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质量螺旋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浅析质量螺旋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会计1016班 龙星宇 100330478
一、质量螺旋的含义及理解
质量螺旋,也称质量环。为了表述产品形成的这种规律性,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提出了一个质量螺旋模型。它包括一系列活动。产品质量由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环节构成,同时又在此过程中不断循环仿真提高。
为了表述产品质量形成的这种规律性,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提出质量螺旋模型。所谓质量螺旋,是表述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型,是一条呈螺旋上升的曲线,它把全过程中各个质量职能按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通常称之为“朱兰质量螺旋”或者“质量环”它大致包括市场调查研究、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工艺策划和开发、采购、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和储存、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重要环节。在朱兰质量螺旋中,产品质量从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
朱兰螺旋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率先采用表达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条螺旋上升曲线,该曲线对品质管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对品质管理的指导作用
1.产品的质量形成过程包括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定产品规格、工艺,采购,仪器仪表及设备装置,生产,工序控制,产品检验、测试,销售及服务等共13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2.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3.要完成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就必须将上述各个环节的品质管理活动落实到各个部门以及有关的人员,要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4.品质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企业内各部门及员工,还涉及企业外的供应商、零售商、批发商以及用户等单位及个人。
5.品质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朱兰螺旋曲线所揭示的各个环节的品质活动,都要依靠人去完成。人的因素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品质管理应该提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此外,要使“循环”顺着螺旋曲线上升,必须依靠人力的推动,其中领导是关键,要依靠企业领导者做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工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去推动质量循环不断前进,不断上升,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产品质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可以预见的。社会工业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它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与质量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质量的概念必然会拓展到各个社会领域,其中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卫生保健质量,以及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精神需求和满意度等等。同时,朱兰博士的生活质量观也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目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是说,没有需求的拉动,经济发展将难以实现。
环视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正逐渐被企业间产品及服务的竞争所替代。质量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任何产品及服务所必须具备的。用户完全满意已经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和跨国公司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每个企业、每种产品和服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都要面对超严格的质量要求“,都要努力使自己达到世界级的质量水平。
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各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齐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结合起来。企业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就是活动的全部过程。
三、质量管理职责在企业各部门的分配
1、总经理的质量管理责任
执行国家关于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领导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的全面工作,确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制订质量发展规划;
督促检查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情况,确保实现质量目标。随时掌握企业产品质量的动态,负责处理重大的质量事故; 负责抓好质量管理教育工作,对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和重大质量问题,组织质量技术攻关。
组织制订质量奖罚制度、措施,实施执行质量奖罚措施;
2、质量管理者代表的质量责任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审核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组织制订各种质量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并监督检查贯彻执行; 参与重大质量事故的责任调查、处理工作; 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方进行联络。
3、技术部的质量责任
负责制订工艺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
负责制订原材料、辅料和外协、外购产品的质量标准和验收准则;
针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性问题,制订有关的方案、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技术部是公司贯标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⑴负责制订质量体系工作计划,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持续改进;
