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新的行动纲领
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新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亮点解读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白瀛)新华社25日受权全文播发了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继续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宣言。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目前,已有二十多个省区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决定》在道德建设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对自私冷漠、一切向钱看的不健康观念和行为进行了批判,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者李汉秋说,弘扬主流道德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决定》指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决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互联网在我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文化也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发展与管理相辅相成,发展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决定》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明高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存在着先进文化真空现象。因此《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非常必要而及时。
“十二五”开局,各地各部门都在制定措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中宣部、广电总局从今年4月起开始推动利用直播卫星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并先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一项涉及农村基层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意义重大,能够尽快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特别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继去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又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09年7月22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利好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保证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决定》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决定》指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统一思想是前提,增加投入是保证。要把《决定》中“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这两句话变为政策和机制,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这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财力的保障。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福利体制改革为配套。此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意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加大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加大公民文化权利保障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决定》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决定》同时指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已大为扩展。有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出现明显改善。2010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指出,在文化软实力问题上要注意是“走出去”,而不仅仅是“送出去”。所谓“送出去”就是以“送”为目的,而不大顾及别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习惯。“走出去”就要在国外主流社会产生影响。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亟待破解的难题是,要克服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增强中国文化的穿透力。“中国不乏好故事,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讲好。”他同时建议,完善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设计,如确定工程总指挥、提出时间表等。
新概括 新突破 新实招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三组新亮点
编者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理论上有“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等新的概括,在政策上有“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等新突破,在举 3 措上有“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等新实招。这些新概括、新突破、新实招是未来文化工作的重要指针。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新亮点,我们摘选了有关重要论述,并请专家加以解读。
理论 新概括
■专家解读
人无魂,萎靡不振;国无魂,沉沦衰落
□张国祚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个理论新概括既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人若无魂,必然落魄迷茫、萎靡不振;国若无魂,则必然散乱无序、沉沦衰落。而一旦抽掉这个“精髓”,那种文化既不会是“先进”的,也不会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个体系的四层含义都是决定国运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臶之魂;丢掉这个旗臶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是兴国之魂,只有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认真抓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才能方向明确、思路对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大发展大繁荣。
亮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文化产业是重要途径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摘自《决定》第六部分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摘自《决定》第九部分
政策 新突破
■专家解读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评体系是一种创新
□周熙明 中央党校教授
“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这是《决定》确定的一项约束机制、一种制度安排。有一种硬性的考评机制,就必然会促使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认真地、均衡地考虑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物质上、生活上的改善,也要考虑精神生活的改善,两方面均衡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信仰系统、认知系统和审美系统。文化引导人类不断地超越现象、个别和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任何精美的文化总要弥散性地承载于物之上。因此,文化也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描写和描述,是可以考评的。当然,真正关乎精神、道德、信仰、价值的东西,不大像经济数据那么容易考评,但还是可以建立一系列新的有弹性、能够大致衡量成效的标准。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新的开始,至于细节上的操作,怎么样准确评价文化发展上的功与过,还有待我们探索。亮点
●公共文化产品纳入预算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
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
——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鼓励城市对农村文化帮扶
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臵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
——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摘自《决定》第六部分
●对非遗项目实施税收优惠
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举措 新实招
■专家解读
发展网络文化是重要任务
□张希贤 中央党校教授
《决定》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等均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建设。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非常突出。既然如此,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亮点
●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构建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摘自《决定》第八部分
●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摘自《决定》第八部分
第二篇:企业文化行动纲领
企业文化行动纲领
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文化行动纲领
中国北车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太装公司)作为中国北车股份公司全资子企业,秉承“接轨世界,牵引未来”光荣使命,努力践行“诚信为本,创新为魂,崇尚行动,勇于进取”核心价值观,全力打造“实力、活力、凝聚力”员工团队,为实现“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世界级企业”美好愿景而奋斗。
公司庄严承诺:对客户“全力以赴,全程服务”、对员工“同步成长,共享成功”、对股东“稳健经营,稳定回报”、对合作伙伴“诚心待人,诚实做事”、对同业者“竞争合作,竞相发展”、对社会“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公司尊重并维护中国北车核心理念的统领地位,以中国北车核心理念为根本依据,结合本企业历史和文化传统,编制《中国北车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行动纲领》。明确太装公司个性化单项理念,确定中国北车核心理念在太装公司落地的形态,使北车核心理念在太装公司得以延伸和丰富。
太装公司行动目标: 实施“3350”战略 公司行动目标是:推进“三化”工程、建设三大基地、实现“50”目标。简称“3350”战略。
推进“三化”工程就是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的经营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和作业标准化,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三大基地就是要抓住集团公司和太原市政府联合建设太原铁路装备制造工业园的契机,依托电力机车检修、车辆新造、工程类作业车新造等三大产品,着力打造全国最大、能力最强、品种最全的电力机车检修基地、车辆设计制造基地、工程类作业车设计制造基地。
实现“50”目标就是在“退城入园”工作全面完成之后,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经营目标。太装公司运营理念
职业道德:尽职尽责,尽善尽美
工作态度尽职尽责,工作标准尽善尽美,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尽职就是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尽心尽力,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尽责就是要求我们信守合同,按章操作,兑现承诺,勇于负责。尽善尽美就是要求我们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完美无缺,追求工作上精益求精,产品上零缺陷的最高境界。
经营理念:为用户着想,让用户满意
把用户当作朋友,让客户成为伙伴,是我们一贯的宗旨。用户就是“家人”,一切从用户出发、一切为用户着想,为用户创造最大的价值,善待用户就是善待自己。管理理念:高精细,严实和 高: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精:精益求精、精准、精细 细:细致、细心、细节 严:严格 实:踏实、实效 和:合作、合力、和谐
质量理念:用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标准,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
有质量才有市场,有用户才有效益,质量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市场。质量提高了,用户满意了,我们企业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企业才能在竞争大潮中站稳脚跟,主宰明天的市场。研发理念:追求完美,永无止境
研发,顾名思义:研究、开发。老产品的改造升级,新产品的发明创造是企业不断赢得竞争的基石。市场竞争灵活多样,客户需求没有定式,想用户没想到的,做用户想不到的,把技术变成用户的价值,根据用户需要制造产品,永无止境追求完美,是我们研发的目标导向。廉洁理念:勤廉敬业,忠实履职。企业推崇勤奋廉洁、敬业律业风尚,倡导讲道德、重修养、尚诚信、成事业的文化氛围。管理者忠实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自觉遵守法纪制度,树立为民务实形象。员工知荣明耻,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用人理念: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
我们崇尚“以人为本”,追求“人尽其才”,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为每一个岗位寻找合适的人才,为每一位人才寻找适合的岗位。我们还始终坚持业绩导向,对创造业绩的员工给予认可和激励,对不思进取,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员工进行调整和淘汰。
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行动纲领
北车核心理念
北车核心理念
企业 道德经营 理念管理 理念质量 理念研发 理念用人 理念廉洁
理念公司行动目标 实施“3350”战略
推进三化工程,建设三大基地,实现“50”目标公司运营理念
北车承诺
第三篇: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从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及时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的一条成功经验。《决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新要求,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立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认同、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就是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增加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就是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是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就是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篇: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行动纲领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行动纲领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0月18日21:36 新华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建党9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的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一系列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
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力量。
全会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并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今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文化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向世界传播我国祈盼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只有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光辉前景。
综观国内外形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让我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建党9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的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一系列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
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力量。
全会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并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今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文化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向世界传播我国祈盼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只有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光辉前景。
综观国内外形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让我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把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