多亩。以东城办事处和谐新村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由1个农场、13个自然村撤点并村而建,规划占地370亩,总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可解决1500户农民入住,节约土地1190亩,内设文化大院、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村邮站、健身广场、连锁超市等,目前18栋农民住宅楼已封顶。以周营乡孟寨行政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模式,重点抓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做到道路畅通、庭院整洁,村容村貌较大改观,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东城办事处尤庄行政村为代表的项目建设模式,我们以沙颍河改造为契机,动员沿岸村民搬迁,统一规划安置建设新村,沿河共建起8个安置小区。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两个村的拆迁正在启动。三是突出抓好村庄整治。我们以村庄内垃圾、柴草、路障、污水整治为重点,认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对全县558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整治,大力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农村沼气,绿化美化村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
三、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提供资金保障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为破解资金难题,我们积极探索了多种筹资方式。一是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行其职、名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交通、卫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尽可能地把惠农资金在不
违背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向示范村倾斜。二是政府投资。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建设进度快、效果好的示范村解决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激励效应。三是市场融资。成立了沈丘县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已融资1000万元,促进了和谐新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四是企业投资。老城西关村以河南祥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先行投资1.2亿元建设新型城镇社区,再由河南乾元鑫担保公司无偿提供提保,以优惠利息帮助村民贷款购房,每户家庭只需拿出3至4万元就可以入驻新房、购买商铺。五是社会筹资。我县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2010年全县筹集新农村奖金近2000万元。
四、产业劳动,提高效益,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我们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文章,从根本上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扶持农民发展种养加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如北城办事处小辛营行政村种植槐山药1.2万亩,年经济效益1.7亿元;纸店镇卢寨行政村发展蔬菜大棚160个,年收入达1500万元;付井镇建成了5个千头奶牛规模养殖小区,年增加农民收入18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中储粮沈丘直属库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粮食种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小麦70万亩,每年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2009年以来,我们把秸秆综
合利用作为循环农业的切入点和一项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秸秆由炭化到燃料到炉灰到肥料、由气化到供应入户到生火做饭、由粉粹到饮料到养殖等现代农业经济产业链开始形成,初步显现了农民增收、农村整治、农业增效、节能环保等综合效益。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整体推进的同时,我们注重培育了一批动作规范、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42家,带动农户2多万户,年促进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以中储粮沈丘直属库为龙头的“三农服务社”发展到125家,有效地带动10万农户增收,不到一年时间就推动土地流转1万亩、托管1.8万亩。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形成由培训到就业再到创业的循环。全县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年收入达20亿元,打造了沈丘建筑、沈丘物流等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办各类企业374家,成为种养加专业户3500人。
我县新农村建设只是刚刚起步。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今年,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计划总投资1.5亿元以上,重点抓好县城附近的8个社区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第三篇:改革发展,创新突破
改革发展,创新突破
遂川农业经济发展成绩辉煌
遂川县农业局党委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县一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体制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市场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做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促进、两不误,为促进我县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农业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增收。到2010年底,全县实现粮食播面62.68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3.55万吨。生猪、家禽、水产、蔬菜、金桔、茶叶、板鸭等主要农产品连续七年全面增长。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七年增长。到2010年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余个;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16.3元,比“十一五”期末(2985.52元)增长58%。
三、农技推广管理体制顺利推进。到2011年5月,推进了畜牧兽医、农技推广等四大管理体制改革。择优选聘了工作人员,妥善安置了落聘人员,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人财物三权归县、综合建站财政保障的目标要求。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五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