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4 06:1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伦理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伦理名词解释》。

第一篇:商业伦理名词解释

伦理:一是指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事实和关系规律的事实;二是指这关系的规律,从这关系中引申出的秩序、法则、道理,以及应当如何的规范要求。

1.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2.商品经济:一种为了交换、为了市场面生产,并通过商品交换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形态。3.契约: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是当代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形式,它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交换工具和法律制度。4.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经济交易中形成的关系,就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同所有者之间发生的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赊销预付经济行为中形成的以契约维系的买卖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

5.公共关系道德: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处理与消费者、竞争者等相关公众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所依据的观念,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企业经营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6.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7.跨国公司:是跨越国家疆界在国际范围进行经济活动的企业,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8.法律:是企业及其成员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

9.生产本土化:是指租用东道国的土地,雇佣东道国的劳动力,建设厂房进行生产和制造。10.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商品市场、世界技术市场、世界服务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

11.商业理论:是任何商品团体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营利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12.商业:是由商品交换发展而来的,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

13.广义的绿色营销:企业营销活动中体现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充分考虑社会效益,既自觉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更自觉抵制各种有害营销。

14.企业利益相关者:受企业行为影响或可影响企业行为的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

15.公共关系:也称公众关系,公众是指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是组织的总合。

16.具体环境:与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或要素组成。

17.基本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获得利润的责任。

18.贸易条约和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确定彼此间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贸易关系所缔结的书面协议。

19.所有制:生产资料占有和支配的经济制度,它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20.员工关系:员工不仅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是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公众。企业的一切工作均需靠内部员工合作努力才能完成,要协调好员工关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以行为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21.道德情感:是指与道德认识与观念相一致的、对事物的善恶价值作出喜厌好恶体验和反应的情绪和感受,如同情心、正义感等,22.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利益联系的个人或团体,是指那些“对企业的政策和方法能够施加影响的所以集团”。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存在于企业内部,如股东、经理、员工,也可能存在于企业外部,如银行、政府、消费者;可能与企业之间存在经济往来,如供应商、经销商,也可能不存在经济往来,如所在社区、地方公众和环保组织。因此,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不仅具有经济内涵,而且具有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等多方面的意味。

23.交换: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指物与物的交换。

24.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25.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限制商品进出口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总称。26.利益共享:要求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27.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供应者、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作用的过程。

28.整合同化理论:是指跨国公司主动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多元化环境与多元化文化员工的同化,建立具有独特性、主动性、发展性、层次性特征的管理组织与结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系统和企业文化氛围,促进跨国企业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29.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Accoutability8000的英文简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标标准。

30.决策进行伦理分析: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评估可供选择的方案,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

31.采购本土化:是指跨国企业在当地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要尽可能的从当地合格的供应商哪里采购,而不是大部分来自进口。

32.公平原则: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必须恪守社会规范,也是协调竞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33.公序良俗:所谓公序是指公共秩序,即国家、社会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其中包括法律所保护的秩序,也包括法律未予规定但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秩序。良俗是指善良风俗,既指民间存在的约定俗成的一般道德规范,也既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公德'。34.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性 :是指跨国公司的员工来自不同国度、民族、地域,由于所处的差异导致来自东西方的员工观念的不同。一方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来自东西方的员工价值观念的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员工个人的经历或者经验不同,形成了各自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世界观。

35.信用管理体系 :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由信用立法与执法、信用管理行业惯例与约定、社会信用行为与道德规范等多个子体系共同作用、交织形成的社会机制。其主要作用是规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用活动。

36.契约中的自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中的自由是指形成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她们只受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制约。

37..商品倾销:是指将出口商品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产生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抛销商品,打击竞争对手已占领市场的削价竞销行为。

38.公正:如果对公正进行最一般形式的阐述,则所谓公正,就是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利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公正也可以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等利”或“等害”交换。它的核心是均衡和合理,即一种不偏不倚的社会中人们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说到底就是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9.顾客关系:消费者关系简称顾客关系。顾客关系指是企业与其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或直接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40.互利与合作:是针对企业的营销活动的性质提出的交易中的基本信条。

41.道德:不仅指法律、法则、关系之理给人提出的心性,品行的规范要求,而且指将这种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得道于己而形成的个人品性、品德。

