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讲解
立足资源优势 壮大镇域经济 促进和谐发展
2009年,生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体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对接红谷滩,融入大昌北,依托工业园,打造特色镇”的发展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牢牢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重大机遇,按照县提出的“抓项目,促发展,增后劲”的要求,全镇取得了“三农”工作捷报频传、财政收入突破千万、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双带”致富工程扎实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进展有序、人口与计生工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三农”工作捷报频传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生米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主要农作物是藠头、花生和水稻,镇党委、政府紧紧依托三种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一村一品”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大丰收和农民收入大提高。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财政收入完成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2%,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比上年增长9.4%。
(1)在做大做强藠头产业方面:完成了4000吨精制藠头生产项目,促进了现有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产品升级,完善了绿色食品原料(藠头)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出现了藠头产销两旺的好局面,价格大幅上升,仅此一项,全镇净增6000万余元,农业人均纯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
(2)在花生生产方面:通过引进良种,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尤其是价格的上涨,全镇种植花生2万亩,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600万公斤,总产量和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3)在水稻生产方面:为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党委、政府
高度重视农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先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走村串户送政策,宣讲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指导科技种田,推广农产品优良品种,早稻播种面积24211.43亩,一晚播种面积2280.58亩,二晚播种面积2.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2、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搞好了农业服务工作。农业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搞好服务。水管站在防汛、抗旱等工作上,积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提供各类信息,实施机电泵闸的检修,抓好了水利工程质量;农技站加强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监管,为农民提供了播种、施肥、打药的技术服务,尤其是每月至少一次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用药指导,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兽医站加强了对家禽、家畜的防疫工作;藠头协会畅通了藠头购销渠道,提供了藠头产、供、销信息,为藠价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2)推动了全民创业。我镇坚持壮大老企业,扶助新企业的指导方针,对辖区内的所有藠头加工业实行贴息贷款扶助,并投入一定资金帮助治污排污,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全镇范围内的砖瓦厂、造船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督查。对所有家禽、家畜养殖业,政府投入3万元购买疫苗,并组织兽医人员逐村挨户注射。对新办企业政府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扶助其尽快上马。一年来,全镇共新增企业125户,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496个,总产值达到3.3亿元,实现利税2300万元。
(3)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我镇各村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分别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除全镇各村均种植藠头花生以外,胜利、曾港等村利用河道外洲,发展养鸭业,共有养鸭专业户6个,养殖禽鸭20万余只;南路、铁路、朱岗凭借潼溪水库、铁路水库、黄泥塘水库的优势,大力发展养鱼业;生米村依托集镇所在地的交通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了三个占地10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效益最为可观的是,南
路、郡塘、东城、长岗、朱岗等村的10个养猪专业户,饲养肉猪20000余头。
(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率先对东城、生米、南路、郡塘共6个新农村村点进行了垃圾处理示范建设,聘请了保洁员,购买了垃圾车、垃圾桶、铁锹等设施,建造了垃圾池和垃圾填埋点,今年下半年,我镇还根据县里统一部署,对全镇其余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和集镇街道进行了第一批垃圾处理试点,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洁及垃圾处理队伍,全镇共有卫生保洁员50人,建造垃圾池80余个,垃圾屋8个,购臵了垃圾桶1000余只,垃圾清运车36辆,添臵和建设了环境保洁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新建了一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以及垃圾焚烧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洁、干净,确保了垃圾处理全程控制,长效治理。
(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1、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的位臵上来抓,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1)今年投入资金35余万元,对全镇11条长达11.7公里的通水库公路进行了维修,确保防汛器材畅通无阻;
(2)配套资金3万元,配合县水利局搞好了黄泥塘水库倒吸虹管工程施工;(3)投资6万元对南星站拦污栅进行了配套和对周家闸通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对南星电排站的机组进行了检修;
(4)配套资金30万元,对5座小
(二)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和维修,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
(5)镇政府财政出资10万元,对全镇范围内各类渠道尤其是七里圳和西干渠道进行了清淤;
