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 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2
幸福魅力新东平建设的深刻内涵和推进措施
同志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同大家交流。今天,我们几个要当一回“中间人”,这个中间人,不是要给谁家的小伙子介绍对象,也不是要给谁家姑娘找个婆家。我们这次要当的中间人啊,是向各位老乡们传达喜讯来了。是啥喜事呢?对了,有的老乡说出来了,是向老乡们传达赵书记给我们规划的美好蓝图来了!
春节前(12月26日),东平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咱们赵书记作了重要报告,这个报告是啥精神呢?为了好记,我把它概括为“五个一”:
一个目标: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 一条主线:以人为本、发展为民; 一个计划:倍增计划; 一个工程:幸福工程; 一个保障:党的建设
也就是说,未来五年,我们在赵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不光有活干、有钱赚,而且会山更清,水更绿,天更蓝,社会更和谐,保障更完善,外形更精神,内心更喜悦。借句词儿说:幸福像花儿一样。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符合实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尤其是“倍增计划”和 “幸福工程”,为我们今后工作、生活指明方向。我们每一个东平人,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下,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拼搏奉献,为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该报告进行解读:
一、什么是幸福东平、魅力东平?
二、“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这一新目标的提出背景是什么?
三、如何强力实施倍增计划和幸福工程,努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东平?
一、什么是幸福东平、魅力东平
(一)幸福东平、魅力东平的涵义
首先,我们先看看幸福的含义。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感受,既涵盖物质生活,也涵盖精神生活。
有老乡会说,你别拽文绉绉的的,幸福是啥?俺认为:幸福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幸福是吃的东西不用担心有毒,住的房子不用担心漏雨,病了敢去医院看病,老了有人管……
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而且很通俗。有需要才有幸福,需要满足的多少,影响着幸福的感觉。一个需要满足了,还会产生新的需要。饿的时候想吃饱,吃饱了以后想吃好;衣食无忧了,还想着听听歌、看看戏等等。
既然幸福是一种感觉,那能不能衡量幸福呢?能。现在很多国家都用幸福指数来衡量居民是否幸福。
什么是幸福指数呢?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数。它涉及的因素有: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等。(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
了解了啥是幸福,我们再看看什么是幸福东平呢? 幸福东平,报告中把它概括为“四有”:就业有岗位,收入有提高,权益有保障,内心有喜悦。
就业有岗位,就是人人有活干。有人说了,啥有活干啊!孩子大学毕业了,也不安排活,大学白上了!的确,现在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想找个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但也不能说,大学就白上了,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同时又提升了国民素质。我们每一个适龄劳动力,要积极开展创业和就业培训,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收入有提高,就是老百姓手里更有钱。刚才提到一个计划,就是倍增计划。同志们,这意味着五年之后,我们的收入是现在的两倍!去年农村人均收入是6936元,五年后就是14000!3
我现在的工资差不多3000块,五年后就是6000快!同志们,到时候我们再到外地去,别人和我们谈起收入来,我们腰杆子也就壮多了!不用羞羞答答的了!
权益有保障,就是社会建设更加完善,上得起学、医得起病、低保、救助等各类保障措施更完善,城乡居民健康建档率达到99%,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
内心有喜悦,就是邻里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祥和,城乡文化繁荣活跃,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文化场所普及率达到100%,民众安全满意度达到97%。)
什么是魅力东平呢?
所谓魅力,就是对他人有特别的吸引力。
魅力东平,报告中把它概括为“四好”:外在形象好,要素设施好,生态环境好,服务质量好。
外在形象好,就是别人一提起东平,都竖大拇哥!以前在六个县市区,咱排老六,没实力,没产业,没特色,所以在别人面前咱们也是“财不大,气不粗”。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们有些实力了,有些看头了,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县委的领导下,通过实施倍增计划和幸福工程,五年之后,我们会更好!
要素设施好,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功能配套完善,东平成为旅游胜地、度假天堂;近日,我县喜获2011年度“国家园林县城”荣誉称号,这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领域的至高荣誉,体现着一个城市在规划设计、4
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水平。
生态环境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生态水系纵横贯通,生态林带片片相连,森林覆盖率达到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服务质量好,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五最”环境品牌,即:审批项目全省最少、收费标准全省最低、办事流程全省最简、工作效率全省最高、客商评价全省最好”的“五最”环境品牌,政务服务高效快捷,公共服务舒适便利,人文服务热情诚信,开放包容、礼仪文明成为服务品牌,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率达到98%,游客满意率达到98%。)
同志们,我们新一届县委提出这样一个诱人的目标,就是要以“四有四好”为目标,以幸福指数倒逼发展转型,以增强魅力提升发展质量,我们每一个东平人既是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幸福魅力新东平享受者,让每一位来东平的人都检验东平的发展、感受东平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目标,我们还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关系:
(二)重点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幸福东平与魅力东平的关系。前面咱们说了,幸福是个人对发展质量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感受;魅力是公众对一个地区发展实力、环境形象的综合评价。一个是个体感受,一个是综合评价,尽管主体不同,但实际上二者是一致的。打个比方 5
来说,就好比一美女,她自己因为具备各种优势:漂亮、性感、又有好工作,又属领导层,就像网络上说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自然她自己会感觉良好,信心十足,意气风发;而她自然也会吸引很多小伙子的好感,愿意接近她,这就是她的魅力。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不仅我们自己感觉好,同时别人也觉得我们是真好。当然,这离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为了这一诱人目标,得好好干才行。
二是倍增计划与幸福工程的关系。
倍增计划与幸福工程是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的两个重要抓手。
倍增计划刚才提到了,可以理解为各项指标五年后要翻一番。结果很诱人,实干更重要。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王县长直接抓,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把任务分解到这五年,每年确定并实施“十大项目”,明确包保领导和责任单位,加强督导考核,强力推动实施,力求三年,部分指标翻番,五年主要指标全部实现倍增。
幸福工程,由我们赵书记直接抓,围绕着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想解决的的热点问题,每年坚持在办好一批为民实事的基础上,确定并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即“十小工程”,明确包保领导和责任单位,通过民生幸福热线、网络、信访、民调等形式,建立多渠道评价体系,三年实现重点突破,五年实 6
现全面提升,努力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倍增计划抓的是钱袋子,是做好其他工作的经济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了,夯实了,我们才有发展后劲,才有实力更好地改善民生和其他社会建设。而实施幸福工程,让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倍增计划、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是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与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关系。富民强县新跨越追求的是“大多数人更全面的发展”,幸福魅力新东平追求的是“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上是有机统一的。实践中,我们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把提升百姓福祉贯穿富民强县建设的始终,坚持把推进富民强县的过程变成幸福魅力新东平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东平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
二、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这一新目标的提出背景
(一)它是对“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东平”奋斗目标的深化和发展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过去的五年,特别是实施“三步跨”战略的三年,是东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是城乡面貌特别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发展力度不断加大,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总量有2007 7
年全省95位上升到2010年的71位,三年上升了24个位次);
优势产业加速崛起,发展潜力日益凸显(2011年景区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东平被评为全省首批旅游强县、全省最佳旅游投资县域品牌、全省县域旅游十强);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民生工程深入人心,社会管理成效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为6936元,是2007年的1.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942元,比2007年增加6782元。11.3万60岁以上城乡居民按月领到了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600套限价商品房、200套廉租房交付使用,300套经济适用房、252套公共租赁住房已完成主体施工。新农合参保率达99.7%,累计报销金额33448万元);
