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春季《教育学》答案[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6: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春季《教育学》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春季《教育学》答案》。

第一篇: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春季《教育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2、(√)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8、(√)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10、(√)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赶出学校。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

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我把这段话反复看了多遍,实在看不出错在哪里。概括起来应该是“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为了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但这种“功利”有没有错呢?我认为是没有错的,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完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读书为什么要讳言“功利”呢?我们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就是从书中获取的知识、技术“功利”来的吗?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一些,多要一些真诚的“平凡”,而总是喜欢去搞那些虚伪的“崇高”,虚假的“拔高”呢?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主要表现为:

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

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总是一味地拔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超出了儿童少年可以接受和达到的程度。我们以为把口号喊得越高、越响,就越能鼓舞人、打动人;无论什么事情,越不考虑自己就越是显得高尚。同时还以为将一些选定好的高、大、全“标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不加分析地、不看具体情况地、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模仿,以为对学生要求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其实这种大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而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没有具体意义的空目标。儿童认识事物,是从他熟悉的生活经验、他能理解的浅显小道理开始的,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相反。而在这件事上,强行让一个儿童去理解和接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就犯了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抽象到形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除了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说(背)出这句话以外,是不会有实质性理解的,因此也谈不上形成真正的、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如你想像的那样,“人人只要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就会发愤学习”。

再说,人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但理想的起点应该是普通和平凡,没有普通和平凡,“崇高”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是做一个普通人,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培养基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要让他在成长、体验及对老师启迪的思考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由成人去代替孩子,或去强迫孩子树立崇高理想。对孩子要求的盲目攀高及强制,不但没能让孩子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反而使孩子在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同时,形成双重人格,以及在成长中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生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十分有害的。一味地向高要求,是犯了急性病,也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因为,把要求大人做到的事情强行要求儿童少年去做到;把大人中多数人都还做不到的事情,也强行要求儿童、少年现在就要做到,这是剥夺了儿童的成长权利,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教育科学的。

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情感的培养与知识教学混淆起来,把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了知识、技能来传授,我们以为,只要把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制订成概念、定理、标语口号、知识点,让学生尽快记、背、考下来,学生只要能按“标准答案”“回答正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这是把教育简单化,机械化、概念化。

这种教育无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视走进学生的心灵,无视教育者的身教,无视受教育者主体的思考和感悟,无视教育主体的实践。似乎不用讲究教育艺术,不用启迪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必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人人将标语口号、豪言壮语类的“知识点”能鹦鹉学舌般地复述下来,就可以解决自己一生遇到的一切纷繁复杂的问题了;我们不管他做得怎样,只要说的好听,他就是高尚的人了。这种思维逻辑既不 符合教育理论,也不符合教育实践,如同你以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背下“唱歌时要注意科学地呼吸、吐气,要有共鸣声,要有情感”这句话后,他们人人就都“已经成为掌握了歌唱技巧的歌唱家”一样,是荒唐、可笑的。

实践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不出来的,更是“考”不出来的。正如北京教科院文喆所说:“每个人的态度与价值的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学研究》2003.3)而一些人想问题,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缺乏看问题的基本常识,这只能说是一种对教育的无知,对科学的无知。

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

几十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机械教条地、不假思索地、一程不变地按照过去本本制订的“标准答案”来教育学生,并以这种思维来判断是非:只要不是自己既定的答案,就是别人的错。因此可以把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和普通人说的常理话判定为“有不良倾向”甚至“错误”,而别人却没有辩解和说理的权利和机会。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往往掌握有制订标准的权利和对别人的“生杀”大权--认定你“有不良倾向”,可以在会上批评教育;认定你回答错误,可以在思品、政治考试中扣分或判0分;认定你思想有问题,可以在评先进中让你落选;认定你在“放毒”,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处分你。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上的霸道行为,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霸道教育,本身是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的。不让你明白“为什么”的道理,只告诉你、要求你“怎么样”做;不需要你心服口服,只需要你“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样的教育,除了使人产生无奈、委屈、沮丧、压抑、烦躁、苦闷甚至愤怒的情绪外,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形成人的道德自律吗?既缺乏对人的尊重,又想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操,寄希望于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搞管、卡、压等霸道教育上,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悲的。用这样的办法,只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是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第二篇: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春季作业教育学答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姓名:高洁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