(6)借助新农村建设,根据村庄规模大小,镇政府分别下拨了1-3万元不等的资金,共计20万元,用于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建设。
2、集镇功能不断完善。为策应宝葫芦农庄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米的对外形象,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洁化等功能配套建设。美化:拆除了有碍镇容镇貌营业所办公楼、居民破旧房,并在原址上进行了新建;对沿街餐馆进行了改造、装修,规范了摊点摆放、清理了乱搭乱挂物;沿璜北公路向西延伸加宽并硬化了1公里路面。亮化:对集镇原有毁坏的路灯进行了更新,新增璜北公路路灯20余盏。绿化:街道两旁补植树木1100余棵,8-9公桩处新增绿化面积1000余平方米。洁化:投入资金20余万元,添臵了垃圾清运车、户户发放了垃圾桶、增建了垃圾池等设备,环卫工人实行了全天候保洁。
3、水电路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启动了曾港村集中供水工程,将有效解决该村近1000人饮水困难问题。已规划新建一个大型水厂,逐步解决全镇人民的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问题,目前正处建设阶段。电:加大了农网改造力度,投资260多万元,改善了生米线、璜北线、安丰线10KV 线路17.5㏎;投资230万元,更换东城主变2台,同时确保了宝葫芦农庄专线如期送电;在迎峰度夏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多增供变台区5台,解决了生米、相里、青岚等村电压低和用电紧张问题。路:由于铁路西外环枢纽建设,辖区内的文青、铁路、青岚等村许多公路严重损坏,通过反复协调,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化村级公路10余公里。
4、绿色生态建设大见成效。去冬今春全镇共实施造林面积4000余亩,造林株数20万余棵,并被县政府授予“一大四小”工程建设通道绿化先进单位,扎实做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质量排查以及森林防火等工作,有力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目前,我镇正全力以赴对昌樟高速公路两旁30米以内进行造林绿化,通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高标准完成了6.8公里“森林城乡、花园南昌”样板工程绿化建设,获得了省、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财政收入突破千万
由于生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镇党委、政府从打造“农产品特色大镇,商贸物流重镇,生态旅游强镇”的战略目标出发,不仅立足本地资源,实施藠头、花生品牌战略,而且进一步活跃了农村及集镇商贸物流市场,更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引进了占地1600亩,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南昌宝葫芦农庄项目,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宝葫芦农庄生态旅游主题公园基本建成并投入营业,生米镇的名气、人气和财气从此发生了质变,南昌宝葫芦农庄的落户和开业,意味着我镇生态旅游强镇的目标正在实现。该项目的实施已成为我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仅2009年度宝葫芦农庄就纳税1000万元,2003年全镇财政总收入不足400万元,到今年已增加到1300余万元。随着第二期工程的实施完成,各种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游客数量与日俱增,财政收入将会源源不断;正处钻井阶段的南昌温泉城(总占地8平方公里,其中生米辖区内约6平方公里),建成后又将成为生米休闲旅游度假的又一张名片,并将成为生米财政收入的又一新的增长点;随着南昌货运站的建成,商贸物流业的做大做强,生米财政收入过亿元的目标将为期不远。
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09年度,我镇新农村建设村点共8个,其中,青岚老屋自然村是全县重点示范村之一。各村点紧紧围绕“三化(划)三改一习惯”和“三绿一处理”的工作重点,硬化主干道14.07公里,入户便道10.11公里,改水617户、改厕617户,改造率均达98%以上,拆除破旧房、厕所、猪牛栏530余间,整修房屋400余幢,挖下水道2万米,铺设人行道板约1100米,墙面粉刷6万多平方米,新挖门前塘6口,栽种树木8000多棵,大多数试点村还建了休闲广场,美化了环境,亮化了村庄,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让广大农民“走平坦路、用卫生厕、喝干净水、住整洁房”的目标。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8个新农村建设村点,村村有信息服务站,家家安装了有线电视,户户使用手机、电话,人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四、“双带”致富工程扎实推进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大力实 施“双带”致富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一班 人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带头致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全镇 16 个村,村村有藠头加工厂,村村有藠头经纪人,所有这些都是村支部班子率先 创出的一条致富路,他们不断地为本村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共安排 农民就业 1600 余人,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上的帮助,全镇 20 个农 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就有 16 个是“双带”致富典范,有不少农村困难户 参与其中,仅此一项,09 年度就带领了 200 余名农户脱贫致富。
五、小城镇规划建设进展有序 小城镇建设和社区化管理是地方党委、政府执政为民能力的重要体 现,是一个地方对外形象的重要标志,因此,城镇实行社区化管理和小 城镇规划建设历来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了较明显 的成效。一是我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已得到了市规划局的高度重视,制定了生米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严格 按程序审批建房,按规划建房,不得出现任何乱搭乱建现象;三是由于 生米东城互通立交工程的开工,进一步拉大了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框架,加快了对接红谷滩,融入大昌北的建设步伐,带动了今后房地产业的发 展,对生米未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正式启动 的南昌温泉城建设不仅成为生米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与南昌宝葫芦农 庄成为联结生米南北两极的两个巨轮,将生米经济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 道,从而带动生米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四是为确保集镇街道环境卫 生等工作长效管理,成立了由党群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城建、土管、街 道、交管等部门的党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集镇所在村支部 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建立健全街道长效管理机制,搞好集 镇日常卫生和街道管理,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和 管理,全面实现社区化管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洁化工程,由于上述举措的采取,我镇全面实现了集镇管理社区化,城镇建设规划 6 化,城镇面貌大改观,居民素质大提高的良好局面。
