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8: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范文模版)》。

第一篇: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范文模版)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多半是知识学习、脑潜能开发,而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却被忽视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而这种美德为何会渐渐地从人们的身上缺失了呢?综观西方的感恩节,通过每年节日活动让人从小懂得感恩的必要性。而中国传统教育中主张“施恩不图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爱的失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关爱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对中小学实施的两纲教育中,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指出“要学习先学会做人”的理念。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有责任来弥补并实施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1.感恩在工具书中的概念

何谓“感恩”?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恩惠: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356.)2.中外历史中“感恩”一词的起源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 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南方论刊,2006,6)感恩一词源于外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是早期欧洲移民为感谢和纪念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而设。

(袁春平.匡茜.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教学与管理.20070520)3.当代学者对感恩的定义

感恩是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张桂全.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6,1)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5: l4)

感恩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任何事物的一种感激和回报。感恩意识是作为人性根基存在的。感恩以人共有之“人性”作为基点,以互敬互爱作为载体,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弱化了强迫、命令、训话,强化了主动、自觉、情义,避免了人际的伪诈、刻薄、势利,突出了真诚、宽容、彼此尊重的美好品质,使得和睦交往与和谐共存成为一种矢量,却又无工具主义之弊。相互感谢、相互尊重从而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归其原理正是这种同构守恒的感恩意识。再者,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行为,它意味着感恩者对对方行为的肯定。这种肯定会强化做善事的人的心理。反之,做好事者的行为如果得不到肯定,会弱化他的类似动机。感恩意识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循环的幸福感,进而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共享社会。

(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江苏高教.200701)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三、来源:高密市康成小学 作者:郝其福 时间:2009-03-04 点击:

一、问题的提出

1058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然而,受当今社会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风气侵蚀,以及当今时代 “四位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421” 家庭模式中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很多孩子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讲回报,“五爱”意识淡薄。有些孩子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么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要别人尊重自己,不知关爱师长;只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

为此,国家、社会近年开始大力倡导感恩教育,年年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张仁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感恩中国网站,注册会员达3亿多人,可见国人对感恩回归的渴望。

康成小学自2007年春天起,针对孩子感恩缺失的现状,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的感恩倡导,进一步深化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大了对学生优良传统道德的培养力度,开始实施感祖国培育之恩、感社会关爱之恩、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诲之恩、感他人帮助之恩、感自然赐予之恩六个方面系列主题化的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感祖国培育之恩

爱国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学校从以下方面着手,让学生树立感恩祖国意识。(1)、收集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出一期班报;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2)、以“感谢祖国”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征文和感恩歌曲大赛等活动,每天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时播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让感恩之歌飘满校园。

(3)、清明节之际,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2、感社会关爱之恩

学校在寒暑假、各种节日,组织学生纷纷走进社区、敬老院和博物馆等,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在社会课堂中学会感恩。利用“六一”节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有利契机,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3、感父母养育之恩

为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激父母,学校开展了以下活动:(1)、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帮助家里做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家务。

(3)、举行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让学生通过具体数字的计算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孝心。(4)、为父母过节。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4、感老师教诲之恩

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

(1)、利用教师节之际,举行“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组织“感谢师恩”贺卡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

(2)、举行作文比赛,参考题目:《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等等。

(3)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5、感他人帮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或演讲比赛或诗歌朗诵会,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和每年开展的贫困生救助工作,发动学生为同学和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那些伸出关爱之手的单位和个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相促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感恩他人意识,激发报答他人之恩行动。

6、感自然赐予之恩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1、家校联手,师长共同做出榜样。家长、教师以自己的感恩行动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家长、老师必须时时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处处用感恩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2、讲求方法。老师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

3、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一是在低年级开展自创并背诵感恩诗歌活动,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她)们先学会感动。二是在中高年级开展讲感恩故事比赛活动。三是组织全校师生收看感恩影片。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格言收集活动。五是结合“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六是在学生中开展“感恩自然”活动,通过开展养一盆花,节约一滴水、一粒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无私给予之情。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有关负责人参与的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对全校感恩教育的规划、计划、师生评价等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建立以德育处牵头、各级部为主的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过程的监督,活动成果的收集等。

