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瑞金市纪委信访室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这是全社会的事业,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也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有效服务.一、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信访举报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范围及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农村信访举报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有利于为发展大局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通过认真处理群众信访举报,妥善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问题,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通过分析、筛选、整理归纳群众反映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化解矛盾、稳定群众情绪,推动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发现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 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就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再小我们也要尽力办。我们通过受理群众检举控告和意见建议,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使党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发表意见和建议,提出检举控告和申诉,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受理群众检举控告和申诉,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有利于保护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权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访举报工作要努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综 合性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信访举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开展信访举报工作,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来进行。我们必须准确掌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综合改革 和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深入宣传政策,增强干部群众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关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收集群众来信来访中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馈。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纪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其次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纪检监察基层信访举报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努力做到三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感情到位、责任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访迹象和动态,早发现,早知情,早做工作,处理信访问题,要坚持做到“三不”,不推诿,不拖延,不厌烦,及时了解核实,及时作出结论,及时向群众反馈答复。对个别缠访户和复杂信访,做到主动上门,认真细致,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对待上访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说话和气,平等待人,使来访者感到温暖,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通过感情双向交流,努力做好上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变群众被动上访为党员干部主动下访,建立公开办理信访、领导联系群众制度、下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和党员干部联系户等长效机制。落实初信初访责任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及时处理。再次要严肃查处农村伤风违纪问题。执纪从严,重点查处农村 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生以权谋私、暗箱操作、违法占用农民耕地草地、坑农害农、乱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等行为;要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挪用截留各种专项资金的案件;要严肃查处盲目上项目,乱发补贴大吃大喝打白条的行为;在查处案件时因镇村办案力量薄弱,加之农村关系复杂,市纪委加强了对下级管辖违纪案件的督办和协办,直接办理关系大局的问题,优先办理联系群众利益的问题,协同办理疑难复杂的案件,去年日东陈埜村村民反映该村支部书记刘海平严重违反规定批地建房、退耕还林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等问题,日东乡纪委调查后上访人仍然不服,市纪委安排一办案得力人员牵头再作进一步深入调查,几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群众的意见,反馈调查结果,直至村民对调查结果满意为止,刘海平受到党纪处分,并免去村支书职务,稳定了群众情绪,提高了该村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该村新农村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快的推进。在实际工作,要注重加大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协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农村信访举报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已经 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这为纪检监察机关做好农村信访举报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据新农村建设客观要求和信访举报工作基本功能,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加强信息综合反馈工作,把群众来信来访活动引导到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上来。目前农村群众来信来访中,有不少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党和政府部门民主科学决策、完善制度规定、防止工作失误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建立健全上下左右贯通、深入基层群众的信访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定期不定期地将反映党风、国事、社情、民意中深层次问题的信息分析梳理,综合反馈给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二是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宣传引导群众在信访活动中,结合本职工作和生产活动积极为“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对其中具有积极意义、有较高价值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类信访,信访举报部门一定要及时处理到位,以更好地为领导机关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2、更新信访理念,及时把农村信访举报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上来。信访工作是基层工作的“寒暑表”、“恒温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程度,纪检监察机关及干 部要紧跟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所作为,不断增强服从大局、服务中心的意识,把信访举报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上来。紧紧围绕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整合信访资源,构建信访大格局。充分履行信访举报工作职能,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基层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3、强化信访监督工作,把监督执纪职能履行到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上来。由于经济体制变革中出现的利益差别,诱发了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和对财富的盲目追求,成为极少数基层干部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行为动机。这些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干扰和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农村信访举报工作的监督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强党风政风监督。通过信访窗口,分析掌握涉及农村基层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中带有倾向性的热点问题,涉及某个时期中心工作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三农”政策贯彻落实和基层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在为农村党风廉政教育培训或有关工作专项治理提供信息素材的同时,提出防范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农村村务、财务公开,阳光操作,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二是要加强党纪政纪建设。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受理和调处信访举报,重点查办滥用职权谋取非法私利的信访案件,查处土地出让、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从政治纪律上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4、化解信访矛盾,把信访作用发挥到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上来。主动超前化解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农村信访举报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直通车”工作机制,推进党政干部下访,强化信访接待工作,为群众举报或诉求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深入开展“三个依法”信访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民主权利,依法信访要着眼于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健全有效的信访矛盾排查预警和大调解机制。对纠纷类信访、集体来访或有迹象越级上访的问题,要采取扎实有力的防范措施,及时做好劝阻和控制工作,做到多发性问题超前化解,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把信访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新农村软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第二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包俊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前不久公开发表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最近,本刊记者就如何理解和贯彻执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采访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我们党和国家以前的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怎样理解中央提出这一要求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
