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公共空间环境示范段详细设计(精)
苏州市公共空间环境示范段详细设计
设计任务书
公共空间也称开放空间或开敞空间,是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流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公共空间构成城市总体框架、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是维系城市与居民的纽带,人类及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引导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具体落实规划设计方案,直接指导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及我局工作计划,拟在公共空间环境总体概念规划和重点地段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编制苏州市公共空间环境示范段详细设计。
一、规划范围
从重点片区中选择示范路段,进行具体方案设计。
二、总体要求
1、研究国内外先进公共空间规划和实践经验,围绕建设苏州“青山清水,新天堂”这一主题,拟定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工作目标,确立整体思路,提出适宜的规划对策、实施策略和分项标准。
2、通过重要“点、线、面”的治理,整体梳理城市空间格局,将分散的公共空间有机联系,确重点地段、关键节点、特色片区,强化公共空间整体性,强化形象塑造,提升环境品质。
3、规划应多角度入手,实现公共空间外在与内涵、功能与形式的真正统一。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城市关键节点和区片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精神气质,加强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协调;从空间的角度,整体考虑具地段与城市总体设计的关系,并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强化场所特质,推动城市整体公共空间架构的形成。从功能的角度,深入分析地段适合的职能定位和交通定位,并综合协调相关要素之间的矛盾;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注重特色场所和特色景观塑造,增强场所的身份感和识别性。在各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始终关注关键细节的把握和控制引导。
4、注重人性细节的关怀,促进城市发展目标回归更加丰富的城市生活和人的需要。通过系统的公共空间建设,市容市貌整洁、有序、美观,为市民工作、生活、游览活动提供健康、舒适、公平的环境。积极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与空间,促使公共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
三、深度要求
具体落实规划设计方案,并逐一落实到各个系统,直接指导施工图设计和施工。
(1)开放空间系统:对片区开放空间进行规划,系统划分人行空间、广场空间、绿化空间等,并出控制要求,给出设计示范。
(2)绿化系统:通过设置公园、道路绿地、街旁绿地等统一组织规划范围内的绿化设施,同时考虑与周围城市绿地的联系与呼应,在该区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建筑与道路绿化相呼应的、浑然一体的绿化系统。
(3)交通系统:合理确定交通组织,根据规划范围内及周边用地的功能特点和交通流量,有效组织规划区内的各种交通流线,合理布置交通设施,保证交通组织合理,车流、人流线路分明,对外联系便捷,地上、地下交通顺畅。规划设计人行系统,结合绿化系统规划考虑人行系统的组织,保证规划范围内整体步行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相应考虑组织好片区内的人流集散和区内各地块间的相互联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步行环境。
(4)建筑立面:分类型对沿街建筑立面的形式、风格、色彩、材质及广告牌匾的设置等提出控制要求,给出范型示意,以导则形式指导下一步深入的详细设计和实施。
(5)广告牌匾:规范广告牌匾的位置和形式,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导则形式对其色彩、大小、风格、材质、亮度等提出控制要求,给出范型示意,指导进一步的深化设计和实施。
(6)街道家具:结合建筑布局环境及风貌,对街道家具的位置、布局进行设计,对其风格、形式提出建议,给出范型,具体设计与选择可提供指导意见。
(7)道路铺装:在充分考虑安全性、耐磨性及美观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步道铺装的形式提出设计方案,要求建筑与环境风貌相协调,并对铺装材质提出建议性意见。
(8)标识系统:为塑造路段的整体形象,应对标识系统的位置进行布局设计,对标识的风格提出整体的控制要求,并编制导则。对一般的标识形式、材质等提出建议,对专业标识应在导则的基础上由管理者组织专项设计。
(9)夜景照明:对地区的夜景照明提出系统控制要求,明确重点照明区域和一般照明区域,对于灯具的选择和照明方式提出建议性导则,指导下一层次的专项照明设计。
(10)公共艺术:对公共艺术设置位置、尺度进行规划,对其风格、材质、题材类型提出建设性方案,编制导则,指导下一层次的专项设计。
(11)无障碍设计:在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入口等处应考虑盲道位置,对残疾人使用的辅助设施应提出设置原则,以导则形式指导下一步实施建设。
四、规划设计成果要求
1、设计成果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2、设计成果的内容必须清晰完整,且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国家的有关标准。
3、设计说明书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设计图纸内容必须全面。
4、提供规划文件(说明书)及环境建设控制示意图20套,规格为A4(内含彩色附图,可折叠);设计图纸1套(大图A1规格);包含所有图纸内容及文字说明的电子备份文件一套;多媒体汇报材料1份。其中电子文件文本为DOC格式文件(Microsoft word6.0以上),图纸为DWG格式文件,效果图为JPG格式文件。
5、设计图纸要求 ●总平面图、●整体设计意向图、●各系统设计示意图、●设计效果图等
五、时间进度安排
1、合同签定后开始工作
2、中期成果审查时间:09年8月初
3、最终成果论证时间:09年10月初
4、提交最终成果时间:09年12月初
六、报送与审查规定
1、我局分两次对方案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书面意见和整理会议纪要,设计单位负责提供审查所必需的汇报资料和规划方案介绍。
2、规划审核后,设计单位应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并制定正式规划成果,并按规定时限报送我局。
七、相关设计资料
1、规划设计任务书
2、电子地形图
3、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4、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5、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
6、苏州市旅游河道水系研究
7、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其他相关规划设计资料
八、附则
1、我局负责协助设计单位搜集基础资料及现场外业调查,负责设计单位间以及相关规划设计间的协调工作。
2、规划署名权归设计单位所有,版权归我局所有,我局有权在规划审定后公开展示规划成果,并通过传播、媒介、专业杂志、书刊及其他形式介绍、展示、评价规划方案。
3、规划方案批准实施前,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同意都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展示设计成果。
4、如对本任务书有疑问,可在接到本任务书后致电或函我局,我局将做出口头或书面形式答复。
5、设计单位提交的规划设计成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我局有权对设计单位做出处罚:
⑴提交的成果不符合本任务书规定的。
⑵提交的成果图纸和文字辨认不清,内容不全或粗制滥造的。⑶未经局同意,逾期上报规划设计成果的。6.本任务书解释权归我局所有。
第二篇:《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代码:037124 ·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pace Design · 授课对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 · 开课学期:第5学期 · 学分/学时:6/108
·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
·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题讨论及方案设计 · 考核方式:作业及其讲评 · 课程简介:
《公共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根据办公类、商业类、餐饮类、娱乐类、休闲类、展览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企业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利用教学与实训一体化的模拟教学平台,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不同公共空间设计。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
1、能利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应用能力。
2、能进行设计方案的整体把握、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
3、能主动进行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30学时)
第一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
第三节 公共空间设计与其他相关概念
第四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历史发展与风格流派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
第二章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20学时)
第一节 办公空间的类型
第二节 办公室空间的功能分类
第三节 办公室内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要点
第四节 办公空间分类设计方法
第五节 办公室内环境界面处理 第六节 办公空间照明
第七节 办公室内环境的发展趋势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办公空间的类型,办公室空间的功能分类,办公室内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要点,办公空间分类设计方法。
第三章 项目勘测与分析实训(10时)
第一节 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分析
第二节 项目勘察与测量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根据现场勘测内容,搜集项目信息,记录详细尺寸,绘制原始图纸。
第四章 方案设计实训(18学时)
第一节 酒店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二节 餐饮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三节 办公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四节 商业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五节 娱乐休闲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六节 展示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真实项目设计。
第五章 设计图纸制作实训(30学时)
第一节 效果图制作
第二节 施工图制作
第三节 标书制作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学生在6类空间中任选一项目,扮演设计师角色承担图纸设计任务,按照实训项目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完成设计方案图纸(平顶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和部分施工详图)制作和工程标书制作。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不少于2次专题设计。实践环节:参观工程施工现场。
五、成绩评定标准
该课程以百分制计,平时学习表现占30%,作业占30%,考试占40%,由任课教师评定,具体标准如下:
1、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是否按质按量完成作业;
3、是否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
4、作业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
六、建议教材
董君编著,《公共内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七、参考文献
[1]梁展翔编著,《室内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2]雷尼编著,《咖啡店与西餐厅空间设计》,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签字:
学院负责人签字:
第三篇: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市场调研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市场调研
调研目的:室内公共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图形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室内设计更呈现出多元性和复合性的特点,这正如大自然的万物一样,每一物种不尽相同,而又相互协调,每一个流派每一种风格相互辉映,尽显个性。任何时代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本世纪以来,中国在“现代化”上的表现及进入工业文明的速度虽然比较缓慢,但是,从辩证的眼光看,在中国的这种迟滞发展的反面,由于前车之鉴,我们就可以得天独厚地享有着不可能走向过量工业化的优势性。这却给了中国一种“特殊的机遇”,就是让我们在发展现代城市社会时避免形成西方“爆炸型”的生活方式,又非前工业化农业社会的“化石型”的生活方式,而是去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创造具有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道路来。这是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说,现代室内设计也具有现代艺术的以下基本特点: 1.、对室内环境的构成因素考虑更为周密
室内设计对构成室内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采光与照明、色调和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和纹理,对室内热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对室内声环境中的隔声、吸声和噪声背景等的考虑,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些构成因素的大部分都要有定量的标准。
2、较为集中、细致、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如果说,建筑设计主要以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给人们以建筑艺术的感受,室内设计则以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3、室内功能的变化、材料与设备的老化与更新更为突出