2、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系列的感恩教育三年规划及每学期的具体计划,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评价细则,并以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庆祝为契机,由德育处制定活动指导意见,班级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落实。

3、评价落实

(1)、班内评选感恩之星。学校规定周一的主题班队会都要拿出时间对学生上一周的感恩实施情况进行评议。采取个人申报、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推选感恩之星。

(2)、学校每月一次通过《家校联系单》,调查学生在家庭中的感恩表现。老师、家长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感恩意识。(3)、举办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举行感恩教育经验交流会,对一些成功做法及时进行挖掘整理,并由德育处编辑成册下发到各班主任手中。教师感恩教育工作成果纳入期末绩效考核。

(4)、举行“百名感恩之星”评选活动。为了鼓励学生们人人争当“孝星”,在学期末,学校组织各班的班主任和班干部,上门为“感恩之星”家庭挂牌,以加强舆论效应,激发家长和学生的争星之心,营造和谐的家庭、社区氛围。

五、实施感恩教育的成效

康成小学通过大力开展系统化的感恩教育,构架起了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道德支点,促进了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了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长们百般关爱与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会觉得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回报与感恩,加强感恩教育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事。【关键词】感恩缺失;感恩教育;传统道德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半年前,“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走了,但他那句:“我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很多孩子因他的资助而完成了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被资助的孩子理应感激丛飞。然而,即使是在丛飞病危期间,也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的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在这里我们无意指责这些孩子和家长,但他们不懂得“感恩”,则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这不但需要青少年反省,更需要家长、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反思。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只会无休止地向社会索取,又如何能指望他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在我们这个源远流长的礼义之邦,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孩子淡薄了感恩意识,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

首先,中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首要目标,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这加大了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是使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在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仍缺少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但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学习怎样适应社会,学会感恩,回报他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待人处世、感恩助人等人格人品修养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关爱他人、热爱生活,与人交往不忘感恩。其次,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是使孩子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对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好书,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很多父母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你好好读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做;你把书读好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好的回报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轻易地予以满足,使孩子自然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形成了只有索取的价值观,而根本不懂得回报,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再有,缺乏交流,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光明日报》载:来自张家口市,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的女儿竟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感恩之心就是要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的价值,不要让孩子独享生活的优裕,而让自己独自承担家庭的苦难与不幸。一个习惯了“独享”的孩子,一个不懂得分享与感恩的孩子,就像一条不会呼吸的鱼。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如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意识”,以净化与熏陶学生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大事。笔者也在思索,感恩教育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有这样两个成功的感恩案例启迪着我们:在以色列,政府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忘上海市民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大恩大德,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经常教育本国公民学会感恩。在韩国,学校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带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相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以色列和韩国的这种感恩教育让人钦佩,促人深思。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伟人、名人都具有感恩之心:满怀感激的毛泽东写了《给徐特立的一封信》,满怀感激的朱德写了《我的母亲》,满怀感激的朱自清写了《背影》,满怀感激的海伦·凯勒写了《我的老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会感恩,要使孩子学有榜样、身体力行。孩子仅仅将感恩的条文背熟,也不一定能知道感恩。意大利教育家蒙台利梭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他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过和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所以,在平时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算一笔感恩账,每名学生将自己一年的花费算个总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账,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每名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父母,双方交流心声、增进感情;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利用今年寒假,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敬一杯感恩酒,说一句感恩话等,将感恩付诸行动。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

近日,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第三版,其中的第六条增添了“学会感恩”的要求,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对不少的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试问一个虐待老人的家庭,又如何能教育出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呢?