42.商业良心:是指商人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时,从善良愿望出发的诚信为先、童叟无欺、满足需求、保障供给的欲求和自我评价,是集体意志向善的自我规定。商业良心是针对企业行为而言,也是要接受他人或消费者的道德评价的。

43.声誉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创建或维护良好的声誉而运用传播技术,加强企业与公众的沟通,倾听公众的意见,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做出的一系列管理活动。44.跨国公司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以建立“地地道道的本土企业,为当地社会作贡献的企业”为目标,在东道国的子公司中,任用当地的管理人员,沿袭当地传统文化,塑造适应当地经营环境的跨国界经营的模式。

45.企业的伦理理性:它是指企业的决策者在做企业经营决策时,能够有意识地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做出合乎理论道德要求的决策选择。

46.契约关系的法律属性:表现在契约必须依法订立,一旦形成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产生法律效力,且在契约关系中受到侵害的利益都会受到法律的救济。

47.契约中的诚信: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

48.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所有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49.绿色壁垒问题: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在全球关税下降的大趋势下,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和产业,在寻求关税的替代技术方面寻找到的新的贸易壁垒方式。

50.契约中的平等:是伦理中的机会平等,也叫程序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它的含义是:不论天赋、才能、机遇如何,契约关系都会为每一个想参与的人提供机会,使他有可能参与,而缔约后的结果不会影响契约的成立。

51.商业信用主体道德:其本质是,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个人能够约束、克制、甚至牺牲私利、私欲,以服从社会整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他律要求。52.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内共同追求的信念和价值观。

第二篇:伦理 名词解释

1.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原理,原则和规范

2.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

3.生命伦理学:也称生物伦理学,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

综合研究的一门应用伦理学,是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

4.道德是人们实践_-----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一种社

会形式

5.到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合乎需要的理想道德,依据一定的原则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6.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功夫

7.道德行为:就是行为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自觉选择的、涉及到自我利益与他人

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

又成为伦理行为

8.道德选择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

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9.道德冲突:指行为者面临这样一种处境: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行为提出不

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

10.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集团道德要求的,已成为个人性格要求的思想意

识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或者说,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通过长期道德实践

形成的,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心里特质

11.道德评价:指在道德活动中,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体系,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

论、内心信念等方式,对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

12.道德妥协是指主体在选择中有意识的放弃某些道德规范和准则,牺牲某些道德价值,以保

持其他道德原则和规范,维护更多的道德价值

13.道德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程度和精神情操水

14.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

行为准则

15.家庭道德:是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16.婚姻道德:就是凭借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节婚姻领域里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17.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8.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19.善与恶把凡是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称为善,反之,成为恶。

20.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

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21.良心是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

22.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

23.荣誉就是社会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褒奖和赞许

24.幸福就是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斗争实践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所引起的愉快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肯定评价。

第三篇:伦理名词解释

伦理学试题三名词解释

1.仁 2.道德 3.德治 4.个人主义 5.中庸 6.八条目 7.爱国主义 8.集体主义 9.大学之道 10.天人合一 11.无为12.知行合一 13.致良知 14.性善论 15.性恶论 16.格物致知 17.正名18.不忍人之心 19.道德自律 20.道德良心 21.三纲五常 22.功利主义 23.道德自由 24.道德境界 25.道德信念 26.制度伦理 27.道德风尚 28.道德秩序 29.道德理性 30.社会公德 31.道德人格 32.伦理关系 33.道德内化 34.意志自由

35.元伦理学 36.环境伦理学 37.道德选择 38.道德规范 39.善40.行政伦理 41.个体道德 42.职业道德 43.道德教育 44.道德风尚 45.道德体系 46.道德主体 47.道德心理 48.道德秩序 49.企业伦理 50.理想人格 51.生命伦理学 52.道德信仰 53.道德环境 54.道德权利 55.道德冲突

1.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德治与法制相对立的范畴,其核心不仅是强调要依靠通过道德治理社会,更在于强调道德高于法律,在社会实行人们所熟悉的“礼”治。

4.个人主义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的一类学说。

5.中庸的基本规定,即为据两用中,或以中为常道之义。其积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这就是礼。其消极方面,就是防止和反对言行之过分、过度。