陈锡文:这次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思路看,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从背景看,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发展起点更高。从目标看,这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工作布局更全。从方式看,这次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力度更大。在中国,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既把它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又把它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任务,这主要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有这样五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一些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消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
第二,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是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2005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 ∶ 1。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重大制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第四,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将近60%的人口只占不到1/3的商品销售额,这是农村市场难以拓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而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市场难以持续扩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最终必将成为制约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让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由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拖欠工资等问题造成的矛盾和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尽快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努力减少和消除农村的不稳定因素。
记者:请您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
陈锡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第一个“五”是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即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第二个“五”是五个建设方面,即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第三个“五”是五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基本原则。第四个“五”是“五要五不要”的工作方式,即要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第五个“五”是五大目标,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记者:中央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着重为农民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陈锡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宽,建设任务繁重,要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总体来看,目前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十一五”期间,我国要着力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继续建设农村道路,让农民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三是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让农民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四是加快农村电力建设,让农民用上经济又有保障的电。
第二,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十一五”期间,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十一五”时期,要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四是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现有社会保障措施的基础上,根据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记者:中央的思路已经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应当通过哪些具体途径来确保这一思路的贯彻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
陈锡文: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
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2004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1145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4%;农业贷款余额9843.1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55%。农村在上述各项资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相比,显然很不相称。因此,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在现阶段,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
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是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更加自觉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各地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为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加以规范,有的还可以上升为法律。
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建设好自己的幸福家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始终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事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觉悟水平和积极性。目前,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韩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做法是政府提出指导性建设项目,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项目支持。江西省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也讲,他们的主要经验就是干不干、干什么、干多少、怎么干由农民根据需要决定。
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建立城市医生取得职业资格和晋升职称必须先到农村服务一定期限的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及具备教师资格的其他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实施文化下乡、送书下乡等工作,为农民群众创作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要鼓励各类企业与乡村建立交流关系,进行“一帮一”的支援。提倡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
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当前农民最为迫切的要求之一,就是五中全会提出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5.6%和20.2%,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上述两者的比重,已变为分别占56.7%和36.0%。尤其是农民人均来自工资性的收入首次突破了千元,也首次超过了来
自种植业的收入。这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无疑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转移就业机会。
第三篇:求真务实 扎实工作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求真务实 扎实工作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卞 吉
2006年第6期 ——特别策划