学会感恩,不仅仅是要求孩子知道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成长成才,不仅仅是家庭父母的养育,还离不开老师、学校、社会、国家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让孩子懂得: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谈何爱祖国。一个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人必定有浓厚的爱乡之情、爱父母之心。

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就是使孩子真正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就是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的人生道理。

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让我们的孩子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本。懂得感恩,于是懂得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于是不再冷漠和只知索取;懂得感恩,人才成其为人,成为智慧优雅的万物之灵。一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民族,不可能是真正强大的民族。让我们用行动唤醒人们的爱心和责任,共同塑造一个充满信仰、慈悲和感恩的社会吧

第二篇: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案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独三代”的到来,父母和长辈有了更宽余的时间和经济基础将全部的爱倾注到他们的身上,生活的一切重心和目标都围绕在下一代的身上,尽其所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物质环境,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久而久之,骄横、霸道、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在孩子们的身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有很多触目惊心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教育敲响警钟。如何教育下一代已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父母不能回避的、也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自己的孩子简单的、过度的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独立生活,才能真正塑造起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爱。幼儿园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幼儿时期对他们开展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表明:在个体的发展中,某些行为的习得有一个关键期,期间,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对幼儿进行感恩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经过调查表明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学会感恩。感恩是爱心的沟通,爱的情感交流,是爱回报,爱的种子的发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意味着教育是生长生成不是制造锻铸。幼儿是有生命的作物,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当我们审视今天的教育时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感恩教育应成为全部教育环境中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元素。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感恩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目前尚无发现有幼儿园切实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经过各种途径的搜索及查阅我们尚无发现哪所幼儿园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而小学,中学却已开展地如火如荼。或许是在别人看来感恩教育对幼儿来说实在是太难实施了。这不禁让人感慨:幼儿期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黄金期岂不事倍功半?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其核心应该是爱心教育,是从幼儿身边所熟悉的人和身边的感恩小细节开始着手进行教育。它的本质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

2、社会呼吁感恩教育从娃娃抓起。

经常有报纸报道现在社会上的青年人素质低下,缺乏感恩意识,何为孝道、敬老?公交车上无人让座,老弱病残孕专座上坐着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免费公园屡招破坏„„感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人性要素,是人类仁、义、礼、智、信诸美德的基础和根本。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获得真诚的友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我们整天高喊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美德,但我们更应该知道,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所以,社会呼吁教育要面向未来,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知恩教育。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每样东西都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任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处处受到恩赐: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老师对孩子有教育之恩,同伴对我们有互助之恩,所以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值得所有人用一生去珍视的爱的教育。所以要从小抓好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幼儿年龄小,期望他们做什么特别感恩的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前我们应从小事抓起,将感恩意识的培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幼儿如何向感恩对象实施感恩的研究。

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包括父母、老师、同伴。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实施感恩。

1、感恩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同时引导孩子学会向父母感恩是感恩其他社会成员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感恩父母方面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劳动、工作状况,体谅父母劳作的艰辛不对父母怀有敌意。

(2)牢记父母的生日,并能在重大节日予以真诚的祝福。(3)不乱花钱,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赚钱不容易。(4)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5)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负担。(6)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7)批评教育不顶撞,不提不合理要求等等。

2、感恩老师

(1)尊重并理解老师的教育要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2)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真诚给予老师祝福和帮助,对老师有礼貌,成为老师的朋友。

3、感恩同伴

(1)关心身边的同伴,不争抢玩具,能与周边同学和睦相处。(2)团结互助,体察同学的困难,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3)不欺负同伴、打骂同伴,礼貌待人。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使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来进行。

1、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感恩教育”不只需要靠课堂或书本教育来完成,也不需要孩子正襟危坐教师一板一眼地去灌输。“感恩教育”应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作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抓住教育时机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会感知他人的辛苦,控制自己的消极行为,从而做出互助和感激等积极行为。

2、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安排是以主题形式贯穿进行的。小班的幼儿逐渐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往。这个阶段主要让幼儿对家长、对自己有所了解,教育主题内容选择一些比较亲近的人、自我表面的认知。中班阶段的幼儿,除去自我中心化加速,对主要接触者有近一步的亲近情感,能关心同情他人,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这个阶段主题内容选择也应由识恩知恩到关爱别人报答别人的改变。大班阶段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又进一步成熟,出现了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但重在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为了他们幸福生活而付出劳动的人们,对关爱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幼儿园、社会、家乡、祖国等进行感恩与施恩的情感教育。

