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对就业的研究
由于不充分就业和失业现象的大量普遍存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提高劳动就业水平,逐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思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充分就业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这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充分就业概念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1)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
(2)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除此之外,有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描述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逐步提高,由50年代的3%-4%提高到80年代的6%。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可见,充分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的含义。
该信息出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国内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和实践综述
2010-11-30 | 访问次数:118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2010-11-30 摘要:就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问题更需予以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对深化我国就业研究、尤其是对制定和优化提高就业水平的相关对策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扩大就业,政策研究与实践,综述
就业乃民生之本。基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为增加借鉴、拓宽视野以深化当前就业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研究与实践进行简要回顾。1 国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实践
西方就业理论从18世纪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萌芽开始,迄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人口均衡发展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人力资源(本)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新自由主义反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等。各学派及各国政府深入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政策和实践,其中涉及扩大就业的主要有: 1.1 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
国外很多学者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所差异。但总体结论是: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就业率提高,如哈罗德-多马模型、奥肯定律等,因此要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良方。
1.2 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创造新就业岗位
各国都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重要影响,并采取了如下对策: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包括增加投入,运用新技术来改造和重组传统产业。过去10年,美国对电脑维修人员的需求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二是积极发展服务业。多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显示: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巨大“蓄水池”,是吸纳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方向。三是重视发展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因而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分布与发达国家不完全相同,制造业中仍然存在着增加就业岗位的巨大潜力。四是吸引外资、发展外贸促进就业。1.3 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容量
从世界各地发展经验来看,社会上65%-80%的劳动力集中于中小企业。英、美、日等国家及“亚洲四小龙”不仅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实现了就业的扩大,其集群化趋势还促进了分工协作,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企业数量,催生了新城镇,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就业需求。毋庸置疑,中小企业在促进城市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未来主要就业增长点之一。1.4 加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提高就业适用率
西方各国政府都强调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特别是成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主要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趋势,采用各种培训措施,主要方式有:一是运用经济手段鼓励甚至强制劳动者参加培训;二是为培训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提供就业服务。如英国对全国就业服务实行垂直领导,确保公共就业服务的有效。
1.5 通过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等手段来扩大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ILO)等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国家非正规就业(我国也称灵活就业)发展迅速,就业吸纳能力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就业增长点,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会产生巨大的就业吸纳效应。但非正规就业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规则尚不健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1.6 构筑完善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保障体系
各国实践证明,失业保障制度越健全,社会承受失业的能力就越强。失业保障与促进就业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相互结合,既保障了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又为其提供了就业服务,创造了再就业条件,促进再就业的实现。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都有相应的国家立法,一方面强化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和保障对象的义务。2 国内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实践
就业政策对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1/4的中国更显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如何解决每年新增庞大劳动力等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国内相关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已有研究涉及劳动就业与失业的多个领域和视角,最后都落脚到扩大就业的系列政策:
2.1 将扩大就业纳入执政目标 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低效率+高就业率”的发展模式,失业问题并不突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潜在的失业问题逐步浮上台面。当前,随着金融危机爆发、经济放缓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就业已被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和政策目标,如党的十七大报告等均强调了就业的重要性。此外,国家“十一五”规划、地方规划等都不断强调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出台了各种措施来增加就业,并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以期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的确立。2.2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就业
中国当前还处于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型期中,“制度性”就业矛盾突出。因此,扩大就业必须深化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把当前以保障社会稳定为主的政策调整为社会稳定与扩大就业并重的政策。二是要放弃歧视性就业政策,促进城市二元劳动力就业体制的转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使农民和市民能够公平竞争就业岗位。三是建立必要的劳动力需求管理和劳动力供给管理制度。此外,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成为新时期我国扩大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方向之一。2.3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
