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时间:2019-05-12 19:4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一篇: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比较低、市场就业能力比较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储备式”和“订单式”培训,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6163人,有31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就业设置的不合理政策和收费项目,为农民进城务工畅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全程就业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我县工业总量不断膨胀,就业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调整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放在就地转移上,控制县外输出数量,满足了县内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劳动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视和举报检查等手段,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农保工作,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自愿投保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巩固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乡村医生、农村专业户等重点人群参保续保。目前,全县参保农民达到12.92万人,其中有1309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为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从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劳动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为宗旨,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的思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单位各科室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主动自觉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功立业。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就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平等待遇,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收入好。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产业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中介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技能输出大市”。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向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把劳动保障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部门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务工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务工农民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退休、代办争议处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探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低标准进入、再逐步规范”的办法,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督促指导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对在城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对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筹资机制。加大投保续保工作力度,特别是引导村干部、富裕户、计划生育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办法,做到“不论人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使流动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得到保障。三是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总结各县市区试点经验,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保障模式,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使其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扩大办学规模,灵活办学机制,长中短期班相结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整合农

村各种培训资源,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规模。积极配合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实施“阳光”工程,落实技能培训补贴,吸引更多地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能、务工致富。三是切实搞好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措施,适应劳务市场岗位工种需求,及时开展各类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提升,就业质量的提高。

四、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指导农民工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工与企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帮助务工农民运用劳动合同中的协商条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科学确定工资指导线,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卫生,使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劳动关系。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利剑”、“杠杆”作用,实施“一体执法”和联合执法,围绕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险等内容,深入开展日常巡查、举报投诉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严肃查处各种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是积极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推行“阳光仲裁”和“一步到庭”制度,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对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案件,按照“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严、亏众不亏一”的原则,简化程序、优先审理、从快办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二篇: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比较低、市场就业能力比较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储备式”和“订单式”培训,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6163人,有31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就业设置的不合理政策和收费项目,为农民进城务工畅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全程就业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我县工业总量不断膨胀,就业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调整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放在就地转移上,控制县外输出数量,满足了县内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劳动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视和举报检查等手段,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农保工作,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自愿投保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巩固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乡村医生、农村专业户等重点人群参保续保。目前,全县参保农民达到12.92万人,其中有1309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为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从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劳动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为宗旨,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的思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单位各科室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主动自觉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功立业。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就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平等待遇,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收入好。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产业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中介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技能输出大市”。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向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把劳动保障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部门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务工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务工农民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退休、代办争议处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探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低标准进入、再逐步规范”的办法,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督促指导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对在城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对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筹资机制。加大投保续保工作力度,特别是引导村干部、富裕户、计划生育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办法,做到“不论人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

第三篇: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文章标题: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比较低、市场就业能力比较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

储备式”和“订单式”培训,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6163人,有31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就业设置的不合理政策和收费项目,为农民进城务工畅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全程就业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我县工业总量不断膨胀,就业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调整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放在就地转移上,控制县外输出数量,满足了县内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

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劳动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视和举报检查等手段,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稳妥推进农保工作,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自愿投保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巩固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乡村医生、农村专业户等重点人群参保续保。目前,全县参保农民达到12.92万人,其中有1309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

------------------------------

为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从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劳动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为宗旨,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的思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单位各科室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主动自觉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功立业。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就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平等待遇,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收入好。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产业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中介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技能输出大市”。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向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把劳动保障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部门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务工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务工农民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退休、代办争议处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探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低标准进入、再逐步规范”的办法,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督促指导用工单位为农

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对在城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对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养老

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筹资机制。加大投保续保工作力度,特别是引导村干部、富裕户、计划生育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办法,做到“不论人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使流动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得到保障。三是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总结各县市区试点经验,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保障模式,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使其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扩大办学规模,灵活办学机制,长中短期班相结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整合农村各种培训资源,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规模。积极配合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实施“阳光”工程,落实技能培训补贴,吸引更多地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能、务工致富。三是切实搞好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措施,适应劳务市场岗位工种需求,及时开展各类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提升,就业质量的提高。

四、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指导农民工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工与企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帮助务工农民运用劳动合同中的协商条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科学确定工资指导线,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卫生,使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劳动关系。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利剑”、“杠杆”作用,实施“一体执法”和联合执法,围绕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险等内容,深入开展日常巡查、举报投诉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严肃查处各种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是积极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推行“阳光仲裁”和“一步到庭”制度,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对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案件,按照“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严、亏众不亏一”的原则,简化程序、优先审理、从快办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四篇:把握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把握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摘要: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统筹城乡、工农,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必将为深刻理解、全面落实这一战略举措,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奠定理论基础。