4月23日至25日,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汉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取得实际成效。研讨班分别由俞正声、罗清泉、杨永良主持。3天时间里,参加研讨班的省领导和各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省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大型厂矿企业、大专院校、驻汉金融单位负责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认真学习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通过深入的讨论交流,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心,明晰了思路。现将这次研讨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要深刻理解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基本方针。研讨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线和总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规划,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搞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要注重把握好五条原则。研讨班认为,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湖北实际,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一是要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二是要规划先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没有规划,势必陷入盲动;规划不科学,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三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民主协商、典型示范等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农民需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基层干部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当家作主、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和能力。四是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个人、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与管理,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五是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建设新农村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既不能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也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要充分考虑政府财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各地客观条件不同,发展基础不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本地实际和群众需要出发,允许起点有先有后、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切忌一刀切、齐步走。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
(三)要切实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研讨班就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方针。
——关于安全饮水问题。要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来抓,按照先安全、再方便的原则,本着宜快不宜慢的方针,精心规划,周密组织,加大工作力度和工程进度。
——关于水利设施建设问题。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灌溉工程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力争“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于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必须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规模、范围、标准、程序“四控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当前,要特别注意防止以自愿为名、强制为实的乱收费,注意探讨“校财局管”的新机制,同时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突出解决好学生饮水难、如厕难等问题。
——关于农村医疗问题。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搞好,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降低就医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疾病基本不出乡。
——关于乡镇文化事业问题。重点是加强以乡镇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关键是明确界定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社会能提供的服务,政府一般不介入,或者采取花钱买服务的办法解决。
——关于村庄整治问题。要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创建环境卫生村为主要内容,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村庄整治标准不能过高,范围不能太广,应主要在整洁上下功夫,重点搞好垃圾处理和植树绿化,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
——关于整合使用资金的问题。要转变思路,探索把急需开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支农资金有机结合起来的途径和办法。
(四)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研讨班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鼓励、引导有能力的乡镇干部到村任职。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支持基层干部,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引导他们转变作风,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要加强村干部培训工作,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农民从新农村建设的实效中,切实感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
第四篇: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文章标题: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
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确定,为法律服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法律服务业一定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整合资源,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业包括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四类人员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履行法律服务职能,运用法律服务手段,在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离不开法律服务人员的法律服务。农村对法律需求的领域越来越广,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这给法律服务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二、法律服务业服务社会主义农村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法律服务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地处基层的法律服务业基础薄弱、人员缺少、素质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就保靖县来看,全县土地面积1745.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人口29.07万人。有律师事务所一家,执业律师5人,其中兼职2人;法律援助中心一家,工作人员2人;公证处一家,公证员1人,工作人员3人;基层法律服务所4家,法律工作者15人,法律服务人员共计26人;7家法律服务机构均设立于县城,办公面积平均约10平方米左右,业务范围主要以传统的民事代理诉讼和刑事辩护业务为主,有少量的单位法律顾问业务。而中央《意见》提出的8个方面的新农村建设,我县法律服务业很少涉足。目前,法律服务业已很难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法律服务人才缺乏
从事律师和公证员职业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我县现有7名执业律师(包括法援中心律师),有1人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进入律师队伍的,还有6人均是2002年以前取得律师资格。由于国家对法律职业门槛的提高,2002年国家举行首届司法考试以来的5年时间里,我县司法行政系统没有一人通过考试。2005年我县就因为公证员未满2人,致使公证处未能注册执业。同时,2004年7月1日,随着《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认可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标准,列入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这意味着我们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工作者的数量只减不增,这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当不利。
(二)法律服务人员政治意识不强
有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参政议政意识不高,表现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比较淡溥。这就导致法律服务业执业方向不明确,不懂得按照政治这个指挥棒去开拓法律服务业务。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那么法律服务人员更应该为政治活动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我们有的法律服务人员缺乏这种政治意识,看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而一味的只讲求经济利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积极不高。
(三)法律服务人员缺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方法
目前,法律服务人员业务开展的范围较狭窄,主要业务是诉讼,而非诉讼业务很少。之所以法律服务机构都涌入县城,就是因为法律服务人员缺乏在农村开拓法律业务的方法。农村是法律服务业的广阔市场,不要把执业的范围局限于代理诉讼。农村的支柱产业,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的改革,培养新型农民等这些都是法律服务业有待开拓的业务领域。法律服务人要创新方法,改善服务手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法律服务,必须从法律服务自身职能出发,按照《意见》的精神选好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服务工作。