(二)它是新一届县委对东平发展新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发展新要求的准确把握
目前,我们东平最大的实际还是不发达,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我们的发展还是低基础、低层次、低效益的发展,而且发达地区在原始积累阶段拥有的政策、资源、环保等先发优势都不具备。要清醒看待成绩,清醒认识差距,清醒把握大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提升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
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五年,是东平夯实基础、缩小差距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发展、全面崛起的关键期,更是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未来五年,东平将迎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政策扶持可谓“天时”,交通区位可谓“地利”,全县人民一心一意共谋发展可谓“人和”。同时,未来五年,东平将面临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社会管理创新更加迫切,土地、资金、能耗、环境瓶颈制约更加突出,新一轮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承担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肩负着缩小差距与实现赶超的双重责任。
(三)它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过去五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发展层 9
次不高,市场培育和市场机制仍不发达,经济外向度低,有些企业产品附加值和税收贡献较低,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镇承载力、带动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三是民生建设投入不够,与群众的愿望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四是基层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党员干部推进工作习惯于传统思维、行政手段,运用市场化、多样化手段不足,还存有不经济、不精细的问题,等等。
三、强力实施倍增计划和幸福工程,努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东平
(一)继续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动力。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实质上就是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深化的历程。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把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标志,把人们的思想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要真学、真懂、真贯彻新一届县委县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最近一个时期,县里工作任务非常重,头绪非常多,特别是春节前后,县里相继召开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和全县经济工作会、党群众政法工作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最近又刚刚传达了县委关于开展两项活动的实施意见等。只有真正领会了这一系列会议精神的实质,我们在工作中才不会错了方向,才知道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工作重点是什么,才能把工作做好。
(三)开拓视野,积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
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是一个新的进军令,也是每个东平人的期盼。如何建设是一个大课题,各地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选三个点吧:一个是在中国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一个是位居全国十强的江阴市,一个是和我们差不多但异军突起的沭阳县。
小岗经验:从小岗村我们学些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学两点:一是学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只要不违反政策的,都可以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一是沈浩精神。
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人,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8年后,小岗人又先后两次按下红手印,目的却是为了留住一个人,他们的书记:选派干部沈浩。2009年11月9日,当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庄严地按下手印的 11
时候,留下的却是沈浩的骨灰。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2009年11月6日凌晨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任上去世。沈浩精神长存。
江阴经验:(全国十强县)
江阴市在2005年末全面小康达标后,针对“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达标后干什么”三大课题,全面启动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探索实践。
幸福江阴的核心内涵是“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民五好”,即: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 12
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五年来,按照“五民五好”的工作要求,江阴市委、市政府把“幸福”作为鲜明的施政导向和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九连冠”。
江阴市在幸福江阴建设方面主要采取六条基本措施:一是以产业转型发展为引领,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二是以富民增收为重点,实现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三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四是以生态优化为导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五是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六是建立《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07-2013)》,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主要依据。
沭阳经验:沭阳县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场(街道)、177万人口,是江苏省人口最多的县份,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历史上,是革命老区、传统农区和水患灾区,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县、经济穷县和财政弱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全省“谷底”。1996年以来,沭阳县上下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推动洼地崛起,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沭阳农民人均纯收入5540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23%。
一、深化工业运行机制创新,着力构筑具有沭阳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沭阳实现洼地崛起 首先从工业振兴做起,二是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三是创新园区建设考核机制。
二、深化城市发展机制创新,切实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一是创新城市规划监管机制。二是创新城市开发建设机制。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沭阳全力打造政府投融资平台,近年来先后组建国投、交投、城投、农投、昆投、建投等六大投资公司,全方位保障政府在重大项目实施中的资金需求。三是创新城市服务业发展机制。沭阳坚持给大型三产项目以二产待遇,给大型服务业项目以制造业待遇。四是创新城市拆迁保障机制。坚持先安臵、后拆迁,从未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和谐拆迁之路。
三、深化“三农”联动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沭阳是一个农业大县,这些年,该县立足县情实际,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是创新乡镇财政增收机制。二是创新村级经济发展机制。三是创新脱贫攻坚推进机制。四是创新农村环境建设机制。
四、深化效能建设机制创新,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在沭阳,让人感受耳目一新的是不断变化的城乡面貌,而让人感受深刻的则是优质的服务环境。这些年,沭阳深入推进效能建设,通过工作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优化经济 14
发展软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完善干部教育机制。二是创新行政服务机制。三是健全工作督查机制。
(四)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东平。
对农村而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的一起工作都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要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走出自己的发展特色来。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增进人民幸福的关键,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积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带领人民群众,继续推进思想解放,真抓实干。
3.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志们,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县委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我们群策群力,凝神聚力,五年之后,我们将会迎来更加幸福的明天!