3、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其中蕴涵了许多深远的教育内容。挖掘节日内涵,有目的有选择的把感恩教育融入节日活动中去,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是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教师节”、“老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都是我们教师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

4、家园密切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无论幼儿园怎么对幼儿实施合理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幼儿园要经常提醒、引导家长们在家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的“爱心”不用刻意培养、教育,“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在家中可以很轻松的创设感恩的氛围,在有意无意中,家人的一言一行中,孩子们会看在眼里,慢慢的记在心里,印在脑袋之中。逐渐的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孩子们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家庭是孩子们第一个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其感恩意识。

5、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如: 带幼儿去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各种爱心募捐、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参加植树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幼儿施助于人的快乐,从而达到回报家人、回报社会的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明白爱是双向的,“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学会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

(三)教师、家长、幼儿都收获感恩的心,达到家园和谐共育新局面。

(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自觉性,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09/12——2010/9 任务:

收集资料,前期调查分析,制定研究方案,提出研究研究计划,申报课题。

(二)实施研究阶段: 时间:2010/4——2012/1 任务:

1、根据课题目标及实施方案,开展系列活动。

2、定期研究课题工作,不断完善课题计划。

3、收集各年龄阶段开展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并进行选择和提炼。

4、落实研究方案,并个案进行记录和分析。

5、阶段测查,总结展示,论文撰写。

(三)总结阶段:

时间:2012/1——2012/6 任务:

1、完成实验后期测查。

2、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本课师负责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有深厚的幼教理论储备和先进的幼教理念,是全县幼教界的学术带头人,曾担任的市级课题《幼儿前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在参加省教研成果评审会上荣获三等奖。我们还邀请了县教研室的老师和我们共同承担课题的研究,还有教育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另外,全园教师均曾参加前期课题的研究,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储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幼儿教育教研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均有信心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单位也将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保障,使课题的研究取得成功。

七、主要参考文献

《幼儿教学研究》——吉林长春《幼儿教育研究》杂志社发行 《学前教育研究》——湖南长沙师范学院主办 《学前教育》(幼儿版)——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幼儿教育》(教师版)——浙江教育报刊社

《幼儿教育纲要解读》——四川省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记着有人在爱你》——腾刚,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让我们有颗感恩的心》——易玉文 彭安平教育叙事 《幼儿社会性发展指导》——潘洁 少儿出版社

《从零岁抓起——0-3岁婴幼儿关心与发展文献研究》 高民

八、最终成果及形式 感恩教育工作报告 感恩教育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论文集

通江县文教示范幼儿园感恩教育园本课程集 感恩教育活动案例集

第三篇: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摘要: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以促进幼儿制动发展和幼儿整体发展为宗旨,强调幼儿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关键词:时间活动;模式;主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及理论依据。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背景是,本世纪40-50年代为福利事业阶段,让幼儿学会生活;60-70年代是智力开发的主要时期,强调幼儿充分活动,学会学习;80年代到现在,提出了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目标,强调幼儿要学会关心。这一时期的“终身教育”概念,更为学前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终身教育”始于生命之初,止于生命之末,终身教育认为,由社会整体提供教育机会。这一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我国1990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一下简称《规程》),是以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为背景的。《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制动互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意幼儿的实践活动,以充分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幼儿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规程》精神,为实践活动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时间活动教育模式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影视教育提出来的。幼儿园虽然没有考试制度,可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也出现了违背素质教育的种种现象。不少幼儿园(班)追求读写算,甚至留作业,打百分。把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提前教给孩子,剥夺了幼儿自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在教学形式上,只重视全班上课(集中教育活动),对其他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并不认真计划和研究;上课的过程,只注重教师如何教、如何示范、讲解和演示,而不重视幼儿如何学,不理会幼儿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只重视发展较好的个别幼儿,而忽视其他大部分幼儿,教师讲得多,表现的多,幼儿表现少,甚至大部分幼儿根本没有表现得机会„„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一部分幼儿生活在缺乏成人尊重和爱抚的环境中。他们的一切活动全由教师统一安排和指挥,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没有主动交往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是被动的,这等于剥夺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主动精神很难发展,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发展的观点,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动手操作和物体、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事物操作活动是幼儿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也是幼儿发现学习的重要形式。交往活动是以认为对象的时间活动,幼儿仕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幼儿禹城人,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幼儿社会化及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实践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和交往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和解决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是“八五”教改实验研究的继续和发展。为了贯彻《规程》精神,我们在辽宁省教委和辽宁教育学院的支持下,曾于1990年12月1993年12月,在沈阳市和辽阳市的6个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实验紧紧围绕着《规程》精神进行,将规程的思想观念和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变分科教学为综合教育课程模式。具体的框架是:打破学科界限,之一纵向系统性和横向综合性的结合,以一定的社会问题、自然现象和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为中心将包罗万象的体智德美教育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主题单元。在这个思想指导下,6个幼儿园的30多名实验,千辛万苦,潜心研究,摸索出一条贯彻《规程》精神的幼儿园综合教育之路。此项研究通过验收并获得省教委三等奖。

