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时间的沉积和世事的经历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感恩,中国传统的理论灌输基本不起作用,但是如果真正放开让孩子去实践,有可能有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现在大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花费那个心力。老师更不可能为了别人的孩子去担惊受怕了。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进入一些社会企业打工,因为他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慢慢会发现社会和课本不一样。会理解父母的勤苦,会理解社会生存的艰难,也就会换位思考了。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可以说,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亦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就要从小抓起,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什么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学会感恩父母
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谢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
二、要学会感恩同学
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三、要学会感恩老师
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四、要学会感恩祖国
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爱国是振兴中华的旗帜。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善良、知恩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比如,让他们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为了挣钱供他们读书;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汗水、在灯下批改作业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发现别人给予自己的爱,从而由内心萌发出感激之情。其次,要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养育教导之恩。要知道,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不是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其实不然。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学校,发现学生对师长都很有礼貌,懂得尊重老师,见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个子小,却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帮老师拿东西;很多学生回家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即使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也都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是真实的、可贵的。
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英语教材中的人物对话经常会出现“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help.”等感谢语;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写出家长的生日;音乐课程中也有很多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比如《爱家乡,爱祖国》、《大海》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则唱出对老师的崇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感恩教育渗透,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品德的熏陶。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课文《掌声》中的同学们没有因为英子是残疾人而歧视她,反而鼓励她,给她掌声,英子也非常感动,而且把这种感激转化为生活的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乘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更要珍惜他人的关爱,好好学习也是回报他人的一种方式。最近共读教育名著活动开展的沸沸扬扬,我也读了一本帕克•帕默尔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在书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也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读了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些问题,那就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回顾自己的几年教学生涯,我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记得在师范的时候,在我们班级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勇于探求真理,学会做人。那何为“学会做人”呢?考试分数名列前矛的学生就一定是会做人的学生吗?显然不是,而我个人更偏向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人才能算会做人”这一说法,而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呢?我想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里我特别指出的是教育而不是教学),而小学又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因此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就更显得突出。
学生遇到问题总爱先找别人的原因,不爱承认自己的错误。如两个学生打架,当我了解情况时,往往能听到类似与以下的话,而且这类打架事件几乎都是那样: 甲:是他先打我的。
乙:我没有,我在做作业,是他先打我的。甲:我没有打他。乙:你胡说。……
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呢?是自己没有错吗?显然也不是。而是他们知道,只要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批评他,甚至有些老师还会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而农村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还是以打骂为主。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小,还不那么容易控制自己,常常在一时冲动之下就忘乎所以地犯了错,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不被父母打骂,他就很容易选择撒谎,推卸责任。为此,作为老师,我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光靠批评、惩罚是培养不出好学生来的,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变得爱撒谎,爱推卸责任。因此想改掉学生爱撒谎,不敢认错的缺点,就要允许学生做错事,允许学生讲真话,并且要在学生认错之后给予表扬。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而且,他会牢记老师的宽容之心,会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最后,我想教会学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正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我们平时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第二篇: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
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本。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深刻地体会到当今父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爱,感慨万分。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个个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父母用爱和物质为他们铺设的锦绣前程中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二年级一堂主题为《我爱我家》的音乐课上,我问健康活泼的孩子们“是否感觉到幸福?”,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承认自己幸福,有四分之三的孩子表示自己并不幸福,理由是“父母管得太多,不让自己做想做的事”、“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父母逼迫其上各种培训班”、“父母曾经打骂过自己”„„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大都承受着来自父母、师长、亲朋、社会如山似海的厚爱,却感受不到更谈不上回报,他们的感恩情感正存在着巨大的空白,让人感到痛心和忧虑。也许这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我们学校教育存在着盲点,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深远,任重而道远!
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知德育与美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深知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觉、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挖掘一些尊敬师长、歌颂先烈、互助互爱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感恩教育非常必要也非常可行。
比如,在教学上述《我爱我家》这课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感恩情感严重缺失时,很不甘心,循循善诱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有没有做过让你感动的事?”看着孩子们紧锁眉头冥思苦想,我终于不能再冷静了。我对孩子们说:“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每天上学放学父母接送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当你生病的时候,父母焦急地放下手中的一切送你去医院,始终陪伴在你身边照顾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当父母劳累了一天,晚上还给你检查作业,陪着你一起学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父母尽可能地为你提供一切好吃的好穿的,而自己节衣缩食,舍不得吃穿的请举手!“手再次齐刷刷的举起。这时,我趁机引导:“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家中有疼你爱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谁愿意上台说说你家中最让你高兴、难忘、感人的事呢?”孩子们的话多了起来,交流的很热烈,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神情。由此导入《我爱我家》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我先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再把配合歌词制作的动画片放给学生看,接着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与父母之间最感动的事,进而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通过一系列的听、赏、说、唱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热爱父母、尊敬师长的情感。
音乐教学中,像这样可以教育学生感恩的素材有很多。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使他们在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学会感恩。
第三篇:小学德育(论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会知恩感恩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会知恩感恩
柳州市景行小学潭中校区陈英萍
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位小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完整地延续了下来,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的一部分,强化感恩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意义。
但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想充斥不同媒体,一些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的舆论导向所引导,很多青少年都有独立的主张和观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从教育实践来看,强化感恩教育,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感恩教育。
一、重视课文教学中植入感恩教育
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感恩内容,如四年级的《人类的“老师”》、《 天鹅的故事》、五年级的《师恩难忘》。在教学中,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的内容。在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作业、作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感恩教育,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了解它的意义,学会在师生交流、同学交往、家人互动中能够运用这些观点去为人处事,实现教育效果。