第二篇:推进幸福工程 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推进幸福工程 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大家好,去年12月26日,县委书记赵德健代表县委在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作了报告,提出了《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宏伟目标。报告以清新之风、务实之言,指明了东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新征程,必将激励全县人民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创美好未来。下面,就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和加强党的建设部分,把我的几点学习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报告构勒了一幅美好前景非常鼓舞人心
去年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说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时间,幸福、尊严两个词成为了大家议论的热点。‚穷的时候,得到一个面包就很快乐,物质丰富以后,给你一台电视机也不能让人开心。‛这几年,我们农村的道路硬化了,门前屋后绿化了,路灯点亮了,厕所也改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在这个基础上,让农民朋友感到幸福是很难的。但是,赵书记却提出了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宏伟目标,即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城乡居民就业有岗位,收入有提高,权益有保障,内心有喜悦;使东平成为外在形象好,要素设施好,生态环境好,服务质量好人人向往的好地方。这一宏伟目标足以看出县委县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胆识和魄力。
报告结出的目标具体实在、切实可行
幸福魅力新东平的目标一提出,有人对此提法持质疑态度,认为东平经济还比较落后,现在提为时过早,肯定实现不了。其实幸福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权,幸福指数也不一定和经济水平成正比。幸福是动态的,感性的。我们不可能等到经济发达了再去感知幸福,发展经济与追求幸福并不矛盾。今天,赵书记提出的‚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犹如一幅宏伟壮丽的时代画卷,‚增强群众富足感,增强群众安全感,增强群众公平感,增强群众舒适感,增强群众自豪感,增强群众责任感‛就是构成这幅画卷的基本要素和明确目标。这些目标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求真务实的深刻内涵。比如,赵书记在谈到增强群众公平感时说,在办好为民实事的基础上,围绕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衣、食、住、行、医、学、保‛等诸多方面,每年确定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十项民生工程,作为幸福工程的重要抓手和内容。在年初召开的经济工作会上,对今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细化分解,落实到了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目的就是让生活在东平的每一个群众享受喜悦、感受变化、看到希望。这是赵书记的所思所盼,也是每个东平人的共同期盼。可以说,这些目标具体实在、充满活力,切实可行、鼓舞人心,既是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激越鼓点,又是通过努力拼搏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所在。
民生举措得力催人奋进
那么,既然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如何抵达是关键。赵书记同样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实现路径和具体详实的得力举措。举措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群众富足感。赵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不懈追求,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指利用5年的时间,让城乡居民的收入翻番。比如,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36元,5年后,实现翻番,突破1.4万元。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尤其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对这部分人群来说,增加收入就如同雪中送炭。这里不光提到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而且在确保农民收入方面,既有政策的倾斜,又有措施上的部署。措施上主要指,利用惠农政策、产业带动、创业等途径来确保农民收入。作为村级经济发展带头人,支部书记们要吃透、利用好国家的一切惠农政策;要挖掘本村资源优势,积极上项目;要挖掘村里的致富能人,引导、坚持他们大胆创业,从而带动部分村民致富。确确实实把农民增收落实到产业上,具体到项目中。
举措2:完善保障体系,增强群众公平感。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俗话说,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一身轻松‛。打个比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收入是3万元,如果这3万块钱既要用来供孩子上学,又要用来承但年迈老人的赡 3
养问题,还要用来支付全家人全年的开销,最后还得留出明年的周转资金,等等,其实也剩不多少。老人不生病还好,生场大病,那就不是3万两万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全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可领到55元的基础养老金,等等,这些保障体系后,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减负很大。赵书记在党代会上强调,继续做好民生工作,一是突出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主要就是教育和医疗。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工程,扎实推进教育振兴计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县第四实验小学已投入使用,县直中学、乡镇初中‚班班通‛工程已完成,我们东平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教育。今年计划完成县职教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大力加强中小学校车规范化管理,对于加强中小学校车规范化管理,农村是重点,因为县城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而农村的孩子要到离家好几里远的学校去上学,要本着安全适用的原则来配备校车,不能盲目地和国外比,要从财力状况、每个村学生的数量、交通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达到保障学生安全,完善管理机制的目的。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卫生资源向乡村和社区倾斜,确实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前年,去年县里各招录了一批医务人员,充实到了乡镇医务人员队伍中,解决了乡镇医疗卫生资 4
源不足问题,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基本不出县‛医疗卫生服务。二是突出社会保障这个民生‚安全网‛。去年全年共征缴各类社会保险费约5.6亿元,发放社会保险待遇4.13亿元。全县11.3万60岁以上城乡居民按月领到了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城镇低保由每人每月240元提高到280元,农村低保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1400元,全县在保对象达到1万7千多户、3万多人。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对434名城乡患大病特困群众发放救助金100多万元。赵书记在报告中说,特别要确保失地农民、农民工、城乡低保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里,我认为赵书记运用的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短板的长度,弱势群体就好比这个木桶的短板,只有补齐短板,社保才能整体上水平。三要突出为民实事这个有力抓手。建立财政增长,民生投入跟着增长的指标体系和刚性机制,围绕人民群众关注期盼的热点问题,每年坚持实施‚十小工程‛,办好一批为民实事,形成长效机制,使群众长久受益。
举措3:抓社会和谐,增强群众安全感。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的关注点往往会发生转移。吃:要吃出健康、营养;住:要住的舒适,温馨;行:要方便、快捷。这就是所谓的民生升级。因此,赵书记说,要努力促进全县人民在物质生活日渐宽裕的同时,更多地拥有宜居宜人、安定和谐的社会 5
环境。一要抓生态建设,打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二要抓民主政治建设,打造和谐的法治环境。三要抓违法犯罪和矛盾调处,打造和谐的治安环境。相信有了这三个方面的措施,东平一定能成为一个宜居宜人、安定和谐的幸福家园。
举措4:提升人文素质,增强群众自豪感。当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我们禁不住为我们国民素质不高而羞愧。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核心价值、社会理想模糊。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个别人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看作是道德,把无私奉献看作是傻瓜,把弄虚作假看作是聪明,把诚实守信看作是愚昧,把挥霍浪费当作‚时尚‛,把勤劳节俭当作‚过时‛,把‚爱岗敬业‛当做‚傻冒‛,把投机取巧视为‚能干‛等等。还有,个别企业商家唯利是图,今天奶制品有问题,明天又出现地沟油,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让老百姓整天提心吊胆。追究产生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及时地占领这部分人的思想高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社会经验也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开始出现明显增长,达到5000美元时,将出现旺盛的增长期。我们现在已经达到4200美元,开始步入文化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在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大环境下,赵书记结合东平实际,审时度势地提出,要实施文化事业‚立 6