“八五”实验和全省的幼教改革,奠定了贯彻《规程》的全面基础,广大教师在改革实践中学到了《规程》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推广“八五”成果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突破几个主要问题,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研究拟定了这一课题。

二、实验假说及要突破的难题

(一)实验假说,假设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在“八五”幼儿园整体改革基础上,创建一种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恰到好处的将幼儿动手操作和相互交往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幼儿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幼儿的素质迅速提高,使全体幼儿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积极主动的发展。

(二)要突破的难题。(1)时间活动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2)时间活动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3)时间活动与规则意识同时发展,解决教育教学中活而不乱的问题;(4)时间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

三、实验过程

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是辽宁教育学院“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的子课题之一,是“九五”立项于省教委的实验课题。参加这一课题的有沈阳、大连、锦州、阜新、朝阳、本溪、营口、葫芦岛等8个市的16个幼儿园 实验采取分级管理和指导的办法。在省教委的管理和省教育学院领导下。课题负责人负责本课题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各市教研人员分别隞本市的课题组织与指导,县区教研员和各实验单位的领导与教师负责本单位具体的实验工作,实验周期5年。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人员学习了有关理论和资料,研究课题模式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分析幼教改革状况,拟定了3个教育模式子课题。这是其中之一。分工后,重点研究了这一课题的内涵及其理论。做好了开题的准备工作。之后,召开了“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开题会”。会议组织教研、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做了6个学术报告。其内容有:①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理论;②关于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幼教子课题的开题报告;③关于幼儿园实验研究的测试工作;④关于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实验研究;⑤关于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研究;⑥关于幼儿园分层次教育教学研究。这6个报告的提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开题,二是结合世纪培训实验人员。会议组织了研讨活动,会后签订了课题议定书。

从1996年至1998年我们对实验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指导,阶段总结与评价,对成果进行研讨等。1999年实验进入结题验收阶段。

几年来,各实验幼儿园在省、市、课题负责人的组织和指导下,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实验工作,主要有:(1)组建实验队伍,确定实验银子,制定计划,方案;(2)对教师、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3)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和后侧及横向纵向发展状态的分析研究;(4)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日常观察、测试、记录、统计、评估、分析研究。

四、实践活动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实验原则及要求。(1)实验研究与日常教育改革工作紧紧结合;(2)目标在先,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和组织活动;(3)体智德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的自选活动;(5)面向全体,因人施教;(6)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背景为教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构建模式的宗旨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宗旨:一有二发展和幼儿整体发展为宗旨。整体的涵义指全体幼儿这个整体和个体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整体。具体讲,意识强调幼儿主动(积极)发展,二是强调幼儿全面的内在和谐发展,三是强调全体幼儿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不同发展。(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模式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的问题。一要解决以幼儿为主体而不是以教材为主体的文艺;二是要解决幼儿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发展的问题。要具体解决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的关系、重教育结果与重教育过程的关系、智力与非智力发展的关系和活而不乱的问题等等。