(2)在过程控制方面,负责对质量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对体系运行方面进行抽查,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3)宣传、培训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传达到每个员工;
(4)制订体系审核计划,具体组织内、外部体系审核活动和管理评审活动。
4、品质部的质量管理责任
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和提出原材料、半成品及生产过程的检验项目和检查方法,并经常检查执行的情况;
组织开展质量管理、质量检验工作,制订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和办法;
组织召开质量管理会议,研究问题,制定措施,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组织实施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和出厂产品的质量检验,确保公司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制造过程不合格品不转入下道工序,返工返修率逐步降低,确保出厂产品的合格率100%;
组织、参与对不合格品、返工、返修、报废、退货、索赔等相关的管理、审批、审核工作,做好相关的质量记录; 管理计量、检验器具,定期组织计量、检验器具的校准和检定。按照要求上报质量检验的信息报表。
5、物资采购部的质量责任 会同技术、质量部门制订主要原辅材料、外协件、外购件的采购目录和采购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制订采购计划,筛选合格供应商;
负责原辅材料、外协件、备品、备件的采购,确保采购产品按时到货,确保采购的产品质量合格,符合公司制订的质量标准;
负责组织实施对供应商的管理、评审工作,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合格率100%; 在办理材料、产品入库时,查验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产品化验单或产品检验报告; 对入库物质产品进行分类存放,做好标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物质、产品的完好;
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出库、入库手续;
做好每天的物质流转统计、记录,按照要求上报主要原材料、外协、外购件的购进、入库、出库信息报表。
6、制造部的质量责任
根据产品订单,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根据生产计划提出原辅材料、外购件的供应计划和产品交付计划。在领料时,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对原材料质量和技术性能的要求,不得擅自改变有关的技术标准;
在配料时,必须按照生产工艺规程规定的原料配比进行配料; 负责做好半成品、在制品的质量检验控制、记录和分析工作;
按照生产作业计划,组织生产作业,确保产品的按时交付,确保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做好首件、自检和互检工作,做好相关的质量记录,对过程产品和转序产品的质量负责,不准不合格品转入下道工序。
确保生产过程产品合格率不断提高,确保返工、返修率不断下降。
制订设备操作指导书和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确保设备损坏后能够及时得到修复;
在自制设备、备件中,确保严格按照图纸及工艺要求进行加工作业,经质检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及时对所购进的备品、备件进行质量检验、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按照要求上报过程产品的质量检验和设备、工装维修使用信息报表。
7、销售部的质量责任
负责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与顾客及潜在顾客协商洽谈,掌握、理解顾客对产品质量、性能的需求要求,参与有关要求的订单合同评审工作;与顾客保持沟通及征询顾客意见,定期开展调查顾客满意度调查、评价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和抱怨信息。按要求提交顾客满意度评价报告。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按时上报与质量目标考核相关的报表。
8、销售内务部的质量责任 收集市场和顾客信息,掌握市场变化,积极向有关部门反馈市场和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反馈产品市场新的变化。通过与顾客沟通实现与顾客的双向理解、信任,正确制订投标标书文件,维护我公司合法权益。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按时上报与质量目标考核相关的报表。
9、业务计划部的质量责任 依据合同法的要求,审查、审核合同条款,组织订单的合同评审工作;组织对已签合同履约的跟踪管理,维护顾客与公司的合法权益。对产品销售业务计划的执行实施监督、检查与考核,记录、反馈、上报销售业务报表数据,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按时上报与质量目标考核相关的报表。
10、企划部的质量责任
负责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制订、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责,按照要求管理、配置与产品质量有关人员的工作;负责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人员制订必要的能力准则;负责组织、检查对与产品质量有关人员进行的技能和意识培训,对需持证上岗人员进行考核并颁发上岗证。负责根据质量目标考核的需要,要求各有关部门填写、上报与质量目标指标考核和质量信息数据报表,按照要求及时汇总、上报。
11、员工的质量责任
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质量,精益求精。积极参加质量、技术学习培训,做到四懂:懂得产品质量要求、懂生产工艺要求、懂设备性能、懂检验方法;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工装、模具、仪器、工具、夹具等;
认真做好产品自检、互检工作,做好质量管理的三自一控的工作,即:“三自一控”是指由操作者按照规定对自己的工件进行“自检”,把所检工件按合格与不合格进行“自分”,在合格工件上“自作标记”,并在检查人员配合下“控制自检正确率”。要制定“三自一控”活动管理办法,组织全员性把关活动。
四、总结意义
企业为实现其所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所有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质量体系。朱兰质量螺旋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企业质量管理来讲,它指出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说明质量不仅仅存在于产品制造环节,而是全体人员都应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赵小宁、徐智慧《商品学概论》
第二篇:谈谈你对质量螺旋含义的理解并指出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商品学》结课论文——浅谈质量螺旋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浅谈质量螺旋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摘要
质量螺旋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朱兰首先提出的,其科学性和客观性以及其过程对企业管理具深远的影响;质量螺旋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关键字
质量螺旋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以人为本
三,质量螺旋含义
