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关于加快推进钢结构应用与发展的实施意见 川建发〔2016〕7号
四川省关于加快推进钢结构应用与发展的实
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府发 ﹝2016﹞12号)精神,就加快推进钢结构应用与发展,结合四川省实际,将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钢结构产品在市政、交通、水利、房屋建筑、结构补强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将西昌市列为钢结构、广安市列为轻型房屋钢结构试点市;到2020年,全省培育2-3家年产值达8-10亿的钢结构骨干企业;积极构建钢结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2个钢结构产业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到2025年,钢结构品质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钢结构企业和产业体系。在市政、交通(特大桥梁)、水利、铁路等建设中钢结构应占有一定比例。
二、重点工作
(一)积极扩大钢结构应用领域。各市(州)要积极推动
市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积极采用钢结构;在城市高架桥中跨越交通要道处、桥梁跨越较大的河道处、城市立交小半径匝道在地形限制下采用大跨径时、跨越已建高速公路、平面变宽分岔和大跨径的桥梁处、公交站台、公共停车楼、机场航站楼等建设项目,在立项和方案设计比选中优先采用钢结构方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因地制宜推广应用钢结构。
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地区(不含7度),政府投资的办公楼、医院、学校、体育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大跨度、大空间和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全面采用钢结构;社会投资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仓储等公共建筑,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和工业园区的工业厂房(除特殊功能要求外)及抗震设防烈度在7度以下地区(含7度)政府投资的项目,积极推广应用钢结构。在地震高烈度地区的农村聚居点推荐使用轻钢结构。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
(二)培育钢结构产业集群,形成钢结构产业链。整合企业资源,加速培育一批集钢结构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龙头企业;支持和推广钢结构工程采用EPC方式进行招投标。引导省内规模较大、技术能力较强的新型墙材、建筑材料、构配件等生产企业向钢结构配套产业转型,积极开发与钢结构配套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形成钢结构建筑主
体与配套设施从研发、设计、生产、施工的完整产业链。
牵头单位:省经济信息化委
责人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水利厅
(三)强化科学技术创新,构建钢结构产业联盟。整合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在钢结构的结构体系、建筑围护系统、产业化配套以及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积极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包括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建筑设计及施工组织信息化管理技术、物流运输管理技术、构件吊装技术和安全可靠的部品构件连接技术。鼓励钢结构及其配套建材生产企业与设计、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建立钢结构产业或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钢结构科技创新产、学、研联盟。研究符合抗震设防、绿色节能标准要求的建筑结构体系;开发设计标准化、部品模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配套软件;注重生产和施工技术研发、创新;编写和推广应用新工法。
牵头单位:科学技术厅
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经济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厅、教育厅、省地震局
(四)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结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我省大部分地区高地震烈度的特点,加紧完善钢结构建筑设计、标准构件生产、装配式施工、装饰装修、钢结构
养护、质量检验、工程验收和评价认定等地方标准和图集,修订计价定额、用工定额,通过标准化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改进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项目设计、部品制造、施工运营全流程质量监管、建筑部品及整体建筑性能评价认证等制度,强化钢结构建筑质量验收,强化防火、防腐等安全环节的检查和验收,完善《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推行工程质量、住房质量担保和保险制度,鼓励多种形式购买保险产品与服务,完善工程质量赔偿机制,提高质量监管效能。
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钢结构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并建立起多层次的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集全社会之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和产业工人等多层次专业人员梯队。通过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
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
三、政策支持
(一)土地支持。根据省政府已经明确的钢结构重点推广领域和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项目合理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在土地供应中,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
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钢结构建筑用地比例纳入供地条件中,并根据供地条件按照项目进度和时序优先保障用地。社会投资的钢结构项目,土地出让价款可约定分期缴纳(首次缴纳比例不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缴纳期限不超过1个月,其余部分在1年内付清,并承担银行同期利息)。
牵头单位:国土资源厅
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水利厅
(二)科技创新扶持。统筹安排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外经外贸、节能减排、人才引进与培训等专项资金,每年按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钢结构产业化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对列入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应用项目的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项目转化支持。
牵头单位:科学技术厅
责任单位:省经济信息化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
(三)财政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运用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围绕钢结构相关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钢结构科技公共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并鼓励国家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在我省设立钢结构研究分支机构,大力推广和使用钒钛钢优质建筑钢材。
牵头单位:科学技术厅
责任单位:财政厅、省经济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
(四)评优评奖。在绿色建筑及建筑行业已设立奖项的评审中,优先考虑钢结构建筑;对钢结构建筑分部验收或单独验收的单项工程新设立“优质钢结构工程奖”。获奖的钢结构企业,在进行招投标时均可获取一定的加分政策。
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厅、水利厅
(五)税费优惠。积极支持利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生产的钢结构企业,经企业申请,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钢结构生产、科研、设计、施工等单位用地可依法享受相应减免;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钢结构建筑成品住房发生的实际装修成本,可按规定纳入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购买钢结构建筑成品住房,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府发﹝2016﹞12号)的要求,及时修订新型墙体材料等专项基(资)金管理办法,以支持钢结构的发展。
牵头单位:财政厅
责任单位:省国家税务局、省地税局、科学技术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六)金融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符合准入要求的钢结构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鼓励金
融机构拓宽建筑企业融资担保的种类和范围,支持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标的向金融机构融资,引导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建筑业特点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钢结构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改造。
牵头单位:省金融办
责任单位: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保监局
(七)行政许可支持。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依法依规规范行政许可事项,优化钢结构行业企业发展环境。鼓励钢结构骨干龙头企业采取工程总承包、PPP模式承揽工程。采用钢结构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允许将钢结构预制构件投资生产的纳入进度考核。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