扩大就业容量既靠推动经济增长,也有赖于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即各地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条件,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经济,由此扩大本地就业容量。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靠服务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就业容量来扩大就业。三是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能片面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更不能长期依赖资源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产业。
2.4 通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客观上,大规模涌动的“民工潮”加大了城镇就业压力,但并不能因此而实行歧视性就业政策,限制农民工在某些行业、工种就业。大、中城市应逐渐放宽对农民进城务工谋生的行政限制,并相应改革现行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进城民工的管理和服务。2.5 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
国内外实践表明,发展中小企业对扩大就业具有积极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快,提供就业岗位潜力大。中小企业多涉足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等。为此,许多城市和地区推出了发展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的措施:如放宽市场准入、给予税收优惠和支持、为中小企业培训人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就业补贴、成立中小企业的促进机构并出台相关立法为其发展排忧解难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了就业吸纳力。2.6 通过支持民间创业来扩大就业
实证研究表明,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是创业主体庞大,包括大学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等。二是创业领域广泛,涉及三大产业及其所属诸多行业,包括由其不断开发和衍生出新的行业。三是创业具有稳定的“倍增效应”:不仅解决了创业者本身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雇用员工实现了就业倍增。为此政府需强化创业扶持理念,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消除创业壁垒,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改进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引导等。
2.7 通过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来扩大就业
影响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因此需通过培育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多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来解决。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和劳动就业等制度的改革,完善人员流动政策。二是要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正规职业中介机构等。三是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与培训双支柱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增强从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科技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强化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目的的职业培训制度。四是要加强对就业服务市场的监管,维护就业市场的秩序。2.8 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为此需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为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更广泛、有效的法律保证,从而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全城乡的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包括失业保险基金等在内的统筹城乡、统筹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类失业人员、就业人员、合理流动人员构筑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安全网”。2.9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扩大就业政策
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时段,所需要的就业政策是不同的。为此就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需要和时空条件的就业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在不同的矛盾或方面,分别侧重解决如劳务输出、劳务输入、劳工荒、技工短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科技创业等问题。3 启示
回顾、总结、梳理国内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和实践,对我们深化就业研究、尤其是制定和优化提高就业水平的相关对策有多方面启示: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是建立和谐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务,是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
其次,完善市场体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理应在就业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力求实效。
再次,扩大就业容量需要系列配套政策,包括经济拉动、政策扶持、市场服务、政府调控和社会保障五大支柱,涉及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人员培训、创业激励、非正规就业、健全保障体系、发展中小企业等多项举措。最后,探索适合本国本地特点的就业政策是相关研究的要务和难点。如我国的人口多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力流动性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各地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水平不高等现象日益突出,因此要结合自身特点来提出促进就业的创新之策。
参考文献:
[1]赵建国,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樊继达,邵士庆。国外促进就业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4(1)。[3]丁建定,柯卉兵。发达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及其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8)。
[4]冯煜。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
[5]燕晓飞。国外促进就业的做法值得借鉴[J].经济纵横,2007(12)。[6]蔡?P.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J].求是,2009(5)。
[7]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创业促进就业[J].中国劳动,2009(3)。[8]杨宜勇,顾严。我国扩大就业潜力的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7(6)。
作者:曹利红
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44期
促进就业尤其是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其中以立法促进长效就业,便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的延变与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虽然局部战争一直不断,但未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虽然经济衰退多次发生,但未出现以往大萧条时期的严重危机;虽然工人运动曾有高潮,但未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严重威胁;因此,总体来说在这一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劳动立法有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快速发展。世界劳动立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和体系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