“质量螺旋”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提出的另一个关于质量控制的重要理论。朱兰认为,为了获得产品的最佳使用效果,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质量管理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反馈等各个环节。同时,这些环节又在整个过程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螺旋式上升。因此,它也可被称为“质量进展螺旋”。四,质量螺旋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企业要重视强各环节的质量管理。
产品的质量形成过程包括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定产品规格、工艺,采购,仪器仪表及设备装置,生产,工序控制,产品检验、测试,销售及服务等共13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产品质量是设计进去的,生产和管理出来的,质量管理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展可靠性工作,只有全过程开展可靠性工作,才能从源头控制好产品质量。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实施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工程,将质量管理的重心前移。”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和支持质量管理工作,把可靠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管理者要认识到设计质量对产品固有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注重开发阶段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高设计质量,采用质量设计和预防措施,以保证质量问题在源头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制定有效激励措施鼓励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形成产品有关的各个部门,如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研发部门等共同理解产品的质量目标和可靠性目标,并自觉为之努力;
姓名:刘卫清学号;100330539班级:会计1018
将质量职责授权至所有职能领域,成立“跨职能解决问题工作组”,参与开发过程、生产过程中解决质量与可靠性问题,使其在源头得以落实。
此外,企业要大量采用质量控制、可靠性设计等技术方法;大量应用预防性质量措施,如在线质量监控、SPC预防措施等;配备一定深度的质量分析、检验仪器设备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分析人员,分析解决影响产品可靠性的深层次问题;把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以及贯彻ISO9000标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制定可检查的质量目标和可靠性目标。
(二)企业要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需要满足其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光洁度,造型,色泽,包装等特征和特性。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在生产、检验以及评价产品质量时,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依据、统一的尺度,这便是产品的质量标准了。产品的质量标准是根据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将产品的主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从数量上加以规定,即对一些主要的技术参数所作的统一规定。它是衡量产品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也是企业生产产品的统一标准。
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大致包括市场调查研究、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工艺策划和开发、采购、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和储存、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重要环节。产品质量从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
产品质量高低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质量已成为决定用户购买的首要因素,“质量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取代“价格竞争”。那么企业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树立产品质量全员意识;
B、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质量控制;
C、原材料控制;
D、建立完善的产品图纸和工艺标准;
E、努力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F、加强过程控制及提高最后的完工验收标准;
姓名:刘卫清学号;100330539班级:会计1018
G、建立完善的产品档案,对售后服务加强控制,及时反馈现场及用户的意见,对产品存在的问题加大开发力度,及时发现改进产品中存在的质量隐患。
产品质量的提升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努力,一定要树立员工多观察,勤思考,主动学习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工作质量的意识,以主人翁的精神切实认真参与到公司的生产工作中去,并以实际行动积极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企业要明确和分清企业各部门的职能,权利和义务。提升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要完成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就必须将上述各个环节的品质管理活动落实到各个部门以及有关的人员,要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证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四)企业要协调好企业内外部的关系。
品质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企业内各部门及员工,还涉及企业外的供应商、零售商、批发商以及用户等单位及个人。
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质量责任制,只有各部门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必须明确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小的摩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目前,随着企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业务部门越多,业务部门的烟囱问题也越加突出。一些负责企业效益的业务部门或者核心业务部门,往往容易产生对其他支撑或者服务部门的忽视和抱怨。而这些现象又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企业效率的最大化,很多企业内部的金矿未被挖掘和开采,浪费了巨大的资源。
只有协调好了企业外部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处理好企业外部关系不仅影响企业是形象,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
姓名:刘卫清学号;100330539班级:会计1018
因此,现代企业要成为和谐企业就必须处理好企业各方面的关系。促使企业内外部的关系协调健康的发展。
(五)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