1、教育决定社会发展。

答:错误。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

2、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答:错误。教育固然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决不是无能的。但人的发展受自约于诸多因素,教育不是万能的。

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答:错误。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但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不对的。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4、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答:正确。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是根本与关键。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教育专职人员,他受社会的委托来培养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5、“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答:错误。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道德教育只是其中之一。

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

1、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一般说来,从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来看,教育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广义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就是说,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总称。同广义的教育相对应的狭义教育则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概念也已不再是过去所理解的仅仅是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今天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和多媒体远程教学等,也都具有学校教育的性质,都是制度化的教育。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答:通过学习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专业知识。包括有: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当的教学活动所需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课堂管理与组织的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的知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⑵专业技能。包括有: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与学生交流并对学生提出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行为、接受外来的建议并发展专业技能。

⑶专业道德。包括有: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信奉教师的道德准则、追求自我价值体现、深刻理解学生的发展和具有对学生的爱、致力与学生道德养成的示范与引导、对所有学生负责。⑷自我反思与改进。包括有:关注自身的实践、设计与解决问题、寻求自我改进之道。

这四个方面,我认为“自我反思与改进”最为重要,因为他是教师能不能自我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速度快慢与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变量。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3、结合工作谈谈你学习教育理论的体会与收获。

答: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2.学习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黄景高目前,公民教育存在着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我们始终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又有一个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这是两个不相容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备至,以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重要,孩子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对受教育者

关怀过度,以至于受教育者不堪负担这样的过度,需要从中解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过高,一要成才,二要成圣。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这种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违教育本身的规律。对于个别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说,愿意教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不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实行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的。

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门的教育有着专门的要求,而国民教育则只有一个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它有两个方面:它是全民的教育;它是最普遍要求的教育。简单地说,国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是合格的公民?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个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等,遑论懂得艺术欣赏。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有爱国热情、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中规则。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而且许多人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

所以,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外学习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会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他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在我们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习做公民。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撇开落后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是否成功。

第三篇: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春季《房地产法》期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房地产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使用权确认

土地使用权确认是指在土地使用权的归属不明或发生争议时,利害关系人请求有关权利机关确认土地使用权归属,从而解决土地使用权争议的行为。

2、兼营房地产开发企业

兼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在经营其他种类营业范围的同时,兼做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3、城镇廉租住房

城镇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人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廉租住房的租赁是政府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城镇最低收人家庭的住房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社会保障性质的房屋租赁方式。

4、房地产纠纷

房地产纠纷是指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相互之间以及他(它)们与房地产管理机关之间有关土地和房屋权利义务的争议。这里的公民和法人包括涉外房地产关系中的外国公民、外国法人和港澳台当事人。这种纠纷主要涉及到房地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以及由于买卖、租赁等引起的经济权益争议。

5、房地产抵押

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基于该行为而形成的房地产抵押法律关系,是抵押人和抵押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简答题

1、商品房预售作为商品房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商品房预售作为商品房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房屋预售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特定的。②、房屋预售合同的标的是尚在建设中的房屋。

③、房地产预售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均要受到国家法律较严格的限制。

2、处理房地产纠纷的原则有哪些?

答:一方面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理民事、行政和经济纠纷案件所必须遵守的各项法律原则,主要是诉讼法的各项原则,这方面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等;另一方面是与房地产法相关的原则,也就是基于我国房地产法的本质要求,在处理房地产纠纷时所必须遵循的特殊的原则,这方面的法律原则主要有: ①、公民住宅利益优先原则

②、消费者保护原则

③、利益协调和兼顾原则

3、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房产税的免税范围有哪些? 答: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房产税的免税范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l)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2)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3)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4)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5)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包括危险房屋、大修停用期间的房屋、微利企业和亏损企业的房屋等。

除此以外,纳税人缴纳房产税确实有困难的,还可以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

4、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

答: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③.有符合国务院规定的注册资本。④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论述题