六、人口与计生工作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 通过计划生育工作经常抓,抓经常,我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找准切 入点,主攻薄弱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上入手,严格依法行政,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强化措施,在全镇干部群 众的共同努
力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全镇共落实 “四 术”986 例,其中:结扎 227 例,上环 707 例,人流 33 例,引产 19 例,征收社会抚养费 140 余万元,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13.99‰,自然增长率为 8.84‰。扎实做好了计划生育信息核查工作,加快了计划生育民主化管 理进程,加强了对“两非”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利益 导向机制,大力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按照“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的要求,全面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和谐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加 大了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实行了党政领导包案机制、主要领导双休日约 访机制,实现了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群众上访向干部 下访转变、解释原因向解决问题转变,从而,有效地平息了多起河道采 砂事件,化解了数起铁路西外环枢纽铺轨工作中,涉及农民生产、生活 等方面的矛盾,妥善处理了生米霞埠曾家砂场承包和街道交通事故等 2 起涉法涉诉的要案、难案,全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42 起,成功调解 42 起,调处率达 100%,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大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未出 现一例上访事件,未出现一例阻工现象,如今的生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米镇人民政府 2010 年 1 月 22 日 7
第二篇:发挥统战资源优势努力促进镇域经济和谐稳定(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统战工作)
发挥统战资源优势
努力促进镇域经济和谐稳定
捞刀河镇党委书记章智民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何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层统战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下面,我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镇统战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影响了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统战工作,就必须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全面夯实工作基础。我镇明确一名党委委员分管统战工作,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党政人联席会议上经常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形成统战工作大家做的良好局面。
二、立足本职,发挥优势,服从并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牢固树立为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我镇有着古刹铁炉寺和长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汉回村,因此,在-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统战的资源优势,促进镇域经济的和谐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两点。
1、加强协调,化解矛盾,竭力为铁炉寺的建设排忧解难办实事。
我镇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支持铁炉寺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多次到铁炉寺进行调研。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保证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对宗教渗透问题进行了严密监控,实现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的工作目标。为了加大对铁炉寺的保护力度,今年,我镇党委、政府正在积极协调,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力争将铁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积极协调国土、规划、环保、交通等部门认真做好铁炉寺古刹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铁炉寺土地确权和进出道路建设中,协调解决了与周边群众的矛盾纠纷;2006年6月新建大雄宝殿和天王宝殿时,镇政府从规划设计、项目招标、资金筹措、奠基及建设等方面全程参与,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在得知工程超预算,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后,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利用本镇工业大局、建筑之乡的优势,组织镇域内的企业、老板、经理和慈善人士为铁炉寺建设进行募捐,募得资金14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该寺建设的资金问题。大雄宝殿和天王宝殿的竣工,也进一步提升了铁炉
寺的形象,为我镇发展宗教事业和打造旅游文化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支持铁炉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镇成功帮助铁炉寺举行了佛教开光庆典仪式,对其大型的宗教活动,政府每次都派综治等部门维护秩序,确保其顺利举行。通过政府的努力,目前政府与铁炉寺的关系融洽,为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和统战部门对宗教工作的支持,铁炉寺每年拿出万余元对全镇的五保老人、贫困儿童、疾病患者进行慰问,2007年铁炉寺拿出1万元资助10名寒门学子,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今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铁炉寺第一时间将募得的31000多元捐助灾区,真正体现了其扶贫帮困的慈善之心。
2、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加快汉回村各项事业发展。
