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2019-05-14 06: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一篇: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试题

时量50分钟 满分100分。

注:请考生规范书写!阅卷结束后,对不规范的试卷,作归零处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用笔把正确答案涂黑为■,)

1、“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家国一体”的我国古代社会中,先民们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中央集权制

2、史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

A.王族

B.功臣

C.姻亲

D.先代贵族

3、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为了交流方便,多以统治中心区域方言或以此为基础派生的语言作为流行“官话”,据此推断西周“官话”是()A.镐京方言 B.殷方言

C.普通话 D.洛阳方言

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秦朝绘制的政区地图 C.民间的传说 D.史家的学术观点

5、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A.十三州刺史

B.御史大夫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

C.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D.发放津贴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6分)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6分)

(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其影响是什么?(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畀同,奏

材料二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而自由具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轮流地统治和被统治,另一个标准是按照个人所喜欢的方式来生活。……民主离不开自由,而自由也离不开严格的政治平等。……民主的正义观念是指数量上的平等,而不是基于个人能力上的平等。民主政体中穷人比富人拥有更多的主权权力,因为穷人占多数。

——摘自《民主思想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 雅典居民比例示意图

(1)材料一中,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得与失的看法。(4分)

(3)(6分)

15、(12分)

(1)(2分)

(2)(4分)

(3)(4分)

(4)(2分)

2018—2019 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试卷答案

时量50分钟 满分100分。

注:请考生规范书写!阅卷结束后,对不规范的试卷,作归零处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1、B

2、A

3、A

4、B

5、A

6、A

7、B8、C

9、C

10、C11、B

12、D

二、非选择题

13、(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德才能(孝廉);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学识能力)。(12分)

(2)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8分)

14、(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6分)(2)职责:封驳、审议。

积极意义:在讨论军政要务时,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可以集思广益,能有效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8分)

(3)中央机构的调整,专制皇权的强化;封建统治阶级失去了上升时期的开放心态、进取精神,日益保守。(6分)

15、(1)公民大会(2分)

(2)特点:轮番而治、政治平等(4分)(3)看法:雅典民主政治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可成为公民,压抑扼杀其他人的政治权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4分)(4)关系:雅典民主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的源头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2分)

第二篇: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8年2月3日《新华网》,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去年国内的钢铁和煤炭价格上涨,大批的原材料公司业绩飘红。7月份企业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挺进:从去除低质无效供给,向创造高质量可持续供给转变。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是

①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②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改革生产关系,尊重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现 ④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8年3月12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该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体现的社会发展规律是:

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7·河南开封阶段检测)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这表明()①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截至2018年5月28日,本届政府已召开11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播发100多篇新闻通稿。梳理过往这110次常务会,简政放权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议题,本届政府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首次常务会都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简政放权的实施()①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②表明改革可以解决一切社会矛盾 ③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调整,可以通过改革解决 ④改革有利于完善上层建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中常常出现如下现象:牧场主将牛奶倒入大海;农场主将土豆翻入地下当作肥料,拿玉米棒子当作燃料,织布厂将成匹的布烧掉;企业纷纷倒闭,工厂因失业而失去收入的来源,生活异常窘迫。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资产阶级的非人道性

6.“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因为

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不均衡性 ②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的差异 ③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差异 ④各国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的经济现象。目前我国工业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汽车制造等行业。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正确解读是

A.产能过剩行业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 B.产能过剩行业的商品滞销,但商品价格仍高于其价值 C.产能过剩行业的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商品价值无法全部实现 D.产能过剩行业的商品大量积压,商品价值实现要有一个过程

8.1847 年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马、恩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1848年正式发表,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纲领性的社会主义著作,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说明:

A.《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b.唯物史观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石 C.剩余价值学说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D.《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科学诞生的标志

9.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双城记》的开篇所写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登天堂,人们正在下地狱”。这段睿智的话是表明

14、材料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东就一直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涌现了诸如美的集团、TCL、格力集团、海格通信、粤电力等成功案例。2014年8月,广东省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意见》确立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引进非国有资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原国有企业作为真正市场经济主体的固有本色。2015年5月,广东省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规范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此轮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重要抓手,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国企竞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广东省深化国企改革的正确性。(10)

15、材料 战后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体制或模式,在当时是比较成功的,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滞胀”现象后,问题又出来。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之后,资本主义除周期性经济危机外,又出现结构性危机、体制性危机、国际债务危机、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危机、泡沫经济、福利国家危机、生态危机,以及普遍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病态和危机,等等。于是,发达资本主义不得不进行新的调整。

从世界范围看,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差距很大,其形势非常严峻。目前占世界人口的17%的24个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中的现象的?请说明理由(26分)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兴衰?(16分)

A:从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性质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即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B: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说明,当今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预示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

C:从资本主义整个世界看,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无法解决全球共同发展问题。

D.从人类文化共性看,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化难以形成全球视野的发展共识,必然为世界人民抛弃。我们要坚信即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要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存在较长的 共存历史现实。

第三篇: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曾因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而被外界熟知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如今又因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她的“逆袭”再次告诉我们,扶贫,需要扶志。物质救急更需精神脱贫的原因在于