1、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

答: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表现为,1.占有和使用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就是为保存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土地的权利,因此使用土地是土地使用权人的最主要权利。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土地的使用权,应当在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为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2.权利处分。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处分其权利。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既然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以保存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为目的,则其必须与建筑物共命运,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但是,在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时如果当事人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做了限制,则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得转让其建设用地使用权。(2)抵押。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为抵押权的标的物,此时,其地上的建筑或其他工作物也随之抵押。另外,当地上的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也随之抵押。(3)出租。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作为出租人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连同地上的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出租人)仍须向土地所有人履行义务。3.附属行为。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在其地基范围内进行非保存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的附属行为,如修筑围墙、种植花木、养殖等。4.取得地上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的补偿。我国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该土地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对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给予补偿,并退还相应的土地出让金。

2、房地产开发的原则。

答:房地产开发基本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并实施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依法遵守的基本原则。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依法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原则。在我国,通过出让或划拨方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房地产开发的前提条件,房地产开发必须是国有土地。我国另一类型的土地即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不能直接用于房地产开发,集体土地必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成为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二、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对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城市发展的纲领,也是对城市房地产开发进行合理控制,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科学制定和执行城市规划,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合理安排各项建设,指导城市有序、协调发展的保证。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经济效益是房地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大小,是开发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效益指房地产开发给社会带来的效果和利益。环境效益是指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上三方面是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会产生冲突。这就需要政府站在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上,进行综合整合和管理。

第四、应当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即综合开发原则。综合开发较之以前的分散建设,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综合开发有利于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改变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原则。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导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的战略方针,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应受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约。

第四篇: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春季《犯罪学》期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犯罪学》答案

一、判断题

(错)1.“万恶淫为首”,此为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孔孟儒学所奉行的性道德信条。

(对)2.人类性行为不仅是性生理本能的反映,而且是包括、情感、道德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错)3.我国现今性犯罪的增长同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错)4.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

(错)5.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比“文革”前提前了1到2岁

(错)6.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对)7.犯罪概念回答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犯罪的形式标准、犯罪的本质意义以及犯罪的应然期待。(对)8.犯罪的形式标准,严格地说,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

(对)9.总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含在总体犯罪现象之中,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10.某个个体犯罪现象的变化对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波动,有直接而根本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犯罪学犯罪分类结构。

(1)犯罪主体性质类型,基于主体性质的特殊特征,展开犯罪分类。(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基于行为性质的特殊特征,包括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附随情况等的特殊 表现。

(3)犯罪特殊类型。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2)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3)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预防和化解上狠下功夫(4)加强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建设

3、财产犯罪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贫富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2)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失业是犯罪滋长的重要诱因。

(3)文化冲突,现代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和,以及在交流融和过程中 发生的文化冲突。

4、暴力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加强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2)加强社会管理,根除犯罪隐患

(3)加大打击力度,遏制暴力犯罪的发展势头(4)深入细化改革,消除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整体水准

(6)重视心理卫生健康,强化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与治疗。

三、案例分析

一、小东是一名外地来京打工的未成年人,初中没有毕业就步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在北京找不到他希望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后来,一位副食品商店的老板同情他的遭遇,让他在自己开的副食商店卖肉。卖肉也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小东不是弄错斤两就是搞错肉的品种,给顾客造成了许多不便,影响了商店的生意,于是老板扣了他三个月的工资。小东心里很不服气,一心想报复商店,拿回自己应得的工资。一天深夜,在商店其他人都下班后,小东从商店后窗爬进来,凭着自己对商店的熟悉,迅速找到钱箱,偷走了里面积累的钱财,又顺手拿走了一些食品。在骑车回去的路上被巡逻民警发现带到派出所,经教育主动交待了盗窃的事实经过。

1、请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1)文化程度低、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2)贫富差距悬殊;(3)价值和文化冲突;(4)经济利益驱使;(5)管理不善,法律体制落后;(6)社会安全防范机制薄弱;(7)打击不力。

2、请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1)构成流动人口犯罪主体的身份复杂.一是刑满和 劳改劳教释放人员;二是劳改劳教外逃、以及负案在逃人员;三是被单位除名或停薪留职的人员;四是社会闲散无业人员,其中有些曾多次被公安机关处理过;五是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并且从单人作案向团伙作案转化,往往以地缘或亲缘为纽带结成团伙实施犯罪是流动人口犯罪的发展趋势,其成员结构有二种:一是全部由流动人口组合而成;二是由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的一些不法分子混合而成;