(三)多层面立体化时间活动教育化式的构建。(1)总体描述:我们一改过去分科教学模式,构建现阶段我省综合教育模式——幼儿园多层面主体化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因地制宜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背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泉,以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提供和创设教育环境(包括提供材料),解放时间和空间,解放幼儿的大脑、身体、双手和物管,设计和组织多种多样的,五彩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自由活动。(2)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构建模式:在教育领域方面,包括语言活动、数学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性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和综合性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安排上,包括早晨入园活动、幼儿自选活动、集中教育活动、自由活动、户外体育活动、游戏活动、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包括盥洗、餐饮、入厕、午睡活动)和幼儿离园活动等等;在空间范围上,包括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班内活动和班外活动、园内活动和园外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包括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此外还包括主题性活动、学科性活动以及非主题非科学性活动。(3)具体的模式教育:在实验活动中,实验单位各自创建了具体的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模式。概括的讲,有多重玩玩做做模式、做做玩玩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动手操作——手脑联盟——以动益智”模式、主体性区域活动模式、“以动为起点,体验为过程,发展为目的”模式等等,还有多种多样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了构建模式,实验人员因地制宜的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春天在哪里、放风筝、踏青、爬山、春游、捡贝壳、玩大海、游泳、制作昆虫标本、五彩的夏季、有趣的蚂蚱、拾麦穗、秋收活动、到军营参观、郊游、玩沙、下雨了、看彩虹、有趣的小雪花、堆雪人、踩脚印、冰——水——气的变化,拾落叶、数落叶、种子粘贴、剪雪花、冻冰花、种植活动、饲养小动物活动、观察记录活动、布置活动室、园田劳动、河边投石子、草地上滚爬、马路边看交通、参观邮局、商店、医院、拔草、捉虫、玩风车、燃烧的蜡烛、三元色、灯泡亮了、磁铁、参观小学、与小学生共上一节课活动等等。

教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不断变化着的室内外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玩具、学具和材料。活动室的墙面、角落、窗台的每一块空地都被利用来创设活动区和活动角。寝室用上了抽拉床,空出大块面积供幼儿活动,走廊的一角搭起娃娃家,暖气亮搭起了玩具架,幼儿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他们一边操作一边商量、交谈和相互一轮。他们在合作,他们在竞争,他们全身心投入活动中,沉浸在自己的“活动王国”里。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改变了教师示范、讲解、演示的模式,注重了全体幼儿多说、多做、多问、多议论和参与。教师讲的少了,幼儿活动多了,幼儿规模意识反而增强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他们活动有序,活而不乱。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缤纷的内容开阔了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多方面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大量的总结材料和统计表明,这一教育模式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儿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大大增强了;幼儿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性增强;幼儿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得到了发展。还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爱小动物、爱他人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主动精神。自控能力、积极进取、敢说敢问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吃苦能力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皮亚杰说:“儿童是主动学习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专家埃里克森认为:“学前期是主动感或罪恶感时期,是好奇、主动探索、预备去学习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经过对环境做出种种反应的机会来表现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如果他们的主动探索活动被看做是顽皮,儿童就无法发展主动感,而由罪恶感取代”。我们认为,幼儿只有经过自身的努力大道进步和需要的满足,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主动活动的动机,形成一种良性的更高级的活动需求,使他们巨大潜能得到发挥和表现。我们以有关理论和《规程》精神作指导,从辽宁实际出发,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构建和完善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虽然课题只是从一个侧面踢了出来,却解决了幼教改革中不同层面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选择的突破口是正确的,解决的问题是根本性的,也是全方位的。

五、实验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关于幼儿园实践活动即搜于模式的研究》和《幼儿园半日活动的设计与评估标准》,主编了幼儿教材36册,幼儿只能训练6册;撰写了《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实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包括实验计划方案、问卷调查实体、测查统计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师随笔、观察记录、家长问卷和幼儿作品等

5年的实验工作,使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掌握了大量实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共发表论文947篇,获荣誉称号377人次。积累模式实验的活动设计5789个,接待教学观摩767人次

这次模式实验研究,为进一步贯彻《规程》提供了经验,培养和梳理了典型教师的幼儿园,为幼儿园素质教育和全省教改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王颖