汉回村是长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人口1260人,回族同胞43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近几年来,省、市、区各级政府给予了汉回村资金上的大力扶持,使汉回村汉回两族同胞和睦相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发展。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有关民族政策,继续加大对汉回村的经济政治扶持力度,开创了镇域内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喜人局面。经济上扶持。镇党委、政府在自身经济困难的基础上投资100余万元,于2006年建好了有回族特色的村部大楼,建筑面积1915平方米,解决了汉回村长期以来有村无址的局面。整修了汉回村塘坝,争取市、区各部门的支持,硬化了汉回村进出公路,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镇党委、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修建的环镇公路有3公里经过汉回村,不仅方便了汉回村民的出行,同时为汉回村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由于汉、回村民在生活习惯、风俗人情方面存在的差别,其矛盾无可避免。为了尊重民族习惯,党委、政府从多方面关心,积极协调,处理了回民墓地建设与当地村民土地、林权、环境的矛盾纠纷,做好了回民墓地选址规划,目前97亩回民墓地正在兴建,通往回民墓地5公里道路已修建完成,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汉回村经济的发展,构建了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优先资金的拨付用于发展汉回村的水利、道路建设,鼓励村民引进特色企业,同时将汉回村作为生态保护区保护起来。生活上关心。为了解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困难,政府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为少数民族村民改水改厕,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鼓励回民办企业,安排专项资金对困难回民予以慰问。政治上照顾。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把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放在落实民族团结政策上来认识,尤其在培训选拔干部方面更是做了大量工作。在镇人大代表选举和村级班子换届选举中,镇党委、政府充分体现党和政府把关心、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政策落到实处,一方面坚持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另一方面,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荐年轻、有文化、有实干精神和群众基础的回族同胞参与竞选。通过积极引导,在保证充分体现选民意志的前提下,第三届区人大代表中有1个回族同胞成功当选,在第七届村支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有3名回族同胞顺利当选为两委成员。
三、创新机制,构建和谐,努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多,管理难度大,但我们注重平时与他们的协调和沟通,使非公企业为全镇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顺天集团董事长苏松泉、南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树被评为长沙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顺天集团董事长苏松泉累计捐款近千万元回报社会,当选为“湖南十大慈善家”。在铁炉寺的建设过程中,苏松泉及沙坪建设集团肖正元两位董事长在已捐款的基础上当场表示今后五年每年捐款10万元用于铁炉寺建设。同时,我镇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坚持一手抓党组织组建工作,一手抓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目前已有12支非公企业组织党支部,在工作中积极有意识地培养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加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到党组织周围,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篇: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X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植和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牛羊皮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以企兴农,发展镇域经济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一、做法
X镇现辖50个村,总人口3.7万人,其中
回民人口占到1/3,耕地面积6万亩,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财政收入12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在地方性税收中,该镇羊皮收购加工业所占税收达到37。
X镇曾经是一个经济弱镇,收支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少,曾经是该镇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几年来,在工作中,长官镇党委、政府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回避而是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发挥当地牛羊养殖业这一优势上做大文章。
(一)引导促发展。
由于X镇回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有饲养牛羊的习惯,并逐步发展了一批牛羊贩运加工专业户,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区域性特色产业,因势利导,把这一产业当作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他们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原来一部分有资金积累的贩运、宰杀大户,引导和扶持他们办企业、上项目,为促进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他们选派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班子,协调企业同各部门的关系,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已经有大型皮革制造企业、肉食冷藏企业、畜产品经销企业12处,年产值超3亿元,其中羊皮收购企业发展到9家,年羊皮经销量达到400万张。羊皮经销业的发展带动了全镇农户牲畜饲养量连年成倍增长,2003年饲养量达到30万只,仅养殖一项,农民年人均增收80元,现在养殖宰杀、分割、牛羊肉冷藏、牛羊肉、牛羊皮运输、加工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并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下一步该镇将扩建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新建占地面积103亩的畜产品经销小区,以满足该镇畜产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招商促跨越。
该镇党委、政府按照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基地的原则,立足当地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的原则把工作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2002年10月份,通过一收购大户同浙江金鑫皮革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浙江客商对当地的条件很满意,为使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镇党委书记亲自抓该项目,为企业选址、办理证照、联系施工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在镇驻地建起了宁津诚鑫皮革厂,2003年该厂羊皮加工达到150万张,产值7000万元,今年该厂又计划投资600万元扩建羊皮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加工羊皮300万张,其年加工能力将消耗该镇羊皮收购量的70,可实现产值1.2亿元,年纳税将达到200万元,同时在县委有关领导及长官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该厂投资1800万元的羊皮深加工项目,也有望于年内开工建设,届时该企业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很快促进长官镇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启示