(八)加强运输费用的管理。对钢结构产成品、原材料运输的运价,依法加强管理,严禁价外收费。对大件特种运输企业收取的道路损失补偿费、对道路运输企业收取的事故车辆拖车费、对进出港(场)企业收取的机场货站操作费和安检费、码头闸口费,以及港口、机场、铁路经营收费等进行清理规范。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厅、省经济信息化委、财政厅、公安厅、省政府口岸物流办、成都铁路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将推进钢结构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强化对推进钢结构产业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强化技术指导。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成立由管理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钢结构产业专家委员会,并分行业设立设计、部品、施工等专家小组,负责标准编制、项目评审、技术论证、性能认定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各地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在试点示范阶段,负责对本地钢结构产业项目建设方案和应用技术指导。
(三)积极引导和宣传。各地有关部门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钢结构应用的重要意义,让公众更全面了解钢结构对提高建筑安全、提升建筑品质、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提高钢结构在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第二篇:深发[2012]7号 关于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
发文文号: 深发[2012]7号
发文时间: 2012-7-
5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工商办字[2012]38号)精神,努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地区商事主体发展壮大,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再造深圳经济特区制度优势,现就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准入门槛高、程序繁琐、效率较低、行政性干预过多,阻碍了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新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商事登记制度,大力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应有之义,对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关键作用。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点,迫切需要打破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利益格局,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企业和市场为导向,建立“宽入严管”的商事主体登记管理新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快建立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实现社会经济的有效协调运转;有利于主管部门发挥行业管理优势,改变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静态监管为后端控制、动态监管;有利于部门间协调互动,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最终实现商事登记管理总体效能的全面提升。
(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促进商事主体意思高度自治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商事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方向。充分尊重和信任商事主体的自治能力和水平,不随意干预商事主体内部管理事务,多用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方式,少用行政责任和行政手段,有利于真正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使法治、诚信、效率、公平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价值。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规律、尊重商事主体意思自治权利为基本原则,以理顺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管理的内在联系、实现各部门责权利的平衡对应和协调运行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作用,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商事登记制度。
(二)主要目标:
1.改革现行以“营业执照”为中心的商事登记制度,实现商事主体资格登记和经营资格许可相分离,理顺商事主体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的关系;
2.改革现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3.改革现行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放开对自然人以个人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限
制;
4.改革现行企业退出机制,建立更便利、更灵活的商事主体退出机制;
5.改革现行企业登记检验制度,构建有效采集和查询商事主体真实经营状况的信息基础;
6.改革现行商事登记公示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7.改革传统登记方式,全面推行网上注册,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实现商事登记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工作措施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部门多、事项广、程序严格,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紧紧围绕改革的目标,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一)加紧立法跟进,形成有力法律保障。要充分发挥特区立法优势,以特区法规的形式,确立新的商事登记制度的合法性和法律地位。市政府法制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立法工作进程,草拟商事登记特区法规送审稿报市政府审定后按程序提交市人大审议。完善税务、银行、保险、进出口、出入境等各方面的执法衔接机制。
(二)制定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全面推进。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统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组织实施,明确在新的商事登记制度下各部门的登记和监管等职责分工,并严格贯彻落实;同时,认真做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解读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认知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市编制部门要按照改革后的各相关部门事权重新划分职责,对许可审批部门审批和监管职能作出调整。各许可审批部门按调整后的职能,制定具体的许可审批和监管配套措施,并抓好落实。
(三)妥善做好过渡期制度安排,确保改革平稳推进。按照“有效衔接、稳步推进”的原则安排制度过渡。在商事登记制度的相关立法之前,保证旧版和新版的企业营业执照、已核发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以及各项登记、监管制度等实现无缝衔接。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四)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系统运行顺畅。市政府指定的信息管理部门要依托现有的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电子监察系统,抓紧建立与新的商事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登记和监管信息互通,协同履行管理职责。实现“三证合一”后,登记机关和税收机关要加强沟通,保证税收登记和征管平稳顺利。
(五)加强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服务作用。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强化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对消防验收、环境影响评估、卫生学评价、审计、验资等在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中需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能进行资质或资格认定、许可评估的领域,逐步将实质性审查职能转移给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依法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并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6号)、《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8﹞36号)、《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聊办发【2018】4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茌平枣乡特色和生态优势,聚焦聚力“五大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 1 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2.目标任务。突出农业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万吨,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企业数量、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到2020年,严守96.9181万亩耕地红线,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06个等级,到2030年,全市耕地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水利用系数,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力争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以上、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63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力争实现全市废弃农膜基本回收。到203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
保护和修复田园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 2 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46%,湿地面积达到2万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到2030年,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
二、优化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布局