就业或促进就业立法是劳动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工作时间、工资支付等其它劳动条件立法相比,就业或促进就业立法是比较晚的事情。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由于失业问题不突出,劳动立法中没有专门的就业内容。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失业规模和持续时间均呈扩大趋势,劳动法才开始增加有关就业的内容。最初的有关就业立法是围绕失业保险进行的。1911年,英国成为第一个实行国家强制性失业保险的国家。其他的欧洲工业国家也先后于20世纪20年代前颁布了失业保险法律。美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直到在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中,才涉及到失业保险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制定就业立法以规范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为重点,以减轻失业痛苦和保障失业者生活为目的。在这之后,由于经济大萧条使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开始向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模式转变,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失业问题问题日趋严重,对很多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增长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一些国家开始逐步改变或放弃了只注重消极的失业保险政策,开始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作为其重要的就业立法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就业的意义早已不仅仅是公民及家庭谋生的手段,它还是劳动者获取基本人权及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正如国际劳工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这样一种共识,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多项有关促进就业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许多国家批准了这些公约,并参照其精神,在制订各自促进就业的法规中开始注入了新的更为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推进整体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内容,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渠道的内容,实施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优惠政策创办小企业或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内容,实施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内容,以及改革失业保险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内容等等。
由于就业问题几乎同劳动领域的所有问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的模式、种类、层次和结构必然是多方面的、其数量自然也是庞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粗略统计,世界各国有关就业或促进就业的现行法律法规多达数千项,对各自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长效作用。
二、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促进就业立法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立法习惯和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总括来看,国外的促进就业法规既有其鲜明的个性,也有许多共性之处。为节省篇幅,这里仅把其带有共性的、对我立法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价值的若干问题进行归类研究、分析和阐述。
(一)立法模式
从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看,就业促进立法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综合立法,即在综合性劳动立法或劳动与社会法典之中列入促进就业的条款。例如德国在《联邦社会法典》中列入了《联邦就业促进法》,并把其作为该法典的第三部分独立成书,法国在其《劳动法典》中也列入了许多有关促进就业的章节和条款。二是专项立法,即对促进就业进行专门立法,如《俄罗斯联邦居民就业法》(1996年)、《美国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1978年)、《英国就业保障(合并)法》(1978年)、《波兰就业与失业法》(20世纪90年代末)、《秘鲁就业促进法》(1993年)和韩国的《基本就业政策法》(1993年)等。这种立法方式便于把相对较多的就业或促进就业内容纳入其中,是一种较为综合性的专项促进就业立法。三是分散立法,即将就业或促进就业的相关内容分别立法,但又使这些单项法规彼此呼应、互相配套、相互制约,共同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日本是采取这种立法方式的一个典型国家。它围绕促进就业主题分别制订了《就业安定法》(1947年)、《紧急失业对策法》(1949年)、《退役军人转业临时措施法》(1958年)、《煤矿工人转业暂行措施法》(1959年)、《残疾人就业促进法》(1960年)、《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1969年)、《老年人职业稳定法》(1971年)、《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法》(1972年)、《雇用保险法》(1974年)和《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法》(1999年)等。四是混合立法,也就是采取以上三种或其中两种方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譬如,德国和法国采取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德国除在《联邦德国社会法典》中制定《联邦德国就业促进法》外,还制定了《联邦增加就业岗位法》、《联邦残疾人康复法》和《促进老年工人临时工作法》等法规。法国除《劳动法典》中列入的促进就业条款外,也制定了其他有关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方面的单项法规。
美国和英国采取的则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立法方式。例如美国除制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以外,还制定了《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80年)、《家庭支持法》(1988年)、《工作培训伙伴法》(1982年)、《劳动力投资法,最后规定》(2000年)、《职业恢复和教育规定》(1983年)、《康复法》(1973年)、《就业年龄歧视法》、(1986年修订)、《紧急就业法》(1971年)等与促进就业相关的法规。英国除制定《就业保障(合并)法》外,还制定了《就业机构法》(1973年)、《求职者补贴(修订)规定》(2004年)、《就业机构和就业企业行为规定》(2003年)、《求职者法》(1995年)、《就业法》(1990年第38章)、《性别歧视法》(1986年第59章)、《就业和培训法》(1973年第50章)和《公平就业法(北爱尔兰)》(1976年)等其他与促进就业相关的法律。
总之,由于促进就业问题涉及面十分广泛,单靠某一种立法方式是很难奏效的。国外在促进就业立法方面的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混合立法模式,而进行专项促进就业立法的国家相对较少,即便是采用专项立法的国家,也制定了大量的其它单项配套法规。
(二)立法宗旨
国外促进就业立法不管采取那种模式,其立法宗旨基本上是一致的,既都是为了促进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在其促进就业立法中的表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国在其《联邦就业促进法》总则中规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政策范围内,争取达到和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以避免、减轻或消除因失业对国民经济及个人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意大利在其《促进就业法令》总则中规定:“制订该法的出发点是旨在通过实施新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总体行动战略,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幅降低失业率。”
(三)立法目标 国外促进就业立法在确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方面也比较接近。这些目标一般包括:(1)开发劳动力资源,使从业人员有平等的选择就业的机会;(2)创造条件,保障公民体面地生活和个人的自由发展;(3)避免失业和低劣性就业;(4)防止劳动力出现短缺;(5)保障和改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合理流动;(6)防止、减轻或消除因技术发展或经济结构变化给从业人员带来的不良影响;(7)促进身体、精神或心理残疾人员的职业安置;(8)为就业特别困难的长期失业者提供倾斜性保护,预防大规模失业,减少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9)反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确保就业机会均等;(10)鼓励雇主维持现有的工作岗位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11)改善地区和行业的就业结构;和(12)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杜绝非法就业,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
(四)立法考虑的相关因素
国外的促进就业立法虽然侧重点各有不相同,但立法所需要考虑的共同因素却也不少,比如说:(1)受益人能从事工作的时间;(2)受益人的技能水平;(3)社会可以提供或创造的适应青年、妇女、残疾人和大龄长期失业人员等特困群体技能水平的工作类型;(4)可提供就业服务的可能性和程度;(5)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险同促进就业的关联性;(6)在社会、经济以及市场需求波动的情况下,就业的稳定性;(7)就业促进政策与其他经济和社会政策,包括投资和产业结构政策、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调节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防止通货膨胀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等等因素。
(五)促进就业法规实施的对象及法律上的称谓