X镇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经济的做法,对全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同时这一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对我们最大的感触和体会是:要真正发展当地经济,把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立足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应对方案,最大限度的发展经济。
(一)抓资源优势,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近几年,x镇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找到了一条适合该镇特点的发展路子。对全县来讲,我们要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善于寻找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条件,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使个别优势变为群体优势,使单一优势变为综合优势,促进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要选准发展民营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象我县的五金加工业、地毯业、x打火机业、x木器业、柴胡店蔬菜生产等,都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因地制宜的做大陪强,使其形成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格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抓项目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x镇羊皮收购加工,之所以能够成为该镇一项优势产业,关键是狠抓了项目建设,正是该镇12处畜产品收购加工冷藏企业的建设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项目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的命脉,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谋划和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使传统产业的主导产品逐步实现从单一型向多元化、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底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形成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资源与生产能力配套的工业格局。
(三)抓招商引资,走经济跨越发展之路。
x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其充分发挥了羊皮经销
第四篇:立足镇域打造“回归经济”,促进发展实现“四大突破”
立足镇情打造“回归产业”,促进发展实现“四个突破”——程河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13年,程河镇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激发镇域活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着力打造“柳编之乡、中原菜地、商贸边镇、活力程河”,按照“以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发展,以全民创业促进发展,以打造诚信务实的环境保证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重点发展回归经济,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实现“四个突破”:
一、在蔬菜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上实现突破。
按照我镇“沿埠双路以西发展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区”的规划设计,我镇一是扩大蔬菜产业面积,壮大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四个中心。即以乔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华楼、陈庄、陈湾等村,发展大棚及露地蔬菜3000亩;以王营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常庄村发展大棚蔬菜1000亩;以杨湾芦笋种植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芦笋种植2000亩;以埠口双孢菇种植合作社为中心,发展菇类种植15万平方米。2013年力争实现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的总体目标。二是放大效益。当前,我镇已与河南、安徽、山东等客商、企业达成蔬菜种植合作意向,重点引进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突破性发展高端蔬菜种植,不断提高单产效益,年产值力争突破1亿元。
二、在回归产业的渠道和方式上实现突破。
鉴于程河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等优势相对较弱,而程河籍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又相对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着重发展回归经济。一是以“信”“情”招商。今春,我们多批次向程河籍在外经商办企业人员发放《致程河籍务工经商人员的一封公开信》、《致程河籍老乡一封公开信》和《致纺织品企业家的一封公开信》。书记、镇长带队先后组团到浙江温州、杭州、广东澄海等程河人士集聚地,宣传家乡发展的现状、家乡人民对发展的企盼以及家乡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中既向他们传达了家乡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也同时向他们发
1出了诚挚的邀请和“家”的呼唤。二是以诚招商。为表明镇委、镇政府招商的诚意,我镇专门组织招商专班,对有回乡创业意向的,不论远近、不论大小,都亲自登门拜访;凡到程河考察的每一个客商,书记、镇长都亲自陪同、热情接待,用诚信、诚心打动每一位投资者。三是以“惠”留商。对每一位回乡创业的老乡,我们都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最优秀的干部”为其保驾护航。通过这些诚心、诚信措施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程河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的热情。目前,已经签约或正在建设的回归企业有:投资7000万元的裕棉纺织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赵坡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投资6500万元的金钰凤纺织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的玉良门业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的陈湾富泰鞋帮加工厂等。
三、在全民创业的人员和技能上实现突破。