(2)犯罪地点的独特性。流动人口犯罪地点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多以旅社、出租民房作为其实施犯罪的藏身地、落脚点,而且在作案后利用发达的交通条件逃窜并同时又实施犯罪的趋势明显;

(3)作案手段单一。尽管流动人口犯罪多以钱、财、物为主,但由于其自身素质的限制,流动人口犯罪的作案手段相对直接、单一,盗窃、抢劫、诈骗这三类案件比重较大,而且大案发生率呈上升趋势;(4)作案手段的隐蔽性和多样性。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中,犯罪人的作案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的特征,一是流动人口犯罪分子善于伪装和“包装”自己,力图谋求各种形式的自我掩护,如披着“个体户”、“推销员”的外衣,进行各种犯罪。二是找到“目标”后,先盯住或者想方设法接近,一旦时机成熟立即下手。三是利用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之机,进行犯罪活动。四是进行“火力侦察,试探虚实”;

(5)犯罪动机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流动人口犯罪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带有实施多种犯罪行为的突发性,大多时候,其犯罪动机低级、十分贪婪,为达目的,凶狠残忍,不计后果;

(6)侵害客体明确。虽然流动人口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总的来看,钱、财、物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袭击目标,据统计,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当中,侵财、物案件占多数。因对社会有不满情绪产生的报复性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3、请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提高素质教育,加强法制宣传工作;(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3)提高社会防范意识;(4)强化公安机关职能,加大打击力度;(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就业机会;(6)溯本清源,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第五篇: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行政伦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行政伦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简述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答:尽管伦理与道德二者常常通用,但也有些区别。道德多指对人的行为的判断标准,它按照风俗习惯和观念直接判定正当的行为。伦理多指行为判断标准的理由,它要通过对风俗习惯和观念的检验和反省来对行为进行判断。人们可以说某人或其行为是道德的,但不能说是伦理的。道德源于人的内心,属于精神性的原则,表现为个体的“应当”;而伦理是道德的外在化,属于客观行为关系,表现为现实的群体规范。道德多指对人的行为的判断标准,伦理多指行为判断标准的理由。对一个行政人员的行为的评述离不开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价值取向,对一项政府的政策评述也离不开合乎伦理或不合乎伦理等概念。道德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规范和调整,是属于个人层次的低级范畴,而伦理则是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和调整,是属于社会群体层次的高级范畴。

2.简述社会经济关系对行政伦理规范的决定作用。

答:社会经济关系对行政伦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行政伦理规范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发行政伦理规范的变革。

3.简述法律制度对理想行政人格生成的具体作用。

答:(1)保证行政人员个体行为的独立性。法律制度将形成于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秩序观念、利益要求以明确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行政人员的独立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行政人员通过法律制度之下的独立行为,去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人格的生成。

(2)指引行政人员的个体行为。法律制度将符合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客观要求以理性化的形式予以固定,为行政人员的行为提供可参照的标准,为行政人员提供一种激励,告诉并鼓励行政人员应当做什么,怎么样做,以及这样做的预期收益,进而引导行政人员合法地行为。

(3)约束行政人员个体行为的任意性。法律制度作为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良性运行的反映,它为行政人员提供行为准则和标准,为组织的存在提供构造模式和结构框架。它提供了一种负激励,告诉行政人员不要做什么以及如果这样做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4)协调行政人员间的行为。行政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要素,他不可能只是单独行动,而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也不可能由单个的个体独立去完成,行政人员个人必需与其他组织成员相互合作,协调行动,才能达致组织目标的完全实现。

4.简述行政责任与行政职位的关系。

答:行政责任与行政职位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体现在:

(1)一定的行政职位包括相应的行政责任,在一定岗位上合承担一定职务的行政人员必然要求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这就叫做有职有责、职责对应。

(2)行政责任是协调、监控不同行政职位的重要工具。在官僚制的行政组织中,由于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之间遵循固定的职责管辖权,按照固定的程序来进行日常工作,所以极有可能造成官僚主义和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

(3)行政责任是行政组织和社会公众监控行政人员行使其职位权力的必要手段。行政人员拥有双重身份,即是公民有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公职人员,在实际的行政管理活动中,两种身份导致两种行为的交叉运行,容易出现行政失职或滥用职权的现象。行政责任观念和机制的引入,可以对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起到警戒作用,并且使行政组织和社会公众可以追究其行政责任,使其承担由于不当行使行政职权而受到的制裁和惩罚。