二、组织读书活动增长学生感恩知识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亲子共读”读书活动。目的是为了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孩子们将会喜爱阅读,进 1
而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增进学习协调沟通能力,加强经验传承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和休闲娱乐的效果。本人在开展读书活动中,及时组织孩子们通过与父母共读文章,写心得体会,学习感恩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名学生与父母共读丰子恺教育小孩故事后,在读后感中,深有感触地写了认识到感恩父母,长辈与子女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重要性,不仅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还有一个学生通过和母亲读《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而且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以退缩,要坚强地面对。现在的社会环境这么好,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在学习上,我们更要多读书,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玩上。家里的亲人总是期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报答家人,更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可见,通过亲子共读的读书活动,家长也做了孩子的榜样,家长也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学会感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家长孝敬了自己的父母,懂得感谢帮助过他的朋友,孩子才会在这个氛围中受到熏陶。孩子们通过文字上的表述,懂得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老师通过发表扬们的奖励措施,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纪念意义。纪念也就是怀念某人某件事,或通过缅怀某个事件或人物事迹,来激励后人。所以,传统节日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好机会。作为语文教师又兼任班主任,近年来,我充分利用母亲节、老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如母亲节前,我就
引导学生:“儿童节是你们的节日,爸爸妈妈都给了你们礼物。马上就要到母亲节了,你是不是也应该送礼物给妈妈,让妈妈高兴高兴呢?”接着,我就布置一些让孩子们选择的特殊“作业”。如:帮妈妈洗一次脚,帮妈妈做家务,制作一份精美的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对她说声“谢谢”,写一封感谢妈妈的信等。我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更加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平时对他们点滴的关爱。从而,在生活中更愿意去帮助别人。老师节到了,我就会让孩子们利用班队课的时间,组织孩子们说一说有关感恩老师的话题。如:我最尊敬的老师,我佩服的老师等。然后让学生写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说一说自己感谢老师的心里话。可见,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活动来进行。通过一点点一丝丝感恩练习,孩子从感恩实践中也会慢慢从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中,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
四、通过开展班会活动传授感恩实战经验
只有知识,没有亲历亲为,感触就不深。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中,本人注意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近年来,我先后开展齐诵《弟子规》、“秋游传统美德经典诵读”、“爱我中华,美丽柳州”讲小故事比赛等主题班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享受了一顿心灵交流的大餐,营造了一个“讲美德、树榜样”的浓厚氛围,师生们的品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央电视台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节目,我也要求家长尽量陪同孩子观看,通过电视中模范人物,感人事迹,生动画面,一个个英雄人物,来感染学生,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视频形式,渗透美德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并将这些正能量,转化为孩子们的行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恩,做到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去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会生活,会做事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茁壮成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浅谈感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 余荣
十堰市茅箭区火车站小学 龚举伟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名句都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推崇。更何况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而我们有的孩子却根本没有感恩意识。因此我决定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从审视与反思感恩教育的逻辑开始,完善感恩教育,引领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
一、多角度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一位哲人曾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说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学生创设以“感恩”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
利用活动感化心灵
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一些感恩的活动。如抓住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等间接的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我校在开展的感恩活动中,六年级学生在表演的《感恩的心》这一节目时,表演者深情的朗读,优美的手语再加上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顿时安静下来,静静地听,有的学生还伴着音乐跟着一起哼唱,我班学生下来后还写了观后感,真切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感受。
2、紧扣文本,升华情感
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
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总之,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3、动手实践体验情感
结合节日,自我实践。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鼓励学生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祝他们节日快乐;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大胆的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送上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写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
二、生活和学习中及时点拨,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应在生活中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很多行为及习惯的养成,都和父母有关,甚至父母的思想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他们交流、探讨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让家长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以此来感染孩子。在5.12大地震中,全国上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我校为此也举行了隆重的捐款仪式,许多学生把自己积攒几年的零用钱全部捐出来了,我班的邓雅馨捐款高达一百元。学校专门为这些学生及家长张贴光荣榜,顿时这些同学成了校园里的明星,他们的父母也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教育这些心灵纯洁的孩子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熏陶他们,让这些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身边值得感谢的人,在感恩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五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花沟学校孙彩霞
(《探索与交流》2009年第一期发表)
小学语文教育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的特点入手。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理,通过教师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去感悟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心境。
什么是感悟呢?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情感体验。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就需要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到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感是感性的认识,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
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例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
文下册《修鞋姑娘》一文时,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顺利地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课末,老师提问:
“我为什么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去寻找修鞋姑娘?”学生回答:“为
了还三角钱”。其实在此何止是三角钱?我被修鞋姑娘的行为所
打动,我去找她,体现的是一份真诚,一份信任,引领学生在此
感悟小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比回答“还三角钱”更贴切。
其次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别人讲话的要
点成为文章的重点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社会听读量较大的情况
下尤其重要,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过程后,还有一个把别
人的话或文章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这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光理解,还要有发现的过程。首先要有与“自己”原有
东西的比较,也就是在旧知与新知的比较中,对所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判断,那些有价值,是新的创造与发现值得学习的,汲取过来,并通过联想与创造性发挥与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质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应予以抛弃或改造。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
生数度被送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
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
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
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
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
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
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
“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被
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
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
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
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如果单靠
翻字典,单靠课本,学生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感悟,惟有从生活
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积聚的越多,了解
就越多,认识就越深刻。让孩子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美妙;向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一样,用
自己的眼光发现周围世界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进自己的作
文和日记,甚至写进自己的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稀刻心灵。
这一切,都是感悟的结果。