品质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朱兰螺旋曲线所揭示的各个环节的品质活动,都要依靠人去完成。人的因素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品质管理应该提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此外,要使“循环”顺着螺旋曲线上升,必须依靠人力的推动,其中领导是关键,要依靠企业领导者做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工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去推动质量循环不断前进,不断上升,不断提高。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陈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现代企业中这两种模式并不是載然分开而是互相渗透的,不管侧重于哪种模式,其中都少不了“人”这种因素。企业首先不是物的堆积,而是人的集合,是由人以赢利为目的而构筑的经济性组织。因此,企业管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即调动企业人对物质资源的配臵和赢利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管理就必然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
姓名:刘卫清学号;100330539班级:会计1018
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六)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
瑞典质量学家L·桑德霍姆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将主力质量螺旋归纳为企业内部八大职能---市场研究、产品研制、工艺准备、采购、制造、检查、销售和企业外部的两大环节---供应单位、,形成质量循环图。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新《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靠的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样,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公司高效运作的基础。
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
(七)企业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八)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姓名:刘卫清学号;100330539班级:会计1018
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总结
质量螺旋采用表达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条螺旋上升曲线,该曲线对企业品质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学》,宋明顺,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2,《管理学原理》杨文士,李晓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马国柱,[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4,《漫谈朱兰质量螺旋创新》,陈晔,[J],经济周刊;
5,《质量管理计划与实施》,魏建平;常文娟,业务技术,2007.08。
姓名:刘卫清学号;100330539班级:会计1018
第三篇:培训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培训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培训是一种投资
所谓投资,是指投入有产出,能增值。培训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培训投入1美元,产出达3美元。长期来,我国一些企业视培训为消耗、负担,因此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略对人的投入,这是导致部分企业观念陈旧、素质下降的主因。
培训还是一种双赢投资,即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作为投资,其回报亦是可以计量的,培训效果评估将为度量培训的价值提供依据。
管理即培训
管理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但其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即首先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也就不难理解培训对管理的意义。
首先,培训是管理的前提。作为管理主体,管理者首先要通过培训具备实施管理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信息;作为管理客体,被管理者要通过培训掌握自身的职务、义务及相应的专长、技能,以适应管理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培训通过唤起员工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为自主管理这一管理的最高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培训是管理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及行为取决于从他人那里接受或凭自己获得的信息,这种信息决定了人们在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持某种态度及采取行动的参数和准则。所谓管理的过程,就是帮助员工掌握上述相关信息的过程。培训通过使员工对指定的、标准的信息的接受和消化,影响其认识和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者就是培训者,每个上司都是教师,要善于把种种命令、指示、要求以培训的形式下达,寓管理于培训,使员工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我们很多管理行为的失效其根源就在于被管理者所具有的信息不对称。
再次,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管理即培训,并非以培训取代管理,而是现代管理必须通过培训来实现。其实质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理念的主导下——管理方式的转变,把过去被动、强制、刚性的机器管理方式转化为自觉、能动、柔性的人性管理方式,把“见物不见人”或把人当机器、工具物化的管理,转向通过培训发挥人这一主观能动资源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这充分说明了培训在现代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培训是组织式学习
1.培训是一种学习。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学习是现代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培训是企业学习的基本手段,培训力就是竞争力。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收,更是主动地吸取;学习不仅在于学什么,关键是怎么学及学得快,即学习能力的提升。强调培训是学习,提示企业培训不仅在于让员工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干劲,培养组织的学习氛围,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2.培训是一项组织职能。谓之职能,是因为企业培训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必须为完成组织任务设定,使培训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不是为培训而培训;同时,对培训本身也要加强管理。