第四篇:幼儿园感恩教育

让感恩的种子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生根发芽

永春港永幼儿园吕雪芳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听着这首《感恩的心》,我思潮起伏,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感恩要伴随人的一生,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怎么啦?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感恩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呢?我想,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园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我就现代孩子缺乏感恩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让感恩教育走进幼儿园,培养孩子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幼儿感恩情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睹当今的孩子,大多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他人索要,却从不知道要感恩,更何从谈及回报。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讲的是他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可爱极了,他和妻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你管。”夫妇二人省吃俭用,将孩子送进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读书,他们几年都不添一件衣裳,却给孩子买品牌服装穿,好在孩子不负众望,考上了中国一所有名的大学,在亲朋好友及邻居同事的赞扬声中,夫妇俩骄傲极了,为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夫妇俩东挪西借,一年难得吃几次像样的饭菜,孩子也真争气,大学毕业又考上了研究生。可不久孩子的妈妈得了子宫癌,在手术前想见儿子一面,电话上,儿子却说:“你们不是经常说我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我管吗? 现在我正准备论文,没有时间回去。”后来知道他在北京谈了一个女朋友,那段时间正忙着合伙筹办公司。这位父亲的来信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呢?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笔者曾对自己园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9%;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0%;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 1

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1%。这一数字说明:现在大多数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知感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中的独苗,长辈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到大,给予他们的太多太多,从来不让他们吃苦,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幼儿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爷爷,奶奶颐指气使。一些家长对孩子样样给予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受欺、学坏等,常常给予幼儿不正确的引导,这就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中心心理,使幼儿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2.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就幼儿园来讲,在幼儿园课程里面,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就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人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对幼儿这方面的教育也就比较缺乏。

3.由于一些家长对幼儿十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样样安排妥贴,致使幼儿不用动手动脑,习惯于依赖别人,造成不少幼儿娇气,害怕困难,劳动观念淡薄,遇到较复杂的事情,不作努力就轻易地求助于人。

二、让感恩教育走进幼儿园

以上这些问题,看起来都是些小事情,但如果不抓紧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可见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感恩教育应当走进幼儿园。那么幼儿园又该如何运用有效途径唤醒“小皇帝们”的感恩意识呢?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实施感恩教育

主题教育能让幼儿较整体的学习知识,对幼儿的感恩意识培养能呈阶梯形上升,如在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中,把妈妈制作的手工作品布置成“巧手妈妈”专栏,请孩子们参观,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体验妈妈

真能干,从而增添了爱妈妈的情感,接着又开展活动“我来当妈妈”,让孩子们学习做妈妈,了解妈妈的辛苦,通过这样丰满有序的主题活动,对幼儿实施“全人格”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感恩意识的形成。

2.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实施感恩教育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其中蕴涵了许多深远的教育内容。挖掘节日内涵,有目的有选择的把感恩教育融入节日活动中去,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是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教师节”、“老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都是我们教师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如妇女节到了,教师提示幼儿为自己的妈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份礼物;请妈妈代表讲述哺育孩子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向妈妈表决心、坚持做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爱的意识,且实践到现实生活中去。又如“九九重阳节”到了,我们组织孩子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给老人送上自己省下来的水果、饼干等,并给老人们表演节目、给老人们敲敲腿、捶捶背,以实际行动来感恩老人。回园后,我我们组织孩子运用多种材料给老人们建造一个“新的敬老院”,孩子们大胆设想,以“让老人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为出发点,把邮局、超市、医院、菜场、花园等都“搬进”了“敬老院”,充分地表达着对老人的感恩。

3.通过故事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幼儿园教师可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谈话、阅读、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十年树木,千年树人”,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4.家园配合,让感恩教育事半功倍