国外促进就业法实施的对象及法律上的称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特殊就业计划的受益人”;(2)“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失业工人”;(3)由于经济性裁员、技术革新、工人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变得陈旧的45岁以上失业人员:(4)16岁以上,体残、智残或有严重障碍的人员;(5)16-24岁、失业6个月以上的青年人员;(6)25岁以上、失业2-3年以上的人员;(7)50岁以上、失业6个月以上的人员;(8)单亲父母失业者;(9)妇女失业者和(10)刑满释放失业者等。
(六)法规中列出的主要促进就业措施
各国在有关促进就业的法律中规定的主要促进措施,概括起来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综合性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岗位;(2)对各类企业实行工资补贴或减免某些税赋和社会保险费,以鼓励雇佣失业者;(3)对微小型企业给予银行小额贷款或贷款担保,帮助失业者实现自谋职业;(4)实行灵活或弹性就业制度,扩大就业容量;(5)对夕阳产业和就业困难地区实行财政、税收、金融、培训等一揽子保持和创造就业岗位援助措施,帮助成批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6)对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疫病或其他各种灾难在短期内造成的突发性大批失业人员,实行综合性优惠就业政策和措施;(7)对残疾人,特别是重残失业人员实行庇护性安置和按比例安置的特殊就业援助政策;(8)政府或社会创造公共工程项目和社区临时工作岗位,安置青年和老年长期失业的特困群体就业;(9)为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一站式就业服务;(10)改革单纯保障失业者生活的失业保险制度,将部分失业金用于促进再就业;并降低给付期限和金额,促使失业者积极再就业。
(七)实施促进就业法的相关组织机构
国外负责促进就业法规的实施和监督部门一般为劳工部或就业部。但是由于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许多国家都根据相关法律建立了国家促进就业委员会或国家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这类就业委员会或联席会议的牵头人一般由内阁主管副总理或总理直接兼任,成员由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会、雇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担任,其主要职责是进行就业政策协调和咨询。办事处或秘书处一般设在劳工部或就业部。
国外具体负责执行促进就业法规任务的,一般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这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名称、组织结构和隶属关系各异,比如德国叫联邦劳动局、属于三方性自治机构;瑞典称劳动力市场管理局,结构和隶属关系和德国相似;而英国则叫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是直接隶属于英国就业部的一个下属机构。但是,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都承担劳动部或就业部下达的任务,都接受政府财政足额拨款,并接受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或监管,其工作人员都为政府公务员或国家公职人员,其主要的共同职能则包括:(1)参与制订和执行促进就业政策,并保持其连续性;(2)为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高度透明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并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3)开发、实施和管理公共工程或社区就业项目,安排特困群体再就业;(4)负责失业登记和管理失业保险金,并运用部分失业金促进再就业;(5)纠正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促进劳动力流动,促进劳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增长。
(八)确保就业或再就业经费来源
国外以法律确保实现促进就业目标的基本经验之一是,政府财政予以足额拨款。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财政每年拨付的就业经费一般都占其GDP的2%以上。有的国家,如丹麦甚至高达6.5%。英国财政部每年单是拨付给职业培训经费一项就高达30亿英镑,约相当于其年度财政收入的1%。澳大利亚政府1995年财政预算为职业培训拨付的专款为26亿澳元,且规定以后每年递增7%,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率。同时,它还要求各州、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确保对职业培训资金的拨付,不能随意减少。法国政府1994年拨付的职业培训经费高达170多亿法朗。德国政府1994年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高达80亿马克,而且其筹集培训经费的办法采取现收现支,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兜底。
近年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在就业方面的投入也增加了。以公共职业培训为例,目前韩国全国共有40所公共技能培训大学,1993-95年政府每年投入这些学校的经费预算平均达到21.6亿美元,占该时期韩国年均GDP的0.77%。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也采用不同方式增加了对就业经费的投入。比如,墨西哥政府九十年代以来对就业经费的投入增加了15%。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的时期,许多国家除及时调整和补充财政对就业经费的投入外,还调拨失业保险金用于支持促进就业的各项工作,调拨幅度一般占失业保险金总额的1/3左右,有些国家甚至还要高。
(九)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与作用
有些国家在促进就业法规中明确规定了政府、雇主(组织)、工会和求职者个人在促进就业方面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譬如,美国在1978年新修订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中规定,联邦政府应在促进充分就业、生产和实际收入,促进经济平衡增长、生产力适度增长和适当注意国家优先发展重点,以及保持物价适度稳定等方面承担责任。该法还规定总统必须每年制订明确的短期和中期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总体性经济政策、结构性经济政策和促进充分就业政策的完美结合;并须加强和改善联邦政府各经济决策部门和劳工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工作。
俄罗斯《居民就业法》规定,政府应承担如下职责和义务:(1)对居民就业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2)制定和实施联邦和地方的就业计划,包括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促进计划;(3)帮助公民寻找合适的工作,协助雇主挑选所需要的职工;(4)为失业人员组织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转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免费提供就业促进服务;(5)依法向失业者发放社会补贴。
雇主或雇主组织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1)遵守俄罗斯联邦法律和调节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和协议;(2)在停产和解雇职工时,采取俄罗斯劳动法和集体合同规定的措施保护劳动者;(3)利用自由资金和其他雇主的资金,帮助即将被解雇的职工再就业和参加职业培训,以及提供法律规定以外的物质帮助;(4)为职工参加职业培训、转业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提供经费支持,并在核定企业应纳税利润中扣除这笔费用;(5)制定并实施旨在保持和合理利用职工潜力,提供社会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以及其他优惠的计划;(6)遵守安置残疾人就业配额的规定;(7)安置特别需要社会保护的人员就业,或者保留部分工作,以安置有关人员就业。(8)在作出企业倒闭、缩减人员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时,雇主要在实施该决定前2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就业机构;(9)雇主有义务每月向就业机构提供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的情况、为残疾人恢复职业能力和促进其就业所必需的信息;提供空岗和完成残疾人就业配额的信息;(10)在无正当理由拒绝聘用已经同意接收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情况下,雇主应当向联邦预算缴纳相当于该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专项缴费。(11)如果雇主聘用了就业机构介绍的人员时,应在5日内返还就业机构的介绍信,并注明聘用日期。如果拒绝聘用就业机构介绍的人员时,雇主应在就业机构的介绍信上注明应聘理由,并将介绍信返还给前来应聘的人员。
工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1)参与制定就业政策;建议地方政府推迟大规模解雇职工的时间或暂停执行解雇的决定;要求雇主在大规模解雇职工时,必须提前3个月以上以书面通知工会;(2)有权与雇主组织就工会就业问题相互咨询,并签订有关就业促进措施的协议;(3)工会有权要求雇主在集体合同中规定保障就业的具体措施。
日本有关法律对政府规定的促进就业责任包括:(1)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和综合性就业促进措施,制订促进就业计划和实施措施,提供就业保障和提升工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2)尽力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3)为雇主稳定工人就业的努力提供便利;(4)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5)对求职者和寻找工人的雇主进行指导;(6)提供职业转换培训,开发和保护熟练工人;(7)促进中老年人就业和残疾人就业。
日本法律要求雇主必须向雇员提供培训机会,开发和改进其职业技能;要求求职者个人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向职业安定机构汇报寻找工作的进展情况。