3.企业培训不同于学校教育。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1)学习的目标不同。企业培训是一种针对性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一种普及性教育。培训是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完成企业任务的措施和途径。(2)学习的重点不同。学校教育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素质教育,而培训侧重于“怎么做”的技能教育。(3)学习的方法不同。首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培训以学员为中心;其次,教学是示而学,而培训是干而学;再次,培训注重学员参与及双向沟通,除教师讲授外,像案例讨论、现场学习、模拟练习、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游戏竞争、小组活动等亦成为培训的基本方法。(4)企业培训具有浓烈的企业文化特点。培训必须吻合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注重员工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工作态度的改进,通过培训来建立和宣扬企业文化。(
第四篇:浅析组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政治与公共事业管理
陈珊珊政治与公共事业管理学院2008279290403浅析组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快乐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组织成员通过社会化过程认同组织文化,了解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效率。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优秀的组织文化,通过他们来了解组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关键词]:组织文化、爱心精神、社会化、组织文化的意义
案例呈现: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创建于1971年,现在已成为拥有1.8万名员工,服务范围横跨美国22个州45个大城市的美国第六大航空公司。
公司现任总裁和董事长赫伯·凯勒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用爱心(LUV)建立了这家公司。LUV说明了公司总部设在达拉斯的友爱机场,LUV也是他们在纽约上市股票的标志,又是西南航空公司的精神。
踏进西南航空公司总部大门,你就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氛。一个巨大的敞顶的三层楼高的门厅内,展示着公司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穿越欢迎区域进入办公室两侧的长走廊,你就会看到数百幅配有镜架的图案,镶嵌着成千上万张员工的照片,内容有公司主办的晚会和集体活动、垒球队比赛、社区节目以及欢度万圣节、复活节的场景。员工们制作的一些艺术品、油画也巧妙地穿插在无数图案中。
当员工们轻松地穿越大厅过道前往自己的工作岗位时,到处洋溢着微笑和欢乐,谈论着“好得不能再好的服务”和“爱心”等。公司制定的“三句话训示”挂满了整个建筑物,最后一行写着:“员工们在公司内部将得到关心、尊敬和爱护公司盼望他们也能和外面的每一位顾客共同分享这种关爱。”
如果你要见总裁,你可以直接去办公室,也没有人会对你说:“你不能见他。”公司每年举行两次“新员工午餐会”,为在公司里已工作了十年以上的员工专设了“一线座谈会”,领导们和员工们直接见面,保持公开联系。在赫伯和员工们一起拍的照片上,他从不站在主要位置,而是站在群众当中。赫伯要每位员工知道他不过是众员工之一,是企业合伙人之一。
上层经理每季度必须有一天参加第一线实际工作,担任订票员、售票员或行李搬运工等。“行走一英里计划”安排员工们每年有一天去其他营业区工作,以了解不同营业区的情况。
爱心精神在西南航空公司内部闪闪发光,正是依靠这种爱心精神,当整个行业在赤字中跋涉时,公司却连续22年有利润,创造了全行业个人生产率最高的记录。
在我们的眼中,高度正规化的组织会带来行为的可预测性、秩序性和一致性。我们认为组织文化特别是强文化同样也能达到上述目的,而且无需书面的文件。在强文化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又广泛的认同。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组织成员越多,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越坚定,组织文化就越强。如果西南航空公司采取的是高度正规化的制度,也许在起初的时候,员工兢兢业业工作,组织能正常进行,但是时间一长,员工便会对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死板而又冷漠的工作制度、环境所泄气,就会出现人心涣散,流动率上升的后果。相反,西南航空公司利用组织文化,让员工认同他们的价值观,管理层不需要费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他们也会很高兴的把这些工作完成,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工作不单单只是工作,更是一种乐趣。也是体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整个组织的内聚力才会更加坚固。组织也才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组织文化队社会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组织文化的功能上。组织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文化揭示组织成员在思考和行动方面的方向。组织成员在组织行为和思考的时候,如果违背组织文化就会感到不安,因为组织文化具有约束力的作用。
2、组织文化起着同一方向凝聚组织成员的作用。当组织文化与组织核心价值观等同时,员工的价值观念相似,因此组织的凝聚力自然而来就会越来越强。以西南航空公司为例,拥有强的企业文化,员工的流动率也随之降低。
3、可以准确把握组织的权力结构和其实际情况。组织的权力结构,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程度,组织的实际运行情况等,只有通过组织文化才能正确地了解。
4、使组织的信息沟通得以顺畅。西南航空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样一个轻松又充满爱心精神的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很顺畅,能及时将信息在成员之间传递。
5、决定改革的成功与否。换句话说,不适合组织文化的改革方案,即使非常合理也难以获得成功。
6、影响着组织的效率。组织文化影响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一般来说,组织文化首先影响着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然后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最终影响组织的效率。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组织文化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组织成员共享的重要的价值观、信仰和认知的集合体。组织文化为组织成员提供了模式化的思想、感受和反应,引导其制定决策和其他行为。建立起一种和谐包容、创新开拓的优秀组织文化,是任何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必然,也是现代组织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根本途径。回过头来看西南航空公司的组织文化,就是这样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必然也会遇到其他航空公司的竞争,会面临新的挑战,可能需要进行改革,但正如上面所说的,不适合组织文化的改革方案,即使再好在合理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真正适合组织文化的改革方案,才有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才能再创辉煌![文献来源]:[1]、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李冰心,《论组织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意义》,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苏雪梅、葛建华,《员工社会化角度下的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研究》