6.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一种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8.爱国主义就是要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努力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顾全大局,做出必要的自我节制和牺牲,以维护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一致的发展。

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0.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11.无为是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

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12.知行合一是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13.致良知是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14.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15.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16.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17.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18.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19.道德自律,简称自律,与他律相对。是康德最先比较系统地提出来的伦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也就是将被动的“我应当如此行为”变为自觉我“我愿意如此行为”,把服从变为主动。换句话说,人的自律的意志是指不受外在环境的约束,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所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行动的伦理原则。康德认为,只有自律意志的行动,才是道德的行为。

20.道德良心,简称良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在道德责任上的一种认识,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根据,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形式。人们在做某种行为之前,良心对行为的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良心的行为给予克服,特别是在行为过程中,发现了认识上的错误,出现了新的情况,良心可以使人改变行为方向。在行为之后,良心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符合良心,个人就会产生一种自豪,精神达到某种自我满足,相反,就会产生内疚、羞愧。良心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21.三纲五常正式提出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汉书。董仲舒》和《白虎通义》都有记载。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前者对于后者具有绝对的统治,后者对于前者具有绝对的服从。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的,常指的是不变。董仲舒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赋于三纲五常以神的权威,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封建道德准绳和不变的道德原则。

22.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或“功用主义”。通常是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西方: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边沁(快乐主义)、穆勒。中方:战国墨子、宋代叶适、陈亮。(唯利无义{利己}、利人为义{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重义轻利{正统道德观:克己-节欲-去利灭欲-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导入了极端。}近代康有为、严复、梁启超{求乐免苦}。)马认为,功利主义应该有明确的、具体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主张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道德标准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不能一概批判和反对功利主义(简单地反对“利”或简单地反对“义”)。

23.道德自由是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能力。亦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完满的境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许多唯心主义思想家把道德自由看作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的绝对意志自由。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片面强调必然性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否认偶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道德自由和道德责任,导致了宿命论。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认为人有道德选择的自由,但它收到客观条件所制约。真正的道德自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反映人类进步的崇高道德的高度自觉的遵守。一定意义上说,道德自由也是人们的一种道德理想,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们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逐步为全社会的道德自由提供客观的社会基础。

24.道德境界是人们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水平。它标志着人们的觉悟程度和精神情操所达到的界限。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出的阶级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他们对道德的要求,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接受、理解程度就不可能相同。形成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即使处在同意阶级或阶层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差异,他们的觉悟水平和精神情操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形成道德境界的高低之分。在道德实践中,人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起点,通过自觉的,长期的学习,锻炼和修养,由低向高,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25.道德信念是人们对某中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在道德品质的构建中,道德信念居于基本的和核心的地位,是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反映在道德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剧务得计中表现,它促使人们自觉地、积极地去履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

26.制度伦理,制度伦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类道德生活中各种人伦关系中某些道德活动方式的稳定形式及规定规则,是与政治法律制度并存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的道德法典。是“伦理制度化”的体现。一是指一定社会制度的伦理价值。制度伦理价值是人们从既定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因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或者把伦理道德作为一个尺度和标准,对一定制度做道德评价,实质是指制度的合伦理性、合道德性。

27.道德风尚是指某种比较稳定的社会道德状况。它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道德生活上的表现。道德风尚通常反映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道德风尚是一种社会风气,它既指那些在社会上得到普遍保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风俗和习惯;也指那些在社会上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风俗和习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28.道德秩序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社会行为的价值体系或规范体系。来源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和规范哲学。是人类互动关系在意识形态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等。更广泛的理解则把宗教所决定的公正观念,由宗教礼仪引起的社会团结,人们的义务感情,以及行善的活动都包括其中。对道德秩序的理解有时推广为一种社会生活,因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应当是道德生活。

29.道德理性是指人们关于道德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是属于人的心理和认识的范畴,包括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的本质。道德发展规律和对道德行为的评判时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想形式,它是与道德非理性相对应的。一般认为,在道德认识和行为选择过程中具有内在性、自觉性和抽象性、规律性和逻辑性特征的认识能力和评价态度就是道德理性。

30.社会公德,简称“公德”.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主要指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务,尊重他人人格,救死扶伤,讲究卫生,保护环境,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公德与私德相对.前者是指同集体,组织,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后者是指同私人生活和交往有关的道德.但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相互影响和转化.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并把尊重社会主义公德列为公民的义务.。