民富则镇强。在发展全民经济上,我们更加注重创业型人才的挖掘和储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扶持创业人才。主要是对现有的种植、养殖、加工大户进行奖励扶助。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上,我镇拿出了12万元对全镇19户种、养、加大户和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在全镇范围内树立创业典型,营造了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还对各类专业大户在场地租用、信用贷款、生产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尽量减少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困扰。二是培育创业人才。借助我镇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的校镇合作协议和扶贫部门“雨露计划”的平台,大力培训实用技术人才。今年3月,我镇拿出16万元,组织全镇有种养特长和创业意愿的首批108名青年农民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免费技术培训。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为农民的创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第二期培训班也正在筹备之中。目前,我镇这一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已成为“襄阳模式”得到推广。三是引进创业人才。主要是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将本镇在外人才和外地人才引入我镇。目前,我们已引进的芦笋种植、蝗虫养殖、香菇种植、蔬菜种植、园林花卉等各类人才有32人。
2这些措施为我镇镇域经济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为全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四、在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上实现突破。
在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上,我镇本着“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高标准管理,高质量运行”的原则,于2012年7月投资70多万元,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城镇规划学院对整个镇域、镇区以及产业做了一个高标准的规划;又先后完成了中心学校东西校区的合并、双埠路的升级改建、苏坡至程河段绿化及镇标广场建设项目。这些基础性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城镇的面貌,提升了城镇的品味,助推了投资兴业的热潮。2013年,我们将继续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实施、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有:投资800万元的镇区一纵(孙岗路)一横(交通路)街道整修及排水工程;总投资750多万元的全长6.2公里的东赵路(双沟东王岗至程河赵坡村)修建工程,一期建设工程4.2公里已开工;正在兴建的总投资680万元的程河、埠口两个卫生院住院部综合大楼建设工程;即将实施的项目还有:正在进行招投标的总投资2500万元的黑清河自来水厂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供水范围将覆盖全镇;正在洽谈之中的由襄阳浙江商会投资兴建集工、农贸市场、商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占地33亩,总投资8000多万元;新社区建设项目有:总投资2.2亿元的卧阳岗社区,建成后可容纳住户1016户。一期工程102户,将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正在规划筹建的社区还有四个,即埠口小区、乔庄社区、程河社区、曹河社区。
各位领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将借助此次观摩会议的东风,在区直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坚决按照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借鉴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再上措施,再加力度,奋力开创镇域经济的良好局面,为区域经济再创辉煌添砖加瓦。
第五篇:立足区域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立足区域特色 依托资源优势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xx局长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建设新农村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表现出对本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xx来说,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我认为达州,有基础: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90万吨,肉类总产量76万吨,油料产量26万吨,苎麻产量6.29万吨,中药材产量9000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70个,劳务输转人数120万,劳务收入46亿元。有优势:从区位来看,一是位居xx东北部,是xx东进北出和通江达海的东方通道。二是地处xx四省市的结合部,位居西部三大经济中心城市(xx)辐射的交集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成为次级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三是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xx到xx等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随着xx高速公路的建设贯通,将会极大地促进xx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资源优势来看,xx农业资源非常丰富。2005年,粮油优质品率达到54%,特色农产品基地126万亩,订单农业发展到200万亩。有全国百名产粮大县2个、肉类产量大县4个,尤其以我市xx为中心的xx平行峡谷区是全国最大的苎麻产区,是国家命名的苎麻之乡。全市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是国家命名的油橄榄之都。富硒茶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xx黄牛、xxx黑鸡、地道中药材等10多种地方特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有差距: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1:33.8:32.1,农业比重仍然偏大,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村经济仍然落后,200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43元,居全省12位。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非常繁重,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与此同时,也有潜力,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见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时候农业发展就快;什么地方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地方发展就快,农民得到的实惠就最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一个地方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特色、规模开发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巩固、扩大现有主导产业特色基地,做到同一品种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连点成片,连片成方,连方成面,形成集聚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坚持“发挥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通行证。现在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三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业主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利益联接机制。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