2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3正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 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3.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2008年11月,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重庆每年输出近700万民工,其中有300多万输往沿海地区。综合重庆多个区县的调查,区县民工回流总量多在输出量的30%以下,民工回流量已超过15万人,在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从事产业主要以电子加工、玩具加工、服装加工企业以及建筑行业为主。

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提升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本文基于大量的调查和资料考证的基础上,对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农民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输出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城市劳动力吸纳空间有限、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对农民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时的制约性因素以及提升我国、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探析。提出以下提升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的建议:(1)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2)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一体化劳动力市场。(3)消除制度障碍,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服务。(4)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5)改革现在土地制度,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6)发展乡镇 企业,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

3.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4参考文献: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编.三农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5、14、15;

[2] 匡远配,曾福生.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反思和政策建议.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3] 刘俊.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4]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第五篇:浅谈司法所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司法所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针对优化环境暨“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活动听证会有评议代表提出我局工作人员素质差、农村司法所不发挥作用等问题,我局现结合单位实际做出如下答复:

首先我们对听证代表给我局提出的问题表示感谢,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各界对我局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正是由于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经过我局全体干警的不懈努力,我们现以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一类单位,这不仅是市委政府、社会群众给我们的荣誉,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是对我局今后工作寄予的巨大期望,为此我局从领导班子到普通干警,在学习上、工作上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上级的重托,我们时刻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保垒型支部、创新型队伍、复合型干部为目标,号召全体干警,特别是各部门负责同志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听证代表提出的我局工作人员素质差、基层司法所不发挥作用问题,我局认为这样理解我局的全面工作还是有失公正、有所偏颇、过于臆断的。

欲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单位、集体、个人的完善和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撮而蹴。我局目前从机构设臵到人员的配备,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到机关队伍建设,都是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发展和健全起来的。但是由于受时间和历史条件等的局限,我局的各项工作开展目前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距离群众要求和社会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我局没有

被眼前的暂时的困难所羁绊。在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升上,我局针对全体干警年龄结构差异大,知识结构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从科学谋划,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组织干部以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干警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干警浓厚的学习兴趣,局里还建立了学习奖励激励机制,凡是通过自考、自修取得本专学历和专业资证的干警,局里都给予通报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截止目前我局在编人员本专学历以上干警以达90%以上。同时,为了激发单位科室的工作活力和创造力,局内各科室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干部为骨干的工作机制,在工作中老同志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工作中积累经验传授给新同志,新同志也可以在向老同志学习的同时,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现代化办公信息和手段与老同志交流沟通,达到共同提高进步的目的。

其次,针对我局基层农村司法所不发挥作用的情况,我们认为造 成这种思想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机构改革发展的需要,各乡镇司法所自2001年起在机构管理、人员编制、工资薪酬上从乡镇政府脱离,纳入我局统一管理以来,但大部分司法所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这使得基层司法行政职能相对弱化,不能全方位引起农民的重视。从2010年起,省司法厅提出了加大基层规范化司法所的建设力度,目前各乡镇司法所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条件,但还有部分乡镇司法所的办公业务用房正在施工当中,未完全投入使用。二是在队伍建设,省厅要求,规范化司法所在人员编制上是每所在2至3人,而目前在全市11个司法中只有2个司法所是2人编制,其它所还都是1人1所。我们知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司法所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的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臵帮教、法律援助、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等诸多职能,随着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司法所承担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越来越繁重,为了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克服了人员编制的不足,办公条件等设施相对滞后的困难,积极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了能弥补我们在工作中人员上不足,我们各乡镇司法所竟聘、培训、上岗的录用程序聘用了司法协理员,协助参与各司法所的日常工作。长期以来,根据农村的实际司法需求,我们广泛的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我们通过“法律五进”活动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为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目前,在我局在全市11个乡镇(社区),85个行政自然村均设立了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人民调解员390余人,并通过实施“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贯穿于解决农民矛盾纠纷实际工作中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根本问题,同江市作为国家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县市,我们基层农村司法所在推进我市农村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将继续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学习,扎实工作,将更加优质司法行政服务提供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兄弟。

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没有我们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没有来自