31.道德人格,就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道德人格标示着个人的道德性,同时也标示着整个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道德人格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人性的标志。道德人格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

32.伦理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表示可进行道德评价的社会关系类型.与“道德关系”等同.在这个意义上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一样,都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具体方面.但其特殊性在于,存在着相应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却不存在相应于伦理关系的伦理活动;伦理关系渗透并存在于诸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一切正在“活动”着的具体社会关系之中,并使之拥有价值属性,成为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关系.。

33.道德内化就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个体汲取道德营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的品德的过程。道德观念和律令内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自觉遵守和维护,表现在自律和良心上.自律,德国康德用语.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律令而行事的道德原则.与“他律”相对.他认为每个理性者都有自己颁布律令的能力,这种自己颁布律令的能力即自律.自律的能力表现为道德的良心,并相信别的理性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目的行事,而不把别人当作利用的手段.这种观点具有人道主义的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特征。

34.意志自由 Freedom of the Will,人们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最初从道德伦理角度提出来,作为伦理学范畴,指人在行动时对善与恶、道德或不道德的一种选择自由。后发展成对自由与必然、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探讨。

35.元伦理学 Metaethics,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研究伦理词、句子的功能和用法的理论。与“规范伦理学”相对。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是元伦理学兴起的标志。

36.环境伦理学 Environmental Ethics,又称“生态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科。

37.道德选择 Moral Choice,行为主体(个人或社会集团)在一定目的和道德意识支配下,对某中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抉择。是道德意识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又通过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出来,对不同道德性质和具有道德价值上的差别的可能性在善恶和道德价值程度上的选择。

38.道德规范 Moral Code,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形式。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利益出发,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判断、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统一的产物。

39.善 Good,是对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的肯定评价。在中文里,善具有吉、美、良、好的含义。在希腊语和拉丁文中,“善”从“勇敢”一词变化而来。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善的含义与“义”、“利”有密切联系,孔子孟子等认为符合“义”的标准则为善。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从理性思维和灵魂中引申出道德,把知识和哩念作为善。亚里士多德从人们的经验中探索善恶起源,并以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的活动最为善。中世纪的宗教伦理学通常把善理解为上帝意志的表现。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往往把快乐或幸福看作是善。在通常意义上,善与道德同义。

40.行政伦理 Administrative Ethic,又称“公共行政伦理”。调控政府及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规则的综合。由于国家意志的执行和国家意志的表达在其内在的一致性,行政伦理与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政治性伦理。就其内容构成而言,在责任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由政府伦理和公职人员的职业伦理所构成;在伦理性质的意义上,行政伦理由制度伦理(即公共政策伦理),行为伦理和美德伦理所构成;在表现形式上,行政伦理由主观伦理意识,习俗化的伦理规则和制度化伦理法则(如公务员道德法)所构成。

41.个体道德 Individual Morality,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的一种道德类型。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基于发展和完善自我的目的,在对社会道德予以认识,选择及其内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道德素质与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通过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

42.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43.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集团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环节和步骤。

44.道德风尚是指某种比较稳定的社会道德状况。它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道德生活上的表现。道德风尚通常反映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道德风尚是一种社会风气,它既指那些在社会上得到普遍保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风俗和习惯;也指那些在社会上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风俗和习惯。

45.道德体系是指道德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道德现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道德现象包括许多方面。就主要内容看,可以分为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以及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的道德规范现象。这三类道德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道德体系。

46.道德主体,是指具有能动的、独立的主体,有其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

47.道德心理,按中国的传统说法即所谓“德心”,指具有社会身份并起社会作用的个人的含有善恶意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机制。个性道德心理是个体道德的主观方面,由两个曾面或断面构成。其一是个性道德心理的过程结构,包括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过程和道德意志过程等。其二是个体道德心理的倾向结构,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兴趣、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等。

48.道德秩序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社会行为的价值体系或规范体系。来源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和规范哲学。是人类互动关系在意识形态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等。

49.企业伦理,亦称“公司伦理”.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指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其时间的总和.属于“经济伦理”的中观兼及微观部分.把追求自身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确立“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的伦理理念.并要求企业遵守诚信,平等,正义,互利的伦理原则和各种市