3.落实农业功能区和生产力布局制度。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分别划定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63万亩、60万亩,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2.1万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博平镇、冯屯镇、乐平镇、杜郎口镇为粮食核心区域,打造优质专用粮食高产创建基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引导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专用化+优质化”的路子,依托三月柳、鲁星食品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化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围绕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杂粮、中药材等,打造一批品种丰富、集群发展、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4.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搞好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亩以上。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向环境容量大的适宜养殖区域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 3 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到2020年,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2万亩以上,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1.5万亩以上。大力培育农业“新六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挖掘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培育、支持圆铃大枣生态农业园区、浩佳森林海花园等特色体验型项目,发展文化传承、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体验型业态。突出抓好农业“新六产”的“四型业态”,深入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支持齐鲁味精、圣康食品等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5.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深入推进贾寨镇一二三产融合特色小镇建设,集成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大力推进“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广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强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控。(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科技局、畜牧 4 局、农机局、水产局)
6.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耕地、水域岸线、湿地等用途管控,严禁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县为单位,针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林业局)
7.健全农业绿色扶贫机制。统筹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科学选择精准扶贫产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让贫困群众从农业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牵头单位:农业局、扶贫办)
三、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8.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创建,全面推进建设占用和工矿企业生产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改良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坚持种地 5 养地协调发展,推广粮油轮作等栽培模式,积极争取国家轮作休耕试点。探索耕地质量管理保障机制,完善管控措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牵头单位:国土局、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
9.健全农业节水制度。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完善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探索田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到2020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2030年,建立起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牵头单位:水利局、农业局)
10.强化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和普查,科学推进农业野生植物和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建设,做好阳谷县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保存和人工繁育。加大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完善外来物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机制,积极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黄顶菊普查和防治工作,开展综合防治示范技术试点。(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部门: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四、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11.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制度,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条款,加大对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对典型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国家技术指南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牵头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责任单位:农业局)
12.积极开展农业“四减四增”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快农药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进程,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敌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到202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13、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加强农药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聊城市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贴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严格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成立1家以农药为主的农业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推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散经营、7 统一标识、全程追溯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或生产经营主体登记备案管理,实施农药、兽药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落实农药、兽药、添加剂使用台账记录制度及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畜牧局、水产局)
1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建立秸秆禁烧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基料化、秸秆生产有机肥等技术,建立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加强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养殖业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通过全市建设的4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基本满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求。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严格执行新的国家地膜标准,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以县为单位开展地膜回收和残留治理试点,加大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方式,依法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责任,由具有危险物经营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8 积极保障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用地。(牵头单位:农业局、环保局,责任单位:国土局、农机局、畜牧局)
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养护和修复
15.养护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开展田园生态系统建设试点,建设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植物篱等田间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地方独特品种,保持农业物种的多样性。推广环境友好型生态种养技术,保护病虫害天敌,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促进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保护和改善田园生态景观,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培植田园综合体。(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茌平县旅游发展中心、林业局、畜牧局)
