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市中学高中政治《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必修4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一·探究
探究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苹什么”、“煤超疯”等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是网友们对物价上涨的无奈。一位成都女孩在网站上推出的“菜奴省钱攻略”红透网络半边天,“菜奴”、“团团族”“海豚族”等新词也应运而生。继大家耳熟能详的“房奴”、“车奴”、“孩奴”、“卡奴”之后,“菜奴”一词也广为流传。
1.网络热词的诞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
探究点二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某校高二(1)班召开“我看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主题班会,在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发言。
同学甲:30多年来,从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
同学乙: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等,中国的农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发言。
二·知识网络结构
三·考点诠释
考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例题1】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竞争,深圳市每年平均有90万成年人接受各种培训和再教育,占深圳总人数的35%,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在深圳己深入人心。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区别的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点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例题2】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
(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考点3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及解决。
①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②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例题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这是因为()。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不再存在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考点4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提示】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课时练习二十一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开放、独立、协作、平等、竞争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逐步得以确立。这些观念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D.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②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③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 ④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①改革是为了解放我国的生产力 ②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阶级斗争 ④改革是为了彻底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4.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①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A.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2011年9月7日,温家宝在开罗发表演讲,呼吁中国和阿拉伯各国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同时指出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期间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 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材料体现的唯物史观是()。
A.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例题答案: 【例题1】【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解。“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在深圳已深入人心”,这是深圳市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故D项准确反映了题意。A、B、C三项观点都正确,但都没有准确反映材料内容的内涵。【答案】D 【例题2】【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排除A项;B项不属于哲学道理,排除;D项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排除。【答案】C 【例题3】【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而A项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之所以与阶级社会不同,是因为它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出来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应这D项。B项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存在是错误的。C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完全等同起来,混为一连.也是错误的。【答案】D 课时练习二十一
1——7 CBBDB AB 8.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②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第二篇:高中政治导学案 必修4: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政治学习资料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说出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
2、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激发对哲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课本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一、问题导学
1、列举对你影响较大的、具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或寓言故事
2、哲学就是智慧吗?
3、是否所有哲学都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呢?为什么?
二、知识梳理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①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A.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B.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②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哲学源于人们对 和对世界的思考。
①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②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P5第二段)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使人 的学问,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真正的哲学的意义(作用):
①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和 的变化与发展,用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②正确对待 与,正确对待 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③正确对待进与退。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
三、预习自测
1.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包含着哲理,如“画饼充饥”包含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A.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B.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哲学即生活,生活即哲学。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5.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四、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
1、走进生活:
镜头一: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其中一小孩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将水缸砸破,把那个小孩也救了出来。那大家想想,司马光的这种哲学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天下掉下来?我们小时候有司马光这样的智慧吗?
什么是哲学呢?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在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
镜头二: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都忘却了,不过,我们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能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就会问,妈妈 妈妈,为什么太阳会从山那边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他们会问,爸爸 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死亡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不过,这些问题却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哲学就是来源于这里。
1、司马光的这种救人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砸坏造成了损失,也不好。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2、从镜头一、二中感悟归纳出哲学的起源。
3、谈谈从司马光砸缸的思维方法中感悟到什么是哲学?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思路小结:
探究
2、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社会更了解,对人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疑能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同学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一时想不开,自杀了。在这里,他就是对人生的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会轻生。我们学过哲学后会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又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重新分班了,宿舍也重新分了,每位同学将会与新的同学相处,这时候,你和其它同学能不能和睦相处、共同提高呢?这里也需要我们的哲学智慧——如何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你才会有正确的做法,你才会和其它同学相处得更加愉快。
从上述材料中感悟
1、学习真正的哲学有什么作用呢?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思路小结: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5分钟之内完成)1.哲学产生于()A.主观想像
B.实践活动 C.独立思考 D.外部世界
2.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 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A.哲学是悬于空中的楼阁 B.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 C.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说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知识框架
2、完成作业:《课时作业》Px-x页:x题、x题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第三篇:高中政治导学案 高中政治导学案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政治导学案 高中政治导学案教学设计策略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高效;导学案;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导学案的含义
所谓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已有的学习基础,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生依据导学案的目标要求,独立自学、思考问题,教师根据导学案的执行情况,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交流讨论和讲解引导,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来看,导学案是教师在钻研了教材之后,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的自学提纲式的课堂学习步骤,并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着老师所指引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参与学习,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了政治课堂中老师“以讲为主”的满堂灌模式,倡导的是”以学为主”的的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的意义
首先,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唤醒和鼓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解决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导学案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最后,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案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构建知识框架。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堂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课中,关于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让学生回家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习总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另一方面,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论文集
[2]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主编1997年3日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3] 《思想政治课“热点问题研讨”教学模式及其运用》一文 上海交大附中蒋敏然撰写发表于《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年第三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第四篇: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一、目标导航: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导学:
1.什么是文化?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2.文化有什么特点?
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4.人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是什么?