比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时间因素的关联更为紧密,更新周期趋短,更新节奏趋快。在室内设计领域里,可能更需要引入“动态设计”“潜伏设计”等新的设计观念,认真考虑因时间因素引起的对平面布局、界面构造与装饰以至施工方法、选用材料等一系列相应的问题。
4、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从而使室内设施设备、电器通讯、新型装饰材料和五金配件等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由于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室内设计及其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
5.流动与可变性节奏的快速与灵活可变性特点。6.时空性时间、空间的艺术展现手段的运用。
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移,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以下所列的发展趋势:
1、从总体上看,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
这是由于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
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而且现代艺术风格演变、手法变幻频繁,还将不断出现新的种类与特点。这些现代艺术的特点大多都反映了人的自主精神的强调以及物为人用的宗旨。此外,艺术种类共生共荣、艺术的抽象化倾向也日渐明显与昌盛。公共空间设计是综合艺术的整合协调,具体到现代室内设计,则应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探究与思考:第一,现代室内设计审美意识的重心应从建筑空间转向时空环境(三度空间+时间=四度空间),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参与与体验。第二,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应从形式美感转向文化意识,从过去的为装饰或一般地创造气氛提高到对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以及意境的创造。七十年代之后,工业先进国家逐步达到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在富裕之后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在人的生存价值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从追求有形的财富(物)转变为追求无形的财富(精神),即各类文化艺术的精神享受,体育竞技活动与观赏,参与、旅游以及对高文化层次社会环境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们在有了众多的设计实践机会之后,开始大胆地把观念艺术的尝试用于环境设计上。在艺术形式上从具象向抽象转变,由直观具体联想的环境创造向着运用抽象化、符号化的启迪连带意识设计手法的尝试,在空间艺术上进行了把视觉空间升华为“听觉空间”的意境创造(“听觉空间”:在环境设计时运用单纯直线和几何形体,有节奏地反复地化图案,小波浪形、锯齿形边缘处理,细密格子或肋拱板面,结合素材的肌理效果以及色彩变幻效果;使这些板、线在垂直、水平交错地构成关系上产生出有音乐意境的空间效果。因此,又被称为“视觉配乐”。它创造出视觉的有节奏的“听觉空间”)。这些大胆的尝试和开拓对发展现代室内设计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第三,现代室内设计强调关系学与整体把握。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这句至理名言应是每一位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者永远记住的格言。室内环境设计是整合艺术。它的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应是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第四,现代室内设计的创造手法为“一切皆为我用”。室内设计师又是艺术家,应当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调动和使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第四篇:公共空间设计策划书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书
我所思索的设计策划书主题是:《报告厅》
为了使资产投资行为更能符合客观需要,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在具体投资之前,应对拟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主要任务是论证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效益性,并预测投资后的经济效益,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报告厅是我们将常接触的,上课,开会接见领导,可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回声是否会断断不绝,隔音效果是否良好,光线问题,交通等问题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
一个良好的设计会让一切变得美好,会创造创更多的奇迹。报告厅的功能定位:
就目前多功能报告厅的现状及流行趋势,我们认为该报告厅的功能需求是:
1)满足各类会议及专题学术报告会
2)可以召开视频会议,具有上传、下传现场音、视频信号的功能
3)满足小型文娱活动及小型演播活动
4)可以放映数字电影、各类资料、科普影片及高清电视节目
5)驳接计算机VGA信号,进行多媒体应用
6)具有两个基本语种的同声传译系统
报告厅的建筑平面布置:
鉴于上述报告厅的使用功能,我们建议报告厅的一般建筑平面布置为:
1. 整个报告厅的体型宜为矩形或接近矩形的扇,尽量不采用圆形
2. 扩大舞台,使台深达到6-8米并设?台
3. 在?台边设贵宾休息室
4. 前排可增设小桌台,方便与会者记录、阅读、放置手提电脑等
5. 在主席台上设置会议发言、讨论系统,供专家及领导即席提问、讨论
6. 考虑到影片放映及小型演播活动,报告厅后区作台阶式提升
7. 前排座位排距宜为1.30米,桌椅可选活动组合式,地面不作提升。到时候可作为活动、游戏互 动区,后区作为观众区
8. 考虑到报告厅以上功能需求,整个厅堂须经声学处理,混响时间控制在1S左右,声场均匀度≤3分 贝
9. 音控室、光控室及放映室设置于报告厅后墙处的二层
策划的起源来源于每次上课的感悟,例如在中途上厕所,可是坐在中间出去很亏难,那怎么办呢?这是要解决的一部分,还有座椅与桌子的高低是否适宜于大多数人,有很多值得我们考虑,小小的细节改变大的环境,再美的外表没有内涵的美也只会只是一个臭皮囊。所以我希望可以创造出有内在和外在的美。报告厅的一般应用是召集会议,演讲等一些比较庄重的事情,那么面对的使用者就是我们学生和校领导们。我们学生追求的是简洁,不要压抑,轻松的气氛,领导追求的也许也是轻松缓解的气氛吧,可是怎么做到呢?在颜色上不能追求太过色彩,装饰上也不能太过繁琐,所以我的策划就是从这几点入手,在座位上,通道上,视觉上,做些改变。追求简易的美。
第五篇: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满意度调研汇报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
第一章
论文结构框架浅析
本文仅是对居住小区建成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在居住区方面应用的一个基础探索和初步应用。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这些研究能为此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与实际依据,希望对呼市居住区已建成的公共空间环境的使用满意度评价的应用研究及提高居住区设计与管理工作的质量有所帮助。
1.1研究背景 出发点