你我他的积极参与,就没我局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就不能更好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但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不仅是在当时还是在科技、信息、舆论广泛发展的今天都是适用的。我们诚恳的接受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欢迎大家对我局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及时批评指正,适时监督。但我们也希望您对对我们的提出的批评也是公正客观的,是实是求事的,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盖全,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同时也会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当然工作好坏与否也不是哪个人能说得算的,我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做到痛定思痛,居安思危,广言纳谏,与时俱进,时时处处装着老百姓,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做民之所盼,那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有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同江市司法局 2011年5月23日

同江市幅员面积630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9个社区,85个行政村,总人口近2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0%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县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而做好做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是我们司法行政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司法所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的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臵帮教、法律援助、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等职能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密切相关。针对农村司法所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些问题,现结合我市司法所实际工作情况,拟提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法制环境。首先围绕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深入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法律法规,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增强农村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民主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有序发展,落实各项民主制度,提高农民依法办事、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乡镇(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三是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四是深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培

训班、法律知识竞赛和法律考试等,努力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五是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实效,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喜闻乐见的普法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指导,建立有效的检查考评与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依法管理和依法维权的素质。

二、要切实充分发挥“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在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环境。

面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首先要注重“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切实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贯穿于解决矛盾纠纷的全过程,促进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对接联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出人民调解在预防、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引导和教育群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活动,利用人民调解便民、利民和不收费独特优势,积极化解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流转、劳务纠纷、群体性纠纷等复杂疑难矛盾。落实人民调解在“大调解”机制运行中的优先原则,形成工作合力,增强调解效力,有效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农村司法所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指导者、实践者,需要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基础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巩固乡镇、村(居)委会调解组织,发展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和加强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开展调解员职业技能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活动,切实提高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与乡镇大调解中心建立联合排查、联合调

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健全预防处臵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预防和处臵的能力。三是要坚持以防激化为重点,开展创“四无”活动,严防因调解不成而引起自杀事件、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四是要完善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排查调处、应急处臵、联动联调和考核奖惩等机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情况报告、案件分流、调处反馈、督查通报、台帐登记、责任查究制度,真正做到底子不清不放过、情况不明不放过、矛盾纠纷不化解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放过。

三、以社区矫正、安臵帮教为工作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消除不稳定因素。农村司法所要发挥好牵头和协调职能,首先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分析、排查核查、监督考察、惩罚奖励和教育矫正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教育、公益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社区矫正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控,严防脱管漏管。三是会同边防公安派出所、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落实帮教力量,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对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帮教对象进行重点帮教防犯,落实帮教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力求做到不脱管、不失控。四是创新帮教形式,积极开展大墙内外联合帮教活动,将安臵帮教工作的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亲情教育、社会帮教、职业介绍等向狱所内延伸,形成相互延伸、双向互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五是全力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基地的建设工作,协调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

策,努力提高安臵能力。六是加强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认真落实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责任田,使其回归后有条件自食其力;对丧失劳力,符合特困户、“五保户”等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要落实社会最低保障制度等有关社会救助措施;对贫困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要做好帮扶工作,使其尽早脱贫致富;

四、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一是通过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乡镇、村(居)和民营企业的法律顾问,依法解决和处理农村反映强烈、农民迫切需求的问题,为新农村重点工程建设、农村旧村改造、优化发展环境和重大疑难涉法信访等问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法律服务,正确引导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解决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切实为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真正形成以县市级窗口为中心,乡镇司法所为依托、村屯居委为便民点的全覆盖,扩大受援面,针对农村困难群体,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简化法律援助程序,快速办理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

五、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新农村的能力。农村司法所作为一级政法组织,与边防公安派出所、基层人民法庭共同组成乡镇一级的政法体系,是司法行政机关扎根基层,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一是要抓住中央关于基层农村“两所一庭”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在司法所办公用房、硬件配臵、交通工具、现代化办公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投入。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及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满足农

村多层次法律服务需求,增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三是要树立立足基层、面向新农村、工作重心下移,真心为民惠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与农民朋友真心交朋友,找准服务新农村的切入点,帮助农民朋友走向致富道路,以为换位。

农村司法所要切实解决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问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必经之路,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基层司法行政资源,才能全力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相信各基层农村司法所在中共同江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推动同江经济社会科学跨迈越发展”的工作指导精神的鼓舞下,坚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方针,围绕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积极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围绕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和法制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围绕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臵等工作;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这些举措将会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司法所有效提高基层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江市司法局

2011年5月23日

下载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