地‛工程,为群众、为农村、为一线,采购、设计、提供普惠亲民的文化自助餐或快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赵书记给我们提供的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赵书记还提到,要引导群众树立感恩之心。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东平的新变化、新发展,使广大干部群众在体验和享受这种新变化、新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和明白这种变化依靠什么,今后的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干些什么,从而引导群众对党和政府、社会和单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为东平的崛起、社会的和谐多一些行动,少一些杂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践,进一步丰富新时期东平精神,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在建设幸福东平中收获自信,在建设魅力东平中感到自豪,在实现全面崛起中提升形象。
举措5:要通过抓生态、抓农村容貌整治,增强群众的舒适感。报告指出,要加强东平湖、大清河、汇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涵育和修复,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城乡河道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下大气力抓好城镇背街小巷和农村容貌整治,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在农村,现在很多小河小沟再也看不见鱼的影子,全成了村民投放垃圾的地方。有些村道路两旁堆满了柴草和粪土,非常影响通行。作为村级,要配合好县里提出的水环境治理工作,支部书记们可以组织本村党员和群众治理一下本村周边的河道,然后在河边立警示牌,禁止向河里投放垃圾。配合好县 7
里提出的容貌整治工作,在村里加强宣传,划分责任区,组织党员村民按责任区清理道路两旁的柴草和粪土,然后组织党员加强监管,真正打造一个村民满意的宜居宜人村庄。目前,从我国的能源压力的环境压力来看,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尤为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要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来,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村里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一些先进技术,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转化为肥料、饲料、燃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还可以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推广高效低排放节能炉灶炕,改善农村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农村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
举措6: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增强群众责任感。为什么老人摔倒了,不敢去扶,其实这与当年彭宇案的社会影响不能说没关系。2010年,江苏等地幼儿园频发不法分子进校园砍伤孩子的事故,与当时媒体的过度报道不能说没关系。这两个案例说明社会心理更需要正面引导。2011年,‚最美‛一词频频见诸媒体。有为救落儿童而牺牲的最美奶奶柴小女,有来不及多想,只想接住孩子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有缺钱不缺德的棒棒老郑,有只想救人的拾荒阿婆。除上述枚举,其实还有很多‚小人物‛成为正义化身,他们用平凡和义举践行真善美,用勇敢与坚守构筑起‚道德高地‛。据了解,我们有些村 8
通过开展‚五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村里风气很好。目前,村里基本上都有文化广场,文化书屋,但是有些村把它们当成摆设,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村里党支部书记一定要重视起来,利用好有限的载体,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倡导一些加强精神文明的行动,培育村民懂得敬畏、常怀感恩、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赵书记在报告中说,增强群众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数,要求各级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去现场化解矛盾,却常遭到群众的众怒,一些‚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解民忧,却常遭受群众的苛责误解,党员干部时常发出当前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的感慨。现在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的确非常紧张,有这样一种说法:‚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讯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这种说法未必全面,却反映出一个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联系遇到了障碍,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脱离了群众。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为什么战争年代,会出现军民一家,党群关系融洽的局面,和平时期,党群、干群关系反而生疏了呢?到底是群众太挑剔,还是干部们没有适应新形势?群众工作又面临怎样的新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随着群众 9 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等因素,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执政时间长了,我们部分领导干部的官气越来越大,‚地气‛接得少,说话讲不到百姓的心里,做事难合群众的意愿,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变化往往是‚反应迟钝‛、甚至‚麻木不仁‛,造成矛盾积累甚至激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糊弄群众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要不得,把群众工作庸俗化、一味迁就、既不讲科学指导、又不依法办事也不对。这一点,已形成共识。群众工作需要不断积累新经验、寻找新办法,需要新思维、新智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报告中把党和人民的关系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强调,而且非常深情地说了一句话: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对于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赵书记又有了新的思维。他说,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用民主方法做好群众工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畅通群众参与决策渠道,激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用发展的办法做好群众工作,每年办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只有这样,10
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相信,诱人的宏伟目标+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细化任务+步骤详实得力的措施,幸福魅力新东平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总之,赵书记的报告在‚‘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跨越发展进入新阶段、群情激昂共创美好未来‛的新形势下,给出了‚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具体方法和详细步骤,言辞恳切,深入人心;举措得当,催人奋进。谢谢大家。
第三篇:实施倍增计划,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
实施倍增计划,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鲜明的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两大战略任务:实施“倍增计划、幸福工程”。那么什么是倍增计划呢?简单地说,倍增就是翻番,比如我们现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942元,实施倍增计划后,到201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达到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现在是6936元,实现倍增后到2016年翻番达到14000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指标,那就是三年部分指标翻番,五年主要指标全部实现倍增。
倍增计划已经提出来,那么今后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施倍增计划,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赵书记在报告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思路。下面我就结合赵书记的报告,谈一点我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重点突破,优化布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赵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依托东平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园区突破为重点,努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加工制造、矿产开发、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四大战略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应该从现代农业、工业(加工制造)、矿产业、文化旅游业和物流业这五个方面努力:
(一)以创优创收创效为重点,强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发展总目标,进一步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的基础,目前,要稳定粮食生产,就必须加快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赵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选准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着力建设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基地和高效养殖区。”根据我县实际,确立的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为:优质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十大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为有机粮食、大蒜、花生、蔬菜、核桃、葡萄、水产品、麻鸭、生猪、食用菌。看一下戴庙的食用菌基地。戴庙投资上亿元以陆庄、宋圈村为中心建设了千亩食用菌基地。本村的承包户可免费使用大棚,建设一个500平方米的棚,投资每平方米约30元,共计1.5万元,年前蘑菇的市场价格大体在三块五到四块,一个平方预计能产蘑菇三十斤,一平方菇农收入在一百二十块钱,除去成本四十块钱左右,这样一平方利润在八十块钱,五百平方的一个棚年收入四万块钱。戴庙的千亩食用菌基地项目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已建设食用菌大棚500个,双孢菇年产15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5175万元,同时可带动解决900多名当地劳动力就业。农民到基地打工,一天的劳务收入有三四十块 2
钱。一年务工收入至少能增加5000元左右。二期工程准备今年春开始实施,建三百个大棚。三期准备推迟一个周期,也就是明年的二、三月份再增加五百个大棚,目标是把整个基地打造成为东平真正的食用菌基地。
戴庙结合当地实际搞了食用菌养殖,而老湖的特色就是麻鸭、观赏鱼以及特种动物养殖了。老湖的观赏鱼养殖基地,目前在王台、水河涝洼地段已经发展到养殖面积3000亩,亩均效益3万多元,可带动40多户农民年增收120多万元。这个观赏鱼养殖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养殖基地,而且已经辐射到周边新湖、商老庄、东平街道等几个乡镇街道。
种植业搞得比较成熟的就是“两菜一粮”的种植模式了。所谓“两菜一粮”,就是年产两季菜一季粮的种植模式,早春覆膜种植土豆,土豆畦间间作春玉米,收获土豆、春玉米后,再种植大白菜,由原来的一年种植两季变成一年种植三季。目前大羊、接山等乡镇连片扩大了“两菜一粮”的种植面积,已达近5000亩。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对于农民增收也是很有利的。
戴庙和老湖的高效农业基地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其他地方,比如平原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山区适合发展林果业,湖区适合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但是不管搞什么具体项目的,首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农业项目,千 3
万不能生搬硬套别的地方项目。因为没有任何两个地方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等等都完全一样,村情民情会存在差异,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别的地方搞得成功的项目,如果想在本地也搞,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搞,并且要经过充分的论证调研和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不论做什么项目,必须要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赵书记要求:农业经过五年的发展,“力争到2016年,建成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高质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优质核桃达到20万亩,名优水产品达到10万亩,麻鸭1200万只,特种动物100万只,生猪100万头。”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这里主要涉及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关于农业龙头企业,赵书记提出:“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从事农产品加销的规模企业群体,最大限度地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131家,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的131家农业龙头企业涉及到种植业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林果加工四大类,其中种植业加工企业最多,占了一半多的比例。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成投产的龙头企业仅工业园区就达到了20多家。
山东光大集团就是我县一家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公司下设4家子公司,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原料来自千家 4
万户。几年来,集团坚持走“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了棉花、大豆、花生、菜籽等农作物种植基地30万亩,带动农户20万户,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利、社会增效的良好效果。
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赵书记在报告中提出:“扶持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目前,全县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到599家,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年力争新增发展合作社30家,合作社成员突破4万户,注册资金超过8亿元。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900家,吸纳农户超过全县总户数的40%。
目前全县的599家合作社涉及到了农业的六大主导产业,覆盖的区域由村内逐步扩大到跨乡、跨县、跨市,直至跨省。合作社给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和成员建立了互利、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关系。
比如梯门镇的东元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80个菜农于2008年初注册成立,现已发展到拥有蔬菜基地1200亩、冬暖式大棚和大拱棚450个、成员600人的规模。合作社按照“五化”标准(即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合同化销售、民主化管理)规范运行,统一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每棚年均纯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加上分 5
得的盈余,成员仅从合作社获得的人均纯收入就达上万元,远远高于当地人均纯收入。合作社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首先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计划和市场需求进行社会化生产,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其次通过注册蔬菜商标、开展“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了农民的谈判地位,增强了成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
赵书记还在报告中指出:“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基地搞好质量认证,培育特色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赵书记很明确的指出了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有利于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品牌的培育。现在人们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增强,因为品牌的确能给农产品带来很大的附加值。比如我省的高青大米。高青大米于2008年12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通常一粒米从设备入口到出口的运行距离为2至3米,而高青大米的运行距离是470米!高青大米要经过13道工序加工才能成为没有一丝有机成分流失的营养米。经过精细加工后的高青大米目前已生产出6个产品系列,其中国色天香精品米在香港售价高达399元/盒,一盒六斤,每斤60多块钱。这个价格在市场上绝对不是普通大米所能企及的。高青大米从原来的每斤不到两块钱到现在的60多块钱一斤,可以说,一个商标不但提升了一个产业,更 6
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也可以借鉴高青大米的经验,在品牌上多下功夫,因为品牌的力量真的是不可限量的。
3、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为了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按照赵书记的指示,县里正在积极进行全县十年水利发展改革规划,正在加快实施无盐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县6.87万人的饮水问题。充分用好后期移民扶持、蓄滞区建设和南水北调有关政策,进一步改善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4、切实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要想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我认为:首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次,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搞好小麦、玉米、生猪、奶牛、设施农业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确保各种补贴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位。第三,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工作。第四,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实施“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雨露计划”,充分利用劳动技校、职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阵地,开展特种动物养殖、种植、畜牧、水产、就业技能等全方位的培训,计划全年开展农民培训3万人次。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切实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上述各种促进农民增收的措 7