我们教师应该关注家人和孩子的互动,让孩子在和家人的生活中,体验爱与被爱的快乐,强化满足感。可在感恩主题活动中对全园家长发放了开展“感恩童

心”主题活动的目标要求,让家长理解我们开展活动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并要求家长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成为一个小主人,承担一份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明确生活中哪些是孩子应该做的,哪些可以帮着做,哪些应该学着做,在孩子犹豫、迟疑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孩子失败时加以鼓舞和赏识。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以自己的善良、责任心、对社会的感恩之情,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如:孩子每天回家自己的事自己做,整理自己的小房间,自己玩过的玩具自己放好;为家人分发碗筷,为下班回来的爸爸、妈妈拿拖鞋,为爷爷、奶奶拿椅子,敲敲背、捶捶腿。让孩子在与家人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知道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让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影响下,学着关心、帮助、感恩他人。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培养感恩的心要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孩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继承和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爱充满整个世界。

第五篇: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

一、感恩现状促课题产生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状之四:我校特殊背景

二、感恩意义促课题目标

课题目标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 生活更有意义。

三、研究成果

(一)、教育重实效:

多种形式教育

(1)、感恩教育从日常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感恩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展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书信活动,向父母诉说这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情况。开展每一周为父母献爱心活动如:给父母捶捶背、给父母洗洗脚、给父母沏一杯茶等。开展每一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等。

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开展尊师活动,例如:在各班开展上下课呼口号活动,上课前呼“老师好,请上课”,课后呼“老师辛苦了,谢谢您”;开展在国旗下讲话活动《我的成长,老师的付出》;在各班开展《谢谢您,老师》主题队会;开展〈感谢老师〉征文活动;在教师节开展“我向老师说心理话”活动。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开展每学期为孤寡老人老人洗衣、扫地、理发洗

面、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活动;开展为社区美容活动,清扫大街、清除非法广告纸;四月清明祭扫烈士墓,缅怀双枪老太婆等革命先烈,沿“红岩之路”,学习“红岩”精神;开展“爱祖国”读书活动;每年国庆节期间以“爱我祖国”为题办一期班报,出一份手抄报。

(2)、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表现。学生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对小学生而言,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感情世界的回报,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

走进学校开展有关“感恩”的文明礼仪活动如:在班上的班规里写进“感恩”内容。在学校的校训里添上“感恩”这一条。走进社会开展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等文明礼仪活动。

(3)感恩教育从每年节日抓起

利用一些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有些节日,本意就是感恩节,如清明节,感恩革命先烈,感恩自己的祖宗;“七一”节感恩中国共产党领导、关怀之恩;“八一”节感恩解放军保卫之恩„„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生既受到感恩教育,又为课题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二)、培养重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

(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

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家长为此很感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并将长期地触动着孩子感恩的心灵,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感恩。

四、研究效益

1、学生感恩意识增强

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唤醒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了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老师们、家长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的感恩回报。家长在感谢信中写到孩子以前不懂得感恩,而现在孩子居然想到在感恩节这天为父母洗脚。孩子们还利用各种节假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父母亲友的感恩,这使家长感到无比的喜悦。同时孩子们对老师也充满了感激之情,孩子们在老师过生日时,有的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手抄报,有的献上祝福的歌,有的献上赞颂老师的诗歌,有的„„孩子们的变化让老师真实地收获到: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非常必要的。

2、社会影响极其深远:

(1)带动更多家庭进步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对少数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资料。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学生有了明显的改变,家长写来感谢信表示真诚的感谢。

(2)提升学校精神面貌

感恩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倡导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精神。“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将来报效父母、报效国家。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大大促进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调整好了很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其中,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感恩行动”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下载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小学生健全品质的基本要求。如何在实践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根据实践研究探讨更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六年级组 李妮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 自本课题被市教育局确定以来,本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的方案,作了具体大量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沂南县杨家坡镇中心小学课题组赵玉记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

    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综述(定稿)

    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 陈秀兰 韩国的学校教育首先也是“孝道”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教育学生向长辈问候、向老人敬茶等孝亲的......

    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水茜中心学校———邱金红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做儿女的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学生的要感谢师长的教......

    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屈家安郭胜利刘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成为引领社会文明建设的力量,是时代对大......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04

    七、实施计划 实验班2011.09----2012.02课题计划 九月: (1)、收看电影《网络妈妈》,搜集电影感受 (2)开展活动:庆祝教师节活动 (3)开展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 十月: (1)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