(一)加大法律服务方面的立法,鼓励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法律服务队伍。
《律师法》、《公证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是对律师、公证、法律
援助执业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法律工作者这个概念在法律上一直没有明界,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其进行立法。《行政许可法》出台以来,明确规定国务院部门规章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这就导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中关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认可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核准的审批权被取消。为了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法律人才支持,又使法律工作者后继有人,保持法律服务队伍的连续性,建议司法部尽快将两《办法》相关内容上升为行政法规或法律,保证法律工作者执业有法可依。其次,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对通过考试的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充实法律服务岗位上来,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法律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为法律服务队伍储备人才。
(二)司法行政机关加大对法律服务人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导力度。
法律服务业在性质上属于中介组织,受市场经济的调整。既使如此,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法律服务业的主管机关也完全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引导法律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我们采取两种行政措施:一是县局积极与政府各职能部门联系,为法律服务人员服务新农村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通过我县司法局的努力争取,2005年3月县政府办正式行文《关于开展行政执法单位法律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一批8个涉农试点行政单位聘请了执业律师作为法律顾问。通过行政手段在行政单位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既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又顺理成章的引导律师向农村提供法律服务。如我县彭凤英律师通过给卫生局担任法律顾问,成功的化解了请水坪镇部分农民工集体到镇卫生院上访要求承建卫生院大楼包工头偿还工程材料欠款的事件。二是在各乡镇建立法律服务联络员制度,由乡镇司法员兼任联络员。司法员充分利用熟悉当地法律服务需求的优势,及时向县局反馈法律服务需求信息。联络员制度有利于法律服务人员及时掌握农村法律服务需求信息,积极主动地为农村提供有偿的、无偿的法律服务。
(三)找准切入点,寻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有利平台。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方面提供法律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要义就是生产发展,生产要发展就需要有一定的农业产业来支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农业产业化的各种协会组织;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工业园区等都为法律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紧紧依靠这些发展平台,就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改革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农村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但这些项目地处农村,面临许多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法律服务人员主动联系,主动服务,防范法律风险。2001年,国家在我县原拔茅乡境内投资20个亿修建碗米坡电站,我县公证处派出彭图成主任等2名工作人员四年如一日的跟踪服务,在移民搬迁,征地补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法律服务工作,为该重大工程顺利完工做出了贡献。我们还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提供法律服务。我县律师利用政府阳光工程培训班的契机,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班学员上法制课,给每一位外出务工人员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在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中推行法律服务,效果明显。2005年我县进行区域调整和第六届村委会换届,涉及法律问题较多。我局及时派出主管法律服务的副局长为区划办提供法律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又如,我县法律工作者彭楚平,在为县信用联社股份制改革,允许私人资本参股的金融机构改革法律事务中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迎得客户的好评,并因此被聘为常年法律顾问。
3、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方面提供法律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建设新农村主力军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当是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农民。我县通过律师在县电视台《政法频道》每周开辟两期举案说法栏目,在各村委会设立法律明白人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五篇: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巩固扶贫成果,加大攻坚力度,为推动续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如何组织实施,重点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在高度重视、深化认识上下功夫。对贫困地区集中实施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和带动全局发展的有效手
段,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出问题。虽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胜利实现,但应看到脱贫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扶贫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尤其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还不够稳定,遇上自然灾害很容易返回到贫困状态。因此,巩固温饱、消除贫困、缓解地区差距,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尖锐挑战。要用全局的、发展的、战略的观点,从壮大地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脱贫不脱钩,致富奔小康”的观念,在稳定解决温饱,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社会成员中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和主要目标,不失时机地推动扶贫开发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适应形势、解决“三农”上下功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所作的重大决策,更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根本之路。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目标责任。一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把握市场需求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结合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发展区域型特色经济。二是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组织创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有助于群众走上富裕之路的“短、平、快”项目,广开就业渠道,加快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着眼于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开发生态型、环保型、节水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突出重点、科技扶贫上下功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技术支持,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升级。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中,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科教兴农”意识,把支持当地发展文化教育亊业、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继续坚持开办科技培训班、培养科技骨干、建立科技示范户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组织积极投入科技推广应用活动,因地制宜地创办一些科技田、科技林、科技厂等,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当地群众真正相信科学、依靠科技致富,自觉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质量上找出路,促使扶贫开发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在强化责任、组织领导上下功夫。组织实施新一轮扶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经济开发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继续坚持定点扶贫、包村扶贫、结对扶贫等传统做法,采取“八到村八到户”(部门帮扶到村、干部结对到户,资源开发到村、承包经营到户,扶贫项目到村、资金落实到户,支柱产业到村、种植计划到户,科技网络到村、技术指导到户,服务组织到村、流通信息到户,建设规划到村、‘五改三建’到户,扶贫目标到村、考核结算到户。)的措施,并建立健全领导负责、检查讲评、定期分析、总结表彰等制度,促使这项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要始终把扶贫开发的着眼点放在促开发、促进步、促发展上,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等不良倾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制定新措施,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