场“游戏规则”,以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伦理理念和管理模

式,以及如何更合理地处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各种关系,防止企业腐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都已成为企业伦理的重要内容。

50.理想人格 Ideal Personality,通常指道德上的完美典型。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和理想的结晶。是真、善、美的统一。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古代,儒家把“圣人”作为理想人格。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认为以能为国家和民族建工立业的“豪杰”为理想人格。宗教的理想人格是被虚幻化、神化了的不能达到的上帝。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指出,理想人格是能达到的,”是有目的的,真实的,全面的,完美的,受过教育的人“。

51.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着重探讨生殖技术、安乐死、器官移植、医疗卫生资源(稀有)的分配等方面的伦理难题。

52.道德信仰 Moral Belief,是时代的强烈呼唤。道德信仰的本质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它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形上性和价值整合性,具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

53.道德环境是一种人文环境。是由道德行为主体一定的观念、心理和响应的行为以及舆论、风俗习惯等形成、体现并予以推广的。因此,道德行为主体的素质是建立道德环境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道德环境可氛围道德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道德软环境就是一种人文道德价值的精神性实体,而道德硬环境就是这种精神性实体所附着的物质性载体。一方面,道德的硬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精神性的软环境需要以硬环境来表现自身。两者相互存,不可分割。此外,道德软环境还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它表现在一些非物质性的载体上。

54.道德权利 Moral Rights,现代西方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术语。与法律权利不同,通常指由道德体系所赋予的,由相应的义务所保障的主体应得的正当权利。它独立于法律权利而存在。形成批判或确证法律权利的基础。

55.道德冲突是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时面临的矛盾状况.人们在选择行为和作出决定时,由于彼此相互排斥的各种行为造成不同道德观念、道德信念、行为动机的冲突,从而要求人们在相互冲突的道德价值之间选取一个,并通过解决这一毛段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这种冲突是社会矛盾在道德领域的特殊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同道德体系要求之间的冲突.一种是同一道德体系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在面临前一种冲突时,表现出道德主体依据何种道德观来选择行为;在面临后一种冲突时,则要求按其内部的道德价值等级(如社会义务高于私人义务)合理地进行选择。

第四篇:商业伦理作业

从食品安全问题看中国企业伦理道德

--“广琪事件”所引发的思考 自从“广琪”事件曝光以来,让人对食品安全更加忧心不已,更让人对那些所谓“知名品牌,放心食品”惴惴不安。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热点,人们争相讨论。从食品安全屡遭质疑的**中引发我们更多思考的应该是企业的诚信何去何从,商业伦理中“利与义”的较量孰轻孰重。作为企业应通过强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完善企业制度。构造商业诚信体系,共创和谐社会。

一、“广琪事件”基本情况

撕标签、换包装、拿小刀来刮,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杭州广琪贸易公司处理过期食品的做法触目惊心。更令人忧心的是,广琪处理的问题原料量非常大,手法娴熟,感觉是产业链式的操作,并非心血来潮一两次操作。这些问题原料的去处,已经广为人知,一路绿灯地进入了杭州众多知名面包房。一家广琪倒下了,杭州还有没有第二家、第三家广琪?按业内通行的规矩,杭州的食品原料供应商如何处理这些将过期原料?愤怒的品牌烘焙店纷纷声讨的同时,有没有反思过,进货时的把关何以出现如此大的纰漏?从记者的调查中了解行业潜规则:目前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原料(以下简称临保食品)多会再加工,改头换面向下游倾销,这也串起一条或明或暗的产业链。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国家在临保产品进口、批发、经销等各个环节存在监管空白,有很多空子可钻,这给不法商家打擦边球留下了空间。

二、“广琪事件”引发的思考

1、我国企业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曾经在国内某著名品牌担任过管理层的知情人士透漏,对于修改食品保质期的事情,很多企业早就知道,这是一个不公开的业内秘密,“但一直没有出事,大家谁也没有把它当回事。”这说明类似事情不是一两天的事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认为推迟食品过期,成了行业“潜规则”。在“潜规则”的纵容下,不法分子为了节约成本,扩大销售,竟然拿消费者儿的安全健康作赌注铤而走险。在我国,功利主义表现为对社会财富增加的强烈渴望,对经济发展的极度推进,这些虽然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但是也使得诚信观念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消失殆尽。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土生哲学,自然包含了美国社会的文化气质。传播到中国,如果我们只是全盘地接受,而不对其进行改造式地