16.保护水生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确定放流品种与数量,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严厉打击使用“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渔业生态资源。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专业化、社会化,打造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河湖生态新格局。在河道沿岸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优先种植苜蓿、牡丹、构树等需肥需药量低、经济效益突出的作物。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2018-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平方公里。(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农业局、水产局、林业局)
17.加强林业和湿地建设。积极培育林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林业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准入。加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突出村镇绿化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2018-2020年,全县新建、改建农田林网化面积4万亩。(牵头单位:林业局)
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18.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建设。做大做强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的布局和建设,规范县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加强与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积极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聘请有实践经验、能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技术专家,组建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行业专家顾问团。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环境友好型种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以及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落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绿色发展管理服务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 10 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落实生态管护员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林业局)
19.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继续打造“圆铃大枣”、“十孔莲藕”“茌梨”等农产品品牌,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管理工作,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到2020年,培育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10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个数达到120个,认证面积与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占比达到60%,启动农业质量提升年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作物品种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双证制”管理,建设聊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暨产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健康肉供应链建设行动,夯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20.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加强耕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及农业污染状况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覆盖布设、运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发布监测报告。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提升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能力。按照国家统 11 一安排,开展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对重要农业资源实行台账式管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质监局)
七、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扶贫、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环保、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农机、畜牧兽医、水产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要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绿色生态类公益项目的后期管护。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建立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贷、保险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修复、废弃物处理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
23.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多种渠道和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生 12 产领域、消费领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积极倡导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4.强化考核奖惩。完善全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县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开展联合督查,每年开展一次自查和评估,终期要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和评估,并以适当形式公布。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涉农财政资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落实工作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此前发布的有关文件规定,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见执行。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长沙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星辰在线11月22日讯“你把爱心无声餐厅办好,下次我去你那吃饭。”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和残疾人创业者张小平的约定,可望在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激励下兑现。今日,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住房、康复服务,残疾少年儿童人人享有义务教育。
【目标】五年建立残疾人基本社保体系
《意见》提出了让长沙31万残疾人朋友暖心窝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在长沙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住房、康复服务,残疾少年儿童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到2020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完善,与全体人民共享小康生活。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了20条细则,从努力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残疾预防、全面发展和加强对残疾人事业领导两大方面进行了规划。
【就业】贷款扶持不当“剩男剩女”
“我想开一家‘无声餐厅’,解决一部分聋哑残疾人就业。”在第3期《对话长沙》栏目中,残疾人运动员张小平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吐露了残疾人朋友共同的心愿:要自主就业创业,不当被岗位遗忘的“剩男剩女”!
随着《意见》出台,张小平的创业梦渐行渐近:长沙市创业富民办近期主动与他联系,承诺只要他启动创业计划,将提供1到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系列政策扶助。
像张小平一样,《意见》规定各级政府要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以扶持创业带到残疾人就业。此外,还对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不得无故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以及不得拒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等做出刚性规定。
【保障】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有补贴
“我做了10几年盲人按摩师,老板没给我买过保险!”尽管有一套推拿好手艺,盲人刘仪(化名)心里却一直没踏实过:单位不买养老、工伤保险,自己去投保,保险公司见他是盲人就摇头。
《意见》的出台,将给刘仪和众多残疾朋友“保险”:《意见》明确城镇残疾职工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个体从业残疾人参
加基本养老保险可享补贴,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对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医疗保险方面,将白内障、脑瘫、精神残疾人康复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对医保(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仍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残疾人给予临时医疗救助。
【教育】贫困残疾人子弟可获助学金
交不起学费也能上职高!父母残疾,家境贫寒吴萌就享受这样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政策。她在6月的中考中,考取了公办职高,不仅50%学杂费减免,每年可获1000元补助金!