5.简述行政伦理监督的特点。

答:(1)监督的互动性。行政伦理监督既包括行政机关对自身的监督,又包括行政机关中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2)监督的规范性。监督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规范。

(3)监督主体的多样性。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也包括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主体。

(4)监督对象的特定性。行政伦理监督的对象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更确切地讲,是指行政人员的公务行为。

(5)监督内容的广泛性。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广泛性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内涵的广泛性决定了行政伦理监督内容的广泛性,不仅要对行政机关各部门、各级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而且还要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联系我国实际论述,为什么行政人员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答:(1)行政人员的自律。所谓自律指人的道德规范。行政人员的自律是行政人员的内在道德规范。

(2)行政主体的道德自律是行政伦理的核心。因为:第一,行政人员的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内在根据。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使行政伦理领域的自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第二,制度的主体具有自律精神的内在涵养是保障制度本身具有伦理的前提。制度都是人为的,在相同

制度规范背景中,公共权力的运行会因为行政主体自律境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先进性赋予了社会主义行政伦理更高的要求。主要说明:第一,我国行政人员作为先进制度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其自律精神的养成和发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最大程度地得到体现,关系到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第二,一些行政人员道德自律缺位,致使公共权力被滥用的现实,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的高标准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不仅依赖于外在的他律机制,更有赖于行政主体的道德自我约束,行政人员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2.论述对行政人格生成有价值导向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首先,行政人员作为社会的一员,他应该以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作为自己人格的导向,这就要求行政人员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并由此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其次,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行政人员还应该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在现阶段,对理想行政人格生成有价值导向作用的基本因素应该包括:现代化的效率观念、协调意识、法治信念和服务精神。

(1)效率观念。在公共领域中,效率首先是个价值问题,其次才是个技术问题。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共权力的运行等所有行为及其实现的效率都是与行政人员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公共行政在效率的价值目标实现方面,肯定行政人员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效率目标的积极意义,因而鼓励和促进行政人员独立的行政人格的生成。

(2)协调意识。效率是以协调为基础的,高度的协调本身就是效率。对于行政现代化而言,不仅要求精简机构及减少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而且要求行政人员具有强烈的协调意识,在动态的行政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整体、部门、个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服从整体效果,统一行动。从而保证高效的行政结果。

(3)法治信念。法治行政或行政行为的法治化石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需要以行政人员坚定地法治信念为前提。行政管理中的法治主要体现在依法行政上,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要职责明确,同时要树立法治观念。只要这样,行政人员在行政法治化的过程中才具有推动作用。

(4)服务精神。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根源于社会的需求,它的责任和义务就在于服务于社会。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服务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它统摄着其他不同层次的价值理念。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还包含着另一重要内容,那就是服务,或者说,管理的本质正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也面临着实质性的转型。即从管理型的行政转向服务型的行政。这种转型必然向行政人员提出确立服务精神的要求,即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建立职业道德意识,以服务精神去

迎接行政现代化。

当然,就行政人格的生成而言,能够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的因素是多元动态的过程。但是,就行政人员自身而言,必须把自我理想行政人格的塑造过程看作是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的结果。总的说来,行政人格所体现的是时代精神,是时代所赋予行政人员的基本价值样式。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春季《教育学》答案[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春季《教育学》答案[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学》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陈鹤琴 2. 幼儿德育 3. 幼儿园教育活动 4. 幼儿园课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学前家庭教育......

    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春季作业青少年心理学答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米德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正确 2.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不需......

    江南大学教育学网络教育在线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4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 1.我国现代第一个实际执行的学制是() .A. 壬戌学制 B. 癸卯学制 C. 辛亥学制 D.......

    网络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8秋季《教育督导》期末考核答案(精选5篇)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督导》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 1. 教育督导 答:教育督导是指国家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与目标,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由教育督导部......

    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春季《政治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政治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政治决策 一般指国家、政党、政治团体及其领导选择、确定政治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 步骤......

    福建师大网络教育2013秋教育学作业答案

    请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新时期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六个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

    西南大学2013年春网络教育教育学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2013年春网络教育教育学作业答案 答:一、名词解释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

    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