利用,那么实用主义往往会在价值观念上反客为主,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桎梏。正是受到了这些价值管的影响,许多企业认为在效益不好时、或在本小利薄时、或在规模尚小时,就可以对商业伦理轻描淡写,不闻不问,甚至转嫁包袱。许多小企业都认为,我连员工都养不活,连基本的利润都无法保证我如何有能力建立企业伦理,如何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查机制呢。但其实,企业产品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有些产品在广告中肆意夸大产品的功效,欺诈消费者才是其不能壮大获得利润的罪魁祸首。

2、我国企业对待企业伦理建设的负面态度

有这样一种观念: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盈利性组织,它不用讲伦理道德。从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投诉 案始终居高不下以及“质量欺诈”、“价格欺诈”和“计量问题”成为三大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观念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潜在市场,这种态度实际上否定了伦理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存在和作用。

3、政府规制失灵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看了央视3〃15晚会,消费者不得不问:一家知名企业做违法勾当,就那么难被发现吗?一些食品监管的职能部门的嗅觉是否太迟钝?如此一来,我们是否该担心,还有多少证照齐全的“广琪”仍在暗中作乱?质疑不无道理。细细梳理,进口原料一路过来,确实有不少漏洞可钻。

首先是在进口环节。从相关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了解到,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其报检日期到保质期截止日不足3个月的,不予进口。除此之外,其他进口产品只要在保质期内都可以进口。也就是说,检疫证书上没有保质期这一选项,一过了关口,根本没法倒查溯源。等这些原料流入了仓库,层层批发转手,更是无从查起。因为我国食品行业采取终端管理,原料进口后去了哪里,相关部门很难实时监控,处于“牛栏关猫”的被动局面。

再次,在原料流通到生产环节,以烘焙行业为例,从调查得知,众多烘焙店和广琪也非“临时夫妻”,有的合作长达10年,从进货到加工环节,多年采购难道都归结于“走眼”?杭州多家规模烘焙房都配备了化验室,有品控部,每天有台账,但是当生虫发霉变味的面粉都能从眼皮底下顺利过关,难道不能说,这些几乎成摆设吗?

再说说过期食品处理监管。虽然食品在生产、销售环节被层层把关,但过期食品在回收之后,生产企业会如何处理,却很少有人追究。按照相关规定,一般只靠企业自己进行处理,但并未强调由谁监管。除非有关部门在市场查到了过期食品会强制销毁。由于对过期食品回收后的处理存在监管真空,就为个别不良企

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4、国家处罚力度的薄弱

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惩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我国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惩处相对过轻,对违法行为大多予以查封、捣毁窝点、停业整顿和罚款等,处理威慑力不够。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出传统的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的范围,已经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食品管理和保护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技术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三、企业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从以上企业对伦理建设的错误态度中可看出,企业伦理建设势在必行。我认为“一个企业究竟应该追求什么”这是最基本的企业伦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伦理建设就失去了基点,也失去了方向。而要回答此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企业是干什么的以及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作为盈利性组织,企业必须要创造价值,否则它就无存在的意义,因而,企业对正当价值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持续的发展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企业的伦理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能满足正当利润的追求,还应服务于此终极目标

四、推动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1、完善企业诚信守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生产优质产品,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承担社会的责任,就要减少利润。但能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争得企业的发展空间,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考虑企业伦理与社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被社会所不容,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2、加强企业员工的道德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

企业员工在充满信任、责任感和抱负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最富创造性的成果,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诚实、信赖、公平、尊重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开发企业的潜能,增强企业对社会的供给能力。

3、调整组织结构设计,加强内部监督

适应形势重新设计组织层次,设臵伦理机构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对企业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和活动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监督,同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处理企业发生的各种伦理问题。

4、完备法律体系, 增强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

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 伦理建设要有法律建设保驾护航。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会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并逐渐升华为企业的道德选择, 从而有效地抑制企业的伦理缺失,提升企业伦理水平, 并促使企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