《意见》重点对残疾家庭子女及残疾少年儿童教育作出了保障性规定,提出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在95%以上。从今年起,残疾人学生或是来自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长沙公立普高、职高、中专和中技的,都可以得到50%的学杂费减免以及每年1000元补助金;自考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残疾人,一次性补助2000元;考入国内全日制大专院校的残疾人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每人每年也可以得到1000元的补助。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4〕48号
发布时间:2014年8月20日
访问量:373
信息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2020年,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为我省经济升级促进就业服务,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职业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新格局。
——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需要。建成一批示范职业院校和示范专业。
——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办学制度和职业教育集团,覆盖全省职业院校和重点行业产业。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双师型”教师、实训设备配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更落实,地方性法规更健全,制度政策更成熟,政府和部门职责更明确,发展保障水平更高。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衔接沟通体系
(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计划。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重点放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公办与民办中职学校招生及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招生和区域内外中职学校招生的统筹管理,落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规定,规范招生秩序,实施中职招生“阳光工程”。市(州)要统筹规划,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把民办中职学校发展纳入区域中职教育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整合办学资源;加快与职教园区配套的中职学校建设;支持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综合高中。新建中职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切实改变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散、小、差的状况,通过加强建设、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等措施,建设合格中职学校。建立市(州)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公示制度。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统筹县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
(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计划。深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重点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密切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尤其是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进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省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10所左右产教深度融合、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示范高职院校。探索本科院校、专科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推动本科专业(群)、二级院系及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独立学院转设为高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拓宽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渠道。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制度。在招生政策、经费投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等方面向转型试点院校倾斜支持。
(四)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计划。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衔接。服务“工业强省”战略,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高职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分类招考,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五)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作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实施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计划,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改进政府购买成果机制。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计划。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建设一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市、区)。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待。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
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格局
(一)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社会力量举办的各层次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在设置标准、准入审批、督导评估等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一视同仁。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支持独资、合资、合作举办民办职业院校;加快民办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探索所有制不同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制度。
(二)建立企业参与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规模以上企业要组织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接受实习生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落实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和奖励政策。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三)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推动校企探索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度。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职教集团推进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行业龙头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探索多样化职教集团。支持行业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参与职教集团。探索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职教集团基本覆盖职业院校及大中型企业。
(四)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由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深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五)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制定政策,落实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建立校长负责制考评制度。
四、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系
(一)加强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全面贯彻国家关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有关规定,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中职学校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布局,扭转专业同质化倾向,加强示范专业建设。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支持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专业技能毕业考评,并作为升学就业依据。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公示机制。完善学生技能大赛制度。
(三)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各地按《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调剂核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按规定配齐教师。支持中职学校在编制总数10%内自主聘用具有相应专业职业资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任教。在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增加中职学校特级教师评选比例。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专兼职教师政策。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体系,落实人员编制,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水平。
(四)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计划。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等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实习实训方法,提升实习实训的效果和水平。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促进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职业教育骨干师资国(境)外培训项目。鼓励职业院校与跨国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一)完善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制定财政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并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2015年起,全省各级建立公办中职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制定高职院校财政生均拨款标准。逐步建立财政生均拨款动态调整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统筹,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职业教育。完善财政贴息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制度,逐步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收费价格形成机制。对办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民办职业院校,各地财政以安排项目方式给予扶持。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捐赠的,其捐赠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并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三)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建设规划。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纳入省重大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四)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职业院校助学金资助政策,并逐步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资助政策。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五)支持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组织职业院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继续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支持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建好为当地发展服务的一批中等职业学校。
(六)健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
(一)制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根据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二)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直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制定标准、经费投入、规范管理、监督评估、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发展难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干预。推进管办评分离。用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
(三)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和质量报告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并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注重发挥企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四)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规定,建立职业教育先进表彰奖励制度、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将每年4月第1周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