(九)促进就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
从国外就业促进法和劳动法的立法进程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立法的历史角度看,劳动立法先于就业促进立法。从立法的内容上来看,劳动立法宽于就业促进立法。从立法的目的和出发点来看,劳动法的着眼点在于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就业权利、劳动者在劳动场所的职业安全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的生活保障的基本权利;而就业促进法则重点强调,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如何控制和降低失业率;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特困群体尽快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十)国内法律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关系
所谓国际劳动标准,是指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制定的有关促进就业的协议或条约,又俗称国际劳工法。按国际劳工组织或其他国际组织规定,国际劳工公约、协议或条约通过成员国立法机关批准并提呈国际劳工局长或其他国际组织负责人注册一定时间之后,即开始生效,在执行中应同其国内法律具有同等的强制效力。国际劳工建议书则不需要批准,但对成员国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若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或其他组织的某项就业的公约条约,其国家的促进就业法律内容应同其批准的国际劳动标准保持协调一致。
俄罗斯在其《联邦居民就业法》中对国内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如下规定:第一,国家对居住在境外的俄罗斯公民权利的保障,按照俄罗斯联邦参加的国际条约(协议)的规定实施。第二,在就业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处理俄罗斯公民在国外的劳动问题和外国公民在俄罗斯的劳动问题,遵守国际劳动标准。
三、对我国促进就业立法的思考与初步建议
根据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的研究和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多年实践,笔者力图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初步建议。
(一)制订促进就业法,必须以三个代表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制订促进就业法,是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完善劳动就业法律体系建设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这对于我国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调发展,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整体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负责起草和制订这样一部既关系到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又广泛涉及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的部门,使命极其崇高、责任极为重大。有关参与人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跳出任何部门之见;必须从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摒弃任何狭隘的部门利益;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取和吸收各方面专家和群众的意见,集思广议、上下结合,起草出一部融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大家都较为满意的专项促进就业法。
(二)制订促进就业法,应坚持促进较为充分的就业和经济稳步持续增长相协调发展的立法取向。要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保持经济的稳步、持续增长与发展是最大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稳步、持续的经济增长,就业岗位的增长就难以实现。同样,较为充分的就业目标得不到实现,经济也难以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国外在促进就业立法中,都充分体现了坚持二者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在制订促进就业法的过程中也应学习和借鉴这种二者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三)制订促进就业法,应贯彻以人为本、反对各种就业歧视的基本原则。在各国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的实践中,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条件不公平的歧视现象屡见不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所反映出来的就业歧视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同我们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实现人的机会均等的目标是相抵触的。许多国家的就业法律中都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和消除就业歧视的内容,国际劳工组织也制定了《1951年同酬公约》(第100号)和《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我国政府于1990年批准了第100号国际劳工公约,并于2001年批准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条约》。因此,在我国正在进行的促进就业立法中,体现出这一基本原则,既能更好地实施国际公约,同国际接轨,又能极大地推动我国劳动领域的基本人权的进步。
(四)借鉴国外经验,把三方机制、长效机制和其它体制性、制度性的内容引入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之中。所谓三方机制是指国际劳工组织和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劳动就业领域所坚持的一项卓有成效的重要原则。比如一些国家的就业委员会或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长效机制,是指对促进就业发挥长期作用的制度,体制或措施,比如设立国家的就业委员会;确立劳工部负责促进就业的主体地位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促进就业的责任;确立政府财政对就业开支足额拨款,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失业控制和确立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等长效机制和制度。我们应把国内外的这些成功做法都吸收并纳入到我国正在制订的促进就业法之中去,以使其体现国家的意志,发挥刚性的长效作用。同时,对于一些不便列入法律,却又行之有效的灵活或临促进就业措施,则仍应以政策方式随时出台,以便使其保持和发挥刚性的法律所不便发挥的作用。
(五)从国外就业立法经验和我国的劳动立法体系现状看,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应考虑选择以中度综合性的专项立法模式为宜。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国的促进就业法拟应含盖以下主要内容:第一,应纳入突出强调促进就业的重要性,明确将促进就业目标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计划和奋斗目标之中;第二,应明确把各级政府、工会、雇主(组织)和求职者个人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和义务纳入其中,尤其是各级党政一把手的责任;第三,应确立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执行促就业法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并相应规定其他各有关行政部门应担负的责任;第四,应明确规定就业经费的来源和其应占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预算的比例,并相应规定就业经费的使用、管理和审计办法;第五,应明确失业保险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应拨付部分资金用于促进就业的大致比例;第六,应明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系的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并确保其固定的事业经费开支来源;第七,应明确界定就业和失业的定义,制订灵活就业者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第八,应明确国家鼓励公民通过合法途径到境外就业和外籍专家来华就业,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但国家须严格禁止无技能的底端外籍劳动力来华或在华就业;第九,应促进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协调发展,首先统一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便最终建立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第十,应明确禁止就业歧视行为,并把促进就业的总体战略确定为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
劳动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 马永堂 研究员