施,力争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4万元。
(二)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导向,强力促进新型工业集群规模膨胀
赵书记强调,要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增财力惠民生的活水源泉,也是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根本所在。
1、突出工业集群发展,加大主导产业培植力度。在工业产业的总体发展上,我们遵循的思路就是“高新产业引领,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突破”,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县里重点培植的是矿业、化工、造纸、食品、纺织、压延加工(机械制造)和电子光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加工、纺织、电子三大产业属于纳税虽然不是很多,但吸纳就业能力强,对提高群众收入有利的产业,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我们在鼓励发展的同时,也需不断开发就业的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
2、加快培育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我县正在围绕四新(即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重点领域,培育优势产业链,打造能够展示我们产业高度的新亮点。目前我县以电子电气、新医药、动力电池、光电光伏等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县里还在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条件,那就是落实各级出台的鼓励扶持企业上市的有关优惠政策,重点 8
培植几大企业尽快进入资本市场。
3、强化骨干企业培植,加快重点企业发展。按照赵书记的报告要求,坚持把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作为抓工业的重点。现在我县以瑞星集团、新东岳集团、光大集团、东顺集团几大企业为主的重点调度的20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发展工业,对于农村来说,有闲臵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资源优势,利用好这两大资源,农村工业也是大有作为的。如接山镇的泰伊服饰、祺盛制衣等企业就是租赁村里闲臵的旧宅基地,建设厂房2000多平方米。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每个职工月收入大体在一千五百元左右。由于企业办在农民家门口,既方便了农民就近就业,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结合这个例子,我简单说几句作为农村带头人的村支书在村级招商方面可以做的工作,首先,可以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将外出返乡人员组织起来,开个座谈会或者茶话会,集中大家的才智为村里的发展和增加群众收入出谋划策。其次,对于有技术、有资金、而且有回乡创业愿望的这部分人员,村支书就要以村内闲臵的土地资源和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富余劳动力等条件吸引他们回村办企业搞项目,让本村群众不出村就可以打工赚钱。接山镇有的村这样做了,其他地方也可以借鉴这种村级发展企业的模式,结合自己当地的闲臵资源,发展小、快、灵、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以扩大农民就业,9
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有利于村集体收入的增加。
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工业推进措施,力争到2016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几项指标均实现成倍增长。
(三)集中突破矿产板块,促进矿产业潜能释放 矿产业作为后发优势产业,会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和近年经济增长的“裂变带”。下一步,按照赵书记在报告中的要求,围绕加快优势产业潜能释放,鼓励已达产的矿业企业进一步改造升级,扩能增产;督促建设中的企业加大建设力度,完善相关设施,实现快速投产达产;促进洽谈成功的企业加快建设早投产。推进矿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引进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走高端、高质、循环发展的道路,实现产业升级增效。同时,对现有石灰岩、地矿、紫砂页岩、地热等资源,要进行适度的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以做大做好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高效发展
1、旅游业,赵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目标,那就是:“建设全国旅游强县,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赵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就是:
首先,着力提升景区层次,实施重点组团项目开发,加快推进续建项目建设,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积极开发具有东平特色的旅游产品,策划推出有创意的旅游项 10
目。在主要景区景点,精心策划推出一批以水浒故事、宗教礼仪、民俗表演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重点打响《水浒天风》、圣水观音等精品演艺品牌。
其次,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抓好景区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在购票、乘船、游览、购物、咨询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温馨亲和的服务。
再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在加大传统宣传营销活动的基础上,强化网络、短信、数字宽频等新兴媒体宣传,提高东平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游客到东平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其实,发展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很大作用的。到东平旅游观光的客人越多,对我们的农民创收增收就越有利。比如商老庄乡依托地域优势,充分利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及渔家新居,发展了安山古镇“渔家乐”项目,这个项目集观光旅游、湖上美食、渔家体验为一体。因为外地的游客到东平来旅游,就是来休闲、放松的,来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愉悦的。渔家乐项目总投资800余万元,对渔民新村进行了绿化、美化,对室内进行了装修。实行规范化运营,成立了渔家乐专业合作社。去年5月份,先期在潘孟于村正式启动“渔家乐”项目,现已发展“渔家乐”26户,拥有近百个床位,可同时接待500余名游客,年接待游客可达3万余人,全村年增收300余万元。
2、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又是提高群众素质的需要。赵书记提出了深入实施“顶天”工 11
程,我们要按照赵书记的指示,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佛山文化产业园、水浒文化产业园、运河文化产业园建设,扶持发展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策划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大作,为东平群众和外地游客创造出高层次的文化大餐。既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又提高了群众素质。
(五)以做快做强为目标,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们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条件:济徐高速、晋鲁铁路、京杭大运河明年将全部建成开通,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因此,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把东平打造成国内重要的物流节点、国家级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目前,在有关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中央物流园区已拉开框架,福田雷沃鲁西南分销中心、瑞星集团粮食交易中心和农资交易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信息平台正加紧建设,煤炭、港航、戴屯港、济徐高速公路出口等四个子园区正完善规划。中央园区已被列入省政府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服务业载体项目,信息平台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我们要加快煤炭、航运物流园区的建设速度,早日建成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形成临港经济聚集区。力争到2016年,物流业实现综合收入100亿元,利税8亿元。
二、区域带动,城乡统筹,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赵书记在 12
报告中指出:“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城市建设抓两区(现代城区、滨湖新区),农村建设抓两区(新型社区、特色民营产业园区),加快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城乡环境。到201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为了落实赵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理念,合理布局“山、水、林、城”景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因素,实施区域带动战略,打造“宜业宜居宜人”的山水生态城乡。
(二)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幸福东平的战略之举。赵书记提出:要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趋势,立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谋划,积极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县乡镇总体规划和30个社区建设的规划,19个社区正在加紧建设中。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保证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各村居切实运用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认识到搞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建设上,我们看一下沂南县宝珠村是怎么做的,他们那的情况和我们有些相似。沂南县是省级贫困县, 宝珠村是个远离县城的小村,他们的具体做法就是把村里的土地进行统 13