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设计优秀,施工质量过硬的工程,然而也有一些项目无论从设计的考虑上,还是在建设过程的施工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许多居住区的设计并未真正考虑到它的使用者的真实感受。诉求
改革开放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城市建筑及其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城市生活的逐步小康化,关注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人们对于周围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与此相适应,从传统上单纯依靠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建筑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筑设计学科也逐渐成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走向了科学化、定量化和综合化的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学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才能确保生活环境质量不断地提升 期望
希望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公共空间使用这一理论体系在居住区建设中的发展、成长及其应用。居住建筑是一类最常见而且量比较大的建筑类型,研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及使用者的满意度意义重大。在本文中,首先从使用后评估的概念、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然后从方法论、学科的一般方法和具体应用这几个不同的层次,来探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的应用。希望尝试建立一套公共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估的结构模型,并分析其可操作性,从而为这一学科在该类建筑中的应用做一些相应的探讨和研究
1.2论文结构
本文的写作逻辑,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结合,交替进行。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居住区建成公共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估产生,发展及其方法,。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它的实际应
用,并详细研究了它的评估原则、技术策略及各种具体评价的技术,在实证的基础上体现评估的现实作用和意义,从而使得理论更加完善,应用更加灵活 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居住区的环境。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区的使用者一人一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与环境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是一种互动的,相互影响的体系,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从“人一环境”这一体系出发去研究,把人的行为与环境放在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中,而不是孤立起来、片面地看问题。研究的内容
(1)居住区中使用群体的需求。
(2)居住区中的居民的环境
取向、偏好和态度。(3)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实现程度的判断。(4)行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适应和改变的规律。(5)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对居民行为的影响评估等。3 研究的意义
(1)全面评估建筑环境的性能,尤其是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检验建筑设计的实现程度,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新的使用需求,为改进当前的设计提供科学的论证意见。
(3)检讨建筑策划的内容和目标。
(4)为各种建筑类型的开发与设计积累科学经验和使用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的设计质量。
(5)促进建筑科研的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为修订设计准则提供可靠依据。
技术性因素
主要研究建筑的功能、材料、质量性能,这也是
一种客观性的硬性评价指标 行为性因素
如人群的消费偏好,项目的成本一效益分析等
功能性因素
如建成环境中使用者的行为、感觉、心理,使用群体的文化、爱好习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它的研究目标是人与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是一种主观性方面的柔性指标
因素内涵
涵盖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其中技术因素主要从专业或专家的角度出发,研究客观环境的各种客观技术指标功能与行为因素则主要从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角度出发,研究正在使用的客观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发现实际使用的效果与决策、设计中的预期目标的差异并且用以修正原本的决策与设计。
1.3建成公共空间环境使用后满意度评价的内在机制
从满意度评价机制上来看,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是一种研究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过程。是客观价值的一种实现形式,它依靠主体的认知及情感等因素,通过外显的行为和方式,如描述、满意、喜爱和情绪等方式来表现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它是客观环境与主观使用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需要制约
首先确立评估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以满足于主体的需求为前提的其次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事物,并获取评估的信息最后经过头脑的思维和加工,得出评估的结论。这一结论也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这是一个完整的评估过程。在确立主体的需求时,首先要明确主体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这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和积累下来的。人的需求、动机、兴趣、利益和期望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制约,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而主体的需求与周围环境通过实践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
2马斯洛提出需求的个层次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1.4研究方法
本文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研究使用后评估在居住区中的应用,同时对呼和浩特选取具有代表性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研究对象,收集使用者对建成后的公共空间环境的使用满意度评估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环境的评判,通过与原设计目标作比较,全面鉴定设计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求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对以后同类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