[5]、邹静,《组织文化的特征和意义》,应用心理学4
第五篇: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一直是学界与企业界关注的一个主题。企业伴随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并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但是,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企业界,目前对“企业文化”概念,仍存很深的分歧。这些分歧,影响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站在企业管理实践需要角度上,对“企业文化”概念重新做一总结。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管理思路,不是“以人为本”的时髦口号
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美国企业管理在20世纪初到60年代的60年里,已经形成了健全、成熟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对企业管理中主要涉及物的要素的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将人看作产生成本的物)等,已经实现了制度化。研究人的价值观等软要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目的是通过提高人的活力,促进其他物质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与效益,这是企业文化理论在美国兴起的历史背景。自此之后,美国的管理学理论,从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这种管理理论的转变,反映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是从向压缩成本要效益,转向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成长的发动机,这也是美国坚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体系与“知识经济”兴起的经济管理动因。
从美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看,文化管理不是要替代科学管理,而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后的一个新的管理发展阶段。其含义,是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人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进而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把企业管理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通过企业价值观培育、管理制度推进,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全面提升管理效率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二、“企业文化”是广义文化,不是狭义文化
在我国企业文化研究领域,人们一般能够坚持广义文化观,即认为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但是一旦进入一个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往往就会倒向“狭义文化观”,表现是:不去研究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观现状与群体心理,只考虑如何草拟一个观念性的企业文化手册,重视时髦管理口号,为了“文化”而“文化”,看不到文化如何能够转变成企业的生产率,这也就是制度与文化两张皮的原因。
因此,企业家与高管人员,必须将“企业文化”上升为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来看待,从企业管理的宏观视角,分析、看待管理制度建设与人的价值观念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以研究人类群体行为为目的的社会学与管理学需要处理的问题,不能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个文学问题。
反之,从狭义的文化观角度出发,将企业文化看作企业宣传部门负责的事情,企业文化建设就会走入死胡同,变成了只有大企业才能消费得起的一种装饰品了,变成了文学故事、标语口号。文学故事不是目的,企业管理才是目的。能否以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效率与效益,是区别不同企业家管理功力的一个问题。企业文化就如一把水果刀,在小孩子手里可能成为自残的工具,对武功高手而言却会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
三、“企业文化管理”对企业管理的特殊涵义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其目的都是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有效性,文化管理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对管
理有效性的分析,可以从效率与效益两个角度进行。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企业文化国际化”问题》一文中,曾将企业文化的作用区分为“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
所谓企业文化的内部功能,就是通过凝聚员工士气实现“上下同欲”,降低企业科学管理制度内化的阻力,实现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文化管理要求以价值观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群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价值观与相应的民族文化心理,影响到西方企业科学管理制度在中国的效力。
其次,企业管理水平与西方企业有很大差距,是企业文化管理对企业具有特殊含义的另一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情况不同,绝大多数企业尚未经过科学管理阶段的充分发展,即使是海尔、联想、TCL等知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成长也只有20几年。企业作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组织,制度建设与员工遵守的关系,是任何规模的企业在建章立制与管理规范化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文化管理的目的不是要代替科学管理,而是为尽快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服务。
第三,企业文化的外部功能,是指通过产品形象及员工行为展现出来的风气,建立起企业与用户为主的利益相关者的良好社会关系,树立企业形象,并获得用户对该品牌的忠诚,实现企业经营所追求的效益,保证企业的永续经营。这就要求必须将企业文化的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同时考虑,也是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要表达的含义。在企业文化外部功能实现上,这种文化心理的特殊性则体现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些特有的现象,如保健品经济、短信经济、礼品经济规模巨大。
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必须坚持广义文化观,防止走向狭义文化观的死胡同;是继科学管理之后的一种管理理论,不是局限于管理员工精神的口号标语;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不是大企业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