一规划,村民的宅基地集中到一起盖起了统一的住宅区,一下子结余出200多亩土地,村里就利用这些土地发展养兔、养鸡,特色农产品,建冷库、盖厂房,不仅全村的劳动力都转身当上了拿工资的职工,外村人都到他们村打工。现在,宝珠村的村民全部在村办企业工作,每年除了工资、奖金还有股权分红;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障,全部由村里承担。就连村民的子女考上大学,每年都能享受到数额不等的补贴。所以说,我们发展城镇化的方向就是让农民能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在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逐渐向城市居民看齐。希望我县的农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结合自身的水土特点,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主动实现符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化,让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过上好日子。
三、创优环境,完善服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为了顺利实施倍增计划,我们必须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正如赵书记在报告中所说:“实施倍增计划,必须在理念上求突破,在机制上求创新,在工作上求实效,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机制、更加优质高效的环境推动发展、赢得先机。”为此,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广泛招商引资引智。因为通过招商引资可以引进东平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智可以引进高层次的急需的人才,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就是积极创新创优环境。因为环境就是商机,就是生产力。按照赵书记的要求,我们要继续按照“五最”的目标要求,深化 1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事项,简化程序,公开办事流程,为广大企业和客商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为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提供良好的窗口和平台。
最后我要说的一点就是,实现倍增计划,必须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就是必须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提高干部素质,强化班子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可以这么说,一个村的村支书的综合素质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这个村的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经济富不富,社会稳不稳。因此,作为领头羊的村支书一定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全面崛起”大讨论和“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敢于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打铁先须自身硬,村支书自己做到了清正廉洁,并且事事带头干,必然会对班子里的其他成员、党员干部和群众起到一种无形的带头作用,必然会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而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发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积极发展生产,为本村的普通群众起到一个辐射带动的作用。还有一点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的就是要转变群众的观念,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方面,村支书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引导群众算长远账,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觉得外商赚得多了,自己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我们要看到的是外商来了以后所带给我们的新的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外商发展起来之后,周围群众也会得到更大的实惠,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实施倍增计划,推进新跨越,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贯彻落实县第十三届党代会精神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实际,凝聚发展合力,乘势而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成效,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实践中去。
以上就是我个人学习赵书记党代会报告的一些浅显的心得和体会,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篇: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定位,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书记指出:“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和谐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构建和谐文化新格局
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统筹推进民生文化、民族文化、包容文化、生态文化、开放文化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特色和谐文化建设新格局。
大力加强民生文化建设。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优先,在全社会形成一切为了民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们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发挥文化建设的民生作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城市社区和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文化创作和生产,提供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和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广泛开展“千团万场”文艺演出、“绿城歌台”系列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团结和谐的纽带。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强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灵魂和根基的意识,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依法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加强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建成全国最大的“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实施花山岩画等8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立民
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设立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2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一批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基本建成富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加强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先后打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壮剧《瓦氏夫人》、桂剧《大儒还乡》等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品牌。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坚持举办以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苗年”等为代表的节庆和歌圩活动,营造尊重、热爱、参与民族传统节庆的浓厚氛围,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大力加强包容文化建设。包容是广西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我们摒弃差异即冲突的对立思维,牢固树立包容才能发展、包容才能进步的意识,推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坚持以豁达兼容的态度,鼓励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尊重艺术家们的个性和创作自由,推动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艺术创作。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在彰显文化多样性中强化主导、壮大主流。坚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融发展,增强本土文化的吸纳和发展能力。坚持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并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我们强化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把保护生态环境、永续利用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贯穿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我们持续开展生态教育,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坚持不懈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推动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屯绿化。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大力整治村庄周围环境和家居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整洁舒适的生活家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居全国第4位,实现木材产量、农村沼气农户入户率、封闭使用非粮车用燃料乙醇省区等多个全国第一,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环境达标率全国领先。“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我区的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