五、总结

这一事件的发生,给人们以教育:欲建立企业,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必牢守信誉。诚实守信一向被我们民族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能做大做强、久盛不衰的企业,有哪个不是恪守信誉的企业?“广琪事件”事件固然给消费者家庭、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但害人者必害己,损人者必损己。始作俑者正在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国家法律的严厉制裁;生产厂家由红红火火的发展变成了冷冷清清的停产整顿,全国奶产业的生产受到了很大冲击,严重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主要交易形式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融合度的必然要求。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如果企业唯利是图,背弃商业伦理与道德,这样的企业是无法长久做下去的,做企业就要讲信用、诚恳,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利益。企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细胞,而细胞的质量好坏、道德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要想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就必须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以德治企”。

第五篇:商业伦理感想(推荐)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生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消费文化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商业的接触越来越多。同时,商业活动中伦理道德问题,这几年也可以说是集中爆发。不管我们是否关心以及是否理解了“商业伦理”这几个字,商业伦理现象和它所牵系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裂变效应”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每天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并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作为未来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MPAcc必须对商业伦理道德有较熟悉的了解,否则,我们的行为随时都可能给自己和这个社会带来负效应。此时,我们学校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门课,无疑是适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因为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道德的高尚。古语有云:“才胜于德,称之为小人。”

开始的两次课是毛洪涛老师带给我们的CFO职业道德基础一门课。对我国高等教育颇有研究的毛老师分别从MPAcc办学背景和培养目标、发达国家与我国CFO现状、CFO制度的内涵与实践和CFO的职业化之路等四个方面给我们讲解了CFO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毛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自己将来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CFO作为企业高层的财务监督及决策人员,必然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CFO的职业经理人性质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的特殊内涵。CFO应该无条件地忠于资本运作的规律和原则,不仅对董事会负责,而且要延伸至对公司所有利益关联方、直至社会公众负责。因此,CFO的职业道德要高于普通会计人员,要体现“公众利益第一”和“社会责任优先”的从业原则。

中间几次课是唐晓勇老师带给我们的“中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溯源 与伦理分析工具”,唐老师给我介绍了中西方伦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通过这门课自己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以前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也因此找到分析社会中一些问题的钥匙。唐老师的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也最大。这除了历史文化禀赋之外,更有企业家对儒学和企业经营方法融合的兴趣的原因。

最后几次课是有关商业伦理的学习。此次学习,黄老师通过对比中外古今各个时期,各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商业伦理概念及其发展,让我对商业伦理以前模糊的认识转变为深刻明确的认识。商业伦理的额意义在于,在商业领域中建立经济与正义、人道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想秩序:不仅能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而且能使商业起到激励和促进每个人满足需要、发展能力、完善自我的作用,并能将商业整合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大系统中去。

下载商业伦理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伦理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伦理》学习心得(合集5篇)

    《商业伦理》学习心得个人简介朱智欣,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2016级本科生,在2017学年秋季学期《商业伦理》的课程学习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在大一升大二的时候由政治与公......

    商业银行学名词解释

    重估储蓄:是指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 权益准备金:权益准备金也称银行的一般准备。银行的权益准备金是指根据全部贷款余额一定比例计提......

    安然事件商业伦理分析

    安然事件商业伦理分析 一、案例概述 安然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能源帝国”, 2000年总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中的第七。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该......

    商业伦理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案例分析题 1994年春,在荷兰北部哈林根一家名为奥拉涅沃德的公立医院中,院长发现医院人员偷了病人的捐款。这是小偷小摸,因为每周失窃的只有几十荷兰盾。尽管如此,院长对此极......

    商业伦理案例分析报告[合集5篇]

    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事件案例报告 一、案例简介 于1892年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4年张裕成立了烟台......

    第4章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

    第四章 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伦理学意义上说,“道”是做人( ),即人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A. 根本原则 B. 根本要求 C. 根本方向 D. 根本动力 2. 儒家认为......

    商业伦理导论简答论述题 小小

    契约关系伦理属性1主体地位平等2主体是自由主体3诚信4公平5合作6对公序良俗的维护。 物交换及特点:交换是最初用商品直接交换商品的交换形式。特点1买卖同时发生2没有媒介参......

    商业伦理—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商业伦理—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的闯红绿灯的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绪,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市场的有效运行靠什么?是不是仅仅靠经济制度的建设就可以杜绝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