第二篇: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状况:一些国内外学者早就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作出了研究。曾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Noel就指出,可以把旅游业看成是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消除分散性、改善农村居民的服务、通过旅游发展致富;19世纪中期国外学者也指出,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息息相关,可以说农业发展就是它的命脉所在。要发展好观光农业就必须把农业技术提上去,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好农业对中国的劳动人民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是中国的国策,这使得农业的发展有着比往日更深刻的含义。我国学者倪川硕士指出,以农业生态园作为乡村生态旅游,对农业生态园规划进行设计是中国农业研究的价值所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当代农民不仅可以在旅客们旅游的过程中收取费用,还可以在收获农产品时取得收入,从而可以大大的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使得中国的农业日益走向多元化,经济化和风景化。国内学者高士莘指出,观光农业在全球发展迅速,它是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旅游业。它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矛盾。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丘陵地区农业腾飞的新路。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不快,有些地区甚至还未脱贫,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由低效种植向高度集成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增长。综上所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在中国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第三篇:国外学者对反腐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反腐的基础理论研究,对腐败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同时还有影响腐败的方面,以及探究如何进行反腐更为有效。研究更多体现在廉政建设上,类似于政权选举,立法呼吁、草根公民的努力、新闻媒体的作用等。而对于网络反腐这块的研究甚少,只基于网络作为其工具可采纳使用为反腐服务。
(一)对反腐的基础理论研究:
Diana Schmidt(2007)认为反腐有四个至关重要的时期:(1)学术争论早其对腐败的争论(pre-1990年代);(2)初始反腐败辩论(1990年代);(3)一段时间的重新定位(2000年代早
1期);(4)最新的反腐败辩论(2000年代)。Mccoy J.L.(2001)则分析了全球反腐败规范的形成,特别是对其反贿赂元素的分析,自1990年代起经历了三个阶段:(1)提高认识,(2)制度化
2发展而来的法律和政策工具,和(3)全球采纳、内化和依从性。
Roger Tangri and Andrew M.Mwenda(2006)则提供证据表明,腐败已经发生在以下这些领域的改革等,如私有化(Tangri & Mwenda 2001),公共采购、政府收入收集(Fjeldstad et
3al.2003),议会和总统选举。
(二)对抑制反腐的措施的研究
Klaus Abbink(2004)提到在德国联邦政府正式职工旋转是一种在公共管理下反对腐败的预防措施。反对腐败的措施之一是让正式的职工进行职位调换,而旋转的作用是能显著降低贿赂的频率及因贿赂而产生的低效4。Anne Marie Goetz(2007)则通过研究发现,妇女成为反腐的新力量之一,因统计证据表明那些在政治上和劳动力上拥有更多数量为妇女的国家存在更低的腐败程度5。Leonid Peisakhin and Paul Pinto(2006)则提出信息公开的必要性是防治腐败的有力举措之一。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国家的14个国家与专用的透明的法律是三倍的可能回应,信息请求,缺乏透明度的国家法律则承认不到一半的信息公开请求6。同时他也指出,更高的透明度和声音降低腐败甚至发生在高度层次和不平等的社会。Roger Tangri and Andrew M.Mwenda(2006)则认为媒体和协会的自由,可以宣传和阻止7政府的腐败。Franklin Steves and Alan Rousso(2003)一项在整个亚太地区公司的大型调查显示,程度较低的国家的行政腐败更有可能采用强化反腐败计划比国家与高水平的行政腐8败。
(三)对反腐中的网络所起作用的研究
Diana Schmidt,Anti-corruption: What Do We Know?Research on Preventing Corruption in the Post-communist World,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2007 VOL 5, 202–232 2 Mccoy J.L.: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 Anti-corruption Norm,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ume 38, Number 1, March 2001 , pp.65-90(26)3 Roger Tangri and Andrew M.Mwenda,Politics, donors and the inectiveness of anti-corruption institutions in Uganda,J.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44, 1(2006), pp.101–124.4 Klaus Abbink,Staff rotation as an anti-corruption policy:an experimental study,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 20, Issue 4, November 2004, Pages 887–906 5 Anne Marie Goetz,Political Cleaners:Women as the New Anti-Corruption Force?,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ume 38, Issue 1, pages 87–105, January 2007 6 Leonid Peisakhin and Paul Pinto,Is transparency an effective anti-corruption strategy?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Indiarego_1081,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0)4, 261–280 7 Roger Tangri and Andrew M.Mwenda,Politics, donors and the inectiveness of anti-corruption institutions in Uganda,J.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44, 1(2006), pp.101–124.8 Franklin Steves and Alan Rousso, Anti-corruption programmes in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 countries and changes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1999-2002,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2003)Roberts(2006)指出互联网已经大大降低了成本,它使收集、分发和访问政府信息更为方便。由于这些特点,政府已趋向于使用电子政务,以求获得更多信息和促进透明度、问责制及反腐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给公民信息和让具备一定素质的公民去监察政府的活动,都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电子政务和其他信息通信技术可以用来打击腐败。Anderson(2009)通过对比分析1996年之间变化和2006年腐败数据,基于一项研究即通过ICT推动电子政务的举措,得出结论说,“实施电子政务可显著减少腐败,甚至那些控制了所有的倾向腐败的政府或多或少是基于积极地采用电子政务倡议。而Shim & Eom,(2008)也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减少腐败,促进良好的治理,加强倾向的举措,减少潜在的腐败行为,提高政府雇员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允许公民跟踪活动,并通过监测和控制政府员工的行为。Brown & Cloke(2004)提到反腐不仅有关所有的努力促进、信息的开放等,减少腐败还严重受到文化、一个国家的环境、对社会态度的价值观认识、信息级别的识别与政府的公民有关,也应从一个独立新闻媒体的可行性信息政策及制定的政府考虑。9
9John C.Bertot,Paul T.Jaeger,Justin M.Grimes ,Using ICTs to create a culture of transparency: E-government and social media as openness and anti-corruption tools for socie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Volume 27, Issue 3, July 2010, Pages 264–271
第四篇: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礼貌原则принцип вежливости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李奇于1983年在格莱斯“合作原则”принцип кооперации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李奇效法格莱斯划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m 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osity maxim a)使自身受惠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Approbation maxim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扩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Modesty maxim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扩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用于表述)Agreement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原则(用于表述)Sympathy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礼貌原则”在会话中的性别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崔国鑫)在国外对“礼貌研究”还有布朗和; Brown&Levinson 的面子观