1数据信息收集
借助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分别是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意象法。2 数据比较分析
借助统计学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类比法、对统计对象分类,计算统计指标,并对其计算结果采取手工整理和计算机整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类比较研究。其他分析
借助建筑学和环境心理学,社会学方法,运用经济学视角,对分析数据整理归纳,为城市居住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4研究思路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实践意义与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研巧成果,详细阐述了城市建成环境各个维度与通勤行为之间的联系,并对己有研究进行了简单的评论,指出了已有研究不足之处与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第H部分详细介绍了研巧案例地区背景、数据采集过程及代表性、数据可视化表达、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测度与研巧方法;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结果,并对结果展开讨论,与己有研巧结论进行对比,探讨中国
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通勤行为之间的联系;第五部分归纳了本研巧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六部分讨论了本研巧不足之处队及未来研巧努力的方向
1.5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建成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关联研究—相关概念
建成环境
已经建成并经过一定时间使用的正在使用中的建筑极其外部的形体环境,其外延包括除了形体环境中的物质要素以外,还包括一些非物质要素,如社会心理、文化等。
城市建成环境
有学者称作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结构等等,指人们在自然条件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的人工改造设计后所形成的人为环境,核心关注城市土地利用的配置与布局。
满意度
一种对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估,反映的是相关人群对所处环境使用的舒适与满意程度,表现更多的是人们的心里感受和对场所的认同程度。对于满意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得到大家认可的定义,但对于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而言,满意度评估则是其中应用最为普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有的人从环境所体现的品质来理解它,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它是使用者与环境之间、人们的期望、需求与实际居住状况之间的一个平衡状态。从次调研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即在居住区中,用来衡量居住者们的需求、理想与现实居住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尺度。
2.2 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坎特的住房满意度模型
坎特的模型是满意度研究领域最为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也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类模型。他用“块面分析”的分类方法建立了多变量满意度模型,再后来他又将场面法与场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成一个“元理论”—块面理论。他的理论成为其他学者继续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平台之一,许多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多综合评估模型。
2.吉福德的住宅满意度综合模型
该理论强调人口统计特征的区别于其他的居住满意度评估实践和理论,主要是在评估因子的选择上有所区别
3.弗朗西斯卡托的环境一行为综合模型
4.拉卜普特的行为—场景理论模型,也是一种满意度评估的代表模型。
2.3具体可以分为如下的因素
1.人的经济地位:人们的收入水平影响满意度的变化 2.个人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地位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看法 3.个人的经历和经验
4.个人的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的构成,人口密度,家庭成员间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等。5.社区活动的特征:户外活动对社区的意义,交往的意义, 社区气氛和文娱活动等。
6.居住区的物质要素:如住宅的外观,空间,交通,设施,绿化等
7.住宅户型及使用行为:户型,空间的安排,家庭中的休闲活动,户内领域空间。8.私密性: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好坏也将影响到人们对于环境的态度。9.噪音:过大的噪音己经成为现今居住区居民投诉的前几位之一。
10.安全因素:安全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很难想象人们在一个治安环境很差的社区中生活会感到满意。
2.4评估因素的建立:(问卷的设立依据)
从前人的观点及经验来看 , 本小组将影响使用后评估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物质环境层次面的因素,其所涉及到三个小的方面:
与对象本身相关的内在物质要素,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物质空间和实体。指的是居住区本身的一些特点,如各种类型住宅的布局、住宅本身、室外环境景观以及所有包含在调研小区范围内的空间和实体。
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周围的自然环境要素。如自然景观、大气、水、土壤等元素;3
研究对象以外的周围建筑环境和场所。在本研究中指被调研花园小区周围的环境因素,包括周围的交通、商业网点、娱乐设施及文化设施等
第二方面,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专业法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经济环境、法律、社团、单位等社会环境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在潜移默化中其作用是巨大的,对于社会要素又可以分为两类,即环境心理层次方面的因素(如私密性、领域性、公共性、拥挤感等)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如管理、习俗、文化、法律等)。
第三方面,人的因素。
这里的人不仅指的是个人,也包括群体性的人。在使用后评估中,研究对象多以群体为主,他们是生活在某一个共同环境下的某一群人。地域因素使得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对于某些环境的偏好,某种生活方式的相似
第三章 实地调查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