①经济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物质力量 ④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 浙江省杭州市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卷(3)政治试题)2018 年春节,影片《红海行动》火遍各大影院,精彩的剧情演绎了中国军队伟岸的形象,观众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这体现了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人们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改编为诗歌,并与山里的学生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这首诗让大山里的孩子明白:他们像苔花一样,虽然很小,也要学牡丹一样勇敢的开放。《苔》这类诗对品读主体的意义在于

①确立文学审美能力作为文化素养的核心 ②发挥其特有感染力,培养奋斗精神 ③正确认识生命价值,陶冶思想道德情感 ④造就健全人格,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1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19)2017年3月,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一成就

①表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 ②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①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是世界文化成就的最高标志 ③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 ④是展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8山东潍坊期中,22)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表明()①文化首先需要继承才能创新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④先进思想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8山东临沂期中,2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①正确的方向保证 ②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③可靠的政治保证 ④增长空间和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诊断考试,18)乡村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上面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记录着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保护乡村老地名是基于()①老地名积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老地名是当地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老地名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7河南安阳一模,15)在扶贫攻坚中,重庆巫溪县聚焦“精神扶贫”,实施了“扶志工程”,使贫困群众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脱贫之“志”,全面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以精神扶贫成效助推物质扶贫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这说明()①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精神落后是贫困落后的根源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精气神”需要人们自觉培养

③消除贫困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才能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法律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其后果是法治基础相对薄弱。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律的执行和发展,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10分)(2)请你就如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写出两条宣传标语。(要求言简意赅,每条20字以内)(6分)

高二月考试题答案说明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物质救急更需精神脱贫,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④正确;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文化只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答案】D 【解析】影片《红海行动》在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精彩的剧情演绎了中国军队伟岸的形象,观众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这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③④项符合题意;①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C 【解析】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瑰宝,应坚持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求同存异,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②④项符合题意;世界各国文化应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交流互鉴问题,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 C 10答案 A 11答案 B 12答案 B

13【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3分)

【解析】第一问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文化的作用,让谈谈对“一个城市需要有城市精神”的认识,回顾课本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点,再结合材料分析,就有以上答案得分点。【答案】(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大众传媒等多途径多手段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 “走出去”。(每点4分)

【解析】第二问主要涉及到文化传播的内容,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14【答案】(1)经典诗歌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经典诗歌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经典诗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名师点睛】运用文化生活道理回答为什么要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或为什么要开展XX文化活动)等问题时,一般要考虑以下答题要素: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8-

第四篇: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

16.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

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

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17.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18.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19.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

朝的焚

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

材料一 隋初地方行政制度仍沿旧制,州、郡、县三级制。开皇初有州211个,郡508个,县1124个。各州郡县以辖区大小和人口多少分为上下九等,使得辖区混乱,官吏众多。隋文帝“以官繁人弊,遂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县”,取消地方自辟僚属制。炀帝时“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诏巡郡县,十月入奏”。隋朝的地方区划调整是古代中国政区整改的典型,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材料二 宋代知州总辖一州政务,“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皇帝借“陛辞”之机,当面考查知州才品,向其发布本人对地方治理的训令。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此外,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作为地方大吏的知州深受朝廷重视,在维护地方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地方区划调整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重视知州选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未提及甲骨文的地位,且唯一两字不妥,而是记录了西周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中“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且发现地点是宁夏,并结合所学知识,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及的是西周,并结合所学,当时的监察体系还不成熟,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且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宗法仅是现象、手段,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古代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可知,秦汉时期仍在某种程度上沿袭着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以保持统治的长治久安,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秦朝实现大一统之后就标志着古代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封建等级尚处于刚刚建立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还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距离成熟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可知秦朝不是封建社会而是郡县社会,故A项错误;明朝特务统治是监察机构而不是封建的地方机构,故B项错误;唐朝的节度使还是地方机构,是皇帝任免的官吏,属于郡县时代,故C项错误;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说明封建是指分封制,汉代封王是对土地和人民分封,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并非扩大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并非迅速晋升,故B项错误;材料“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有加强皇权的色彩,“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由“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可得选任标准严格,重视资历,要求曾担任基层官职,由“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可得出重文轻武,对武臣出任知州者设置诸多限制,由“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可得新任知州须皇帝亲自召见、遣行,由“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可得知州应及时向朝廷递送地方时政奏章等措施;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等。

10.【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予以多角度论证;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先概括宋朝的历史地位,如积贫积弱、宋朝是中国文明的顶峰、不必美化赵宋王朝等三种观点。再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评论宋朝的历史地位,注意观点明确、并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第五篇: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雅安中学2018~2019学(上)高2018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共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史家认为:“把分封与宗法结合起来,是周代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周天子通过宗法制度()A.建立了井然有序的等级隶属关系 B.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 C.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 D.提高了各级贵族的文化素质

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

B.孝敬父母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4.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5.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A.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 B.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 C.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 D.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 6.有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华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其中“中国版图之确立”是指秦汉时期()

A.在平定六国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 B.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出()A.重视人才

B.皇权独尊

C.尊崇自然

D.宗法观念

8.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10.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C.疆域的拓展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2.下面一组有关印玺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

2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5.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里的“归流”是指()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治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西南少数民族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26.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27.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密折制的实施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28.“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29.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30.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下载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