大力加强开放文化建设。开放合作是广西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是广西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把建设开放文化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大西南、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等多区域合作,推动建设多区域合作新机制。我们梯次推进区内、区外、境外、国外等的文化交流,推动与各种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广西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以创新载体为纽带,夯实建设和谐文化的深厚根基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文化建设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为了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谐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和创新有效载体。一是深入开展 “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实施思想导向、价值导向、道德导向、文化导向、榜样导向“五大工程”,着眼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养成做起,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系列促和谐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弘扬“广西精神”实践活动。“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广西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精神动力。通过弘扬“广西精神”实践活动,激发壮乡儿女的家国情怀,汇聚各族群众的发展力量,使了解广西、热爱广西、建设广西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三是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经过精心组织和部署,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呈现奋勇争先、整体推进的总体态势,“城乡清洁工程”、“文明大海湾”等特色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城乡共建、区域性连片创建不断深化拓展。四是深入开展以“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好人有好报”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感恩活动,在全区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以文化产业化为抓手,提升和谐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抓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推动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全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资产超过500亿元,共有28家企业单位入选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企业单位入
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抓文化品牌打造。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挖掘民族、民俗、历史、边关、山水、生态、海洋、江河、节庆等原创文化资源,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形成以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三是抓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把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项目吸引到园区来,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四是抓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和时尚文化产业,推动广西特色文化精品和服务出口。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五是抓文化市场培育。拓宽文化消费领域,建立由娱乐、演出、音像、出版物、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四、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动力,完善建设和谐文化的新机制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优化配置各种文化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破解我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难题和瓶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化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完成全区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转企改制任务,组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等文化骨干企业。大力推进党报党刊体制改革,组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推动广西日报成为全国率先自办发行并取得成功的省级党报,整合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所属的9种期刊为1家党刊。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完成区、市、县三级网络资源整合任务,组建广西广电网络公司;积极推进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体制改革,完成广西电影制片厂、市级电影公司和电影院转企改制任务;大力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完成广西电台文艺广播、广西电视台影视剧制作机构剥离转制任务。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命和责任重大。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的新跨越
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的新跨越
石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鲍峰庭
石城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战略,科学发民用工业,进位赶超,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新石城。
一、突出抓项目建设促发展提速。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对石城这样的欠发达县意义尤为重要。我县将把项目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加快推进已调整梳理出的55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实现投资15.95亿元;实行县领导和部门“一把手”推进项目责任制,实行“三天一督查,五天一通报”,坚持一线调度、现场办公,设立公示牌公示项目进展情况,力促城南大道改造、防洪堤三期工程、钽铌矿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早日开工、快速推进,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突出抓产业建设促发展转型。围绕“产业兴县”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年种植烟叶3万亩、白莲10万亩,每年新增高产优质油茶2万亩,进一步巩固“田中烟莲,山上油茶”的农业产业优势。围绕“强攻工业”战略,坚持“愚公移山建园区,开山劈岭办工业”,加快古樟工业园和屏山、小松创业园“一轴两翼”工业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力度,突出抓好了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矿山机械、现代轻纺、绿色食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围绕“主攻旅游”战略,重点抓好了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规划,着力打造了通天寨、九寨温泉、赣江源漂流三个4A级核心景区;在规划的执行、景区的提升、旅游的营销方面下功夫,做足生态源、红色源、客家源、生命源文章,努力扩大“赣江源头,西部武夷”影响,聚集“福地石城”人气。
三、突出抓社会事业建设促幸福指数提升。不断加大公共财片向民生社会事业的倾斜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水平。按照“民生城市”理念抓好城市建设,加快完成东城防洪堤周边区域、城南大道周边区域、西外路周边区域、东环路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合理布局学校、专业市场、休闲广场、环卫、公厕等基础设施,加快政务新区、教育园区、工业园区、商品贸易区、旧城改造建设步伐;以“三城同创”为抓手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幸福新城。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建立项目、资金、人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结合“三送”活动,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抓紧抓实信访维稳工作,强化领导包案制,确保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