7.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三、误区警示: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不是后天自发形成。
――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四、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据此回答1~2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现象②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③是一种文化活动④有利于未成年人文化素养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之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B.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C.文化现象应丰富多彩D.文化环境对少儿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2013年10月6日—15日,东亚运会在天津举行,东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天津的城市建设、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表明
A.体育具有商业性B.发展体育事业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力量
4.东运会期间,天津举行了体育辉煌成就展。展览通过图片、邮票、文字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展示了体
育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成就。展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是组委会精心打造的文化大餐。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得以展示并走向世界 ③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和归属感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
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
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
6.济南市杂技团、市京剧院、市吕剧院、市儿童艺术剧院、市曲艺团等单位参加了第十届山东文化艺
术节,举办专场演出14场。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7.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做是由决定的。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
C.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D.我国文化十分落后的严峻现实
8.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 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通常会逆势发展,成为文化产业
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材料体现了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10.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
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②经济和政治是由人类创造,文化是由上帝创造的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④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
响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
11.(南京模拟)“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比如苏北某市重视盐业文化、麋鹿
文化和水浒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交汇和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主要表明
A.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发展B.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2.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是
①理想 ②道德 ③科学技术 ④信仰 ⑤语言 ⑥理论
开发布。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上述材料说明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D.③⑤
13.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和标志③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美轮美奂的《蒙山沂水》、波澜壮阔的电视剧《沂蒙》等商业运作的节庆品牌,是临沂市着力打造文化“软
实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发展的缩影。这样做的原因是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提升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
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的力量能够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美国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经济”、“高科技”时,将文化渗透其中,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体现了
A.国际文化交流中充满霸权主义色彩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二)非选择题
17.《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
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主要涉及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等知识,要结合材料
分层回答。
答案:(1)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
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
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
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出现时期: 2. 出现背景: 3. 主要学派:
4. 争论(三方面)问题: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活时代: 2. 孔子思想产生背景: 3. 孔子的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2)自然观:(3)教育思想: 4. 孔子的重大贡献:(1)思想上:(2)教育上:(3)典籍上: 5.孔子思想载体: 6.孟子及其主张(1)生活时代:(2)道德规范:(3)政治思想:(4)民本思想: 7.荀子及其思想(1)生活时代:(2)自然观:(3)道德观:
自主落实
(三)老庄之学 1. 所属学派: 2. 思想特点: 3. 思想影响: 4. 老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辩证法思想:(4)思想局限:(5)思想载体: 5. 庄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思想载体:
(四)法家思想
1.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 2. 法家思想核心: 3. 法家思想的影响:
4. 法家思想实践者(改革者)
(1)李悝变法(诸侯国?内容?)
(2)商鞅变法(诸侯国?内容?影响?)
5. 法家思想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思想主张?)
(五)墨家的主张 1. 创始人: 2. 优良作风: 3. 思想主张:
4. 墨子的两大重要贡献(1)认识论:
(2)逻辑学: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的是什么学派?
3.维护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什么学派?
4.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蓬勃向上,进取自信风貌的是哪些学派?
5.反映小生产者(平民)愿望的是什么学派?
6.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何地位吗?为什么?
7.你认为在战国时期最受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应该是什么学派?为什么?
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9.你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与该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汉代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落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朝代: 2.背景: 3.过程(1)焚书:(2)坑儒: 4.影响(评价):
(二)罢黜百家 1.时期: 2.背景:
3.确立(汉武帝的措施):
4.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三)太学(中央长安)的出现 1.时期: 2.性质:
3.影响(评价):
4.太学生的参政意识(1)表现(2)原因(3)影响
4.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开始时期: 2.考试内容: 3.影响
(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1.秦朝时儒学的命运如何?表现何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2.西汉时儒学地位怎样?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秦朝和西汉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手段有何区别?对儒学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相同的实质是什么?相同的根本目的何在?
5.古代思想界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演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6.回忆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早期:
(2)汉武帝开始:(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 三.宋明理学(新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2)魏晋时期: 2儒学复兴运动(1)唐朝中后期 韩愈: 李翱:(2)北宋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开创者:
2.北宋五子的主张及贡献(1)周敦颐和邵雍:(2)张载:(3)二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时期: 2.理学体系(1)理气论:(2)修养论:(3)社会政治论: 3.理学经典: 4.地位: 5.影响: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开创者(南宋陆九渊): 2.心学集大成者(明朝王守仁):3.心学创立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有那些显著特点?
2.宋明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同:(1)思想主张:
(2)目的:
(3)地位和影响:
异:(1)宇宙观:
(2)道德观:
关系:
5.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时代: 2.思想主张:
3.治学主张: 4.主要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
(2)经济思想:(3)治学思想: 4.思想影响: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治学思想:
(2)政治思想: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2)哲学思想: 4.地位: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4.思想评价:(1)积极影响:
(2)局限性:
合作探究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条件(背景、原因)是什么?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有何特点?
3.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思想?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5.明清之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是何关系? 6.列举中国古代三个思想活跃时期。
7.古代儒家思想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3)西汉:(4)宋朝:(5)明朝:(6)明末清初:
8.儒家学派的地位是如何变迁的?(1)春秋战国时期:(2)秦朝:
(3)西汉汉武帝时期:(4)东汉末年开始:(5)北宋:(6)明朝:(7)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