他们认为面子的概念来自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和英国民间词语,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面子与尴尬,难堪,或“丢脸”相联系(1987:61)。他们认为,说话人应该尊重听话人的自我形象,避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FTAs)。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Brown &Levinson将面子的划分为负面面子(NegativeFace)和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负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强加观点,或者做出自由选择的愿望。正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被人喜欢,赞同,尊重或者欣赏的愿望(1987:61)。与之相应,面子管理的策略也划分为两类:负面面子策略和正面面子策略。负面面子策略强调听话人的自由权利,所以它是一种尊重策略(deference strategy)。正面面子语用策略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
1.负面面子策略
对于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来说,负面面子是最合适和最为规约性的语言策略(1987:130)。负面面子礼貌策略即尊重策略涉及人际交流过程中的“正式”礼貌形式。在实施负面面子策略的时候,说话人考虑听话人的负面面子需求,应表示自己不愿意强迫对方,侵犯对方,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现列举在本段邀请行为中涉及到的负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利用规约性间接手段(Beconventionally indirect)(1987:132)。以规约性的间接手段表示请求等,可以避免损害到受话人的负面面子。在文中的邀请行为中,赖大家的说到:“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听打听奶奶姑娘们赏脸不赏脸?”语言转弯抹角,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赖大家的要邀请贾府的主子们赴宴,取代了直接言语行为,另一方面又让听话人一听就明白,表达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
2)闪烁其词(Hedge)(1987:145)。正如正面面子策略中的“留有余地”一样,负面面子通过一些“不明确的话”来减弱威胁面子行为的目的。在王熙凤回答赖大家的邀请时说到:“别人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这个“别人不知道”就是一种闪烁其词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没有涉及到其他人,避免威胁其他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3)表示悲观(Be pessimistic)(1987:173)。不强迫受话人作出行动反映,表示说话人对于自己说的话不抱太大的希望,听话人不必受说话人话语影响。赖大家的说:“择了十四的日子,只看我们奶奶的老脸罢了。”赖大家的发出邀请,但是话语中表示了悲观,虽然定了日子,但是请不请得来贾家的主子们还得看自己婆婆赖嬷嬷的面子,对自己邀请这一行为表示了悲观。博士论文,面子观。
4)尊重(Give deference)(1987:178)。博士论文,面子观。尊重策略的实施是通过使用一些明确表达对于听话人的社会地位给与尊重的称谓语,也可以通过自贬(downgrade)的方式加以实施。文中多处体现到这种策略。赖嬷嬷对贾家主子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老爷、爷们”、赖大家的对王熙凤称呼“奶奶”,这些都是通过称谓语体现出了尊重策略。称在自己家的花园摆酒为“在我们破花园子摆几席酒”,通过自贬方式实施了对听话人的尊重。赖嬷嬷说:“我才去请老太太,老太太也说去,可算我这脸还好。”赖嬷嬷的言外之意是由于自己请到了老太太去赴宴才证明自己有面子,突现了对老太太的尊重。
5)给受话人提供某种补偿(Redress other wants of H’s)(1987:209)。发话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补偿,如承认蒙受恩惠,承认欠债等。文中赖嬷嬷两次提到“托主子的洪福”,认为自己儿子被选上是托了贾家主子的福,能够摆酒席好好热闹上三天也是托勒贾家主子的福,承认蒙受了贾家人的恩惠,照顾了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2.正面面子策略
正面面子礼貌策略与“亲近”(intimacy)紧密相关。正面面子策略隐含着寻找共同点和申明愿意和对方合作来尽可能缩短双方之间距离。它用礼貌形式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1987:101-117)。仅列举文中涉及到的正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声称具有共同点(Claim common ground)(1987:103)。说话人表明与听话人是一类人,具有相同的目标,价值观或者爱好等。通常的做法有表明具有同样的团体身份,这可以通过称呼的选择,方言,行话的运用来显明。博士论文,面子观。文中赖大家的称呼“奶奶姑娘们”和赖嬷嬷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一方面表示对贾家的尊敬,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关系是一个团体的身份。
这个策略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强调双方又共同分享的背景,可以让受话人自在轻松,同时维护受话人的正面面子。如王熙凤说道:“先说下,我是没有贺礼的,也不知道放赏,吃完了一走,可别笑话。”这是句玩笑话,实际上她是肯定要带着贺礼的,赖大家的笑道:“奶奶说哪里话?奶奶要赏,赏我们三二万银子就有了。”这句玩笑话作为回应,能表现出她们的关系融洽,是亲近策略的很好体现。
2)传达发话人与受话人合作的信息(Claim that S and H are cooperators)(1987:125)。这可以通过提供需诺等来补救对受话人的面子威胁。文中李纨王熙凤笑道:“多早晚的日子?我们必去,只怕老太太高兴要去也定不得。”对于赖大家嬷嬷和赖大媳妇提出的邀请,她们承诺赴约,本身就是一种维护发话人面子的行为,有说老太太高兴得兴许也去,更强调出她们对赴约的愉悦之情。
第五篇:国外自闭症相关研究
国外自闭症研究的部分最新成果
一、在美国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界定:
1、自闭症儿童口语能力有限,发展迟缓。
2、无意义的语言模仿现象突出。
3、无口语。
4、自闭症儿童没有能力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5、社会交往上存在显著的困难,包括不会运用非语言的行为如眼神、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
6、没有能力主动发起或建立与同伴间的关系,对那些对于自己或他人看起来很重要的事物表现得没有兴趣和热情。
7、自闭症儿童无法或很少与他人一起玩耍。
8、社会性的互动行为缺乏。
9、情感表达能力受限。
10、兴趣范围狭窄,会持续不停地摆弄某个特别的物品或物品的某些部分。
11、自闭症儿童极端追求仪式性或程序性的行为,强调同一性,难以接受生活中的变化。
12、重复性的肢体动作,如拍打手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自我伤害行为。
13、认知、智能水平各异。
14、在某些有限的领域中有着极其超常的认知能力,比如记忆或数字的简单运算。
二、自闭症儿童训练的长期目标
1、表现出基本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包括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对潜在的语言及非语言信号进行体认。
3、消除或减少自我刺激行为,消除所有的自我伤害行为。
4、学校人员和家庭成员对学生的能力和缺陷能够理解并加以接受,并且能够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将会贯穿自闭症儿童一生的障碍。
5、达到职前培训或就业方面的目标。
6、掌握基本的学习及日常活动技巧。
三、自闭症儿童的短期目标
1、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评估。
2、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和言语评估。
3、进行职业治疗评估。
4、进行精神病学评估。
5、家长参与多学科评估过程。
6、家长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小组会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所提出的建议给予认可。
7、自闭症儿童能够以平静、接受的姿态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计划。
8、学生能够利用环境中所提供的学习工具。
9、在自闭症儿童向某个新的计划或学习材料过渡时,家长能够为他/她提供积极的支持。
10、学校人员将学生的在校表现记录下来,家长要观看这些记录并且将家庭中发生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事件报告给学校。
11、降低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12、发脾气的行为减少,温和的行为增多。
13、学校人员为家长设立和制定一套行为干预计划、由家长在家中执行这一计划。
14、自闭症儿童能够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
15、学生参加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的辅导,重点学习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
16、学生与同伴及成人之间适当的社会互动行为增加。
17、进行发音训练,重点练习发声时的送气。
18、消除无意义的语言模仿行为。
19、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用非语言的信号。20、学生的主动、被动交流活动增加。
21、自闭症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得到提高。
22、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23、自闭症儿童参与社区活动。
24、学生有意义地参与到普通班级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5、对学生进行职业准备技能/职业能力评价,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技能掌握的情况。
26、自闭症儿童在课堂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职业预 备能力。
27、制定和实施一项让学生在社区环境中工作的计划。
28、家长加深对自闭症及其应对措施的理解,家长应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9、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学生的进步情况或对于计划的执行情况感到满意。
四、治疗性干预
l、完整地进行一项心理教育评估,考察学生在认知、学术、行为和适应性行为方面的表现。
2、安排一名临床医学专家对学生在人际交流方面的需求进行彻底的评估。
3、推荐自闭症儿童进行职业治疗评估,对学生在感官、精细动作、自理能力方面的需求进行评估。
4、推荐自闭症儿童进行精神病学方面的咨询,以利于做出更精确的诊断。
5、多学科评估小组的一名成员与学生的家长进行面谈,讨论学生的长处、学习上的能力和缺陷、教育需要以及是否可以接受特殊教育。
6、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小组会议,确定学生是否可以接受特殊教育,为学生制定教育计划,并巳或者确定为学生提供何种适当的支持性服务。
7、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个别需求,对学习环境进行组织和安排,包括在教室内划分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如读书区、烹饪区等),将教室内的重要物品做上标记。
8、在教育自闭症儿童的过程中注意使用一些视觉(相对于口语而言)手段,比如为学生列出每月和每天的活动日程表,写出学生可能参加哪些学习和娱乐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视觉信号告诉学生活动的规则和教师的指令,以可见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先后顺序。
9、根据职业治疗评估提出的建议,利用一些适合其特点的感官信号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使用一定的安抚手段(可以利用音乐、小布袋玩具、摆动或旋转的物体等)使学生平静下来。
10、一旦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正确使用学习环境中的工具的行为,就使用社会性的、口头的手段或食品来给予强化。
11、利用一定的方法,系统化地保持学校和家庭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必要的时候每天交流)。比如,可以使用一本“日志”,教师在上面记录下学生在学校每天从事的活动及其所遇到的困难,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可以查看这些记录。
12、告诉家长自闭症儿童在校的日常活动安排,鼓励他们对学生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进行强化。
13、将学生每周或每月的在校日程安排告知家长,使他们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对学校生活的变化做好准备。
14、与家长共同商定家,校之间进行书面交流的方法和程序,由家长向学校报告家中发生的有可能对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15、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残(self-injurious)行为(如撞击自己的头部)和自我挫败(self-defeational)行为(如暴躁、分神)进行行为分析:描述这些行为产生的环境、确认这些行为发生之前学生的行为、确认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16、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一些选择,让他来为自己挑选强化物。
17、对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性行为(functional behavior)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行为干预计划,该计划要较多地采用强化手段,以消除学生的自虐行为作为首要目标。
18、通过控制环境(如改变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参加者等),采取预防措施,使学生对刺激因素不做出消极的反应。
19、针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来的次级自我挫败行为(如发脾气、人际冲突、缩小注意力范围等),调整行为干预计划。
20、在行为干预计划中,要注意听取家长的意见,关注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样能够保证教师和家长对干预计划意见一致,从而确保干预活动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一贯性。教师应督促家长在家中也依照干预计划的要求行事。
21、对自闭症儿童的课程进行协调组织,强调对实用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如按照处方买药、识别求救信号、使用货币等知识技能)。
22、采用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如给予自闭症儿童直接的指令、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问题、使用反馈卡片、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等。
23、采取同伴指导(Peertutor)的形式,让普通自闭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学习自理技能、基本的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
24、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学生一些实用性技能,如做饭、洗衣、清扫房间等家务。
25、进行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如3个或少于3个学生)的辅导,以此充分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6、制定计划,训练自闭症儿童提高语言能力,注意利用整体策略(如让学生体验语言交流的过程、使用主题单元形式的材料进行教学等)。
27、用视觉形式的提示(如卡片等),通过实用活动(如给硬币归类、数钱等),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技能。
28、(与自闭症儿童一起)编造故事,假设社会性情境,教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面对特定的情况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如在餐厅吃饭时、乘坐公共汽车时、在一体化教室上课时)。
29、组织一个社会技能训练小组,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模仿、角色扮演,演习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
30、当学生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时,可以利用一整天的时间选择自然的时机,教孩子将适当的社会反应行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当中去。
31、让自闭症儿童进行发音口腔动作练习,重点练习送气、声带振动,练习不同音素的发声。
32、为学生提供重复地说话的机会,将其无意义的语言重复变成有意义的应答。(参见The Source for Autism Richard著)。
33、如果学生的语言中没有无意义的重复,就对学生进行强化。
34、如果自闭症儿童不采用语言作为交流的手段,那么就考虑在教学中使用手语、画板、V字或一些辅助性的技术手段。
35、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地教授学生一些语用学知识和社会语言认知技能。
36、制定一个长期计划,训练学生的交流技能,由语言言语治疗师、教师、家长共同实施,强化学生的主动、被动交流活动。
37、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水平,适当地分派给他一些需要精细动作技能的任务。
38、让学生多书写,以锻炼其精细动作,这是一种能够减少其挫败感的办法。如给学生一个书写板、采用Olsen提出的“Handwrites Without Tears”方法。
39、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各种机会,练习与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细动作技能,如切东西、穿项链、揉橡皮泥、玩拼图游戏等。40、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制定一项行为强化计划,着重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如,根据天气变化和参加活动的不同适当地选择要穿的衣服、如厕、梳头、洗手、刷牙等)。
41、为自闭症儿童设计和实施多种社区活动,着重训练他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在真实情境下完整地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42、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分解,让学生讨论和扮演其中各个不同的角色(比如,在餐馆吃饭时,让学生看菜单、练习点菜、取钱付款等)。
43、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小组的建议,为学生提供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机会。
44、针对自闭症儿童将来的就业,进行一项针对其能力和兴趣的评估。
45、安排学生及其家长访问一些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职业培训机构。
46、在课堂和学校中进行职前培训性质的教育,让学生有一定的职业体验(如安排学生从事类似于拣选会议出席人员号牌等的实际活动、分派给学生一些跑腿的差使等),以此来使学生了解从事一项工作所要担负的责任。
47、在学校和社区中为学生寻找一些能够在教室里完成的工作(如为学校行政人员将邮件分类、为当地的餐馆折叠菜单、为学校的自动售卖机分类整理和清点钱币等)。
48、社区里可能有一些机构能够提供符合学生兴趣及能力的工作机会,努力与这样的机构建立联系。
49、在自闭症儿童16岁的时候,安排一个会议,讨论学生的转衔(transition,从学校到工作的转衔)计划,确定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要利用的资源。
50、为家长创设一个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包括:为家长提供关于自闭症的重要文献资料,为其寻求家长支持团体的帮助以及在社区中为家长寻找一位“代言人”(speaker)来代其提出需求、希望。
51、举行会议,让自闭症儿童家庭和学校人员之间进行沟通,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以及出现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